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的古诗

2024-04-23

黄鹂的古诗(共15篇)

篇1:黄鹂的古诗

描写黄鹂的古诗词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三衢道中》

黑貂裘敝归几时,相见绿树啼黄鹂。—— 王安石《送春》

一番雨过一番晴,蚕眼已开桑眼青。鹁鸠树头啼不已,百舌黄鹂相共鸣。——释道枢《颂古三十九首》

春天衣著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杜甫《白丝行》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欧阳修《啼鸟》

黄鹂衔得春愁句,玉管吹成杨柳枝。——舒岳祥《无题》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许春。——杨万里《落花》

无言桃李也成阴,叶底黄鹂自好音。——张栻《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

欲画愁眉羞对镜,黄鹂飞上万年枝。——朱让栩《拟古宫词一百首》

篇2:黄鹂的古诗

黄鹂绕碧树,黄鹂绕碧树周邦彦,黄鹂绕碧树的意思,黄鹂绕碧树赏析 -诗词大全

黄鹂绕碧树

作者:周邦彦朝代:宋体裁:词 双阙笼嘉气,寒威日晚,岁华将暮。小院闲庭,对寒梅照雪,淡烟凝素。忍当迅景,动无限、伤春情绪。犹赖是、上苑风光渐好,芳容将煦。草荚兰芽渐吐。且寻芳、更休思虑。这浮世、甚驱驰利禄,奔竞尘土。纵有魏珠照乘,未买得流年住。争如盛饮流霞,醉偎琼树。

篇3:审美教育在《黄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审美氛围

审美氛围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综合地、整体地对学生施以影响, 从而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审美熏陶。

首先要精选教学媒介。我在课件制作上侧重于图片与音乐的制作。图片制作上紧扣课文, 以江南草长莺飞等最能体现江南特征和美的极致画面为主。音乐的制作上我采用轻盈的清音乐《摇篮曲》作为文章朗读的背景音乐, 用《神秘园》作为欣赏画面的背景音乐, 从而让学生有了一个视听结合的审美氛围。

其次要渲染审美气氛。本文教学中我用大量的时间来介绍江南美景以及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我们身边的极致之美。在细致的描述与优美音乐引导下让学生学会感悟美、享受美。在享受美的同时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鉴赏。

二.激发审美动因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与审美鉴赏欲, 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上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认知人生倾向。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后有较大的收获, 特别是在自我人生的提升上有更多的发现, 我设计的导入语主要从“美”着手:如何发现美, 展现美, 感悟美。

其二、人格魅力倾向。

今天, 偶像倾向性和人格魅力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都能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点, 我在介绍作家孙犁时, 除了介绍他的创作风格以外还用大量的篇目介绍了专家对孙犁的评价, 从而深化孙犁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激起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其特点是以情动人, 以美感人, 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

其一, 从文章的创作背景上入手, 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文章的创作背景是:“黄鹂”是文学乃至文艺的象征。童年, 爱鸟却没见过黄鹂, 以后几次遇到黄鹂, 黄鹂的境遇各不相同。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而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其二, 从审美对象出发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快感。这既是一种享受, 又是一种陶冶和教育。本文中作家孙犁透过黄鹂讲述的是关于极致的问题, 以本文的审美鉴赏就必须去调动学生在理解自然界的极致的基础上, 通过多角度的联想与想象, 去探究、认识人的个体与群体的极致, 即在寻找作为学生的美的极致的同时提升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在探讨社会美的极致同时去探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三, 吟诵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 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作家孙犁的作品, 之所以那样惹人喜爱, 被人传诵, 是与他的语言分不开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现代作家中, 孙犁同志不愧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巨匠。谈到孙犁作品的语言, 大家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它, 赞美它。的确, 在创作上, 孙犁是着力表现和歌颂美的。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意的笔触来表现它。这就决定了他的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 富有诗情画意, 简洁、优美, 具有诗的节奏和声韵。而《黄鹂》就是孙犁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因此在本文的审美体验中, 一定要加强作品的语言赏析, 特别是对文章中最后四段语言的赏析。最后四段的语言是作者的顿悟, 是顿悟后诗性的流露, 这里展现了黄鹂的美的极致特别是这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诗性环境, 还有凝练又包含诗意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等生命之美, 这些诗化的语言必须通过反复的揣摩与吟诵才能产生审美共鸣。

