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基础教育

2024-05-23

首都基础教育(共6篇)

篇1:首都基础教育

“首都教育师德先行”主题教育总结

根据教委关于深入开展“首都教育师德先行”主题教育的意见和开展“弘扬新时期怀柔精神,深化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继续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教育载体,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干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具体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定方案、措施到位。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本源在师资,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为此,学校首先成立以校长、书记为核心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保障师德建设活动着实有效。

学校完善了社会、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师德监督机制。一是采取问卷形式让家长参与师德教师的评选。二是让学生、家长参与网上论坛。三是设立“网上家长会”和“网上家访”,以及“校长信箱”。四是设立“家长联系卡”和“校长接待日”。确保了三小师德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监督机制的建立也正是三小师德水平正不断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攀升。

由于领导重视,周密组织,选好内容,保证时间,落实措施,使师德教育顺利开展,并引向深入。

二、教育深化、创新活动,观念更新。

师德是师之魂。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学校中心组学习为核心,以年级处室为单位,党小组长、年级组长、工会组长为单位,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法律法规。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影响学生。

结合“十五”继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我们坚持面授与自学相结合。把面授与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面授过程中,一方面要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辅导,一方面还要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要求教师每人写一篇学习体会:“我的新感悟、新打算”和写一篇师德典型案例与分析。*月初教导处对全体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一次调查问卷。

其次,开展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学校党支部、工会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优秀教师,先进人物为榜样,大力发扬本校教师的闪光点树立身边的典型,增强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上承“既有育人之心,又有育人之事。”结合“立师规、修师德、塑师表、铸师魂”活动方案,开展了系列的教育活动

(*)、建立教师风采展,以年级、处室为单位,出个人简介,每人写一句有关师德方面的格言,来鞭策自己的行为。每学年更换一次;

(*)、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中教师马宏民到校为全体教师作《现代教育理念师德修养》的报告;马老师的经验介绍引起教师的强烈反响,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开展《举案话师德》活动。

今年*月**日学校党支部与工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举案话师德”主题辩论会。大会前作了充分准备,搜集教师工作中的典型案例,精心设计了五个辩题。会上,先让正反双方辩论。其间允许台下教师即兴发言,阐述观点。最后由评判组点评。评判员以案说法,具体透彻,正反双方答辩精彩,台下教师参与主动,不时赢得阵阵掌声。这次活动,内容真实,形式新颖,人人参与,教育性很强。它既澄清了教师存在的模糊认识,又增强了教师依法从教的观念,更引发了教师“情与法、德与法”关系的更深层次思考。因此得到与会教委纪检书记、工会主席董生荣同志的.肯定。

(*)、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师德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

学校教师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首先是组建师德先进个人评选领导小组,书记王凤阳为组长,校长彭兴江任副组长,成员有副校长刘玉茹,工会主席杨晓东,教导处主任张秀平,大队辅导员邢小丽。书记全面负责该项工作,工会主席负责《评选方案》的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征求家长意见,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师德调查问卷以及评选师德之星。

在开展“师德一招鲜”经验介绍的基础上,以工会小组为单位,教师投票推荐学校师德优秀教师候选人,根据群众投票情况,师德评选领导小组确定*名教师为师德候选人。

接下来,由少先队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所推荐的师德先进候选人征求学生意见、进行师德调查问卷;教导处对所推荐的候选人,以调查问卷形式,征求所教学生家长意见。有违犯师德行为一票否决。然后,提交学校师德评选领导小组审批后进行公示,群众没有异议,以下*名教师:王桂兰、付万玲、敖爱国、王海龙、方建平、王启成、乔小红、为学校师德先进个人。

再下来,由学生代表推荐学校师德之星候选人,师德先进个人,每人制作个人事迹简介网页,由少先队组织全校学生代表观看每人制作个人事迹简介网页;推荐学校师德之星。师德先进个人每人制作个人事迹简介帖子,由计算机教师在网上公示,有学生、家长、同伴投票;最后,学校师德先进个人评选领导小组,根据各项投票结果,推荐青年教师王海龙为学校师德之星。 本次从中推荐敖爱国、王海龙为区教委师德先进个人候选人。连续三年开展由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师德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评选程序不断更新,日趋完善;评出来的师德教师,同志们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喜欢。使教师自觉创设了“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弘扬了“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

三、树立典型、交流经验、总结表彰。

为使教师学有榜样,在全校掀起崇尚师德、弘扬师德的热潮,怀柔三小在第**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开展了“尊师爱生同成长”教师节庆祝周活动,周一至周四(*月*日至*月*日)每天早上*:**―*:**全校师生收看师德优秀教师事迹专题片;周五在校召开庆教师节表彰会活动,退休教师为学校师德优秀教师颁奖。

