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2024-05-18

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精选6篇)

篇1: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针对当前持续干燥少雨天气,新兴镇党委、政府把抗旱保苗作为当前头等政治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开展抗旱保苗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近期先后召开了两次镇党政班子联席会,专门研究当前的抗旱工作,成立了以镇长任指挥的抗旱保苗指挥部,积极做好抗旱保苗物资准备和组织协调工作,制订出台了《镇抗旱救灾实施方案》,实行党政班子领导、总支书记联系村制度,帮助解决抗旱保苗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明工作纪律,明确镇村两级干部的工作职责,对出现行动缓慢,消极怠工的,将给予相关责任人党政纪处分。

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由镇农技站牵头,组织技术人员成立小麦田管技术指导服务组,开展小麦“三情”监测和发布,因苗制宜,科学指导。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以奖带补的办法,对村级每购置一台喷灌机,按其售价给予其50%补助;价格对农户每台喷灌机1天,每浇灌1亩小麦,镇补助现金6元;经济条件好的村庄,再由村另拿出资金给予农户补贴,浇的小麦面积越多,得到村里的补助越多,充分调动干部群众抗旱保苗的积极性。

四是广泛宣传,强化督导。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抗旱工作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旱保苗工作;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横幅、宣传标语、抗旱田管技术明白纸等形式,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广泛宣传抗旱保苗重要意义,树立抗大旱思想。同时,按东西划片,成立2个抗旱督查小组,深入各村督查抗旱保苗工作,对抗旱投入机械、浇灌地亩进行逐台、逐块核实统计。采取一日一督查,一日一通报,确保抗旱进度质量。

目前,全镇已投入抗旱资金10万元,购置喷灌机120台,浇灌小麦3万亩,抗旱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贾继彪

篇2: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碧石渡镇虹桥小学切实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为创造整洁、舒适、优雅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去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碧石渡镇虹桥小学新种植了一批绿色植物,学校领导也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的工作力度,针对近阶段旱情严重,学校迅速组织力量,切实做好暑期高温天抗旱保苗工作。

连续的高温天气,碧石渡镇虹桥小学的部分花草树木已经变得“垂头丧气”,为此学校紧急采取相关的抗旱保苗护绿的措施。结合学校绿化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措施积极抗旱保苗,每天早上提早作业,晚上延长作业时间等办法,合理做好浇灌时间,避免高蒸发时段进行浇灌作业。门卫、暑期在校教师都配合学校做好抗旱保苗护绿工作。学校还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加大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对恶意损坏生物园植物的行为,予以及时制止,确保新学期校园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篇3: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1. 水利工程数量多, 工程标准低。

卢龙县自六十年代初开始, 历届县委、县政府接力治水, 先后建成了小型水库125座, 塘坝181座, 拦河闸82座, 引青灌区一个, 被誉为“群星落地”、“旱海游龙”, 形成了大型水利工程骨架。但是由于多年运行, 工程老化, 年久失修, 许多工程带病运行。2008年, 全县有55座小型水库存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不能安全运行, 严重影响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经大坝安全鉴定, 被鉴定为三类坝。我县的防汛抗旱工作面临很大的难题。

2. 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县财力的拮据, 县、乡、村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少, 使水利工程管护和维修难以为继。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工程逐步出现了有人用无人管的局面, 致使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破损严重, 难以运行, 加上近几年的连续干旱, 水利工程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部分工程已经接近到了报废的程度, 令人堪忧和心痛, 给防汛抗旱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主要体现在: (1) 1991年以来, 我县在许多地方铺设了地下节水管道, 地下节水管道累计已达30多万米, 但就目前管理和使用情况看, 能够正常运行的已经是寥寥无几; (2) 1992年我县在完善渠道配套的同时, 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 当时引青灌区的灌溉面积达到了38万亩, 由于近几年引青灌区调水受桃林口水库的制约, 致使灌溉面积锐减, 目前实际灌溉面积在15万亩左右, 有许多在1992年前后修建的斗渠和毛渠闲置未用, 造成报废; (3) 我县有八大扬水站, 目前能够应用的只有燕河扬水站、大徐沟扬水站等, 而石门扬水站和庄坨扬水站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 (4) 小型水库由于近几年的连年干旱, 水库蓄不上水, 致使水库破损严重, 尤其是闸门和启闭设施丢失严重, 库内种地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5) 塘坝、拦河闸等水利工程所能正常运行的更是寥寥无几。

二、实践“两个转变”对我县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意义

1. 实践“两个转变”是我县防汛抗旱工作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 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努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防汛抗旱并举, 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的工作思路, 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防汛抗旱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 把防汛与抗旱结合起来, 统筹规划、统筹调度, 使防汛抗旱宏观决策更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 合理利用雨洪资源, 组织开展洪水资源化工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在生活、生产、生态中的作用。防洪工作要从过去的“根除水患”转变为对洪水既防御、又适应、又利用的思路上来。抗旱工作目标, 要从过去以解决温饱为主,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抗旱工作对象, 要从过去以农业抗旱为主, 向城乡生活、生产、生态全面抗旱转变;抗旱工作方式, 要从过去应急式被动抗旱, 向长期的主动防旱转变;抗旱工作手段, 要从过去打井开源为主, 向多措并举、全面节水转变;抗旱工作方向, 要从过去以社会效益为主, 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转变。小型水利工程实现“两个转变”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 实践“两个转变”是水利工程科学管理的必然。

