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发展战略

2024-05-07

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共8篇)

篇1:县域工业发展战略

发展江西县域工业思考

摘 要:县域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地位,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县域经济的发达程度。进贤县作为南昌市的一个远郊县,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如何主攻工业、决战园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2502

县域兴则国家兴,县域强则国家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以项目战略为依托,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近年来,进贤县紧紧围绕“一年强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大变样”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七大指挥部项目推进机制,拼搏奉献,敢于担当,着力项目建设,强攻工业园区,努力推进县域工业经济平稳发展。2014年工业运行情况

1.1 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95.7亿元,同比增长934%;实现工业增加值70.4亿元,同比增长11.8%。

其中:医疗器械、服装加工、钢构网架、五金机电、烟花鞭炮等五大重点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县平均增幅。

主要经济指标按不同行业分类的完成情况如表2:

1.2 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总体实力稳步增长。2014年,规模工业总产值295.7亿元,同比增长9.34%;规模工业增加值70.41亿元,同比增长11.5%;企业资产总额108.4亿元,同比增长0.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4.35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1445人,同比增长1.04%。

(2)支柱产业作用凸显。医疗器械、钢构网架、纺织服装、烟花鞭炮、五金机电等五支柱产业共完成增加值44.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3.4%。其中:医疗器械行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28.4%;钢构网架行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16.6%;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占比2.1%;烟花鞭炮行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占比8.4%;五金机电行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占比7.8%。全县医疗器械、纺织服装、烟花鞭炮、钢构网架、五金机电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占规模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3)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614.26,比同期提高38.1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3.52%,提高0.5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7.66%,提高6.6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42%,全员劳动生产率22391元/人。

(4)节能减排取得进展。2014年,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13.1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8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35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04%;工业用电量3660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7%,规模工业用电2027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57%;单位GDP电耗306.9千瓦时,同比增长5.8%。能源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进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增速放缓,全市占比下降。2014年,规模工业增加值70.4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13.0%)下降0.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1%,比上年占比(5.47%)下降0.37个百分点。

(2)产品附加值低,研发投入不足。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少,产品档次普遍不高,附加值偏低。2014年,全部规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3.42%,低于工业经济指标平均水平(3.71%)0.25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企业R?}D资源投入1730万元,同比-9.2%,技术研发经费增长缓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更新换代慢。

(3)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101426.4万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1445人,人均工资32255元,工人工资占据企业流动资金较大份额。主营业务成本257.4亿元,其中企业三费13.2亿元(销售费用5.5亿元、管理费用6.5亿元、财务费用1.2亿元)占用企业流动资金较大份额。实现利润9.2亿元,同比-3.03%,企业利润下降。

(4)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库存增加。工业企业产销率96.7%,产品库存加大,市场需求疲软。企业产品以低档为主,比如医疗器械大部分是三类产品(即接触血管、皮肤的一次性器械),钢构产业大部分是轻钢产品(如门式结构为主导),市场扩张能力不足,占有率不高。企业库存增加,产品积压,销售形势走低。

(5)企业税负较重,产品竞争力弱。受需求萎缩、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盈利能力下降,企业应交税收28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分别占利税总额24%、76%。税负较重,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6)发展环境偏紧,投资意愿不足。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工业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外需持续萎缩、内需增势放缓,新兴企业培育不足、传统企业发展不足,企业面临发展升级难、用工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部分企业的赢利能力下降,投资扩张动力减弱,抗风险能力不足。几点建议

工业是县域经济根基所在,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主动适应新常态,走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打造县域工业升级版。

3.1 推进生产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的趋势,企业面临“招工难”和技术工人短缺双重困境,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阻碍。针对县域工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现实,应引导鼓励企业引进自动化生产线进行生产,减少用工量,节约人工成本。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成果,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3.2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积极改变工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等现状,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努力生产中高端产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积极消化吸引再创新,逐渐淘汰低端产品,生产中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3.3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市场占有率

发展县域工业,应从主要依靠劳动力驱动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驱动的技术密集型中高端制造业,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工业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应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大对企业扶助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强新产品研发,快速更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3.4 突出项目带动,优化工业结构

围绕打造产业集群、培育骨干企业的目标,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带动,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搞好跟踪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对接,落实帮扶措施,重点培植拉动力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县域工业的龙头、财源建设的根本支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抓好项目谋划、推进和建设,既要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和新项目,又要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紧抓实际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实际产出率等,使项目尽快达产增效。通过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以投资增量促产业壮大、结构调整,切实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3.5 搞好企业帮扶,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企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抓好产业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营造服务企业的良好环境。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企业资金扶助力度。注重资金使用绩效,切实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研究落实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对策措施,抓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等问题,助力企业持续发展。加强民营企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洽谈对接等各项工作,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和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慧霞.加快济南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1,(9).[2]孙矫.加快县域经济工业主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11,(10).[3]马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民和县工业经济的思考[J].青海经济研究,2001,(6).[4]进贤县统计局.《进贤县经济社会统计年鉴――2014年度》统计资料[Z].

