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2024-04-20

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通用8篇)

篇1: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1音乐专业微课的形式和内容

音乐专业的微课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也可以在课后使用,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某一个知识点,集中说明问题,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但不局限于视频,还可以包括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内容,具有短小精悍、内容精炼、目标明确以及结构化、模块化的特点,是一种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和封装,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可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方便进行网络传播,特别是移动设备的传播。有的老师把“微课”理解为一种围绕重难点或关键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的教学活动,主要讲解一个知识点或者专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微课应能较好地折射出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重点反映某个知识环节中教与学的活动。微课视频应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融PPT、音视频为一体,较生动、完整地呈现某个知识点,微课视频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观音微课视频,学生以小见大,领悟其中的学习重点和精髓,激发学习动机和欲望,从而不断地推进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掌握获取资料、分析和评价知识的技能,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学习的重点,较出色地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2音乐专业微课的特征

微课的特征:基于对微课内涵的认识,高校教师认为微课具有哪些特征呢?通过调查反馈内容的分析发现,老师们认为微课主要有“视频为主、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多样”等特征,北京吉利大学商学院张静老师对微课特征的总结很有代表性。视频为主,短小精悍: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视频片段一般控制在8~10分钟。与传统的45分钟课堂相比,资源容量较小、时间紧凑、短小精悍,对于音乐专业的教学更有其生动和随意性。内容精炼、主题突出: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主要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内容更加精练,主题更加突出。容量有限,便于观摩: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适合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资源多样,情境真实:音乐专业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从上面的反馈意见分析可见,高校教师最认可的微课特征是:第一,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第二,短小精悍、应用面广。第三,以教学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这正好符合了微课的应有之义: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短小精趣,以教学微视频为微课主要载体,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对重难点的精炼讲解,与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微课。

3音乐专业微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受到教育领域的极大关注与认可的同时,也引发教师对于微课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成都师范学院夏珊老师认为目前微课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微课作为一个新型事物,依然有它的不足。其一,微课的制作存在困难。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微课制作软件的不熟悉,而选择在制作微课时由他人摄像及后期处理,这种方式耗时耗力,不利于微课的大范围制作。其二,不同教师微课选取的点可能存在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以2013年高校微课比赛为例,仅excel表格便用技术,就有55个微课视频讲授了该技术,虽然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依然有些知识点存在重复。但是一些生僻、较难的知识点,微课涉及的较小。如何有效利用微课传播知识,减少资源的浪费,扩大知识覆盖面,是微课将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最后,微课如何让更多的教师持续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微课仅仅是教学方法的一个创新,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微课出现前,已经有不少教师讲课视频和视频公开课,但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产生太大的影响。许多老师和学生们还是更愿意现场讲课和听课,教学视频并没有多少人去看。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有机互动的过程,有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缺乏现场气氛的教学视频,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独感而影响学习效果。微课以短为特色,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存在不足,同时因为它是提前录好的,也不能支持动态临时性的问题。因此,微课应该配合其他众多教学手段,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而不能盲目地要求所有课堂全部采用此法。

4结束语

针对学校微课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对音乐专业老师们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主要有:希望微课系列化、课程化,形成一批精品,示范推广;关注微课的教学应用,利用微课资源创新教学模基,如翻转课堂;呼唤微课设计、制作技术方面的系统培训,希望专家给予指导,进行微课的主题研讨;希望比赛能够常态化,重视后续推广与资源的共建共享;微课的定位需要更清晰;可以考虑在微课资源库基础上建立在线学习系统,把学生这个因素纳入微课资源的可持续建设中。

篇2: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看,全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污染程度仍处于相当高的水平,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被破坏的程序还在加剧,由此,我们“爱在碧水蓝天间”实践团决定利用暑期时间走访无锡惠山区的一些公园、超市进行环保调查。

