彼岸初一作文

2024-04-23

彼岸初一作文(共15篇)

篇1:彼岸初一作文

关于记忆彼岸初一作文

在很多年以后,我一直在回想,如果那时的我。没有遇到一个叫做漠漠的女孩,我的人生是否还会像现在一般多彩。答案是肯定的,尽管,我会为此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晚上,我正在写作业,比较难的作业,但对我来说还是很容易就做完了。本来是不想做的,但是明天那个老女人肯定要发火的。想想,我三年的初中生活还要在她的统治下度过,还是不要惹她为好。

这时,忽然有人敲门。我皱了皱眉头。起身去开门。敲门的是我叫做爸爸的那个人。他今天竟然没有喝醉。我感到很震惊。要知道,自从妈妈走了之后,他几乎就没清醒过。

是的,我的妈妈死了。死在了家里那块肮脏陈旧的床上。我是看着她死的。她终于怀上了第二胎,她做梦都想要的第二胎。这样,她在家里也就不会处处受人责骂,看人的脸色过日子了。

而她是因为难产死的,死在了满载着她的幸福的幻想和未来的憧憬的第二胎上。那是她的最看重的东西,却最终害死了她。

她一直认为我是她受苦的最根本原因,是她不幸生活的源泉。这一点,我一直知道。从小的时候,她受了气就发泄在我身上开始,我就清楚。尽管那时我还很小。

她死的时候很痛苦,很不甘。因为家里没有钱去医院,她只好在自己家生产。可是,在不到一半的时候,她就已经不行了。

当在楼下摆摊的那个自称是“神医”的女人,惊慌失措地问要怎么办的时候,我所谓的爸爸和奶奶,她所谓的丈夫和婆婆,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说要保住孩子。

当时,我看见她的眼角有什么东西在闪动,她的嘴唇蠕动了一下,可砭骨的疼痛始终没有让她说出话来。她只能用一种愤恨的目光看着那两个人。

而那两个人,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始终不曾回头看她一眼。她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绝望而悲哀。

这时,她注意到了在不远处的我,她用一种从未有过的目光看着我,里面蕴涵着很多我不明白的东西。就这样注视良久,她先移开了目光。

不多时,她就已经死了。死得很安静。而她腹中的孩子,也跟着她一起走了。

请原谅我对她的死没有一丝的难过,因为,除了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她的一半的血之外,我与她并没有任何关系。我之所以在这里称她为“母亲”,是因为她只不过是一个傻傻地渴望幸福的可怜的女人而已。

篇2:彼岸初一作文

有人曾对我说:“彼岸的景色总是最美的。”我想,是这样的。

在小时候,总是对邻居家的小姑娘耿耿于怀:衣服是她的漂亮;玩具是她的新潮;妈妈是她的温柔;爸爸是她的博学。就连月亮,,似乎也是从他们家的窗户里看上去比较圆。

上学后,才发现不过是一个孩子的幼稚。邻居家的那个女孩子也曾在上学后对我说自己也曾有过像我一样的想法,也曾耿耿于怀。

现在,当看到有人千方百计地复印其他学校的卷子,或是想办法请外校的`老师补课,总是会想起当年那个耿耿于怀的自己。

那并不是什么幼稚,要怪只怪,彼岸的景色,总是那么美。

“彼岸的景色总是最美的。”

我想,或许它仍是对的。彼岸的美就美在她的可望而不可即,那不如就欣赏一下,继续从此岸走下去。尤其是当你在欣赏时,彼岸的人或许也在欣赏来自彼岸的你。

篇3:素材积累,通往彼岸的作文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以观察为基础,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些素材包括几个方面:

一、生活积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5~6年级的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多,生活面也不宽,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保护下,生活积累非常缺乏,所以一拿起笔,同学们就觉得无话可说。这种状况是社会使然,我们既然不能改变社会,就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深入挖掘,改变思维角度,把我们现有的又窄又少的生活细细咀嚼,嚼出它的味道来!比如学生每天都要做的几件雷打不动的事:起床、洗漱、吃饭、上学、做作业、睡觉、娱乐……晃眼看去,天天如此,慢慢想来,天天有变。就说吃饭,一日三餐,饭菜的花样、咸淡,人数的增减、大伙的语言、动作、神态,桌上的气氛等等,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关于这一点,我举过《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和主子们一起吃饭的例子,其中写到了8个人的笑。这样的细节,在我们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如果我们写作文也像小说家那样去观察生活,“从小处去说”,即使生活在笼子中,也是可以大展拳脚的。

二、情感积累

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成长经历,同学们其实并不缺少情感体验,他们一直都有许多的喜怒哀乐,可是这些情感有时会很复杂,以他们不长的人生经历,还很难好好分类和正确看待。我曾经中途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的班级,上课时讲到亲情,就发觉班上很多同学对父母亲非常冷漠。经了解才知道,班上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远在外地或成天忙于挣钱,孩子和他们基本就是靠生活费联系着,孩子极度缺乏亲情。这样的现实与教材里经常讲到的家庭亲情一对比,反而形成了孩子对父母亲诸多的抱怨。越是学亲情,他们越是对父母有意见。还有一些孩子则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对父母产生怨恨。这样比较幼稚、偏执的情感态度,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果必要,教师还必须引导他们作合理的宣泄,这样积累起来的感情才是阳光的,拥有这样的感情的孩子才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三、常识积累