篇2:县域工业发展战略

刘新池

2005年第3期 ——第一要务

近年来,我县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48.6%。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我们通过一年一度的“调研月”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对县情的认识,明确了通山的比较优势,确立了“立足四石、四电资源和四个国家级旅游品牌,重点发展冶金、建材、能源、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的思路,并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其发展步伐。目前,以硅铁、硅锰、活性石灰为主的冶金辅料业的年产值达3亿元,预计三年后可达13亿元;以大理石、石英砂制品为主的建材业粗具集群形态,年产值达3亿元,预计三年后可达到10亿元;以小水电、风电为主的能源业,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小水电年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投资1.4亿元的九宫山风力电场一期工程已动工建设;以九宫山为龙头的旅游业,正朝着“游山、玩水、探洞、观古民居”的大旅游格局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围绕建设四个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扶持壮大了以黄沙苦荞酒厂、鄂南酿造厂和金信竹业公司为龙头的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

加强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抓发展就必须抓工业,抓工业就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就必须抓招商。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以促进招商引资任务的完成。在强化政府招商的同时,引导企业招商、以商引商、“回归招商”,形成招商引资大合唱。2004年,全县共引进项目97个,到位资金2.56亿元,其中1000万

元以上的项目6个。冶金工业园由本地老板陈柱引进武钢合资建设;欧罗文实业公司、安坪旅游度假村等项目是“回归招商”的硕果;浙江客商肖宗顺来我县投资后,又介绍李丁岳、郑杰等客商投入亿元巨资开发小水电,形成了“引一个带一串”的效应。在项目建设上,我们采取一个重点项目“一个现场办公会协调,一份会议纪要管总,一个县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运作”的办法,并建立了“旬过问、月通报、季检查、半年一小结、年终结硬账”的考核督办机制,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追究责任。截止目前,县里确定的重点项目已建成28个,完成项目建设投资4.43亿元。

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县委、县政府在推进国企改革上,思想高度统一,态度十分坚决。对全县23家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县级领导分工负责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改制工作。县水泥公司、轻机公司、硅厂、造纸厂、大理石厂、鄂南酿造厂等一批国有企业通过转换机制,焕发出勃勃生机。县水泥公司改制为粤通水泥公司后,积极筹建百万吨旋窑水泥项目。轻机公司被上海知名企业嘉翰公司收购后,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原企业职工大部分重新上岗且工资待遇比原来提高了30%左右。随着国有资本的退出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民营经济已逐步成长为我县就业的主体、投资的主体、税收的主体。

采取多种措施,建好工业园区。按照“政府主导、业主负责、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建设模式,走多元化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路子,兴建了冶金、石材两个工业园区。对园内企业,实行优惠政策、“零干扰”管理、“零间歇”服务。同时,实施园区“共建共享”,对各乡镇现有企业或新进园区的企业,其税费和经济总量纳入乡镇受益范围,从而加快了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石材工业园已完成投资4550万元,引进38家业主,新增生产能力150万平方米。冶金工业园已建成6台矿热炉,新增生产能力5.5万吨,年产值达到4.7亿

元。两个工业园区按设计的生产规模建成后,可新增工业产值20亿元,新增税收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万余个。■

篇3:县域工业发展战略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当中,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 其路径选择也各不相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多都伴随资本积累的“血腥味”, 并且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基本上是沿着先破坏后治理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走的是一条非科学、不可持续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在我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代表并指明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现实有力地证明了调整产业结构是安徽县域工业振兴的根本出路。就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安徽及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学界专论庞杂, 见仁见智。笔者亦拟就安徽县域工业之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作一些探讨, 意在抛砖引玉。

一、县域工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组成状态 (包括工业产业内部结构) 。就县域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而言,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改革为动力, 以科技为支撑, 以创新为手段, 立足于从总体上把县域工业经济科技含量调高, 企业规模调大, 要素结构调优, 竞争能力调强, 集群优势调明。

从安徽的县域工业结构来看, 各地已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 在本县域内往往都是一枝独秀, 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势在于百花争艳, 一荣俱荣。但有其劣势, 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三来”为主, 粗放经营, 同业竞争, 相互拆压, 易造成一损俱损。金融危机背景下关停倒闭的大多是此类企业。因而调整势在必行。

