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汇报

2022-07-23

汇报材料是进行汇报的书面内容。然而,不同阶段的汇报重点有所不同,如何才能写出一份有效的,同时还可促进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汇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县域经济发展汇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县域经济发展汇报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一、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柞水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步迟、起点低、基础差。近年来,县域经济尽管保持了比较高的发展速度,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在全市处于后进位次。

(一)经济总量。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02亿元,占全市的6.64%;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在全市的份额为7.6%;地方财政收入2208万元,占全市的7.54%;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15元;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5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二)产业构成。2003年全县

一、

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22亿元、1.89亿元和1.65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7:37.6:35.4,二产的比重比全市高近10个百分点,三产的比重比全市低近8个百分点。虽然三次产业比逐步趋于合理,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内部,粮食生产仍占较大比例,特色产业不明晰,以药、果、畜、烟、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例、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特色产业总产值为1.3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8.4%,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6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带动能力弱。医药、矿产、建材和食品工业产值分别为9200万元、1.3亿元、4400万元和1200万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32% 、45% 、15%和4%。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盘龙制药公司、龙钢大西沟铁矿、国宝矿业公司、金龟寿生物公司、岭丰建材公司、金正矿业公司、马耳峡金矿、自来水公司、水电合作公司、凤凰油脂厂),规模企业产值、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4%、38.6%和66.7%。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的能力弱。旅游业受资金、体制、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成长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去年旅游业创社会效益1080万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到2个百分点。

(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是生物资源丰富,但农村特色产业规模不大。除板栗、核桃初具一定规模外,中药材、食用菌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形成规模化格局。全县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个(盘龙制药公司、金龟寿生物公司、凤凰油脂厂),除盘龙公司规模较大、生产稳定外,另2户企业规模小、生产不稳定,龙头企业对农村产业化的带动能力弱,生物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矿产资源丰厚,但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工业化水平低 。全县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种37种 , 矿床矿点213处 ,其中菱铁储量3.02亿吨,约占全省的一半,银铅藏量列全国第二。但由于缺乏资金和地勘资料,矿产资源开发进展缓慢。目前全县有各类矿产企业4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户。全县工业企业由于自身融资困难,加之新型银企信用关系尚未建立,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基建技改资金到位困难,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基建技改项目不能按计划投入运营。三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但旅游支柱产业尚未形成。柞水初步探明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有80多处,其中北部乾佑河源头的山、水、林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西沟峡、大甘沟、铁索沟等,极富观赏性和避暑消夏休闲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誉为“北国奇观”,有大小溶洞上百个,是全国十大名洞和陕西省十大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加之秦岭铁路特长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绿色长廊、园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观的开发建设,柞水旅游已初步构成“三点一线”的开发格局。但由于受资金、配套设施建设的制约,旅游开发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不明显。

(四)经济发展环境。区位环境方面,西康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柞水与西安的距离,随着西柞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柞水在区位环境方面的优势在全市无县可比;生态环境方面,柞水山青水秀,植被覆盖率高达78%,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全省范围内也是比较突出的;人文环境方面,柞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总体上讲,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制约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环境方面,近年来,柞水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打破,特别是教育、卫生、旅游等行业和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不可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区位环境和自然条件属不可变因素,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可视为可变因素。区位环境尽管不可变,但柞水的区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生态环境虽属可变因素,但其良性变化需大量投资和较长时间。人文环境包括人才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等,是变化空间最大的环境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只要有资金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可变的。就柞水而言,经济发展环境既具有制约因素,也具备比较优势。

在制约因素方面,柞水立地条件差,“九山半水半分田”,不少边远高寒山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宜植宜耕土地较少,人均耕地只有0.84亩,且质量较差,分布零散,调整农业结构的回旋余地小,难以大规模成片种植,不易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22.6%,文盲半文盲还占较大比例,各类弱智和残疾人占人口的4.36%,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应用慢。教育基础条件差,县中急