我们教师在孩子写不出作文时常告诉他们一句话:“你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或者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而小学生们在看到和想到之后,要准确地将其表达出来,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有一次我布置了外貌描写的作文片断练习,结果大家的作文本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达:“穿着一件白色的衣裳和一件有裤带的牛仔裤”、“平时穿的是一格一格的衣服”、“她常把头发绑起来再用夹子夹住,像马尾辫,还有点像羊角辫。”其实学生既观察了,也去思考了,可是在脑子里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你让他怎么准确写出他看到的,又怎么形象说出他想到的?面对这种情况,就要让孩子们积累一定的各方面的常识。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让学生分类收集,做知识卡片,如衣服的常见领型、袖型的叫法,还有人的脸型、发型的专用词语,以及房屋的格局称呼等等。当见到一种想说又说不出的事物时,一定要问教师、问家长,或者查资料。二是向学生推荐容纳有大量这些知识的书籍。我觉得这方面还是首推《红楼梦》,学生如果不喜欢原著,可以看看普及本。在这本书里,有大量介绍衣着、色彩、容貌、建筑等方面的精确词语,而且有些不止是常识,已经很专业了。常识的积累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四、阅读积累

读和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阅读的过程让我们欣赏别人强有力的表达,而写作是阅读之后的亲身实践;阅读是与作者交流,写作就是与读者交流。多读通常可以为写作积累两方面的素材:一方面是生活的二手材料,我们一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人类生活,何况是一个小学生,而从书上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样板;另一方面是写作技巧,几乎所有的写作技巧我们都必须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所以多读从而会写,一直是我们老祖宗很推崇的学习方法,甚至说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话来。其实阅读的重点应该在揣摩上,在阅读中思考,把别人的观点、写法揣摩之后收为己用,这才是阅读的精髓所在。

篇4:初一抒情散文 :彼岸300字

此时,心已无力,剩下的只是那点点思念。在此相见会是何时?这个问题在许多年后便会有答案,不过在眼前的却是伤痛之感。放眼未来,美好的事物在等待着我们,带我们重拾情感,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新的天地。

相见之时,那彼岸上的花将会为我们再开光彩。

篇5:彼岸花作文

彼岸花

《彼岸花》

花盛放时没有叶子,

有叶子时却不见了花。

永远相识相知,

却永生不能相见。

孤独的开绽在各自的彼岸,

离只不过百尺中。

世间最远的不是遥距千里,

而是那近在咫尺,

心与心相思的距离。

也许等到某一天,

盘旋着的鸟燕,

拾断它向往一生的彼岸,

用生命的代价。

看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

彼岸之处,花叶两不相见。

彼岸花

妖艳的彼岸花,开在奈何桥的彼岸,你可知,那是一个个灵魂经过时,悔恨的泪。

彼岸花开,

金色的天,

血色的月,

ta在寒冷的风的吹拂下摆动。

当一个个灵魂从奈何桥上经过时,

都会回首,

忆过往,

留下悔恨的泪。

而那花,

则是在这些的滋养下成长。

谁能终身无怨、无悔、无恨……

又有谁可以,

幸福一生?

挫折是一定会遇到的,

但是,

请不要忘记,

你还有ta们,

那些给予你温暖和希望的人们……

彼岸花

许多人说,距离产生美。

某80后作家说,一切事物都要隔层玻璃才好看。

成人童话家说,产生崇拜的前提是距离。

古人形容美人美态,说“美人隔花端”。

距离,是何神物?有着这般神效?隔着时间或者空间的河流,为何我看见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曼妙芳华?

我想说,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开启了许多童话和美好。

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像《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无情水隔断了你侬我侬,留住了诗情画意,摒却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山水泼墨画,均会留出一些空白,或者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摊烂泥,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

人与人交往,有距离会更美好。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还是淡一点才好,越淡才会越持久,越淡才会使人更留恋。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双方隔得远一点,才看不到那些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像那个“豪猪取暖”的哲理故事里,只有留出恰当的距离,才能既取得暖又不伤害对方。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超然且有出世的氛围。我理想的人生像我朋友写给我的`一封信里的一句:在入世中做着出世的梦。融入世事但要超越世俗,或许过的是吃饭、写信、学习、聊天的平淡生活,但会用一段刚刚好的距离划出一条心河,在此岸做着“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美梦。彼岸的春色正浓,我们去看陌上花开。

彼岸花

我站在世界的彼岸寻找着你

你现在又在哪里

彼岸花开了

你说:等到花开你就会回来

可是你现在又哪里

彼岸花很美,很美

但是,没有你

我会好好照顾自己

等到下一次花开

如果那时你没回来

我就去找你

绝不会傻傻的再等你

我会去找你

等到下一次花开

彼岸花

窗外的藤漫过墙头,浸渍了整个秋季的华美。血一般的鲜红在天边晕染开,娇艳的蓓蕾和着风夜里起舞。

红,是她颜色,开得妖娆,开得妖冶,花开成群,悲伤成群。如火,如荼,如血,如毒。她是冥界路上,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冥界唯一的引魂之花彼岸……曼珠沙华。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使它盛开在这里。看到它伸出的如手朝天的花瓣,莫名其妙地又一次心痛了。这些花盛开着,铺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那些幸运或是不幸的人通过了忘川,踏在彼岸花上,去到那个我看不到的地方。这样不祥如血绽放的花,却妖艳绝伦,无与伦比,令世间之万物皆黯然失颜。

轻轻触碰,那花瓣,脆弱得一碰就落,却因此而美丽无比。也许是因为她倾泻着如血的热情,掺拌进些许无措与惶恐,残酷而颓废,如雨般飘洒。

黄昏,最后一抹夕阳即将消逝。彼岸花鲜血般蔓延到每一个角落;如同彼岸花烈火般燃尽了所有希望。她成了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绽放出妖异浓艳触目惊心的赤红,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我在想,这样的美为何会盛放在忘川河畔,为何成了死亡之花。一朵花实在凄惨,两朵花也许美丽,而大片的曼珠沙华是无望的悲凉。

彼岸的花静静地绽放着高贵与清雅,逝去的人儿只能默默哀叹。通往地狱的路上,看到漫天的荼靡,心如同撕裂般疼痛。她在告诉你,你的财富,你的情感,你的记忆,还有你的生命,你一切的一切,过了眼前这条河,便将不复存在了。花开彼岸,忘川水阻隔了那看似触手可及的花朵,黑色像燃尽了的灰,红色像挣扎着不肯熄灭的火。

