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2024-05-22

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精选15篇)

篇1: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所以,我们应让学生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关键词: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 走进生活 真情实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写作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与美好。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校园内的趣事以及社会中的见闻,并从中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学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在小学阶段,学生知识面特别窄,怎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堂上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更难以下手。但是,生活是活生生的教材。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发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高兴的事、伤心的事、难忘的事等),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感人。

二、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体验生活训练

超市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逛超市是一种美的享受,每个人都有逛超市的经历,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一下在和家长逛超市的经历中,看到了什么?需要什么?发现了什么?比如商品的丰富,品种的齐全,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是怎样逛超市的?这样,学生就可从逛超市这件事中体味出我们生活的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旅游可以增长知识和见闻,一些孩子经常和家长外出旅游,看到了一些名胜古迹,历史遗迹,文化遗产,使他们大开眼界。这种心情,这种经历,这种境界终生难忘。为了让他们记住这些经历,我要求学生每次外出旅游回来都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从中体会旅游给自己精神上带来的愉悦,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感想描写训练

《我们的大地妈妈》是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的内容,本文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产生的可怕结果,体会我们家园的环境日趋恶劣,资源日益贫乏,大地妈妈忍不住发出了呼救,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因为我们人类人口俱增,任意砍伐开垦,大量的开采,肆无忌惮地破坏,使大量的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环境遭到空前污染,大地妈妈已不堪重负,伤心至极,向人类提出控告: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人类服务,无私地提供了生存的食物、水以及空间,可是人类一点也不爱护我,任意破坏生态环境,使我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如果这样下去,不但我承受不了,人类也要遭殃,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要求人类改正错误,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听了原告的申诉,我们恍然大悟,以前我们急功近利,确实给大地妈妈造成了伤害,犯下天大的错误,愿意承担一切责任,接受法律制裁。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提出了挑战。如果人类现在不对环境加以保护,人类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鉴于人类认识到位,要求人类祖祖辈辈美化环境,爱护地球。因此,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平衡,让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四、让学生走进生活进行观察训练

《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是五年制五年级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回忆在自己残疾以后,大发脾气,失去生活的信心,但母亲却以平凡而又伟大无私的母爱无时无刻关注自己,拯救自己,使自己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好好地活下去。课文生动地描述了母亲的亲子之情,描述了作者深深的歉意。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上有祖辈的宠爱,下有父母的关怀,没吃过苦。多数孩子的个性,自私狭隘,唯我独尊,斤斤计较,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追求。有些成绩较好的孩子,身上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因此,我这样安排课后作业:看看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如做饭、洗衣、做家务、孩子生病等),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体会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关爱,写下从中感受到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父爱如山,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图回报的。

五、让学生走近英雄,进行读后感描写训练

《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经典老课,半个世纪以来,曾经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讲这一课时,由于抗美援朝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能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我让学生进行课外搜集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对抗美援朝、邱少云有个初步了解。然后,我在课上对邱少云遵守纪律、坚强勇敢、勇于献身的精神通过各个环节给予呈现。学完这一课,邱少云的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学生十分佩服。于是,我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写下来,去激励自己遵守纪律,勇于奉献。

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写小事,写实话,写真人,写真情,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技巧会逐步提高。

篇2: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那怎么样才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呢?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想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必须要有勤奋付出的精神,然后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这些就够了吗?不,还有最重要的几点呢!第一自信。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没有自信的自己,一切就只是虚幻的未来,或者是一个虚拟世界。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最起码的自信是必备的。第二勇敢。一个人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他的勇气和无畏。一个懦弱无能、一遇到困难就逃避、大哭的人怎么能取得成功呢?所以,勇敢的重要性就和钢笔中的墨水一样。第三乐观。我们每个人在勇敢面对困难的同时,还要拥有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保持阳光的心态继续前进,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第四爱心。一个人的爱心是决定他是与否、善于恶的基础。善良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有爱心的人,才有资格做成功的人。第四诚信。莎士比亚说过:“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如果你没有最基本的诚信,你又有什么资格去取得胜利?那么你只是一个虚伪、欺骗别人信任的失败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是来自苦难的磨砺,梅花的迷人香气是来自寒冷的冬季。这句话的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磨练才能成功,成功的人总是比别人付出多,没有挑战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有信心、勇敢、爱心、诚信;付出、汗水、灵感、智慧,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成功的道路,困难也已经不算什么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信自己,就没有什么做不到。记住:成功源于勤奋,失败源于懒惰!

