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如何复习现代文和诗歌

2024-05-17

名师如何复习现代文和诗歌(通用3篇)

篇1:名师如何复习现代文和诗歌

现代诗歌赏析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新诗)的特点; 2.回顾归纳本单元知识;

3.掌握欣赏现代诗歌的技巧。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新诗特征:

(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

(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

(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字词汇总 字音

沁(qìn)园春 橘(jú)子洲 寥(liáo)廓 百舸(gě)峥(zhēng)嵘 挥斥方遒(qiú)百侣(lǚ)漫(màn)山遍野 浪遏(â)飞舟

彳(chì)亍(chù)颓(tuí)圮(pǐ)青荇(xìng)斑斓(lán)漫溯(sù)长篙(gāo)成语

风华正茂: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中流击水:化用“中流击楫”,中流就是河流的正中间,指河流中最湍急的地方;击水代表逆风而上,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反抗的中坚力量。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沁园春 长沙》

上阙以写景为主,写的虽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的诗词里那种肃杀、悲伤的悲秋情调,反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秋色图;下阙以“忆往昔”领起,抒发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全词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过渡句,使上下阙有机地结合起来。《雨巷》

这是一首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象征是本诗创作的主要手法,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这一理想。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叹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再别康桥》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第一节,写再别康桥的惋惜之情;第二节至五节,写对寻梦康桥往事的回忆之情;第六节,写再别康桥时的抑郁之情;第七节,写再别康桥即将回归苦难祖国的坚毅之情。全诗别出心裁,构思不落俗套,尤其是章法整齐,韵律优美。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把握重点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备受人们的关注。虽然因为现代诗歌的理解难度等原因最近几年高考试题较少涉及,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一种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例1】 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下面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D.提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解析】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绝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而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项。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符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时,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c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依次填入第二节a、b、c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解析】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手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 处就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应为C项。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赅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例3】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也许》,完成下面题目。

(1)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下列表达的思想感情最贴切的一项是()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一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夭折而作。既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应为A项。

第(2)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比拟了,A项以偏赅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密联系,是正确的。

4.找矛盾,扣诗歌,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学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来矛盾选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辩出真伪来。

知识迁移

乡色酒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月色正好/你圆/人也圆 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1.诗人将 比喻为“乡色酒”,表达了。2.同样是圆月,为何上节说“圆”,下节说“满”?

3.“你从柳梢头望我”化用了哪两句著名的古诗?

参考答案

1.乡愁;思乡之情。

2.上节说“圆”还有团圆的意思;下节说“满”,因为“满”有“斟满酒”的意思。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拓展阅读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流入那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的爱情诗。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

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在首节中诗人慧心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明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裙裳”,“我”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这种由乐境人哀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我”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我”心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这就委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衷愁中见执著。

诗作就是这样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借着“小河”与“影儿”之间的自然联系,写出青年男女间两心的相印与相随。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的氛围。诗的首节“我”是“无心”绕过这儿,姑娘也是“无心”投影于“我”的柔波。这两个“无心”,隐然传达出一种悄静、恬美的意境,描摹出“我’与姑娘间感情交流的自然、真挚、和谐,令人想见愈是“无心”愈是有情。底下柔波那“荡荡地”、“粼粼地”的姿态,在水波微兴中摇曳着深情,把“我”一腔柔情化作一片清澈、明净的艺术境界,把原来的情意向着纵深方向推进了一步。同时,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此外,还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种缱绻的情味。

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整个看来,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角色转换之间

——给父亲的一封信

爸爸:

当再一次提起笔时,我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总是跟随在你身后的小女孩了。如今的我,已经长成了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青年。而你,似乎也在白驹过隙的日子里被银发爬满了头,我不曾发觉。忽然之间,你已经老了许多。很多时候的你,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然而,在角色转换之间,我们的血脉依然相连。