每一天有无数次的,摆渡的船来回;有无数次的,人们沿着彼岸花的光走下去,将今生的所有抛弃,像燃成灰烬一般消失在红与黑交界的地方。生命,华美如彼岸花血色的怒放,如梦,如幻。充满悲伤的回忆。原来,世间的一切,风吹走了,就没有了。心中淡淡流转的

依然是无处躲藏的忧伤。

冷月沉坠,习惯了牵起黑暗的羽衣,流莺嘶哑着声音凄厉的飞过,终在月下迷失方向。那些开放在月光里的翅膀,彷惶又孤寂,她们疲惫的张望着,茫茫的星空里,容不了断翅的梦想。

冰,由水结成,终有一天能被春天融化,成为清澈无比的生命之泉。叶,随风飘落,终有一天会落在大地上,继续守护那些新生命。花,绽放着凄凉,蕴藏着悲伤,凋零着轮回的希望。

曼珠啊曼珠,凄凄秋分又见你妖冶容颜,你在诉说什么,你在哀怨什么?是怨生命太过短暂,时光匆匆流逝,只一瞬便斗转星移,还是怨世人不懂珍惜美好,失去才恍然明了?

我们从世界的此岸来,到这世界的彼岸,偶然中的无数插曲,是不知颜色的光阴岁月和不知味道的爱恨情仇,最后都成了必然滑过的影子。这繁华尘世的一切,我们总有一天会失去,穿过拥挤的人群,在灯火阑珊处可以寻到生命的方向和出口,把芬芳留给年华,看清迷雾中的曙光,珍惜身边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曼珠沙华,于彼岸,心于此,只见花,不见叶。摘下一朵彼岸,小心翼翼,就让她承载我们哀伤的回忆,顺流或逆流而下,远去,远去……当繁花褪尽,烈火成冰,我们才能平静,静待齐天寿命,静待山崩海啸,残阳月华。

站在,海角天涯,听见,土壤萌芽,看到,叶自飘零,花开荼靡,花事了……

彼岸花

永远在彼岸悠然绽放/此岸心唯有在此岸兀自彷徨/多少烟花事尽付风雨间

多少尘间梦尽随水东转//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开到荼靡,花事了……

留下的记忆不过是一地花瓣……/风吹走了,就没有了……

那一夜/梦中相会/

你是白色无根莲/我是红色彼岸花

你苍白如雪/我妖红似血

你落落于天山镜池水VV/我寞寞在幽冥黄泉路漫漫

那一刻/爱上你/命里劫数

无路可逃/无所可逃

我会一直等/三千日斗转星移

你终于老去/我依旧沦陷

你来到渡口/前方暗河黑水潺/投以我浅浅一笑

孟婆汤碗已空/你踏上奈何桥

心静如水/心沉如石

我合上乱花枝

心痛破碎/心死无望

我脉脉花香的缠绵/抵不过苦涩寡汤的忘却

我还活着

没有灵魂只有肉体/却坚持爱你

那一刻/爱上你/命里劫数

无路可逃/无所可逃

我会一直等/三千日斗转星移

你终老去/我依旧沦陷

荒凉的世界何处是尽头……

篇6:彼岸花作文

定睛一看,花坛中立着孤零零的几朵龙爪似的红色彼岸花,娇艳中透出一股霸气,却还显得有些孤独。

长得真是别致啊!一根长长的细细的花茎,却不带半片叶子,光光的一根茎让人有些难受。花的顶部长出六七朵小花,他们极有秩序地围成一圈,舒展开细长的花瓣,花瓣向外张开,末端微卷,给人以大方的感觉。那花瓣的颜色从花瓣中部向外扩散,越往边缘越浅,使得边缘上呈粉红色,像给深红色花瓣镶上了一道粉红色的边。

最特别的是彼岸花的花蕊。红色,细长,向外伸展的花丝,一小朵花中有六七根吧,微微上翘,指向天空,把花瓣们围在中间。花丝的顶端还有一个黑色鼓包,那是花药,俏皮的粘在花丝的顶端。

远看,这几株彼岸花纤细而又卷曲的嫣红色花瓣从花的中心向四周伸展扩散开,花中的花丝宛如丝丝红线缠绕。整体显得极其妖娆可人,让我惊叹她的芳容。

只是,有一点我注意到了。此花并无绿叶相衬,唯有艳丽的花朵独开。彼岸花开开彼岸,花开叶落永不见。忘了从哪里看来的句子,但说的不错。只有一株株花孤独站立,花开叶落,叶与花不可能同时出现,永不相见。纵使彼岸花开得再娇艳,但好花顺得绿叶扶,没有叶子红花独开,只让人叹息。花永不见叶,它多孤单啊,可是,即使它们同根生,吸收同样的阳光雨露,但有叶无花,有花无叶,永远都是孤单的,不能彼此依靠。彼此,彼岸,同伴永远在对岸,可望不可及。

哪像我们有朋友的人呢?更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与朋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晓,才醒悟。好好珍惜吧,毕竟,谁想像彼岸花与叶那样永不相见,孤独着呢?

相比之下我们又比彼岸花幸运多了,不是吗?