从城乡工业结构的现状来看, 县域工业在全省乃至区域工业体系中缺乏合理的产业分工, 与城市工业高度同构, 基本上在同一层面上扩张和竞争, 没有互补优势。县域工业布局不合理, 管理落后, 效益偏低, 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已成为共同的特征。因此, 对于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工业, 应结合本区域实际, 瞄准当今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和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 如生物、医药、电子机械、精细化工、环保设备等, 它们科技含量高, 市场容量大, 收入弹性大, 发展前景好, 是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长远考虑应予重点培养, 让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成长, 以期达到工业结构调优和增长方式转变之目的。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

从区域分工的角度来看, 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 必须走出县域工业经济圈的误区, 实行开放联合的竞争战略。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 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突出表现为县域之与县域、县域之于区域相比, 工业结构雷同, 发展路子互相照搬, 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 在资源整合上相互掣肘, 在区域产业分工上互不协调等。这是必须要改变的现状。

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 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 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思路。就产业结构, 一是立足自身实际, 找准县域工业在区域内、国内的定位乃至在世界范围内的定位;二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 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和资源配置。安徽比邻苏浙沪发达省市, 自身又居于中部腹地, 县域在选择主导产业时, 应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生产传统等要素, 培育为长三角乃至整个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进行配套的产业集群。还可依托中部农副产品丰富和劳动力成本等优势,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构筑布局合理、梯度有序、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结构优化、资源共享的县域工业园区体系。此所谓既参与、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 又具有鲜明的相对独立和地方特色之优势。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 产业集群是安徽县域工业发展的基础平台。但必须注意的是, 在许多地方由于发展评价指标落后, 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等数量指标, 轻视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 可能会助长集群工业园区粗放式发展, 形成粗放式发展模式。实践层面上, 大多数园区内集群企业产品差异较大, 无上下游关系, 没有形成共生体系, 无所谓“团队优势”。在同一园区内集群企业之间的关系如同现代高楼公寓里的邻居, 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一种表象上的“集中”, 区位上的靠拢。这种因宏观缺乏产业引导而造成的企业呈孤立状态, 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未能从根本上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无法形成有效的创新环境, 很难形成并建立起园区系统内物资、资源、能量的循环利用的互补式网络, 以至于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园区的功能。科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演变成了简单的“企业集中”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 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 规范产业集群, 发挥集群效应, 打造同构产业集群, 高效地整合、利用有限的资源。

二、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架构

县域工业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必须从实际出发, 探索自己独特的结构调整之路。问题在于:县域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 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 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 在这一阶段, 我们的工作重心, 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 在已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 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即通过对市场调查分析, 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 把随着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投入,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需求会有更大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 (科技含量高) 作为主导产业;三是要选择前后关联度强的产业 (具有强带动性) 作为主导产业。

然而, 对于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而言, 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 即“从无到有”, 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结构升级。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 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 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 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 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 明确定位, 减少盲目性。

从长远看, 县域工业的集群化趋势要求县域工业的发展必然由混合型向专业型转变, 但鸡蛋不能全放一个篮子里, 县域工业的结构升级也必然经历由低级的专业型向高级的专业型转变的过程, 此谓鸡蛋要放在经过保险的高级的安全篮子里。对于企业个体亦如此理。近些年, 安徽及中西部地区县域工业结构与已率先进行结构调整的先发性地区相比, 呈现差距逐渐拉大的态势。如果再不调整, 企业的竞争力将进一步下降。从安徽县域工业成长的特殊进程看, 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以及对市场风险承受力较强的生存力状况, 使之在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产业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同样具有一定的后发性优势。

三、发挥并壮大比较优势产业

比较优势理论对指导县域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回答的是县域工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依据问题。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是县域经济的定位理论, 它要解决的是一个子系统在大系统中如何定位的问题。按照这一理论, 每一个子系统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才能在大系统中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纵观各地经济发展轨迹, 凡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 均是该地区特色经济能量充分释放的结果。特色是潜力, 是品牌, 是市场, 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 放大优势, 培植强势, 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 融入并补充城市经济。

安徽县域工业如何寻求自身特色能量释放的最佳途径?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 即使再贫困的地区, 也会存在某种资源优势 (或自然资源的、或社会文化资源的) 。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并开发好这种资源,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吃透县情, 理出发展思路。首先用区位商来测度本县域工业行业的比较优势;其次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 根据行业在整个工业的比重, 与其它经济部门的关联度来筛选重点行业;再次在重点行业中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导工业。主导工业的发展和转换是县域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主导工业出现衰退而没有新的产业接替时, 县域工业整体便出现衰退, 可持续发展将受到挑战。现实当中, 笔者深切感受到有的县市不顾自身工业化所处阶段、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 好高骛远地将一些高科技产业列入主导工业或重点产业, 纷纷兴建高科技工业园区, 试图实现跳跃式发展, 结果事与愿违。世界上只有落后工业, 却无真正的夕阳产业。安徽能具备完全优势条件的县只能是极少数, 大多数县域工业只能根据县域实际, 科学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哪怕它依然很“传统”。唯如此, 县域工业的发展才可持续, “跨越”才会具备现实的基础。