需迁建,“普九” “危改”任务重 , 改善办学条件急需资金 9000多万元 ; 人才资源短缺 ,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不到人口的1.27%,尤其缺乏从事产业开发和企业经营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建设资金筹措难,金融机构不健全,财政自给率不到30%,通过市场融资的渠道少、能力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条件差,至今仍有63个村民小组不通公路,161个村民小组用不上电或无法正常用电,69个村不通电话,68个村不通电视,4.2万农村人口吃水困难,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弱。农村贫困面大,全县虽实现了整体越过温饱线的目标,但越线的标准很低,全县还有7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60%,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7.1万人,其中62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3.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4.6%。我们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与挑战。

在比较优势方面,柞水与兄弟县区相比,加快经济发展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柞水是陕南距西安最近的县份,西康铁路复线和西柞高速公路开通后,将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有利于我们依托“一线两带”建设,主动接受辐射带动,借势发展县域经济,在陕南范围内柞水的区位优势无法替代。二是生态优势。柞水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小,森林覆盖率高达78%,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明显。三是资源优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自古被誉为“天然药库”,中药材人工化种植适生范围广,发展壮大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矿产资源得天独厚,铁矿、银铅矿、重晶石等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旅游资源富有特色,初步探明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多达80多处,柞水溶洞在周边景区独树一帜,再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完全可培育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后发优势。与柞水条件基本相当的一些县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县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可以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决策上少走弯路,用比较短的时间、比较小的成本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产业选择方面,柞水近邻西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都是西安、关中少有的,特别是以溶洞和牛背梁等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和完善了西安、关中以古迹为主的旅游资源结构,在旅游产业发展上,西安完全可以成为柞水的客源市场;从产业发展的支撑要素看,西安的人才、技术、市场、资金,都是柞水借势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西安为柞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提供了广阔市场;在工业特色化发展上,西安的大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柞水配套发展工业开辟了广阔领域。因此,把西安作为柞水开放的窗口,引资、引智的平台,产业选择的市场,主动接受辐射的动力源,是符合柞水实际的正确抉择。根据资源优势,从形成产业的角度考虑,柞水产业选择的重点: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二是做强做大生物医药,扩大药源基地规模,培育壮大科技先导型医药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满足现代人“健康消费”的时尚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拾遗补缺,按照多元化发展、小区域集中的要求,选择配套西安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借势发展柞水经济。

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布局方面,柞水城乡之间、山川之间、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资源状况、立地条件、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差异比较大,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各乡镇、各行业齐头并进,只能集中人、财、物力,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率先实现重点突破。从我县各地目前的资源、区位和发展基础综合分析,在乾佑河、社川河沿线构筑两大经济开发带,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不仅必要,而且具备一定的条件。乾佑河和社川河沿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便利,资源丰富优裕,产业基础较好,尤其是乾佑河流域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上,以县城为中心、以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公路为轴线,以乾佑河生态经济开发带、社川河特色产业开发带为主体,以盘龙医药产业园、小岭矿业小区、下梁和凤镇工贸小区为依托,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以生态旅游、医药产业、绿色食品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使“两带”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要解决好动力、角色定位、主要经济形式、发展环境和战略措施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柞水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建设商洛生态经济强县为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依托西安,借势发展,始终做到五个坚持,着力谋求五个方面的突破。

五个坚持: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更新优势观念、差距观念、发展观念、资本观念和竞争观念。把县域环境作为我们的最大优势,努力构建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视思想观念为我们的最大差距,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求进步;树立只有大投入才有大发展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创造经济发展要素;树立市场占有率是最大资本的观念,发展有市场的产业,生产有市场的产品,大力开拓市场;树立人才竞争是最大竞争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聚集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始终坚持把依托西安、错位选择、突出重点、借势发展作为加快发展的角色定位。把县域经济自觉融入西安经济大循环,主动接受西安和关中“一线两带”的幅射带动。把西安作为我县开放的窗口,借脑、引智、引资的窗口。在旅游产业开发上把西安作为客源市场,在农业产业化上把西安作为消费市场,在工业的特色化上把西安作为销售平台,用西安的科技实力包装我们的特色产品,在服务“一线两带”建设中借势发展自己,在错位中培育特色产业。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谋求

第二篇:汇报晋江汇报晋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晋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晋江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区域,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公里,辖13个镇、6个街道,共385个行政村,人口102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200多万人,号称“海1992年撤县设市,2001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内外300万晋江人”,府确定为中等城市。

