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2024-04-16

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精选6篇)

篇1: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于5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查批准,自207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详细内容。

《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年3月6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促进和规范自治州全民公益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互信、互助、互学,凝聚社会力量,传递社会关爱,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保障公益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全民参与公益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全民参与公益活动(以下简称公益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下列行为:

(一)扶贫、济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

(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

(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六)精神抚慰、情绪纾解、心理援助;

(七)法治与社会公德宣传、法律援助、社区服刑人员及刑释解矫人员的安置帮教;

(八)参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维稳工作和矛盾纠纷化解;

(九)其他公益活动。

第四条 公益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诚信、合法、非营利的原则。

第五条 鼓励和支持常态化开展公益活动。鼓励人人公益,天天公益;鼓励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公益活动;鼓励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的公益活动;鼓励和支持适应发展新需求的公益活动。

第六条 开展公益活动,应当讲求实效、利民惠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便于参与。

提倡家庭公益、网络公益、社区公益、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开展公益活动。

鼓励在农牧区开展公益活动。

第七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公益活动参与者,公益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 公益活动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引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第九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益活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合理安排公益活动资金。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培育品牌公益活动和品牌公益组织,发挥公益活动带头人和示范团队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十条 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负责建立公益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公益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宣传推广。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应当根据各自的工作范围,支持、组织、参与公益活动。

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工作职责加强对公益组织的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

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公益活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慈善组织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组织、参与公益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开办专题节目、专题报道、专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无偿开展经常性宣传。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组织参与公益活动,为公益组织提供场所和其他便利条件,客观、真实地登记公民参与公益活动信息。鼓励将公益活动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提高全民参与公益的意识。

第十一条 每年五月第一个星期日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

各县市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每月确定一天为本县市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季节特点、社会需求、中心工作和阶段性工作需要,设置主题,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全民参与公益日活动。

第二章 公益活动参与者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 公益活动参与者包括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公益活动参加者。

公益活动组织者应当为公益活动参加者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公益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 公益活动参与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能力等条件,选择参加公益活动;

(二)获得与所从事公益活动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三)获得与所从事公益活动相关的必须条件和必要保障;

(四)请求公益活动组织者帮助解决在公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五)向公益活动组织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其他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四条 公益活动参与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组织公益活动,应当考虑参加者的年龄、身体、知识技能等条件与公益活动要求相适应,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培训;

(二)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活动,应当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学校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公益活动的,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

(三)参与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公益活动,应当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许可证书;

(四)组织参加抗洪抢险等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公益活动前,应当为公益活动参加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五)接受公益活动组织者的指导和安排,履行公益活动服务承诺;

(六)尊重公益活动受益者的意愿、人格、隐私、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权利;

(七)保守在公益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受保护的秘密;

(八)不能继续从事公益活动时,及时告知公益活动组织者;

(九)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十五条 公益活动组织者安排公益活动参加者从事公益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签订公益活动书面协议:

(一)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有较高风险的;

(二)连续三个月以上参加公益活动的;

(三)为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提供服务的;

(四)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签订协议的情形。

第十六条 公益活动服务协议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公益活动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公益活动参加者的权利、义务;

(三)安全保障措施;

(四)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五)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六)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第十七条 开展公益活动,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公德、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第十八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强迫其他组织和公民参与公益活动。

第十九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利用或者借用公益的名义进行营利性和其他有悖公益宗旨的活动。

第三章 保障与激励

第二十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扶持设立公益组织、补贴奖励、设立公益项目等方式开展公益活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成立或者指定公益活动办事机构,乡镇、街道指定公益活动办事机构,各单位成立公益活动协调小组,公益活动办事机构和公益活动协调小组在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二十二条 自治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公益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协调指导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受益者建立需求对接、资格审核、服务记录、嘉许回馈等制度,提高公益活动效果。

第二十四条 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应当将公益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公益活动考评机制。

