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4-05-04

黄鹂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通用7篇)

篇1:黄鹂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黄鹂又名黄莺,在古代诗咏鸟篇中,是描述最多的一种。“千里莺啼绿映红”,它的歌声美,而且总是和春连在一起。我国产有金黄鹂,黑头黄鹂,彩色黄鹂,黑枕黄鹂,鹊色黄鹂五种,其中黑枕黄鹂分布最广。黑枕黄鹂嘴红,自嘴基起横过眼睛到枕部都有两道黑眉,嵌在金黄色的羽毛中,翅和尾翎漆黑秀丽俊逸。

北京有个“听鹂馆”,杭州有个“柳浪闻莺”,人们都爱莺歌燕舞,源出一心,因为它象征着生机勃勃。黄鹂是上海地区的夏候鸟,也是旅鸟。黄鹂冬在南方直至南海等地越冬,春末初夏在上海地区营巢繁殖,还有许多经过上海继续向北,去我国中部、东部生活。上海动物园的.树林里,有时留下黄鹂。黄鹂很少下地,飞速极快,瞬间消逝,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特别是在繁殖期,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悠扬颤抖,大叫时清脆悦耳,音韵多变,有时似珍珠落玉盘,有时似雁语声声,有时似猫耳轻呼,真妙不可言,但过不了多久,黄鹂的歌声嘎然而止。它们隐匿在高大的阔叶树上,用麻、草茎、棉絮编织一只十分精致的巢,呈吊篮式。雌鸟在巢里产2—4枚粉红色有玫瑰斑点的卵,在摇啊摇的吊篮里孵化,雄鸟默默地在远处警戒并担任觅食工作,它们再也不想惊动谁。

雌鸟经过18天孵化,雏鸟出壳,再经过18天的哺育,小鸟长成出飞,这期间双亲捕捉各种昆虫,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农村害虫。在哺雏的18天中,据统计每天每巢要哺育喂食70次,再加上双亲自己吃的,消灭了大量的害虫。可见黄鹂不但,还。

阅读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2、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抓住黄鹂的___特征来介绍;句中有一组排比句,其说明的是____。

3、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 ,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____。

4、本文着重从黄鹂的____ 和 _____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5、结合短文,给文末写上一个递进关系的归结可见,黄鹂不但______ ,还_____。

篇2:黄鹂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歌声美 黄鹂的歌声音韵多变。

3、列数字 黄鹂消灭害虫多。

4、习性 繁殖。

篇3:黄鹂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针对以上教育现状, 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出了“优效教学”。优效教学是在追求教学的优效性基础上, 更好地追求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体现教学的创新性, 真正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优质高效, 苏版小语教材在编写之初就确立了语文教学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实现课内外衔接这一指导思想, 力图构建一个“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相互优化”的训练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徜徉在书海中, 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 亲近母语, 陶冶情操, 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 最终让学生“厚积薄发”, 提高自我。

薛瑞萍在《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中提出:阅读的能力首先是幸福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于享受阅读的幸福和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孩子已由大量而高品质的阅读获得了这两种宝贵的能力, 我们还希求什么?两者一旦拥有, 其他种种, 该有的将自然到来。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内阅读如何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相互优化、和谐共生, 一直是我们语文教研组探讨、实践、思考的话题。

一、课内阅读确定学生课外阅读的品读范围

书籍浩如烟海。面对名目繁多的课外读物, 学生该如何选择呢?事实上, 课内阅读早已抛砖引玉, 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六年级的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已经为学生推荐了《鲁宾孙漂流记》。学完《狐狸和葡萄》《我读书, 我快乐》要求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本年级教材推荐书目指导学生利用每天午后半小时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与书为友、读有所依。

二、课内阅读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读法指导

学生有书可读了, 但无序的、放羊式的课外阅读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外阅读读法指导的根源还在课内阅读, 因为我们的课外书和现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的方法是相同的, 尤其是初读课文的方法。为此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召开了阅读讨论会, 力求在课内阅读中强化初读指导:一读课文, 扫除生字障碍;二读课文, 概括自然段意;三读课文, 圈画词句求疑;四读课文, 积累赏析解疑。学生在课堂上熟练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 课外阅读无疑成为学生的“训练场”。学生带着这些阅读方法徜徉在书香之中, 有滋有味, 优哉游哉, 不亦乐乎!“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课内阅读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落实情况