忽然之间,你老了。但是,因为工作需要的你,必须学会用电脑。于是,年老的你放下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教你使用电脑。普通话不标准的你,从最初级的拼音打字学起。多少个夜晚,我看见你那弯曲的背影,笨拙地敲打着键盘。夜幕降临以后,只有电脑屏幕的荧光一直闪烁着„„不知道经过多少个这样孤独又辛苦的夜晚,你高兴地拿着二级的资格证书到我面前,那时,我似乎看到了年小的自己拿着满分考卷在你面前“炫耀”的情景。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我们不经意间的角色转换,却一直流淌着彼此之间的浓浓情意。

忽然之间,你老了。当我生病的时候,你无法用你那宽厚的臂膀背我去医院,甚至,需要我来回为你的年老而奔波。还记得吗,上周你因为连续加班熬夜而得了急性胃炎,我怎么会不知道,好强的你总是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苦痛。我去医院买来药,天天煎好药之后放在你的床前。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力像你以前照顾我一样照顾你;但我会尽我所能,让你“即使踏着荆棘,不会觉得疼痛;有泪可落,也不觉得悲哀”。我们无意之间的角色转换,有时显得你衰老又笨拙,但是你的形象,不会因为这样的角色转换而落寞下去。在我心中,还是一样的高大。

忽然之间,你老了,将要退休的你,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爸爸,你投身了教育事业一辈子,全部的心血都铺洒在上面。所以,你所有的担忧与不舍我都了解。爸爸,我想告诉你,不管你多么年老与笨拙,都不会成为我的负担,我也想在你失落与无助时,给你勇气与鼓励,让你知道我一直在你身边。记得考前的一个夜晚,我因为压力太大而无法入睡,你悄悄塞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是我的女儿,不管结果怎样,我肯定和你在一起。”爸爸,现在角色转换,我也很想告诉你,你是我的父亲,我唯一的父亲,不管发生什么,我也与你共同承担。

爸爸,忽然之间,你老了,快得让我措手不及。虽然你的年老,让我们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但我依然希望可以像十年前那样,牵着你的手,去看那天空明朗,夜色清凉。

永远爱你的女儿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抒情散文。作者的构思相当精巧,以书信的形式和父亲对话,不

仅写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还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牵挂和担忧,体现了父女之间浓浓的血脉真情。

除此之外,作者在细节描写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弯曲的背影”“笨拙地敲打着键盘”“高兴地拿着二级的资格证书到我面前,那时,我似乎看到了年小的自己拿着满分考卷在你面前‘炫耀’的情景”等。这些细节对突出文章主旨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基础知识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百舸(gě)寂寥(liào)彷(páng)徨 惆怅(chàng)....B.方遒(qiú)颓圮(pǐ)瓦菲(fēi)青荇(xìng)....C.浪遏(â)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huî)....D.虔(qiān)诚 忸怩(ní)深邃(suì)团箕(qí)....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夙愿 纷繁芜杂 呕歌 音容笑貌 B.跫音 感人肺俯 火钵 张灯结采 C.太息 乌蒙磅薄 彳亍 白浪涛天 D.寥廓 峥嵘岁月 琼葩 潺潺涓涓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B.他勇敢坦直地声言:“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C.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D.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4.下列句子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捉摸。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B.3年前那个淘气顽皮的小姑娘,如今却以全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进入我国第一大学府,真是不堪设想。....C.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坐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斗。....D.月明星稀,鸦雀无声,院子外的一只不知名的鸟,被明亮的月光惊醒,扑啦啦扇动着翅膀绕树盘旋。....5.下列句中加红的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离开).②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水深而清).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清而浅).④携来百侣曾游。(携:带,拉着;来,助词)..⑤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山势高峻)..⑥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两句应当是()

①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

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

①a.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b.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

②a.他们从春花秋月中寻求寄托。b.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A.a a; B.a b; C.b a; D.b b 7.下列关于新诗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它是现代诗歌的主流。B.新诗语言采用白话,打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形式上比较自由。

