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基础

2024-05-24

教育技术基础(精选6篇)

篇1:教育技术基础

美国基础教育与中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教育资源的比较:美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一直是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自然对于教育的各种投入是中国所不能比拟的。美国也实行班级制,然而为了使教育能落到实处,普遍班员较小,一般二十人左右。这必然有利于老师的管理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的发展自己,实现个性的张扬。而在中国,人多一直都是个大问题,可能经济发达的地方情况还好,然而在落后的地方,则是十分的令人头痛。记得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班级人数一般为七八十人,在我上学初中的时候,我们班的人数更是破天荒的到了一百一十八个人,不觉感到差距好大啊。且不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匀,这种问题在各个方面无不的体现出来。这让人觉得,这人一生下来就被划分为三六九等,现在在社会上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不通过高考,你将如何拼得过富二代,可见这种问题的严重性。在美国那种教育体制下,几近做到了平等,人人生而平等。

当然现在这些问题正逐渐引起关注,政府也在想办法去尽量解决。

老师选拔的比较:当然因为一些限制,这必然是中国所不能比的。美国基础教育对老师的选拔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遍要求有教育硕士学位,而且老师的聘用必须经过校长的检验。方法上大体与中国相同,然而教师的水平应该相差还是比较大吧。而据我观察,在落后地方的很多老师由于条件有限,也干脆破罐子破摔,课程内容的比较:众所周知,中国推行的更多是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成了众多学子鱼跃龙门的希望,所以对高考的重视高于一切,其它一切皆可抛。所以孩子们都放弃了很多,努力突击高考,家长也为了孩子的高考,而特别让路,让孩子可以有不用做事的特权,只要分数就行。当然说得未免严重,不过这样的情况确实不少。这样一来,学生们都成了缺少生活经验的书呆子,这必将有碍于孩子们对社会的适应。而在美国,这种情况就不存在,学生们人人得到完备的教育,学校还开有各种技能课程。如维修,烹饪等,方便为生活服务。

当然啦,美国教育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这也是需要改善的。而中国的教育需要来个大换血,工程量比较大啊,困难重重。

总之啊,中国之教育不足很多啊,就目前而言,只能是一步一步来吧,操之过急反倒不好,希望更多的老师拿出自己的责任心来教育孩子,来等待新教育的到来。

篇2:教育技术基础

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

?一所学校的优或劣,光从校舍上看很难下判断;一个学生在学校就读是否合适,光从课程上看也很难做结论;一种教育理念的先进或落后,光从师资学历结构上看,更是难有定论。左看右看皆不是,究竟看什么呢?前些日,我到上海市云岭实验中学,虽说是采访,但确切地说是该校的“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信念和做法,为我上了一堂“难忘一课”。这所普陀区的学校,从校舍来说,也许是比不上时下的许多学校,从生源上看,也并不理想。据他们调查,学生身上很突出的一点是“严重缺乏自信”,学业基础好的,为没能进“重点”而失望,学业基础差的,则对自己毫无期望。然而,校长黄海却说:“我们的教育要对得起每一位学生,对得起每一位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家长,因为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教学生,要教在当口上。他们响亮而又明确地提出,对学生要实施“自信乐学”的精神重塑工程,后来把这作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实验中的“普通初中自信教育”的子课题,进行了长达9年的研究与实践。他们为学生缺乏自信被压抑的心情感到不安,为学生的厌学而自责,以对学生生命的一段主要历程负责和赋予学习以生命活力的信念,给学生注入强大的自信之源。同时,教师又以科学的自信与艺术,研究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把握,思考课堂提问的创设,力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让校园成为学生找回自信的最佳场所,变课堂成为学生验证“我能行”的竞技赛场,使教师成为学生坚定自信的引路人。诚然,基础教育是打基础,而这基础的基础是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有信任,对祖国有信赖。离开了这种基础,教育是有缺陷的。知识要学,技能要学,做人要学,而在这种“学”中,自信与否是很起作用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个个像应试工具、人人都是状元,但要求学生人人自重自爱、个个自信自强;我们不能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个个是院士、人人是名家,但要求教师人人学会尊重、个个品性善良;我们不能要求教育办成一切,但要求教育在基础中有正确的定位。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云岭”的“自信乐学”及后来发展的“创新”,正是在微观教育中实践着基础教育的理想。学生将来如何,这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但只要有自信,就有了发展的根基。

