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2024-05-22

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通用11篇)

篇1: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发表时间:2003-5-19 15:00:47

访问次数:5748

字体选择: 大

新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的落实,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也越来越深地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下面就我校干部教师对新课程方面的一些认识及探索做一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对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的认识。

针对当前我们基础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考查;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个体差异;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情况;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等主要问题,新课程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我们对此的理解是: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的个体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要求。

·评价主体由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互动,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社区、专家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制度。

·关注个体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对新课程及新课程评价的认识,我校在新课程实施初期已经开始着手探索此项工作,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操作性较强,能够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我校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

1、确立学生综合评价的实施细则和方法。

我们认为对学生评价要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生个性发展等综合素质,2002年春,经全校教师、中层以上干部多次讨论修订,制定了我校学生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实施办法及细则,细则包括学生礼仪常规、日常规范、学习态度、综合实践、特长五大项,22小项,通过该细则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素质发展评价,该评价从满足“三个需求”出发;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同学互助共同发展的需求和老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社区评价、家庭评价,真正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2、建立《成长足迹档案袋》。

2001年,我校率先在求真中学每个学生自我建立《成长的足迹》档案袋,后在全校全面展开。档案袋由学校统一制定,主要内容包括:①学生第一学期发展目标。②问卷调查表。③入学检测成绩(试卷)。④学生个人自我简述(含特长)。⑤期中、期末结束后,学生个人自我小结和评价并制定新学期的努力方向和目标。⑥优秀作品(作业、设计、制作、作品)。⑦个人荣誉等。档案袋每学期一袋由学生个人保管、开学建新档案(内容可参照前一学期进行调整),三年共计六袋,毕业前进行综合评定,评价结果填入学生毕业档案,通过近两年的操作,我们觉得建立《成长足迹档案袋》最重要的意义能够个性化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档案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建设,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

3、制定各学科发展性评价实施细则。

为了给初中毕业以及高中自主招生提供客观依据,更为了立足过程,关注进步,发挥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根据青岛市《初中各学科发展性评价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在广泛学习、宣传深入征求教研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各学科发展性评价手册。

①手册内容:为了便于操作,在制定该手册时考虑到各科的共性和特性,评价方法以质评、量评相结合,以表格的形式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进行评价。各科一般包括7—8项评价项目,如课堂表现、日常作业、研究性学习、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考试等。每项还有细化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如对单元检测评价的标准是是否认真复习,是否认真参加检测并及时反思总结,检测成绩如何,有无进步,既反馈实得分,又反馈评价分(即与上次检测相比进步情况)。(手册样本详见附件)

②手册使用方法:由学校统一印制,订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生物、音体美、微机、劳技各科的评价手册,学生人手一本,平时由班主任集中保管,每月一次由学生本人、学生相互之间及任课教师实事求是地对自己或他人做出评价,然后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评价情况向家长及时反馈并征求意见。

③手册使用应注意问题:

<1>综合性:不仅要评价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也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2>多样性:要将考试与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评价等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3>差异性: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和差异,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进行评价。

<4>自主性:要重视自我评价,及时总结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5>激励性:要多看学生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6>过程性:要及时评价、及时反馈,要有“档案意识”,及时整理材料,切忌虎头蛇尾和临时突击。

三、教师评价体系。

1、制定教师期末考核办法。

1998年我校制定了教师期末考核办法,以后每年调整,去年又做了较大的调整,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生、家长评教、教学评价、教学计划、总结、集备、教研、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命题监考问卷、教学札记、撰写论文、课题研究、听评课情况、教学成绩。评价过程先由教师写出书面总结进行自评,然后在组内交流,进行互评,再由学校根据日常教学中各项情况综合评价。

2、课堂教学评价。

①一堂好课标准大讨论。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2001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我校展开了一堂好课标准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校一堂好课的参考标准,并根据此标准重新设计课堂听课本的反馈意见,此标准为对新课改的深入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②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怎么讲的,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我校教师评价办法中,学生、家长评教占据相当比例。2002年根据课程特点,学校重新修改了学生课堂教学评教表、课堂文理科评课表,将课堂评教关注点逐步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打破了原来主要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逐步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

3、对考试评价的改变。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方法,和评价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在2002年我们进行了各科优秀试卷评选,我们对试卷内容提出了要求,要加强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多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答案可呈开放性,减少唯一答案做法,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现象。每位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出一份优秀试卷,经学校试卷评比小组选出优秀试卷,再以优秀试卷为基本框架进行完善,制定出期中考试试卷,考后又对试卷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中层以上干部深入到联系的集备组和老师们一起进行试卷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