篇7:大洋彼岸的回应

《春月》中的主要人物是出身于官僚世家、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以秉毅、春月、明玉为代表的三代人。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封闭——开放——再封闭的八十年历史中,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复杂内涵及其在中国人的文化一心理上留下的深深烙印。这是一个发人深省,哀感顽艳的故事,在我们的先辈——几代先进人士求索、奋斗、挣扎,直至牺牲的生命之川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热情深沉的目光,看到了现实与自己的影子。

应该先从秉毅说起。

秉毅是张府的长子,康、梁的同代人,是继容闳之后第一批自费留学生。七年的游欧留美使他领悟了一个真谛:外国强盛之诀窍不在于格致之学“而在于西方的思想和他们的立身处世之道”。(第36页)毫无疑问,秉毅的这一认识切中肯綮。可是他归国后面临的却是“搬张桌子也要流血”的严酷现实。他开设算学、安装机井、宣传卫生、破除迷信、开办书局、传播新学……。在毕生的奋斗中,他并不是没有点滴成功。至少他救了佃户老李的儿子的命;至少他使侄女春月摆脱了潘府的婚事。可是,他的成功就像月黑风高中的残烛,就像沙漠莽原上的细语,只一瞬即消失在长夜与空旷之中。医院治好了定志的病,佃户们即刻把医生奉为新的神明。然而,医生毕竟不是神明——老李死在医院里,于是这个偶像即刻又被听天由命的观念所代替,一个患了腿疾的女孩子就只好生而待毙。只有夜深人静之时,亲自去祭坛的庚帖上装神弄鬼他才能使家人拒绝潘府的联姻——胜利的不是婚姻自主的西方观念,而是人们对祖宗、对天意的顺从。秉毅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模式,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强大无比。这就注定他只能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悲剧性人物,一个夹在两种文化之中进退失措的“边缘人”。

如果敌人只在外部,事情还简单一些。问题是,他也在传统中生活,也是传统的一部分。他宣传新文化,又眷恋着旧传统;他既怀疑“根深蒂固之旧纽结无从破除”“虽改民国,能有何成效?”(第274页)又承认自己“对旧的传统感情太深”“总不忍心把它连根拔掉”(第389页),他既帮助秉崇从事推翻满清的活动,又盼望“隐居求道,浪迹云雾山中,以终余年。”(第34页)百余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兼具两种角色、两种人格:他们既是传统的破坏者又是维护者,既是启蒙者又需要自我启蒙,既要在政治上介入又要在处世上超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秉毅身上得到极其真实生动的体现。当春月二次归宁时,她心目中熟悉的那个人消失了,“秉毅似乎已经隐居他心中的山林里去了”。(第335页)在“文化失范”的时代里,退的传统仍不失为一条出路。一代维新英豪康、梁、严等不也是如此吗?

春月是小说中的女主角。为什么作者要选择一个叫春月的女性做主角呢?春者,“始也,东方之谓也”。月者,“阙也,太阴之谓也”。春月或许隐喻了中国和中国文化。从林语堂到孙隆基,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女性特点的学人不在少数,不管这种认识是否科学,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中国文化柔弱有余而阳刚不足,被动挨打时多主动进取时少则是百余年来的事实。作为艺术手法,这种隐喻扩大、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却没有因此被概念化、抽象化。

小说开始时,春月才九岁。她活泼聪明、深思好学。常常因不守闺训而遭长辈训斥。大伯父秉毅教她读书,教她思考。使她走出了蚕茧一样的狭隘天地,知道了“翱翔之乐”。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她有极好的教养,感情丰富却善于自制;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挚于爱情又深明大义,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作为一个女人,她追求爱情却自尊自重,忍辱负重却从不怨天尤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她信守荣誉,重视责任,虽屡遭劫难但坚韧乐观。正如她所说的:“我们像柔顺的水,生性和平,可以掬在婴儿的掌心中,但日积月累,却能滴穿石块,改变山岳。”(第429页)作者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勾画出了双重意义上的春月,然而这只是她的侧影。

“骄阳已经偏西,春月还午梦未回。”这是小说正文的第一句,别小看这短短的十三个字,它隐括了全书,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古老的华夏文明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如行将隐去的夕阳,而这种文化的拥有者却仍在那里沉睡。秉毅的归来,给这个古老帝国带来了一股新鲜又凛冽的“西风”。(第二章标题)可他既不能在文化一心理上唤醒国人也不能解脱自我,他的“唯一的成功,唯一的希望”是春月,然而封建家庭、传统观念交织而成的恢恢天网,束缚了她的心灵。老太爷临终前讲的故事像一个老迈而执着的幽灵跟随了她一生。她总忘不了外在的礼法、天上的神明和地下的祖宗。和秉毅一样她也学会了顺从。尽管她也有反抗、有叛逆——不给女儿明玉缠脚,送她去教会学校念书,与秉毅同居等。但是这种反抗毕竟太有限、太脆弱了。它们只能靠谎称久愉的遗言或化名为杨氏夫妇才能维持下去。

她毕竟是在张府那株传家古柏的荫蔽下长大的一代。

比较而言,明玉这个形象不够丰满,这与小说的结尾匆忙有关。尽管如此,她仍不失为一个性格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如果说秉毅、春月的基本性格特征是顺从的话,那么她则恰恰相反。她的叛逆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你们不是没见过女人的大脚吗?好,让你们看个够,她挑战一般在男女同学面前伸出自己的大脚。并对嘲讽她的孩子们反唇相讥:“金莲脚,小又瘦,冷了冻,热了臭。”张府的男女老少对她的举动无不瞠目结舌:一个女孩子竟坐到了男孩子身边!六年的教会学校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坚定、虔诚、富有献身精神的基督教徒。五四的大潮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道,基督教徒皈依了革命。明玉成了时代的先锋:上街游行、焚烧日货、带头坐牢、从事地下工作……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她迅速成长起来。“用共产主义代替孔夫子”的政治理想,救亡图存,拯民于倒悬的道德使命使她抛弃了家庭、地位、灿烂的前途和少女的浪漫蒂克。思想上的差异使她拒绝了年轻有为的资本家长风的追求,她选择了定志,因为翰林的孙女和佃户的几子“携起手来就是神通广大”。她不曾想过这个佃户之子成为革命英雄之后,见了东家仍叫“老爷”意味什么?她更不曾想到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往往不是改造了农民而是被农民所改造。他们携起手来,出生入死,奋斗几十年,直至“文革”,作为党内、军内的高级干部双双自杀。当我们为这两个忠魂奏一曲悲歌、洒一掬同情之泪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那个忠诚的佃户和虔诚的教徒与后来的共产主义战士之间相距多远?就明玉而言,她是否在用一种对待宗教的态度去对待一种思想学说?