通过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规律、经验和做法,不断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教职工中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科学育人的事迹层出不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年年上台阶,年年有发展。本年度荣获: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怀柔区课改先进集体;怀柔区五好党支部;工会先进集体等**项 市区先进集体称号。教职工个人获市、区荣誉奖**人次,其中刘玉茹、魏金玲评为怀柔区三育人标兵;李荣梅被评为怀柔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高冬梅、于艳华评为怀柔区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竞赛标兵:彭兴江被北京市总工会授予首都劳动奖章称号。

总之,多年来,学校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各项制度健全完善,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了社会、家长的好评,社会上的口碑高于丰碑,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今后还要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现代教育理念,为三小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篇2:首都基础教育

根据教委关于深入开展“首都教育师德先行”主题教育的意见和开展“弘扬新时期怀柔精神,深化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继续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教育载体,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干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具体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制定方案、措施到位。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本源在师资,没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抓紧抓好。为此,学校首先成立以校长、书记为核心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订本校的师德教育工作方案,明确师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并订出贯彻落实方案的措施,保障师德建设活动着实有效。

学校完善了社会、家长、学生三位一体师德监督机制。一是采取问卷形式让家长参与师德教师的评选。二是让学生、家长参与网上论坛。三是设立“网上家长会”和“网上家访”,以及“校长信箱”。四是设立“家长联系卡”和“校长接待日”。确保了三小师德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监督机制的建立也正是三小师德水平正不断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攀升。

由于领导重视,周密组织,选好内容,保证时间,落实措施,使师德教育顺利开展,并引向深入。

二、教育深化、创新活动,观念更新。

师德是师之魂。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学校中心组学习为核心,以年级处室为单位,党小组长、年级组长、工会组长为单位,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法律法规。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影响学生。

结合“十五”继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我们坚持面授与自学相结合。把面授与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面授过程中,一方面要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辅导,一方面还要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要求教师每人写一篇学习体会:“我的新感悟、新打算”和写一篇师德典型案例与分析。6月初教导处对全体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一次调查问卷。

其次,开展系列的师德教育活动。学校党支部、工会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优秀教师,先进人物为榜样,大力发扬本校教师的闪光点树立身边的典型,增强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上承“既有育人之心,又有育人之事。”结合“立师规、修师德、塑师表、铸师魂”活动方案,开展了系列的教育活动

(1)、建立教师风采展,以年级、处室为单位,出个人简介,每人写一句有关师德方面的格言,来鞭策自己的行为。每学年更换一次;

(2)、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中教师马宏民到校为全体教师作《现代教育理念师德修养》的.报告;马老师的经验介绍引起教师的强烈反响,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3)、开展《举案话师德》活动。

今年6月22日学校党支部与工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举案话师德”主题辩论会。大会前作了充分准备,搜集教师工作中的典型案例,精心设计了五个辩题。会上,先让正反双方辩论。其间允许台下教师即兴发言,阐述观点。最后由评判组点评。评判员以案说法,具体透彻,正反双方答辩精彩,台下教师参与主动,不时赢得阵阵掌声。这次活动,内容真实,形式新颖,人人参与,教育性很强。它既澄清了教师存在的模糊认识,又增强了教师依法从教的观念,更引发了教师“情与法、德与法”关系的更深层次思考。因此得到与会教委纪检书记、工会主席董生荣同志的肯定。

(4)、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师德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

学校教师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首先是组建师德先进个人评选领导小组,书记王凤阳为组长,校长彭兴江任副组长,成员有副校长刘玉茹,工会主席杨晓东,教导处主任张秀平,大队辅导员邢小丽。书记全面负责该项工作,工会主席负责《评选方案》的实施,教导主任负责征求家长意见,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师德调查问卷以及评选师德之星。

在开展“师德一招鲜”经验介绍的基础上,以工会小组为单位,教师投票推荐学校师德优秀教师候选人,根据群众投票情况,师德评选领导小组确定8名教师为师德候选人。

接下来,由少先队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所推荐的师德先进候选人征求学生意见、进行师德调查问卷;教导处对所推荐的候选人,以调查问卷形式,征求所教学生家长意见。有违犯师德行为一票否决。然后,提交学校师德评选领导小组审批后进行公示,群众没有异议,以下8名教师:王桂兰、付万玲、敖爱国、王海龙、方建平、王启成、乔小红、为学校师德先进个人。

篇3:首都基础教育

下面, 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实践探索的体会, 以及首都基础教育云的整体设计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要破解教育难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信息化热潮。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序幕随之拉开, 如今,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极大完善, 软件资源较为丰富, 但应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 重建设、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信息技术游离在教育的边缘、没有直击教育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教育变革、教育实践等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以至于“无用论”甚嚣尘上。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明确提出, “未来十年要努力推动技术成为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关键性因素, 直面和解决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 如教育公平的问题、减负的问题、素质教育问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等。教育信息化要围绕“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来开展工作。信息技术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就不能回避国家的战略与重大问题, 应该在落实和支持国家战略方面做出表率。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破解的首要难题是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学校教学方式根本变革, 提高教育质量, 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未来的十年, “应用驱动”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应用是真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设备和软件是基础, 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但不是目标。应用是一个过程, 一种实践, 一种结合, 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学习相结合的过程, 是信息时代“环境”、“人”和“资源”互动的一个社会性过程。每位学生、每位教师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提高、改变。只有这样,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才真正有意义, 也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技术要直面教育的实际问题, 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唯此才能找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找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真正有效的路子, 才能真正实现“规划”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这一目标。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必须面对的关键主题词。就首都来说, 也面对这些领域的挑战。

1.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学生们对教育需求的差异化越来越大。如何为广大学生和家庭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 实现教育公平?

