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室成立的意义

2024-05-08

高校教研室成立的意义(共8篇)

篇1:高校教研室成立的意义

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意义和内容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做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为广大青年尤其是高校毕业生提供丰富有效的岗位资源和对接平台,深化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高校与企业合作势在必行.分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意义和内容,以供读者参考.

作 者:代薇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企业导报 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 关键词: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意义   内容  

★ 业务合作协议书(企业与企业)

★ 企业内部管理短信平台

★ 企业合作计划书

★ 企业合作协议

★ 山东搭建海外就业平台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出去”

★ 销售渠道的搭建与设计

篇2:高校教研室成立的意义

1、何为商会

商会是有一些商人和一些企业家组成的协会,他们会定期举行一些茶话会之类的活动,用于互相帮助和交流信息,或互相认识并介绍朋友认识,以达到资源共享,互相帮助,从而有助于自己的事业发展的组织。

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2、成立商会有何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更需要商会组织,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在这经济活动过程中,作为单个企业一定会碰到许多干扰,比如用户与消费者、媒体、政府,以及同行业的各种竞争手段等等。对这样的现象,单个企业去应付,力量有限,只有形成一个行业组织,通过群体的力量,才能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一个应对的条件和平台,同时,单个企业亦能在商会中参与一些行业共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促进企业能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发展,这就是需要商会的意义,也是商会的作用。

一、现首要工作寻找8家发起企业单位,筹备不少于50个企业会员或个人会员。

二、发起企业单位需满足的条件

1、近两年年度经营情况证明(需加盖发起单位公章),即财务报表及完税证明或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篇3:晋国博物馆成立的历史意义

2014年10月1日,山西省晋国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从此揭开了山西省文化事业的新篇章。晋国博物馆是山西省第一座遗址博物馆,是第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它由三个展厅组成:首先是晋国历史展厅,展出曲村—天马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晋国文物,同时观众们可以通过展板系统、全面地了解晋国波澜壮阔的六百余年历史;其次是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历史展厅,观众们可以通过它了解遗址四十多年的发掘历史,了解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为使古代晋文化重见天日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最后是晋侯墓地遗址陈列展厅,该展厅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了古代晋国王室下葬的规格,了解墓葬发掘时的场景。晋国博物馆的建成使晋文化的展示有了具体的平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晋国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和众多出土文物的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

曲村—天马遗址是西周时期晋国的早期国君墓地,年代距今2800~3000年,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居住遗迹有房址、水井、陶窑和灰坑,并有大量墓葬,文化遗存以晋文化为主,还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已经探时的西周及后代各类墓葬近2万座,目前发掘的不到一千座。这些墓葬在盗墓者的觊觎之下十分危险。而曲沃县城离遗址近20公里,监控布设十分困难,一旦发生险情县文物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鞭长莫及。而遗址区文物及文化踪迹的保护也面临一系列困难,遗址揭露面的保护技术和展示技术不够成熟,如夯土壁的技术处理、车马具的保护,出露的马骨变色、酥朽等问题,严重的考验着遗址的承受能力。晋国博物馆的成立深刻地改变了这一现状。晋国博物馆建立于晋侯墓地之上,位于曲村—天马遗址之中,其场馆可以有效的辐射整个曲村—天马遗址。博物馆设置了覆盖整个博物馆区和遗址的监控网络,可以有效地监视整个遗址区的情况,对遗址的保护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博物馆对遗址区的文物和文化踪迹的保护也作出了十分积极的措施。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经过八次试验,结合实际,找出了适应曲沃县实际情况的仿真泥墙复原方案,解决了墓葬墓壁容易坍塌的问题。其次,博物馆请具有丰富文物加固经验的北大专家,克服了霉变、返潮等困难,加固了晋献侯墓陪葬车马坑,初步解决了车马坑的保护问题。博物馆还对尚未发掘的几座车马坑进行了资料收集、初步勘探等工作,为将来发掘车马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晋国博物馆为完整展示晋文化、晋国历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晋国由叔虞被周成王封于唐地开始发端,其子燮父执政时将国号改为晋,从此晋国成为一方诸侯国,拱卫天子,镇守一方。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周王室衰落下去,中国历史进入大国争霸的时代。晋文公重耳执政时,任贤使能,奖励耕织,改革军队,使晋国国力迅速增加。公元前633年,晋国在城濮之战是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同年5月,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周襄王也到场祝贺,赐晋文公“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晋国代替楚国做了“侯伯”,得以假借王命讨伐诸侯。从此,晋国成为中原霸主,连续称霸一百五十多年。一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最终灭亡,晋国存在了六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春秋左传》中有一半的篇幅与晋国有关,《国语》有二十一卷,《晋语》独占九卷,这些充分说明了晋国的强大及在春秋时期的重要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晋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辐射全国,晋文化的影响遍及东周。辉煌灿烂的晋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晋国博物馆的成立,为完整展示晋国历史、晋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晋国历史展厅中展出了从晋侯燮父起到晋文侯起九代晋侯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精品文物有晋侯稣编钟、晋侯稣列鼎、酒器组合、四个兔尊、龙耳人足盘、精美青铜剑等。通过这些展品,观众们可以窥视当时晋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展厅里设置了晋国历史展板,观众们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晋国历史。遗址陈列展厅复原了晋侯下葬时的墓葬以及车马坑,并展示了它们被发掘时的场景,观众们可以通过它们了解晋国丧葬文化、晋国军事文化、晋国礼制文化等,从而比较直观全面地了解晋文化。