篇3:教育技术基础

一 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 既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终身教育的个体目的。学习的能力包括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育, 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习动机和欲望。有了学习动机, 才能使一个人离开校园后仍保持学习的兴趣。一旦学习成为了兴趣, 学习就会变成贯穿于整个人生中的自觉行动, 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为学生奠定学习兴趣的基础, 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这对于将来进行专业学习极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应尽力挖掘与所授知识有关的、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素材, 并将其穿插在枯燥无味的知识中, 这样课堂才生动、丰富, 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才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同时学生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好玩、快乐的事, 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一种“折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砝码”, 更是一把能迅速促进人成功的“利剑”。

二 丰富的情感

以“重知轻情”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颇深。在基础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 而学生的情感因素被严重忽略。应试教育,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重知轻情的教育,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要么“苦而弃学”, 要么“苦而奋学”, 即使成长也是“苦成怪才”;他们或冷漠、自私、无情, 或不懂人情世故, 生活单调、无味, 思想偏激;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不顺心事情, 极易做出一些对自己或对社会不利的事情。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的生物。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情感, 那他就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情感是人的生命的原动力, 有了情感, 人的身心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因此, 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为学生打下丰富的情感基础, 这也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三 坚定的意志力

通过提高意志力可以拥有生活中的各种成就, 真正创造奇迹的是人的意志力, 意志的指导作用对世上每个人的价值将无法估量。所以, 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可是, 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及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 中国的家长特别溺爱孩子, 从出生、上学、就业、结婚……什么都要包办。进入学校后, 学生的学习由教师包办代替, 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教师都给学生安排好了, 学生只要依计划行事, 所以, 中国的许多学生依赖性特别强, 受挫能力差, 意志力也不坚定。意志力默默地潜藏于每个人的身体中, 需要人长期、不断地挖掘。所以, 意志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培养。

四 良好的判断力

培养判断力是终身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各种信息犹如海水般向我们涌来, 使我们应接不暇;同时, 信息本身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判断力, 很容易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一个人的判断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尤其是在电脑普及的年代, 这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系统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它应使每个人拥有控制信息大量增加的手段, 即本着批判精神, 对信息进行筛选, 将其分出主次;它还应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 (逐渐变成短暂性和瞬时) 保持一定的距离……教育系统在提供必不可少的融入社会生活的方式的同时, 也应为树立适合于信息社会的公民意识奠定基础。”该书也指出了培养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五 社会责任感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应当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上建立具有新精神、新内涵的终身教育。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共同要求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所谓社会责任感, 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 每个人在心理上或感觉上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 对他人负责, 而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生活, 这样社会才会更美好。社会责任感既是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 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因此, 在基础教育阶段, 应当为学生奠定这一基础。我们现在的学校, 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少之又少。学校中出现的“门事件”, 不仅反映了学生思想道德的不足, 更反映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如果能对孩子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则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就很容易被他们吸纳。

当今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应与时俱进, 尤其是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基础教育。人们必须站在终身教育这一新的视角上, 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为学生奠定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基础, 还应为学生奠定学习的能力、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力、良好的判断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基础。

摘要:本文从终身教育的视野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 在分析了目前相关研究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为学生奠定学习的能力、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力、良好的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基础。

关键词:基础教育,基础,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篇4:基础教育与教育的基础

以上本文写作当月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可能是学者们的“行为艺术”,有些则确实是缺乏常识。然而无论如何,这些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拥有名校专家教授抬头的基础性出格举动绝非偶然。

当我们为华人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而自豪,甚至自诩基础教育“赢在起点”的时候,如果经过冷静分析不得不承认,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越来越不是我们这个60多年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我们面对的更加残酷的现实也许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公民、专家、教授所犯的错误越来越“基础”,越来越远离常识和应用。也许在信息压力面前,人容易体现出来的素质不是他受到多少优质的高等教育,也许基础教育的底子,更能够本能地表现出来。

有些人生阅历的中年人都会体会到,一个人,在不同的压力面前,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选择是不同的。信息社会,面临不同的信息压力信息工具,接受过不同基础教育本质所体现出来的行为、能力与情商也是不同的。有的时候,任何人之间的差距在信息压力面前会顷刻被打回基础教育的原形。