2.教育质量城乡差异问题:郊区县教育发展相对于中心城区还比较滞后。如何将中心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到这些学校, 实现教育均衡?

3.北京有一大批外籍人士、外交人员子女就学, 他们到国外学习后, 回到国内时, 无法跟上国内的教育进度。如何给这些特殊需要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

4.各个学校都存在“学困生”, 如何给“学困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5.减负问题:还存在很多无效的学习, 课外辅导班繁多, 有效学习时间不足。

……

这些问题很多是常年积淀的, 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很好地助力破解这些难题。为此, 我们在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公共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 在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适合新时期教育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 开展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信息化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近些年来, 北京市紧紧围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 建立基础保障环境和管理运行机制, 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 创新教育体制机制,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水平, 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

(一) 初步构建起数字化的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环境。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 铺设光纤5000芯公里, 全市1900多所中小学校都建成校园网, 实现“校校通”、“班班通”。

二是建立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 (CMIS) 。这项工作从2000年开始实施, 实现全市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管理, 2006年以来, 免费发放学生IC卡140万张, 推行“小升初”、“中招”持卡入学注册, 在规范招生行为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全市基础教育数据体系的建成为学生自主选课、学业质量监控、社会实践的实施与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创建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创新资源建设机制, 采用“教师先选择, 财政后付费”的政府采购优化模式, 极大丰富资源内容, 提高资源品质;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有效避免了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目前, 平台已拥有条目类资源69万条, 资源服务频道18个, 实名访问教师人数超过13万名, 日访问量平均5000人, 月下载量平均超过1.5T。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拥有12万种、104万册数字图书, 向中小学师生免费开放, 提供330万种中文图书、10亿页文献数据的查询和检索。

四是建立普通高中综合管理系统。2007年开通了北京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和新课程管理平台。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应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评价制度, 引导和促进每位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新课程管理平台为高中学校顺利进入新课程改革、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工作程序、实现学分制管理及学生自主选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建立北京市教师研修网。2007年面向全体教师搭建了网络研修平台, 为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及教研机构提供新课程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我, 获得专业成长;提供针对教师个体研修的个性化服务, 为教师群体提供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交流服务平台。目前, 平台已建成覆盖中小学27个学科的专题讨论区;建成专家、名师和个人博客4000余个;开展网上音视频互动教研活动154次, 开展专题讨论89次, 发表作品6万余篇。

六是创设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2008年全面启动建设, 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 为课外活动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 为各级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 统筹市级资源545家, 市、区两级资源1260家。

七是探索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控系统和学生体质测试及反馈系统, 对区域学业成绩、体质健康等进行科学客观的监控,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反馈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 建设北京数字学校, 打造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2012年以政府实事的形式推进名师同步课程建设, 推出北京数字学校。这是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 北京市为转变基础教育供给方式, 丰富基础教育供给内容, 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做出新的尝试和突破。北京市教委按照教育规律和实际需求, 以三步走的工作策略稳步推进。

一是精心建设名师同步课程, 在网络和电视双平台播出。选拔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3000余人参与课程开发, 培训500余名电教老师开展课程录制工作;制定“3+1”审查模式, 聘请近百名专家参与课程技审、政审, 确保授课、录课和播出质量。目前已全部完成9500节课的制作, 上线4000多节。2012年9月1日, 通过北京数字学校门户网和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两个渠道, 将名师课程资源送到全市中小学校和广大家庭。发行北京数字学校校报, 并免费发放到每个中小学生手中。

二是开展应用模式试点, 实现多层面教学教研深度融合。在东城和门头沟2个区开展区域性试点, 在远郊区县遴选47所中小学试点校, 开展7种应用模式研究, 探索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德育活动等多个层面的资源应用范例, 探索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

三是建立北京数字学校, 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长效机制。北京数字学校是将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无缝衔接的尝试, 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系列公共教育服务:提供名师课程点播和直播服务;提供网络自主学习英语朗读、听力、口语训练辅导和评价服务;引进部分外省市优秀教育资源, 帮助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北京的学习生活;为在外地或境外生活的京籍适龄儿童提供学习服务;整合和开放虚拟课堂、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学校联盟等服务;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学生通过学籍卡可访问名师同步课程资源, 可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和共享资源。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 逐步积累形成了首都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从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海量资源汇聚与服务、教师研修支撑、学生学习与发展、新课程实施与管理、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 整体提升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与能力。下一步, 如何进一步推进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引进先进技术, 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在现有基础上将取得的成果更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等基础教育的关键业务中, 开展大规模深层次的资源、系统及跨越组织边界的整合和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服务, 为学生打造融合课堂内外的信息化支撑环境, 培养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谋划建设首都基础教育云, 开启泛在学习之门