三、晋国博物馆为山西省首座遗址博物馆,填补了山西省博物馆长期没有遗址博物馆的空白

有句话说的好,一百年变迁看上海,一千年沧桑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省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山西省形成了三大文化版块,分别是山西北部的佛教文化区、山西中部的晋商文化区以及山西南部的商周汉遗址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山西省建立了许多类型的博物馆,综合类的有山西省博物院,区域性博物馆有大同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有山西省煤炭博物馆、大同煤矿纪念馆、中国镖局博物馆、中国商会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有汉化石像博物馆、南涅水石刻造像馆、平遥漆器艺术博物馆,反映革命史的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名人故居有梁思成纪念馆、毛泽东故居陈列馆、阎锡山故居等等。总体来看,山西省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世界闻名的晋文化遗址,却缺乏完整、专业地展示它的平台,长期处于有遗址却没有遗址博物馆的尴尬处境,晋国博物馆的成立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山西省的博物馆类型更加完整,实为山西省博物馆界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四、晋国博物馆在区域经济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曲沃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作为两周时期晋国的都城,它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并留下了宏大的墓葬沉睡于晋南大地。如今今年时间过去,晋侯墓地重见天日,并成立了展示晋国历史文化的晋国博物馆,这必将对曲沃甚至山西的经济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晋国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对曲沃历史文化的发掘。博物馆承担着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护的责任,这是由其自身的职能所决定的。因此,在曲沃城市建设中,晋国博物馆必须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能,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对曲沃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详细地调查研究,并广泛、全面的征集有关见证物,从而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成准确的定位,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和特点整理出来、揭示出来,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更多的单位和部门了解城市历史,重视城市历史,研究城市历史,使城市文化的脉络和特色得以充分的证明。其次,晋国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提升曲沃的城市品位。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名片,它是集展示、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晋国博物馆立足于曲沃县,它宣传了曲沃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了曲沃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曲沃文化立县的一大品牌。第三,晋国博物馆的成立有利于曲沃县旅游事业的发展。晋国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已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过来参观,在很好地推广了晋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曲沃县旅游业的发展。

五、晋国博物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平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晋国从叔虞受封唐国开始到最终灭亡,存在了六百多年。作为春秋时期中原霸主也有一百五十多年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晋国进行了征战、纳贡、会盟、勤王等活动,在中国古代史、文学史、音乐史、法制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作为当时的霸主,深刻地影响了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晋国人诚信,叔虞封唐是诚信,退避三舍是诚信,所谓君无戏言。晋国人谦逊,士燮在战争胜利后最后入城,不与其他将领抢功;诸将领兵时,互相谦让,使晋国上下一心,内修外攘,恢复了霸业。晋国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晋文公经过十九年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才继承君位,从而成为一代霸主;晋悼公时与楚国拉锯,战争持续是久,两国均是疲惫不堪,在此困境下,晋国君臣一心,节衣缩食,最终战胜了楚国。晋国人勇于破除成规,创新自强,在韩原之战败于秦国后,晋国进行“作爰田,作州兵”的改革。在春秋列国中,晋国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改革,这些改革都迅速解放了生产力,使国力得到增强。晋国人崇尚法治,是我国成文法的故乡,春秋战国法家的摇篮。晋国有立法的传统,从叔虞立国起根据形势的变化立过五部法典,分别是叔虞之法、被庐之法、赵宣子之法、范武子之法、士渥浊之法,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谦逊、诚信、坚忍不拔、创新、法治等品质,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大力弘扬。晋国博物馆的成立,为弘扬晋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六、结语