一、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人民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从“三闲”(闲人、闲房、闲散资金)起步,通过市场途径引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组织商品生产,从遍地开花大办企业到形成专业生产区,并促使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形成了竞争力较强的区域产业集群,构建了富有侨乡特色的县域经济体系。

1978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5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亿元(包括现在的石狮市,下同),到2005年已达500.3亿元,1992年均增长率达17.9%;财政总收入1989年首次突破1亿元,年超2亿元,1993年至1999年每年净增1亿元,2000年、200

1-1-

年每年净增3亿元,2002年净增4亿元,2003年净增7亿元,2004年净增6亿多,2005年净增5.5亿达38.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07元增加到2005年的7625元,增加了71倍。1992年以来全市经济实力连年居全国前列、福建省首位,经济指标约占全省的1/

10、泉州市的1/3,2004年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3位、第5位,有11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

二是产业聚集能力较强。通过龙头企业扩张和中小企业衍生,目前全市已聚集起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轻工玩具等一批较具竞争力的传统产业集群,形成了车辆机械、化纤、纸制品、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新兴产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发展特点日渐明显。2005年,纺织服装实现规模以上产值205.87亿元,鞋类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147.34亿元,建材陶瓷业规模以上产值67.3亿元,食品饮料业规模以上产值40.5亿元,纸制品业(含印刷)规模以上产值41.78亿元,轻工玩具业规模以上产值28.89亿元,分别20.6%、9.4%、5.6%、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8%、5.4%、4%。晋江因此先后获“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等称誉,东石、磁灶、永和、英林、深沪、龙湖、新塘等镇(街道)先后被授予“中国伞都”、 “中国陶瓷重镇”、

-2-

“中国石材之乡”、“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运动服装名镇”等称誉。

(三)规模支撑作用较大。至2005年底,全市全市规模以2002年、2003年、2004上工业企业达1254家,分别比2001年、年增加945家、701家、215家、3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56家,分别比2002年、2003年、2004年增加94家、56家、37家,超5亿元企业17家,分别比2002年、2003年、2004年增加15家、12家、9家。继恒安国际在香港上市后,凤竹科技股份、七匹狼实业股份于2004年先后在上海主板市场、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亲亲食品完成上市前辅导并通过验收,浔兴拉链完成上市辅导期,恒安纸业、利郎服饰、恒顺雨伞、福兴拉链、安踏鞋业等一批企业正着手改制准备工作。200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5.12亿元,比增22.4%,占同期工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24.6%迅速提升到达76.4%。

(三)经济外向水平较高。从招商引资成效看,至今年2月份,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968家,投资总额94.38亿美元,77.45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含增资)约占全省引资总量的1/9;对世界500强、台湾100强企业的招商取得突破,美国宝洁公司、意大利满誉集团、沃尔玛等国际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晋江,2005年,全市三资企业实现产值50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54%;从对外贸易成效看,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建立经济合作关系,设立匈牙利亚洲中心“中国鞋都——晋江街”,服装、鞋类、玩具文具、雨伞等传统产业出口总量逐年提升,陶瓷、石材、食品等行业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社会出口商品总值达32.1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81亿元,经济外向依存度超50%。

(五)技术创新活动较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年均技改投入近8亿元,创建民营科研所30多个,有50多家企业与408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被确认为省级技术开多个科研单位挂钩,发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确认为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企业通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家企业通过省两个密集型企业认定,4家企1家企业通过省制造业信息业通过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化示范企业认定,16家企业通过泉州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和12家企业通过泉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认定,浔兴集团被确认为“全国拉链中心”。晋江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誉。

(六)品牌培育收获较多。全市现有数十家企业聘请影视体育明星常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知名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先后获质量体系认证证书684张、产品质量认证证书103张、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382张、SA8000认证证书14张,获中国名牌产品18件、商务部重点培育出口名牌2件、中

-4-

国驰名商标23枚、国家免检产品45件、省著名商标73枚、省名牌产品81件,有3家企业荣获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称誉,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晋江县域经济所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届为一届添后劲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立足“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推动,促使企业保持扩张发展的欲望和动力,不断凝聚经济增长后劲。