从现实看, 安徽省部分县市一批具自身结构特色的重点产业集群很具典型性。如:无为县高沟镇的电缆企业达200多家, 2008年创产值超百亿元;天长市秦栏镇电子企业600余家, 拥有总资产近10亿元, 年产出百亿元, 主导产品回扫变压器、电子遥控器分别占有国际维修市场80%和国际市场30%的份额;当涂县机械、刀模具等5个优势产业集群的工业企业已近1000家, 实现工业产值超100亿元, ;毫州古井镇有各类白酒企业130余家, 产出30多亿元;全椒襄河镇有机械制造企业170多家, 产出32亿元;繁昌县三山镇以奇瑞为龙头的汽车产业企业达到40O多家, 家电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工业都已集群化;皖西南岳西县10多万人口参与的家纺产业集群, 年工业总产值近30亿元;大别山腹地的皖西霍山县, 依托“江北毛竹第一县”的资源优势, 聚集起一大批竹加工企业。工业结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崛起, 使安徽县域经济渐成大树, 成为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 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强势发展。

四、处理好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者的替代关系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 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者在事实上有着密切的互补关系。县域工业既需要数量也需要质量, 既需要尖端工业, 又需要最普通的工业, 特别是还应当大力发展手工业。在发达国家, 手工业常常与服务业相结合,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单一要素密集产业, 还是双要素密集产业, 都可以成为县域工业的优势产业。安徽发展县域工业不宜在粗放、集约之间来回打圈子。我们的问题不是产业种类太多, 恰恰相反, 结构雷同是严重缺陷, 地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特色资源禀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工业产业, 随着科技进步,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对劳动力需求会逐步降低, 这是必然趋势, 也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但就目前安徽县域工业状况而言, 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并不具有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具体到某个县市, 不把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好, 偏离劳动力事实的基本国情, 则有可能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灾难。皖西 (岳西、霍山) 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集群的崛起即很具典型性和启发性。

县域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特别是在安徽这样的后发展地区更有其特殊的困难。但是, 安徽的县域工业只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机遇, 遵循市场法则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创新并选择适宜本区域内县域工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特别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 那么, 在中部崛起的伟大实践中, 就一定会掌握先机, 赢得主动权, 实现县域工业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安徽及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实现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希望所在。

摘要:无论从战略或战术的角度分析, 路径选择问题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理论的阐述和现实的佐证都表明,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选择适宜安徽区域内县域工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路径, 必须着力调整结构, 发挥并壮大比较优势产业, 处理好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者的替代关系,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架构, 才能掌握先机, 赢得主动权, 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

关键词:县域工业,科学发展,调整结构

参考文献

[1].梁留科等.县域工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李苗等.县域工业与金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3].王亚玲等.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企业的对策.经济纵横, 2005 (12)

[4].陆荣.构建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江淮论坛, 2005 (3)

[5].王运宝.皖浙毗邻县域的东向发力.决策, 2005 (9)

[6].庄晋财.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5 (6)

[7].张平.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经济管理, 2005 (19)

[8].唐敏等.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制约因素.经济管理, 2005 (7)

[9].侯光明.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经济管理, 2005 (5)

[10].薛国琴.中国专业化产业区的个案调查与分析.经济纵横, 2005 (12)

[11].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篇4: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关键词】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创新

工业强省是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由之路,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盘县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5个100”工程和市委、市政府“5个10”工程的安排部署,全面启动建设了18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3个,县级园区10个)。园区规划总投资133.44亿元,现已完成投资18.63亿元。

一、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现状

盘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是贵州的西大门,位于六盘水西南部,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境内有2个省级开发区,1个市级产业园区。盘县历史文化悠久,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矿产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美,是世界古银杏之乡;素有“滇黔锁钥”之誉,是贵州面向云南和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是中国南方能源战略基地,曾经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是云贵交通、能源、商贸、物流、旅游的重要节点,是毕水兴经济带的中心腹地。

近年来,盘县依托独特煤矿资源优势和矿产品优势,科学规划指导,精心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板石、水泥、页岩砖、花岗岩为主的建材工业;以水电、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煤电产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升级,全力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发展,盘南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已通过省级审查,与广西投资集团签订了战略性投资合作框架协议;盘北煤矸石发电厂一期、盘县电厂“上大压小”改建工程建设进度加快,预计今年可建成并网发电;四格风电场一期工程建成发电;宏盛焦化、天能焦化扩建、首黔煤钢电煤焦化、盘江机械制修租一体化、马依煤业等项目进度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盘县经济,也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加快了县域工业化进程。