对于中西的基础教育的看法,即使是名人名家,看法也大相径庭。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2011年6月22日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地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打下的‘底子’要比国外扎实。”而菲尔兹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邱成桐在2006年11月却给中国的基础教育泼了瓢冷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对于这些现象,华南师范大学的王红在通过对范德堡大学的合作以及中美校长9次互访的系统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终点输了,在起点也不见得赢了!”“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不如美国,基础教育质量也不见得就比美国高。”“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究竟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什么样的基础?”更犀利的说法是资中筠女士在香港表达的:“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

培养什么样的基础

那么,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的信息压力面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能力和什么样的情商呢?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教育背景下孩子,就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来说确实比同龄美国孩子要好。如果进入中小学的课堂我们会发现,美国8年级的程度,还不如国内小学5年级。正是由于这个事实存在,我们很多人认为:“我们虽然输在终点,但是我们曾经赢在起点。”

事情果真如此吗?

我自己的女儿就在美国读高中,初中毕业来到美国上课的第一天就遇到巨大挑战:没有班级和固定的课堂,小班的教学更是探究性的学习,刚来的中国孩子与其说不能融入美国课堂,更应该说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

美国的高中就有经济学和微积分,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使用的问卷处理方法和软件,是我在国内的研究生毕业时还不能掌握的东西。到了考试,确实是华人孩子沾光,多数公立学校的华人的孩子分数很高。但从以上事实我们看出,我们陶醉于的基础教育优越,也许是源自于华人和东方文化对分数的重视而已,而信息社会真正的基础,是这些分数吗?

卡内基梅隆大学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和决策管理专家赫伯特·西蒙密不可分,西蒙说:“什么地方都有两种人,一种是博学的人,一种是有想法的人。”西蒙就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在校期间,西蒙的分数只有一门A,而且这一门还是拳击。但西蒙代表了美国很多人的学习思路。而2011年在美国也引起巨大反响的“虎妈”,是典型东方式的学习思路。

在过去的100年,东方的思路和西方的思路各有千秋,做出科学巨大原创性贡献的更多的是西方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而支撑这种科研的更加“基础”的人员,却离不开大量的华人、印度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如果今天的美国大学把以上的东方人撤离,大学也许不是今天的样子。然而,“基础”的作用,在信息压力时代,还是一样的吗?

华南师范大学的王红教授说:“尽管中国的中小学生为学生奠定了很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未必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学习的必需基础,相反,过多过重的知识学习,常常会压抑和挫伤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就拿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创新所需要的基础,并不是知识性基础而是美国中小学特别关注的好奇、探究、兴趣、质疑等为核心的能力性基础。正如《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不是出研究成果的主要因素’,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中小学较好地履行了它们的“基础”功能,学生的基础不是“弱”而是“强”。

王红说得极对,如果从信息压力的角度进行补充的话,在过去如果掌握基础知识的人在团队中还有“基础性”的作用的话,在信息社会中,这种“基础性的作用”很快就会被网络和云(采用应用程序虚拟化技术的软件平台)所替代,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东方式的“基础科研人员”,将逐渐退出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所,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之说并非危言耸听。

举一个能力的实际情况。目前中国有很多的留英大学生,然而申请到美国的著名高校就不那么容易。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国没有完全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但社区志愿活动、科研等都纳入各个大学的录取考量指标,因此中国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比较难进入美国高校。我认识一个美国的高中生,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去到农场收集芦荟、到化工厂去加工,到实验室去分析,写出试验报告,应用效果。这个课题的目的是什么呢?说来好笑,是《证明在家里面也可以制作美容保健产品》。这个学生最后被一个学科排名很靠前的生物学专业全额奖学金录取,比的并不是SAT成绩,而是高中期间的交流和面试活动。

锻炼什么能力

我自己的女儿在国内很好的一个外国语学校读初中,到美国上课。作为家长很快就能发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中西差距。

女儿就读的是一个私立高中,美国的10年级对应的是国内高中二年级。上课一周后,我发现,原本担心的语言问题和课程都不是问题。上第一天的数学课,女儿飞快地口算出来了类似(1-0.627)的数学题,而美国的孩子还没有打开计算器。数学老师拿女儿的例子告诉全班:“你们不要自己算,只要会算就可以了,把这些事情交给计算器。”转而对女儿说:“下次课你一定要带一个图形计算器,很多功能都要交给计算器的。”

