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2024-04-10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共9篇)

篇1: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为保证白旄镇小学教研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科研活动的水平和效率,以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经教研室研究,教委领导决定,制定白旄镇小学教师参加教研科研活动的制度措施与考评办法如下:

一、制度措施

1、学期初,各教研组须根据镇教研室制定各单位教研工作计划和学科教研计划,安排活动。

2、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各学科每周进行一到两次教研活动,定期进行集体备课。

3、各单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试验课、汇报课活动,探索教学规律,推动教学改革。

4、建立各学科教师梯队,鼓励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业务主任要经常了解分析教师教学情况,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6、关心和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7、提倡教师多写教育教学专题总结或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向教导处上交二篇以上教学专题总结或论文。

8、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根据课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索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9、各教研组长要详细记录每次教研活动情况,各种资料要及时归档。

10、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要做好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学校要给予评定并奖励。

11、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活动时,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

12、凡参加教研科研活动的教师根据考评办法给予加分。

13、凡无故不参加活动的,是教干的每次扣学校综合量化评估分2分,是教师的每次扣教师综合量化评估分1分;迟到、早退的,是教干的每次学校综合量化评估分1分,是教师的每次扣教师综合量化评估分0.5分。

14、不按活动要求去做,未完成活动任务或活动效果不好的,是单位的每次扣综合量化评估分10分,是个人的每次扣教师综合量化评估分5分。

15、根据考评办法对单位和教师进行量化积分,记入年终综合量化成绩。

二、考评记分办法

1、讲课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8、6、4、2分。

2、论文、课件制作、案例、征文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4、3、2、1分。

3、听课学习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2、1.5、1、0.5分。

4、业务培训类活动

参加省、市、县、镇级活动,每次分别加2、1.5、1、0.5分。负责培训的教师加倍。

5、组织各类比赛活动

担任各类比赛活动评委教师按省、市、县、镇级分别加8、6、4、2分。

6、活动考勤

凡应参加而未参加的每人次按省、市、县、镇级分别扣8、6、4、2分。有事须向镇小学教研室书面请假,扣分折半。

7、凡无故不参加活动的教师或单位,根据相关制度给予相应的扣分,记入年终综合量化成绩。

三、本制度及评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大长田中心校

2011.9

篇2: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1、加强教研、教改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长足发展的保证,全体教师必须认真积极准时参加教研活动。

2、各教研组必须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根据学校的部署,在开学的第一周制定好教研教改活动计划,严格按计划开展教改教研活动。

3、各教研组要每周安排一次教研活动,开展专题研究、听课、评课与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要确定一个主题,要有老师做中心发言,教研组长做好活动记录,力求做到每次活动有目的、有内容、有气氛、有收获。

4、各教研组每学期应举行一次大型的教学研究活动(示范课、研究课、评优课、方法指导课等)

5、各教研组要确定好每学年和每学期的研究专题,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反馈。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勇于承担教改教研任务,大胆开展教改实验,努力学习,加快我校的现代化教育的进程。

6、各教研组要努力形成虚心学习、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的良好风气,组织公开课时,教导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都应协助做好听课准备工作。教研组长要协助学校对本学科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

7、各教研组应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学校等各部门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并努力在竞赛中争取最佳成绩。

8、各学科应调动中、老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好业务基础,提高业务水平。

10、教研组长要及时总结教研教改经验,加以推广运用,使教学工作得以发展和创新,选拔、培养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提高本组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学期结束,各学科组应对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作出认真总结,督促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积极向教育刊物推荐。

篇3: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本学期我园的教研活动针对“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有效回应”展开研讨。在其中一次大教研活动中, 我和教师们通过观摩小班王老师的集体活动录像《好朋友》, 围绕“回应方式”进行了课例分析。

1.活动前

我将活动的内容和几个关键的研讨问题与教师们进行了事先的预约, 如有效回应的方式究竟有哪些, 这种方式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是什么, 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可以采用哪些回应方式等, 让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 有准备地参加教研活动。

2.活动中

在观摩课例录像前, 我请各位教师谈谈:在你的实践中你一般会用哪些回应方式, 你认为这种方式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是什么?