在实践中,我们能很好的利用时间,最高效率地完成带队老师和队长给我们的任务,这也是团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团结,友爱,每个队员都对于所在的团队怀着爱心和责任,那么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此次活动中,我们还学会了重新认识吃苦的重要性。所有同学都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以前都是在高楼大厦和温室里生活,

在钱桥镇,我们做的是实践和环保意识的宣传,很多都是要在农村中进行的。在烈日炎炎的天气里,我们要在各大公园里对在公园里纳凉的人们进行环保调查,并帮忙一起清理公园里的卫生。我们都大汗淋漓,但是还是坚持了下来,耐心地完成一个个任务。这让我们意识到,在很多工作中,吃苦耐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们年轻人,要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向上,好好的培养自己勤奋吃苦的品德。

篇3: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我认为首先要消除老师们心中对课题的几种误解。

误解一:认为课题研究高不可攀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老师一听搞课题, 进行教育科研, 便觉得高深莫测, 高不可攀, 无从下手。还有的老师说, 我想是想搞, 但我不会写。针对老师们为难的情绪, 我们组织老师认真学习自修—反思研修模式提出的教师发展理念。即:

“三化”:行为问题化;问题课题化;经验概念化。

“三尊重”:尊重教师个人的话语权;尊重教师的个人理论;尊重教师的内在自我更新动机。

“四在”:在课题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积累中质变。

“七即”: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教学活动即研究行为;学生个体即研究个案;教师群体即研究共同体;教师成长即研究成果。

让老师们明白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研究课题是与我们的工作、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的, 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只不过是用自修反思这一模式来操作而已;我们平常所写的教后记也就是教学反思。另外, 这一课题人人能做, 因为它不需要很高的写作基础, 它倡导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边的真真实实的事件、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想法与做法, 不需做作, 无需润色, 真正地实现“以我手写我心”。我将自己写的很平常很普通的教学反思读给老师们听, 让老师们在心底认为这个课题不难做, 真正去做, 还有点意思。我还告诉老师:如果你以前有课题, 现在可以与之相结合, 不需要另起炉灶。

误解二:个别老师认为搞课题研究就是搞形式、做材料

一直以来, 很多人认为, 搞课题就是搞形式, 课题成果就是结题时几个人闭门造车做材料。这样的课题, 有名无实, 参与者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这样的课题大多为不得已而为之, 参与者决非心甘情愿去做。我告诉大家自修—反思课题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我们只要按部就班, 按照实施方案一步一步去做, 结题时根本不需要加班加点赶什么材料, 因为过程就很好地体现了结果;真正的成果是我们自身的成长。

误解三:认为做课题加重了教学负担

实践证明:自修—反思课题从长远看, 不但不会加重教学负担, 而且会减轻负担, 提高效率。因为问题即课题, 问题都来自于教学实践, 都是自己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能通过反思、学习、交流,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棘手的问题越来越少, 经验越来越丰富, 自然能减轻教学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实验之初之所以感觉到做课题负担重, 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养成反思的习惯, 就如同写日记, 若养成了习惯, 不但不觉得难, 反而觉得不吐不快。

消除了老师心中对课题研究的误解后, 接下来便要“趁热打铁”, 积极想办法, 促使老师们踊跃参与课题研究。

方法一:采取完全自愿的原则吸收课题组成员

我们在课题人员参与方面不强迫也不强求。在课题管理制度中我们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这个课题研究, 采取完全自愿的态度, 想参加的老师须向学校递交书面申请 (学校教研处专门设计了一份课题申请表, 包含老师的基本情况、申请研究的子课题、有无合作伙伴以及建议等多项内容) , 参加了的老师如果不想参加了, 随时可以退出, 但有一点, 那就是一旦退出, 以后就不能再参加这个课题了。

方法二:积极引导, 充分认识自修—反思课题的可行性

实验初期, 很多老师是摇摆不定的, 既想参加又不想参加。这时我积极引导老师们充分认识自修—反思课题的可行性, 让老师们认定一个目标:这个课题做得, 值得做, 前途一片光明。

由此我摆出了几点理由:

第一个理由源于课题本身: (1) 这个课题具有时代特色, 因为它强调合作, 其最终目的是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2)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适应于各学科各部门的研究。只要你愿意研究, 你就可以研究。 (3) 模式的操作性很强。教研与教学紧密结合, 解决的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觉得虚空。

第二个理由:这个课题得到了校长的认可与支持。因为《教师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研究》课题主张在学习、交流、反思中生长自己的思想, 这一思路正好与我们校长倡导的建立学习型组织不谋而合。当我将《教师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研究》课题组建情况跟校长汇报时, 校长非常果断的决定:一定要搞好这项实验!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

我们认定:自修反思, 前途光明;认定目标, 坚持不懈, 必有成效。在我们的动员下, 很多老师积极参与了实验。

方法三:加强指导, 增强自修—反思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

要想真正搞好这个课题的研究和推进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让老师们深入了解这个课题, 懂得如何去实施与操作。为此我们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向老师们介绍了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产生的背景、现状及培训理念;向老师们详细讲述其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下发了《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简介》《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的主要环节》、《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反思”的反思》《自修—反思活动中如何开展互评》等学习材料。而且, 我们考虑到老师们刚开始很难找到切入点, 于是我们统一印发了《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研究》, 并确定这一阶段我们研究的主题是“用自修反思的模式来研究有效教学”。这样老师们有内容可学习, 有问题可讨论, 课题研究变得更实在了, 同时, 我还设计了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表格, 让老师们对照一项一项去做, 这有效地避免了老师们刚开始实验时常有的一种徘徊与盲目心理, 也为老师们的操作提供了方便。

后来, 我们还根据我校实际设计了《教师成长手册》。这本手册内容全面, 包括了“自修计划”、“自学报告表”、“读书笔记”、“活动记录”、“学习心得”、“教学反思”、“教学论文 (案例) ”、“教师互评”、“导评”、“总结评价”等多项内容, 手册前有使用说明与目录, 后有《教师必读书目》, 这本手册的出台不仅为老师们参与自修反思、合作交流等活动提供了便利, 且为老师们提供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论。

方法四:将课题研究与目标管理挂钩, 让评价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目标管理挂钩, 年终目标考核时, 凡积极参与课题实验者根据考核情况的优劣记4~8分, 这一举措的实施,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当然, 在实验之初, 老师们或许存在着完成任务或应付的心理。我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 因为什么事情它都有一个过程, 不可强求。只有当老师们在实践中、在反思学习中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时, 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一课题的妙处所在。一段时间后, 我发现第一批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已经很乐意参与实验了, 当我将《教师成长手册》下发到他们手中时, 大家都说很好, 因为他们对课题的操作已经非常熟悉了, 所以不感到困难, 而且课题组成员大多是自愿组合, 都是很要好的朋友, 平时他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一起聊天交流, 讨论问题。大家都逐渐了解与认同了自修—反思这一模式, 在工作中也逐渐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养成了相互交流的习惯。

篇4: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一、经历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综合与实践”中,教师应十分重视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概括、运用等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逐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设计富有情境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让他们充分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促使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上册“掷一掷”的教学,(1)猜想。如果同时掷两个骰子,朝上方两个面的点数和可能是哪些数呢?哪些数可能出现最多?为什么?(2)实验。分小组掷一掷,各组每人掷5次,周而复始地轮流掷,并把每次掷的结果记录下来。①填表。用“正”字统计,每次掷出的和数是几就在它下面画一笔记录。②填图。用涂色统计,每次掷出的和是几就在这个数上面涂上一格颜色,一个和数涂同一种颜色,不同的和数用不同颜色表示。③找一找。在这些数中重复出现最多的数有几个?(3)验证。①用数的组成探讨规律。和是2、3、4、5、6、7、8、9、10、11、12,这些数中分别是由两个骰子上哪些点数组成的?让学生分组动手掷一掷、写一写。②引导发现规律。在各个和数的组成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想到什么?③概括规律。组成和是5、6、7、8、9的数组比组成和是2、3、4、10、11、12要多,出现的可能性较大。④反思。为什么组成和是5、6、7、8、9的数出现多?(4)应用。①把规律制成表格。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和是5、6、7、8、9出现的次数较多,和是2、3、4、10、11、12出现的次数较少)②联系生活,再次验证。A.排球运动员进场后双方队员分别握手,观察每个运动员是按怎样的顺序握手的?他们球衣上的号数和各是多少?球衣号数的和出现较多的数字会是哪些?B.用扑克牌代替运动员握手动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填表:

二、关注问题,提炼数学活动经验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知识产生新概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从生活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索,促进学生不断思考,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提炼数学活动经验。如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教材巧妙地利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下棋”游戏来复习数的认识、加减法计算、位置和立体图形的认识等知识,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再现数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1)想一想。怎么玩?教师读规则,培养学生倾听能力;(2)说一说。你读懂什么?从哪儿看出来?学生互说规则,初步理解规则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3)试一试。教师和一名学生试做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4)做一做。两人合作按规则做游戏,看谁所有的问题都答对了,而且最先到达终点;(5)议一议。怎么走又对又快?师生共同处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6)练一练。换一种规则继续游戏,谁赢了可以翻开任意一题,让对方回答,看看哪个组最先把所有题目都答完;(7)归纳整理。梳理知识,进行分类,渗透已学知识的基本结构。这样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寓智于趣。

三、 引导反思,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综合与实践”提出具体要求:“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反思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检验与再认识的过程,“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弗赖登塔尔语)”,可以保证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如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1)问题引入。教师有急事要用打电话的形式通知两位同学,你能用图示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不同的思考水平。(2)自主探索。通知一位同学要1分钟?通知两位同学要2分钟,要尽快通知9位同学,需要几分钟,谁能告诉大家怎么办?请把想法画出来,要求使大家一看就明白。让学生初步体会“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不空闲”才是最优方案。(3)有效探究。怎样可以更少利用时间?把思路说给同桌听听,再把它画下来,使学生经历最佳方案的探索过程。(4)反思内化。如果5分钟的话,最少可以通知16位同学,那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填出表格(反馈如下表)。endprint