C.有的新诗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

D.诗段、诗行、节拍、韵脚,一定服从旧体诗格律的要求,是讲究格律的新诗的基本特点。8.徐志摩,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_____》《______》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9.戴望舒,代诗人。浙江杭县人。有诗集:《我底记忆》、《_______》、《_______》。短诗:《雨巷》。他是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10.默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外阅读

五 月 穆 旦 郊外墓草又一新

五月里来菜花香 昔日前来痛哭者 布谷流连催人忙 已随轻风化灰尘 万物滋长天明媚

浪子远游思家乡 还有五月的黄昏轻网着银丝,诱惑,溶化,捉捕多年的记忆,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挂在柳梢头,一串光明的联想„„ 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浮在空气的小溪里,把热情拉长„„ 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于是吹出些泡沫,我沉到底,对着漆黑的枪口,你就会看见 安心守住了你们古老的监狱,从历史的扭转的弹道里,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

无尽的阴谋;生产的痛楚是你们的,一叶扁舟碧江上 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晚霞炊烟不分明

良辰美景共饮酒 负心儿郎多情女 你一杯来我一盅 荷花池旁订誓盟

而今独自倚栏想 而我是来飨宴五月的晚餐,落花飞絮满天空 在炮火映出的影子里,在我交换着敌视,大声谈笑,而五月的黄昏是那样的朦朦!我要在你们之上,做一个主人,在火炬的行列叫喊过去以后,直到提审的钟声敲过了十二点。谁也不会看见的 因为你们知道的,在我的怀里 被恭维的街道就是他们倾出,藏着一个黑色的小东西,在报上登过救济民生的谈话后,流氓,骗子,匪棍,我们一起,谁也不会看见的 在混乱的街上走—— 愚蠢的人们就扑进泥沼里,而谋害者,凯歌着五月的自由,他们梦见铁拐李 紧握一切无形电力的总枢纽。丑陋乞丐是仙人

游遍天下厌尘世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飞飞上九层云

11.分析诗中五段七言诗的内容,都叙述了些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分析诗中四段自由体诗的内容,它们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绪?

13.七言诗和自由体诗风格是否一致?作者将它们交叉结构在一起,在表达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4.诗名题为“五月”,诗人都描写了五月中的什么?这和他个人情绪有什么联系?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抹煞了诗歌形式的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

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的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也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合的。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的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歌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15.你如何理解文章开篇的两句话?(1)“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将其改为判断句,即:_________________(13字)(2)“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这句话的正确含义为:(限 16字)(3)就全文而言,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 _________(限4字)16.文章提出评价诗人的两条标准,它们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2字)(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4字)17.筛选文中相关信息,概括回答下述问题。(3分)

(1)对新诗的科学理解,应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4字)(2)新诗形式要素间的辩证关系有二,它们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2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4字)(3)作者阐述新诗语言形式生命力的源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4)作者提出了确立新诗形式本体意识的原则,即:(限28字)

1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起笔两句,分别从反面和运用反问修辞提出本文的论点,即:要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B.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和外形式。内形式指体式、音节、韵律等;外形式则指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

C.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

D.成为优秀诗歌的条件,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合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一些诗,由于外形式的缺乏,流于诗情虚假,而导致了诗意的肤浅或空泛。

E.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是重要途径。

F.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自由。

参考答案

1.B(A寥liáoC溯sùD虔qián)

2.A(A讴歌;B感人肺腑、张灯结彩;C乌蒙磅礴、白浪滔天;D没有)

3.D(A不是疑问句,句末问号改为句号;B句末句号放在下引号外;C句中顿号改为逗号)

4.C(A翻云覆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B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D鸦雀无声:形容非常静。都不符合语境)