篇3: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一、教师的写作兴趣能起到标杆的作用

教师的写作兴趣, 就像是一个标杆树在那里, 直接让学生看得到, 为学生揭开了文字的奥妙, 撩起了写作的神秘面纱, 感觉成功就在身边, 给了学生无尽想象。实践证明, 很多热爱写作的、对写作怀有浓厚兴趣的教师, 都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 无形中教师已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会带给学生极大的激励, 并使他们逐渐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然而,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对写作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不多, 能亲自“操刀解牛”的教师更少。部分教师本身对写作并不感兴趣, 甚至是害怕或避免上作文指导课, 即使上了, 也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是那种只说不练的空头理论家, 甚至是没有理论的布置家, 一到作文课就放羊, 布置了事。有的教师的确认真备了课, 但因为没有实践经历, 作文课上得很空洞。可以想象, 一个对写作不感兴趣的教师, 他能有什么热情去教学生?他又怎能体会到学生写作的甘苦?如何把课讲得精彩?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持有怀疑, 就不可能在写作上下工夫。倘若老师热衷于文学创作, 指导课自然会有激情, 专题辅导自会出彩, 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被激发。

二、老师的写作兴趣能让学生“唯师命是从”

教师不但能说会道, 还要会写能写, 甚至能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 这样的老师学生最佩服, 并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的教诲,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刚毕业那几年我担任初中的语文科教学, 那时年轻肯钻研, 面对学生与老师都叫苦连天的作文创作, 我参考了许多先进的作文教学方法, 套上条条框框进行实践。结果认真听讲的学生是有了一些进步, 但是多数学生还是没有转变。究其原因, 是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不少学生为了应付我的要求与考试, 他们一写作文就胡抄乱写, 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 学作文既费时又费脑, 背些经典作文考试时抄下去就行了。”后来我便开始尝试写作, 向各类报纸杂志投稿, 没想到还真的发表了。当我将发表的文章一篇篇地给学生传阅时, 他们脸上写满了钦佩。于是, 那一届学生在写作上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交上来的习作也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们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指导的作文, 教师的言传身教就会让学生言听计从, 唯师命是从, 还有什么学不会的?

三、教师的写作兴趣能让作文指导更到位

教师有写作实践, 自然会深谙写作之道, 讲作文课时不会面面俱到, 却又能挠到痒处, 剖析到要害处, 能有一双“毒眼”。我喜欢在业余时涂抹文字, 更喜欢与学生同题写作, 其好处有三:一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和学习需求。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学习活动和心理活动, 没有直接体验和丰富写作经历的人, 很难理解这其中的甘苦。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和学习需求, 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观察, 可以通过学生的习作, 但一个自己没有写作体验和经验的人, 这种观察是肤浅的, 甚至得出的结论也是偏颇的, 而同题写作可以和学生心心相印, 很容易形成共鸣。二是对学生习作的诊断准确, 针对性强。如我在指导学生写《幸福, 其实很简单》这个作文时, 我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推测, 学生定会多数写自己身边幸福的事, 而且抓不住题干“其实”;多是写自己身边的事, 而打不开更广的选材视野。于是在学生写作的当中, 我也进行创作, 并且别开生面地运用了名著中的苦难人物祥子、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阿辽沙连成三个片断, 通过他们的苦难事迹道出了他们“幸福”的一面, 写好后与学生的作文一同上交, 结果学生在审题不当与选材角度拓展不宽的情况下, 对我所写的作文及指导心服口服。三是教师和学生互相评点, 作文课变得生动。一次在写话题作文“桥”时, 多数学生对某座桥进行了描写, 少部分用了比喻义写“心灵之桥”、“搭起人与人之间的桥”等, 而我选取了海峡两岸的“母子情深之桥”的角度进行创作。在点评课上, 学生对我所写的持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大到主题, 小到错字与标点, 各抒己见, 课堂显得活跃生动。学生在批评老师的过程中, 会获得很多启迪, 下一次他就有了蠢蠢欲动的超过老师的愿望。这个持久的强烈的愿望, 就是写作的兴趣和动力。

篇4:写作来源于生活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老师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教完<<走向生活>>一文后,我组织学生可后收集资料,在课堂中开展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真是积极主动,个个振振有辞,个个采访都有收获,场面更是热闹.此后,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有了真实的生活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能流露真情的文章.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践出真知.

三.用心感悟生活,升华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不同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思考和感受.在习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具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眼睛,耳朵,心灵感悟和表达方式.我在授<<七步诗>>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和曹植,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学生体会到曹植对曹丕悲愤填鹰的感情和谴责劝戒的语气.学生开始觉得很可笑,但两三次演下来,教室里空气凝重,同学们的表情异常严肃,目光严厉.我知道他们体会到了这些情感.又如,我在授<<草船借箭>>时,学到“周瑜很高兴”时,让学生想他高兴的同时想了些什么.有的说:“诸葛亮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这回恐怕凶多吉少了.”有的说:“诸葛亮这个大笨蛋中计了,这回看他怎么在三天之内造十万多枝箭,这回他必死无疑,我可以去除这个心腹大患了,除去这个眼中钉了.哈!”我再叫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写入本子中,就是一段很好的写作素材了.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每个学生勇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想法.老师在习作中要理解,尊重,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四.用笔描绘生活,吐出真情.

学生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教师要引导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情感,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以及深沉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的习作离真实和精彩就并不遥远了.