此外我校还在考试处理结果、考试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对每个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能单纯以分数多少进行简单分类,要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考试方式倡导给予多次机会,采用不同试卷,进行分层考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试传统做法,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个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积极实施新课改的近两年里,我们围绕新课程评价,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搞好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观念的过程,也是不断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决心不断实践,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在教学评价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青岛二十一中、青岛求真中学

2003年4月)

篇2: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高邑县第三中学柏桂云

2009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讲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提出20年了,新课程提出来也有10年了,这是教育部首次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出明确的定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师生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的片面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

一、综合素质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习成绩,成绩决定一切。这种评价忽视学生具备的发展性和多元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素质 1

综合评价正如潘永庆在《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中所表达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评价方式应当说多维的。要通过评价,发现促进学生强势智慧,借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用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习题的个体。”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应,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同他们一起成长。

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这一评价方法对中学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综

篇3: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实验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实验部分的教学被忽视了, 没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变革,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结合人教版化学教材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做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来源于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而化学实验课程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被激发,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信念基础, 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2.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的进行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身体器官的作用, 将身体器官协调地结合起来, 不仅要动手做, 还要用眼观察, 用鼻分辨气味, 用脑去思考问题, 在器官的配合下, 帮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 能够根据看到的现象进行理论的思考, 通过实验过程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对实验现象提出疑问, 从而逐步得到实验启发,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中, 教师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测分析,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问题, 并能够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未知的知识, 并在此过程中得到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现阶段, 在教育制度改革进行中, 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面对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做一定的分析, 找到问题所在。

1.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虽然在新课程理念下, 许多学校已经将实验教学纳入了学习化学的课程体系中, 但是实际上, 化学实验教学在推进的过程中没有被真正落实, 课程结构中, 仍然缺乏对实验教学模块的重视力度。

2. 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手段。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师逐渐认识到了实验教学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际中, 教师却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将应该通过学生动手的地方改成了传统的对实验的背诵记忆, 这就忽视了实验教学的本质, 没有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3. 实验教学资源的不完善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实验的进行需要实验装备等物质保障, 现阶段, 由于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重视等原因, 导致学校在实验教学的装备上较为落后, 不能为学生进行实验提供物质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三、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 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还需要对实验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总结分析,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 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堂角色的变换。

2.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中, 很多教师会选择进行实验的演示, 为学生进行实验做示范,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过程,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 变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 在实验中, 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 在师生共同参与中, 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还能有效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提高实践能力。

3.将抽象的化学实验趣味化。 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 学生对于做实验的兴趣也降低了, 为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热情,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中, 可以通过趣味实验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 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将实验与实际生活结合。 实验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探索环节, 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 在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中, 要求学生进行铁钉生锈的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实验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见过铁钉生锈的现象呢?那你们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铁钉才会生锈呢? 通过实验, 在学生对铁钉观察一周之后,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铁钉生锈的情况进行分析, 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简易的实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5. 改进实验装置, 优化实验设计, 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实验装置是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之一, 但是在现实实验中, 实验装置的优劣好坏是不能很好控制的, 因此教师必须对实验设计和实验装置进行简易的改进。

例如, 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中, 有一项教学实验是对白磷燃烧前后质量进行测定, 白磷属于剧毒品, 取用时不太方便, 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 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 白磷就自燃了, 因此很难达到实验目的。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将实验做如下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 (将火柴折断后得到) 连同红磷一起置于试管内, 用橡皮塞塞紧, 并用试管夹夹住, 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 然后加热试管, 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 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 同时还清晰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 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 通过装置的改进, 使得实验设备更加简单明了, 并在改进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极大重视, 只有通过实验教学, 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促进教育改革, 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杰明.如何打造农村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12) .

[2]熊有太.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职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 .

篇4: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应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该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在新课标中,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对于小学阶段低中年级,新课标主要强调“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倡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那些反映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对于高年级阶段,新课标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还强调要重视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所记录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的过程和取得的进步。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反思等。

二、恰当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评价

1.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评价。以往对数学知识的测验主要集中评价学生是否能记住一个概念的定义,给出或从几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但是,对概念的了解远不止这些。对概念真正的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概念之间比较它们的异同,并且认识到这些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表述转换为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表述。所有这些与概念有关的能力,对于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2.对数学技能掌握的评价。传统的教学和考试很少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隐含在技能应用中各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更少评价在数学思考中看不见的解题策略的使用情况。新课标强调,对技能的评价不只是考察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还要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不同解题策略的运用。因此,对技能的评价,既要考察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如:

(1)你的学习伙伴不明白15÷5=3是什么意思,你将如何向他解释?建议你在解释时画图形。

(2)从4、5、6、7、8、9中选出几个不同的数字填入下面的“□”中,使得到的商最接近200。

□□□÷□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察。但仅通过答案,是很难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正确评价的。我们该怎样编制这样的试题呢?

