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4-04-12

《泪珠与珍珠》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精选7篇)

篇1:《泪珠与珍珠》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①我高一念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文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语言本身的美。

②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一句,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喜欢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又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

③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纵横的悲伤呢?”

④几十年的光阴过去了,老师的话言犹在耳。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忧患备尝,天各一方的亲朋,能得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人生至此,才能体会杜老“眼枯即见骨”的哀痛。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⑤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却也得在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⑥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而掉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眼里,要用泪水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⑦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⑧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像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裹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何尝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⑨最后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一直流着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⑩ _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这也是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原因吧!

(摘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

篇2:《泪珠与珍珠》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人们因如今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悲喜交加;作者意在说明“人生至此,才能体会杜老‘眼枯即见骨’的哀痛”

3、⑴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⑵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不能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相背谬(本文写泪水,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篇3:《泪珠与珍珠》主旨的探寻

刘国良老师认为《泪珠与珍珠》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是层进式的关系:

①1—6节,第一部分。要真正参透人生之哀痛忧患,必须要有真切的人生体验。

②7—10节,第二部分。人生免不了忧患。面对忧患,不仅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将其排除,更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铸炼出光彩夺目的人生。

③11—13节,第三部分。为他人分担忧愁、解除痛苦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关于本文的主旨刘国良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作者是采用散点聚焦、层层递进写法,来阐述自己对人生的认识的。自己小时侯不识忧患与忧愁,或停留在文字美的表层做简单欣赏,或对写愁的新奇技法产生兴趣,或似懂非懂地牵强解愁,这都说明参透人生需要有丰富的历练,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读不懂人生况味的。而一旦领会什么是真正的忧患、忧愁,就非要有以泪水‘把它冲出来的勇气,人生的经历其实是既难又苦的,吹尽黄沙始到金,艰苦过后得到的将是熠熠闪光的‘珍珠。而人生的最高境界乃是奉献自己、幸福他人,做到这一点,你的人生才是壮丽辉煌的。”

以上刘国良老师的解读虽能自圆其说,但我认为他的解读最大的缺陷在于用对“忧患”的解读替代了对“泪珠”的解读。文章的题目是“泪珠与珍珠”,文中的内容都是围绕泪珠来展开的,与泪珠相关的话、相关的诗句、相关的故事都是作为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载体而呈现的,解读的时候怎能轻易忽视“泪珠”二字呢?此其一。其二,《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的内容乍看非常散,笔随意走。教学用书上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这一特点“在这篇文章里,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引起了作者的遐思,浮想联翩,这正是艺术散文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但形散神聚,这也是散文的特点,那么本文的神聚在何处呢?在解读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旨的时候,我以为决不能忽视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第1节、第6节和第8节。而刘老师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这两个关键的环节。

抓住上述两个环节来解读本文,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解读结果:

文章前四节,围绕着泪珠,作者先想到了马区夫人的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说自己由于“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本身的美”;第2节,作者想到了冰心散文中“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一句,只是“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第3节,想到了白居易《新乐府》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是因为“不知愁的少女”当时总是最喜欢写泪与愁的诗;第4节,想到了杜甫的四句诗,那就是,“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作者说当时自己只懂得这是描写泪多的意思,并不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在告诉读者,由于年少,当时的作者只能从文学本身的美,作文的描写等方面肤浅地理解与泪珠相关的这些诗句,并不能理解这些泪水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所隐藏的深刻悲哀。对马区夫人的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深切的体会。

文章第5节虽只有一句话,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先紧承上文谈到,要体会杜甫“眼见枯骨”的哀痛,也就是要体会到泪水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情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紧接着,就这一点,作者写到的两件事。一是,乡邻们返乡探亲,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二是,自己为儿子的冥顽不灵掉眼泪。写前一件事时,作者是这样来表达自己对泪水的感受的:“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台海相隔,在忧患备尝之后,作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乡邻们横流的泪水中所包含的骨肉分离之痛。写后一件事时,作者这样表达自己对泪水的感受:“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在为人母后,在经历了育儿的艰辛之后,作者也才体会到母亲的泪水因什么而流,才体会到母亲泪水中所包含的深挚情感。

因此,在第9节中,作者作了一个小结:“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请注意作者在此的措辞,“难怪”这两个字实际上说明,作者在有了一些经历和体悟之后,对奥尔珂德的这句话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人会因为各种忧患、变故而流泪,泪水往往是浸润着人的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等情感,当然泪水并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方式,它还象征着人生为“冲洗”“沙子”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在这艰苦的“冲洗”中,人也就变得“愈益清明”了。