二、近年来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依托优势资源加快项目建设

盘县根据本地特有的煤炭资源优势,选准煤炭特色工业作为突破口,重点扶持煤炭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从而实现煤炭工业的全力提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

(二)高度重视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工作

每年初县上确定一个县级领导包抓一个项目,有关部门捆绑包挂,建立一批能抓项目,会抓项目的领导班子,配备一批能办实事的干部队伍,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三)努力夯实基础搞好服务保障

盘县县域工业企业要抓住机遇,双向开拓:一方面“请进来”,吸引外商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走出去”,积极组建“海外兵团”,大胆探索跨国跨省经营,走国际市场的新路子,建立和拓展县域工业产品转换升级的渠道。同时,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推广培训,有力破解一些企业建设中的难题。

三、推进县域工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盘县县域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还有较大的差距。其存在问题是:

(一)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

全县工业产值实现506.14亿元,增长16.31%,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1.94亿元,增长19.24%。

(二)企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能力

盘县工业企业大多数是近十几年来创办的私营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规模普遍较小,且投入不足。企业产品中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占的比重较大,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而经过精深加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差距。

(三)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由于受各方面政策影响,加上贷款门槛较高,而全县小企业又缺乏能够抵押的物品,贷款难成为盘县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四、如何破解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瓶颈

针对目前盘县县域工业发展现状,结合盘县特殊的煤炭、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两加一推、两化带动、四化同步”,坚决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着力打造城市品质和功能完善、绿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特色精品旅游、发展软环境、精神文化“六个高地”,奋力在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统筹城乡、区域合作、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安全集约、循环低碳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

要实现阶盘县工业经济突破发展,关键在领导,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全县抓经济、突出抓工业”的指导思想,使县、乡(镇)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把主要精力向工业经济倾斜。县上领导带头执行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分头行动,狠抓落实,要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项目建设现场,积极主动地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以赴大上项目,抓大项目,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比重达75%,增长80%以上,亿元以上项目增长80%以上。

(三)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一是盘活现有人才,把懂工业经济,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乡镇和部门要配备懂工业的领导。二是引进实用人才。在盘活我县人才存量资源的同时,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进外地优秀人才。

(四)大力推进城市城镇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

以县城区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活动,以规范交通秩序为重点,坚持疏堵结合,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停乱放和非法营运行为。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六)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硬环境。加快“智慧盘县”和“数字盘县”建设,全面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加快实施村村通宽带和电话等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理工学院2014年度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ZGY20140718)。

参考文献

[1]赵建春,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盘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panxian.gov.cn/.

篇5:县域工业发展战略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好县域工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域工业也是我国工业化的一条独特道路,县域工业的发展,既大大促进了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县域经济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新世纪,要使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只有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了,才能使县域经济在真正的意义上得到发展。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必须结合目前的实际,要有新思维,要进行新的战略创新。

一、县域工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县域工业的发展从其过程来看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县域工业自其诞生起,就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县域工业几乎很难从国家计划的大盘子里分到一勺羹,逼迫着县域工业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哪个领域有市场,县域工业就进入哪一个领域,生产要素从市场中来,产品出来后再到市场上接受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全国范围内每年都有几万、几十万的县域工业企业新冒出来,同时每年也有几万、十几万的县域工业企业破产关门。经过市场经济的反复洗礼,县域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具有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县域工业发展之所以迅速,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生因素便是县域工业企业具有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县域工业企业从经营决策、发展战略、营销方式、用人制度到内部分配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点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调节机制、约束机制和积累机制。同时,国家在宏观政策取向上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尤其是一系列实际的激励措施,为县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县域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并且必须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县域工业企业中,企业的决策自主权也是受到充分保护的,尤其是分配激励制度,使企业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绩效密切挂钩,使员工的劳动能得到尊重,创造力能得到尊重,这无疑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迅速。从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年间,我国县域工业发展迅速,其产值年递增率达.%。尤其是横向与国有企业的比较更可以看出县城工业的发展势头,国有企业从年产值亿元到万亿元用了年时间,而县域工业实现同样的跨越仅仅用了年时间。自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县域工业更是以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县域工业发展的作用