(一)规划引导促发展。近几年来,针对我市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市委、市政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经常性地组织专题调研和外出考察,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研究扶持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先后召开了企业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应对入世、打造外经贸强市、打造品牌之都、打造制造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等10多场大型专题会议,承办了首届中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晋江)论坛,出台实施了《关于推进“六.五规模工程”的若干规定》、《关于扶持企业创新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实施“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打造品牌之都若干优惠政策》、《鼓励外经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区域产业集

-5-

群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若干优惠措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的意见》、《关于实行企业纳税贡献奖励政策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较好地解决了各个阶段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性障碍。200

4、2005年,我们还专门聘请国内知名策划机构对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品牌发展进行“诊断性”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和品牌发展规划。

(二)项目带动促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发展理念,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集聚要素、提升实力、增强后劲,拉动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如筛选确定了LNG燃气电厂、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出口加工区、泉州汽车制造基地、企业总部商务区、国际会展中心、市域供水二期工程、输变电工程、港口建设工程、高教发展中心等10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列为市定“十大工程”,并先后抽调市、镇两级精干力量,由市领导带队分别进驻“十大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协同业主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再如于“十一五”开局之年元旦举行“百个工程开峻工剪彩活动,促成市、镇两级共111个项目举行剪彩仪式,其中开工(奠基)项目68介、峻工(落成)项目43个;又如,把握省、泉州对我市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单列管理契机,积极争取市级

-6-

重点项目列入上级计划盘子,仅2005年就成功争取到45个项目列为泉州市重点在建及预备项目、38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在建及预备项目。

(三)营造载体促发展。我们于1996年提出了“四个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和集镇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大力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现有企业的存量迁移,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连片整合工业园区,引导工业园区在空间地理上连片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功能明晰,逐渐形成城市产业组团的雏形,为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适度超前的基础保障。目前,市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已经扩展到40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12.5平方公里,签约引进企业252家,总投资额130多亿元,其中投产企业近90家,在建企业40多家,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90.05亿元,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科技工业园区;26个镇级工业基地规划总面积3.7万亩,已开发1.2万亩,所创造的工业产值、税收和出口交货值占全市的四分之一。

(四)优化服务促发展。以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出发点,着力创新公共服务手段,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久竞争力。一是人力资源服务。设立全国第一家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建成人才引进安居工程、专家活动中心,出台市财政发放博士津贴等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引

-7-

才、留才”的外部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3700多名,其中博士后35名。二是产品创新服务。设立各类质量检测机构7家,业务领域涉及鞋类、纤维、食品、机械、陶瓷等,可提供各种等级、多种类别的检测项目900多项,其中国家鞋类检测中心、省鞋服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证,国家鞋类检测中心获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成员的多边互认资质。三是营销服务。建成中国鞋都鞋材市场、磁灶天工陶瓷建材城、社店食品市场等一批有一定规模、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坚持每年企业外出参加拉斯维加斯鞋展、杜赛尔多夫鞋展、广州春(秋)交会、全国糖酒食品春(秋)交会、香港玩具展、中国体博会等国内外专业展会,成功举办了七届的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四届的全国糖酒食品晋江交易会、三届的全国陶瓷石材(晋江)博览会、一届伞博会等会展活动,为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畅通供需渠道构建平台;兑现品牌奖励金5963.8多万元,重奖品牌企业和质量优胜企业,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抢占市场。

(五)改善环境促发展。软环境方面,结合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批废止了304份不适应新形势的文件,取消了284项不合理审核审批制度,组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组织20个部门、241个项目进入中心办公,开展审批流程再造,推行联审、告知承诺等

-8-

便民服务制度,简化企业办事程序,推动政府行政效率的全面提速;硬环境方面,确立了“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发展定位和“一城两镇三组团”发展布局,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全面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投资百亿元适度超前构筑了能源、交通、通讯、供水和市政等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成泉州晋江机场和围头、深沪、东石、安平4个港区,配套高容量的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全市公路密度以每百平方公里294公里的通车里程名列全国前茅,晋江机场跻身全国133个通航机场的第37位成为干线机场;相继建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溜江儿童文化园、岭畔文化活动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批市、镇、村三级文体设施,建成阳光广场、迎宾广场、黎刹广场、世纪公园、江滨公园、体育公园等一批休闲场所,建成竹园小区、福隆花园、新世纪豪园、华泰国际新城、福景花园等一批功能化住宅小区,建成宝龙、爱乐、阳光、荣誉等一批高级酒店,成功引进了新华都、轻工电器城、义安城、沃尔玛、莱雅、国美等一批大型商贸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逐步完善的城市配套。