5.D(①去:流去;③翔:游泳;⑤峥嵘:不平凡,不寻常。)6.B 7.D(新诗的诗段、诗行、节拍、韵脚,不一定服从旧体诗格律的要求)8.新月派、《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9.现代、《灾难的岁月》、《望舒草》、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11.五段七言诗,第一段总写五月万物复兴,百姓繁忙,点出游子的思乡情绪;第二段是写女子失恋后的神态,场景;第三段写的是郊外墓地,慨叹人的不断离世;第四段写活着的人的闲适生活;最后一段写世人对尘世的厌恶,渴望得道成仙。诗人在这几段七言诗中,以民歌民谣的方式描绘了五月的几个场景,既是对生活的一种概写,更是作者看破红尘,洞悉世界的一种无奈与愤世心情的隐现。

12.四段自由体诗,分明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愤怒控诉。这是当诗人刚被捕后的心情表达,还有一五月黄昏的借景抒情、议论,以及在半夜被提审后内心痛苦的渲泄,诗人在自由体诗中表达的情绪较为激烈。

13.在表现风格上,七言诗和自由体诗是不一致的。但诗人把它们交叉组合到一起,不但在结构上自出机抒,而且在表达效果上,也颇富于意味,七言诗如民歌民谣,在诗中起到作背景烘托的作用,而自由体诗则是诗人内心激情的表白。两者互为映衬,使读者对五月在背景中更好地理解诗人那愤世的情绪。

14.在七言诗中,描绘了五月的几个场景,在自由体诗中,描写的是五月的黄昏。

从诗的各段中所描写的场景和事物看,七言诗和自由体诗都是对五月黄昏乃至夜晚的描述。诗人身陷囹圄中,失去自由,又恰逢黄昏,抒发了伤感悲愤之情。有对生活场景的联想,表达内心的留恋,更多地是对黑暗社会的质疑和批判。

15.(1)诗歌是最富形式感的一种文体。(2)诗体语言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3)提出论点。16.(1)评价诗人的造诣,主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2)诗人的人格魅力,包含于诗体语言所能表现的诗美之中。

17.(1)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⑵a.诗的内形式与外形式不可分。b.无内形式,外形式成空壳;无外形式,内形式无依托。(3)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4)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不成熟)——跳舞(自由)的艺术转变。

18. B、D(B项的表述错位,颠倒了内形式与外形式包含的内容—情绪节奏、心理逻辑,属于“内形式”;而体式、音节、韵律,则属于外形式。D项表述有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诗意肤浅或空泛的原因是由于内形式的缺乏,而不是外形式的缺乏。)

篇2:名师如何复习现代文和诗歌

(一)什么是诗歌阅读感悟能力

关于“感悟”,《说文解字》曰:“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悟,觉也,从心吾声”;《辞海》:“有所感触而领悟”,《辞源》中对感悟的注释则为:有所感而觉悟;《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悟的解释为: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如在奋斗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因此,“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一个感知、积累、思考、领悟并不断提高的思维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体验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是知识学习与人生感悟相统一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悟具有拓展人的精神生命的功能,是以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来表现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

诗歌教学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学习好诗歌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获得诗歌阅读感悟能力的具体步骤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诗歌阅读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经历一个整体性的学习过程,基本要求有这样四点:

1.整体感知,情融意合。提高学生诗歌阅读感悟能力过程中,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要从对一首诗歌的整体感知深入到对词、句、段的理解。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从而达到对该首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

2.深层领悟,涵泳体味。体味是指在深层领悟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情意,通过潜心思索,达到对诗歌作品深入地全方位地把握。教师在解读诗歌时的涵泳体味是建立在深切的感悟之上的,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开启学生的悟性。在“悟”的时候,学生必须走出文本,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冷静理智地审视诗歌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调动各种心理因素、感觉器官来提高自己对生活和学习的感悟能力。

3.冥然联想,豁然开朗。大多数好的诗歌作品往往是一个开放的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读者只有通过深切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富有创造性而又个性化的解读,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形式和内容。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以产生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悟。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晚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这二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表达的角度不一样、亦即通过不同画面描绘出来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进行冥然联想,从而豁然产生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