四.诱发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作为一种审美享受, 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应该是客观的对象, 而应该是自我的情感陶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惊异感等,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潜力, 产生审美激情, 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为了达到激发审美体验之目的, 我在本课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四种方法。

第一、设计审美论题。

为了保持这种高涨的情绪和求知欲望, 我在介绍名家评价孙犁之后, 迅速转移到文章的审美体验上。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是怎样追求和发现黄鹂的美的, 用“符号法”标出, 并在做标记的同时体验作者是如何通过对黄鹂美的追求来寻找人生的极致的。学生找到了作者是如何追求美的, 并在寻找与体验中得到了“美”的陶冶。

学生阅读完之后, 要求将自己画的追求美的内容概括, 此时我针对性指导“四四式”的好处, 即整齐美 (详见板书) , 也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体验成果, 我说:“其实班级或集体亦如此, 当然你们都有自己的个性, 因此‘四四式’内语言要灵活, 能展示对文章内容的体验即可”, 此时又在内容的个性化提炼的体验中得到一次美的陶冶。

第二、变换角度, 创设“美”点。

学生从整齐美中感受美点后, 再换个角度即文章写了黄鹂哪几个方面的美, 充分利用学生高涨的审美情绪。当学生找完之后, 教师追问“黄鹂的极致是什么?”学生自然会在美的环境即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的美环境中得到第三次审美体验。

第三:寻找倾心赏美亮点。

我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捕捉、赏析、质疑等审美品质, 让学生自由选择审美点, 学会鉴赏、学会体验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体验成果。通过自选适合于自己倾向性的审美亮点, 学生们普遍认为没有强迫接受知识之感, 思维有自由飞翔的天空, 能够陶醉于趣味无穷的体验与想象之中, 作称心快意的审美品味。因此, 作为审美教育, 一定要培养学生寻找倾心赏美亮点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发现美, 产生美的体验。

第四、深化美点, 美化板书。

在本课的板书设计上我也精心构思, 让学生在轻松回顾中激情陡然猛升 (板书见下) 。这就是美上的最美, 美的极致。

极致

童年迷恋 但没见过

抗战见过 一闪而过

病中又见 被吓飞走

鸟市再遇 没有自由

江南见到 全部的美

这样学生得到第七次审美陶冶, 似有“余音绕梁”之感, 审美陶冶也同样“三日不绝”。

五.升华审美顿悟

审美主体对美的判断通常不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获得的, 而是以一种突然而不明确的方式领悟审美对象极其丰富的内涵。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 “顿悟”状态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愉悦, 此时,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某一点上保持高度契合, 主体和客体在某一点的交融, 使审美主体的全部意识暂时都被这种“顿悟”所笼罩, 出现所谓的忘我状态, 这实际上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进行审美鉴赏的关键是升华自己的审美顿悟。

本文最精彩之处在结尾处, 审美鉴赏的关键也是在最后。因此我把审美顿悟的升华也放在最后对极致的顿悟上。既然找到了黄鹂美的极致, 那么我们大家自己美的极致应在哪里?学生自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但此时教师仍不应作答, 而是让学生带着更浓厚的悬念来体会四种动物的极致, 通过齐读齐论, 学生再次从整齐美、真实美、音律节奏美中得到美的陶冶, 从而追问探讨自己的极致, 很自然作为学生能够达到极致的环境只能是学校, 而在学校中自己的极致该如何去实现, 哪一个字最能概括体现呢?促使学生在品味自己人生极致时实现审美顿悟。学生各抒己见, 在表达自己体验时得到第八次陶冶。

篇4:描写黄鹂的作文

一天,它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忽然,它听见一阵“呱呱呱”的叫声。它低头一看,原来是小青蛙呀!小黄鹂傲慢地扭过头,不屑地说:“喂,小青蛙,你的歌声真难听,整天‘呱呱呱’地叫着,真烦人!“

“虽然我的歌声难听,但我也有优点,我跳一次能跳很远呢!还有......”

“你给我住嘴!就凭你那几条大粗腿、扁扁腿,也想和我美丽的羽毛,细长的腿相比?你这个懦弱东西!”小黄鹂生气得皱起了眉头,暴跳如雷。

小青蛙不再理会小黄鹂。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有一天小青蛙着急地跳来找小黄鹂:“小黄鹂、小黄鹂,你快点躲起来,伐木工马上、马上就要来砍这颗大树了!”