2011年《地平线报告》指出, 云计算已经改变了因特网用户对计算与通信、数据储存与读取以及协同工作的观念。

(一) 云计算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

IBM公司于2007年底宣布了云计算计划, 云计算概念开始出现在大众面前。云计算未来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个是构建与应用程序紧密结合的大规模底层基础设施, 使得应用能够扩展到很大的规模, 另一个是通过构建新型的云计算应用程序, 在网络上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在云计算应用的构造上, 很多新型的社会服务型网络, 如Facebook等, 已经体现了第二个发展趋势, 通过云计算基础平台将多个业务融合起来。

云计算创造出了三种新的层次性服务模式。

I a a S (设施作为服务) :Amazon对外提供效能计算和存储租用服务, 包括存储空间、带宽、CPU资源以及月租费。月租费与电话月租费类似, 存储空间、带宽按容量收费, CPU根据运算量时长收费。

PaaS (平台作为服务) :Google的云计算平台主要采用PaaS模式, 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按需收费。

SaaS (软件应用作为服务)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从任何地点进行访问, 使用网络云来保存、分布和找回数据, 让用户透过云端执行软件服务, 而不用购买或部署软件。在云计算的环境之下, 一切都是服务, 软件是服务, 平台是云平台的服务, 基础架构是云架构的服务。

云计算对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云计算的发展, 廉价的应用和方便接入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 可以建构区域性的云服务设施从而为学校提供云服务。因此, 要着手探索云计算时代对教育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化的影响, 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云”机制, 研究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机构的重新定位。通过云计算提供的IT基础架构,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提供经济的在线教育软件服务, 创设网络学习平台, 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 可以节约成本, 避免教育系统用户和学校负担频繁的维护与升级活动。同时, 云计算也能有效地消除教育信息系统中的“孤岛”现象, 实现资源共享。

(二) 首都基础教育云的体系架构

云计算为聚合海量教育资源, 开展教育、教研、教学在线服务, 促进各业务系统功能的整合与协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 因此, 打造首都基础教育服务体系即首都基础教育云, 已成为推进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探索新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进模式的新机遇, 通过首都基础教育云平台的建设, 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全程化活动支持提供一体化的、便捷的应用空间, 促进“环境”、“人”和“资源”的融合。

首都基础教育云服务整体构建IaaS、PaaS、SaaS三个层次, 并将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所对应的服务以及云计算典型的服务融合其中。

在IaaS层, 云所提供的是教育信息建设基础架构及其对基础架构的服务。通过基础架构, 可实现对服务器、存储器及网络的虚拟化管理, 从而可自动地管理和动态地分配、部署、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回收资源。在IaaS层提供海量教育数据服务和绿色安全教育保障服务。

在P a a S层, 云所提供的服务来源于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前平台与系统的共性基础需求之中, 这一层将为上层SaaS服务提供共性的、基础性的服务, 包括应用整合服务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数据互操作引擎服务、应用互操作框架服务) 、教育基础服务 (海量资源汇聚与共享服务、测评服务) 、云通用服务 (实时流媒体服务、云存储服务、云消息服务) 等。

在SaaS层, 依据教育系统中的各类用户, 提供具有岗位特征及各类角色特征的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管理类服务、教学类服务、教研类服务、学习类服务以及促进教育开放的各类服务。当前, 像CMIS类、社会大课堂类、教师研修网类、综合管理与评价类应用都是此类服务。

除了上述三方面之外, 有效的教育云支撑离不开促进云服务规范生成、保障云服务有效运转的支持服务等方面。因此, 在构建首都基础教育云的过程中, 在教育云建构的相关规范 (包括技术规范和服务规范等) 、教育云的建设机制与组织保障机制、教育云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教育云用户管理与授权体系等方面, 形成与云设施部署、云服务提供相配套的保障条件建设, 构建跨组织、跨领域的协作环境。

在以上各级云服务的基础上, 最终将为教育相关的管理者、教研员、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类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主动的泛在学习服务。一是提供按需供应、灵活方便的网络环境, 在云端为学习者提供个人存储空间、计算服务和云应用;二是提供基本的智能化服务, 实现终端接入的智能化, 学习环境识别的智能化以及学习评价和事务管理的智能化;三是建立开放、交互的云教育模式, 促进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汇聚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既关注固定形态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 又关注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为师生提供最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个性化资源,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提供协同教研服务, 给教师营造持续发展的氛围和条件, 在教师间建立以社会资源为基础的网络, 凝聚成同构或异构的思维方式和思想。