篇4:高校教研室成立的意义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汽修运用与维修;学科教研室;必要性;实施策略。

一、国内中职教研室发展现状

在普通教育中,教研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的基层单位,已经在国内外普及实施,并且成效显著。但中职学科教研室还很少被提起,更不要说具体实施了。

在以往的中职学校教学中,教师处于教育的第一线,有固定的生源;专业也稳定;教材统一;教学模式也单一。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上,与企业行业联系较少。学校只需要教务处一个教学职能机构就行了,即教师按照教务处的安排贯彻实施教学,从上而下的“一贯试”安排教学。特别是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存在脱节情况,专业课教师不能很好的了解行业和企业最新动向,不能把最新的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教师教学以单纯的课本为主,不能根据行业企业现状拓宽知识面。不能把教学与行业从业资格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融会贯通,并且由于各个学校师资和实训场地的限制,所有专业课教师就只归属于一个教研团队,笼统而又臃肿,不知道教师个人在专业方向上如何提升和发展。甚至很多教师在一直“吃老本”,不能跟上专业技术和行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和行业、企业接轨,这样就根本没有办法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法落实教学改革,整个专业就不能真正的发展。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科教研室成立的必要性

中职发展的现状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就业方向而言可以分为机电维修、汽车钣金与涂漆、汽车改装与美容、汽车装配与调试。但大多数汽修专业毕业的学生被学校分配到汽车制造或者机械加工厂,很难真正的进入汽车维修服务企业。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技能水平达不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离行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不管是从学习内容方面还是内容深度方面。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都还停留在“一贯式”教学,一个教师可能会同时讲授几门课,这样在教研过程中不能做到“专而精”,教师的技能水平很难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也是不能真正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办得好与坏,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教育科研程度,技能水平和教育科研程度的强弱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和评估继续教育成效的有力标志,也是实施职业教育和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技能水平和教科研程度,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在中职学校增设学科教研室。特别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很多教师都不是来自于汽车维修相关专业,没有汽车维修行业相关从业经验,特别需要对自身的技能水平进行提高,现在汽修专业知识面大而广,教师在提高技能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时候,更应该选择好专业技术方向来“专而精”的提高学习。一些教师可以选择发动机方向,一些可以选择汽车底盘方向,还有汽车电气、汽车装配与制造等方向。这就需要成立学科方向教学研究室。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科教研室的组建

汽车运用与维修根据教学和就业的特殊性可以分为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研室、底盘构造与维修教研室、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教研室、汽车机械基础与识图教研室等,如下图表所示。

每个教研室配有教研组长一名,相对固定教学的教师若干,如果存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一个教研室的老师可以到其他教研室兼课,灵活调配。教研室组长可由在专业技术方向有一定研究并且与行业企业联系广泛的人担任。

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科教研室的职能

1.教学管理职能

(1)研究并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2)根据实训教学计划安排、布置和管理实训教室。

(3)积极响应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4)上衔接汽车专业部,下联系教师,起到纽带链接职能。

2.教学职能

(1)理论和实训教学

现在的教学全是以周学时为单位的模块化教学。教师都可以胜任所有的模块化教学,这样所有教师可以在理论和实训课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互换。教务处再也不会为不知道把课程安排给那些老师而烦恼。

(2)考核与评价

由于现阶段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脱节,对于学生考核与评价也是“各自为政”,不能把理论和实训考核结合起来。学科教研室能根据学校质量管理系统制定出合理的“理实一体化”考核机制。

(3)毕业作品

教研室可以安排出自己学科方向的毕业作品题库,贯彻实施毕业作品设计及制作等。

3.教研及教材编写职能

(1)教学研究

教研室可以组织多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砖研、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作并修改电子教材。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仪器、仪板和设备研究开发

根据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需求,研究并制作教学仪器和设备。

(3)教材开发

教研室根据教师课堂反馈回来的信息,随时或不定期征求教师意见,采取边实践、边补充、边修改、边完善的形式,组织本教研室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教材等,并制作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

4.师资队伍建设职能

成立教研室后,教师就会相对固定自己的专研方向,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单一学科方向。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以上职能:

(1)教师可以相对固定专研学科方向和教学学科方向。

(2)理论和实操教师可以随时调配。让所有教研室内的教师都熟悉实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既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脱节的情况,又可以带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教研室可以定期举办教研会,相互探讨学习,为老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议或学术科研活动。

(4)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行业和企业活动,定期到行业、企业参观学习。為教师与行业、企业接轨创造条件。

(5)参与教师评价与选拨,制定教师培训规划。

(6)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五、学科教研室成立的意义

学科教研室的成立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更加顺畅,让学校及广大师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1.提高教务处的工作效率。成立学科教研室后,让教务处和专业部的职责更加清晰,使教务处对教学的管理更加有序,专业部的日常管理更加规范。促进学校相关部门更好的为广大师生及学生服务。

2.能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为什么难以推进,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通过成立学科教研室后,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学,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为正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过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师资力量,提升教师凝聚力。更好的为职业教育服务。从多方面的落实和促进教学改革等。

【参考文献】

[1]黄炎培.教育与职业教育【J】.北京.1923(41).

[2]邓泽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专业教学整体方案研究(第1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篇5: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状大了世界自鸣得意、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相关阅读】

篇6: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是孙中山先生及同盟会领导中国人民了推翻260多年满清统治,建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建立,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政治上,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然后全国形成连锁反应,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在孙中山的主持下,3月11日,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中华民国政府宣布焚毁刑具,停止刑讯,严禁买卖人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民自由和权利。

经济上,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措施,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样,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实现了自身的第二次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民族关系上,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虽然和我们今天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不足,但是和满清政府的一族独大相比,已经是个明显的进步。

文化教育上,中华民国政府主张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这些措施使得新生的国家的教育不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无用文人,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在这样的教育下,民主共和的观念占据了人民的大脑,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抛弃。中国人的身份开始由臣民向公民转变

社会风气上,中华民国倡导“自由、平等、友爱”的公民道德,“老爷”、“大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先生”,男子不再蓄辩,头上可以出现多种的发型,女子不再缠足,以大脚示人也不为丑。

对外关系上,中华民国虽然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但新生的政权不再是洋人的走狗,而且革命的暴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使其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同时,中华民国的建立,也为同一时期亚洲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在中华民国的影响下,亚洲形成了新一轮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当然,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上外有帝国主义的干涉,内有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中华民国的政权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中国并没有因为政权的变更而改变社会的性质,但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正如江 泽 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上所说: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武昌起义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宪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1.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规定了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

3.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4.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

5.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

1.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现内阁制;

2.为了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4.增加“人民”一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事件背景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为诱胁革命军向袁世凯妥协,向湖北军政府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政府提出议和条件。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

议和达成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革命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革命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历史影响

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的袁世凯所进行的和谈。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任清廷内阁总理,一面陈兵长江北岸,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一面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进行和平谈判,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斡旋下,湖北军政府接受了和谈建议,12月底,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从18日起,南方军政府所派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所派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进行南北和谈。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在此期间,英、美、德、日、法、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无耻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政治上拒不承认、经济上封锁扼杀、军事上武力恫吓、舆论上恶毒攻击革命政府的手段,极力迫使革命派作出让步。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次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结束。负面评价

袁世凯身后的评价长期以来以负面评价为主流,这主要是受到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正如历史学家唐德刚在其著作《袁氏当国》中所说:“自民国有史以来,吾尚未见一本、一篇甚或一页对袁有正面评价之书。”[54] 在袁世凯去世后不久,就有黄毅《袁氏盗国记》、胡思敬《大盗窃国记》等丑化袁世凯的书籍刊行于世,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亦给予袁世凯“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国中极恶之极恶”、“最糟糕之统治者”等恶评。[55]

继北洋军阀而执政的国共两党均对袁世凯持否定评价,中国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原本认为袁世凯是“民国之友”,四万万人“殊堪嘉佩”[56],但在宋教仁案以后孙中山一改对袁世凯的评价,将其定性为“独夫民贼”[2],并谴责袁世凯“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裁并司法,生杀由己,于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都;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57] 蒋介石亦谓“袁世凯是我们中国势力最大的军阀,爪牙遍布于全国。他凭借着国家元首的地位,私心自用,帝制自为,自以为可以成功。而结果为总理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所打倒,袁世凯竟以恐惧而死。”[58]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称袁世凯为“一世怪杰”,并说他“以附和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59] 而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共领袖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在1946年所撰写的小册子《窃国大盗袁世凯》,将其印发全党,该书称袁世凯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结晶,一个集中的黑暗影”“是各帝国主义在华的总工具”。[3]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袁世凯作为“窃国大盗”的形象被广泛出现于各种历史教育和政治宣传的场合,深入人心,因此有学者认为丑化袁世凯的根源即在于《窃国大盗袁世凯》这本书。[60] 1949年后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后台湾史学界对袁世凯一生的评价亦基本上是否定的[61] ;而20世纪80年代前的大陆史学界亦根据马克思主义史观,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几乎对袁世凯全盘否定,论定袁世凯为“专制暴君”、“卖国贼”、“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代表人物”等。