后来我才知道,美国的高中数学作业和考试根本不会像国内一样手算,复杂一些的公式全部交给图形计算器。女儿对我说,美国的作业不像中国,能够做的图形老师都凑成整数。美国的作业经常会有根号10.74这样的题,不使用工具图形很难画,客观上训练学生使用复杂工具的能力。

看着这个复杂的和电脑有接口100多美金的TI-84计算器,我才明白了国内一直在练学生的算盘能力,而美国训练学生使用工具和原’始创新能力。

轮到第二天的《经济学》课程(我们的大学生也未必学经济学),女儿下课后花了3个小时询问我家庭开支的问题。原来她有一个作业,要求学生举五个自己家中的“机会成本”的例子,并撰写论文。

我又想到了孩子最喜欢的历史课程,课堂几乎是玩,课下的作业却是要求学生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的相关论文。

最让人吃惊的是私立高中竟然没有体育课,然而体育馆却是非常奢华的,教练和学生也是专业级的,如果你不选和没有达到一定量,那就真成了冷板凳队员了。因此,美国的孩子课外班一点也不少,但几乎都没有补习课上的内容:音乐、美术、舞蹈、体育、志愿者,孩子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仅仅是学习好,那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在信息社会,信息工具的使用(比如知识和计算器)比会算重要得多,把有限的时间做“人应该做的事情,其他交给机器吧”,也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而本文开始所列的误区,恰恰都不在于知识,而在于该人做的最基础和最常识的东西出了问题。

如果回到本文的主题,基础教育的比较和发展,在美国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学校采取的是鼓励教育和个性发展,既培养出类拔萃的精英,也培养出经过10多年教育后高中毕业加减乘除一塌糊涂的大量学生。鉴于此,美国前些年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

篇5:教育技术基础

绪论, 第1章 直流电路

引导学生开始学习一门新课,让他们对这门课感到新鲜、产生兴趣,并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满怀期待地进入正题,讲好绪论是非常重要的。认为绪论可有可无,不讲或草草了事都使教师失去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机会。要尽量把绪论内容组织得丰满和生动。

直流电路一章是学生从物理课进入电工课的第一个阶梯,它的内容与物理课所学内容有一定重复,这在物理已学完一段时间以后再提示一下是必须的,但可以一带而过,同时要注意现在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与物理课的着重点已经不同了。

电工测量的内容可视具体情况掌握,学时充裕可以安排系统地讲一次课,学时紧张可以在首次实验课择要介绍相关内容,有些可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随用随讲。

课时分配建议

课次 节次和内容 学时数 2

绪论

1.1 电路基本概念

1.2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 1.3 负载的连接

1.4 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

1.5 基尔霍夫定律与复杂电路的计算 1.6 叠加定理

1.7 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1.9 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1.10 电阻的测量 1.11 万用表

学时小计

第1次课

课题:绪论,电路基本概念

目的:绪论: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电路基本概念:介绍电路基本概念,复习相关内容,完成与物理课的衔接。教学内容及说明:(注:具体的教材内容不再详述,主要对基本思路、重点、教学方法等做进一步的说明。)

绪论

1.电能的特点 :转换容易;输送经济;控制便利。

转换容易:可参看图0.1。在此应当较详细的介绍一下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知识,尤其是火力发电的流程:煤→锅炉→高压蒸汽→汽轮机→发电机,而核能发电与此类似。与此同时,介绍一下:为把用过的蒸汽冷凝成水,要有循环的冷却水和晾水塔。学生乘火车时经常在铁路两边远处看到电厂的晾水塔,告诉他们塔的这种特殊形状是为了可以使水喷洒的距离最长,他们会很感兴趣。同时介绍我国电力生产发展的情况。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讲一下。常有人问:在深夜,很多工厂都不用电了,人们都睡觉也不开电灯了,可发电机还照常运转,多余的电跑到那里去了?白白浪费掉了?(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不可能自行消失)?还是储存起来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储能设备)?提出2 3 2 ﹡4 2

6+﹡2 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会不清楚,并且会很感兴趣。

因为发电机是应用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感应电动势的原理来发电的,绕成线圈的导线称为绕组。而发电机向外供电时绕组中有电流,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将受到与旋转方向相反的力(学生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里都学过,一提即可),用户用电越多,发电机绕组电流越大,反力也越大,汽轮机就要开大汽门才能拖动它,锅炉就要多供汽,相应的也就要多烧煤。反之,用户用电很少时,用煤也少。能量是守恒的。这一概念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视,因为没有哪个章节会讲到它。