各县市、各单位参加公益活动评价结果实行社会公示制度。

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评选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加强对公益组织的服务与管理。在不违反社会团体管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民政部门可以放宽公益组织登记条件,简化手续。

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服务和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十六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引导辖区内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公益活动的宣传,鼓励将培养青少年公益意识纳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应当积极传播公益理念,培养学生公益意识,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第二十七条 鼓励公民个人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鼓励公民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公益活动。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公益活动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公众人物、宗教人士和其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加入公益组织,参加公益活动。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应当将其工作人员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为其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

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公益活动参加者。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的信息纳入其诚信档案。

公民个人参加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经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认定,可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方面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公益活动组织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各级各类评优选先;逾期不改正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通报,建议取消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或文明单位创建资格,同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应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的;

(二)不及时组织开展公益日活动的;

(三)损害公益活动参与者、受益者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强迫其他组织和公民参与公益活动的;

(五)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社会公德、破坏民族团结的;

(六)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情形的。

公益活动参加者有前款(三)、(五)项情形者,由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批评教育,责令改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借用公益活动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民政、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二条 公益活动组织者、参加者、受益者在公益活动期间发生的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条例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篇2: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一、制定《条例(草案)》的必要性

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是近年来中央倡导实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的重要载体,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力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我州奇台县召开“践行核心价值,开展全民公益”现场经验交流会,提出了全国学习奇台经验的号召。为不断推进此项活动上水平、上台阶,有必要将我州开展全民参与公益活动的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依法引领、促进和保障公益活动广泛、深入、健康发展,为实现昌吉州稳定当表率,发展先行者的目标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3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确定我州可行使地方性法规立法权。在此背景下,以地方性法规的方式提升和固化我州公益活动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提高全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公益活动开展中的职责和任务;明确公益活动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公益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避免和防止在公益活动中产生法律纠纷,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同时,条例的成功制定将是全国在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方面唯一率先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不仅具有独创性,同时将为全国公益活动方面的立法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二、《条例(草案)》起草过程和主要依据

今年年初,州党委将制定《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工作列入《州党委常委会20工作要点》,并将任务分解由州人大常委会牵头完成。州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条例》纳入《自治州“十三五”立法规划》和《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年工作要点》,将此立法项目作为自治区人大确定我州可以行使地方性法规立法权后的首部法规加以推进,成立了以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索跃为组长,由州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办、文明办、民政局等单位组成的条例起草小组。对于全民公益活动进行立法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并无直接的上位法作为立法依据,在法条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8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为立法依据;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为体例参照;以我州公益活动实践和各省市志愿服务立法经验为基础内容,学习借鉴了北京、上海、福州等省市志愿服务工作条例,特别是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6月29日颁布的《关于深入开展全民公益活动的决定》的经验和做法,《条例(草案)》前后修改8稿,并于11月初州人大常委会党组将《条例(草案)》及起草情况向州党委专题报告。按照州党委常委会决定要求:鉴于《条例(草案)》内容涉及政府职责和职能部门较多,州人大常委会将《条例(草案)》转交州人民政府进行修改完善。州人民政府将此项工作交州政府法制办具体办理,州政府法制办于2016年11月8日—23日通过书面致函、西部庭州网站发布征求意见公告等形式向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州直各群团组织、部分驻州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公开征集意见,并于11月25日邀请自治区、州十位专家召开了《条例(草案)》立法专家论证咨询会,对《条例(草案)》管理实践与立法技术上的疑难问题法学专家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征集到的修改意见及专家论证会提出的近六十余条意见和建议,州政府法制办专门召开三次主任办公会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消化和吸收,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12月21日《条例(草案)》顺利通过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五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现以议案的方式提交州人大常委会审议。

三、《条例(草案)》的主要修改内容

州政府法制办重点从合法性、合理性、操作性、逻辑性、表意性等五个方面对《条例(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主要修改内容:

1. 规范和明确了公益活动的参与主体,《条例(草案)》第十二条规定:公益活动参与者包括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公益活动参加者。此条表述高度概括了能够参与公益活动的全部主体范围,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这一内涵。

2. 对《条例(草案)》第十四条公益活动参与者的义务,从逻辑性和表意性方面进行了归纳修改。将《条例(草案)》中对公益活动参与者的要求,如:安排公益活动,应当考虑参与者的年龄、身体、知识技能等条件与公益活动所要求相适应,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培训;安排未成年人参与公益活动,应当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并征得未成年人监护人同意;参与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公益活动,应当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许可证书;公益活动组织者安排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公益活动前,应当为公益活动参与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内容统一并入公益活动参与者义务,第十四条由原来的六项修改为九项。

3. 对《条例(草案)》第十六条公益活动协议内容进行了归纳整合,由原来九项修改为六项。

4. 从合理性与逻辑性上对《条例(草案)》第三章保障与激励章节中的保障措施、表彰奖励、协调指导、考核评价、服务与管理、鼓励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整合。如,将散见于本章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协调指导职责归纳为一条,即第二十三条,明确了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的协调指导职责是:自治州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协调指导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受益者建立需求对接、资格审核、服务记录、嘉许回馈等制度,提高公益活动效果。

5. 按照合法性原则对《条例(草案)》第四章法律责任进行了重新梳理。

6. 对《条例(草案)》中多处词语表述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意图从表意性上更加清晰明确。

四、《条例(草案)》的结构框架。

《条例(草案)》力求做到法理立得住,内容“精准实”,效果管长远,操作有抓手,执行有依据,共五章三十三条。

第一章总则共十一条。重点明确了公益活动的定义、范围、原则、工作格局和管理职责等内容,明确公益活动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引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规定了每年五月第一个星期日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各县市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每月确定一天为各县市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日。

第二章公益活动参与者权利和义务共八条。明确了公益活动参与主体、公益活动参与者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应当签订公益活动书面协议情形和协议主要内容以及开展公益活动的禁止性条款。

第三章保障与激励共十条。围绕公益活动保障鼓励措施、表彰奖励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就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支持、保障以及社会责任作出了规定:鼓励公民个人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公益活动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公众人物和其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加入公益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应当将其工作人员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为其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公益活动参加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的信息纳入其诚信档案。公民个人参加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经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认定,可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方面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第四章法律责任共三条。明确对公益活动组织者和参加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相关情形的由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整改期间不得参加各级各类评优选先;逾期不改正的,在本行政区域内予以通报,建议取消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或文明单位创建资格,同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相应责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借用公益活动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民政、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公益活动组织者、参加者、受益者在公益活动期间发生的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篇3: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重庆的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 农村人口众多, 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就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 因此“科普条例”的出台对推进重庆市民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条例”具有许多亮点, 也有创新的思路。我曾经阅读过许多省市制订出台的“科普条例”, 但本条例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普及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强调“科普”是公益事业, 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亮点还有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下面, 本人就“条例”如何实施与贯彻谈几点想法:

一是“条例”颁布后要加大宣传力度, 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抓好“条例”的实施。

二是发动全民参与, 有效利用好我市的科技资源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我建议“条例”颁布后, 政府要号召,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协会和学术团体全面参与市民的科学普及教育活动, 提倡教授、专家走出校园和实验室去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同时我们重庆有市政府聘请的100余位科技顾问团成员, 还有政府组建的应对自然灾害专家宣讲团, 科普教育也要充分发挥这些智力资源的作用。

三是重庆市民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活动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服务, 把实用新型技术交给农民朋友。另外, 中小学生也是教育的重点对象。要让幼小年龄就开始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四是为了配合好“健康重庆”、“和谐重庆”建设, 我们要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当前科学普及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健康教育、科学营养知识的普及。我们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市营养学会在过去几年中相继发起一系列旨在增强重庆市民健康的科普教育, 先后深入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广泛开展咨询教育、科普讲座等, 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五是科普教育一方面要依靠全民参与, 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重视, 要利用公共资源, 如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 尤其是要发挥好政府主流媒体作用, 扩大受益面、增强公众可信赖度。科普教育工作, 政府掌握的宣传机构不应收取任何费用, 鼓励新闻单位、新闻人员积极进行科普工作的宣传报道。