正面评价

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不再是全盘否定,而是逐渐趋于多元化。对袁世凯的正面评价逐渐多了起来。其首先表现在于对袁世凯的主要污点如戊戌告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刺杀宋教仁、签订二十一条等事实真相进行澄清,其次是肯定了袁世凯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他维护国家主权所作的贡献,最后发展为对袁世凯的肯定评价。一些人认为,以往对袁世凯的评价,存在着全盘否定、苛求古人的错误,对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具有颠覆性的评价和看法。祝曙光认为,袁世凯复辟的行为,“并不完全出于他的个人主观愿望,而是有现实基础”,“不能过高地估计袁世凯称帝的危害性”[62] ;季云飞认为,袁世凯

是“窃国大盗”的论断“违背基本历史事实”,这种“一刀切”式的史学研究方法“必须摒弃”[63] ;郭剑林认为,“正是由于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蔡元培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邵飘萍、黄远庸两大新闻巨擘一则则“独家新闻”、一篇篇时论文章众口交传;革命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甚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北洋时代的成长,也和袁世凯北洋政府宽松的文化政策、社会改革不无关系”。[60] 更有学者高度盛赞袁世凯为“真正的改革家”。[4] 有学者将其称为“扬袁抑孙”现象,并认为这些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64]

客观评价

事实上,许多知名人士和历史学家通过对袁世凯的了解和研究,对袁世凯冷静分析、客观评价,采取了有褒有贬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的共同点是:袁世凯本质上是擅长权术的旧派人物,同时也是爱国者和民族主义者,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而他最大的败笔在于称帝。

袁世凯的英文秘书、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旅居美国时所撰回忆录如是评价袁世凯:“袁世凯是军人出身,曾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总办,僚属中也有像唐绍仪先生那样受过新式教育的秘书和顾问,但他完全属于旧派。和顽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当维新,甚至有些自由主义的思想,但对事物的看法则是旧派人物的那一套。他以创练新军和任直隶总督知名,是个实干家、卓越的行政官吏、领袖人物。但不知为何他却不喜欢旅行,从未到过长江以南。他为人精明,长于应付各种人物,但从未想过把才能应用在治理国家、使之走上民主化道路这一方面。”[65] 此外顾维钧通过自己在外交谈判中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袁世凯的观察,指出袁世凯“是一个爱国者,即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对日关系中,唯恐丧失中国的主权。”[65]

加拿大华人历史学家陈志让认为“袁世凯公开的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如果这意味着无视共和国的民主原则的话,那么,他正是准备往此方向发展。袁世凯设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由他统一的强国的愿望,是他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本质的反映”,同时又说:“如果他在1911年结束其政治生涯,也许我们对他的评价还不至于那么苛刻。然而,就史实而言,他既不能作为一个政治家、也不能作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而受到我们的尊敬。甚至袁世凯为其自身的利益所作的努力亦遭失败,这就是一个铁腕人物的结局。”[66]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评价袁世凯说,“虽然袁有个人野心,也热望贯彻他自己在中国政体应该如何组织这个问题上所持的观点,但他还不是极端利己主义者,不要求别人屈从和谄媚。他冷酷无情,为了政治目的杀人如草菅。而他个人的种种工作联系却是亲切、随和的。他重视下属在政治上对他的忠诚,但并不鼓励对他个人的广泛崇拜。作为总统,他的种种过分行为,与其说是由于自我夸大引起的,还不如说是由于严格的官僚政治的观点引起的。”[67] 至于袁世凯为何迟迟不能认识到决定称帝是一件无益的事,这“既可以归咎于受到野心的蒙蔽,也可以归咎于顽 固坚持对中国国情的独特分析,两者都一样恰当。”[67]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54],评价他是“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大小政务一把抓。事必躬亲。其为人也,虽乏远大的政治理想,然亦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不治私产。虽妻妾众多,然并不沉湎于酒色。对诗词歌赋,他也颇能哼两句,但不搔首弄姿,以咏吟自傲;更无玩物丧志的恶习,收藏甚么骨董字画,品箫吹笛,风流自赏。平生所好,唯抓权秉政;纵横捭阖,他确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动物,对政敌的斗争,也你死我活,初不稍让。”唐德刚写道:“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卫晚年之做汉奸,异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之间。悲夫!”[68] 袁世凯