总之,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想,欣赏他们的一切想法,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写作欲望和灵感!

篇5:写作来源于生活(最终版)

是的,教师不能盲目地追求表面的繁华,外在的虚荣,其实那都是美丽的肥皂泡,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为了应付,学生写了太多的格式化,虚假做作的作文,它无法掩盖内在的虚伪与空洞。我开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生活,写自己喜欢的人与事,用生活的真实去充实作文,他们的作文更多了一些生活的气息。

作文就是生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少一些约束、多一点自由;少一些功利,多一点朴实;少一点指责,多一份鼓励。作文就是说话,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以我手写我心,快乐地写作,自由地写作。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太多的限制使得丰富的生活进不了作文。苍白成了学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导致语言的干瘪、思维的萎缩。所以,“个性化作文”最重要的给学生以自由,减少束缚、放飞心灵,开放习作的内容和立意,让学生写“放胆文”,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尽情写入文章,“我手写我心”,真正使习作成为学生反映真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习作要让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能写记忆的积累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阶段的习作要写真人真事,表达要自由灵活,不拘形式。

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实践,润物无声地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味生活,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丰富学生习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热爱习作的情感很有帮助。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生活作文要求:“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用心地去写”,等等。

生活作文教学正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需求,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引导他们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能力。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在生活中感悟,寻求发展。

当前,作文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用规定时间完成的,在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挖空心思搜索材料,即使写出来也是枯燥无味,没有真情实感的。

例如学生习作《野炊》。在习作前,我有计划地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野炊活动,我们六年级的同学怎么样和一年级的小朋友合作,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出发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沿路的风景,并把自己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为叙述野炊活动做好准备。观察时又给予学生进一步指导,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动机和写作欲望。从生活中捕捉到真实的素材,学生便能写出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我也会不吝赞美之词,在全班宣读,表示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让孩子们迸发出乐写不疲的内驱力。我还引导学生随时注意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培养他们随机观察的习惯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头脑里的材料积累得多了,作文时才能做到“文思泉涌”。

二、回归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小学生作文也应是他们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可凭借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要求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活动思想为我们的新思维习作指引了一条明路。

1.内容来源――生活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应该缘事而发,缘情而发。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作文题目如《我的爸爸》、《暑假趣闻》、《第一次做小保姆》等等。这类作文屡见不鲜,看上去也与生活有些联系。但是面对这一类作文题,学生几乎找不到写作的素材,更谈不上写作的激情了,只是老师布置学生做,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硬着头皮写。作文命题要有利于展开儿童生活画面,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唤起儿童内心热情,使他们感到有内容可写。

另外,生活还应该是作文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做人。上面列举的这些作文题目,没有多少强烈的生活气息,学生没有内容可写,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已,因此,这类习作不是真正的植根于生活,它只是在生活的边缘,蜻蜓点水而已。对此,我要求学生写实际作文,实际作文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愿望,发展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实际作文”是叶圣陶老先生提出来的,命题作文的形式是必要的,但命题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实际的生活所需。

例如《记一次接力赛》我是这样设计的:把作文课暂时改为体育课。我把班级分为四个小组,学生们分好组,等我发令,于是一场激烈的接力赛开始了,学生们兴致很高,终于比赛结束了。我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激烈的比赛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都纷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几句。

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这次比赛,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生1:这次比赛给我启发是,它让我们之间的友谊更深了,我从中感到快乐,尝到了友谊的甜蜜。

生2:我明白了,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虽然这次我们小组输了,但是只要总结经验,相信下次一定能取得胜利,自信是一切成功的精神支柱。

„„

“一石激起千层浪。”接下来学生的描述个个都很精彩。正如演员演自己的事,更能感动人一样,让学生说自己的事,让学生写真实的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实际作文能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之感。

2.取材构思――生活化。不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训练方式和教学过程也要生活化。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实际上是阅读作者的心路历程。一篇感人的文章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它承载着作者思想的泪和笑,寄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习作同样如此,越是真实的,就越感人,越是浸透了生活真实情感的,就越是鲜活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有这样一篇习作: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状况、市场购物、活动场所等情况。这样的习作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体验活动,如小记者采访、当一回小交警、环保调查、社区公益活动等都是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感受时代脉搏,体验时代潮流的好举措。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能受到启发,获取许多信息、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3.指导方式――活动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作文的兴趣主要源于对作文的喜爱,源于由于热爱而产生的写作冲动。小学生能有兴趣地写出生活化的作文,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指导方法。教师有意地创设情境,是引发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习作例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有这样一篇习作,“在你平时经历过的许多事情中有令你难忘的吗?有令你刻骨铭记的吗?请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件事写下来。”面对这样的习作,我设计了一份试卷,让学生去做,试卷内容如下:

试卷第一题要求先认真读读每道题,读完所有题目后再做。中间的几题是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题目,而试卷最后一题内容是“读完以上各题,请只做第二和第五两题。”