三、下阶段思路

今后一个阶段,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总体部署,

-9-

按照“两个率先”(201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率先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要求,紧扣“111662”奋斗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总收入1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万元、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万人),以保障社会和谐为根本,以项目带动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民富市强、和谐发展的现代工业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

——工业经济。强化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力度,促使市定45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15.6亿元,投资计划46.65亿元)和29个元旦剪彩工业项目及时开工、早出效益。重点关注恒安生活用纸、百宏高档面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抓好以新丝路服装城为主的服装园,以三力机车为主的机械园,以冠科光电科技为主的光电园,以恒顺制伞为主的雨伞园,印刷园等项目建设,努力促成隆上超纤、闽华超纤、兰峰制革、恒裕彩印、康盈人造奶油等一批结转产业链配套项目尽快投产,促成中泰鞋材鞋机、峰安制革等一批新增产业链配套项目动工建设;要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招商选资,用好“4·19”鞋博会、“9·8”贸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招商载体,组织到珠三角、台湾等地区开展实质性招商,充分利用在外晋江人资源,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10-

近期重点要加强与香港合成控股有限公司、台湾奇美集团等高科技投资项目的跟踪洽谈,力促其尽快落地;要加快市科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在灵源、东石、龙湖等镇(街道)开工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积极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投入实质性建设,积极申办台商投资区,为新增项目落地提供载体支撑。

——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进程,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争取中国鞋都晋江一条街建成融市,启动社店食品市场三期、福埔汽车市场二期建设,加快中国(晋江)鞋业城、磁灶天工陶瓷城融市步伐,探索筹建晋江机械装备市场,完善区域市场体系;把握社区建设契机,培育发展房屋修缮装饰、物业管理、家政等便民家庭服务,大力引进一批现代化办公、企业生产经营后勤、电子商务等产业配套服务企业;推进象屿综合仓储物流、振东仓储、新宇阳仓储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内各大港口联系,吸引大型海运公司到我市设点;延伸拓展农村客运线路,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加快市区公交停车场建设,增加公交车辆和线路,争取市区公交覆盖率达85%;促成深沪港后方堆场、围头港10万吨级码头开工建设,争取围头港、晋江机场空港口岸对外开放正式获批;启动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精心筹办第八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美国买家晋江采购之旅等区域性专业展会;大力

-11-

推进深沪湾、安平桥、草庵、紫帽山等旅游资源建设,促成华美国际、鸿福、万宝来、新凯悦、金马等高级酒店建成开业,鼓励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休闲娱乐业。

——城市建设。中心市区建设方面,要按照集中发展新区、适度改造旧城、优化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抓紧国际会展中心区、企业总部商务区、城市新区等区域建设,抓好泉州大桥南片区、世纪大道两侧区域、旧城改造二期、湖光西路一期、泉安路灵源街道区域改造建设,推动华泰国际新城、兰峰城市花园等现代居住社区建设,做好经济适用房建设前期工作。城镇建设方面,要实施“强镇带动”战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陈埭、安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两镇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和重点倾斜,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加快发展。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要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泉三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LNG燃气电厂、电网工程、自来水普及等项目建设,促使城市组团有机衔接,促进城乡供给、保障、交通及环境建设的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以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用3至4年,在村一级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并在此基础上每年每镇(街道)启动2至3个村实施重点改造,建成100个“村美、富户、班子强”的示范村,实现城乡面貌大改观;遵循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做

-12-

好中心村规划,按新建型、改造型、规划控制型,因地制宜,抓好规划,同时坚决控制新建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农房,制止居民随意建房;大力推进卫生整治、公厕改造、路灯亮化、畜禽圈养、违建拆除等工作,营造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好村级公路、村间道路建设,加快村级自来水普及,建好文化室、戏台、篮(排)球场、健身路径、小公园等文体活动场所。