篇5:描写黄鹂的作文

春天到了,森林里举办了动物联欢会,邀请小黄鹂唱歌。它觉得很难为情。在联欢会上,小黄鹂很紧张,不敢上台表演。直到最后一个节目表演完了,它才慌慌张张地蹦上来,声音发抖,才唱了几句,就唱不下去了。

小八哥笑话它:“小黄鹂,胆小鬼。唱到一半就唱不下去了。”小乌鸦也说:“你来了,胆小的歌唱家。”

小黄鹂很难过,回到了家,对妈妈说:“我以后再也不唱歌了。”妈妈说:“别害怕,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是最棒的。”小黄鹂听了妈妈的话,自信多了。它挺起胸,抬起头,飞上山岗,看到许多八哥,就唱了起来。八哥说:“胆小鬼,别唱了。”可是小黄鹂 还 放开喉咙唱。它又飞到池塘边,对着青蛙和鱼儿唱。它们都说:“小黄鹂胆子大了,再也不是那只害羞的小黄鹂了。”

篇6:课文黄鹂的教案设计

[学习重点]

1、分析、揭示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2、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语言。

[教学目的]

通过对黄鹂与环境关系的分析评价,让学生理解本文的哲理和哲理表现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鉴赏哲理散文的能力;学习象征说理、叙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音节和谐、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本文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评价文章的哲理,让学生掌握分析评价文章的一些方法,并通过适当的训练,发展学生的鉴赏和研究能力;然后借鉴课文哲理表现的方法,品味课文精彩的语言,通过片段写作训练,培养学生思考人生,表现生活的能力。本次研讨课因时间仓促,教者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扫除文字障碍,完成下列表格。

“黄鹂的状况”与“作者的态度”次数时间特点态度

二、导入新课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出示投影片一)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

徐行不记山浅深,一路莺啼送到家。(明·杨基)

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片二)

学习重点:

分析、揭示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

把握整体,解剖文章,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揭示、评价。

三、速读课文,完成下表,并思考问题

“黄鹂的状况”与“作者的态度”

次数时间黄鹂的状况态度

㈠抗战时期色彩鲜丽、声音诱人、姿态矫健喜爱

㈡前几年病中(有一天)追逐逗闹、安家落户迷恋

㈢病中(一天清晨)险遭枪击、一去不返痛惜

㈣有一天羽毛焦黄、神气凄惨愤懑

㈤第二年春季自由啼叫、自在飞翔、安居乐业、达到极致赞美

1、思考:集体朗读第五次相见,分析一下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明确:引用、排比、对偶

分析:通过排比的句式描写了江南的美丽,为黄鹂找到了一个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作者看到了什么?(黄鹂的全部美丽)看到了黄鹂在平和优美环境中自由生活的极致之美。同时也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在朝思暮想之后终于看到黄鹂获得理想的生活之地后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

2、思考:纵观这五次,我们不难看出黄鹂状况的不同和作者态度的不同与什么有关系?

明确:环境。(板书)

四、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1、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2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此时的黄鹂还是黄鹂吗?(美的事物的象征和代表)

(2)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的第1句话。

(3)想想,这一部分联系前面的描写对本篇写作主旨的认识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板书:各种美的事物)

文章的主旨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再来读课文。

3、接着再读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为典型性格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板书:典型性格)

4、阶段小结:

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

五、再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1、请大家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有关背景材料。(出示投影)

《黄鹂》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艺术创作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板书:艺术创作)

2、拓展练习:由艺术创作延伸到一切。

3、学生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六、总结全文

从我们以上的分析过程可以看出,阅读是一项充满个性色彩充满创意的心智活动。不同的作品,我们自然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即使是同一篇作品,也同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获得不同的感悟。这就启发我们,遵循科学的阅读规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聚精会神地读进文章中去,思考揣摩、体味感悟,就一定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长此以往,就一定会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祝同学们在理想的环境里,创造出我们人生美的极致。

七、板书设计

《黄鹂》

孙犁

环境“黄鹂”