教师:重复、追问、质疑、神态表情……

我归纳提升:刚才各位老师说了一些在自己开展集体活动时常用的回应方式, 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种, 即语言类和非语言类 (看PPT) ……

观摩课例录像。

(1) 结合理论的学习, 我们再一起来观摩王老师的这节活动, 大家可自由结伴分成“语言组和非语言组”两组结伴进行讨论, 分别记录王老师的回应方式。然后讨论分析王老师运用了哪些回应方式, 是否有效。 (教师自由分组, 分工记录、汇总、代表发言、骨干教师进行补充等)

(2) 在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后, 我进行了梳理和提升, 帮助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回应方式。

●分析与反思

作为一名教研组长, 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在本次教研前, 我首先把研讨的问题告诉教师们, 让她们有目的地寻找相关资料, 先有了理论方面的自学过程。这样很多教师心中有底, 发言也积极了。所以在活动的第一环节, 我给教师们交流分享的机会, 让她们谈谈自己常用的回应方式, 由此引出回应方式的分类和相应的概念, 并以PPT形式呈现, 让教师们在理论上有了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观摩小班王老师的集体活动《好朋友》录像, 让教师自由结伴分成语言组和非语言组, 有侧重地进行记录、分析、讨论、分享, 这样分组的形式体现了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组内的教师进行了有效分工, 如有的教师记录孩子的具体表现, 有的教师记录教师针对孩子表现进行的回应, 有的教师代表小组进行汇总发言, 有的教师进行补充完善, 发挥了每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也体现了集体的智慧。

篇4: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动力反思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从事校本教研,是新时期基层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虽然有关方面想方设法从组织教研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教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实际需要,满足广大教师的“口味儿”,但是通过近年来笔者多次亲临各级教研工作会议现场观察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似乎对当前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校本教研工作并不满意。在他们之中,或者感觉研究工作“高不可攀”,与己相去甚远;或者感觉“廉颇老矣”,无力而为;甚至还有“逼上梁山”、“疲倦乏味”、“走走过场”等表现。这样,使得有关方面精心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陷入了“事倍功半”的窘境,主要原因何在?

比如:时下拥有驾驶执照和私家车是一种时尚,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学教师也开始热衷于此。笔者观察到,为了学习驾车,他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每天坚持到指定地点参加驾校培训,为期一个月。在他们之中,有“少壮派”者,但多为年龄接近中年和退休者,男女人数相当。练车时间每天早上大约6~8点钟,下午5~7点钟,基本上是在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休息时间。教练员对学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不时就能听到教练员对学员的大声训斥之语(教练员的年龄要比很多学员年轻的多)。按规定,结业时要求学员参加笔试和实践测试,合格者方能取得驾照。所以,全部学员在走向车下之余,都会非常认真的抓紧时间自学有关教材、记忆有关理论知识以准备理论考试。

看到如此情景,笔者感慨不已:平日里各级业务部门鼓励教师们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自觉加强有关新课程理论学习,经常会遭遇教师们的一片“诉苦声”。而那些挂在教师们嘴边上的“搪塞之词”在这里是听不见的,那些难为之情也是看不到的。在这里没有了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知识基础、工作时间、记忆理解能力、家庭困难、教师(教练员)的教学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学员的学习态度都很积极认真:互相鼓励与自我鼓励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学员们对获取驾照所需考核的知识与技能都可在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就能理解掌握,所以,学习效果非常好。

由此笔者产生了疑问:这样高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序列中?进而是否可以推广延伸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其它工作领域中?最让人费解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方法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是经常使用的,然而效果却不好。据此我们是否应该怀疑一些学者们论述的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初,帝在兵闲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攵毛,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文中东汉时的光武帝刘秀对待朝政勤劳不怠,天天与有关大臣议论国事,兴趣盎然至半夜,太子和其他人劝他应该“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可是光武帝却说自乐于此,不觉疲倦,这便是成语“乐此不疲”的出处。

篇5: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制度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我校特制定学生社会实践安全制度

一、明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原则

(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树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学会交往,承受挫折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必备的条件。

(三)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指导性原则:教师应教给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鉴别、研究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时代性原则: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环保等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安全性原则: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实践基地和单位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

二、落实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内容和途径

(一)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校内外有计划的活动为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实践场所,重在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含参观访问)、公益劳动、国防教育、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以社区和基地为实践阵地。

(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保证。

(三)学校要善于利用资源,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及有关场所的作用,挖掘地区资源的潜力,逐步建立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需要的实践基地,规范现有的基地。

(四)学校在落实文件精神时结合实际,与学校传统活动相结合,与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紧密结合。各班在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选择实践途径上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一)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出发,以素质教育总目标为依据,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切实予以保证。学校还应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争取家长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三)学校要组织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把各种成果和建设性意见推荐给有关部门,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鼓励和保护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篇6:引领教师走进参与式教研活动

1什么是参与式教研活动?