4.知行转化,神志畅达。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但产生诗歌阅读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整体感知,深层领悟,直接和诗歌对话,把握诗歌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觉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亢奋的心理状态,心驰神往于文章所创造的意境,达到感悟式学习的最高境界。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这二首诗都写到了“把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火把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三)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感悟能力的途径

1.导读感悟,引导学生入境。教师可以把再现诗中的具体形象作为突破口,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内容也可引导学生“入境”。如阅读柳水的《雨霖铃》,教师首先用形象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离别之景:我们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我们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却催着要出发,我们手拉着,泪眼望,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些语言一出来,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诗歌那种凄婉缠绵的意境,体味到诗人的离别之苦。

2.导想感悟,引导学生入心。诗词鉴赏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读诗词须有想象。诗歌是饱含想象、凭借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要启发学生想象客观之“象”,常常能感受主观之“意”,进而与诗歌蕴含的情感共鸣。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生动画面,感悟“寓情于景而情愈深”的良苦用意。根据诗歌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填补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感悟,使诗歌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

3.揣摩感悟,引导学生用脑。诗歌是有意味的艺术形式,需要阅读过程中的仔细揣摩领会。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找准揣摩对象,特别是那些堪称“诗眼”的词句的隐含意义,灵活运用比较、引申、补充、想象等方法用心揣摩,细心品味,深度把握,才能感悟其中的妙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劈头而下,气势磅礴,格调高亢,令人惊绝。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卷”、“折”、“即”、“飞”等字用心揣摩,可以感悟“卷”之风狂、“折”之风疾、“即”之雪早、“飞”之雪暴。若把“胡天”改为“轮台”,比较揣摩,则不仅领略到了广袤塞北浑天风雪的奇景异采,又感悟了诗句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

4.质疑感悟,引导学生明理。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充满“韵外之致”、“弦外之音”,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疑惑。疑对感悟起促动作用。教师要鼓励、激发学生质疑,引导他们对疑惑所在深入探究,以至感悟。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敕勒歌》云:“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常有学生质疑:小小毡帐怎能比喻辽阔天空!教师因势激发学生想象,通过学生讨论并形成共识:正是青天空阔无际,草原辽阔无垠,才会给人如此视觉。学生不但由此真切地感悟到诗句雄浑壮阔的意境,并且感受到敕勒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

总之,在学生高考复习过程中,能够采取科学的方法,让诗歌拨动起学生心灵的琴弦,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诗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云知.语感和语感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篇3:名师如何复习现代文和诗歌

紧张而有序的高考一轮复习就要结束了,但是很多考生反映,经过这段时间的复习,学习成绩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甚至学过的知识也变得有点模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瓶颈效应”。那么如何总结一轮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好二轮复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我们总结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大家理清复习思路。

症状1:喜欢钻研难题、怪题,

对有针对性的训练不屑一顾

会诊秘方:淡化偏怪,找出弱点,重点专练

一轮复习以后,这种现象很常见。很多考生认为,在攻坚阶段就是做大量偏、难、怪的题目,才能显示水平,才有档次,才能增强综合能力,才能拿下高考中的压轴题。与此同时,一些考生对热点、重点内容的专项训练不屑一顾,草草应付,眼高手低。忽视基础题是最大的误区,也是许多考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其实,针对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完善,这样可以扫除障碍。另外,《考试说明》中也明确指出,不考偏题、怪题,所以建议大家别做无用功。

求学提醒:考生只有牢固掌握常规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是尖子生,花费很多时间去钻研偏、难、怪的题目,也不是一个好方法。

症状2:不注意知识系统化,

没把知识贯穿起来

会诊秘方: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纲举目张

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复习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没有系统,就难有头绪,各个知识点之间就彼此孤立。哪些知识过关了,哪些知识还是薄弱环节,考生心中无数,会整天忙碌,不知道做了什么,又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一轮复习结束后,考生应在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求学提醒:通过归纳,不仅可以把知识点梳理清楚,而且还为今后攻克难题提供解题思路。

