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造就名师

2024-05-24

名校造就名师(精选6篇)

篇1:名校造就名师

名校造就名师 名师成就名校

——我是这样打造名校的

运城中学

黄孟强

运城中学是山西省原首批重点中学、山西省劳模单位、省示范高中、省德育示范校、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校。多年来,我们紧扣“办好人民满意学校”总目标,依据“以人为本,打造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办学理念,激励教师终生学习,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全力培养具有全球眼界、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优秀公民,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运中获得成功,让每一名学生从运中展开腾飞的翅膀。高考达线人数曾连续五年雄居全省之冠,有10000余名学子从这里升入了大学,140多名英才从这里考入了清华,走进了北大。运城中学被誉为大学生的摇篮,河东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我校之所以成为一所三晋名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支品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我校现有正高级职称1人,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85人,一级教师14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学科带头人23人,省级教学能手31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运城市名师1人。在多种教师比赛活动中,我校教师都自信满满,成绩优异。2014年,共有45名教师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其中阴磊老师被评为国家级模范教师,李彩娟、李海霞老师被确定为山西省名师培养对象。“运中的教师”这一称谓,在运城已成为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作为一名校长,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一名校长,自己首先应该是教育者、引领者,其次才是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执政理念和过硬的执政能力,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拓宽渠道、广泛搭建平台,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一、坚持职业理想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习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这形象地指出了教师工作的非凡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的终身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尤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加强职业理想教育,筑牢这条教育底线。仅在去年,我们就先后邀请到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来校作“如何成为一个成功与幸福的教师”的讲座,上海七宝中学心理特级教师杨敏毅为教师做心理辅导培训讲座,北京清华附中赵谦翔做了题为“敬业、创业、乐业”个人成长规划讲座等,同时,多次开展 “铸师魂、塑师德、强师能、扬师风”系列活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教师“安于其业、乐于其业、勤于其业、精于其业、日新其业”,努力造就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职业自豪感,职业幸福感。抓好“五业”,全力为这五业服务,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就是为队伍建设养精、聚气、凝神。

二、坚持平时教研和集中教研相结合。教学科研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决定着高效课堂建设,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也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加大教研密度,才能确保课改方向不走样,才能及时排解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生成。我校的学科教研方式为“一周一小研,一月一大研”。我们对学科教研时间进行了细致规划,每一年级的每一学科一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每一学科每月至少举行一次三个年级的同学科教研。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不同年级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交流,又观照到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同步交流,共同提高。

三、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相结合。课改要成功,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课程学习的主导和平等首席,教师的观念、知识水平、驾驭新型课堂的能力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的重要因素。每一,我们都要举行一次“力行杯”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举行一次骨干教师展示课,今年已经是第九届。在活动中,参赛教师积极推出崭新的教学方式,努力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并邀请市、区教研室的专家全程评价和指导。随后依托赛讲活动开展教研,各学科组组围绕课标、教材、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展开争论,在共同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个体的认识和群体的认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再提出更高层面上的问题,形成了“在交流的平台上共同提高,在沟通的舞台上共同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教研阵地。

四、坚持“手牵手”师徒结对和同伴互助相结合。对于进校不满三年的教师,我们为其指定专任导师,要求青年教师和导师相互听课。导师必须要有听课记录和指导意见,青年教师在听导师课的同时,还要对导师的教学特色进行总结。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听课资料展览,对于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师徒对子进行表彰和奖励。同伴互助是每个学科组内教师自主形成的学习团队,主要是在平时针对某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以主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对话、交流、协作,最终达成共识,共同提高。这种教研方式是我校教研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五、坚持读书引领和交流反思相结合。五年来,我们坚持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丰富教师学科素养,提高教师精神品位。在倡导教师个人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坚持每学期给教师发放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坚持每月一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在教育专家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的构建、新课标的解读到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等,以案例或经验的形式发表在我校的校刊杂志上。截止今年底,《教育科研通讯》已出版86期。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素质提升。