各种美的事物

典型性格

篇7:孙犁《黄鹂》的四妙

一.开篇先定基

开篇第一节, 作者先用一句很简练并且似乎并不经意的话点出黄鹂的“少见”, 接着用两个很整饬的语句突出在“麦苗地”“油菜地”“柳树下”“白杨树上”“大苇塘里”找不到黄鹂, 而那些地方多的是“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鸟儿”“苇咋儿”。写黄鹂, 为什么绕一个弯子, 反过来写没见到黄鹂?一般教参以为, 本节意在突出作者童年时没见到黄鹂的遗憾。笔者以为, 这里的巧妙有二:一是突出黄鹂的珍贵。“物以稀为贵。”黄鹂既然少见, 那就足见其珍贵。二是突出环境的重要。古人云:“良禽择佳木而居。”其实, 红靛儿、虎不拉儿、黧鸟儿、苇咋儿只是些俗鸟, 很轻易地就可以见到;麦苗地、油菜地、大苇塘以及柳树、白杨树, 或地势低矮, 或阴冷潮湿, 或孤不成林, 都不是好的处所。而黄鹂这种珍贵的鸟儿, 是不会随便找个地方安家落户的――黄鹂非凡鸟, 需要好环境。由此可见, 文章的第一节在全文中很重要, 它既是全篇记叙的基点, 也是篇末议论的基点。

二.对比巧寓意

文中写见到黄鹂一共四次, 很明显前面三次是在跟第四次进行对比。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阜平山村见到黄鹂――“尖利的啼叫”、“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作者对美丽的黄鹂充满“狂热”, 却又心存遗憾:“想多看一眼都很困难”――因为有炮火、不和平, 所以不能多看。

第二次是“前几年”在青岛海边见到黄鹂――“清脆的叫声”、“互相追逐, 互相逗闹”。作者对美丽的黄鹂满怀高兴, 却又心生惋惜:才看了几天就“一去不返”――因为有猎枪、不安宁, 所以不能久看。

第三次是夏天的一天在鸟市见到黄鹂――“焦黄的羽毛”、“凄惨的神气”。作者对被系住脚的黄鹂顿生怜悯, 但也只能暗自愤怒, “转身走开”――因为有笼索、不自由, 所以不忍再看。

第四次是第二年春季在江南太湖见到黄鹂――“清脆的啼叫”、“从容的飞翔”。作者面对自由自在的黄鹂, 满怀欣喜, 油然而生感悟。作者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 因为眼前的黄鹂, 可以多看, 可以久看, 可以看了又看。

而能够让作者多看、久看、看了再看的根本原因是:这里的环境跟前三处截然相反, 这里有和平、有安宁、有自由!一言以蔽之:在江南在太湖, 有适合黄鹂生存的好环境!所以说, 有了第四次与前三次的对比, 读者自然能从中感悟到――黄鹂展极致, 需要好环境。

三.神龙却隐身

作者写第四次遇见黄鹂, 并没有正面地、具体地描写黄鹂的声音和动作外貌。这其实是一种巧妙的烘云托月、神龙隐身的艺术手法。作者这么做, 一方面是避免描写上的重复;另一方面, 或者说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这种巧妙的手法, 激发读者的想象, 用优美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黄鹂那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用画笔描绘的极致的美丽。相反, 如果作者硬要在这儿详描细摹, 反而让人产生“也不过如此”的感觉。“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宁可少说或者不说, 留下想像的空间, 更能恰到好处。孙犁先生在第四次写黄鹂时虚晃一笔, 正是显示了其艺术的高超。

四.卒章方显志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 如果不是成心庸懒的话, 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理所当然是与己身紧密关联的艺术。第23节, 作者再由万物又联想到艺术是自然而然的事。而艺术上的这种极致的境界较之自然生物更加“不容易遇到”。可见――艺术达极致, 尤要好环境。这次联想, 更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

文章题为《黄鹂》, 用绝大部分的文字写有关黄鹂的四次情景, 最后两小节短短的议论提及艺术。看似寥寥数笔, 实则大有深意, 看似顺笔提及, 实则有意而为。这样写, 内容生动、意旨含蓄, 更能激发人们的思考。这其实是一种巧妙的以议作结、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

孙犁的《黄鹂》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固然与他清新流畅的散文语言、深邃含蓄的文章意旨相关, 我认为, 这更与他融思想于文学作品之中, 艺术地表现作品思想, 从而使作品达到真正的思想高度和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

摘要:《黄鹂》写于1962年, 我们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披读该文, 不仅要惊叹先生非凡的预见力, 更要为其精妙的艺术手法而感佩。本文就谈谈《黄鹂》的四个妙处。

篇8:黄鹂的作文400字

小黄鹂说:“小燕子,你就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你明年春天回来的时候,能不能给我带回一些治喉咙的药呀?我的喉咙病了,很久没有唱歌了”

小黄鹂说:“好的。”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小燕子从南方日夜兼程,赶回了北方的家。但是,它却发现小黄鹂不见了。