1.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当中。这个故事或事件实际上就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我们班39个同学做“找朋友,抱一抱”的游戏,如果2人一组抱在一起,几人找不到朋友?3人、4人、5人、6人、7人、8人一组呢?

也可以给出真实材料或事物,如“我们的数学书有多厚?我们教室有多长,有多宽、多高?我们教学楼的通道有多长?”等。

2.用促进较高层次思维的词语来提问。我们可以用“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解决、发现、概括”等词语来提问。

例如:5箱一样重的巧克力,如果从每个箱子里取出12千克,那么5只箱子里剩下的巧克力的质量等于原来2只箱子里的巧克力的质量。原来每个箱子里有巧克力多少千克?

学生给出算式:5×12÷(5-2)。教师问:你能解释一下吗?

3.在问题的后面补充跟踪问题。例如:把5角硬币抛10次,记录你的实验结果。

(1)正面朝上的次数是多少次?

(2)这一结果与你的预期一样吗?

(3)如果结果与你的预期不一样,你还能做些什么使得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

(4)你怎么知道这样做能够保证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一致呢?

篇5: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潜心读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潜心认读。这一阶段的主要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在借助汉语拼音的条件下,用较为缓慢的速度,辨认课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并逐渐把一个个独立的汉字连缀成词语、段落、篇章,最终能将整篇课文正确、连贯地读出来。2.潜心悟读。指在通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对课文中关键句子,或暗含着深刻内涵的部分,进行反复揣摩体味地读。在潜心悟读中,使学生再现课文所描述事物或情境,领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

3.潜心品读。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美读、赏读表达出来,达到潜读成诵的地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在品读中,生本和文本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在读的基础上,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

比如一位老师执教《望月》(苏教版第七册)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反复练读达到“文通字顺”。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月光的句子,读一读,并引导学生交流喜欢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再现画面,体会意境。如月亮的安详、跳动的光斑、两岸山林的“剪影”以及剪影周围“银色的花边”„„最后,让学生配上柔柔的乐曲,图文结合美美地赏读,在赏读中进一步感悟语言,形成语感;在美读中那皎洁的月光也洒向了孩子那稚嫩的心灵。

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再谈几点思考。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像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像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解题时,老师提出:题目里哪个词是中心词?重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后,老师再叫他们带着两个问题默读全文:这篇文章是围绕总理的什么样的品质写的?总理一夜工作情况怎样?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写了哪些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读重点的以及深奥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去一个一个解决的„„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引读,或自读,或集体读、或分组读、或个别读、或默读、或朗读。这样两课时不到,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周总理的那种不畏劳苦和简朴的精神都有了认识,受到了深深的感染。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执教《西门豹》时,一开始,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时让学生思考: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然后用半节课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支老师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一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读书,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其二激发了学生对话的欲望。他问的几个问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上,把学习课文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起来,使学生不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会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

“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

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特级教师吉春亚在《詹天佑》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与书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课文主要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詹天佑杰出才能和爱国之情?(学生充分读书后回答)

生:主要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三个典型事例。

师:细读“勘测线路”部分,文中哪一处你最感动,你想对詹天佑说些什么?(把自己的体会用点评形式写在书上。)

(学生再次投入到课文中,读读、画画、写写,同桌还进行了交流)

师:同学们,看了你们书中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富的,老师愿意分享你们丰收的喜悦。下面自由交流一下批注成果,好吗?

生:詹天保你是总工程师,应该只在家搞搞设计,遥控指挥就行了,为什么要亲临场地呢?真是与民同苦,率先垂范呀!

生:詹天佑你真谦虚呀!自己是个总工程师,还不忘请教当地的老百姓,而我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自认为自己是个优秀生,同学们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去。

师:相信你以后会很谦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詹天佑你是多么认真呀!“大概、差不多”不能说,真是精益求精。而我呢,做事学习总抱有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看来,我今后无论做什么也该一丝不苟呀!