六、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近5年来,我们先后派100多名教师前往英国、北京、上海、江苏、宁夏等地见习学习2周到一个月,通过和名校教师交流,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开阔视野,丰富学养。邀请全国知名教育教学专家:黄厚江、陶维林、商友敬、郑杰、平克虹、白涛、叶佩玉等几十名教育专家来我校,以亲自授课、诊断课堂、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视点决定视野,视野决定人的成长质量。要想往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得有更开阔的胸襟和更高远的追求。走进名校、走近专家,专业引领带来的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给予,更是一种学术的感化,这种感化能激发和唤醒教师,使教师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探究的欲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名校是教师珍惜的乐土、教师成长的热土、教师发展的沃土,名师是名校的魂魄,运城中学正是通过大批名师的人品、学识、风度、气质等精神凝聚成了名校的招牌。

篇2:名校造就名师

所谓名校,就是在教学和管理,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很有名的学校。就是说名校的造就不能由名师造就

乍一看,二者关系很大,老师教学上出了名,自然是因为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很高,所以才会出这样的名师。类似于时事和英雄的关系。与其说名师和名校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而我却认为这更像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名校就像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社会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我们承认人的作用,但那是在承认环境的条件下,不能撇开环境,一味的强调人的作用。因此时间久了,这所学校自然也会被成为名校。因为这所学校有名师。一说某某名师出自某某学校,人们自然会对这所学校刮目相看。颇有点“夫贵妻荣”的味道。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说,一个学校真的出了名师,就会成为名校?我认为,这有点绝对化了。最起码,这样的学校是没有根基的。

原因如下:第一,名师是个体,学校是整体,一个人的出名,不一定会带来整体的改变,即使学校一时名气大了,但由于没有“后援”,时间一长,也就烟消云散了。第二,如果这位名师离开了这所学校,那么,名校还能被称为“名校”吗?也就是说,这种名校是没有坚实基础的。

当然,我不是否认名师在创建名校过程中的作用,而是想说,在创建名校过程中,名师的作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过于依赖它。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这场辩论中我方持的是名校造就名师,到底什么样的学校称之为名校,什么样的老师称之为名师呢?所谓名校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机构,而所谓名师则应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基本功,鲜明的教学个性,受到学生和社会尊重的教育工作者。想必大家都听清楚了,教育工作者,没错,工作。老师的义务是将学校这个教育机构的思想发扬光大,而所谓教育机构则包括教育工作者,正是因为学校本着教育的宗旨才会有教育工作者的出现。老师以前是学生,当他是学生时,在良好的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培训,之后成了老师,既然连成名师之前的老师都是因为有学校的才出现的,那么之后的老师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我方的观点再明白不过,名校造就名师!

老师客观的来说只是一个职业,而名师只是他将这个职业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生动,比如上课的质量,本身的道德修养,于是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使之成为优秀的教师,最后赞扬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成了名师,就相当于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将自己的运作模式发挥好了,于是帮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么顾名思义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好企业,于是这个企业再接再厉他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多,名气就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一个名企,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什么这个企业能够成为名企呢?就是因为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个推动作用,而一个好企业或者说一个名企就能造就一个社会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企业仅仅是社会管辖的一部分,企业在社会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根据社会的需要改善自己,于是最终才走向成功,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企。所以名校造就名师就好比以上事例。

我们再来一条实事政治,在“十一五”规划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事实素质教育,一切以人为本,追求教育本真,有为治标,无为治本,高举质量大旗,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科研,形成办学特色,以创建为契机,全面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像“质量+特色,创一流学校”的目标迈进。大家请注意,邓爷爷再三强调的是“创一流的学校”为什么是学校?要按正方的观点,邓爷爷应该强调的是培养几个名师,再创他几个名校。这样不更省事吗?可事实不是这样,白纸黑字的文件写明了是创一流的学校,为什么?正是因为邓爷爷知道,只有一个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除学生外,老师也是学校培养的对象,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老师。所以我方再次强调:名校造就名师!