通过反思内化发现:新通知到的人数是每分钟的翻倍,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2=后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5)归纳总结。第n分钟可以通知到的总人数是多少?学生在不断观察比较中,体会到结构清晰的最优化方案图示一目了然,获得对符号记录简洁化的体验和认识,总结出2n-1的最佳方案。这样教学不仅通过优化思想的应用求得最佳时间,而且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借助画图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重视应用,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的教学,(1)发现问题。2012年奥运会400米赛跑中,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运动员为什么沿跑道的内圈跑?终点线为什么相同?(2)提出问题。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多少呢?各条跑道的起跑线相差多少米?(3)分析问题。①看一看。看看跑道的结构图;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每条直道长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较每条跑道的长。④算一算。从里往外各条跑道分别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径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径各是多少?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每条跑道直径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4)解决问题。填表并说出你发现了什么。(5) 归纳方法。C=πd,全长=C+直道长×2。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外跑道的全长-相邻内跑道的全长=外跑道的周长-相邻内跑道的周长。用“L”表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a”表示道宽,L=2aπ 。(6)拓展应用。在400米的田径场上进行200米赛跑,如果道宽是1.25米,怎样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你又能发现什么?这样把数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创造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从而深化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通过反思内化发现:新通知到的人数是每分钟的翻倍,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2=后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5)归纳总结。第n分钟可以通知到的总人数是多少?学生在不断观察比较中,体会到结构清晰的最优化方案图示一目了然,获得对符号记录简洁化的体验和认识,总结出2n-1的最佳方案。这样教学不仅通过优化思想的应用求得最佳时间,而且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借助画图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重视应用,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的教学,(1)发现问题。2012年奥运会400米赛跑中,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运动员为什么沿跑道的内圈跑?终点线为什么相同?(2)提出问题。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多少呢?各条跑道的起跑线相差多少米?(3)分析问题。①看一看。看看跑道的结构图;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每条直道长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较每条跑道的长。④算一算。从里往外各条跑道分别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径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径各是多少?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每条跑道直径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4)解决问题。填表并说出你发现了什么。(5) 归纳方法。C=πd,全长=C+直道长×2。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外跑道的全长-相邻内跑道的全长=外跑道的周长-相邻内跑道的周长。用“L”表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a”表示道宽,L=2aπ 。(6)拓展应用。在400米的田径场上进行200米赛跑,如果道宽是1.25米,怎样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你又能发现什么?这样把数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创造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从而深化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通过反思内化发现:新通知到的人数是每分钟的翻倍,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2=后1分钟知道消息的总人数。(5)归纳总结。第n分钟可以通知到的总人数是多少?学生在不断观察比较中,体会到结构清晰的最优化方案图示一目了然,获得对符号记录简洁化的体验和认识,总结出2n-1的最佳方案。这样教学不仅通过优化思想的应用求得最佳时间,而且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升了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借助画图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 重视应用,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与实践”这一崭新的学习领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和提取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经验应用到实践中,促进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更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 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的教学,(1)发现问题。2012年奥运会400米赛跑中,为什么运动员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运动员为什么沿跑道的内圈跑?终点线为什么相同?(2)提出问题。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多少呢?各条跑道的起跑线相差多少米?(3)分析问题。①看一看。看看跑道的结构图;②想一想。直跑道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是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每条直道长是多少米?③比一比。比较每条跑道的长。④算一算。从里往外各条跑道分别为第1,2,…,7,8跑道,第1跑道的直径是72.6米,第2,3,…,7,8跑道的直径各是多少?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每条跑道直径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4)解决问题。填表并说出你发现了什么。(5) 归纳方法。C=πd,全长=C+直道长×2。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外跑道的全长-相邻内跑道的全长=外跑道的周长-相邻内跑道的周长。用“L”表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差,“a”表示道宽,L=2aπ 。(6)拓展应用。在400米的田径场上进行200米赛跑,如果道宽是1.25米,怎样确定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你又能发现什么?这样把数学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宽思维空间,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类似的方法进行组合,创造出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从而深化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篇5: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体会一:确保实施方案的“操作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案有没有操作性,决定着中央的部署能不能落到实处。按照中央的《安排意见》,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3个阶段6个环节,这是“规定动作”,符合基层实际。在开展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创新“自选动作”,赋予学习实践活动各个环节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对于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如果照搬照抄上下一个模式,会使制定的方案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因此,确保实施方案的“操作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

体会二:确保学习培训的“针对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广,不同岗位上的党员文化层次有高有低,综合素质不尽相同。在培训工作中,应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街道、社区等不同行业的特点,对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流动党员及农村无职党员进行分类培训,只有“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才能使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中受到生动的实践教育。如果搞“一个模式”或侧重于“一刀切”、“一锅煮”搞培训,会冲淡培训效果。因此,确保学习培训的“针对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

体会三:确保调查研究的“广泛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深入调研是第一阶段的关键环节,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调研活动浮于“表层”,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不去就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在小事中“纠缠细节”,在小圈子里找“大问题”,会使调研工作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围绕如何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开展广泛的调研,才能找准制约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下一步整改打下基础。因此,确保调查研究的“广泛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

体会四:确保思想讨论的“深入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引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破解难题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过程中,应走出“人云亦云”的“误区”,结合实际围绕“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问题开展细致缜密的讨论。如果讨论不深入,在重大问题上达不成一致、形不成共识,非但转变不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反而会使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大打折扣。因此,确保思想讨论的“深入性”是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引擎。

篇6: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随行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大学生骨干,以及江西师大的马院的老师们,他们能够真真切切的与同学们溶于一体让我倍感亲切,也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在这个并不是我探索研究的专业领域,对我来说,我可能比任何人更需要一个慢慢递进、融入、提升的过程。