篇4:首都基础教育

北京市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区,但全市62%的面积是山区,农村教育在首都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目前,北京市基础教育中小学共1924所,在校学生94.3万。其中10个远郊区县中小学1242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4.6%;在校生43.1万,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5.7%。农村中小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在全市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就没有首都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发展对于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年来本市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

1.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

(1)建立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

2001年,国务院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各区县陆续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人事编制管理、教职工工资都收归区县统筹管理,区县政府担负起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由乡镇政府为主到区县政府为主的转变,体现了政府责任的落实。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结合工作实际,我市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和财政体制,加大市级转移支付规模,初步形成了市级统筹、市和区县按职责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为进一步提高首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是进一步明确市、区县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的投入责任。市级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在杂费、教科书费、特教学校住宿生的住宿费、助学补助等重大教育资助政策和措施中,按照市、区县政府各负担50%的经费投入原则,安排相应的补助经费。对调整后公用经费达标新增部分、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由市级财政根据区县财力状况给予不同比例的经费补助。

二是及时调整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为保证学校运转经费,我市2006年研究提出了调整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方案。新修订的公用经费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51%,于2007年开始实施,2009年确保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新标准。调整后公用经费达标新增部分,对除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外的区县,由市级财政补助30%~50%。

三是建立健全校舍修缮长效机制。制定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照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中明确的修缮范围和标准,各区县足额予以保障;未在公用经费保障范围的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列入专项经费予以保障,采取市、区县共同负担的原则,根据区县财力状况,市财政分别给予30%和50%的经费补助。同时,按照2010年北京市中小学完成办学条件达标任务的要求,结合各区县校舍维修项目安排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在确保完成年度内维修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财力水平,市、区县财政部门在当年专项中适当增加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的数量。

四是实行教师工资统发政策。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从2001年开始,各区县依照“编制部门核准编制、人事部门核定人员和工资、财政拨付经费、银行(或当地信用社)代发到人、及时足额到位”的管理原则,做到了教师工资应发尽发、及时足额拨付。2008年实行的教师工资改革第一阶段方案也已全部落实到位,目前正在对下一阶段规范教师工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试点。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成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财教[2006]19号)要求,经市编办批准,成立了北京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协调、落实本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工作。

在政策上致力于均衡发展,明确指出在政策和投入上要突出向郊区、向农村倾斜。重新修订的《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将经费标准和办学条件标准根据城市、农村的不同发展水平分等级操作的不合理状况,从政策导向、政府行为上为农村教育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体现政府的均衡导向。

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对农村的倾斜。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每年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农村教育,到2008年,市级财政拨付农村教育经费要达到40亿元。截至2007年底已完成此目标。据统计,2007年市对区县教育补助资金32.6亿元(教育费附加12.9亿元,教育事业费19.7亿元),其中约21.34亿元用于农村,约占65.46%;教育事业费19.7亿元中用于农村的近13.86亿元,约占70.4%,体现了政府向农村倾斜的政策。逐年加大的投入,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心放在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最大化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上,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机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从1996年至今,共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村小和乡以下初中1000多所。基本形成一个乡镇一所初中,一所中心小学辐射1~3所完小的格局。

3.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九五”期间,全市组织实施了郊区农村千所完小建设、边远山区中小学建设和远郊区县普通中学规范化建设“三大工程”,各级政府投入15亿元,使郊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以来,市政府以每年为市民办实事的形式,优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2年市政府投入2500万元,为133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配备依维柯旅行客车,解决山区寄宿制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3年市、区县政府投入4609万元,为10个远郊区县的农村中小学改造供暖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部取消明火取暖,农村学校学生冬季不再受冻,并消除了安全隐患。2004年市、区县政府共投入2.5亿元实施半山区和农村平原地区113所办学条件困难学校改造工程,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年,投入专项经费1000万元,为227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医务室,配备1.3万多套医疗卫生设备,为全市200多所农村寄宿制的8万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2005年为10个远郊区县681所中小学配备价值2000万元的42种7.7万多件(套)体育器材。2006年为600所农村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并重点改造200所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2007年改造城乡200所学校,使其达到新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2008年把100所小学主要办学条件达标和改善农村140所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寄宿条件列入政府实事。

4.在农村地区率先推行免费义务教育,保障农村群众受教育权利

2002年秋季开学起,全市10个远郊区县和城近郊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交杂费。2003年春季开学对具有本市户口,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教科书费,住宿生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

截至目前,北京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有本市户籍的学生做到了全部免收杂费,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全部免收教科书费。同时,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农民工子女在免收学杂费的基础上,又免收了借读费。与此同时,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殊教育学生(含随班就读)、工读学校学生做到“三免两补”,即,免杂费、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管理费,发放学习补助(每人每年300元)和寄宿生活补助(每人每年1000元)。

这项工作所需资金,基本按照实施的第一学期由市级财政全额拨款,以后市、区县两级财政各分担50%的比例运作。截至目前,实施上述政策,市、区县两级财政每年共需支付专项经费约4亿元。