明玉没有听从妈妈的劝告,玉——碎了。她用死证明自己仍是一个不顺从的人。她从未想到,在潜意识里她同别人一样在顺从着一种新的宗教——选定十二月二十七日自杀,以免与伟大领袖的生日冲突的举动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种理念、某种公式出发,在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每个人物的内在矛盾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一个忠诚的国民党人怎样理解革命、怎样理解共产党和农民、怎么看待支持中国革命的外国人、怎么对待生死?一个资本家如何对待爱情、对待“文革”、如何理解人生?秉崇和长风会给我们极好的启示。他们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仍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当然,在人物塑造上也并非尽善尽美,如久愉,按其思想逻辑和社会关系,他似乎更可能去参加唐才常领导的自卫军起义,而不是去解救庚子之乱中的几个教民。还有明玉,作者对她后半生的处理未免简单、呆板。这些不足的产生显然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有关。久愉死了,尽管我们不知道他死于谁手,但死于庚子之乱是确定无疑的。这种处理无形之中为原本已足够凶残、野蛮的义和团形象加上了更浓重的一笔。义和团运动当然有其残暴、愚昧的一面,作者对此做了真实的描写,对于一向回避这一点的国内文史界来说,这无疑是个很好的针砭。但是作者忽略了义和团盲目排外后面涌流的合理的民族感情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这同样是一种偏见。孙中山先生一九二四年谈到民权主义时曾指出,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表现了“对于欧美新文化的反动”,但是,“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个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个评价才是公允的,才是历史主义的。

如果说作者对于久愉的处理与对义和团的偏见有关,那么明玉这个形象的单薄则与作者对“文革”的认识不无联系。显而易见,仅仅用“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第435页)来解释这场历经十载的民族浩劫是难以塑造出丰富、完整的明玉形象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春月》中的人物是新文学史上所未见的。在我们作家的笔下,长风这类资本家总是形容枯槁、色彩单调的。我们也只能看到义和团反帝爱国的一面,看不到它盲目排外、愚昧残暴的另一面,这公案不说自明,——不是我们的作家缺乏才华,而是我们极左的政治环境窒息了人们的求实精神和创造能力。

包柏漪是幸运的,她的特殊的文化背景,使其有可能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而她的特殊经历又使她能够从两方面看生活:“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既是中国人又是美国人,既是子辈又是长辈,既是个人又是家族的一员”(《春月》跋),或许还可以加上一句:既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短处又可以看到它的长处。

这样说既没有“只有到外国才能写好中国”的意思,也不是抹煞作者本人的主观因素。作为一个美籍作家,包柏漪固然可以免去许多创作之外的考虑,但她的劣势也是明显的——她所描写的是现今中国人也不熟悉的历史生活。其困难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为了写这本小说,作者“看了无数有关中国的历史书籍和史料”(答《镜报》记者),先后五次回国搜集素材,花了六年时间写作。

小说基本采用传统写实主义手法,我们说“基本”是因为作者在传统手法中还加入了某些现代派的表现手段。比如,秉毅中弹后对往事的回忆就是典型的“意识流”。而“春月”、“古柏”、“墨塔”及老太师讲的故事、秉毅与春月相爱、秉毅、久愉之死等语词的选择和情节的设计则是现代派的象征、譬喻手法的运用。这些象征和譬喻赋予了形象多层次的含义:秉毅与春月相爱、同居,既表明了近代人反抗旧传统的艰难曲折,又暗示着中国的封闭性文化必然会产生“自恋性”的乱伦。秉毅和久愉不明不白的死,既说明了动乱之中人命如草芥的残酷现实,又隐含着在黑暗之旧中国,先进人士随时都可能被“无物之阵”吞噬的悲剧命运。它们对加深主题,扩大思想容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说的语言很有特点,它典雅、含蓄、富有情趣。当然这也得力于翻译家吴世良、英若诚夫妇精深的语言造诣和高超的翻译技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国评论界对《春月》的语言也是深为赞誉的。

不过小说中也存在着一些西方读者看不出来的问题——小说各章节前摘引的中国典籍、诗词,或是对中国历史、故事的简单介绍,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有的不够贴切,与本文脱节;有的则存在着知识性的失误,比如,屈原自沉后“楚君悟其忠,知误信谗言,遣人觅其尸”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又如,第十五节《新年》前引用的《大学》,并不是出于春秋之时的孔子,而是出于秦汉之际的儒家经典《礼记》。

包柏漪将此书的中译本献给了吴世良,作为一个尊重艺术家的劳动,为之呕心沥血的译者,她是受之无愧的。但是,我想,这部小说亦不妨献给中国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分子,因为正是他们最关心小说中提出的问题: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而这,也正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总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中的应有之义。

骄阳已经偏西,“春月”何时梦回?共同的焦虑、共同的责任把大洋两岸的炎黄子孙联系在一起了,经过长久的隔绝之后,我们终于听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回应——虽然入了美国籍,嫁了美国佬,包柏漪的胸膛里跳动的仍是一颗中国心。