课堂上, 教者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检查课外阅读落实情况。如执教《黄鹤楼送别》时, 当讲到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时, 教者相机提问:在课外阅读中, 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教学《梦圆飞天》时, 根据教材中的练习要求, 教者要求学生课外搜集关于“神舟号”的文章进行阅读……上述教学设计, 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同时也是学生课内阅读教学的目标需求。为了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量化, 学校要求教师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安排“每日一诗”和“故事讲解”, 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课外阅读是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课内阅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执教《郑和远航》, 课伊始, 侯华老师讲解了《上下五千年》中关于郑和的故事。故事刚讲完, 学生早已迫不及待地念起了文中的优美片段。此时, 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亢奋的, 学习效果毋庸置疑。

五、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内阅读的思维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我坚定不移地相信,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 首先取决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刘素霞

(隆尧县尹村校区东尹小学, 河北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从整个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来看, 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 培养学习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阅读技能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 从小学阶段要重视阅读教学, 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改革。但是,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有。

1. 教师仍然以讲读教学为主, 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发展不平衡。

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 阅读成了附属, 可有可无, 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阅读教学的训练没有落在实处, 影响了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成绩。

2.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埋头于茫茫题海中, 无形中失去了在阅读中形成扎实的基础学习的过程, 导致学习辛苦, 但是学习效果不怎么理想。

3. 语文书本的阅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的阅读量。

就入选的阅读教材看, 无论从教材内容、课文形式、课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都不太丰富。这些阅读教学的状况促使语文教师要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 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进行阅读探究, 掌握具体学法

指导学生深读课文,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深读当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由于有初读的铺垫, 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自主地完成深读任务。当然, 学生要较深地理解课文, 不能不对课文以语言为存在形式的情节作透彻的分析。但是, 这种分析, 同样应当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教师可以从旁点拨引导, 但不可包办代替。这一阶段“质疑问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 围绕整体和重点质疑问难, 准确地扣词扣句, 及时地读写练习和必要的小组讨论等方法突破难点, 以教师的有机指导, 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入学习, 来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把握。这充分体现了“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首先,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和重点段的内容、结构、因素, 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如分成几段?这几个段落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入选课本的文章在句型结构上语法严谨, 逻辑性强, 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并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 分清文本组织知识的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课文的不同结构去进行阅读。对于这一水平的问题设计, 要着眼于训练学生搞清课文的言语结构, 直接提炼出其中的框架和要素,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结出学习方法。最后, 以书面训练及时总结。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一是渗透, 即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多读多练中自我领悟, 不断提高。

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 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读中思考”的能力和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分不开的。学生读过《水浒传》后再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文言文, 对林冲智勇双全、谦虚有礼的品行还会难以理解吗?读过《伊索寓言》后还会对《牧童和狼》中的点睛之笔理解不到位吗?这些学生, 他们的思维更活跃, 理解更有深度。

六、课外阅读激活学生课内阅读的语言运用

苏版教材强调: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运用。学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 学生们对课本中出现的“依草附木、躬身施礼、禁军教头”等词语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后当他们再次翻开《水浒传》时, 当上述词语再次出现时, 学生脑中的“相似模块”就被激活, 为词语的积累运用创造了条件。经过这样几次“往复”, 这些词

隆尧055351)

二是直接传授。一定的方法反映一定的知识体系, 组成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中某些阅读方法, 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一定方法的学习或运用作为课程目标。但是对此绝对不应只当作单一的方法, 因为方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方法也只能存在于一定情境和内容中, 否则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二、进一步综合阅读, 更深地整体理解课文

通过说、读、写、思的训练, 对课文的各部分作分析性理解, 体现了从总体到部分的深入。在此基础上, 还必须凭借复读的各种训练, 再由部分回到整体, 达到更深地读懂课文,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从而达到最高层次的整体把握, 发展阅读能力。