2008年8月,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5号)下发后,根据国务院通知精神,我市准备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经审批合格的自办学校学生免除杂费,具体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近期将由市政府下发实行。

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5.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十五”以来,我市用于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20亿元,全市建成了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布局调整保留的中小学已建成校园网,网络节点进入每一间教室,初步搭建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市级财政实行倾斜政策,对农村中小学的设备配置、校园网建设、干部教师培训等优先重点支持,农村地区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实现“校校通”,完小以上中小学实现校校有计算机教室,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进一步完善远程教学平台,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城市优质资源传播到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共享。1999年开通市区与最边远山区——怀柔区喇叭沟门点对点的交互式远程教学;2001年在北京教育信息网上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2002年开通网上教研、网上备课,组织特级教师在网上对远郊区县教师进行教研和辅导;2004年试点将东城区优质课程资源辐射到昌平、延庆两个区县;目前,市区和10个远郊区县已全部开通远程教学站点、网上教研。这一系列的措施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加快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

6.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城镇中小学选派100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全职支教一年;同时选派2000名左右教师用2~3年时间完成480课时的兼职支教任务。2006年起,要求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特级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或城镇一般中小学兼职支教。

二是开展大学毕业生农村中小学支教工作。2006年底开始试点启动大学毕业生支教工作,2007年正式铺开,2007年选派620名大学毕业生、2008年选派70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

三是加大对远郊区县教师和城区一般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2004年开始开展“绿色耕耘”行动计划,每年对2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强化实践培训;从2005年开始启动针对城区一般学校骨干教师的“春风化雨”行动计划,每年对1000名教师进行培训;2006年启动“金色种子”培训计划,组织各区县教研员分期分批进行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

四是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在城区部分中小学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配备相应的特级教师和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采用导师带教的方式,接收农村中小学教师进站研修半年,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2008年9月召开启动大会。这一措施受到农村教师的热烈欢迎。

五是鼓励在区县范围内进行教师流动。大力提倡在区县范围内开展教师交流工作,各区县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东城区以学区为基础,发挥优秀师资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密云县和怀柔区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契机,率先在区域内开展教师交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7.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加强对农村地区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在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中,把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检测,通过城乡对比,了解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特点,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每年深入远郊区县,对区县整体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为农村中小学搭建展示和发展的平台,组织农村学校参加“走进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系列展示活动”,为农村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8.农村学前教育稳步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受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首都学前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0.6%。社区儿童早期教育示范基地达到210余个,一级幼儿园达到314所,市级示范幼儿园54所。市、区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9.统筹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通过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加强农科教结合,完善农民教育与培训网络,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了农民和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不断拓展。农民教育与培训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二、本市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本市农村教育近年来快速发展。总结这些年来本市做好农村教育工作的经验,主要体会如下。

第一,始终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农村教育关系首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教育的现代化。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倾斜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提。北京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首都教育应该是学习全国而高于全国,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因此,首都教育包括农村教育应该通过变革基本结构,实现基础均衡,提升内在品质,发展学校特色,使北京教育具备基础性、均衡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基本特征,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北京教育的战略选择是公平、质量与创新。公平的政策表述是均衡,质量的政策表述是特色,创新的政策表述是活力。通过抓均衡、促特色、增活力,实现首都教育包括农村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科学规划农村教育发展布局,处理好农村学校土地确权问题,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从全局角度出发,加强市级统筹,科学规划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处理好农村学校土地确权问题,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切实做好农村教师待遇及生活条件改善工作,包括培训提高等问题,有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使他们把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当前我市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

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教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仍然是全市基础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不同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但全市发展很不平衡,与城近郊区相比,远郊区县经济总量有较大差距。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区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保障能力强弱不同,农村教育不仅与城区差距明显,且区县之间、乡镇之间也很不平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市一级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需进一步明确

从全市来看,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强调了区县政府的责任,但对市和乡镇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责任界定不够清楚。本市远郊区县经济实力各有差别,整体上与城区差距大,而在短时间依靠自身力量大幅缩小差距不太可能。首都教育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相对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市级政府的统筹和调控责任。

(2)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和管理责任受到削弱

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特别是2002年责任上移后,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受到削弱。不少乡镇政府虽有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但在现有体制下不知如何参与。就北京而言,在实行“以县为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在不违反国家政策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应根据实际明确乡镇政府在举办义务教育上的责任。

3.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不适应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需求

(1)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短缺

农村学校师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骨干教师缺乏,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知识面窄、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他们往往力不从心,又没有很好的专业化发展平台。

(2)教师培训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困难多

由于培训经费、培训环境、培训师资和培训观念的制约,加上工学矛盾尖锐。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高水平培训机会相对仍然较少,教师学习动力强但对现有培训运作体制和实际效果并不满意,迫切希望加强市级统筹,建立农村教师培训新机制。

(3)农村教师待遇较低,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等因素,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进修提高和个人发展等方面,与城区教师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目前的倾斜政策尚无法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基本待遇差距较大背景下,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外流现象比较普遍。

