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2024-05-25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东方市政协经济与法制委员会

(2009年10月)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就国民经济总量而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一、二产业相比速度不快,水平不高,总量不大。

第三产业泛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激烈竞争的范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谁在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献出“产业化”趋向和“三产推动型”的重要特征。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产值与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另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1-

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859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372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2%;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0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85534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3%.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3.7个百分点;二产提供5.7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9%、46.9%、22.2%。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至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6743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6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3%;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60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9.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8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2.4个百分点;二产提供15.6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4.2%、57.4%、18.4%。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根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第三产业发展呈下降趋势。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2.2%,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4%,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低9.6个百分点。从近几年三产占GDP的比重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其内部结构极不合理,当前我市第三产业主要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苦苦支撑。今年至8月底止,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和22。2%,而金融、保险、租赁等商务服务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缓慢,信息、咨询、物流、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极小,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就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对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几点建议

如何从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东方市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财源呢?根据调研的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规划,明确思路,积极引导

市委市政府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增加措施,并出台 优惠政策给予支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供需、人文环境调整第三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项目和岗位。引导人们积极创业和自主择业。

从我市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考虑,近期应抢抓机遇,加快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是要尽快引进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不同档次的居民小区,培育房地产市场,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今年已有几家公司注资开发房地产业,其中“月亮湾”项目注资1.2亿,希望进得来,留得住。二是要抓住我省筹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积极打造一批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旅游品牌,开发高坡岭、大广坝等旅游区,大力构造“山、水、林、泉、海”的旅游特色,突出“观赏、游玩、休闲、度假”一条龙式的旅游业链,加强同周边市县知名旅游景点的衔接,大力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餐饮业,加快滨海北片区星级酒店的建设步伐,把我市打造成为海南西部旅游的终点站和区域性中心。

(二)积极探索,管理创新

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三产行业管理。三产行业众多,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组建行业协会尤为重要。行业协会在承担行业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

势,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推行以行业管理为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的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协会通过协调、服务和监督,维护平等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各自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提高准入速度,开辟第三产业快速准入通道 为了扶持第三产业,放宽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的企业,先行注册登记、核发执照。对涉及前臵审批的行业或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络,尽可能减少工商部门的办事环节,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快捷取得准入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开辟登记绿色通道,通过主动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市场准入服务效能。

(四)政策鼓励,扶优扶强

第三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抓好政策鼓励,扶优扶强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三产重点企业、明星企业,应在土地征用出让、配套设施费、启动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从实质上扶持和帮助第三产业发展。并建立扶植三产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第三产业高层次的开发,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认真梳理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培育发展若干适合东方发展的行业,如传统的商贸流通业,要致力于建成一两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业零售大企业和仓储中心,建设和完善几个大中型批发市场,探索发展代理、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的商贸形式。另外,像旅游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中介服务业等等都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手段。特别是物流配送业,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流通业,不但减少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发展,而且极大地方便和活跃人民的生活。对于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东方,尤其需要大力开发物流配送业。

(六)要引进竞争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激烈的竞争机制引入金融、保险、铁路、邮电通讯、外贸、教育、卫生、旅游等等各行各业。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达到缩小供需差距,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增强竞争实力的目标。

(七)创建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安居才能乐业,要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近年来,我市发生许多轰动性的突发事件治、安问题,让投资商望而却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整治社会治安,加大扫黑除恶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治安问题,给市民和投资者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篇2: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按】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近期市政府办公室与市风筝办组成调研组,就我市风筝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式社会调查、查阅有关资料、察看本地风筝企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了我市风筝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就进一步做强做大风筝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报告呈报领导参阅:

一、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年一度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和“文化强市”战略的加快实施,风筝已成为潍坊独具特色、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对于宣传潍坊、提高潍坊知名度、打造潍坊城市品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重要平台,我市风筝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历次潍坊国际风筝会和国内外风筝大赛暨表演中,我市的风筝都以鲜明的特色,上乘的质量,屡屡取得佳绩。2006年5月,潍坊风筝扎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市承办的奥运“山东祥云小屋”,充分展示了潍坊传统风筝的魅力和韵味,弘扬了风筝文化,拉动了潍坊风筝出口。2009年,在国庆“六十”周年阅兵群众游行方队中,美丽的潍坊风筝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世界风筝展”上,潍坊风筝精湛的扎制技艺和多姿多彩的造型,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产业概况