试卷发下去5分钟,迅速收卷,教师评卷的同时要求学生讨论,提出讨论内容。试卷改好后,要求学生汇报讨论内容。接着宣布考试成绩,此次考试大部分出乎学生们的意料,此时班级里的学生有的非常高兴,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垂头丧气,有的甚至幸灾乐祸(兴奋、喜悦、后悔、难过、抱怨)„„各种表情应有尽有。此刻,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彼此的表情,并让学生互说感受及体会。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到两名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交流成功经验,再推选两名没考好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最后,让学生自拟题目,通过自拟反省的话题来梳理自己的情感经历。学生拟的题目有:《我被“蒙”了》、《绝招》、《一次难忘的考试》、《一件难忘的事》、《都是粗心惹的祸》等等,一个个新颖有趣的作文题从学生的口中“诞生”了。本次习作是描写一个场面。我把这一习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说教走向生活,创设了这样一个积累经验、丰富表象的情境――考试。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置身于这一情境中,亲临事情发生的过程,亲自去体验,学生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也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东西才更真实,更吸引人。结果,学生作文交上来了,非常成功,就连平时不会写作的学生也能写出几百字。这次习作活动给了我很深的启发,即只要你愿意走进生活,生活会给你带来如此丰盛的报酬。

三、真实生活,用好素材

好作文,“真实”是前提,小学生能从小就知道创作应该本着“真”,能够把自己的习作流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和自白,即为优秀习作。

1.“身”入生活,流淌真情。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习作的重点,而这些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5月19日我校全体师生为了沉痛的悼念死难者进行默哀并捐款、,此时此刻空气凝固了,在场的所有人都鸦雀无声。课后,我利用这个契机,布置学生写作文,果然一篇篇感人的习作《爱的呼唤》、《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爱洒人间》等跃然纸上。

2.作文教学以活动形式呈现,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并在实际交往中生成要说、要写的内容,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表达。

3.生活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活作文不仅使学生有话想说,欲罢不能,而且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不必冥思苦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夏天天气突变,晴空万里在瞬间天昏地暗、大雨瓢泼,此时教室里会有小小的骚动,雨丝飘进教室,大风吹得教室里纸张乱飞,一时间有点手忙脚乱,等风雨停下,耀眼的阳光又刺破云层直泄下来,一切又恢复如初,学生们的神态表情各异,此时我便立刻让学生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景象,自由地写此情此景所感所悟。结果,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后,学生们的习作大多言之有物,把天气突变的整个过程和同学老师的反应描述得淋漓尽致。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从优秀的习作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

篇6: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内容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子领域的第三条目标是“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对养成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表现作出了非常具体的描述,比如三至四岁的幼儿“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等。在“逻辑狗思维游戏”中,教师通过游戏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也提高幼儿对各种食物的兴趣从而有利于促进儿童的饮食均衡,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如下面这张卡片。

这张卡片是幼儿园小班主题《丽莎和泰姆的一天》系列卡片中的第8张。这张卡片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其次,幼儿通过观察找出相应食品,发展推理判断力;再次,根据各种包装辨别食品,丰富对食品的认知;最后,认识各种食品的颜色、形状,图片中有许多食物,如饮料、巧克力、水果等。

卡片中呈现的情景是幼儿园中常见的吃加餐的场景,用幼儿常见的场景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卡片还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激发幼儿操作卡片的积极性。在幼儿操作卡片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1: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食物?

问题2:卡片中的这些食物你都认识吗?

问题3:这里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在吃加餐?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题4:卡片中丽莎和泰姆在干什么呢?泰姆的脸为什么红了?题目栏中有香蕉皮和玻璃杯等事物,它们跟答案栏中的哪个物品有关系呢?

针对这主题,全国的“逻辑狗”实验园进行了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延伸活动。

例如,某位教师针对幼儿挑食的现象,创设了“水果蔬菜宝宝大聚会”的主题墙饰,让幼儿搜集一些生活中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等的图片作为环创素材,与幼儿一起讨论都认识哪些水果,了解食物的味道、营养价值,从而引导他们不挑食、不偏食。

另一位教师针对幼儿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养成方面,设计了“今天我是小主人”活动,请幼儿模拟娃娃家游戏,给幼儿提供一些纸箱、盒子等,供幼儿收拾和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或者生活用品,同时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力的事情,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其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幼儿逐步学会以健康的方式、良好的习惯来生活。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活是幼儿学习其他知识、能力的途径

在大班“逻辑狗思维游戏”中,有一个主题是《买东西真有趣》。很多家长发现,每次带着孩子们到商场、超市购物时,他们都很兴奋,抢着去拿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所需的物品。通过《买东西真有趣》主题的学习,我们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市场的物品,观察售货员的外貌特征,会进行简单的货币运算,一方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融入社会。