县域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要全面实现小康,必须高度重视县域工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县域工业的发展。综合来讲,县域工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县域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县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如年,全国社会总产值净增量的.%,税收净增量的.%,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净增量的.%,均来自县域工业。其次,县域工业占县域经济净增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县域工业的利润用于农村各项事业的数值也是年年递增的,这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县域工业与城市大工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离的壁垒政策,导致在单纯依靠城市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窄。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城市化的产业活动扩散到郊区和农村,从而拉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在生产领域各自孤军奋战的封闭式怪圈,并进而形成了城乡合力、相得益彰的新格局。城市大工业为发展自己,走出城门,到农村去寻找自己的市场,支持并兴办县域工业,逐步走上了农村工业化辅助城市工业化的城乡一体化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城市大工业的拉动,使县域工业在技术上得到提高,设备上得到更新,产品上得以升级,生产水平也由低级走向高级。县域工业为城市大工业解决了劳动力、场地、资金不足等困难,提高了工业体系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

篇6: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强调,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必须把结构调整摆在主线位置,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江油市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证明,结构调整的确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结构调整抓好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深化企业改革是最大的结构调整江油在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命系长钢”,1994、1995 年,因长钢的“红火”,江油荣登全省经济十强县行列。从1995 年开始,受国家紧缩银根和市场变化的影响,以长钢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受冲击,江油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因此一落千丈,并被挤出了全省“十强”。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低、效益低下、工业企业所有制格局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江油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经济始终是江油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加快发展,重返十强,优势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1998 年初,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和重返十强的战略目标,一场艰难的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帷幕拉开了。江油被绵阳市确定为两转试点市。利用这一机遇,按照两个百分之百和两个转变的要求,江油对全市市属工业企业通过股份制、租赁、兼并、收购、破产等形式进行了全面改制,仅1998 年一年,就相继有60多户工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通过近5年时间的深入改革,江油市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改制面达到71%。在改制中,政府用向社会转让国有资产收回的国有资本,妥善地解决了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通过全面改制,江油民营经济由1992 年占市域经济的10%上升到了2001 年的80%以上,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业的市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培育优势企业群体是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的有效途径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原来的国有、集体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落后、层次不高、产品档次低、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等状况。同时,一座城市命系一个企业兴衰的教训,让江油人更感到壮大一个群体的重要。因此,从1998 年起,以抓大扶强、技术创新为主要特点的培育优势企业群体攻坚战在江油全面展开。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场前景看好、企业资产规模大、能够对财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一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全部剥离这些企业的社会职能,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二是在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给予让利优惠,放水养鱼,让企业有扩张发展的余地。三是建立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和挂牌保护制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坚持搞好厂区周边环境整治,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优势企业群体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力度。招商引资促进结构调整在江油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偏重、重工业偏重的问题曾经十分突出。为了加速调整这种经济结构,并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江油市把招商引资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江油市建立了全员招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全程追踪机制,采取项目招商、敲门招商、代理招商等办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江油市通过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投资硬环境。5年间,江油市共投入12.6 亿元用于以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了江油市行政服务中心,对原有的899项行政审批项目以60%的幅度进行砍减,让投资者办事方便称心。如今,在江油市已经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的氛围。招商引资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5年来,江油市共协议引资39亿元,实际到位15.5 亿元。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量的巨变,更有质的飞跃。5年来,江油市利用中药材种植优势,引进深圳华辰药业公司、四川制药公司等,带动医药行业的发展;挖掘原有的饮料生产优势,引进沱牌集团、广东健力宝集团,壮大饮料行业;发挥电力优势,引进了河北邯郸炉料厂、辽宁营口宝成铁合金厂,使江油铁合金再现辉煌;依托九○三科技优势,引进广东超声股份有限公司,填写江油电子行业的空白。这些项目的成功引进,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资金匮乏的瓶颈问题,优化了工业内部结

构,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县域工业再次焕发生机。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不仅使江油走出了“命系长钢”的怪圈,改变了“单一支柱”的经济结构,更使江油工业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作者为中共绵阳市委常委、江油市委书记)左代富

篇7:县域工业发展战略

调研报告

淮滨县试验办 李炜

——关于淮滨县工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

淮滨县紧紧围绕“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淮滨”的奋斗目标,从实际出发,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努力构建工业发展新平台,走出了一条园区兴工、工业兴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了淮滨工业由弱到强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现将最近几天对我县工业园区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工业园区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使园区充分发挥全方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纳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本地传统产业的集聚效应。截至2009年底,园区建成面积已达4.3平方公里,入住企业(单位)57家;其中工业企业3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4.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完成税收4374万元,解决就业1.2万人。2010年3月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来我县视察县工业集聚区,视察结束后,郭省长对我县产业聚集区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对园区内工业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希望;5月31日全市县域经济考察团莅临淮滨,参观团领导对我县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做法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园区建成以来,先后多次接待省、市经济考察团调研、考察我县产业聚集区发展情况。2010年5月,淮滨县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50个“2009年度发展又好又快的产业集聚区”之一被表彰奖励(豫政办〔2010〕51号)。随着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对我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使县域经济由全省108位,上升到目前68位。