4.农村中小学布局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与城镇建设不匹配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平原区县,如大兴、昌平、通州等承担城市人口疏散任务,近几年迁入人口迅速增加,而教育配套设施未及时跟上。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山区、半山区人口不断向县镇地区聚集,使县镇地区学校入学压力逐年增大,部分地区和学校出现办学规模不能满足入学需求,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随着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的迁移,部分农村学校尤其是山区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但又不宜撤并,办学规模效益不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农村中小学结构布局进一步科学规划,及时调整。

5.农村学前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农村地区学前儿童数量基本占到了全市儿童总数的50%。从首都地位及北京市“十一五”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在儿童受教育率、幼儿园办园体制、经费投入、队伍建设以及学前教育质量等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儿童受教育率;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园长及师资数量不够、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外来人口发展迅速,使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紧张。

6.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强三教统筹,大力加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对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首先着重解决在资金、资源、师资等方面分散的状况,加强统筹,将调整后空余基础教育资源用于学前教育和职业成人教育。统筹教学设备,开放教育资源。统筹师资,合理分流。统筹资金,加大对“三教统筹”的投入,创造农村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进一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

首都农村教育已经取得的成绩,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当前,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发展城区教育与发展郊区农村教育的关系;要切实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加强对郊区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满足郊区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二是郊区农村教育与发展郊区经济的关系;要坚持教育规模、结构、布局、特色以及发展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切实把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坚持科教兴农,走科教强区县之路。三是发展郊区农村基础教育与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关系。要在基本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上来。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直接有效地推动郊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切实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深入推进高校对口支援郊区建设,全面提升对“三农”的科技和人才服务水平。

2.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本市农村地区教育在全国率先达到现代化水平,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农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3.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坚持新增教育经费70%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财力解决与城区差距显著的突出问题。制定并落实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优先保障农村学校建设的规划用地和建设资金。新建和改建学校全部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现有学校到2010年在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标准,到2020年全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三教”统筹,推进资源整合,整体改善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和成人学校办学条件。及时调整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农村学校办学需要。

(2)落实政府责任,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住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逐步在农村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免费和学前教育补助政策,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投入,理顺农村幼儿园办园体制,到2010年使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一所公办中心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农村高中建设和改革,建设一批特色高中。加大对农村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的投入,保障特殊学校、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率先达标。坚持以公办学校接受为主,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差距,保证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为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提供补助津贴,保障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结构性短缺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区域间和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加强城镇优秀干部、教师到农村和一般学校交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保障农村教师能够接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培训。

(4)完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和完善城乡百对学校手拉手活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提高制度。建立高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和城镇相对薄弱学校制度,鼓励区县在本区域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对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教活动。针对农村教育需要发展远程教育,提高农村学校管理和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

(5)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重点建设好区县职教学校,健全区县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成人学校三级培训网络。针对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实施新农民培养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6)发挥首都高校智力和科技优势,全力服务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高校对口支援远郊区县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支持高校科技成果在郊区县转化。推动相关高校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快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加强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郊区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

作者系北京市教委副主任

篇5:参观首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会

王拓

今年暑假有幸到首都北京参观学习,作为学校团委副书记我主要带着如何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这个问题,观看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参观了天安门城楼、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八达岭长城、圆明园遗址,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和参观圆明园遗址。

一、观看升旗仪式的体会

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亲眼目睹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出天安门城楼,气宇轩昂地跨过金水桥,越过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来。伴随着振奋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来了,旭日和国旗一同升起来了。响彻广场的国歌,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久久回荡。数千名各界群众,肃立仰望着在晨风中飘扬的国旗,脸庞上洋溢着自豪和神圣。学校每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在国旗下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国旗是国家的象征,面向国旗无比自豪。要让学生体会这冉冉升起的国旗象征着祖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在蒸蒸日上。要让学生学好本事、报效祖国的愿望变得无比强烈。

二、参观圆明园遗址的体会

在参观圆明园遗址前,我已经通过历史教科书了解了圆明园辉煌的历史。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它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当我进入圆明园,迫不及待的直奔圆明园遗址时,那一幕让我震惊, 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这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火烧圆明园的罪证。

圆明园遭劫焚的历史,给国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历史是民族存亡、社稷安危、社会兴衰的精神动力源泉,不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过去,就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也难以很好地探索未来。圆明园就像是一座永远不倒的纪念碑,既铭刻着中华民族昔日优秀文化的辉煌,同时也记录着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罪行,它以真实的形象警示中华儿女不要忘记过去。圆明园被劫掠、被焚毁,极大地唤起了身受西方列强侵略之害的中国人民知耻而后勇的民族自强意识,进而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祖国的统一而奋斗;也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清王朝积贫积弱、政治的腐败才是国家衰亡的大敌。