篇8:彼岸花作文

有生有死的境界,为之彼岸;超脱生死的境界,为之彼岸;是涅槃的彼岸。在三途界线,独泣幽冥,彼岸花开开彼岸......传说,在以前,冥府三途河边,开满了彼岸花,说是花存有魔力,可让人回到前世,亦可在梦幻中死去。守护花的有两位妖,花妖—曼珠,叶妖—沙华。彼岸花花叶同根,却永不相见。花妖与叶妖守护彼岸花几千年,从未见过面呐......花开无叶,叶只现花榭。两妖疯狂思念彼此,却又只能苦苦折磨着。这一年,曼珠违背了神的规定与沙华见了面。就在七月,彼岸花鲜红如血。神怪罪下来,把曼珠沙华打入轮回,生生世世受人间之苦,不能相遇。从此,彼岸花亦是曼珠沙华,是开放在天国的花,也是黄泉路上唯一的花。曼珠与沙华每次转世在路上,闻到彼岸花香才想起对方,发誓不分离。却又一次的跌入轮回的诅咒。他们注定不能在一起,唯一破解苦难的方法便是一人用自己的鲜血染上所有的彼岸花。结局,不如初愿。却在盛放彼岸的那一瞬间。两妖可有在一起的时光。遍地血红,曼珠的脸庞上两条泪痕翩然消失,回头凝视沙华,终是出了口:“君不值此待。”沙华眸子里柔情充溢,薄唇轻启:“君为汝生,汝死。长道相依,几恨离别,锦绣断相思意,待人相惜。”

是啊,他们曾在红烛下共誓。此生此世,执手若无,泪花溅上。却不想老天终不如人意。梦湿空阶,频敲云子惊残漏。一杯浊酒,难看透红尘。梦醒时,都归入尘与土。渐渐的,两人身影被残阳拉得很长很长......不知何时,彼岸花已经凋谢了。他们还是幸福的,彼岸花属于他们—有汝的生死来交换。

 

篇9:彼岸花作文

大雨是上天对大地的表达,它们倾情倾诉倾吐。在大雨时节,我把忧伤收拢成拳状,如泥委顿,不可名状。

一片落叶能杀死我

写下陷落这个字,一切都已远去。收敛是一种积蓄,安静是一次吞吐。我缄默,一任时光荏苒,一切都快马加鞭而去。而我,独在静处修炼。

此刻,我孤苦伶仃,气温骤降;窗外,雨点萧瑟,一滴,两滴,三四滴,滴滴砸落在心头。我中断了一些事情,我总是被碎小的事情打碎,事情能主宰我,而我主宰不了自己。体内有浩大的情绪波澜,无风不起浪,有风则浪遏飞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是按照本真指向进发,总有附加或偏离,总有暗伤或意外。无助时刻,一片落叶能杀死我,一滴雨点能砸碎我,一缕秋风能击穿我。

不能聆听那些感伤的歌,不能拒绝那些不可为的事,想在秋风里如落叶死去。

篇10:彼岸花作文

她,公司总经理,是个稳重冷静的女人,让人不由得感到钦佩。

这两条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却不可思议的垂直了。

——题记

“哐当......“他又失手了。在他打破了第12个花瓶之后,主管彻底的疯了。那个老女人歇斯底里地吼着:“蒋建文,你在打破一个花瓶试试看,我立刻让你卷铺盖走人!“那个被叫做蒋建文的男人抬起头,无奈的笑笑,不语。

那天,她正好来视察,看见了那个懦弱的男人,不屑的笑笑,从鼻里发出“哼“的一声。平生,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种懦弱的男人。明明是个男的,却如女子般扭捏。主管眼尖,一眼就望见了她——韩若烟,那个二十出头就晋升为总经理的年轻女子,江南女子般清秀的脸庞,柳眉杏眼,身材姣好,乌发高高挽起,高雅却朴素。主管马上跑过去奉承。

她感到奇怪,每个人见了她不是奉承就是讨好,为什么那个懦弱的男人纹丝不动呢?

他引起了她的兴趣。

篇11:去吧,去彼岸

敬善媛,这个名字似曾在哪里见过,真正开始了解和认识她是在看了电影《不肯去观音》后,影片主题曲那摄人魂魄的声音,仿佛从仙界飘来的天籁妙音,在我的耳畔久久的萦绕。敬善媛原名杨小琳,生在江南,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古典文化,对音乐情有独钟。

敬善媛的歌唱风格飘逸、迷幻、遥远、现代、色彩丰富,以轻松悠扬的方式把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带向世界。她开创了演唱唐宋诗词和梵呗音乐个唱的先例,并实现了从“发烧乐坛天后”到“清凉妙音天女”成功转型。她的歌细听之下可以找到不少歌手的细碎影子,有外国的,有中国的。这些影子在不同的歌曲中有着不同的显现,而且她能够将不同的影子很自然的融合,全无斧凿之痕,在不经意间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独特的魅力,使听者的情绪与情感自然而然的与作品产生共鸣与互动。

敬善媛可说是集艺术策划、演唱、制作于一身的全能歌手,是中国新世纪音乐演唱方面的代表人物,她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新颖而时尚的音乐方式之中,从而策划出集古典、现代、流行于一体的高品质音乐,演绎出中华民族独特而优美的旋律。敬善媛拥有个人专辑唐宋诗词《绿蓑衣》、世界音乐《禧乐》、《你带来一片温柔》以及以她名字命名的爵士唱片《杨小琳》。

由于在香港接触了不少大的慈善家和宗教人士,因此敬善媛对佛教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的音乐风格中又融入了妙音音乐。用天籁妙音,曼妙轻舞去弘扬中华文化,为现代人拂去心灵的尘埃,唤醒善的种子,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

我国首部以观世音菩萨为主题的电影《不肯去观音》的主题曲就是敬善媛《如来云水月》专辑里面的第一首。每个听过这个光盘的人都会感觉清静欢喜,一种由心灵深处传来的喜悦油然而生。

在她创作的佛乐《不肯去观音》中所采用的《大悲咒》,和传统的寺院里面的唱诵是不一样的。几年前,敬善媛在录制这个《大悲咒》的时候,就请了很多作曲家来做。但是一般的作曲家看到这个咒语后都不知道从何下手,没办法,只好自己来吧。进了录音棚,在之前没有作曲也没有练习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就把它录好了。