“你好,你知道小黄鹂到哪里去了吗?”小燕子见到小伙伴就问。小伙伴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到小麻雀,小麻雀说:“冬天的时候,小黄鹂出去找寻食物,被一个猎人发现了,一枪打去,吓得小黄鹂飞走了……后来,大家就没有再见过它了。”

几个星期后,小燕子终于见到了小黄鹂,它是那样的憔悴,看上去好像很饿,一定是好多天没有吃过东西了。而且,它是那样的害怕,一见小燕子就说:“小燕子,快跑,这里的猎人很厉害,他会开枪打你的.。”

小燕子说:“小黄鹂,你不要怕,猎人再也不会回来了。”听了小燕子的安慰,小黄鹂才安静了下来。小燕子说:“不怕,不怕,我们不怕!小黄鹂,这是我给你带回来的药,你快吃了吧。”

小黄鹂吃了药后,喉咙的病就好了。它开始歌唱,用歌声歌颂友谊,用歌声骂狠心的猎人。

篇9:可爱的黄鹂鸟作文

我一靠近笼子,它就叽叽喳喳地叫起来,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在笼子里蹦来蹦去。外公说,那是因为它不认识我。外公便在我手心里放了一些小米粒,我蹲下来喂它,刚开始它还不敢靠近我,后来外公和我一起喂它,它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啄得我的手心痒痒的。

小黄鹂还特别喜欢歌唱。每天一大早,它就“叽叽喳喳”地唱起来,好像在叫我们起床,又好像在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每当我听见歌声,我就会马上从床上爬起来,去和小黄鹂一起“歌唱”,不过我的是读书声。

傍晚的时候,我和外公一起去遛鸟。一走到小树林里,小黄鹂就开始兴奋了。它不停地蹿上蹿下,兴高采烈地歌唱起来,我静静地聆听着,心里想:它是想飞出鸟笼,去找小伙伴吗?可那样的话,我和外公都会舍不得的。

篇10:课文黄鹂的公开课教案

课题:

文学作品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方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

江苏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第四册27课《黄鹂》

时间:20xx年5月23日(星期五)1~2节

班级:01机电

预科班地点:多媒体教室(实验楼一楼)

教学要点:

1.理解并把握文意,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掌握主观性阅读与实证性阅读的方法和文学主题的多元化。

3.学习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艺术画面,并融进生活感受和人生见解的写法。

4.学习并欣赏本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器材: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优秀的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的。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

1、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对黄鹂的外部特征进行表述,并由此引出我们熟悉的与黄鹂有关的诗句。

(黄鹂也叫黄莺,世称“金衣公主”,身体黄色,从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声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从南到北,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地,是一种益鸟。)(头戴黑沿儿黄缎小帽,身穿金黄闪光的“连衣裙”,裙子的下摆和衣袖上都镶着黑边。)

2.投影出示关于“黄鹂”的古诗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出示幻灯片。

?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

三.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孙犁(1913—),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优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香港司马长风“二城二传”:《边城》《围城》《呼兰河传》)他把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二)、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

??1.对于长篇文章来说,解剖结构,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默读文章1~23段,将这一部分文字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三中表格的要求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出示幻灯片。

“黄鹂遭遇”与“作者态度”

次数时间地点环境特点黄鹂特点作者的感情态度

一抗战时期阜平县的山村炮火洗礼尖利的富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迅若流星,忽隐忽现,金黄的羽毛美丽极了。喜爱

二前几年春天青岛海滨,杨树林里林木深密幽静,安静,近于荒凉追逐逗闹、安家落户高兴

三一天清晨杨树林里老史试枪险遭枪击、一去不返惋惜

四有一天鸟市那地方卖鸟儿的很少了囚系,遭人戏弄,羽毛焦黄、神气凄惨同情

五第二年春季太湖,江南湖光山色看到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赞美

问题:①作者为什么对黄鹂会有不同的感情和认识?

明确:五次黄鹂出现的环境都不一样,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事物的狂热追求。

问题:②作者为什么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

明确:由老史试枪引发联想,表现作者对摧残鸟儿这类丑恶行径的义愤。

问题:③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你能说出“极致”在文中的含义吗?(出示幻灯片)

明确:文中五次提及黄鹂的生存状态,大体上说第一、二、五次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环境,而第三、四次的`环境则是不好的。两者相比,不难发现黄鹂的自由与美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

(三)、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

??1.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

??(2)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

??(3)想想,这一部分联系前面的描写对本篇写作主旨的认识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阶段小结,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

??而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板书),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板书)。

??5.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出示幻灯片(黄鹂的象征意义)。

1).黄鹂的象征意义。

2).史同志和穿皮大衣、卖鸟的,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象征什么?