症状3:学习面面俱到,

不注重抓学科重点

会诊秘方:合理取舍,深化重点,有的放矢

有些考生总是希望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都能学得面面俱到,造成样样都想抓,反而样样都抓不牢的情况。他们常常怀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去请教老师,觉得自己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学习越来越没有方向。

其实,经过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后,我们应该学会抓住重点。一方面要注意重点学科的学习及“补差”,因为差的学科上升空间大,考生应予以重视,坚持学科间的平衡;另一方面,要理清各学科的重点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触类旁通。考生要把重要的知识点作为复习重点,达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效果。

症状4:没找到科学、高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过早出现“高原现象”

会诊秘方:提升境界,有效解题,领会真经

有的考生在高考复习中,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总是跟着别人走,严重影响复习效果。要想在高考中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很多考生学习不可谓不努力,可成绩总是上不去,为什么呢?因为方法不当。

成绩停滞不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学习的“高原现象”。考生需要从方法上寻求突破,要明确看书和解题的三重境界。

·看书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记,就是记住书上所讲的概念、定理、公式,明白相关知识的意义。

第二重境界:联,就是将现在所学习的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重境界: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用到解题中,灵活运用才算真正掌握。

·解题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前问题。

第二重境界:思,就是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

第三重境界:归,就是把知识经验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回归书本。

症状5:不善于总结归纳、开拓思路和举一反三

会诊秘方:由表及里,总结得失,去伪存真

这种症状是长期题海战术造成的。考生习惯拼命做题,认为题目做多了,题型见多了,方法总会掌握的。但是题海茫茫,能做完吗?

俗话说:“学会总结,才能学会学习。”这是教育教学实践中被充分证明的宝贵经验。总结归纳其实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过程,这对增强我们的探究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能让我们对知识的认识逐步深化,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效果。

在具体的复习中,考生首先要学会总结归纳知识系统,建立错题档案;其次是归纳解题方法,如归纳某些问题的相同解题思路和经典问题的多种解题途径;最后是归纳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近知识点的本质区别。

症状6:旧错屡犯,成绩不见提高

会诊秘方:反思错题,追根溯源,提炼成经

这是一部分考生最为头痛的事,不仅阻碍成绩的提升,还容易打击信心。下面我们来看看北京大学黄芳同学的对策。

通过平时的学习,我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在错题中淘“金”。做错的题目,我会马上寻找做错的原因。

一些同学认为选择题就是考一个个知识点,做错了是因为自己没有把知识点记牢。其实高考很少考一个个单独、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所以在平时复习的时候,我更重视对知识系统的分析,更注重答题的针对性。

知道自己做错了题目后,我会对做错的客观题和回答不完整、不理想的主观题进行认真的整理。认真反思和研究每个专题的切入角度,以及专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专题的不同层次,然后得出需要运用哪些基础知识来解题。同时,还要在提取有效信息及答题规范方面下功夫,增强解题能力。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将错题记录下来,把错误一一纠正,决不让同样的错误再犯第二次。经过长期的积累,我犯错越来越少,解题正确率也就提高了。

症状7:平时随堂测验都挺好的,可是

一到月考就特别紧张,容易患得患失

会诊秘方:看淡成绩,调整心态,确定目标

考试对高三学生而言就像是家常便饭,成绩起伏在所难免。每次考试结束后,考生要理性分析考试得失。例如,可以结合每次考试暴露出的短板制定一个“补漏”方案,让每次考试都能成为备考路上的“加油站”。

其次是卸下思想包袱。考生只有回归心无杂念的备考状态,惧考症状才能逐步缓解。考生要明白眼下的每一场考试都不足以影响整个人生,只要付出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都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以每一次考试为新的起点,鼓足干劲,有计划地向下一个奋斗目标前进。

上一篇:关于下雨天的励志早安心语下一篇:公司职业卫生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