在复读阶段, 一般安排以下环节。

1. 复述, 强化学生对课文优美语言的感受。

复述是在多样读、反复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既是对读的检查, 又促进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发展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2. 对课文主旨的讨论。

在复述之后, 再组织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讨论。课文的主旨必须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懂, 都会表述, 达到训练的下限要求。

3. 情感熏陶。以求联系思想感情实际, 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主观评价, 进一步激发情感因素。

本阶段的问题设计多为综合水平、评价水平的。综合水平的问题, 旨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性进行理解,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按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 养成多向思维和在比较中思考的习惯。评价水平的问题是让学生对于一些观念、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伦理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 并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 也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文章出发, 抓阅读的重点。还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 鉴赏文章的能力。

三、开展课外阅读, 建立开放的阅读空间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 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 也非多读不可。”由此看出,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陶冶情操的途径。课外阅读扩充了学生的阅读资源,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开阔了眼界, 拓宽了思维, 丰富了知识的积累。教师向学生推荐积极向上的阅读书籍。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有限, 而社会上很多书籍思想内容不健康, 容易腐蚀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向, 推荐好的读物, 比如, 科普类、寓言类、童话类等, 像《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 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有许多值得教师研究的地方,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 探究教学方法, 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语已经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习惯, 受益一生。我们特别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进行运用。学校定期举行读书笔记摘抄、小报评比、现场作文大赛, 鼓励学生把课外积累的古诗佳句、经典美文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对于好的习作装订成册, 择优向报社推荐。

只有课内课外有效融合, 长此以往, “学生的各种蠢事, 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 仿佛烤在火上一样, 渐渐熔化。” (雨果) 学生才能快乐地在丰富而又多彩的精神世界里遨游, 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风景无限。

篇4:课本中二句解释及习题答案的商榷

关键词:what、 that、 one of+名词(复数)…+复数动词、the(only) one of+名词(复数)…+单数动词。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课本中第5页阅读和听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型:An opinion is what someone believes is true but has not been proved.

该句(人教出版社)必修2参考译文是:看法是人们相信是真实的但是未经证实。笔者查阅好多中学教材全解对该句的注释和人教出版社注释相同,都认为what引导的从句是表语从句,An opinion为主句的主语,is为系动词,what引导的从句是表语从句,在what引导的从句中含有由but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并解释what引导名词性从句时,what在从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例如:

What he said is true. 他说的是事实。

What made her upset is that she didn’t pass the exam.

她没有通过考试使她非常难过。

笔者认为该句型解释值得商榷。还得从that和what这两个词论起,that为从属连词引导名词性从句,不担任成分。例如:

She said(that)she would come. 她说她要来。(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141页)

The trouble is that we are short of money. 困难的是我们缺钱。(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141页)

The truth was that we never saw him.事实是我们从未见过他。(见《大英汉词典》第1558页)。

The reason was that he was afraid.原因是他害怕。(见《新标准中学生英语词汇用法全解》第1435页)。

She said she had bought a new car.她说她买了一辆新车。(见《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第1015页)。

What he says is not important. 他所说的话不重要。(见《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第1248页)

He is not what he used to be. 他已不是过去的他了。(见《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第1084页)

This is what I want to know. 这正是我们要知道的。(见《新标准中学生英语词汇用法全解》第1580页)。

根据以上例句笔者认为该句主语为An opinion,is为系动词,后面连接了一个省略从属连词that的表语从句,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为表语从句的主语,what(相当于the thing that)在主语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is true为表语从句的谓语(系表结构),but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假如把what视为表语从句的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那么is true作何解释?如该句没有is true,what从句当然为表语从句的引导词,what在表语从句中充当believes的宾语。或者假若is true是to be true也可视为表语从句引导词what的宾补(believe sth(to be)adj。

二、该书第4页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练习4,(9小题):

It’s one of the few places which is known for its good food. (划线部分为该书参考书18页所给汉译英答案)。

笔者认为1. 在“one of+名复数名词+关系代词who/that/which”引导的从句结构中,关系代词who/that/which的先行词是靠近它的复数名词而不是one,因此,从句应该是复数形式。

2. 但是当one前有the only等修饰时,关系代词的先行词是one,而不是靠近它的复数名词,因此从句的动词应是单数形式。例如:

The Great Wall is one of the world_famous buildings that draw lots of visitors.