参与式教研活动使用的是“参与式方法”。“参与”是指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也包括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方法”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方法。参与式教师活动是在参与式的氛围中,使教师亲身体会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和困惑,以达到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活动活动。

参与式方法最早在国外一些扶贫项目中运用。研究者发现,在一些扶贫项目中,由于没有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当地人没有“卷入”其中,项目实施往往只是一种“输血”而不能产生“造血”功能,在项目实施者离开或项目结束后,当地的情况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得不到预期的改善。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研究者提出并开展参与式行动研究。他们认为,外来的“专家”应该通过与当地人合作,提高当地人的意识和自信,使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专家”只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或“协助者”,当地人(特别是当地的穷人)自己具有足够的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在教师活动中使用参与式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国外,参与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师活动中。在国内,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识活动中也采用了参与式方法。2参与式教研活动的基本理念

参与式教研活动将教师作为发展中的人,希望通过参与活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其职业的提高和个人的成长。因此,参与者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教研组长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转变成为教师的“协作者”、“促进者”,而参与教师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创造者”。

任何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活动的内容,也取决于活动的形式。参加传统的教师活动,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叹:听组织者讲新的教育观念都很赞同,可是回到实际中却不知从何做起,只好嘴里喊着新观念,继续沿袭老做法,时间久了,对新观念也淡忘了。在新课程实验中就发现过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把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完全归因于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到位、观念没转变,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听“专家”给教师做报告,试图通过“专家”的报告来转变教师的观念,进而改变教师的行为。又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感到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与教师活动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一种理念只靠专家灌输或机械接受是难以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的。没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亲身体验,理念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其实,教师观念的改变还需要行动的转变作支撑,而教师的行为不转变并非不愿转变,而是不知该如何转变所致。好的活动不仅要让教师心动,更应该指导教师如何行动。

参与式活动主张以行动促进理念转变,强调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融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之中,强调教师主动、平等参与活动活动,以及参训教师与活动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让教师通过活动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因此,参与式活动可以缩短从理念到实践的路程。

参与式教师活动方法可以使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式教师活动中,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师不再盲目地相信权威,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选择并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

参与式教师活动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的资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之所以采取某些行为而不采取另外一些行为有自己的理由。如果活动内容和方式与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和已有经验没有联系,就不可能被他们理解和接受。参与式活动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教师分享他们的经验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参与式活动过程中,教师们会感到

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评价,而且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知识和经验。与传统活动方式相比,参与式活动更加关注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适合于自己的提高与发展。同时,参与式活动更加注重活动过程,即教师的学习过程。

3活动过程和方式的特点 3.1以小组研讨式为主

研讨,是参与式活动的主要方式。要避免一开始就讲理论。要从研讨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开始,在思想和观点不断交锋的过程中共同研讨,澄清观点和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使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地并有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人数必须受到控制,分组时,可以将共性较多的人分为一组,也可以将差异突出的人分为一组,这应依据活动内容和活动不同阶段的需要灵活安排。共性较多的人在一起便于概括和达成共识,而差异较大的人在一起则便于在观点上相互碰撞,以使研讨更加深入。

3.2以经验为基础

使用参与式活动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一个人原有经验的价值。看看她们已有的实践经验是什么,已经蕴涵着哪些我们追求的理论和观点,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她们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

3.3以问题为“切入点”

老师们常常会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可以成为我们活动研讨的起点和“切入点”。在自我反思、同事间和与活动者间的交流中积极思考,不断积极建构自己的新认识。教师正是在这种互动式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认识,获得新的发展的。

3.4以实践为核心

教师的发展与提高仅凭已有经验的概括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断通过实践将已经获得的半信半疑的理论和观念内化。可以说,实践是参与式活动的核心。