名校之所以有名,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办学特色,二是文化背景,学习氛围,三是教学效能。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也很难集三者于一,有的学校即使经历百年的历史,也不能达此,如果说仅靠几个名师就想达到这种境界,那我不得不怀疑此命题的真实度。

名师,很多时候,要看如何形成的。如果名师仅仅有名师的称号,而没有名师的内涵,怎么能够称之为名师?离开了名校,名师的内涵又怎么获得呢?离开了名校,名师的真正优势又怎么发挥呢?发挥不了优势的教师,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师呢?

如果是因为在校期间,教师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而形成的,那么这样的名校里的老师就是我们最期待的名师了。

再比如,北师大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师范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名师的一号种子啊。所谓一般结论,就是能够普遍推广适用的,那么,对方辩友觉得是名校造就的名师多呢?还是名师造就的名校多呢?结果想必不言而喻了。

篇3:从名师名校长的招聘说起

南方地区有一种榕树, 以树形奇特, 枝叶繁茂, 树冠巨大而著称。巴金先生曾在《鸟的天堂》里描绘广东新会一棵榕树覆盖几十亩地, 独木成林的奇观,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南方乡村街尾并不少见。随着社会发展加速, 人才流动将日趋活跃普遍, 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在加快进度, 教育人才必然会突破藩篱, 名师名校长招聘将更趋频繁。如此, 人才的生存问题将成为广大管理者和教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分析榕树的生存智慧, 至少有这几点:

一、艰苦环境更有舞台空间

榕树蓬勃生长多在荒芜坡地, 每在水边或平地上霸踞一方, 能在悬崖峭壁或石灰岩上挺立招展, 在酸雾弥漫的环境中也能正常生长。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 人往往喜欢往大城市名学校挤。如果一名教师定位为混生活, 能挤进一个高福利高待遇的区域或者单位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若是怀揣教育理想, 致力于人生自我实现的人, 倒不一定非要到人才济济的高地上去比拼, 那样反而限制着你的生存空间, 倒不妨从生活便利与事业追求之间找到结合点, 到薄弱一点的学校去, 在那里舞台广阔, 空间无限, 没准一去就是顶梁柱, 是领军人才, 你可以占据高地而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己的成长, 确定成才的方向。而这不是人人都能有的视角, 不是校校都会有的机会, 只有在目前尚弱的学校, 必须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有启迪感悟。

二、适应土壤才能立地生根

人才流入新地, 第一年是关键。能否融入新的土壤决定你能否移植成活。榕树的生存能力很强, 它的根系发达, 老枝干上的气根下垂, 细者悬空飘曳, 到处寻找水源与营养, 粗者落地生根, 形似支柱, 甚至不惜将根茎暴露在地表之上, 遒劲而坚韧, 耐人寻味。细观有些名教师名校长, 新到异地, 带着满腹经纶满腔理想, 以救世主改造者的身份强势地锲入。这种做法即便奏效但也过于激烈, 往往伤害到原有的文化传统, 造成的创伤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弥补, 甚至永成遗憾。而更多时候是不成功的, 依靠强势的灌输洗脑也许会带来一时的形式的改变, 但其深层的变化更需要持久的潜移默化才行。所以, 名教师名校长明智的做法是带着优势融入, 怀揣美玉却低调行入, 等时机合适, 逐步亮出宝贝, 共同赏鉴, 日渐分享直至拥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与时俱进才能做大做强

名师名校长具有先进理念卓越的智慧应该不用怀疑, 否则他难以成就今日声望, 假冒伪劣者很难过关斩将, 直入潼关。但是, 到一新单位如何重建伟业再显辉煌, 除了需要自己的才华经验之外, 更需要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能结合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探索新的生活, 创新思维, 创造成绩, 如此, 才能步上发展之路, 带领新的团队把学校或者学科做大做强。榕树之伟, 伟在与时俱进, 它能结合天时地利, 伸展出无数的气根在空中, 到处试探, 一旦合适, 触地生根;假以时日, 则茁壮成长为树干。这样, 柱根相连, 柱枝相托, 负载起榕树庞大的身姿踽踽前行。榕树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俨然一个国家、一家企业发展进步到兴旺的写照, 一个人才的成长其实也同样如此。唯有长就丰富的气根 (学习能力) 、强烈的发展愿望, 才可能到处寻找生机扎根生长。有些人才在本地本学校尚属佼佼者, 但由于缺乏学习能力, 不能与时俱进, 只是习惯抱着自己的旧思想旧经验, 不肯接受新学校新形势的信息要求, 结果故步自封, 特立独行。