在该主题中,有一个活动涉及厨房中所需的很多物品。有的家长会产生疑惑:“我家孩子都要上小学了,更多的是要学书本上的知识技能,为什么还要了解生活中的物品呢?”其实,在看似轻松玩耍的过程中,大到爱护环境,亲近自然,小到与人相处、动手动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如右面这张卡片。

卡片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食品的制作过程和所需要的材料。我们会先让幼儿观察图片上的物品,然后判断它们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如土豆做成了土豆条,牛奶做成了奶酪,西红柿做成了番茄酱,鱼做成了鱼块,草莓做成了草莓酱,玉米做成了爆米花。我们希望从中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

在某“逻辑狗”实验园,教师结束这节活动后,还衍生出丰富的活动:把幼儿请进了厨房,DIY制作水果沙拉,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水果刀,怎么样打鸡蛋才能避免蛋壳落入碗中,不能用肥皂水清洗草莓、番茄等;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与他人交流解决;同时,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篇7:数学学习兴趣源于生活

由此我想到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找到数学与生活衔接点的五大点, 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语言通俗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 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 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 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 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 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从而乐学、爱学, 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 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 引用形象的比喻, 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孙校长在教那名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 他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 最终终于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对了,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 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形, 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二、数学概念形象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 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 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 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

如循环小数的概念, 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从前,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 再引出“循环”的概念, 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三、数学问题 (例题) 生活化和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 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 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 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 才够回来, 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又如, 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 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 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数学学习情境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而学具、实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 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品店, 标上“一个书包31元, 一个文具盒8元7角, 一块橡皮5角, 一支铅笔1角, 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 让同桌两名同学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 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 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 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 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 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 定会争先恐后地想为教师出谋划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自于兴趣, 兴趣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教师讲得生动, 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讲得教条、枯燥, 学生则呆若木鸡.即便设计了多么巧妙的教学环节、情境, 没有语言艺术的衬托, 一切都是枉然.

教师用丰富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时刻跟着教师思路的引导, 探究新知.语调太平缓, 容易使学生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 使思维停滞, 哪里还有兴趣去学习, 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作为教师要利用自身语言的艺术去煽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数学作业可操作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在教长方体的特征时, 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 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 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 个个胸有成竹, 争先恐后发言, 这个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 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 记录下来, 制成表格, 再进行计算, 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理解, 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 就会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篇8: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篇一:《培根随笔读书笔记600字》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四:《培根随笔读书笔记600字》

有一本书,他拥有透彻的说理和隽永的警语。文中批判了欧洲中古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认为经院哲学与生活实验隔绝,被教条和权威束缚。为文章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理。

这本书就是《培根随笔》。它是一本世界名着。当然它的作者弗兰西斯培根大家也不陌生,这位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英国思想家有这样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倡导通过实践揭示自然的奥秘在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他力图以不带先入之见的客观态度来审视和考察各种现象和行为,很少从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念出发简单化的批判是非。

在《培根随笔》中有许多篇随笔,其中有几篇令我记忆深刻: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知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相当重要。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添加光彩。

《论美》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文中着重讲述人怎么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文章里说: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之美是整体形象之美,行为之美是动作神态之美,只有把两者结合,才是最美的。

《培根随笔》是好书,十分值得一看。

篇二:《培根随笔读书笔记600字》

人们常说: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有名的文学家培根也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书更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它让我们在书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们排忧解难。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我们应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我想,就算是作为一种职业的需要吧,我们也得很好地修炼与提高我们对于美的认识与美的塑造。

篇三:《培根随笔读书笔记600字》

《培根随笔》为英国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篇9:生活散文随笔:那些爱好写作的人

谈起写作,我总是有话说,有不少话说,对他们。和他们相比,我是热爱、酷爱,把写作当生命的人了。他们也有些认可我的样子,觉得自己怎么就没有我那样的状态——把写作很当成一回事儿呢?他们也会有困惑,会觉得写作缺少意义,但那样的时候也不见得多。那时,我便会告诉他们说,不管写得怎么样,写下去就好。能写到七十岁,八十岁最好,我们要争取写下去。我会说,想一想啊,我们有写作,总归是与别人有了些不同啊,这不是挺好吗?我会说,也可以考虑投一投稿啊,发不发是别人的事,投不投是自己的事。能发当然好,不发也没所谓啊。我会说,争取三年五年出一本书吧,自费也好,送一送朋友。我会说很多很多我想对他们说的。

我尊敬那样爱好写作的人,是打心里尊敬。我觉得写作这样一个爱好,是顶好的一个爱好,他们因为爱文学,而理解了我这样的人,理解了很多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的人。因为爱文学,他们总是显得与众不同。

然而,终是有不少爱好写作的人渐渐的不写了,我真为他们惋惜。

写作,在我看来,可不一定非得要成名成家。

写作,在我看来,是一种修为,一种乐趣,一种自我的对话,一种诗意的活法,一种有精神追求的表现。

我向那些爱好写作的人致敬,我也希望他们能坚持写下去。

作者:徐东

篇10:生活随笔:写作的快乐

曾经有朋友问我;写文章到达怎样的境界,才能感觉是一种幸福,一个幸福的女人在指尖流淌的忧伤,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唯美的心境是缘于生命的沉淀还是生活的本质?