教师的理论和观念是通过实践得以理解、内化并指导实践的。教师真正具有的内化的理论和观念是那些与实践融为一体的理论和观念。会说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内化。要想真正地了解和活动教师,不仅要听教师说,更要看教师做;不仅要给教师讲道理,更要给教师支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招”。

3.5以思考贯穿始终

以往的活动方式使我们的教师不习惯于动脑筋。参与式的活动通过“促进者”的引导,使每一个参与者的头脑不断思考问题,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此过程中,研讨自然要思考,并要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更是带着问题的尝试性实践;就连听指导者讲授,也应伴有思考和讨论。

4如何组织参与式教师活动

4.1参与式活动需要参训者大量的参与,因此活动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一个班不要超过30人。如果超过,活动者需要考虑更经常地组织分组活动,使大家都有参与的机会。

4.2活动者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活动开始时(甚至每半天活动开始时)可以开展一些热身活动,如小组成员相互自我介绍,做名片,给小组取名字、自我欣赏、组员相互表扬等,使大家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

4.3讲座时可以使用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活动,让大家无所顾忌地发表看法。4.4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活动者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提升,帮助参与者从感性的经验中生成理性的认识。

教师参与式活动在参与式活动中,活动者应为参与者分享一些经验和理由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如果参与者感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经验是价值的,那么他们在分享这些经验时会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他们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重新进行评价,整合自己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众多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体验。

4.5注重活动过程。参与式活动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项伴随着“忙碌与艰难选择”的活动,是由人、活动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学习不只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知识资本,而且是学习者自身加入变革的过程。无论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都能够中学习中被产生,被学习,知识和技能的

获得与实践可以是同步的,即时发生的。因此,参与式方法活动特别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过程本身能够引起参与者思变,思变能够改变他们的知觉以及为采取行动所作的准备。活动者活动中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这本身就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尊和自信,树立改革的信心,进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之所以会思变,还因为平等参与的方式本身能够为他们起到示范作用。参与者在活动中不仅仅只是对参与式方法获得一些要领上的理解,而是亲身有所体验。体验学习的重要性不在于学会种操作技术,获得各种技能,而在于获得对于现实的真实感受,而这种内心体验是参与者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原动力。通过对这种活动方式本身的体悟,参与能够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原则,有利于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迁移。

4.6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参与式方法活动与以往的大班讲座活动是不一样的,特别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下组织活动活动,激发参与者针对实际总是进行思考。活动的目的不是为参与者提供一些事实性知识,而是促使他们进行具有总是意识的、高层次的学习,因此,活动中提出的应该肯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开放性。

5参与式教师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原则

1、平等参与、共同使用。

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

3、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4、重视过程,促成改变。

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目标

参与式教师培训追求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触及情感,引发思考,生成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实践。

6案例

【案例】寻找理想的课堂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教研室 李玉平

“诸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大家先建立自己的组织,明确各自的职责,并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本次活动是由校长亲自主持)会议室里热闹起来,不到两分钟任务就完成了,每个小组都有组织、记录、发言、噪音控制员,有的小组还有挑战员,小组的名字也各有千秋:五朵金花组、百科组、同心小组、探索组、创新组、向日葵组、希望组,后勤组的名字最有意思:为您服务。

在欢快的气氛中,活动活动开始了: “诸位老师,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们一直想寻求一个标准。今天,我们共同尝试建设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标准。”说完,校长拿出一叠纸发给大家,要求大家回忆上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找出最成功或最失败的一节课,然后写出这些课的基本特征。

教师们一边回忆一边写。

大约过了十分钟,会议室里渐渐热闹起来,小组讨论开始了,气氛越来越热烈,有的组甚至“争吵”了起来。

过了20多分钟,校长终止了争论:“现在,我们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每一个小组发言时间不得超过五分钟。”

第一个小组上台了,发言的是精干的女老师李美霞:“我们首先总结了一下成功的课堂,说不上标准,只是一些基本的特征吧。首先,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其次是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与学生能平等相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不歧视差生。就教学内容来说,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还有,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课堂上能随机应变,能应付出现的各种局面,同时,教师及时总结整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李老师清了清嗓子,“不成功的课堂首先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生字没有掌握,学生写字水平不高,阅读能力培养不到,小组合作实用性不强,两极分化严重。”说完了,她笑着说:“我接受大家的挑战”。

“我们就请同心小组来挑战吧”。校长提议道。同心小组的一位教师站起来:“你说学生喜欢是对的,可是有的课学生喜欢,但

有时又乱得无法进行,请问这是好课吗?”