从第10节到第13节,作者又进一步联想到了牡蛎的泪,观音的泪和基督信徒们的泪。这三种泪与上文所联想到的泪有什么不同呢?牡蛎的泪是奋斗历程中的泪,观音的泪是“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而流的慈悲泪,基督信徒的泪是在看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时流下的感激泪。这三种泪表达的并不是个体的悲喜情感,他表现出来的是人丰富、深刻的心灵和高贵的精神、品质。作者说得好:“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眼泪不仅是感恩的心的外在表现,它更展现出了信徒最纯洁真挚的感恩的心。行文至此,泪水与人的心灵终于联结到了一起,因此作者用了这样的一句话来收尾,“这也是奥尔柯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这句话实际上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泪珠到泪珠展现出来的情感,再到泪珠所展现出来的人的丰富心灵,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生体验: 眼睛因为泪水的滋润洗涤而更加清澈明亮,心灵因为情感的浸润而更加丰富深刻。泪水不仅仅是情感的外在宣泄,它还能净化人的心灵,丰富、深刻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泪珠与珍珠一样的珍贵,这就是琦君对“眼泪”的深刻感悟。

篇4:泪珠与珍珠教案及反思

教学《泪珠和珍珠》一文,让学生紧紧抓住文眼“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让学生感受教材中情感的丰富性,并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这比之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含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但这种陶冶与净化过程并不是自然完成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与点拔,文学作品才能成为陶冶与净化的载体,成为学生的又一笔精神财富。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教师应当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之中接受洗礼,领略语文的“真味”。我在导入课文时,就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自主体验入手,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从而为课文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诵读,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节课,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学会怎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优秀的心灵,让自己的情感与伟大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浓浓乡情”和“融融亲情”的同时,感悟人间“眼泪中有深深大爱”。

篇5:泪珠与珍珠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不知愁的少女,总是写泪与愁的诗。看到白居易新乐府中的诗句:“莫染红素丝,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大家都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老师说:“白居易固然比喻得很巧妙,却不及杜甫的四句诗,既写实,却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那就是‘莫自使泪枯,收妆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关情’。”

他又问我们:“眼泪是滚滚而下的,怎么会横流呢?”我抢先回答:“因为老人的脸上:布满皱纹,所以泪水就沿着皱纹横流起来……”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也颔首微笑说:“你懂得就好,但多少人能体会老泪横流的悲伤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的“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海峡两岸政策放宽,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的缘故吧!

说起“眼枯”,一半也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我丈夫一向白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泪。眼泪不为一己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篇6:《泪珠与珍珠》说课稿

《泪珠与珍珠》安排在第三册第三单元,高二年级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第三单元则重点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并由此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环节在高中三个阶段的培养训练中,尤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 教学理念设计

(1)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教学目标的确立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以泪珠为事物线索,讲述自己对人生对亲情的切身感受。文章结尾借说"观音流泪""耶酥滴血",表达了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即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人的精神境界也会随着提高。这样,泪珠就会变成晶莹剔透的珍珠。文章说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根据新课标制定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我拟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和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2) 能力目标:挖掘文章的哲理内涵,培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通过体味细腻温婉充满韵味的散文语言,培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合作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忧患痛楚能提高人的境界的道理,培养达观淡然的生活态度,以达到关爱众生、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

(1) 体味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

(2)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各种泪水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体味作者对忧患与痛苦、亲情与人生的探询和评判。

4 教学方法

(1) 四步教学法。(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2)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并围绕"泪"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挖掘"泪"的内涵,最终把握并深化文章中心。

(3) 鼓励个性,肯定创新。

(4) 朗读方法:跳读法、齐读法、个读法。

5 教学过程

(1) 导入

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借泪咏出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有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民之泪,有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苦吟之泪,有韦应物的"一曲高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的送别之泪。当代歌手也曾深情演绎英雄泪、铁窗泪、孤星泪。而台湾女作家琦君独辟蹊径,从纷繁多姿的泪水中领悟了人生要义。

(2) 作者介绍

琦君,女,台湾著名作家,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离开大陆,奔赴台湾,后移居美国新泽西洲,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本文作于1988年,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一直没能回祖国大陆。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说两类,而以散文的成就为大。多次荣获文学大奖,著有《泪珠与珍珠》、《桔子红了》、《琴心》等作品。有人评论其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妇,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这就道出了琦君温润婉约的写作风格。