“当时我感觉我人好像都不在那儿了,仿佛进到了那幅《八十七神仙卷》的图画里面,画里有很多的神仙,他们吹奏着各种的妙音,徐徐的、缓缓的正在向我飘来。这种制作的神奇感应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平时也很少去说,因为我觉得我能感应到就好了。当别人夸我的时候,讲这个音乐给他们多大的加持的时候,我总是讲感恩菩萨的加持,一切都是诸佛菩萨在加持。这个我觉得是生生就带来的,所以我这时候也非常相信天赋,从此以后我所有的佛教音乐基本上自己去作曲,而且都是一气呵成。好音乐犹如一剂平抚内心伤痕的良药。”敬善媛说。

电影《不肯去观音》中《心经》也是由敬善媛演唱的,经文“揭谛揭谛”咒语的大概含义就是去吧,去吧,去彼岸,去智慧的彼岸,我们众生就脱离苦海,去到我们究竟想要去的解脱的彼岸。这是字面的一个含义。

以那摩开头的,都是表示我对你的归依,对你的敬仰,还有对菩萨或者某位护法的赞颂,再祈祷,希望你加持我,保护我。然后还有秘密的部分,这个本尊或者菩萨他有特殊的誓愿,或者某一种字,或者某种声音,组合到一起就成为一个咒。短咒就是他的心咒,那就代表着这个菩萨的特殊救度、终生的妙用,所以大家在观音菩萨这里听到的最多的就是六字大明咒,也叫六字真言,喳嘛呢叭咪畔。汉地的一般叫安嘛呢叭咪畔,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音都是代表着观音菩萨的慈悲救度,所以用什么样的含义去解释,反倒拘泥于某一个,还不如老老实实就念就听好了。

敬善媛的佛教音乐创作中有四个“最”,她说感觉最容易的可能就是生生世世以来跟佛教的这种缘分带给她唱佛乐的感觉。“我一开始唱诵佛教音乐就感觉我不需要像别人那样要准备,比如说演电影之前要去想这个剧情,要去怎么把自己去想象一下。我不用,就是看到想到,我就已经做到。最难的是身边有很多有音乐才能的人,我想让他们跟我们一起做佛乐,但他们不可能马上跟我一样有这种想法。他们可能觉得其他的音乐更吸引他们,还要做一些其他的以后再做这个梵呗的音乐。最欢喜的就是每一次所有的人听完以后,近乎是百分之百的人都说这个声音我太喜欢了,太清静了,好像找到了那一方我自己的净土:有的人说他住在别墅里面,晚上会很害怕,男士也很害怕,听听这个音乐以后他觉得这种恐惧感没有了。最期待的是这个音乐可以无处不在,就像我刚才讲的那样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年龄大小的界限,整个宇宙空间都可以传播开去”。

没有商业目的地做音乐,是要提升人们对音乐的鉴赏水平,用低调、平静、柔和的心来演唱,让有缘人听到,给大家以最大的心灵抚慰,就像经历一场心灵瑜珈。

篇12:彼岸花作文

可惜不够时间

彼岸花请再给一点点时间

让我们试验什么叫永远

想念变成怀念

心动变成心碎

偏偏还会关切

你最后属于谁

我的天空今天有点灰

我的心是个落叶的季节

我不知道如何度过今夜

所有的灯早已经全都熄灭

如果你从没出现

我会不会觉得快乐一些

彼岸,啊彼岸~

可惜残忍时间

彼岸你为什么

总要把诺言一点点摧毁

想念变成怀念

心动变成心碎

偏偏还会关切

你最后属于谁

我的天空今天有点灰

我的心是个落叶的季节

我不知道如何度过今夜

所有的灯早已经全都熄灭

我的天空今天有点灰

我的心是个落叶的季节

我不知道如何度过今夜

所有的灯早已经全都熄灭

我的天空今天有点灰

我的心是个落叶的季节

我不知道如何度过今夜所有的灯早已经全都熄灭

篇13:理想是彼岸作文

俗话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题记

我想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理想吧!比如: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一名艺术家……我也不例外,我的理想是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清华大学。

每当看到电视上拿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单的`人,看他们脸上的微笑,每每想起,我都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于是,这便成立我的理想。

如果我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我一定赚很多钱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不在为我操劳,我还要养活他们。但是,我一想到我的成绩,就觉得没希望啦。

我一定好好学习,首先,我要考上好高中,才有一丝希望考上好大学,才有可能实现愿望。

现在,我的成绩正在一点一点地进步,我相信,我一定可以的。

现在,我已经上六年级了,我只要稍微不努力,就有可能被淘汰。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考第一名。

篇14:此岸彼岸作文

那一年,我站立在平沙岛的沙滩边,隔着滔滔江水,眺望那繁荣的现代城市。可以这样说,平沙岛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宁静而舒适,民心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时候的我总认为这里是一个枯燥的笼子,多么渴望能像天空中展翅的小鸟那样飞越江水。我常常来到江边,那儿杂草丛生,野花遍地,时不时有牛儿在水洼里嬉戏。可我在意的并不是这些,江那边的景象次才是我心底地追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急速的车飞驰而过……

这一年,我已经飞出那被我喻为笼子的平沙岛。看着时间的新奇美好,时隔多年,我仿佛已经忘却平沙岛上那纯天然的景象,唯独还依稀记着我曾坐过的那片海滩。多久没有回去了?连我自己也不清楚。再次站在江的这边,望着隔江的平沙岛,我不禁落泪。这儿的夜晚十分漂亮,万家灯火映着头顶一轮亮月,众星围绕只为点缀那暗淡的黑夜。我倚在窗边,抬头望月,繁星点点,闪闪发光,在那遥远的对岸,曾经几何,在同样的夜晚,一个女孩躺在杂草上眯着眼睛望月。现在的我是多么想回去,回到那枯燥的笼子里,感受毫无压力,与世无争的田园气息。

还记得设有说过:以前从家出来找吃的,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现在出来找吃的,乘车还要十多分钟。以前一出家门,不远就是一片江水,现在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才找到江水、大海。

是啊!那片江水,那轮明月,那些花草,那群牛羊都记载着我的不变情怀,现在要去哪里寻回呢?