当然,即使能量并未失去,深夜发电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我们不希望的,所以供电部门经常用深夜降低电价的方法,鼓励一些原来在高峰时间用电的用户转向深夜用电,叫做“削峰填谷”。

输送经济:可以和热能相比,电能在输送时损耗要小得多,这大家都能想到。同时介绍我国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情况。

控制便利:微弱的电能可以作为“信号”,最早用于通信,称为“弱电”,现代已经把弱电和强电结合到一起,以弱控强,形成了自动控制系统,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

因为本教材没有为发、输、配电另设章节,所以在这里要顺便介绍上述这些相关的知识。2.电能在生产中的应用

电力拖动:用电动机拖动生产机械。

直接完成生产过程:如:电解、电镀、电焊、电加热、电制冷等等。生产辅助设施:如照明、空调。生产过程控制:测量和控制系统。

这里要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介绍电能的具体应用,举一些实例。3.学习目的

现代生产对电的广泛应用,要求每个非电专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能和电的专业人员有共同语言,能协作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才能真正胜任工作。

这里可以举“概述”中讲的电磁铁烧坏线圈的例子;还可以提出:大家都知道按电度表缴电费但不了解什么是功率因数;都知道要安全用电但不清楚什么是接地接零等等,说明原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掌握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4.学习重点

(1)要着眼于工程实际应用:例如:一个电路习题:电压220V,电阻2Ω,求电流。在物理课,我们只需用欧姆定律,代入公式求出电流等于110A,题目就算解完了,得数正确就可以得分。而在实际应用中,这决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接通的电路,因为110A是一个很大的电流,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导线通过这么大的电流就会被烧坏,绝缘就会起火,这是决不允许的。我们还应讨论:电路的导线要多大规格、保护装置如何正确配置,才能使它安全地正常工作。这就是物理和电工两门课着重点的不同。

(2)要着重掌握外部功能。例如:一个电子线路以掌握它的外部功能为主,内部结构为辅;一台电机以掌握它的性能参数及使用方法为主,分析其内部电磁过程为辅。

(3)要掌握辨证的分析方法。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习惯了做题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与之相同就对,与之不同就错。即使有的问题是可以有两种答案的,老师也要统成一种,以便于阅卷评分。很少有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得出答案的题目。长期如此,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问题容易绝对化。而工程技术问题常常没有绝对的答案:用直流电还是用交流电?用同步电机还是用异步电机?用双绕组变压器还是用自耦变压器?都是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分析作出选择的,哪个方案优点多被选用了,并不等于它没有缺点了。随着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会转化。例如:需要无级调速的场合,前些年还是选用直流电机,随着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交流变频调速电动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必须让学生掌握辨证唯物的思想方法才能让所学知识适应今后的发展。

(4)要学会利用手册和技术资料。要练习查阅的方法,例如异步电动机的习题,需要给出一系列已知数据,而我们只给型号,让学生自己从附表中去查,初步培养他们查资料的习惯。

5.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如:有关听课、课外作业、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完成期限的要求等。由教师拟定,首次课就告知学生。

1.1 电路基本概念

1.电路构成和电路的几个基本物理量

从最简单的电路引入新课。介绍电路的构成:电源、线路、负载。常用的物理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电阻。

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醒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图形符号、代表元件的文字符号、代表各物理量的文字符号、代表单位的文字符号等。必须规范,不可随意自定。例如:单位V、A、W 都是大写字母;熔断器FU1、FU2,开关S1、S2,这些代表元件的字符中1、2不是下标,不写成FU1、FU2和S1、、S2等,图形符号是一种语言,必须统一才能相通,不能各行其是。2.电路的几个基本定律和公式

这些都是物理课学过的内容,等于扼要复习,按教材讲一遍即可。介绍三个平衡方程可以简明地把直流电路的诸多关系式归纳到一起。

有几点可能学生有些生疏:

(1)电流连续性原理不难理解,但不善于联系实际应用。习题1.1、1.2、1.3就是常见的实例,可以提出来当例题讲。

(2)非线性电阻。半导体元件还没有讲到,所以举白炽灯为例最合适。白炽灯在未通电时的冷电阻和在工作状态的热电阻相差极为悬殊,是典型的非线性元件。因为它总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所以在计算时才可以认为电阻是一定值。