四、执著坚定才能萌茵如林

篇4:“教学主张”造就名师团队

1. 有自己的教学信条:每位名师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看法、价值判断以格言(座右铭)的形式来表达,即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人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等,能够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2. 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每位名师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思考”“经验”“招数”“做法”升华、提炼为教学主张。即认为本学科的教学最有价值的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并能够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

3. 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每位名师有一套能够有效实现自己的教学主张的教学程序(操作模式),含教学结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要素、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等。

4. 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位名师能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以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 有突出的教学业绩:每位名师能上一些“名课”,撰写几篇“名文章”,得到同行和领导的认可;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学生和家长的口碑好。

该项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形成了一批教学主张明确、教学风格鲜明、教学质量优异的名师及其团队,开创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本期我们撷取五位小学语文名师工程人选的教学主张,以飨读者。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

篇5:名师名校长论坛

刘加庚说,举办名师名校长论坛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是名师名校长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也是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指示精神的实际步骤。论坛组委会将竭尽全力,把论坛办成教育名家智慧的集散地,教育志士思想碰撞的竞赛场,新教师快速成长的孵化器。每期论坛都要紧扣一个“论”字。首先要“备”论。本着“指导当前,引领未来”的原则,精心筛选论坛主题,确保广大校长老师有可说之话,有可议之点,有可思之处。其次要“争”论。论坛限时发言,同时明确“三说三不说”:“三说”即说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说心中的困惑和疑虑,说自己对别人观点的再认识;“三不说”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不说,已形成共识的话不说,与主题无关的话不说。三是“续”论。在论坛结束后,要将校长名师的观点纳入对其所在学校工作的跟踪督查和指导,既“听其言”,更“观其行”,追求“知行合一”的治教治学境界。

关于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刘加庚要求,名师名校长要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实践能力,要坚持以课堂为核心,在课堂改革、减负增效、学校管理等方面多研究多思考,形成自己的实践特色。研究能力,要围绕学科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以及教学艺术加强研究,要围绕新时期如何激发教师活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及领导艺术加强研究。辐射能力,要不断扩大工作室的辐射区域,要有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勇气。工作室成员要积极作为,要出高徒,出实效,出成果,逐步形成个性化、特色化工作室品牌。各有关单位要支持,改革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学术氛围,归还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专业自主权,变具体管理为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变常规考核为发展水平考核和个性化考核。要大力支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为工作室成员的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和条件,积极推广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研究成果,扩大名师名校长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就新时期名师名校长工作与成长,刘加庚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名师名校长既要做知识传授者,更要做灵魂塑造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不仅“授业”,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传道”,传授做人之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要加强师德修养,做为人师表的模范。名师名校长要在平时工作中要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济宁市教师十个不准》的规定,做一个人品正、学识高的好老师好校长,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懂事明理。二是名师名校长既要做终身教育者,又要做终身学习者。要精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要博览文史类书籍,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要熟读教材,确保教育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名师名校长既要做教育实践者,又要做教育研究者。大力倡导个案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教科研理念。

篇6:学习名校名师的感受

经过对现行教学的彷徨期后,在网络上阅读过许多的相关文章,我终于得到了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成绩,那就要比其它人更加应试!