师:你已有了这样的认识,今后你的学习做事一定也会精益求精的。老师为你高兴。在吉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得到了交流和沟通。整个课堂也在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中活力四射。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交流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要实现有效地自我建构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面向生活,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散,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通过有效的组织,扩展学生阅读,拓宽建构的渠道。

练习是巩固知识、积极建构的重要途径,有效练习不是机械重复,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充满智慧的练习。练习要把握重点、难点,要带有一定的方法指导,要具有显著的语文素质培养导向,要符合学生的练习水平和练习兴趣。

篇6: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2005年秋季,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我拿到了新教材,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原则,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给人全新的感受,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我最大的体会是“挑战”。一.内容上的挑战

这新教材语法起点低,适合所有小学毕业生,没有设计新的语法项目,而是将小学语法项目的听说运用能力转为对听、说、读、写运用能力的要求,那么如何使基础差的学生学会英语,如何使基础好的学生不感到厌倦,如何提高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这是一个挑战.二 教学理念上的挑战

新的教育理念都是吸取了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并在现代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学习、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必要的。比如新教材要求教师突出语用功能,即在真实的环境中把地道的英语展现给学生,新教材的编写突出SITUATION FIRST LANGUAGE SECOND.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做事情中学习英语,用英语做事情,自己通过看报纸学习文件资料感觉教师应注意理念上的两个转变.(一)转变教学观

教学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化,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这句话许多教师都能背得很熟,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做到。还是习惯向学生系统讲授知识,恐怕讲不细学生不会,一个根本原因是不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学习,但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可以,低年级学生不可以,好学生可以,差学生却不可以,理由是,高年级的学生和好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自学的能力,而低年级的学生和差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还要靠教师讲.其实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探究与学生知识的多少没有关系,别说是初中生和小学生,就连幼儿园的孩子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探究,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自己理解教材,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激发学生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从长远看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他的应试能力会相当的不错,反之,应试成绩好,他的学习能力不一定就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越教越轻松,学生越学越带劲。(例:今年初三中考题较灵活,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受影响。又如,八年级教材的难度比七年级提高了很多,如果不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八年级两极分化现象会更加严重。)

(二)转变教材观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因为我们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是最基本要求,是下限,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要超越标准。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也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用教材以外的例子来说明这部分知识,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材的顺序和例题来讲,我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每个模块都要补充一些知识。

以上是有关教学理念的探讨,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一年的体会。一. 注重基础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音标、词汇、语法要讲要练,新教材的教学不排斥讲,有些重难点非讲不可,有的课还必须以讲为主,无论课程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基础就谈不到继续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双基教学。

二.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单元,每节课都要进行任务型教学,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尝试新的教法,哪怕失败了也可以总结经验,哪怕往前迈一小步,这一步也要迈出去,比如探究活动分组时怎样分组,小组中的每个学生是否都能参与,课堂气氛太活跃,收不住了怎么办,学生没有活动的积极性怎么办,通过不断实践,教师都能总结出适合自己所教班级的经验,开始课改时,活动不宜过多,一学期有七八次就可以。三. 注重知识的整合,是教材的要求也是教学进度的要求

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需要教师展开或补充。七年级的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很多活动,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从第一活动讲到最后一个活动,会令课堂显得乱,重点不突出而且教学进度也不允许,我尝试的做法是每个模块确定一两个重点,或是一段对话,或是一段话题短文围绕重点语篇的学习,进行基本知识的教学及四会能力的训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订了一个最低标准,比如对话、短文应熟读,了解其含义,重点语句会背诵。当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达到这个标准之后,我在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但每个单元的内容可以整合,模块之间也可以不整合。通过整合知识使字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自然习得,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知识。四. 注重活动的实效性

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而且通过听课观摩课,自己也学了一些教学活动形式,可是有些活动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根本就不灵,经过冷静的思考,我认识到两点:

一、不要把从前的“满堂灌”变为“满堂动”,如果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儿,一会儿忙活那儿,教室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这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二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各种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课堂上的答问,讨论,练习训练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学生的活动是这了知识的学习而活动,不应是花架子。面对新教材的众多创新之处,我觉得自己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班级情况,采取稳妥的措施和步骤,能紧跟的就紧跟,才能紧跟的可以制定远期计划分步实施,比如教师教学对话,学生预习有很大难度,如果分组学习进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词汇积累少,他们只能陪听、陪坐、陪着造气氛,这样的分组探究活动没有什么意义。我采取的方法是领读、朗读、翻译,这些活动没有新意也很传统,但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这样的活动就有了意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拓展知识的适度和广度。

综上所述,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打好基础,面对现实,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比较认可。困惑与反思