六是科普教育要采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 要有针对性、趣味性, 还要重实效。

篇4: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条例

关键词:非营利性体育组织 ;全民健身;体育人群;全民健身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29-06

Abstract:Non-profit sports organizations have assistant function to the sport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in Suzhou City, we can explore the role of non-profit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assisting the government of mass sports, including the innovation mode in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sports popul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organization inefficiency, unfai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fitness activities, with a vie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hysique of grass-roots sports people.

Key words: non-profit sports organization;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sports population; national fitness path

作者简介:温丙帅(1979- ),男,辽宁新民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民健身条例》,其中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指出,“国家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社会参与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并明确提出要转换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竞争与合作,提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推动全民健身深层次发展[2]。这都说明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需要政府、市场、第三方组织等多元参与、协调管理、多方监督,建成全民健身活动的立体、多维共建、共营及共管的全民健身活动参与机制。

近几年,苏州市开展了“十分钟健身圈”、“221”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五星级体育社团等级评定资助制度”以及“阳光健身卡定点网络平台建设等[3]。宁波市也是开始体制破冰行动,对体育场馆市场化经营,实现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广州市羽协改进社团组织服务管理模式,通过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羽毛球爱好者的合作,推动羽毛球“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形成社会体育社会办、群众体育大家办的新机制[4] 。这些都说明地方政府在全民健身活动成果是丰硕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全民健身活动中基层体育群众体质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存在政府高投入、低效率、多元化主体参与不足、资源利用欠缺公平性,体育群众真实参与率低、参与意愿不强、对组织形式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5]。因此寻找公平基础上的高效组织模式迫在眉睫,而非营利体育组织与基层体育人群连接紧密,并具有政府、市场不具有的先天优势,因此如何发挥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主要承载作用,将成为我国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苏州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5个组织为研究样本。研究对象包括:苏州市单项体育协会2个,24人;社区体育健身组织15个组织(政府引导),180人;企事业单位工会体育组织6个,72人;事业单位员工自发体育组织5个,60人;企业员工自发体育组织9个,108人;依托于互联网成立的草根体育健身群18个,216人,共计660人,其中总数男子占363,女子占297,其中18~44岁359人,45~59岁210人,60岁以上91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券分析法

采用Bartlett球型检验,对问券调查表进行了效度检验得出P<0.001,说明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矩阵,能够以最少的因子同时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问卷问题设定有效。对苏州市55个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进行问券调查(其中社区体育健身组织、企业员工自发体育健身圈、依托于互联网而构成的体育健身圈占总数的69%),主要涉及内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生存运营现状、参与全健身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每个组织平均发放12份试卷,共发660份,收回648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率96.7%,符合研究要求。对问卷中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了信度检验分析,检验Cronbach系数在0.885~0.901之间,问卷有高信度。对此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作为论文研究的支撑证据。

2.2.2 文献资料法

阅读参考资源包括:通过中国知网收集全民健身、非营利体育组织方向的相关核心论文近60余篇(1998年-2014年);国内外非营利体育组织方面权威著作10余部;收集国家、各省市全民健身、非营利组织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近五年各级政府的体育规划。

3 结果与分析

3.1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特征

Salamon 认为“NGO(非营利性组织)应该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五个标准[6]。在国内学术界基本都是认同这个观点,并围绕这五个标准细化行业,进而近十年来多名国内学者给出了多种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定义。本研究依旧参照Salamon这五个标准作为研究苏州市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理论基石,即只有符合这五条标准的体育组织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3.2 苏州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