长城是吸引大批游客的世界著名建筑之一。

The Great Wall is the only one of the buildings on the earth that is seen from the moon. 长城是地球上唯一能从月球上看到的建筑物。

He is one of the boy students who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他是乐于助人的男同学之一。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comes from the south.

他是惟一来自南方的学生。

【考例】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_____a winner of scholarship for three years.(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英语试题)

A.is B.are C.have beenD.has been答案:D

解析:当one前有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谓语动词与one保持一致,故答案为D。

【考例】I wonder whether the soldier is one ofthose who____abroad to keep peace.(南通上市高三第一次調研测试。)

A.has been sentB.have been sent

C.have sentD.has sent答案:B

解析:关系代词who指代的先行词是those,所以助动词用have,战士是被派送到国外维和的,所以用被动语态。

【考例】Oscar Gold Priz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ilm prizes____offered to any Chinese actor or actress by far. 答案:D

A. which is notB. that have not beenC. that has not D. that has not been答案:D

解析:当one前有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谓语动词与one保持一致,故答案为D。

【考例】Oscar Gold Prize is one of the film prizes_______offered to any Chinese actor or actress so far.

A. which is notB. that have not beenC. that has not D. that has not been答案:B

解析:当先行词的one前无the only,just the等修饰时,of后面的复数名词是先行词,,从句的谓语动词用复数,故答案为B。

根据以上例句,笔者认为18页所给汉译英参考答案which is应为which are。以上两处看法 ,是否正确,敬请编辑及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大英汉词典》

2.《外研社实用英汉词典》

3.《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

篇5: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篇6:本期练习及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同定点 动力作用线 阻力作用线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费力 80

3.①④ ⑤4. 3:5 省 5.A C B 6.竖直向下 80 竖直向上 80

7.40 费力

8.D 9.B 10.A 11.C 12.C 13.C 14.C15.B 16.C

17.如图1. 18.如图2.

19.刀口(或支点) 水平 ι1/ι2m

20. 80N. 21.哥哥负担200N的力,弟弟负担100N的力.22. 80N.

《“滑轮”练习》参考答案

1.定滑轮 动滑轮

2.滑轮组 方向 3. 1604.等臂 F=G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 省力 F=1/2G 5.轮轴 省力 6.不能 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定 7.6 0

8.左 动 定

9.A

10.B 11.D 12.B 13.B 14.C 15.B16.D 17.C

18.(1)如图3甲. 4 (2)如图3乙. 5

19.(1)绕线如图4所示.3 0.7(2)20 (3)22 20.如图5.

21. F=20 N.如图6.

22.(1)1.6m/s. (2)由题意可得动滑轮重200N,则F'=(2800N+20 N)÷4=750N.

《“机械效率”练习》参考答案

1.额外 有用 有用 额外 2.Gh 动滑轮重 摩擦 物重3.有用功 总功 小于 小于4. 9000 75% 5.1000 80% 250 6.480 1207. 80%

40 8.62.5%

9.1500 0 80%

10. 2.590% 克服杠杆的自重做功

11.D 12.D 13.B 14.A 15.C 16.D

17. (1)17 80% 物体上升高度h (2)力的方向 相同有用功、额外功均相同

18.(1)0.5 66.7%使用杠杆时需要克服杠杆自重(克服摩擦力)做功 (2)不能 两次实验时钩码没有挂在同一位置 仅根据一次实验所得结论具有偶然性

19. 80%.机械效率将变大,因为物体所受的的重力增大,对地面的压力增大,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增大,滑轮组克服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所做的有用功增大,同一滑轮组的额外功基本不变.所以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增大,即机械效率变大.