二、措施与成效

我县坚持以“工业强县”为目标,积极打造产业聚集区,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构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城乡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实现公共资源低成本共享的总体思路,聘请具有国家A级资质的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将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科学划分为轻工纺织、酿酒食品、药品药械、装备制造、木材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群,同时兼顾生态、人文等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淮滨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非公经济的重要聚集地。逐步调整和完善园区规划,力争形成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设施完善的新城区、环境优美的新景区和拆迁群众的安臵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8亿元,园区面积已建成4.3平方公里,标准厂房4.06万平方米,完善集聚区道路10.15公里,配套雨水管道24.7公里、污水管道18公里,同时配套了供水、供电、宽带、电信等设施,形成了“三横四纵”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六通一平”。抓紧抓好失地群众的安臵是集聚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桂花安臵服务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围墙建设,建成的小区可安臵居民2300户、9000多人,将集中安臵桂花村拆迁群众和酒厂、毛纺厂、麻纺厂等企业职工;立城安臵服务区正在规划设计中。

(二)构筑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定了《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的若干优惠政策》、《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淮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投资办企业的客商提供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低价土地、黄淮地区优惠电价等优惠政策。明确规定了项目服务细则、入驻项目工作流程图等,对入驻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招商、对接、落地、投资建设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县四大班子领导每周都深入园区督察项目建设情况,召开工作例会,现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集聚区发展能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在积极筹建“淮滨县和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农村改革发展创业提供融资平台。县职能部门坚持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对一”式的贴身服务,已为12家企业代办或帮助办理了各项手续,帮助10余家企业解决问题近200个,无一例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事件发生。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委、县政府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市、县关于大招商工作的安排部署,采取“项目招商、专职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引资形式,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全力跑项争资,争取到上级扩内需项目资金1.33亿元。今年上半年共接待企业来淮考察30多批次,外出考察项目10多批次,成功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5.22亿元。其中加佳利粮油、仁鸿门业、安康肉业三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还有10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2010年上半年新建、续建项目累计达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0.8亿元,工业项目投资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11亿元,实现税收3020万元。县制定出台了《关于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锻炼和招商引资的意见》,截止2010年上半年已外派三批100多名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分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效果显著。首批外派的56名干部,成功引进项目10个,协议投资1.2亿元,已落地固定资产投入2162万元;7个投资项目协议,协议投资金额3.9亿元。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切实增强工业园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工业园区筹备组自2007年筹建以来,先后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工作制度,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按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推进。围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思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成了“雨污分排”和管网对接的环保控制体系。为认真落实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坚持“五禁止”、“十不准”规定,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服务承诺制、限时结办制、全程代理服务制、企业25天宁静工作日制等,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大力倡导并开展园区“四通”精神,即办事“畅通”,遇事“沟通”,化解矛盾积极“疏通”,破解难题灵活“变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协作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同时,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业园区与各入园企业分别签订了消防、治安、安全生产、卫生管理等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不但预防了各类事故的发生,还提升了企业形象。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大型企业数量不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多数民营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人才结构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在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诸方面都受到影响,发展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大多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局限于传统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这与现代企业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相差甚远,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开拓市场能力疲软、活力不足,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县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因此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题,且受目前银行信贷权限的上收、企业担保条件和商业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等因素的限制,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招商选商,构建集聚效益。首先是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引进一批有产业聚集效益的大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民营经济增长质量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其次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入园关,对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大,技术工艺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进入园区。把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引进园区,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抓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一是加大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为企业创办人士提供有力后勤保障;二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民营经济专题、专栏,系统的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支持鼓励农村能人离土创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人才带动创业、民营企业家勇创大业、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来迅速扩张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三是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对我县中小企业、重点工商户和有创业意识的群体,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辅导活动。

(三)抓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实行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突出抓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强化跟踪协调服务,促进企业早投产。

篇8:县域工业发展战略

(一) 要着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龙头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对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一个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可以带活一个产业, 使之快速发展, 进而成为能牵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在壮大原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 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再培育出一批外联市场、内联基地、下联农户的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的龙头企业。从庆安县看, 正是由于有了“两药一酒” (澳利达医药集团、庆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庆泉酿酒集团) 和绿洲精洁米厂等一些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 工业经济才呈现出现在的生机。