一. 新课改呼唤综合型教师,教材中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自己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单一,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二.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资源的开发技能,以及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及教学为教师留有很大的余地。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挑战,自己有时总对自己的课不满意,但难以找出好的方法来改进,我一直感到很苦恼,只好边学习边积累。

三. 新教材要求教师间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探讨,争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课堂教学实践少走弯路。

篇7: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这次的评价改革通过评价主题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三个方面体现了整个评价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血液内容的发展,从而使评价的内容方面更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评价工具和方法上提供了更多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评价的内容在事实上提供了具体的保障。在对教师评价改革问题上将对教师的成绩的评价内容扩展到教学方面与素质方面两大点12小点上,从而真正体现了不在以分数的高低评论教师工作质量作为唯一标准的理念。为教师具体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但是从现实的教育环境而言这样的保障和措施显然是单薄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将个别问题扩大化、严重化,其实只要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实施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落实标准的难度有多大。

首先是社会教育观念的难度。虽然科举制度造就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结束,但是金榜题名的具体选拔人才的形势却仍在继续。选拔人才的标准仍然是学生在一次总结性的考试中能实际得到的分数。要进入较好的高等学校深造就必须考高分,而能从知名的高等学府毕业或者热门专业毕业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获得不菲的报酬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和学生的家长都只关注哪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只关注学生能否考高分。即使现在出现了较多的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技能培养,比如奥数、钢琴技能、书法技能等等的技能考核其实都是关心的是在中考、高考中加分的问题而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志向上考虑。社会教育观念的固化在今天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功利化,现在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大多数都是抱着尽量让所学专业与将来工作的发展结合的功利目的理念。这样的现象不禁让我想到了蔡元培校长的一段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序抱定总之,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现在到底有多少这样真正以研究学问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学习的学生呢?

再者在具体的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评定的细则上对这次的评价改革的障碍是很大的。现在在各个岗位上的竞争越演越烈,教师竞争上岗也在各个学校推广。而现行的评定一个教师的好坏的标准在前面的教育质量评定的标准下仍然是所教的学科考试成绩的高低。学生在本学科上考试考的分数高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即使是每年的学期总结考核教师这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又提出什么“末位淘汰制”再没有具体的“末位”的标准下分数的高低就成了评断一个教师是否上岗的条例。在这样的环境下哪个教师还敢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好在这次的课程改革在对教师的评定方面下了大手笔将分数的高低不再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再仔细想想新课程中对教师评价的标准只能是提供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个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法规法律的保障,说直接一点并没有在法律上规定哪所学校如果不按照这样的标准细则来对教师评价而采取其它方式--例如以分数高低评价不具有效应。所以我想真正要使新课程落实到实处,不仅是一部《实施指南》,更好的是一部《实施法则》,从法规法律上获得真正的保障

篇8: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高中阶段,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得益于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材, 注意把教材用活, 同时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这一点对英语教学是特别重要的。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更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多种角色尤其是英语环境中得到技能的操练, 在不同的活动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把学习过程变得更刺激和愉悦,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情景教学, 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当然, 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要具体切忌泛泛而谈, 所设想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基础之上, 贴近生活, 是情景教学的本质和根源, 切勿和学生的实际差距太大, 以便造成所教与所学有较大差距。 所提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前,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学到新的东西, 扩大其认知结构, 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已有的知识构成。 通过相互讨论对比自己的知识构成。 检验与别人不同的认知结构和问题的理解, 以便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形成学习动力。

2.分层要求, 精心备课

2.1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水平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弹性预设, 又要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 因人而异, 分层要求。

2.2备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方面,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通过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引导性的语言、过程性的环节,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生成学习方式, 选择学习方式, 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在课程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充分发挥创新实施能力, 即依据学生的实际, 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 恰当地扩展或延伸课本内容。

2.3根据学生实际,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师备课时, 应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 力求使各步骤划分合理、紧凑周密, 由低到高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4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个人活动、同伴活动、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 问答、对话、朗读、复述、角色扮演、情景对话、专题采访、辩论、讨论、想象、讲故事、猜谜、游戏、抢答等各类比赛, 都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做中学。