(一)聆听

或许在大部分理工生看来,关于思政的讲座大多会被冠以高深莫测又略枯燥无味的标签,从而不愿意去花心思,刚开始我也不例外。但19日听的第一场讲座便刷新了我对讲座的新认识,江西干部学院院长助理谢彦波老师亲自为我们授课,给我们讲述了“井冈山的道路与井冈山精神”,通过大量事例论证了道路的重要性。谢院长的讲话,课间对年轻人亲切交谈,对年轻人给予的厚望,令我有一种重大使命感。尤其会后谢老师在电话更是果断拒绝了饭局的邀请,坚守岗位,不出约饭局。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或许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对原则毫无保留的支持,在面对外界诱惑无法用正确的是非观去观察它,辨别它,拒绝它。

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君的论述令我受益匪浅。在生活世俗化、价值多元化、生存网络化、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西方“普世价值”、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对国民特别是对青年的渗透与冲击,是当前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青年作为社会未来的顶梁柱,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那样,需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一步错,步步错。这些都是我们无法从高斯定理,格林公式推演得到的,但这些却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理解和体会的。

更无法忘怀何继明老师在“三湾改变的政治遗产”的讲座中,对军魂在党军队影响的重要论述。他对党,国家,民族的承诺与宣誓句句若一石激起千层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二)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21日下午我们一同教官重温军训,回归历史,进行了你激情教学,我们模拟组建了当年工农红军的三个团队,每个团队在十分钟里民主产生各个职务,定选出团训和团歌,就这样在短暂的时间里破冰聚成团魂。在接下来的红色教育活动中,荣幸被组员推选为团长和组员们一起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与友团的比赛中屡屡领先,更是让我体验到了团结带来的力量,同条船一颗心,无惧风雨,走的更远。

(三)传承

在21日早晨的互动教学中,主持人访谈了老红军后代和井冈山建设者,真切感受到井冈山精神需要青年代代传的心情,需要我们时刻有使命感,担起这个光荣的责任。在之后声情并茂的情景教学中,更是读懂了革命历史才是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在22日举行的关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的座谈会中,大家的理论高度更是让作为一个工科生的我自愧不如,我比谁都更需要时间去回味,去追寻同学们进步的思想境界。

牢记江西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大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承,更需要的是一种带动。作为此处培训班唯一的工科生,我愿意起着纽带的作用,去影响更多的工科青年。

篇7:课题参与实践活动体会

陈亚辉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使体育课充满活力。但目前的学校体育课仍未真正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再现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忙于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教师怎么做学生就跟着怎么练,学生始终处于接受教育的被动地位,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愉悦感,体会不到精神的满足感,也影响了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探索精神的发展。因此,当前亟须加强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以求在学生主动发展上寻取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情意激励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情意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情意因素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学策略的首要措施,其采用的主要方法为:

(1)宣传引导。要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的重要意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习、工作的必要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待要平等每一个学生,更要关心、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营造关心理解、和谐共进的良好的教学集体氛围,让学生在此集体中感受到互相尊重、共享快乐的气氛,从而真正满足学生主体的最大需要,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

(3)积极采用以肯定和奖励为主的评价方法。运用肯定和奖励手段具有促进的力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有效地支持学生积极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的兴趣,而“友善的交谈”乃是最有效的激因。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

(4)运用适度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增强自信性,提高顽强的拼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竞赛教学法,在个人和小组之间进行不同形式的各种比赛,创设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和敢于竞争等良好品质的环境;采取自我竞赛的方法,则是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超越自我,使学生在看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中,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得到强化。2.学会自锻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责任。要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其根本问题在于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自锻,掌握自锻的策略。指导学生学会自锻的主要方法为:(1)注重学法指导

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传授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择解决”。(2)注重学生自锻

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应该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的灌输模式,而应当注重学生自锻,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锻的环境,逐步养成自锻习惯,并在自主学习中达到知识技能的掌握。(3)鼓励自由学习