“这个问题我们也遇到过,这要看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学生喜欢和乱不是一回事,有时安安静静也是学习,学生也特别喜欢,我们的意思主要是学生不讨厌上课。”

“我觉得‘学生喜欢’应该这样理解,应是针对过去学生厌学而言的。过去,学生来学校没过两个月,就不想上学了。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课堂,有人对‘喜欢’的理解可能就是‘玩’,但事实上‘玩’的课堂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严肃的课堂学生不一定不喜欢,要看你怎么组织学生学习,怎么样让学生投入,让学生学起来不累,特别愉快„„”

接下来,又一小组发言了。

这位教师年纪比较大,声音不高,语速平缓:“我们年纪大了,也不一定跟得上年轻人的思维。我们讨论后,觉得这样的课就是好课:一是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想出高质量的问题,有时连教师也想不到。比如,有一次,学生问我:‘为什么54门大炮齐发’?(《开国大典》)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了解到的课外知识多、口头表达能力强,这些就是好课。反过来,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有时会产生混乱现象,教师控制不好,这就不行。还有,有时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怕耽误时间,不让他说话,这也不是好课。”

“学生提出你不会的问题,你怎么办?你给不给学生解释?还有,学生对不同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也不是不让讨论,可是时间不够,一讨论,教学任务就有可能完不成。”

台下传来了嗡嗡的声音,看来这个问题也问到点子上了。同心组里站起了一位教师说:“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主要是说明教师的教学环境宽松,学生敢说话,敢想问题,也能想出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说明我们的改革确实见效了。第二个问题我们也有困惑,当学生讨论处于高潮的时候,我们却打断了,确实于心不忍。但怎么办,我们也有些困惑。”

“我来补充,”又一位教师站了起来,“现在改革了,什么是教学任务也要重新思考,过去好像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才是任务,实际上,学生讨论也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只不过不是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实际上,我们认为,这种环境下学生学得不但不会少,反而会更多。再说了,我们不是都说好课是学生喜欢的课,这不就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吗?”

说得好!会议室响起了一阵掌声。

发言一个接一个,会议气氛热烈,教师情绪高涨。

“现在快放学了,我们不得不终止大家的讨论。诸位老师,大家也可能感觉到了,活动本身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标准,而是让大家在标准的建立过程中,深入了解标准,学习标准,使用标准,促进教学改革的进程。”最后,校长作了总结发言。

点评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这种研究,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为例,围绕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每一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追问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在教师集体中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例教研,即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的教学研究。课例教研活动是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展开的一系列研讨。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罗列或展示,不是优质课观摩,也不是应付评比、评估的“作秀”课。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进行深度思考的教学例子。

课例教研一般按“提炼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动——对话反思”的程式进行,其主要特点:1.提炼问题,关注教师真实的需要与困惑。课例教研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直面教室里真实的困惑与需要。从某个层面讲,一次课例教研活动是从一个或几个问

题开始到生成新的问题结束。课堂教学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问题即课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成为课例教研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时,才能成为课例教研的问题。

2.合作设计,促进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分享。合作设计是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同伴互助备课。教师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伴,特别是有经验的同行的沟通,需要与教学研究人员的对话,同时还需要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迸发教学灵感。在课题组集体备课中,执教者说设计思路,教研员和其他教师以平等的伙伴关系设身处地谈如何创造性驾驭教材,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有什么需要,怎样点拨等。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几个人凑在一起,而是合作者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谦让、彼此接纳。

3.教学行动,立足自然状态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引导教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执教,不追逐所谓的“热点”而放弃实用,不迎合听课者的口味而放弃个性;依托教学设计上课,但并不是演“教案剧”,也不允许“友情出演”,而要根据课堂教学这一真实情境中学生、教师发展的需要来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设计”,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