(二) 要大力聚集主导产业的资本

一方面, 搞好企业间的资本流动。企业是主导产业的中坚力量, 产业的资本聚集, 大多体现在企业的联营联合上。所以, 在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必须以资产为纽带, 以兼并、购买、参股、控股、联合为主要途径, 打破地域屏障和条块分割, 突破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利税上缴渠道的限制, 培育和发展企业集团。另一方面, 大搞招商引资。对于目前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庆安县而言, 尤其应该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启动点, 实行区外与境外招商。要抓住“南资北移”及国家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的机遇, 选择本地主导产业与区外、境外资金、技术、人才的结合点, 动员各方力量, 抓资金、上项目、引人才。在这一点上, 庆安县实施了“三个一”工程, 在全县开展“大合唱”, 即每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都要引来一笔资金, 或招来一个客商, 或结识一个贸易伙伴,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 在招商引资上, 还要齐心协力, 营造一个真诚合作、恪守信誉、不勒不卡、崇尚文明的人文环境。三要努力延伸和扩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 要在延伸和扩展产业链条上作文章。不但要大搞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尽力增加深层次加工环节, 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率, 延长产业链, 而且还要大搞地工产品的系列加工。充分发挥空间广阔、资产闲置较多、资源丰富的优势, 千方百计地扩大经济主体范围, 增加经济实体数量, 扩展产业分支。在这方面, 庆安县突出的是绿色食品生产, 已将绿色食品产品的开发引向广度、深度和精度, 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 正在开发系列化、精深加工产品。

二、实施拓展策略, 迅速拓展主导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形成产品优势, 进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一) 强化市场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 企业过去的生产性制约已转变为市场性制约。从目前看,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销售, 关键因素是市场。所以, 我们要实施农区工业化战略, 要形成、发展和壮大工业主导产业, 必须把“市场开拓”摆上战略位置, 牢固树立起市场第一的观念, 集中全力在市场预测、市场开发、市场营销上下功夫, 搞突破。

(二) 强化营销手段

商场如战场, 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是商战致胜的关键。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的主导产品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勇立潮头, 必须做到“三靠”:一靠扩大宣传争声誉, 增加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不论怎么好的产业、企业或产品, 都不应该有“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思想, 重视宣传。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媒体大打宣传攻势, 积极参与广告大战, 尽力把本地具有优势的产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炒热升温, 育壮叫响;又要在全国中心城市和著名风景区积极组织产品发布会、展销会、订货会、研讨会及学术交流等多种活动, 对主导产业的主导产品, 大造舆论, 大造声势, 千方百计扩大其知名度。二靠精兵强将抢滩头, 增强主导产业的市场占有能力。要瞄准商家必争之地, 放眼全国, 组织精兵, 四面出击, 合理布局, 在强手如林之地, 构建营销网络, 抢占市场。三靠联营联合扩空间, 提高主导产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以利益为纽带, 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 主动向大企业、大财团、大专院校和大科研单位靠拢,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营和协作, 借助外力延伸市场触角, 扩大生存空间,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 强化售后服务

搞好售后系列化服务, 是企业争夺市场的一项基本功, 也是事关主导产业生命力之所在。为此, 应做到“三有”:一有全局观点和质量观念。不论是生产中游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都必须保证产品质量, 让相关的企业和用户满意。二有信息反馈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 定期或不定期听取用户意见, 对出现的质量问题主动登门解决, 把售后服务作为车间生产的延伸。三有灵活的生产、经营方式。一个企业往往面对各种各样的用户, 其中不少用户对产品有着特殊要求。企业应想用户所想, 急用户所急, 只要用户要求合理, 企业又力所能及, 就要把方便让给用户, 尽力满足用户的需要。目前, 庆安县的地工产品已占领以北京、上海、郑州、兰州、哈尔滨为中心的五大区域市场,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实施创新策略, 着力在技术上进行创新, 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力, 增强主导产业发展后劲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主要取决于主导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的竞争力, 取决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的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不强, 主导产业的特色优势不明显, 其主要滞障就是科技含量低。实现技术创新, 一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通过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现实对比, 不难看出, 凡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企业, 其生命力较之科技含量低的产业或企业, 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 在工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突出出来。二要努力搞好区外、国外大财团、大企业同本地工业主导产业中的老企业及新项目的嫁接改造。通过同大财团、大企业联营联合, 不仅可以引进大量外资, 解决技改资金不足的问题, 而且也可以引进人才、技术、设备、管理, 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 进入国际市场, 与国际市场接轨, 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三要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提高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倡导在工业主导产业中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试验基地;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进行联合发, 创办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外地同行业先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合资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同时, 还要完善企业内部技术进步的组织体系和激励机制。四要尽快完善技术进步政策体系。目前, 企业技术进步特别是技术改造除了受长期以来留利少、负债重等因素的影响外, 又遇到了税赋增加、优惠政策减少、资金筹措难等新的矛盾和困难。在这种形势下, 为使工业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落到实处, 必须尽快完善技术进步政策体系, 这不仅需要一个县、一个地区为此做出努力, 同样也需要国家就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问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上一篇:假如我是爸爸小学生作文下一篇:XX幼儿园防震演练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