坚持依法治水、科教兴水战略, 对防洪、抗旱、除涝、治污、冲淤与拦蓄地表水、补充地下水、增加土壤水、涵养生态水、改造劣质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安排, 全面建设除害兴利结合、防汛抗旱并举、防洪蓄水统筹、防灾救助并重、节水治污齐抓、资源环境共管的社会保障体系, 达到人与水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 实现水利工程科学管理, 必须实现小型水利工程的“两个转变”。

三、认真践行“两个转变”, 扎扎实实地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1. 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标准, 完善小型水利工程配套设施。

首先, 我县2009年完成了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提高了水库的防洪标准, 使蓄水工程做到能蓄能排;其次采用各种先进技术, 提高水的利用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推行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方面采用喷灌、滴灌、渠道防渗等先进的节水技术, 提高水的利用率;工业和其它社会领域采用先进的节水工具, 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

2. 加强抗防汛防旱非工程体系建设。

在加强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 着力抓好非工程体系建设,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防汛抗旱, 提高防灾减灾成效。一要健全完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县防汛抗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预案, 形成完整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不断加强防汛抗旱预案的动态管理, 在实践中检验预案的完整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二要以提高科技水平, 推动信息化建设为目标, 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 建设旱情监测系统, 初步建立完善的雨情、旱情、水情、汛情监测预警体系, 提高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效能, 进而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三是依法治水, 完善法律体系, 提高全社会管水、用水和节水的法律意识;四是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 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进一步加强防汛防旱保障能力建设。

篇4: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近日,针对持续高温无雨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券桥乡党委、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工作。

一、召开专题会议

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乡抗旱工作,要求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全乡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全面普查水源数据

抽调相关人员对全乡的塘、坝、机井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进行全面普查澄底,确保可利用的水源全部得到利用。

三、组织灌溉机械

动员全乡灌溉机械、提灌设备,确保全部投入到抗旱工作中,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四、成立专项工作组

成立专项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名副科级领导任组长,分别深入全乡各个行政村,督促指导抗旱工作。

五、做好蓄水工作

出动大型挖掘机四辆,在辖区河段内重点部位挖掘蓄水池;联系洗井专业队对部分水源不足的大口井进行淘洗,为群众灌溉提供保障。

六、部门联动全力抗旱

动员乡直部门,对口支援行政村抗旱工作,做到有人出人、有力 1

出力、有钱出钱。

截止6月10日,全乡已投入抗旱资金4万余元,出动灌溉机械120台(次),出动大型挖掘机4台,出动人力4100余人(次),共灌

篇5: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中共灵宝市委灵宝市人民政府

(2009年1月23日)

一、基本情况

灵宝市辖10镇5乡,431个行政村,总人口73.85万人,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全市现有各类水利设施2910项,其中水库35座,万亩灌区14处,万亩以下灌区151处,水塘120座,机电井2205眼,提灌站379座,喷灌7处。全市总灌溉面积48.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3万亩。

灵宝有“十年九旱”之称,多年来屡屡遭受旱灾,尤其是今年入冬以来,干旱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出现了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针对旱情,我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干旱灾害,加大抗旱保苗工作力度,努力减轻灾害影响,确保夏粮稳产丰收。

二、受旱情况

入冬以来,全市持续干旱,特别是去年 11月16日至今,我市连续68天无降水过程,从12月18日出现轻旱以来,旱情逐渐加重,据1月8日测墒,全市0—30cm旱地土壤自然墒情含水率为12.1%,达到中旱程度;据1月22日最新测墒结果显示,0—30cm土壤含水率仅为9.8%,已达到重旱程度。

受干旱影响,全市41.6万亩小麦(其中可浇地26万亩,旱地15.6万亩),受旱面积达32万亩,其中重旱2万亩,中旱4万亩,轻旱26万亩。由于持续无降水,全市14座水库已干枯,56座水塘枯竭,339眼机井出水不足。同时,因旱还造成1.4万人、1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10天之内仍无降水过程,旱情将进一步加剧。

三、抗旱工作措施

旱情出现后,我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抗旱应急预案,紧急动员全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全力开展抗旱工作,千方百计减少干旱损失。

(一)紧急部署,及时安排抗旱保苗工作

省、三门峡市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后,我市先后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对冬春抗旱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办、市政府办两次联合行文,下发了加强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市 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旱情及时启动并提高了抗旱应急响应的级别,紧急动员各乡镇、各部门全力以赴,迅速掀起了抗旱保苗工作高潮。坚持把抗旱工作作为冬季工作的重点,实行市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乡镇,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组督导抗旱工作,确保各项抗旱措施落到实处。