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无不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强大的影子。最近被衡水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吸引,它的成功吸引力之处就是骄人的高考成绩,从而让我们关注。

再看一看自己身边的名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这种无私奉献表现在他们所担任的班主任工作上,从早到晚,一直如此执行,关注学生,守着学生,强迫学生进行一种学习的状态中。其它班主任只是应付着一些日常工作时,他们主动地给学生布置比其它班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做到别人有他更加有,别人无时而我有的这种精神状态。比如上午七点半上课,他要求学生七点二十进教室读书,中午二点半上课,他要求二点进入教室读书,晚上六点半上课,他要求六点二十进入教室。在作息时间上,总是比学校的早一点,比其它班快进一步;并且他要学生到的同时,他自己也会以身作则。体育节时,大家在操场上,他要求没有项目的同学进入班上学习,不管年级管理者的批评,其实年级领导看到肯定会十分高兴的。周六下午晚上休息,他会要求没有回家的同学到教室自习,他自己也会过来陪同。这种无私奉献,学生虽然有怨言,也会被吞进肚子中去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绩提高的最好的体现!

我不是名师,我不敢实行他们这种制度,因为我没有他们这种彻底的无私奉献。我并不一个以校为家的人,我还有自己的小家。当看到名师时,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因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体现。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的成绩提高才是最有效的管理。

名师出成绩了,那么我该怎么办?如何在名师辈出的学校获得好的成绩?这就是我思考的一件事!

那就是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大的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成绩!这要求学生懂得,如果学生不能体谅,那么也是一句空话。那就要实行名师占时间,强行占有学习时间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好的成绩!

如果我不是名师的老师也来占时间,抢时间,最怕的人就是名师了。他们又将思考更加有效的方法来保住名师的名声。

我时常在想,名师天天如此,累不累?我看到都累。或许是我个人的想法。因为名师已经把工作当作十分有意义的任务。我可能是以小人之心而度君子之腹。

名师的出现,他是研究透了应试教育的精神。要想出成绩,多化一点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学生多占用时间在此科上,成绩自然而然会提高的。这是我屡试屡爽的最简单的方法!这不需要你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只有我们肯化时间在学生方面就行!

2012年3月14日,九山初中一行17人赴xx二中观摩学习,我有幸身在其中,深感荣幸。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

一、名校并不一定是现代、豪华建筑的代名词。走进xx二中校园,映入眼帘的楼群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豪华,走进教室,内部装饰也不现代(没有重新装修)。但是整个楼群布局非常大气,教室内的教学设施比较完备。有一个细节:每个教室内挂着一支教鞭!这也许给追求现代教育的一些教育者一定的启示。

二、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每一座楼都有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海纳楼、笃行楼、敏学楼、唯真楼、启智楼),每一个班级都有一个彰显班级特色的班名(宏志八班、问鼎二班、追梦五班„„),学校的宣传橱窗内,各班走廊的展示墙,教室内的黑板旁,讲台边,书架上,学生们的书籍、笔记本的扉页上,甚至在洗手间里„处处都有励志的话语,处处都有教育的体现,处处都在彰显学校的文化!每个班级外的班级文化长廊都是由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制作而成的,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风貌和特色。教室内的班级文化同样精彩纷呈,角角落落都有励志格言、班级宣言以及学校、学部、级部、班级的活动材料。这与有些学校为保持教室内的整齐划一不让随便张贴东西形成鲜明对比。

三、成型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实用的师生共用学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1)学习内容方面: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

(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特优生,70%学生—优秀学生,10%学生—待优生,(3)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4)“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训练应用;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在xx二中271的高效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策划人、导演,总之课堂完全的交给了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师生情感交融、共同创造、共同提升,教学相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学习成为享受,快乐写在脸上,学习效益当然大幅提高。xx二中的师生共用学案(预习学案、课堂学案、检测学案)也是非常实用的,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学校经济基础上的强力推进,需要全体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钻研教材、不断总结的耐心。否则,课堂不敢成为开放的课堂。我认为要想成型至少需要3年。

四、精细管理。有几个细节:学校办公室外张贴着“今日值班安排”,从带班领导到值班水电工都在“今日值班安排”上,这样,有何事就可直接与这些人联系,便少了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学校的塑胶篮球场地外贴有“塑a胶篮球场地使用规定”,厕所内张贴“厕所使用规定”。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学校管理之精细。

xx之行,开阔眼界,然何时始于足下?必须从我们的教学实际

上一篇:冬日里的一缕暖阳作文800字下一篇:岗位技能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