答:共同点:不懂要让黄鹂或海鸥发挥极致,都不懂要为它们创造一定的环境。不同点:他们伤害的动机不同。即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也各不相同。穿皮大衣的邪恶之徒,最卑劣。

3).象征手法的优点:这种手法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且比较含蓄。长于形象思维,长于文学创作的人,要发表某种见解,可以用这种手法。另外,有时某种见解不宜直截了当地说,也用此种方法。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只是本文叙事性更强,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含蓄丰富

4)出示幻灯片《黄鹂》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2年,其时孙犁先生49岁,后才公开发表,收入作者的散文集《晚华集》。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

??他在后来的《说赵树理》一文中描述那个年代赵树理的处境与心境:“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这说的更多的恰恰也是孙犁自己。

??他在《文虑》一文中说:“目前为文,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环境越来越‘宽松’,人对人越来越‘宽容’,创作越来越‘自由’,周围的呼声越高,我却对写东西越来越感到困难,没有意思,甚至有些厌倦了。”

大家联系文章的整体描写和议论再来看看,文章还应该有着怎样的寄寓呢?

??交流回答:呼唤为作家等一切人才(人)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全、平和、自由的环境,以使他们充分尽情地展示其全部的聪明才智。

??

6.主题概括比较:

??(1)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2)呼唤为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

??(3)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

??(4)呼唤为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安定、平和、自由的环境。

7.孙犁《黄鹂》一文的意义。

8.迁移训练:欣赏图片,阐述景物一体的含义。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1、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本文从叙事自然地转到说理,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答:从太湖与黄鹂的关系感悟到环境与事物的关系。

2、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适当的文言句子使文章增色。“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4.善用对句,语言简练,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在习作中,修改润色,用点心思,可用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总之,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工整中求变化,长短错落有致,不呆板。

四.总结全文

本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记叙了作者对黄鹂的迷恋,对摧残这类鸟儿的丑恶行径的义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最佳结合的向往,从而给读者人生哲理的启迪。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状态,说明“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

篇11:黄鹂的古诗

一、课堂教案

(一) 教材简析

该课是笔者所在校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儿童动物画技巧》一节以示范为主, 学生实践练习为辅的课型, 主要讲述黄鹂的绘画技巧, 是在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用基本型和组合型表现动物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 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2]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法;就是同类学科, 因为不同阶段, 教法也有所不同。针对所教对象为中职学生, 他们的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笔者主要使用讲述为主, 引导、体验和合作为辅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则以传统的手段和现代化手段的优化结合运用。

(三) 学法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 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笔者在学法设计中, 始终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 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确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黄鹂的特征和它的简笔画造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绘画技巧;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素质的培养。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掌握黄鹂简笔画造型以及它的绘画技巧。

二、教学设计说明

1.本着“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教师启发为引导”在设计本课时, 根据所用教材要求, 以这三个问题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导线: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首先“为什么学?”因为幼儿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比较系统和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其次“学什么?”学习典型动物的简笔绘画技巧;最后“如何学?”分析作画对象;掌握技巧, 根据绘画步骤反复练习。

2.课前准备。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关于黄鹂的资料;其次用各种工具 (纸张、蜡笔等) 绘制黄鹂的范画;最后辅助教具准备:课本、黑板、挂图、音频播放器、投影仪等。

3.信息技术处理。利用DV录制绘画步骤视频, 运用各种电脑软件编辑合成视频 (如:Adobe Premiere、After Effects、绘声绘影等) , 整合以上资料使用 (Power Point、Flash等) 制作该课课件。

三、多媒体课件演示

(一) 导入新课环节

预计5分钟, 播放一段音乐, 让听音乐猜歌名;学生回答后, 板书:《简笔画:黄鹂的画法》。

(二) 讲授新课环节

1. 学习黄鹂的特征 (预计5分钟) :看图片,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黄鹂的特征 (该环节注重锻炼学生多看、多说、多思考) 。

2. 知识点传授 (预计12分钟) :展示手工范画和步骤图, 知识点集体朗诵;教师在黑板画范画:学生边看边回答问题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