自由学习即为不受旧的体育教学框架的束缚,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淡化规范、统一,鼓励多向思维、标新立异,大胆提问、质疑,教师也应宽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错误与荒诞,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学习探索的共同体。(4)学会自我评价

学生要学会自锻,必须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自我调节和监控;通过对体育锻炼过程、方法和效果的分析,学会自锻策略;并运用自锻策略主动地规划自己学习体育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发展和努力的方向、途径,选择自锻方法和措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元认知。3.活动性策略

活动性策略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策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以活动为主的特征,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达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统一协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本策略的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活动性策略虽是常见而又普遍采用的策略,但在人们重新发现它的科学机理和应用价值后,其策略又体现出它的新颖性。采用本策略的具体方法为: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论辩、游戏、竞赛等活动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阐述、辩护观点时,理解也得以发生与形成,并促进其用新的方法来整理总结和精加工新信息。

(2)组织学生通过模仿、尝试、自锻、互帮互练等方法使学生加深对体育动作技术的理解和体验,逐使正确掌握和应用,以完成学习任务。(3)鼓励学生参加多种项目的体育活动和训练,并正确指导学生掌握有关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游泳等)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逐使个性特长得到发展。4.探究创新策略

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要注重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质疑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而批判思维则是在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在认知过程中敢于和善于评判,甚至提出不同的批判性的意见,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解放思想,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

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来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动作技术中产生的问题常常能显示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创设问题情境上,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评议

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要引导、鼓励他们从体育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以及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进行分析和评议。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3)倡导学生探索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领域的体现,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对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形成一种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它有助于掌握认知和实践的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经常接触研究性质的作业、现设计专题性和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处理信息、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研究能力。例如,要求学生进行自编操设计,可让学生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现成的资料,从中进行分析找到规律再设计自编各种体操。在这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4)诱导学生发表意见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启发学生对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提出不同的认识和意见,更要重视学生的独创性见解。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体育动作时不要只是被动地模仿掌握技术,而应积极地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主动参与到对体育动作技术形成构建中去,并设法改造、重组,努力赋予符合动作规律的独特见解。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掌握过程中对体育动作进行认可。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方法。

二、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教学注意点 1.创设民主教学环境

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便学生积极自觉开动脑筋、真正参与教学。教师要消除“自我中心”意识,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2.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最好的开发和调动就是让学生理解和参与,转变“被教”、“被管”、“被考”的被动角色,树立“课堂主人”的意识,与教师协同形成合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通过学生自己身心参与,进入“角色”发挥学生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主动地掌握知识技术和学习锻炼方法。其次,让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能够科学合理地、有效地进行自我锻炼和与他人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以使知识技术得到掌握巩固。还有,放手让学生自我检查与评价,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能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篇8:大学生参与创新课题的研究体会

一、大学本科生参与创新课题的问题

1.选题过大,理论知识要求高,学生知识水平不足。本科生做科研和研究生有所不同。本科生平时的科研训练有限,以掌握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为重点。所以本科生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和研究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这样的基础下,本科生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科研能力的课题。而不是越高难的课题越合适,找到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内的课题才是明智之选。

一个合适自己理论知识水平的课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室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是我们对学习最深切的期待。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自我学习应在吸收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重要意义。

2.课题表述不清晰,不够投入。有些课题的理论内容过于烦琐,学生的理解范围有限,故表述内容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有些是学生在课题叙述上没有下足功夫,三言两语就叙述完毕,使审阅者摸不到头绪。这些都没有做到实验研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归根到底还是课题的不吸引人或是学生不够投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至关重要。

对于大学生不认真投入研究,半途放弃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科学研究免不了不断地重复探究,例如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培养,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情况处理等等。科学发现就是不断重复不断发现的过程,只有耐得住磨砺的人才能发现“珍珠”,坚持是开启创新科学研究的钥匙之一。