篇15:彼岸风景独好

飞机震动了几下,数十秒后,忽地向下一个俯冲,几分钟后,一切都豁朗起来,澳大利亚璀璨的灯光直直地穿透了朦胧的薄雾云霭。Dear Australia, I am coming!

绿色和蓝色

澳大利亚的代表色,是绿色和蓝色。

树,到处都是树。无论是墨尔本、堪培拉,还是悉尼。那些树像守护神一样矗立在各个角落。墨尔本的亚拉河畔,树木摇晃着青翠欲滴的叶子,像在“介绍”这里的逶迤绿水、芳草长堤;离堪培拉国会大厦不远的最高点,树木伸出遒劲的臂膀,“邀请”人们至此享受“眇视万里一毫端”的壮阔天地;悉尼的麦觉里夫人石椅旁,大桉树在风中低语,诉说着麦觉里夫人的宽容善良和人们对她的怀念……这些树把灵魂献给了大地,才有了澳大利亚冬日的生机盎然。

澳大利亚的湖泊、天空、河流和泉水干净纯粹,比蓝宝石还漂亮。在悉尼歌剧院对面远观,海风浮动、白云缥缈、碧浪稳泛、水天一色,那是调色盘调不出的色彩,是画家画不出的美景,我们也只有屈膝坐下,静望佳境了。

集合时,几个同伴不小心把糖纸撒到地上,还未来得及捡起,一个正在散步的中年人快步走来,拾起,扔掉,极其自然。

有一位小男孩边观海边和妹妹讲话,手里开着的半瓶可乐倾斜着差点倒入海里,他的父亲立刻伸手扶稳了瓶子,低头说了几句,小男孩立即露出抱歉的神色。

我豁然开朗:原来,风景美,有些东西,更美。

圣派克大教堂

驱车前进一段路程,下了车,眼前呈现的便是南半球最大的天主教堂——圣派克大教堂。

树林掩映处,圣派克教堂高大、棱角分明的轮廓若隐若现,古铜色的墙砖厚实、牢固,尖尖的塔顶直指苍穹,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塔身雕镂精致,气魄雄厚,威严庄重;每一扇镶嵌的彩绘窗,都将人物的动作、眉眼绘得细腻动人,色调鲜明,线条与阳光柔和地交织融合。闭了眼,冥冥中仿佛真的可以听到上帝慈祥的启迪声。这与我后来在悉尼见到的圣玛丽大教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独特的哥特式风格建筑,虽与我生活的烟雨江南大相径庭,可却是另一派阔朗之风,令人移不开眼。

走过圣派克教堂的长凳时,我的水杯突然掉落在地上,声音虽小,却也惊扰了几位沉思者。我紧张地捡起水杯,不知所措,心里满是懊恼和歉疚。本以为迎接我的将是人们异常严厉的目光,但是他们却友善地冲我笑笑,点点头,好像在告诉我没关系,又好像是在欢迎我的到来。顿时,我的紧张感和压迫感烟消云散。天主给予了人们一颗宽善之心,所以世界充满了和谐!

人与动物的聚会

这是人与动物的一场奇妙的聚会:数十只灰颈的鸽子轻快地飞舞旋转,信步欢走,停在我们的肩头、手臂、手心;湖泊里,黑天鹅优雅地展开双翅,悠然自得地在湖面上游动着,仿佛在炫耀着黑亮亮的羽毛;树上,考拉正把身子蜷成一个球,懒懒地酣睡着;可爱的小豚鼠,转动着滴溜溜的眼睛,趁人一个不注意,就窜到草丛间寻觅美食去了……

几十只袋鼠慵懒地斜躺在草地上,享受着日光。它们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不需客气的老朋友,一点反应都没有。我快步走到一只袋鼠前,想摸摸它柔软的皮毛,小家伙突然后脚一蹬,站了起来,吓了我一跳。我立即往后退了一步,生怕它不高兴了朝我踹一脚。但是它却连看我都懒得看,自然地抖抖身上的草屑,绕过我,蹦蹦跳跳地找了个阳光更充足的角落,舒服地躺下,继续晒太阳。我这才哭笑不得地发现,原来小家伙嫌我挡了它的阳光。

听说,在悉尼的海港大桥旁,海鸟们更是无所顾忌,甚至会抢走游客手中的美食。当然啦,人们从来都不介意,甚至宠溺地欣赏着它们,把它们当作孩子一般。不得不感叹动物和澳大利亚人的密切关系,有了善意的共存,就会有和谐的环境。

Mount Clear学院

最后,我们来到了Mount Clear学院。我迟疑了很久,终于开口向过路的学生说了声“Hi”,没想到他们惊喜地回过头,争相用英语或生硬的汉语和我打招呼,“你好!”“Nice to meet you !”“Hello!”……甚至还会有人帮我引路。原来,只要跨出一步,热情和友好就会朝我们涌来。交流,就是如此简单。

在学校里,我们体验了很多新奇的课程:木工课、哲学课、烹饪课……在雕刻木头、烹饪巧克力蛋糕的乐趣中,我发现澳洲人非常注重对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成年人拥有的本领几乎都是课堂上学到的,选修的课程决定他们将来在社会上从事的职业。然而Mr. Lang在与我们谈到教育时感慨道,澳洲学生的课程相对中国学生轻松很多,但是澳洲学生的竞争精神却不如中国学生,只有少数人能进入悉尼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深造。这番话使我陷入了思索,看来,教育的差异并不是问题,个人的努力进取才是关键所在。以前总是向往国外教育的我,一直执拗地远望着,而如今却有了不一样的收获。有了这样的感悟,便不枉此行。

上一篇:【精品】校园生活的作文500字下一篇:2023-2027年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市场全景调研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