每天早晨急匆匆的挤车上班,晚上疲惫地回家,打开电脑,那些快乐的音符是我生活孜孜以求的真正意义,静静地坐下来,一杯香茗,一个键盘,让我度过一个安适的夜晚。喜欢文字的收藏的我,习惯了一点点地发现自己曾经喜欢或疏远的东西,一点一滴地品味自己拥有的心情和生活,在清晰的记忆里追寻那些刻骨的怀念,在心的旋律里感受爱的慈悲,我写着,感受着,幸福着。当笑容与泪水成为一种永恒的真实,我的生命就留在文字里……

红袖添香夜读书,那些或温婉、或缠绵、或深邃、或感伤的每一个字符都都丰盈着细腻的内心。人人都说网络文学是精神快餐,而网络写手是制造快餐的人,现代生活节奏这么快,人们步履匆匆,人们渴望知道别人的心灵,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温馨的知音和切近的哲理。

爱因斯坦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写的好,不过始终写的快乐,诚然,一篇文字是一个人的情感流露,写作的风格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无论是一个作者,还是一个女人,与文字对话是她真正的全情释放。在写的时候,我由衷的承认,我是一个纯享受者。我享受着生活,享受着文字,也享受着心灵的一切感动。

在我很小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长大以后干什么。每次老师布置“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当时想想那个行当好写就写什么,有一次,我写上大以后想当一位环卫工,已经记不得当时电视上谁的事迹打动了我,老师夸奖了我,还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下课后看着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没有斥责我,只是说;当然可以,行行出状元。

我家的书架上有平整的如同砖头的中国四大名着,我知道母亲喜欢书,在当时我们家最大的开销也许就是买书,为此,常常在夜里被父母低低的争吵声惊醒,但也有让我高兴的时候,比如母亲会让我拿着邮戳去到邮局领取稿费,钱不是很多,但母亲会说,买一本喜欢看的书吧!有时候我会背着母亲买来零食,母亲也不说什么。

十岁的时候,我读《三国演义》许多字不认识,首先是众多的人物名字,记不住,总是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

“妈妈,宋江是好人和坏人”

“孩子,看完你来告诉我好吗?

每年的放假母亲不放心就带我到图书馆,母亲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告诉我,看见好词好段要写下来,否则下次不带你来。不知为什么,我一到图书馆,那种略带轻微霉味的空气,像鸦一样使我兴奋。我在高高的书架中穿行,直到抱着直抵下颌的书走到座位上。

于是整个阅读都是比较惬意的,快活地读各种童话故事,我清楚的记得我经常和靠窗的人换座位,望着远处的风景傻傻的托腮出神。以后,我慢慢的看世界名着,再以后,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我又充当说书人,一群十三四岁的花季少女围着我,听我给她们也给我自己讲美丽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同学聚会,当年的一个女孩,已经有了自己成功的事业,她说,她至今再也没看过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她说我给她讲的是最好的版本,她说;白瑞德和郝思嘉在她的脑海已经是任何版本取代不了的,她其实存留的实际是自己青涩的少女时代。

我要感谢母亲,她让我大量的`摘抄名着,虽然在几次的搬家中这些珍贵的日记本已经丢失,但有一些存在记忆里,那源源不断的珍贵的精神食粮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很认真的给人看病,夜深人静的时候,随手翻开忱边书,总能听到灵魂深处有一个呼喊,总能想起有个懵懂的女孩在图书馆幽暗的书架中穿梭,那个看《卖火柴小女孩》流泪的自己,那个最初把稚嫩的手稿投进邮筒时紧张的回望。于是,我又重新打量这个喧嚣的世界。

又一个平淡的夜晚,想起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句子:所有繁复的花瓣正一层层舒开,所有生命中甘如醇蜜、色如黄连的感觉与经验正交织在我心中存在,打开电脑,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尘世的繁华掠影,生活细节转化成一种寄托和感怀,我不敢说自己的文字对别人会有意义,但对我的意义,我是清晰的,茫茫尘世中,我的卑微对我而言就是伟大,我的生命对于我是唯一的,写作让我在只此一次的生命历程中发现和表达了最大可能的美,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使我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都得以曾长,这是命运对我无价的宠爱和遗赠。

我不知道自己会写到什么时候,我只知道只要有可能,总还要写下去。想起书上的一句话:

一根针不用,就会锈蚀。

篇11:生活日记及随笔写作的指导方略

1.鼓励学生多写生活日记。日记是学生提高作文和提供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 指导他们记下自己平时发现的、耳闻目睹的、用心感受的内容;动员学生结合特定的生活现象或主题写作, 比如对动植物生长感兴趣的学生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袒露心迹, 宣泄情感, 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