1913年民国两项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制定正式宪法和选举正式大总统,以取代《临时约法》和临时大总统。袁氏对《临时约法》限制总统权力的种种规定极度不满,在新宪法制定过程中,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手段,试图夺取宪法起草权——为防止总统权力被宪法限制,袁氏竭力要求先选总统,后定宪法;国会则竭力抵制,要求先定宪法,确定总统权限,再选总统。袁氏最后竟联络十八省都督联名指责声讨国会,压迫国会服从自己的旨意,先选举总统。而一旦当选为总统,袁氏即对国会弃若敝屣:“当选总统后,一再背信弃义,既不到国会就职,又不出席国会发表政见。在保和殿就任时,把议员们排在朝房内,让议员们看不到他,也听不到他的誓词,显然藐视国会。”(王葆真,《民国初年国会斗争的回忆》)

当选总统前,袁氏为免引起国会反感,一度压抑住了自己干涉宪法起草的欲望;当选之后,这种干涉立即汹涌喷薄而出。1913年10月10日就任大总统,16日袁氏就公开对《临时约法》中限制总统权力的规定展开猛烈的批判——不但在措辞上可谓肆无忌惮,而且上纲上线,将民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临时约法》对总统和政府权力的“束缚驰骤”。袁氏公然大放厥词:“本大总统之愚,以为《临时约法》第四章关于大总统职权各规定,适用于临时大总统已觉有种种困难,若再适用于正式大总统,则其困难将益甚!„„本大总统一人一身之受束缚于约法,直不啻胥吾四万万同胞之身命财产之重,同受束缚于约法!”——按袁世凯的意思,临时约法因为限制了大总统的权力,简直就等于是在拿四万万国人的身家性命财产开玩笑,简直是罪大恶极,是一份亡国约法!袁氏一心想将所有一切军政外交大权独揽在自己这个大总统手上,如此,袁氏才觉得安心,才有信心带领民国走向富强。袁氏似乎忘了,共和是怎么来的——辛亥年的革命,恰恰缘自国人对皇权专制的不信任和否决;革命是为了民主分权,绝不是为了专制集权——袁氏似乎没有意识到:一个不愿意权力受到宪法制约的大总统,和一个专制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

① 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②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③ 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④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⑤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

篇7: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及体会

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可是民主资产阶级的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袁世凯趁机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是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一问题摆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面前。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思想之解放”。

经过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和苦闷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李大钊是第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引入中国的人,并在五四运动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开来,一批爱国进步青年,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他们中有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而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工人阶级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活跃分子提出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这一提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准。在上海,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地方,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最早组织由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建立。不久过后,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在武汉成立武汉支部,毛泽东、何叔衡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他们深入工人阶级,与工人一起劳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立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共同的运动。随后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工会相继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罢工斗争。

在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初步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并且有了一个代表工人和农民阶级的的政党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广大的工人农民阶级在承受着来自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以及帝国主义势力的三重压迫,共产主义的均分地权,财富的思想满足了被剥削阶级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革命斗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广发的发动群众,建立工会,农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罢工运动,真正代表了群众的利益。

篇8:高校教研室成立的意义

1.先秦两汉

西周时期, 周王室的常备军队有两支, 即“西六师”和“成周八师”。西六师驻扎在都城镐京, 宿卫宗周。成周八师也称“殷八师”, 驻扎在成周洛邑, 以震慑被强行迁移到洛邑的殷遗民。周王室将主要的军事力量分置于此, 其目的是保卫京师的安全和有效地控制东方。西周的各个诸侯国也都拥有自己的军队, 起初诸侯军队数量的多少依其国家大小而定, 也要符合礼法的要求。而到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争霸的需要, 私扩军队已然十分普遍。

秦朝成立后, 秦军主力为北方的三十万戍卫边军, 保卫咸阳的是驻扎在咸阳的卫尉军、中尉军、都尉军三支军队。卫尉军是负责宫廷的近卫精锐, 只有一万。中尉军则是护卫咸阳的近卫精锐, 约两万人。而都尉军的职责, 就是保证咸阳外围地区的安宁, 十万人左右。南方主力是大将任嚣与副将赵佗封锁关口率领的五十万秦军, 留在岭南繁衍生息最终岭南划入华夏领土。