-13-

第三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所谓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备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所以,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长期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情况,就发展我县县域经济的进行以

下工作汇报。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四乡一镇,33个行政村,1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7%,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5%。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亩。近几年,全县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为目标,县域经济得到了健康有序地发展。到200*年年底,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2.3%;地方财政收入650万元,同比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15亿元,同比增长23.9%;现有各类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481户,工业总产值达1009万元,同比增长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7万元,同比增长9.1%。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县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矿产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通过历届县委、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加压力,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不强,

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或粗放,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二是招商引资难度大,现有个体私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三是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小城镇建设发展滞后;四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五是农民增收渠道不畅;六是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农民中只能受苦、不能吃苦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议及对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

一、

二、三产业各部门。因此,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本人认为主要是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一)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至关重要、迫在眉睫;一是规划要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县产业结构、产业定位,使县域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二是要结合本县实际。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本县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三是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从我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看,农业要着力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围绕农民增收,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科学优化种植业,实现粮棉的高产高效。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种植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高效型生产模式的转变。把握市场规律,逐步引导农民在土壤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种植高效作物。大力发展高效示范农业,使亩均效益低产变高产。

2、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县要发展,节水是关键,近来来,随着气候变暖和降雨量的减少,我县水资源分配的矛盾日渐突出,已严重影响到我县农业的正常发展,为使有限的水资源继续满足现有农业的发展速度,必须要大力发展节水滴灌,充分利用我县老灌区灌溉水源和耕地有70米左右落差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能、节水自压式滴灌,通过节水增地、节水增效,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量,据推算,如果我县10万亩耕地全部实施滴灌工程,剩余的水完全可以满足5万亩耕地的灌溉。

3、大力发展林果业。全面贯彻地委提出的打造“中国枣园”奋斗目标,充分利用我县的光热、水土、气候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高效林果业,借鉴地区在发展林果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举全县之力,大力推广红枣种植,同

时,要通过财政补助和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对种植红枣规模大和管理好的农户,要实行奖励扶持政策,老灌区二乡一镇,由于人多地少,发展大面积红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发展红枣积极性高且初见规模的农户,政府要支持开垦荒地,进一步扩大红枣规模和调动农户种植红枣的积极性。其次,我县每年都要组织干部进行长达2个月的义务植树造林

,往年都是种植沙枣树和红柳,以后要改变树种,种植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达到即能固沙防风有能增加效益的目的,并把林果业作为今后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4、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引进优良品种,改良我县土羊、绒山羊和骆驼,另外,加大出栏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逐步推进规模化、规范化和集约化养殖,利用柯坪羊肉的品牌效应,尽快把畜牧业培育成我县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同时,积极争取“退耕还草、草场置换”项目,不断扩大我县草场面积,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放牧方式,使原始的草场可以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实现草场资源的循环利用。

5、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绿色食品是我县的优势产业,是大有作为的产业。要继续发挥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气候适宜等优势,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增强全县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联结生产要素的纽带,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率先突破,核心在项目,尤其要有一批投资项目的拉动。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有了项目,突破就有了支撑,有了项目,工作就有了抓手。一是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紧跟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类项目,做深入细致的可研论证,特别是要组织更多的力量抓好对经济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并多方筹措项目前期经费,切实解决项目的前期投入问题;围绕优势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分类,突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项目库。既要有近期项目,又要有中长期项目,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做好重点项目的策划、谋划和争取工作。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机构,保证一个重点项目有一套人马具体负责落实。同时,加大项目的包装宣传推介和争取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投资的同时,选择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向上级部门申报,争取无偿投资资金,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有选择、有目的的向民间投资者推介,寻求双赢,从而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三是要在全县形成“大抓项目和抓大项目的氛围”,通过建立健全抓项目机制和项目工作考核奖惩制度。要对涉及项目的单位,实行领导分包责任制,落实具体的目标任务,同时完善项目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对在项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真正把项目责任落到实处。