3.2.1 苏州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情况

根据图1,2006-2010年江苏体育彩票的收入呈增长态势,逐年平均增长40%,到2010年为止总收入87.7亿,上缴43.9亿,剩余43.9亿。并且2011-2013继续呈增长态势,其中公益金也是每年逐年增长,为江苏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3.2.2 苏州全民健身路径的投入情况

根据图2,近三年政府对路径的投资保持在300万元左右,由于前几年的铺设基础投入资金比较大,近几年主要针对新开发小区、老城区改造和偏远的乡村补充配备和修缮设备[7]。近三年苏州市全民健身路径的投入趋于稳定(2011年10分钟健身圈投入资金相对较多)。

3.2.3 苏州全民健身活动中体育社会指导员情况

根据图3,苏州 2010年到2013年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数量逐年上升,比例越趋于合理化,苏州发展体育社会指导员的递增数量走在全省前列。

3.2.4 苏州现有体育场馆数量情况

根据图4,苏州体育中心、综合场馆、室内健身中心的数量相对于苏州人口的平均比例不高,人均室内体育场地的面积与发达国家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群众体育健身的多元化需求支撑仍有不足。

3.2.5 苏州地区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数量

苏州市体育局2013年官方数据(表1),苏州市的体育协会数量总计139个,体育俱乐部的数量为140个。根据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调研和对互联网、QQ群的统计,苏州市体育俱乐部的数量大约在200~250左右。造成数据不同的原因是,很多草根俱乐部或体育群因为审批繁琐和实际不影响活动的开展,没有去备案和注册,还有些组织不知道到哪里备案。

3.2.6 非营利体育组织的生存资金来源和市场竞争能力现状

非营利体育组织生存资金主要来源于官方扶植,例如体育协会、官方组建的体育社团、企事业体育团体等靠收取会员的会费和单位补贴结合来维持运营。草根体育组织基本靠自身收取会费来组织活动[8]。总体上看非营利体育组织依靠自身组织运营,参与市场竞争来盘活自身运转的组织数量不多,缺乏有效的经营模式。根据问卷调查,体育群众对享有公用体育资源满意度不高,多数都是自费项目。

3.2.7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与政府和群众信息沟通情况

根据实地访谈,苏州非营利体育组织与体育行政部门沟通效率不高,一般只有依靠体育协会作为中介沟通平台,效率不高。直接与政府沟通的便民平台缺失。一般走行政的访问程序,耗时长,效率低。与群众的沟通一般限于与组织内的会员进行沟通,基本上是人-人模式来传递信息。与其他体育群众联系的方式不多,一般是靠比赛交流时进行信息传递。群众对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流畅程度满意度不高,只有45~60以上的女性,或老年人通过社区获得的信息充分,比较满意。

3.3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3.3.1 法律、法规不健全,审批门槛高,行政干预过多

目前我国社团法虽然规定了非营利性组织的自主权,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苏州市非营利性体育组织都是在体育总会管理下,并且要求备案或登记。而体育总会的负责是体育局的官员,这就是间接变成了由体育局管理,政府的角色从业务指导演变为审批、登记管理及考核奖励,这就导致了弱小的非营利体育组织无法生存,只有灭亡和自娱自乐去了[9]。因此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存在盲点和行政部门越权、揽权等造成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权难以实现。

很多苏州市草根体育俱乐部、社团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注册、备案,内部组织不健全,没有规章制度,脱离有效的监管,自娱自乐在自身小范围的圈子中。很多组织由于是自发性的,没有固定的组织者、没有精力和时间经营,没有考虑过发展扩大组织会员人数的想法。因此此类的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处于无监管、无保护状态,他们缺乏政府需要提供等级、注册的便捷途径,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和资源扶植机制。