分析:通过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对琦君的思乡情怀有一个初步认识。

(3) 整体感知、具体研习

① 预习时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泪珠的描写贯穿全文,文章写了哪些泪珠?请学生快速的阅读文章并回答。老师明确。

书中泪、思乡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分析:这个问题把线索物"泪"作为突破口,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前面的几种泪水较容易,后面较难的语段可让学生朗读体味情感,老师适当点拨。提示:按写作顺序寻找,抓住关键词语。

② 如果说文中有一根红丝线把六种泪珠串起来了。看看课文,是哪一句?哪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呢?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学生集体回答)

这句话串起了六种眼泪,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形散神聚。

分析: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在主旨句的牵引下,体会文章主题。同时也抓住了散文的特点。

③ 第一种泪水中,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话,白杜的诗的含义是什么?并找出能体现作者当时情感的句子。

分析:前一问意在理解文中的诗句,并初步接触"泪"的本质。后一问意在引出下文: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后,才能理解泪水的深刻含义。提示:结合上下文,先理解关键性的词语。特别强调,学生易把白居易的诗理解成爱情诗,表达情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苦闷。老师应作正确引导,理解偏颇的可能拖延时间。

④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泪水有深刻的理解呢?

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分析:这个问题承上启下,引出5-10节作者对人生忧患的体验。

⑤ 学生大声阅读这6节,体会语句中饱含的情感,谈一谈自己对哪种眼泪感受最深或提出不理解的语句。

分析:此问意在通过学生讨论,解决难懂语句,体味人间亲情,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⑥ 在奋斗泪中,作者通过阿拉伯的故事巧妙地把泪珠与珍珠联系起来,借此问学生:泪珠与珍珠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补充琦君自己的话,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分析:这一问意在探询"泪"的生活内涵,体会生活真谛。即蕴涵着人间真、善、美高尚情感的泪珠就是世上最宝贵的珍珠。如果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正面的,都予以肯定。

⑦ 点读最后三节,思考:少年时代的作者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忧患之后,对泪水的认识也深刻的多了,作者已从泪水中探询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也已体悟到人生的境界。文章写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写感恩泪与慈悲泪呢?

分析:这个问题意在说明饱经忧患的作者已拥有一颗温和、宽厚的心,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世上的一切。这里的泪水并非为一己之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它已远远超过了人间个人亲情,是一种普天之爱,是至高无上的泪水。文章从书中泪、小我的泪写到大我的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时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也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文章的主题也随着升华了。

6 总结全文

在文中,作者层层递进为我们昭示着三种境界: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至纯,识尽愁滋味的至真,拥有超越自我慈悲情怀的至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贯穿三个境界。它代表了琦君10年的人生感悟。是的,一个人的泪水代表的不仅仅是委屈,也绝不仅仅是激动,而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象征着个体对忧患意识和苦痛价值的体味,象征着每个人对人生真谛的探询。随着岁月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便懂得: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理解泪水蕴含的深刻含义。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感恩真情的泪,它们都与"痛苦、悲凄"紧密相连,但都包含着人生高尚的情感。这泪珠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泪珠,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化身,正像珍珠一样凄厉而华贵!

7 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欣赏歌曲《感恩的心》

提问:从中我们体悟到一种怎样的生活哲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困难的人生? (心怀感恩的心,生命因此而美丽。)

篇7:《泪珠与珍珠》课堂实录

时间:2007年11月18日

地点:华师一附中高二(5)班

(一首歌曲《爱的泪珠》将师生带入课文情境,歌声如泣如诉。)

教师:“昨夜我洒下了泪珠,就像那串串珍珠;那是对你真爱的倾吐对你的真情流露。今夜我洒下了泪珠,就像那串串珍珠。愿你永久收藏在心底,当作那感情信物!多少的花月夜,多少的风雨暮,踩遍了孤单路尝尽了寂寞苦,为了谁你可清楚……”也许正是因为风雨的洗礼,那“爱的泪珠”才像串串珍珠。泪珠其实是浓情挚爱的流露,生活中的每一滴泪珠都凝结了一段深沉的体验,或悲或欢,无一不真实。泪水能折射一个世界,一个真情的世界,一个充满人生真谛的世界。正因为这些泪珠的浸泡,人生才放射出五彩的光环。

今天,让我们接近一份温馨,领略一份真情,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欣赏这“泪”中的大千世界。

教师:文中写了哪些“泪”?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文中写了书中泪、亲身经历的泪(思乡泪、人造泪、慈母泪、牡蛎泪)、慈悲泪和感恩泪,

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教师:琦君说:“我相信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晶莹圆润的。”(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展示),人生的历程正是这一粒粒珍珠长大的过程,也是心灵情与理丰富成熟的过程。文中所写的这三类珍珠实则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情与理之三境。

(课件用醒目的大字显示:珍珠三境)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列举了哪些书中泪?你觉得这些诗文妙在何处?