两汉时期, 其军制承秦制, 又有了新发展。汉军分为京师兵和地方部队, 京师兵分为北军和南军。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等。地方部队, 各郡由都尉率领, 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 各王国由中尉率领, 县和侯国由尉率领, 边县另有障塞尉。

2.三国魏晋

三国时期, 曹魏的中央军分为集中机动与分区镇守两部分:一部分集中于中央所在地, 担任宿卫兼出征, 称中军;另一部分由中央派遣, 分别镇守京外, 尤其是与蜀、吴邻近地区的军事要点, 称外军。中外军体制随之形成。蜀、吴统治者相继称帝后, 同魏一样, 军队分中央军和州郡兵, 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

西晋沿袭魏制, 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军直属中央, 平时驻守京城内外, 有事出征。中军力量强大, 晋初多达36个军, 总兵力不下10万人。外军驻守重要州镇, 由都督分领。晋武帝为加强王室对军队的控制, 用宗室诸王充任都督, 出镇四方, 并允许诸王置兵, 大国三军5000人, 次国二军3000人, 小国一军1500人, 成为外军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东晋沿袭西晋的军事制度, 但有许多重要变化。由于皇权衰微, 导致中军寡弱。而统率外军的都督、刺史却拥兵自重, 跋扈一方。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州、镇, 兵势之强往往超过中央。同时, 东晋的兵员多用募兵制解决。如参加淝水之战的北府兵, 多是由广陵 (今扬州) 一带招募的。

与东晋并存的还有北方地区的一些政权, 史称十六国, 其军事制度, 从中军、外军的组织体制到都督、将领的领导指挥系统, 大体沿袭曹魏、西晋制度。但在兵役制度上, 却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各国统治者大都把本族的部族兵作为基本兵力, 加强少数民族在军队中的比重。

3.隋唐五代

隋朝沿袭和发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全国府兵由12卫分领, 设立12卫府。炀帝时, 改骠骑府为鹰扬府, 置鹰扬郎将, 并取消将军、都督等名号。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的方略, 分置在京城及冲要地区。12卫除临时受命征伐外, 平时主要担任京城宿卫和其他军事要地或重要设施的驻守。府兵与禁兵及其他军队相互为用, 相互钳制, 以便皇帝控制军队和维护全国统一。

唐朝军队早期沿用“府兵制”。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634所, 总称折冲府, 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 约为1 000~4 000人, 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 共计军卒七十余万。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 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每卫维持卫军25 000~40 000人, 所领为常备军。

4.两宋时期

宋代军事指挥系统由枢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禁军是宋朝的正规军, 隶属枢密院直接调动, 三衙领兵, 直接对皇帝负责。厢军是宋朝各州县安保部队, 最高隶属兵部, 兵部拥有对全国厢军的指挥权。但是实际上, 厢军战斗力弱, 一般只有维持治安和杂役的任务, 州县地方长官一样对其有领导权。土军、民兵、藩军是宋代为了边防安全和治安稳定建立的准军事化部队。

5.元明清

元朝的军队主要有宿卫诸军、镇戍诸军和屯田诸军这三大部分。宿卫军也叫侍卫军, 成吉思汗时把自己的亲从编为怯薛军, 怯薛是番直宿卫的意思。忽必烈建立元朝后, 抽调各地精锐, 建立前、后、左、右、中五卫亲军, 作为中央禁军, 驻守京城附近的“腹里”地区。镇戍诸军是驻守全国各地的军队, 主要由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组成。元朝“以蒙古军驻河、洛、山东, 据天下腹心, 汉军、探马赤据汉江之南, 以尽南海, 而新附军亦间厕焉”, 充分体现了统治者对各军的亲疏倚重关系。

明朝建立之后, 在全国建立卫所, 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 洪武十三年 (1380) 改为五军 (即中、左、右、前、后军) 都督府, 为最高军事机关。在地方, 设都指挥使司, 置指挥使, 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 在冲要地区的府 (含直辖州) 、县 (州) 置卫或设所。洪武二十六年 (1393) , 定全国都司、卫所, 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清入关后, 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和巩固其封建统治, 进一步加强了武装力量。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 地方督府无权征调。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绿营兵, 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 用绿色军旗, 故称绿营兵。为了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除将他们的基本武装力量八旗兵分别驻守在京城和各省城镇要地外, 绿营兵也配合驻防, 二者互相穿插交错, 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 既便于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和镇压, 又便于八旗兵对绿营兵进行监视和控制。