2.引导学生多写贴近生活的随笔。随笔的命题力求“小”而“实”, 让它成为照亮学生生活的一面镜子。命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 符合儿童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命题要新鲜、富有吸引力, 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想象。这些题目从不同的侧面来让学生表述对阅读的认识、对信息的关注、对问题的思考、对生活的感受, 也让学生明白, 其实作文就是对生活的提炼。

篇12:生活感动的随笔写作

有时就在盼望下雨、盼望降温的盼望中度过,可是清凉不到时候就不会来的,我们就这样忍受了两三个月的烧烤模式,秋高气爽的九月,终于来到了。

你又穿上新衣服,背起小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幼儿园了。爷爷回老家了,接送你上学、放学的重任就交给了三姨。三姨家的小晨晨和你一样,继续在这个幼儿园读书、玩耍。看着你们那样亲昵、友好、无所顾忌的玩耍,我由衷的高兴,有伴的童年才是快乐、不孤单的。就是有时候,大人会嫌吵闹了些。这是小孩的天性,否则按照大人的要求做,还是小孩吗?

这个月的9月24日,妈妈出外学习,我们单独去吃了一顿肯德基。你终于知道想要吃什么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摇头,或者说吃个薯条,你一段时间里,就想着吃薯条了,端上来却又不吃几口。这次你懂得了选择,作主,这很好,小孩子就要有主见,知道自己要什么,长大后再知道怎么去把想要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赢得。你大块朵颐,顾不得我脑海里正在想着这些跟吃不相关的东西,我手里也没有闲着,偷拍了你许多照片,然后一旁傻呵呵地乐着。

吃饱喝足,享受高照艳阳,抱起你的轮滑鞋,直奔昭阳湖广场,开始操练起来吧,小宝贝。你是有很长时间没有练过了,这是爸爸的责任,没有带你出来。想想,还真能想出一堆的理由来:天热啦,没时间啦,你太小啦……想想真可怕,很多事就是这么被耽误了,记得爸爸以前就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贴着四个字:做,立即做。就是提醒自己,做事要讲效率,不要拖拉,否则不但成不了事,还蹉跎了岁月。

给你先把轮滑鞋穿起来,然后戴上护膝,护肘的,护手的,你踮起已穿着轮滑鞋的脚直抱怨:“爸爸,你该先给我带护膝,最后再穿轮滑鞋!”你一说我就惊叹了,你都知道做事的该有的逻辑顺序了,厉害了,我的女儿!

一切就绪,你开始在广场上小心翼翼地练起来,我就是你的专职摄影师,跟着你,各个角度的拍啊拍。

突然间,我有点突发奇想:不如找个有坡度的地方练练,趁着惯性,一下滑下去岂不美哉?于是,公园的树木葱茏间,一个一身粉色衣服的小女孩,身着帅气的装备,一遍又一遍的从坡上滑上又滑下。摔跤,是不可避免的,你很勇敢地站起来,继续投入练习中。一次,摔的狠了点,委屈的要掉眼泪了,爸爸好心疼啊。还好,你并不娇气,收拾了一下摔痛了的心情,又爬上那坡,再次滑下去。棒棒哒,爸爸真为有你这样的女儿骄傲。

一天下班后,你妈妈给我说,我一直要找的那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还没说完,你就蹦蹦跳跳跑过来说:“爸爸,我知道你要找的那首歌叫什么了,叫……”我以为是妈妈告诉你的,妈妈却说是你告诉她的,这着实让我对你更加惊叹了!这首歌我找得很苦,曾经听到过,但脑海里只有缓慢的吉他声和模糊不清的调,一句歌词都想不起来。绞尽脑汁的想,想尽办法搜都徒劳无果,只得作罢。一次看电视节目,一位来自大连的中英混血小孩阿诗丽唱了一首歌,竟然是根据那首歌的旋律改编的,我翻来覆去的,来来回回的听啊听,可惜就是不知道原作歌曲是个啥。大概是念叨久了,你也知道爸爸要找这么一首歌。巧合的是,那天你班上有小孩要过生日,小同学上台就唱了这首歌,你就跑去问了老师……我的女儿,爸爸真不知怎么来表达心里的感动,你太棒了!我想,你的细心,你记着爸爸想要的东西,记住了,还能帮爸爸找到它,这真是给爸爸最好的礼物、最好的回报了。

还有最近,你喉咙有些哑,我说给你煮梨子水消消火气吧。削梨子,你说没有妈妈削的好,妈妈转着圈的削,削下来的皮是一条完整的,不间断的。我只能无语。但是等一碗晶莹剔透、冒着香甜之气的梨子水端到桌子上来时,你终于由衷地夸奖了一句:“想不到爸爸也会煮梨子水。”我没想到的是,你的一句夸奖,霎那间能把我感动到崩溃,唉,有个女儿真好!有个那么懂事的女儿真是好!