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欣赏的?

(生浏览课文并寻找问题的答案。)

生:马区夫人:“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意在说明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生:还有谢冰心的“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诚越好。

生:还有两处引用的古诗文。白居易的“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鬟霜,知君销不得”。说明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感受最深。杜甫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说明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教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到位,不知愁的纯洁无瑕的少女啊,为诗句本身的美而流泪,为她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的心灵的苦难而流泪,看似莫名,但我们不也从中看到了一颗珍珠吗?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课件展示:珍珠一境——至纯的珍珠)

教师:这么美的诗句,我们也一起吟诵一遍吧!

(师生齐声吟诵)

教师:“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文章的第5~10段中,作者又写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什么样的“泪水”?又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或哲理?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讨论并踊跃发言。)

生:思乡泪反映了作者的骨肉分离之苦。我查过资料,琦君老人1918年生于浙江,1949年到台湾,后来又旅居美国,离乡之痛体会至深,思乡的泪流得很多。她曾说:“我们从大陆移植于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早已适应,而心灵上何尝能忘怀故土的一事一物。”

教师:说的很好!很不错!很认真!思乡是人类的共同情结,离乡背井几十年,魂牵梦萦几十年,一旦相聚怎能不相拥而泣,老泪纵横?请大家一起读琦君写的《虞美人》。

(师生有感情的齐读《虞美人》。)

生:这样的情感太有震撼力了!

教师:是啊,家是长途跋涉的起点,也是万里征程的归宿,当起点成为永远无法返回的终点时,就会是作者所说的“欲思老泪纵横而不得”的可悲了。

生:我觉得慈母泪很伟大。我也有同感,因为我曾经很不听我妈妈的话,有一次我的考试又失败了,我悄悄地回到家里,这时,我看见妈妈在偷偷流泪,而且一边哭一边说:“我对不起孩子,我应该给他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明明是我考砸了,可是妈妈却在内疚自责,我就觉得很对不起我的妈妈(说到这里,这位学生哽咽了,大家给予鼓励的掌声),后来,妈妈想尽办法把我送到这里读书,虽然我不能天天见到她了,但是我现在能体会妈妈的一片苦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我的妈妈。

(她的话感染了大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祝贺你,在妈妈的关爱下,你已经长大了!亲情是生命的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在父母饱含怜爱的泪水中长大,而后又用这泪水去滋润我们的后代。这可贵的泪水,得到时我们也许不谙世事,不知珍惜;付出时又无怨无悔,代代相传,亲情生生不息!

(掌声热烈。)

生:我想说说奋斗之泪。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那儿离武汉市有200多公里,我可以说是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来到华师一求学的。有时,我在想,我初中的同学正在父母的呵护下学习,而我在这里一切都得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这值得吗?好几次,特别是高一刚来的时候,我想着想着就哭了。但是,当我感受到学校的团结向上的氛围和老师、同学的温暖时,当我看见自己正在朝自己的理想迈进时,我又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现在和我初中的同学比,觉得他们太幼稚了,(学生笑)而我独立的意识和能力远远超过了他们。而且,离开父母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我现在很珍惜和父母相处的假期。

教师:你说的太感人了!柔软的心必须要经过沙子的磨砺,这叫做奋斗!奋斗之痛必定泪水涟涟,但这并不代表软弱。因为泪水能冲刷内心的苦痛,能修炼自己的品性。这种痛来源于爱,对生命的热爱!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变得坚毅,变得丰富、壮丽!