在灯丝刚通电的一瞬间,因为电阻很小,电流约为正常值的8倍以上。有人联系实际说:灯泡经常在开灯的一瞬间烧坏就是这个原因,此说法不够准确。灯丝被“烧”坏,肯定温度远远超过正常工作温度,但灯丝只要升高到工作温度,电阻就已经升高到正常值,电流也就降到正常值,温度就不会继续上升了,所以灯丝不会因此被烧坏。只有个别灯泡因为灯丝老化,粗细不均匀,个别地方变细局部电阻增大,或因引入线的焊点不良电阻增大,这些局部会在总体温度尚未升高时先产生高温烧断。但绝大多数灯泡开灯时都不会烧坏。

(3)电路模型的概念。把电源等效为一个电动势和电阻串联是学生已经熟悉的做法,把它归纳成一个普遍应用的方法,建立“电路模型”的概念,以便用于后面的“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电感性负载”等处。

例题1.1可以作为学生复习以往直流电路知识的自测题,试一试搁置了一段时间的内容是否都回忆起来了,为下面讲新课打好基础。同时可藉此题向学生明确一下课外作业的格式。教材中的格式是出版物要求的格式,不一定适合学生作业。笔者建议:不抄题,但要列出:已知哪些数据、求哪些量。运算过程不必注单位,最后结果要标明单位。

第2次课

课题: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负载的连接。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目的: 从电源、负载、线路三方面初步介绍一些工程实用知识。教学内容及说明:

1.2 电源的工作状态及外特性

1.空载

可以联系到发电机,在空载时虽不向外供应能量,但维持发电机运转仍需一定的能量,如输汽管路的热损失、电机轴上的摩擦损失等,任何设备在空载时的效率都很低。所以尽量不要长期处于空载状态。对于信号源,我们常利用空载时U =E对其电动势进行测量。2.有载

建立额定电流、满载、过载的概念,学生往往认为:一过载就烧坏,要指出:电源过载将使电源绕组过热绝缘寿命降低,并非一过载就立即烧坏。短时间少量过载并无明显后果。3.短路

在此处先初步介绍熔断器的应用,因为随后的实验课可能用到,以后在低压电器一章还要详细讲。以往学生只懂得,保险丝要用“软铅丝”;不能用铜丝。这是生活常识,是不严格的。难道软铅丝就能随便用吗?用得太粗,照样出问题。铜丝就不能用吗?家用电器中常见的保险丝管,里面的熔丝有的就是铜合金。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规格,要根据它的额定电流选择。

选择熔丝要先了解正常工作电流是多少,必要时要估算一下,然后选择额定电流与之相近(略大于工作电流)的熔丝。至于材料只决定它的熔断特性,铅合金丝是滞熔材料,反应速度较慢;铜合金丝是速熔材料,适用于电子设备,如生活中的电视机。﹡4.电源的串联和并联

物理课已讲过,以前此知识主要用于电池,现在可以捎带提到:各发电厂的发电机都是并联运行供电的,称为电网,一台断开检修,各负载仍照常用电不受影响,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1.3 负载的连接

这一节的串、并联电路无需再细讲,可以直接复习结论,仅新介绍了一个物理量“电导”和它的单位“西门子(S)”。这一节的重点是告诉学生:为了使各个负载在工作时互不影响,所以都采用并联。从而引出额定电压的概念,相连带的介绍负载的额定电流、额定功率。

随后的例题,例1.4是为了说明:电灯用串联电阻调光有较大的能量损耗;例1.5和例1.10是为了说明分压电路中,阻值小才能使输出电压在接有负载后保持基本不变,为后面讲静态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电路打基础。例1.8是根据额定状态参数计算在非额定状态使用时的后果。„„这些例题对于招初中毕业生五年制的高职学生,可适当讲一些。对于招高中毕业生的高职学生,可以少讲或不讲。