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你会凑到我跟前看手机。我可不想做你的坏榜样,就给你读故事书,你听的津津有味,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记得真清楚,好厉害啊。

被你感动的九月,真好。

篇13:关于生活感悟的随笔写作

人这一辈子能做到看山是山看,看水是水,一定是经过了一番酸甜苦辣的领悟,卸下鲜衣努马,开始理解生活,化干戈为玉帛,懂得与这世界温柔相待。

说到抱怨,人们并不陌生,每个人身上何多何少都存在。但对其危害,并非都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将人类的负面情绪进行差评,抱怨一定会榜上有名,相信一定首推在前。因为深受其害的人为数不少。抱怨是一种不良情绪、一种负面情感、一种宣泄表达、一种苦闷诉说、一种心中不满、一种积虑怨恨、一种重复念叨、一种自我郁闷;抱怨是对他人、环境或客观事物的指责;抱怨是一种无可奈何、愤愤不平、自觉或不自觉的向他人带有情绪的倾泄。抱怨的目的是希望别人为了自己的感觉、判断、利益、好恶而改变。从根本上看,抱怨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是世界上最强的一种负能量,是弱者的专利,是愚人的借口。既败坏自己也影响他人,是生活中最常见又最不容易自知的恶习,是人生幸福与安乐的天敌。最可怕的是,抱怨是一切负面情绪的起点,是败坏心情的原凶。一经染上后患无穷,若成为一个习惯性的抱怨者,则危害深重。

篇14: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我一直深信不疑我会成为一个一流的写手,只是直到今时今日,口袋逐渐见底之时,我才选择将我脑袋里那些整天有的没的,有些人可能觉得是垃圾的,但是我自己觉得特别有趣的文字和感想记录下来。

其实对于我来说啊,我更喜欢夜晚写作。因为在夜晚写作时我的思路必不是最清晰和最严谨的,多数时候都是随着微醺的睡意提笔而来,转瞬即去。但是这样一来却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就是:我可以不纠结,不拧巴。好的、坏的只管往上面堆就行了。但对于我文字的质量,我时常有着迷之自信吧,我总认为它们是高质量的、是有趣的、是值得一读的。为什么?说起来理由可能实在有些荒唐,我的生日跟许多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是同一天。是谁呢?比如大家熟知的郭沫若啦、近年来风头特别近的严歌苓啦。所以我一直深信不疑一点,在我的DNA里面是有着做一个杰出作家的因子的。而且啦,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自大盲目,因为到目前为止,面对那些我所有把握、有能力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之时,我还是没有输过的,不管你信不信。

篇15:写作的兴趣源于生活的散文随笔

一、积累写作素材,增加写作兴趣

1. 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是农村种植农作物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时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再如,“今春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因为水份充足,小麦定会丰收。

学生通过交流、收集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2. 体验农村生活。

学生由于生活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或是一些有趣的事儿,如捉蛐蛐、挖蚯蚓、钓鱼……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和有趣的事情的经过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再也不会为写作时找不到内容写而发愁了,而是有话就要说,有感就要发,有“一吐为快”的感觉。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巧设“导写”环节,激活创作激情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与教师设计的“导写”好坏有直接关系。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地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引人思考。“奇”就是不寻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在想象作文《20年后的……》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诉苦”:“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早饭、洗衣服,时间不够用,要是家里安装了电子保姆,定时完成预定的工作,那该多好啊。”学生一听,笑了,纷纷应和。此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想要些什么来帮你解决呢?”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纷纷述说各自的想法。这时,我板书作文题目《20年后的……》,说:“同学们,或许我们现在设想的,20年后都已经出现了。到20年后的世界里去把你想要的东西拿过来吧!”……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了这次习作。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师巧妙安排的“导写”中,学生写作的激情会得到激活。

三、开展实践活动,激活创作热情

有位学者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参加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如在教学描写秋天的景物时,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体验,真切感受发现秋天的果实、秋天的美丽、秋天的情趣,由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触发学生写秋的灵感。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观察秋天的景象,让他们在自由活动中感受秋天。在写人习作时,我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的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如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组织采访、参观、调查访问,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举行《大家都来夸夸他 (她) 》、《看我露一手》一类主题活动,等等。

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习作中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

四、展现生活情境,激活创作真情

1. 让生活走进作文。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能力,以及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通过对习作训练过程的优化,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如在写春景的习作时,我并没有让学生马上就写,而是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开写”。这样, 学生的习作充满了生活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时代的光辉,题材之广、构思之新、表达之巧让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的欣喜。

2. 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各不相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

五、鼓励创新,凸显习作个性风采

传统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将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变成机械、枯燥、虚假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针对传统作文中过于强调共性、压抑学生个性的倾向,在生活化作文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注重个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述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吸收共性,发挥个性。如写反映家庭生活的习作,许多学生都是选取亲身经历的事,写真实的感受,没有了编造和拼凑,童真、童趣发挥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动。

上一篇:四年级保护环境的作文下一篇:职业规划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