圆明园是一部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自豪与荣耀、欺凌与耻辱、控诉与抗争、警醒与反思、探索与奋起的历史。今天,它成为一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爱国意识、巩固社会主义信念的教科书。自鸦片战争百余年中,近代中国深受侵略战争之害,今天强大起来的中国,更要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鉴古思今,安不忘危;同时,也深感和平、和谐、安定的可贵。为共同构建人类美好的家园,积极响应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携起手来,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的倡导,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等几家单位发起,倡议将圆 2

明园遗址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的纪念地”,以及把每年的10月18日作为“圆明园国际文化日”的活动,目的是发挥圆明园这一遗址的特殊作用。这一倡议是有深远意义的。

团委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今后我将不断挖掘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让学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发奋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篇6:首都基础教育

这是学校推荐的图书真实伤不起啊,我都晕了。39+47+24+42+16+21=189本书= =我真想屎。

一、中国文化名著

1.论语译注

2.孟子

3.大学

4.中庸

5.周易

6.尚书

7.诗经

8.礼记

9.春秋左传

10.荀子

11.墨子

12.老子

13.庄子

14.韩非子

15.管子

16.孙子兵法

17.吕氏春秋

18.淮南子

19.列子

20.史记

21.贞观政要

22.资治通鉴

23.颜氏家训

24.文心雕龙

25.人间词话

26.世说新语

27.古文观止

28.梦溪笔谈

29.菜根谭

30.论衡

31.四书集注

32.传习路

33.仁学

34.读通鉴论

35.孙中山箴言

36.中国思想家名著精化

37.余秋雨人生哲言

38.简明东方文学史

39.生活的艺术

二、中国文学名著

1.楚辞

2.汉魏六朝诗选

3.唐诗三百首

4.千家诗

5.宋词三百首注释

6.唐宋词选释

7.呐喊

8.牡丹亭

9.西厢记

10.窦娥冤

11.琵琶记

12.桃花扇

13.长生殿

14.徐霞客游记

15.三国演义

16.水浒传

17.西游记

18.红楼梦

19.朱自清作品欣赏

20.聊斋志异

21.儒林外史

22.经史百家杂钞 上/下

23.历代名家词赏析

24.朝花夕拾

25.郭沫若全集文学编

26.围城

27.曹禺精选集

28.艾青诗选

29.沈从文小说选

30.茅盾全集

31.红岩

32.皖南事变

33.骆驼祥子

34.家

35.茶馆:三幕话剧

36.舒婷的诗

37.青春之歌

38.王朔文集

39.京华烟云 上/下

40.倾城之恋

41.平凡的世界

42.许三观卖血记

43.务虚笔记

44.长恨歌

45.创业史

46.笑傲江湖

47.活着

三、外国文化名著

1.理想国

2.形而上学

3.忏悔录

4.思想录

5.新工具

6.论法的精神

7.社会契约论

8.伦理学

9.西方哲学史

10.科学史

11.哲学史讲演录

12.西方的没落

13.悲剧的诞生

14.精神分析引论

15.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

16.人论

1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8.中国科学思想史

1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20.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21.从混沌到有序

22.小逻辑

23.物种起源

24.哲学史讲演录

四、外国文学名著

1.2.3.4.5.6.7.8.9.神曲

圣经百科辞典

伊里亚特

情人的礼物Lover’s gift:泰戈尔抒情诗赏析

莎士比亚悲剧集

堂吉诃德

浮士德

悲惨世界

罪与罚

10.简爱

11.红与黑

12.高老头

13.安娜卡列尼娜

14.雪国

15.老人与海

16.泰戈尔诗选

1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8.傲慢与偏见

19.包法利夫人

20.德伯家的苔丝

21.草叶集

22.白鲸

23.飘

24.喧哗与骚动

25.汤姆大叔的小屋

26.追忆似水年华

27.百年孤独

28.审判

29.母亲

30.孤星血泪:远大前程

31.大卫 科波菲尔

32.莎士比亚全集

33.约翰 克利斯朵夫

34.静静的顿河

35.玩偶之家(见《易卜生全集》)

36.尤利西斯

37.呼啸山庄

38.牛虻

39.雪莱诗选

40.蝴蝶梦

4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2.苏菲的世界

五、马克思主义著作

1.2.3.4.5.6.7.8.9.毛泽东诗词鉴赏:图文珍藏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资本论介绍

巨人的性格:毛泽东的书信

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谈人生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10.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亲历记

12.伟人之初:周恩来

13.外国人看毛泽东与蒋介石

14.邓小平传奇

15.邓小平的智慧

16.毛泽东点评古今人物

六、其他

1.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 自然篇

2.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

3.世界发明百科全书

4.科学是美丽的

5.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

6.野兽之美

7.科学研究的艺术

8.再创未来——世界杰出

9.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10.高科技 高思维

11.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

12.生机勃勃的尘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13.生命的线索

14.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15.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

16.宇宙波澜——科学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17.大学生必知的重大发明

18.十万个为什么

19.当今世界之谜集解

20.智慧背囊

上一篇:策划书模板及格式下一篇:星级网点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