3. 随堂练习 (预计10分钟) :播放绘画步骤视频, 学生边看边练习, 教师到学生中进行指导;邀请学生上黑板作示范 (交流讨论, 接受指导, 解决疑难) 。

4. 随堂练习 (预计10分钟) :播放绘画步骤视频, 学生边看边练习, 教师到学生中进行指导;邀请学生上黑板作示范 (交流讨论, 接受指导, 解决疑难) 。

5. 课堂小结 (预计8分钟) :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引导道德情感培养;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 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 笔者以《新课标》为理论依据,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组织教学, 以让学生简单明白知识点作为设计课堂的主轴, 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课堂, 笔者在以实物展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将被动学习引导为主动学习。

当代教学模式, 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在本课的教学中, 笔者编辑的两个视频最大程度引起学生注意, 普遍反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简单易学。在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方面, 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根据该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课程中, 笔者除了传授绘画技巧还注重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 每次上课都会亲自作绘画示范, 让学生参照课本讨论笔者画得如何, 如果好, 给以掌声;同样, 学生到黑板画画, 笔者也和其他同学给掌声鼓励。

(二) 教学反思

信息化教学为我们益智广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使教学目标、任务更好的实现与完成, 使施教更加直观, 教学更加流畅自然。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 2008年, 笔者开始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到教学中;2009年, 笔者的教学设计中的网络信息资源含量占一定比例;2010年, 笔者通过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形成有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继续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资源,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从而开发更高效的适合职中美术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摘要:文章以梧州市一职中幼儿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儿童动物画技巧》的一节课———《简笔画:黄鹂的画法》的教学为例, 从课堂教案、教学设计说明、多媒体课件演示和教学效果与反思四部分说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分析如何更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课堂教案,教学设计说明,教学效果与反思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2 (]美)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篇12:小黄鹂鸟的教学反思

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学生在唱稳了第一声部节奏的基础上再学习第二声部就轻松多了,很快就掌握的第二声部。合唱讲究的是和谐,每个声部的队员们应该学会>倾听其他声部的旋律,而不是一味地只会大声唱自己的声部。

本节课总体富有条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只是从导入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赏和思考习惯。和音乐能够产生共鸣的学生数量稀少。这也是自己今后备课上课要引起注意和加强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真实是音乐新课程期待的核心,只有真实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价值,使教师不断规范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真实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篇13:黄鹂鸟的优秀作文

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到了这棵葡萄树上,停了下来,它拍打着翅膀,站在树梢上休息,等待着葡萄树结果。

树下有一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前爬行,爬呀爬呀,忽然看见了这棵葡萄树。它想呀想呀,拍了拍自己脑门,我可以跳上去呀!于是它跳啊跳就是跳不上去,因为这棵葡萄树太高了!

这时蜗牛忽然听见葡萄树上传来一阵优美动听的歌声,真好听,它抬头一看,是一只漂亮的黄鹂鸟站在树上唱歌。

蜗牛高兴地说:“黄鹂鸟,你的歌声打动了我,不好意思,打扰你一下,你能教我唱歌吗?”

黄鹂鸟开心地说:“当然没有问题,我还能带你飞呢!”

蜗牛说:“是吗?那太好了,谢谢你!”

黄鹂鸟红着脸说:“不用谢!”

篇14:黄鹂鸟的说明文作文

接着,我就发现了一只黄鹂,在那一抹独特的黄绿叶中显得突兀,但也更宜我发现它。此后,那抹黄便成了我回家后的一种期待。有次回家,我瞧见其对着一面小镜子在照看,我也不清楚它是如何穿过密密的枝叶,飞进我的小房间的。

我刻意放慢了脚步,连书包都没得放下,小心地一步跟着一步,从门口一直蹑到窗边。所幸,它没有发现我。我小心翼翼地关上窗门,一回头却不小心惊着那只小黄鹂,它扑着短短的翅膀,十分滑稽地飞着。我在一旁颇有耐心地等着。当它飞到窗门,发现已经上锁了,便再次回头。我走近,发现它的小脸上带着进退两难的神情。它虽然只是个小鸟儿,但它的举动和表情中露出极大的委屈和为难,它想要保全那点生命,却不知如何是好,对自己和我都没有信心,但又想找到些倚靠。它扑了扑翅膀看着我,却又不敢飞过来。