3.3.2 自身组织经营模式欠缺,缺乏竞争能力

通过对非营利体育组织的调查,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体育服务类市场竞争参与程度高,但是达到的效果不明显。很多俱乐部的生存来源还是主要依靠会员的会费、政府或企业的资源来组织维持组织活动,主观上缺乏对非营利性组织功能的正确认识,承担社会公共功能服务的观念严重缺乏。组织内缺乏民主机制,市场竞争意识淡薄,没有考虑到该组织的现实生存方式、组织运营模式。因此对自身组织运营缺乏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自身具有技术垄断性优势,没有得到开发,这就造成组织内部没有运营资金,因无法提供合适的薪酬给组织内专业的工作人员和自愿者,造成人才的流失。此外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与政府、媒体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资源很难持续流入[10]。

3.3.3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对本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参与论证本行业重大事项满意度很低,18~44岁仅31%、45~59岁为33%,60以上为12%,说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参与制定行业重大政策不足,在其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专业辅助作用,在本行业内对群众的影响力一般只局限在自己组织的会员中,对外延爱好者的影响力不够。平时在一定区域内组织活动,对外宣传品牌和提供体育服务的品质粗放,与本区域的体育协会、同质的体育非营利性组织、体育群众的沟通不够,共同参与社会性体育服务不多,这些都造成了社会影响力受限。

3.3.4 与社区文体部门联动不足,缺乏互补性功能

60岁以上和45~60女性的群众参与社区活动比较多,在中青年或者长期从事一项运动的群众参与社区组织的健身活动比较少,这里我们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功能出现错位或者重叠,社区文体部门人员少、场地、资金资源有限,因此想全方面开展各项活动是不现实的,因此根据问卷调查,老年人和女性在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中参与度最高,例如健身路径器材的使用,广场舞、太极拳等。而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主要是组织本专业的体育项目,他们注意力更集中在单项上,非大型群体项目上,例如拳击、游泳、登山、羽毛球、网球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非赢利性体育组织是无法辅助社区的,但是从整体的全民健身活动看,是各司其职形成了很好的互补。但是我们也发现这里面存在场地资源、专业人才、政府资金等资源之间的竞争,结果自然是社区胜出。因此只有平衡这些资源,社区抓住主体项目,下放资源、下放其他的专业体育项目、与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合作才是效益最大化共赢模式。社区具有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因此这些资源只有配备到相对应的专业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作为政府代表方的社区文体部门在这些方面上思路需要调整。

3.3.5 与政府之间沟通不畅,利益表达效率低

总体上,政府对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缺乏信任感,总体上以监管为主,资源是不愿意分流到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但是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俱乐部、社团经济独立性越来渐强,逐渐远离政府管理,因为政府没有资源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政府组织的活动,功能角色在默默发生转变。政府手中最大的场馆、场地、资金、专业体育人才、税收政策等是和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利益交叉点,然而目前苏州体育部门将手中的资源通过自身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比较多,全民健身活动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政府应该更愿意让非营利体育组织参与,使组织渠道多元化为其分担任务。传统的体育协会来进行信息沟通是无效的,因为目前的体协基本上还是半政府性质,不能代表非营利性组织的利益诉求[11]。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缺少更多的行业资源、信息、话语权,政府缺少帮手,因此目前两者有效、公平的沟通渠道是缺失的。

3.3.6 组织、引导、补充、规范、监督体育群众的部分功能缺失

根据表2,为体育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组织群众活动或比赛情况两项满意度调查,非营利体育组织引导群众体育参与健身活动时,存在组织规模小、组织引导方式落后、时间安排不得当等问题,造成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在补充政府主导的全民健身功能时,与政府沟通不到位,补充内容与群众需求没有对接,出现项目重合、形成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在规范、监督体育群众,保护群众体育权利时,办法比较少,缺少有效的支持平台,与政府、群众分层次合作措施较少,联动预防优势不明显。