(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一要毫不动摇地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全力抓招商,对招商要实行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时机,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千方百计引进更多的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使县域经济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二要突出项目建设。项目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抓项目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要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放在项目建设上,拿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别人发财换自身发展。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挥土地、劳动力等优势,争取上一批既能带动经济又能改善民生的项目,通过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我县的特色产业发展;三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把环境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努力做到政策引商、服务便商、诚信安商、依法招商。要进一步完善我县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努力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放心投资,安心创业。要大力制止和严肃查处“三乱”行为,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大力加强以诚信为主题的信用环境建设,突出抓好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等“三信”工程,以信用吸引客商、感召客商。

(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加快详细规划的修编,进一步加快县城改造,增强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重点建设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供排水、改水、集中供热、道路、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党政机关、科教文卫等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态型、休闲型”的城市规划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城镇建设理念,通过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努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县城。

(六)实施劳务输出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劳务输出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富民的捷径,也是当前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有序转移富余劳动力创造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在我县农民人均占有生产资料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坚持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连片集中、规模发展,从而将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舆论造势、奖励推动、政府引导,免费培训,全程服务等方式,全面掀起农民“进城热”、“打工热”,引导农民输出劳务,增加收入,带回技术,加速发展,真正使劳务输出成为一种优势产业。

(七)实施科教战略。随着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日益缩短。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要大有作为,必须培养和吸引大批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是要树立"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大发展离不开大教育"这一大局意识,千方百计地保证教育投入,为县域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二是要大力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县域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进程服务;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部分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来我县工作或创业,同时,用好本县现有的科技人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建立知识资本机制,树立按知识分配的观念,把科技人才的知识贡献与利益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四篇:发展县域经济座谈会汇报提纲

文章标题:发展县域经济座谈会汇报提纲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x县位于我省东北部,xxx三省交界处,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总人口48万,其中

农业人口43万,辖3镇9乡,322个行政村。去年5月底,我县作为经济落后县参加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xx座谈会,压力很大。一年多来,我们变压力为动力,理清思路,找准定位,选准突破口,县域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2005年全省综合排序比2003年上升了4个位次。分类召开座谈会,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部署,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务实的作风和协调发展的理念,使基层工作的同志深受启发和教育,倍受鞭策与鼓舞。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有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我们的经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上说,近两年来,我县县域经济运行比较平稳,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7.4亿元,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412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80元,增长17.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49.6:28.7:21.7调整为36.1:43.4:20.5,一产比重下降13.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4.7个百分点,国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转向工业主导型。今年上半年,全县GDP预计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5,第二产业增长34,第三产业增长1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32万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亿元,增长56.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20元,增长27。

(二)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做为无矿产资源的农业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围绕现有农业资源,建基地、育龙头、壮产业、培优势。去年以来,我们大力实施了以培育15万亩速生丰产林、15万亩优质果、15万头优质肉牛为重点的“三个15万”工程,目前,全县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总面积分别达到14万亩和10.8万亩;肉牛存栏达到12万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6,综合位次居全省第10位,被命名为全国秸秆养牛十佳示范县、全省畜牧强县。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围绕农业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大乐面粉、特思特果酥、华泰建材、宏业化工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特别是去年以来,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27个,其中从xx引资6000多万元的福鑫肉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从伊利集团引资6800万元的吉庆食品有限公司动工兴建;泰国华联集团注资1亿美元的xx金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L-乳酸项目,11月底即将破土动工;总投资2.5亿元的秸秆发电项目计划今年9月份动工。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小县办出大劳务”,以xx市第二技工学校为龙头,发展“订单教育”,先后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形成电子、电焊、缝纫三大劳务品牌。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务输出达到6.9万人,实现经济收入4.2亿元,拉动农民增收976元。

(三)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我们在强化软环境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城活商、以商促城”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流通活县”战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来,县城建设总投资达4.8亿元,先后完成县城6条主干道的升级改造,建成6万多平方米的商贸区,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形成四纵四横的县城主框架,县城区面积扩展到11平方公里。

纵向比,我们有发展、有进步;但横向比,发展较慢,虽然处于全省第二梯队,仍相对落后。我们深感压力很大,清醒地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不够解放。xx农业基础较好,90以上的土地都是“吨粮田”,群众温饱有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小农意识严重,土生土长的干部“官本位”意识较强,缺乏创业激情,开放意识不强。二是原始积累不足。2005年,全县居民存款10.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228元,全省倒数第三,民间创业资金匮乏。三是区位资源优势不明显。我县远离中心城市,难以承接大中城市辐射。除农副产品资源外,没有其他特殊优势,招商引资难度很大。