1.4 常用导线材料及规格

这一节重点是介绍有关线路的实用知识: 1.导线的材料:铜、铝、钢。

2.导线的规格:以截面作为规格名称。3.导线的品种:裸线、绝缘导线、电缆。4.导线的敷设方法:明敷、穿管、埋设。5.导线的选择

只介绍基本原则,然后介绍按安全载流量查表选择的方法(只适用于距离很近的线路)。而考虑到线路电压降的选择方法不讲,只通过例题验证:如果距离较远,导线截面增加很多,电压降仍占很大比例,线路功率损耗仍很大。从而联系到远距离送电必须用高电压。还可以联系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网改造,就是更换新线,加大导线截面。从而大大减少了线损,降低了农村电价(近期常有相关的新闻报道)。

第3次课

课题:基尔霍夫定律和复杂电路计算,叠加定理,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目的:学会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用支路电流法解复杂电路。了解叠加定理、和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像电专业那样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定理并能运用它求解各种电路,仅仅是要求学生建立像节点电流、回路电压、叠加定理、等效电源等一些基本概念,以后用于电路的定性分析。所以只要把握住以基尔霍夫定律作为重点,其余内容只要求一般了解,完全有可能一次课讲完上述所有内容。教学内容及说明:

1.5 基尔霍夫定律及复杂电路计算

一开始就举出例题如右图(教材16页,图1.13),说明它是无法用串、并联方法求解的电路,称为复杂电路。然后给出已知数据开始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讲基尔霍夫两个定律,边讲边用,写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答案。例题讲完了,定律也讲清楚了。不必先讲定律,抽象地建立概念然后再代入具体数据,费两道手。不如直接了当,边解例题边讲,目标明确易于理解。

1.6 叠加定理

提出叠加定理的概念,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只是强调一下电源移开后,因其无内阻,所以要将这一段电路短接。另外注意它只适用于线性电路计算电流或电压,不适用计算功率。之后,仍用同一例题,用叠加定理求解。因为它应用的全是以往学过的串、并联电路知识,所以不必在课堂上由教师再按部就班演算一遍用去大量时间,对照教材带领学生浏览一遍即可。

1.7 有源电路的等效变换

1.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讲电压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讲电流源学生就感到不好接受,教师不要因此耽搁时间,只要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方法,并在讲清二者互相等效变换的公式后,立即用于求解前面的同一例题(只求I3)。学生通过解题,熟悉了用法并看到解出了与前相同的结果之后,自然就认可并接受了。

2.等效电源定理:直接给出等效电源定理的结论。E和R0的求法可以介绍计算法(仍用同一例题并验证其结果)。也可以只讲实验法。因为此定理主要用于后面电子电路分析,够用即可。

本次课教学方法的关键,就是始终用同一例题。这使前后内容连接紧凑,节省时间。首先重点讲基尔霍夫两个定律和支路电流法,求解出答案后,再讲其他方法时,所得答案相同。这对新讲的方法实际起到了验证作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本章习题答案

1.2 I=2A,I0=0。

1.3 IR1=0.02A,IR2=0.25A,IR3=0。1.4 I=E/R0

1.5 R01=0.24Ω,R02=0.44Ω。1.6 E=100V,R0=2Ω。

1.7 I=10A时:PS=1kW,PL=800W,P0=200W;I=5A时:PS=500W,PL=450W,P0=50W。1.8 E=3.5V,R0=0.5Ω,IN=1A。1.11 R=0。

1.12 I1=I2=1A,I=2A。1.14 0~48.4Ω。1.15 不接负载RL时,UO=3.33~6.67V,接负载RL时,UO=2~4V

1.16 分压器各电阻为1kΩ时:S断开,UO=3.33V;S接通,UO=2V。分压器各电阻为

10Ω时:S断开,UO=3.33V;S接通,UO=3.31V。1.17 209.8V 1.18 选4mm2铝芯电缆,熔丝15A。1.19 I1=5A,I2=3A,I=2A。

1.20 VA=-2V,VB=222V,VC=220V。1.21 当R=50Ω时,I=2A。

篇6: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小炒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和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推动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也称为远距离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条件。

专题研究网站:专题研究网站指主要针对教学的某一方面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其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和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媒体的含义:媒体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一是指表现信息的载体,如文字、符号、语言等;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画册、报纸等。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带来的优势: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式、开放性。在线学习定义:是指学习者在Internet的环境下,利用网上提供教育学习服务系统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远程教育的定义:远程教育也称为远距离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方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教育形式,而远程教育由于有远程传播技术的支持,教师和学生双方是不直接见面的。相互的交流只能依靠于

传播手段,超越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资源的含义: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教育信息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