(掌声热烈。)

生:我想说说分离泪和慈母泪。确实,我读初中的时候很叛逆,老爱和父母较劲,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我的想法。但是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是我考取华师一附中即将要离开家的时候,我的父母坚持把我送到了车站,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他们终于留在了车外。车窗之外是父母焦虑的脸,我说:“你们走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车缓缓开动了,我觉得自己要奔向一片自由的天地。突然我从后车窗里看见父母奔跑的身影,一边跑一边叫着什么,司机停下车,我听见妈妈说:“君君,看天好像要下雨了,把我的太阳伞先带着吧!”我看看天,哪有下雨的迹象,可是满车的人都看着我,我只有接过了阳伞。车又开动了,父母依然跟在车的后面慢慢的小跑,渐渐地,他们的身影变小、直到消失,我突然觉得世界是那样的空旷,仿佛就剩下了一个小小的我。我的泪“哗”地流了出来。后来,来学校的路上,真的下雨了,撑着妈妈的阳伞,我觉得真的好温暖……(学生流泪了,说不出话来。下面又是掌声雷动,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流泪了。)

教师:人生是漫长的艰苦的奋斗历程,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挫折和困难。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你们小小年纪出外独立生活刻苦求学, 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坚韧和顽强!(边展示课件边继续说)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尘埃,剥去了样样伪饰,返朴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课件展示:珍珠二境——至真)

教师:文章最后还写了两种泪——“观音流泪”“基督徒涕泪交流”,目的何在?

生:这两种泪都是为他人而流的泪,体现出一种慈悲的情怀和感恩的心。

生:作者写这两种泪是想要我们学会感恩,学会慈悲。

教师:慈悲之心、感恩之心乃是人类的大爱!作者饱经生活的磨难之后,对泪珠的含义又有了更深广的理解。学会感恩,学会慈悲是作者对更高生命层次的追求!琦君说过:“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课件展示:珍珠三境—至善 她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地体味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从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即使是过去曾经历过的痛苦和烦恼,她也能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她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完整地融进了创作之中。 )

(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5—10段。)

教师:文章题目为“泪珠与珍珠”, 那“泪珠”与“珍珠”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你是怎样认识的?

生:泪水均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理解了泪水,便更能理解生活,真切领悟人生的真谛,这份收获如同珍珠一样贵重。

生:每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自己洞识生活的能力便增进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人启示的泪珠如同珍珠一样宝贵。

生:文末谈到的观音泪以及基督教徒的感激之泪并非为自我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样的珍贵。

生: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教师:(边展示课件边说)当泪珠浸透了人间的“真”、“善”、“美”时,它就是珍珠。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够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抹杀我们应有的感恩慈悲之心。慈悲之情应该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爱、善、正直。当你把爱善施予世界上应该施予的人的时候,这才是慈悲,这时候,你的泪珠就是珍珠。

下面我给大家看一些图片,用自己的心灵去想,无论如何,要记住,这些东西始终在咱们身边,因为咱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播放系列图片“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配乐为《辛德勒名单》中的小提琴独奏曲,许多老师和学生又落泪了。)

教师: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倾听台湾作家琦君给我们讲述的有关泪水的故事,讲述她从读书时的少女,到具有慈悲情怀和感恩之心的长者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品味泪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从“小我”升华到了“大我”。她用七十年的时间解读一句话,也用七十年的人生经历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释。这句话就是……

师生(齐读):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课件展示这句话。)

教师:让我们记住这句浓缩人生精华的格言,在以后的日子里,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味眼泪、品味微笑、品味我们的生活。下课!

(热烈鼓掌!)

【点评】

以琦君先生那样的出生,那份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童年教育、异常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命境界的大彻大悟,读她的散文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残酷的检验!我听过好几个青年教师上《泪珠与珍珠》,均不得要领,这怪不得今天的年轻人;因为我们今天的时代文化氛围已与琦君先生所领悟的境界相去甚远,年轻人的人生体验与琦君老人的人生阅历亦不可同日而语。但这次听盛玲老师的公开课,有一种惊喜!

首先是盛玲老师对文本的哲理深度有一个准确深入的把握。这是教好这一课的基础,也是关键。泪珠和珍珠分别象征着苦难在人生中的意义与人生通过磨砺才能达到的清明境界!中国文化里苦难的精神价值常常被人忽略、回避,但西方文化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点就是正视苦难对人生的磨砺和提升价值。琦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触动了她至深的情思和感悟!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才是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否则,我们决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后文本中提到的“观音泪”和“基督泪”。

其次在于盛老师教学的启发艺术!在启发中感悟,在感悟中启发,通过这个文本,师生共同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人生的升华!这节课的特色在于让学生通过文本回归到自身的经历与经验中去,这是将人文教育渗透进个体生命体验的经典案例!

学生喜欢、老师舒心、听者感动,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同学们深深感动的表情,他们纯真的眼泪一次次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深情的、如珍珠般晶莹剔透的眼泪,就是成功的最好证明!在真实的眼泪面前也许其他的评论都显得有些多余了!

上一篇:元旦活动主持人串词下一篇:七曲山大庙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