二、下步打算

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发展思路,实施项目带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争取进入全省新“十快”县,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一)要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xx经济落后,关键是工业落后

第五篇:供电公司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大名供电公司,认真履行电网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抓住机遇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强电网、抓管理、优服务,奏响了一部爱民、惠民、为民的乐章。

一、重服务为民营企业开绿灯

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上,该公司开通了电力“绿色通道”,实行一条龙服务,凡涉及用电问题,该公司以发展大局为重,该减的减、能免的免。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全县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可靠、放心、宽松的供电“大环境”。如:2003年初,该公司针对“五得利、邯雪、大名府”等三家面粉加工业的用电需求,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35kv专供变电站,为其提供了充分可靠的电力供应。目前,该县有规模加工企业46家,日加工能力己达1.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6%来自面粉产业,面粉加工能力、产值、利税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幅度。

随着三大产业规模扩张和链条延深,集群发展态势明显,2004年以来,该县在县城东侧建立了工业园区,园区内的得利城、香油城、华正塑编、邯雪面粉扩建、康源烤花生等7个总投资6.5亿元的特色产业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原沙堤35kv变电站不能满足工业园区的电力供应,园区领导找到电力公司领导商谈电力供应问题,该公司领导当场表态,电力跟着项目走,不但要办,还要办好办实。2005年6月份,该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在园区内建设一座35kv变电站,专供园区内多家民营企业的电力供应。目前,该园区中澳美佳食品、三胜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玉米果糖、大蒜深加工、蛋鸡产业化等8个总投资6.3亿元的特色产业项目己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强电网为新农村建设夯基础

公司是国家中型企业,年购电量近4亿千瓦时,担负着大名县工农业生产和79万人民生活用电任务。面对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该公司牢记牢记服务宗旨,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建设力度[:http://]和实施城农网改造的机遇,坚持速度和质量并重、新建与改造并举,倾尽全力建设一流电网,使全县电网布局和供电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近几年来,公司抓住机遇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4756.5万元,实施了

一、二期农网、城网改造、机井通电等工程的实施,该县形成以4座110kv变电站为核心、18座35kv变电站为主网架的供电网络;县城10kv配电网实现“手拉手”供电,所辖35kv变电站双电源比例67%;18座35kv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供电能力显著提高,供电可靠率达到99.6%,电压合格率达到99%以上。2008年,公司完成购电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电量比农网改造前增加了3.4倍,基本满足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需求。一个结构坚强、运行灵活、安全稳定的现代化区域电网已经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劲的电力保障。

三、系群众集中财力办实事

为积极响应“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该公司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来抓。多年来,该县农民靠柴油浇地较多,但是浇一亩地的费用油电价格比为3:1,负担很重,农民盼电若渴,群众对机井电灌的呼声很高,该公司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农村,实地了解情况。并向省、市公司提出《关于加大贫困地区机井电灌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上级电力部门对该公司的建议非常重视,并派专人到该县调查了解情况,拔付了专项资金。在得到上级支持的同时,呈请该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大名县井井通电工程实施方案》,并从2006年初开始在全县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到2007年底已全部完成了4552眼未通电机井的通电工作,整个“井井通电”工程总投资近60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农民群众减轻负担1374万元。“井井通电”工程的实施,惠及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大提高了群众用电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大名县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民企“双赢”,树立了电力行业一心为民的新形象。

在推行供电所标准化建设上,该公司在去年完成大名镇等10个供电所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2009年底前所有供电所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完成40个安全用电村建设。用标准化手段加强线路管理,对所有线路进行大检修,统一模式。开展“品牌供电所、品牌部室、金牌服务员”评选活动,树立服务标杆,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开展“三节约”活动,内挖潜能,坚持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公司上下叫响了“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寸线”,推行成本预算管理,集中资金建设坚强电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动力。

上一篇:校园环保周策划书下一篇:校园防盗防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