教育信息资源可以分为三类:学习资源、备课资源、科研资源。

教学设计的定义(基本思想):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设计过程和操作程序。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定义:是指在以班组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问答题:

1.简述远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其主要特征是邮政通信和印刷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二阶段广播电视教育,其特征是单向传输,主要是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第三阶段是现代远程教育,又称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其特征是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双向通信的实时交互。

2.简述教育信息搜索的基本技巧与方法步骤。第一,确定搜索对象;第二,选用准确的关键词,构造恰当的检索表达式;第三,确定搜索途径;第四,利用进阶检索途径。3.说明微格教学的基本程序。一,确定训练目标;二,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三,观摩有关教学技能的示范材料;四,编写微型教学教案;五,角色扮演—微型课堂教学实践;六,声像记录;七,重播录像,自我分析;八,讨论评价,修改教案;九,再实践。4.简述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一,网络化;二,智能化;三,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四,自主性、创造性、多层次。

5.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它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由传统的课堂传授式教育向网络化开放性教育模式转变,而且对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响,引发了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大革新。

6.描述目前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主要方式及每种方式的主要特点。第一,基于视频会议系统与因特网相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其特点是实时性、交互性、多媒体性、共享性、自主性;第二,基于卫星传输系统与因特网相结合的远程教育方式,其特点是覆盖面广、实时性、自主性;第三,基于Wed技术的远程教育方式,其特点是灵活方便,交互性强、自主性强、有效性、资源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客户端操作简单,系统使用方便、安全性高。

7.阐释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第二,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第三,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第四,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第五,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第六,具体经验的重要性。8.描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基本组成。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

9.说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程序。一,课题确定二,课件的教学设计三,软件的系统设计四,脚本的编写五,多媒体信息编辑加工六,教学测评 10.微格教学的概念:微格教学,意微微型化教学,通常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教授等人创立的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它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视听技术和反馈,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轮流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和掌握教学技能的一种教学技术。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

11.微格教学的特征及流程由少数学习者(5—10人)组成“微型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模拟教师”和“模拟学生”,是课堂微型化;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训练目标,选择一小段“微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 被训练者利用5—10分钟的实践进行一段“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从中训练某一两项教学技能;在进行“微型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实践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视频系统重播已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他人评价。12.微格教学的基本程序确定训练目标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观摩有关教学技能的示范材料编写微型教学教案角色扮演—微型课堂教学实践声像记录重播录像,自我分析讨论评价,修改教案再实践

选择:

1. 戴尔“经验之塔”目视符号,属于符

号经验。

2. 学习过程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系统。

3. 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系统化阶段产

生于20世纪70—80年代。

4. 如果用户希望查找到internet上某类

特定主题的信息资源,可以使用收索引擎。

5. 录相机属于模拟型媒体。

6. DVD视盘机对图像压缩采用了MPEG—2

技术。

7. MPEG是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运动图像的压缩标准。

8. 一般而言,与传统感兴相机相比较,数码相机的影像质量在拍摄的敏捷性上要差一些。

9. 压缩数据的基本依据是保证数据量小

于信息量。

10.衡量一种数据压缩技术好坏的指标有:压缩比要大、实现压缩的算法要简单、恢复数据要好。

11.多媒体素材制作中对数字视频影像进行编辑与加工时,最常用的软件是Premiere.12.Windows本身就有直接拷贝屏幕的功能,只需按Alt + Print screen print 键便可将当将窗口(桌面)的图像复制到剪贴板上。

13.相对于VCD光盘,DVD光盘的容量大些。

14.决定数码相机的成绩质量的核心器件是CCD。

15.我国的鑫诺系列卫星采用Ku波段转发器,其下行信号频率为12G。

16.表示不同节点中存放信息间的联系的叫全连。

17.超文本网络是一个有向图结构,它类似于人工智能中的语义网络,类似于人类的联想记忆结构。

18.超文本结构中存储数据或信息的单元叫节点。

19.早期超文本系统中的节点仅仅是文字,后来在节点中引入图形、图像或动画等,这就成为超媒体系统。

20. 主要的本文文件格式、动画文件格

式、声音的文件格式是哪些?

21. 校园网分配的一般是C类IP地址。填空题:

1. 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字

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因特网络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2.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3.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讯以及

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

上一篇:家长代表发言自理下一篇:公文写作与行文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