(二)统筹兼顾,科学调配水资源

旱情发生后,我市组织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全力开展抗旱救灾工作,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采取了引、堵、截、提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坚持科学用水,合理调配水资源,实行计划用水,协调上下游用水秩序,最大限度发挥各个灌区作用。同时,充分挖掘、合理分配好现有水源,重点解决严重干旱乡镇的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动各类水利设施1929项,其中水库10座,渠道116条,机电井1539眼,泵站103座,流动泵站190台套。已浇灌麦田24万亩,占可浇面积的92.3%。

(三)强化服务,做好抗旱浇麦技术指导

加强旱情会商,组织水利、气象、农业等部门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变化趋势,认真统计分析干旱形势。根据旱情,我市组织水利、农业、农机等有关部门派出技术人员下乡进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灌溉、中耕、镇压、施肥、病虫害监测防治等抗旱保苗和田间管理工作,确保壮苗越冬。农业部门加大综合保苗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指导群众看天、看地、看苗浇水,做到科学冬灌。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目前,全市小麦一、二、三类苗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34.4%、55.8%、9.8%,一类苗面积较冬管前提高了5.8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下降了7个百分点,促进了苗情转化,尽最大努力减少了干旱造成的损失。

(四)加大投入,全力抗旱保苗

为确保抗旱工作顺利开展,我市已紧急下拨了22万元抗旱经费,用于支持受旱严重的地区。各乡镇也都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抗旱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扩大灌溉面积,保障人畜饮水。各个灌区采取了先灌溉后收费、多浇地优惠水价等措施,鼓励灌区群众不失时机扩大灌溉面积;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自筹资金投入抗旱浇麦。同时组织群众对部分水利设施、抗旱设备、电力线路进行维修,使其尽快发挥作用。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共投入抗旱资金453万元。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虽然经过我市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我市的冬季抗旱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存在靠天等雨思想,对旱情严重性认识不足,冬灌浇麦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或设施老化无法正常运转,影响了抗旱工作。三是受阶段性低温、水源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仍有部分麦田没有灌溉。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三门峡市有关抗旱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做好抗旱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冬春抗旱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春节期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做好值班,加大监督指导,确保抗旱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

篇6:新兴镇全力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一、抢时播种, 确保全苗

“春争日, 夏争时”。夏播作物宜早不宜晚, 晚则减产。如玉米, 从6月上旬开始, 每晚播1天一般减产5~7.5千克。因干旱仍没有种上的地块, 要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 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办法, 抢时播种, 并要保证一播全苗。玉米是西峡县的主要秋粮作物, 早播可选用增产潜力大的中晚熟品种, 如长城218、登海11、安玉12等;晚播则应选用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 如正大12等。

1. 在有水源的地方, 应采取抽水浇灌、车拉人担等方法抗旱点种。按照作物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确定密度, 拉线挖穴, 合理密植。如玉米, 贴茬刨穴浇水点种, 机收麦田虽然茬高不便播种, 但麦茬能遮阳保墒, 焚烧过的麦田需多浇水, 保墒又差。每穴须浇水1千克左右, 播3粒种, 播深7~8厘米。播浅易干, 深则出苗困难。播后用细土覆盖, 保证一播全苗。牛犁点种较快, 但较为费水, 还容易播种过深, 应把握好播种深度。

2. 育苗移栽。在水源条件好, 劳力充裕的地方, 可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是提早播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应选用长城218、登海11等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大的品种, 选用肥沃的菜园地, 施足底肥, 浇透水, 条播育壮苗。降雨后起苗移栽。栽时大小苗分开, 以宽行3尺, 窄行1尺2寸, 株距7~8寸, 每亩3500~3800株为宜, 开沟灌水, 随水移栽。返苗后及时中耕, 破除板结, 重施追肥, 促苗早发。

3. 在没有水源的山坡地, 在长期干旱, 土壤含水量粘土8%以下, 沙土6%以下, 可寄种等雨。不管是穴播还是耕种, 都要求把土壤整细, 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由于干种遇雨后常有种子不能出苗, 要适当增加播种量, 雨后及时中耕松土, 破除板结, 以利出苗。

4. 推广玉米与大豆、绿豆等豆类作物间作, 以提高抗灾应变能力。

二、抗旱保苗技术措施

目前已播种的大面积秋作物, 仍面临着旱灾的威胁, 必须采取措施保证苗齐、苗匀。

1. 复水保苗。

夏播玉米一般4~5天出苗, 在天气持续干旱条件下, 浇水点种的粘土地, 墒情可保持5~6天, 壤土地4~5天, 沙土地约3天。因此, 播后应及时查看墒情和出苗情况, 对因欠墒不能出苗的应及时顺穴复水, 促进出苗。复水后尽可能用碎秸草覆盖保墒。红薯苗移栽时浇足水, 栽后5天左右应及时复水和补苗。

2. 查苗补苗。

在严重旱灾条件下, 春夏作物缺苗较多。玉米如连片缺苗, 可在刚齐苗时用多1~2片叶的大苗补栽或催芽补种, 如零星缺苗, 可在缺苗的相邻穴留生长整齐一致的双株苗, 或在缺苗处补种菜豆角等;春栽红薯要查看苗情, 及时补苗复水。

3. 节水保苗。

上一篇:藏在木桩中的椅子的阅读和答案下一篇:中学安全工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