二、中国近代的军制

1.清朝末期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 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李鸿章组织的淮军, 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

1895年10月袁世凯接办小站练兵事务, 改名为新建陆军, 并扩充到7 000多人。1901年, 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1903年, 清政府设立练兵处, 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实权操在会办大臣袁世凯手中, 总理练兵事务。1905年, 清政府统一了全国新军的番号, 计划全国编练新军36镇, 由于饷需不足, 新军的编练没有按期完成。到1905年, 袁世凯编练成北洋六镇新军, 共计六七万人。

2.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 (1912~1949) 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统率军队, 设陆军部、海军部分掌陆、海军行政, 又设参谋本部掌军令。但南京临时政府只控制了南京附近及一些革命党人掌握的军队。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 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袁死后, 北洋军阀分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之中。1928年底, 张学良“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

1937年后, 为了因应战争形势,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中国境内所规划的战区划分。以国民革命军为主体所划分的此战区, 最初所辖范围为长城以南, 以山西、河北、山东、江苏为主, 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及日军占领区域, 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一般来说, 此作战区划分是以陆军作战为主。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军区划分

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4月, 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南京军区建制的福建、江西两个省军区划出, 单独组建福州军区。至此, 全国共设13个大军区。随着部队建设情况与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 军区设置时有变动。1985年, 我军裁减员额100万, 七大军区划分即在那时被基本确定。七大军区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事组织, 主要负责制订战区部队建设的规划计划, 组织指挥战区内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实施联勤保障等。

四、五大战区的成立及意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于2016年2月1日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 强调建立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东部战区:与目前南京军区辖区相同, 加上军区内的东海舰队、空军、火箭军、武警, 司令部驻南京。领导和指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和上海市的所属武装力量。

南部战区:包括原广州军区和原成都军区的云、贵两省及所辖的南海舰队、空军、火箭军、武警, 司令部驻广州。领导和指挥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的所属武装力量。

西部战区:由原成都军区、兰州军区合并而成 (剔除云、贵两省) , 司令部驻兰州。领导和指挥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重庆的所属武装力量。

北部战区:辖东北三省加内蒙古 (即原沈阳军区辖区加内蒙古) , 司令部驻沈阳。领导和指挥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所属武装力量。

中部战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 剔去原属北京军区的内蒙古、加上北海舰队及原属广州军区的湖北, 司令部驻北京。领导和指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和北京、天津的所属武装力量。

五大战区成立的意义在于:其一, 强化军委统一领导。提高效率, 以更适合现代战争“扁平化”的特点。其根本是保证强大的领导能力, 把军委“做实”, 提高军委的决策、指挥和落实能力。

其二, 有利于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健全。调整划设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是从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出发, 根据我国安全环境和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确定的, 有利于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 构建联合作战体系, 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其三, 对境外敌对势力起到震慑作用。此次五大战区应对的战略方向基本是秉承了传统, 南部战区应对南海以及东南亚地域, 东部是台海方向, 西部是中亚等地域, 北部是东北亚地域, 至于中部战区, 既有保卫中央的目的, 也是作为大后方, 对四大战区进一步支援和保障。

在以往, 七大军区司令均由陆军将领出任, 且军区内的军种合同作战指挥、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行政、后勤, 乃至民兵、兵役、动员、战场建设等工作均由军区负责;改革后, 战区并不直接领导管理部队, 而是成立相应的战区军种机关 (如战区陆军机关等) ;战时军队动员、省军区管理的工作分给了军委国防动员部负责, 军种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军队建设等则交给五大军种领导机构负责, 以往军区的“大陆军”色彩进一步淡化。

最后, 我们要坚决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坚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 坚决贯彻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 建设绝对忠诚、善谋打仗、指挥高效、敢打必胜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摘要:本文浅析先秦两汉至中国近代的军制演变, 认为中国历代军制演变的核心便是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建立一支可以保卫京师安全和有效控制地方的强大军队。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军区划分进行简单介绍, 重点分析了五大战区的成立意义。近年来的国防与军事改革,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习主席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的深远筹谋, 表明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决心意志和使命担当。

上一篇:包饺子三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轴承行业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