3.4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3.4.1 优化法律、制度环境,整合优势资源

1)修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争取本行业立法、执法与监督方面的参与权。降低登记、备案的准入门槛,将草根体育组织纳入法律管理体系中[12]。2)参与政府制定年度全民健身具体项目和划拨资金分配的规划。争取优先配置全民健身活动年计划的70%左右的资金或60%左右的项目。3)争取非政府方的其他各种形式的资助。建立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包括资助、会费、各类捐赠甚至境外资金,申请国内外项目等。4)建立组织与基层群众的关系,将自愿精神、服务社会的理念实践到组织活动中,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建立与体育群众的沟通机制和民主解决问题方式,争取群众的支持。5)建立吸引优质服务人员、志愿者参与的环境,给予其薪酬保障或好的合作方式。用服务的品质抓住优质消费者,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3.4.2 建立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自身的运营竞争模式

图5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自身运营竞争模式 1)建立“产、责、权”清晰的经营模式,认真分析内部、外部环境,整合优势资源,突出自身的服务性,打造品牌效应,精耕体育服务性产品。2)多元化引资投资建设自主体育场馆、体育硬件设施。3)每年定期推广该组织冠名的体育赛事,积极推广品牌在体育群众中的影响力。积极整合社区群众资源,扩大体育产品的种类,增加服务输出。4)紧跟地方体育产业升级思路,规划中、远期体育产品种类,增加服务类产品输出。[13]

3.4.3 建立多维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1)组建独立的网站。及时公布国家、地方政府、体育部门、行业协会相关法规、政策、竞赛、人力资源等相关信息。设置兴趣爱好者交流论坛。打造组织自身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与社区共享社区体育信息公布栏、体育视频播放平台。2)利用体育技能视频、海报、宣传画等配合社区文体站对全民健身知识进行精准宣传。定期在信息公布栏上更新本组织近期活动信息。3)优化小众信息平台。将组织者-会员模式、手机群、QQ群、微博、微信群等会员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优化。将信息集中到最便捷高效的模式上[14]。4)利用政府体育节、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统筹安排该组织的品牌推广。

3.4.4 与社区文体站形成资源、功能二元互补联动机制

1)社区服务站重点抓住自身优势体育项目,将不占管理优势的体育项目交给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做好45~60岁以上体育群众的服务。对本年龄段的女性重点关注。)在开展较好的优势体育项目上做优、做精。强化服务意识,正确引导群众对社区户外组合健身器材的正确使用。2)联合培育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实践技能水平,人员培养向年轻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完善其生存机制,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确保其工作环境和资金待遇。3)联合建立由有偿到志愿精神的自愿者服务体系,设立自愿者培训体系、技术升级、奖励机制,积极拓展信息来源为自愿者创造更多参与机会的平台,将自愿者的服务质量与社会信誉评价体育挂钩,增强自愿精神在社会行业中的广泛认可度[15]。4)两者在场地、政策、资金等方面问题上形成共识,实现优势互补效应,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

3.4.5 参与对群众体育权利的保护和监督

1)联合政府建立多方参与监督平台,设置专门的联络员,完善举报系统,监督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例如,寒山论坛模式。2)将事前防范、奖励和事后追惩三者共同组成联动监督机制(这是出于对于公民结社自由的维护和避免公权力侵犯私权利的角度考虑)。3)鼓励社会监督,采用西方国家的“随时吹哨制度”(即组织成员、或参与活动的群众如果发现不合法问题随时通过监督渠道举报,以达到预防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目的)[16]。

4 结论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全民健身活动创新思路,完善全民健身相关制度,继续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科学设计社区功能性场馆的数量和开放方式,重视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载体作用。加强政府、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群众、市场方的沟通平台建设,监管方式采用民主创新的方式,在法治的前提下发动群众,将事前预警机制、事中第一时间知晓、事后处罚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苏州市政府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一直努力创新向前,由于全国各省市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以苏州全民健身经验为模板进行剖析,期望为其他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经验,使全民健身活动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全民参与、国民体质切实提高,共同构建大健康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Z].2009-08-30.