2.5设计精炼的、 有针对性的英语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3.用发现法进行高一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用”。 教材中的语法项目主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的, 在上高一语法名词性从句做主语时, 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找出语法规律, 从简到繁, 逐步学会名词性从句做主语的方法方法。教师实施的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 先在黑板上或者用PPT展示几个句子, 句子可以是任意简单句, 也可以是课文中的简单句, 要求学生找出句中的主语并观察在句中做主语的部分有什么特点。 要注意的是主语形式不要太单一, 适当变化, 比如人称代词、名词。 第二步, 学生找出一定的规律后, 尽可能地用名词性从句代替原来的主语, 形成意思不变但形式不同的新句子, 再让学生发现规律。 如果学生在这个环节有困难, 教师可做适当提示。 第三步, 教师总结规律, 并解释名词性从句的特点。 在句子中起名词作用的句子叫名词性从句 (Noun Clauses) , 名词性从句的功能相当于名词词组, 它在复合句中担任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介词宾语等, 因此根据它在句中不同的语法功能, 名词性从句又可分别称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引导名词性从句的连接词可分为三类:连接词that, whether, if (不充当从句的任何成分) ;连接代词what, wharever, who, whoever, whom, whose, which;连接副词when, where, how, why。 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总结和归纳语法的规则, 有利于他们的知识系统化, 增强学生口头和笔头表达的准确性, 学生可能做出错误的归纳, 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纠正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并活用所学语法结构, 还必须依靠学生用书中的Using language和练习册中的听说读写任务等综合语言运用的大量活动。

4.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媒介呈现功能, 能够用来进行英语写作的有效教学。 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功能, 设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有效的多媒体英语写作模式应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生动形象的写作任务, 调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呈现有效的写作材料, 多媒体有着强大的语言输出功能, 教师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呈现文字材料, 还可以呈现音像材料。 设计科学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写作的任务进行写作训练, 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简单地进行句子填空和排序等写作训练;进行合理的反馈,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的评价, 学生快乐大胆地进行写作。

5.多媒体技术在口语中的应用

篇9: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 课堂评价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实践证明,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有效的课堂评价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确立全新的英语课堂评价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与进步,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树立信心。

二、善用表扬,巧妙地否定

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们已达成共识: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表扬要针对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鼓舞,激励学生。同时,教师应巧妙地指出学生的不足,既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又不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终结性评价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我们应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强调评价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又强调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形式要多样化

评价形式要多样化,特别是形成性评价,不仅考察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更要对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作质和量的价值评断。在评价的主体上,它应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评价的标准上,它既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又以学生的纵向发展水平为参照的个人标准,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对学生状态进行评价。

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也有评价的权利

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应对学生全方位考察,进行纵、横双向比较。同时,还应教会学生自我评价,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对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内容简介:在现今多元学习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法不能再墨守成规,否则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当容易实施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就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一些浅显的认识。关键字:新课程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主张并非始于今日,从古以来即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德徐(M.Deutch)发现:合作小组更能积极地合作,行动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现,小组作品和讨论的品质也较高。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M.Elisen)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受到相当的重视,请看下列相关的引用:“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余文森(著名课程改革专家)诸如此类的论述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相关的理论文章中也屡见不鲜。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们重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合作学习自是“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合作学习目标的制定合作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即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视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最大的麦穗》一课我制定的.目标有四条: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个自然段。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4、在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前三条为“学术性目标”,第四条为合作技能目标。三、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合作方式的选择合作任务的确定为合作活动的进行提供了载体。在选择合作学习材料及规定合作任务之时,有两点必须遵循:其一,材料或任务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其二,这种材料或任务学生单凭个人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遵循这两条原则,我在《最大的麦穗》一课中设计了三次合作任务:第一次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句子,学生体会交流理解句子含义;第三次安排在课的末尾,学生完成作业(说说对机遇的理解)后,相互检查作业情况,彼此做出评价。合作任务一旦确定,便需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将这些材料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以课题的形式表述出来,并同时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在自然情境中较为自觉地围绕特定的目标开展活动。为达此目的,我在备课中常常设计一下作业:1、自读自悟,主动分析题。2、循序渐进、自我体味题。3、拓宽思路、内化知识题。4、合理想象、思考探索题。综上所述,以合作的目标结构和合作的方式来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就学习目标来看,合作学习教学进行之前,教师需先界定学习目标及技能目标。2、就教学活动而言,合作学习能适用任何教学工作,愈是复杂的工作愈是需要结合大家的心智和才能。3、就师生互动而言,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在于适时介入学习小组指导合作技巧,以提高学生使用各种技巧的能力。增进彼此

[1][2][3]

篇11: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上传: 杨丽琴 更新时间:2012-5-22 20:46:50

联系实际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这意味着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因此,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其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角度讲,要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

上一篇:2023教科室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刘长春《大地笔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