我未想伤害它,便打开窗户让它飞走,它却出乎意外地定在原地,纹丝不动。我也好生奇怪,弯下腰,仔细端详起来。一身整齐顺条的羽毛平滑地贴在其身上,还末长成熟的翅膀紧紧闭合着,一双黑中带黄的眼睛闪出柔和的光芒,却又带着番楚楚可怜的娇态,让我不由得败下阵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它来品尝食物了。我也不知黄鹂爱吃什么,就随便拿了些食物,它却像一位极难伺候的公主,颇为挑剔。后来,我渐而发现它对玉米粒极感兴趣,我便拿些玉米棒,一粒粒剥好放置在它的前面。此时,它又像一位饿汉,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吃完这些玉米粒。完后,它又大叫一声,似乎对食物极为满意。

那只小黄鹂现在已经不知在何方了,但愿它一路走好无风雨,平平安安度过余生;愿其能长成一只大黄鹂,凌空飞翔,寻觅自由自在的快乐;愿其找到良偶,幸幸福福在一起。

篇15:黄鹂的古诗

关键词:杜甫,绝句,当下,描绘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广德二年 (764) 春初回成都草堂时写的, 是杜诗写景的佳作。四句诗一句一景, 两两对仗, 写法非常考究, 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雕琢, 十分自然流畅, 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短短四句小诗, 把读者由眼前景观引向广远的空间和悠长的时间之中, 引入对历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1]

尤其第一、二句, 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界的真实情境。确实刻画生动, 栩栩如生, 坐在书房里也恍然身在自然界一样, 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味道。呵呵, 真让人想到“书中自有眼前景”的感叹哦!

况且有人评论说:古人用颜色字, 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 “青”上方见得“白”, 此说有理。

其实, 更须强调的是此诗的精美绝伦语言技巧, 韩剧跟她比怎么样?又有哪位读者或观众能否认呢?

现在城市的公园有鸟, 街上有, 工作场所周围有, 住宅小区更有, 是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我们身边自由自在的栖息、生活, 就是我们的朋友、邻居。它们欢快的身影、婉转的鸣声, 早已存在我们的基因里, 我们已然熟悉的诗篇———在今天貌似神一样的引起住在林立高楼里的我们共鸣。

住在一、二楼或者别墅、排屋里的人常与花草树木为伴:杨柳风轻, 展尽黄金缕。有的人家在自家院子里还种上了果蔬, 诗意浓浓:

庭院深深深几许

栏杆、围墙外是车水马龙的林荫街道, 鳞次栉比的商铺, 永远喜气、欣欣向荣。一抬头, 感觉:

鹊声先我到山家

三楼四楼所见, 已是别墅的屋顶, 窗子、阳台边挺拔的树木露出青绿的上半身, 极佳的看鸟听鸟不二位置, 与鸟平行的视线, 那鸟鸣的音频, 的是自然之音, 自然本色, 是天籁, 比电脑录制处理过的声音实在美妙不知多少倍。

在这里, 鸟儿们可停留的树木有梧桐、香樟、松、杉、银杏、竹、玉兰、桂, 应有尽有。其中婀娜多姿的就数翠柳了。杜甫不愧是诗圣, 春天在他的笔下, 生意盎然且灵动。

在五、六楼, 在露台上, 人们的视野开阔了。郊外远处的高山, 雨后仿佛能看得清山上的一张张树叶。

划过晴空、银光闪闪的飞机, 在白鹭的衬托下, 天空显得更有立体感了, 也更加寥廓、高远了。

露台上由于种植了各色花木果蔬, 常有许多不知名的鸟儿光顾, 轮番前来做客。它们不请自来, 却每每引得主人意外开心。又好像是专门来献艺的:跳跃, 啄绳子, 觅食, 对鸣, 打斗。

成对的斑鸠、白头翁、黄鹂, 还有一种小时候当地土话叫做“石灰鸟”的, 长长的尾毛, 不停的上下摆动, 近乎零距离接触。

下窥指高鸟

鸟儿在视线以下。现在住在居民楼里面的人们, 可以换一个角度俯听鸟声:

叶底黄立一两声

鸟有时候往下急速飞, 以为就要掉到地上了, 心里一阵紧张。

只是不管住在几楼, 特别是在绚烂的春天里, 鸟鸣声格外清晰、真切, 画面也格外美丽、动人。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们今天的国家到处是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意。我们的乡村, 尤其是我们的城市, 似乎都笼罩在这美丽诗篇的氛围之中。唐诗宋词就在我们身边, 把我们的城市装扮的更加华丽、璀璨了。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和谐的声音, 和谐的图画, 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设计的信下一篇:元宵节的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