[2]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Z].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

[3]苏州市政府关于批准苏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zfxxgk.suzhou.gov.cn/sjjg/szstyj/2012

11/t20121129_176700.html.

[4]广东创新社会体育组织体制机制建设[EB/OL].http://www.gdsports.net/html/gdtyfzfs/2013_05_06_11_8546.html.

[5]彭英.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发展困境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0).

[6]Salamon.全球公民社会[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8-50.

[7]李相如.全民健身路径锻炼方法与游戏竞赛规则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0(6).

[8]汪流.全民健身活动组织模式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0(3).

[9]康晓光.NGO与政府合作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12.

[10]王晓.我国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

[11]刘玉.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与现实选择[J].体育科学,2013(2).

[12]杨继红.草根公益性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路径研究 [J].西北大学学报,2010(2).

[13]曾旗.非营利性组织构建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分析[J].商业研究,2009(6).

[14]林子.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2(5).

[15]苏州市体育局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EB/OL].http://www.zfxxgk.suzhou.gov.cn/sjjg/szstyj/sz_9857/zfxxgkndbg_9860/201404/t20140404_372968.html.

篇5:全民健身条例

【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560号 【发布日期】2009-08-30 【生效日期】2009-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全民健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60号)

《全民健身条例》已经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00九年八月三十日

全民健身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国家支持、鼓励、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

第三条 国家推动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建设,鼓励体育类社会团体、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第四条 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

第五条 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全民健身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全民健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体育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全民健身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全民健身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七条 对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全民健身计划

第八条 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应当充分考虑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居民的特殊需求。

第九条 国家定期开展公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公民体质监测由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其中,对学生的体质监测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由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国务院根据公民体质监测结果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修订全民健身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公民体质监测结果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修订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第十一条 全民健身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组织和协调,对本行政区域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任期届满时会同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章 全民健身活动

第十二条 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全民健身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在全民健身日结合自身条件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全民健身日组织开展免费健身指导服务。

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家鼓励其他各类体育设施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第十三条 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举办全国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全国性社会团体等,可以根据需要举办相应的全国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举办本行政区域的群众体育比赛活动。

第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工间(前)操和业余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可以举办运动会,开展体育锻炼测验、体质测定等活动。

第十六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应当结合自身特点,组织成员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将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第十七条 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协助政府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八条 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站点、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支持。

第十九条 对于依法举办的群众体育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设置审批和收取审批费用。

第二十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站等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公民健身意识。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

第二十二条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第二十三条 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学校、家庭应当加强合作,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

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中心等应当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便利。

第二十四条 组织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的规定,做好安全工作。

第二十五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健身活动从事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的行为。

第四章 全民健身保障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

第二十七条 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保护和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应当遵守《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规定。

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健身活动;农村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还应当考虑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习惯。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

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

第二十九条 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免费提供健身器材。

居民住宅区的设计应当安排健身活动场地。

第三十条 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应当对该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配置的全民健身器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

第三十一条 国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国家对不以收取报酬为目的向公众提供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等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技术等级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免费为其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档案。

国家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第三十二条 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相关体育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二)具有达到规定数量的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和救助人员;

(三)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进行实地核查,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批准的,应当发给许可证;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录,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第三十三条 国家鼓励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者和健身场所管理者依法投保有关责任保险。

国家鼓励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公民依法投保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应当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 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学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未经批准,擅自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3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 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者取得许可证后,不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仍经营该体育项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3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 利用健身活动从事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社会公德、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的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篇6:全民健身条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应当充分考虑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居民的特殊需求。

第九条 国家定期开展公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公民体质监测由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其中,对学生的体质监测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由国务院体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国务院根据公民体质监测结果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修订全民健身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公民体质监测结果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修订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第十一条 全民健身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组织和协调,对本行政区域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情况负责。

上一篇:致大学挚友—感谢一路有你下一篇:编导面试技巧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