在课例教研中,有时为了切实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满足研究的需要,同一教学课题,应该多层面多次上课。为了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会有多人上同一课堂的课,进行比较研讨。

4.对话反思,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教学理念。在对话反思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可支持性的参与氛围,让教师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思考。

篇7: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校领导参与校本教研制度

1、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工作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工作制度的强有力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校长要主动参与校本教学研究,加大对校本教研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学研究创造条件,营造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校文化。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实施。

2、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3、学校领导分工负责,实行蹲点制度,深入到各个教研组,参与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做好听、评课记录。

4、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参与校本教学研究,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学校校长及主管教学教研的主任听课节次要达到全校教师数。无故缺席者作旷工处理。

5、学校领导班子每期至少举行三次以上的校本教研工作专题会。每期至少进行一次相关的专题讲座。

6、学校领导应针对平时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确立校本教研的研究方向。

篇8:教研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主动性

案例片段一:微型小组的互助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我们的微型互助小组由三四名教师组成, 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研究兴趣来挑选合作伙伴, 组成互助研究小组。围绕园本教研中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而展开, 小组制定《微型互助合约》, 明确合作研究的目的, 有序开展互助研究。例如, “绘声绘色”组, 该组由三位有美术特长的教师组成, 她们研究的问题是“多媒体课件在美术教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在中班美术活动《能干的瓢虫》课例研究中, 尝试让幼儿运用图形的组合, 表现瓢虫的外部特征和不同方位, 体验画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活动的重点是图形的组合, 难点是表现头部的不同方位。微型小组针对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进行课件制作与课堂实践效果研究。

第一次课堂研究:制作了《全方位爬的瓢虫》课件。研究发现:教学中课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 但课件是直接导入瓢虫全方位的爬, 对于难点部分“表现头部的不同方位”还没有更有效地发挥课件的示范引导作用, 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幼儿呈现的绘画作品方位变化比较单一。

第二次课堂研究:制作了多个“不同方位爬的瓢虫”课件, 让幼儿先逐一欣赏“不同方位爬的瓢虫”, 再欣赏“全方位爬的瓢虫”。研究反思:教学中幼儿通过欣赏单一画面到多向画面,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感知瓢虫的方位变化, 有了更形象生动的理解, 对幼儿绘画《能干的瓢虫》起了较有效的示范引导作用, 幼儿呈现的绘画作品方位变化明显增多。但在研究中发现还应进一步增加情境性的导入, 从情感上激发幼儿, 积极地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体验画面的丰富性和情趣性。

第三次课堂研究:制作了情境性导入《棉花姑娘》的课件, 以情境为主线, 借助虚拟的故事情节——“棉花姑娘请求帮助”为导入环节, 把幼儿放在“帮助棉花姐姐捉害虫”这样一个情境中, 探索要捉住画面上不同方向的害虫, 从绘画中表现瓢虫不同的头部位置。

研究成效:通过课件的演示, 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探讨绘画动物的空间方位, 感受瓢虫的外形特征以及空间方位的变化。不仅从情感上激发了幼儿愿意帮助棉花姑娘, 同时使幼儿视觉、听觉、知觉、思维、想象联系在一起, 提高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三组课件在活动中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在我园, 像这样富有个性的微型研究小组还有很多, 她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园本教研提供了实践性经验, 发挥了园本研究的有效性。

案例片段二:教师课堂教学的互助研究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研究中如何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呢?我们采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让教师从“看”转变为“观察”, 从“议”转变为“研究”, 需要教师明确观察目的与内容、提供课堂教学观察的机会、研究形成一些共识。

篇9: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制度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研活动;思考

一年前,我参加全市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活动名称为:古筝赏析《花儿朵朵》。本次活动从选题到设计活动环节,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是我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明确,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不是让教师去研究理论,而是倡导教师以自身的教育实践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案例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

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更深入地理解了《纲要》的精神、提高了各种能力。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传播了新的教育思想,宣传了新的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但真正要把在教研活动中的新观念、新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变成自己的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教师及时地总结。只有适时总结反思、提炼、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从一个平台跃上另一个更高的平台。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宓.谈谈青年教师公开课

[2]龚茜.浅谈如何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李云翔.浅论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评价的研究

上一篇:下功夫才能有真本事演讲稿下一篇:羊安小学道德小模范赵启越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