3.创新点局限。中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创新课题的开展中,学生的思路被束缚,创新点过于单一乏味。对此我认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较为独立地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从而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自觉地对在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从中学得新的知识,比在有限的课时内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点。

二、研究课题举例说明

内容。为了研究中草药黄芩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对炎症调整培养基(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后收集的上清液)培养的黑色素瘤B1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实验分四组即:(1)空白对照组;(2)RAW上清液组;(3)黄芩素组;(4)RAW上清液+黄芩素组进行实验。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T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成瘤性。

本课题设计参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缜密的思考,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规范。首先通过文献学习,学到黄芩素是中草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应用于肝癌、乳腺癌、大肠癌、胰腺癌及前列腺癌等多种上皮性肿瘤的研究的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可用于本次课题。前期工作结果也表明,黄芩素明显抑制JB6 P+细胞的增殖。因此,本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验上是可行的。其次,参与本课题研究的都是医学院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医学方面知识,较充分了解本课题的基础内容。除平常理论学习外,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尤其研究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细胞培养技术,所作实验成功率较高。本课题医学院给予积极支持,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本课题时间安排合理,充分利用放假时间和周末时间,可按时完成任务。本课题组有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本科和硕士学生,有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通过实际实验操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克隆形成率与接种的细胞密度有一定关系,消化细胞一定要充分,接种一定要分散。迁移实验时,如果下层培养液和小室之间产生气泡,会减弱甚至完全抑制下层培养液的趋化作用。

三、大学生在创新课题的收获

1.创新课题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目前的医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集体主义意识弱[3],所以参与一个创新课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团队的合作有利于丰富医学教学内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缺乏专门的沟通能力、合作技能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内容,而科研项目的研究正好填补了教育的弊端。例如我们在做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用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成瘤性等实验中,没有团队的互相配合是做不到的。每一步遇到的困难都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思考解决完成。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评价不是形成性评价,而是过程性评价,要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进入临床前、进入临床后、毕业前的考核等等,要在评价过程中突出评价的诊断[3]。

2.创新课题连接书本知识和实践操作。现如今的中国式教育依然停在注重书本上的教育,老师讲述理论知识,抽象的描述知识,使知识变得枯燥乏味,也抹杀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创新力。参加科研立项时,学生为完成项目,要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串联起来,并不局限与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真正掌握知识。

对于教师将教学内容还原在科研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应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沟通的形式,实施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从而激发创新力。

3.创新课题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新性计划”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强调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收获,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譬如黄芩素具有抗氧化、抗过敏等药理作用。是否可以应用到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就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四、创新课题的完善建议

1.学生方面。提高自主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水平,减少失误次数,真正从创新课题中学到知识,掌握技术。目前因本科生时间有限,并且知识水平亦有限,对科研内容的理解不全,从而失去了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容易半途而废。或者在实验途中不能经得住失败的过程,削减了实验的热情。对此希望学生提高对自己获得知识的责任心,努力在失败中提高自己,充分运用所学的现有知识,并从实验中获得更多其他知识,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面对失败的不放弃精神,真正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2.教师方面。耐心教导本科生实验步骤,对学生的想法认真思考,互相学习,互相提高,通过创新课题的开展,把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通过实践,进一步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养成团队互助精神,合理分配实验任务,尽量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培训。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课外创新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团队合作识连接有极大帮助,而且对我国学生广泛缺乏的创新思维有可观的提高。用这种“科研反哺教学”方式[1],化枯燥的书本知识为实际的科学探究,是国家应该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创新能力和实践实施的主要人才。我国教育也在努力从知识的传授到知识的创新过程的转型。创新课题的开展关系到医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书本知识的实践化,更关系到我国所缺乏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本人通过对参与创新课题后的体会,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创新课题,团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昌祖,冯雯.大学“科研反哺教学”及其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71-74.

[2]刘咸卫.回归大学育人本真:教学的研究性与科研的教育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29-31.

上一篇: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下一篇:读雷锋日记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