《“简单机械”易错题练习》参考答案

1.B(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原图中以o2为支点的杠杆,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所以杠杆o2是费力杠杆)

2.D(易错选B,错选的原因是没能理解扳手的实质也是省力杠杆,其中轴是支点,轴到手的距离是动力臂,大小大于阻力臂)

3.B(易错选A或D,错选A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错选D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承担重物和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是两段而不是三段)

4.B(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没能掌握动滑轮的特点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能根据对物体A、B的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

5.D(易错选A,错选的原因是不理解使用杠杆有的是为了省距离,省力一定费距离,省距离一定费力)

6.D(易错选C,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根据机械效率公式n=G物/G物﹢G动分别进行求解、判断)

7. 80%(易错填“120%”,错填的原因是没有止确判断出拉动滑轮组的绳子为三段而不是两段.因此总功求错)

8.省力(易错填“费力”,错填的原因是没有判断出盒盖上翻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9.如图7所示.(易错画成图8,错画的原因是没有理解动力应作用在杠杆上,因此应以左侧绳对桥的拉力为动力)

《“简单机械”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省力 远离 2.CB3.省 20 4.505. 0.2m/s 12W 83.3%

6.2 120 7.2 增大

8.A 9.A 10.C 11.B 12.C 13.D 14.B15.A

16.如图9所示. 17.如图10所示.

18.(1)右力臂 (2)把OA的长度当成了拉力的力臂 (3)拉力方向与杠杆垂直 (4)竖直向上3

19.(1)缓慢提起相同重物,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2)使用动滑轮缓慢提起相同重物时,动滑轮的所受重力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

20.A、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 21. (1)3000J. (2)180W. (3)83.3%.(4)250N.

22. (1)30W. (2)90J. (3)70%.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1.压强 2. 10 0 铁球 3.30 120 0 4.托里拆利 下降 5. 600

83.3% 6.0.9xl03 7.B.C A

8.D 9.C10.A 11.D 12.C 13.B 14.C15.B

16.如图11所示.17.如图12所示.

18.(1)0.2 20 (2)A、C、D 利用针压法使木块浸没在液体中,再读取液面的位置

19.(1)匀速 (2)71% (3)等于 (4)0.17(5)0.4 (6)增大

20.(1)钢球速度 (2)s 转换 (3)下滑的高度 (4)牛顿第一定律 一直运动下去 理想推理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1.(1)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增大摩擦(2)p=5xl03Pa. (3) W=6xl05J.

篇7:浅谈文言文的阅读及练习教学

一、阅读教学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背诵法。掌握一些常用的背诵方法很重要,教师可适当介绍这些方法,如分层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板块记忆)、诵听法(听人读与自己背交替进行)、间隔法(把背诵在时间上间隔开来)……,还要让学生掌握这样一条原则:不只动口,人体的各种器官要全面投入,眼看、嘴念、脑思、手势比划、抄录誊写等,这样,记忆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串讲法。串讲法的优势在于字词句子的诠释疏通到位,即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它能避免遗漏知识点,增大教学密度,便于形成较为完整的文言知识结构。但这一方法产生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大脑陷于抑制状态,旺盛的求知欲被“串”走了,学生的能力被“串”掉了,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正确的方法是,该“串”则“串”,不宜“串”则另取他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三)类推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文言词语的教学还可以从字形人手,根据字形推知字的本义,进而推知它的引申、比喻义,最后整理归纳出该字诸义项的内部联系和区别。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其中“比”字,字形上为两个紧挨在一起,本又为“挨着”、“靠近”;后又引申为“比照、比拟”等意义。又如“兵”字,字形作双手持大斧,而“斧”字正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可见,“兵”的本义是武器,“兵”的引申义有士兵、军队、打仗、战略、战术等因为经常携带武器的人是士兵,而士兵组成的单位是军队,军队的主要工作是打仗,而研究打仗的学问便是战略、战术了。

二、练习教学

(一)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练习。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朗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朗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能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经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理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写,但会认会写却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及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朗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一直到熟悉,熟到什么程度?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词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上一篇:书恋-生活随笔下一篇:双柏县脱贫攻坚政策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