据调查统计,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时,我市的风筝企业仅有20家,风筝年销售额也仅有20多万元。现在,全市风筝企业发展到300多家,设计生产的风筝规格品种达到上千种,从业人员达2.2万多人,风筝及延伸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70%,世界的50%。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潍坊天成、潍坊凯旋、杨家埠、飞人风筝厂等一些年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较大企业。目前,全市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达7家。潍坊风筝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在国内的北京、上海、义乌等地是其主要的营销集散地;在国外,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区域布局

我市的风筝产业呈现出块状集聚发展态势,主要集中于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目前,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和寒亭区杨家埠村已形成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潍城区火车站 “地一大道”和寒亭区杨家埠大观园成为主要的风筝旅游展示销售地,奎文、潍城两区除聚集了70多家风筝厂家外,还拥有风筝实体经销零售店300余个,其他县市区分布甚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如潍坊凯旋风筝厂厂长谭新波,他与国外的风筝制造商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自己的新产品,具有自主出口权,并聘请国外专家当技术员,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他本人也经常代表潍坊远赴国外参加风筝展示和表演比赛,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促进了风筝产品营销,也宣传了潍坊风筝文化。潍坊天成风筝厂厂长王永训,他以生产经营传统风筝为主,并在继承与创新上做好结合文章,使本厂的风筝品牌在海内外都有广泛影响。

(三)产业结构

我市风筝生产以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为主。传统风筝生产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在制作工艺上分为硬翅、软翅、板式、串式、筒子式和特技六大品种,主要有龙头蜈蚣、大鹰、蜻蜓、金鱼等300余个品种。现代风筝生产以潍坊凯旋风筝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等为代表,主要是通过拿定单,组织生产运动类、广告类、大型软体类等风筝。传统风筝以内销为主,现代风筝以外销为主。运动风筝、动力风筝、冲浪风筝等高端、高附加值的风筝生产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产量逐年增加,前景看好。

二、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风筝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量小质弱、手工作坊生产、分散经营阶段,相对于其他产业,经济贡献率较低,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发展任重道远。

(一)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我市的风筝生产经营企业普遍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据调查统计,全市风筝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仅有10余家,仅占全市风筝生产企业的3%。小规模、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格局,导致风筝企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普遍较差、生产方式落后、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率较低。今年以来,国家实行风筝出口“生产许可证”制度,按此要求我市几乎无达标的出口风筝企业。鉴于此种窘境,经与有关部门协商,才同意按特殊情况给我市风筝出口企业临时“开绿灯”。

(二)专业人才缺失,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在潍坊风筝老艺人、老专家健在的越来越少,但能接上班的年轻传承人并不多,“老艺人干不动、年轻人不愿学”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传统风筝扎制工艺难以有效传承。从风筝企业员工看,从业者多数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生产经营的专业技能缺乏,风筝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粗放,技术、信息、流通等服务不到位,导致风筝产业整体效 益不高。在现有生产企业中,从事传统风筝生产的传承艺人和高端风筝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还很小,人才断档和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销售受到制约

由于风筝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分布零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龙头企业少、带动支撑能力弱,从整体上看我市风筝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市正式注册风筝商标的企业,仅有潍坊天成、杨家埠、潍坊凯旋等十几个企业。大部分企业缺乏现代营销理念,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产品无法以自身能力销售到国内外市场赢取更大利益,往往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初级产品,被他人“贴牌”。另外,风筝销售上存在管理不到位、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本市业户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相互杀价、模仿复制、粗制滥造等现象,不仅损害了潍坊风筝的信誉,也影响制约了潍坊风筝生产销售市场的有序培育和健康发展。

(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对外宣传推广不够 多年来,全市没有形成一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风筝展示交易市场,与我市“国际风筝都”的地位极不相称。现在虽有火车站“地一大道”和杨家埠大观园两处较为集中的展示交易场所,但由于规模较小,客流较少,加上受风筝本身一些特点如销售季节短、生产周期长、量大利薄的影响和制约,这两处场所短期内还难以做大做强。此外,普遍存在着广告宣传重视不够的问题,在公开的媒体上,几乎见不到潍坊风筝的营销广告。现在外界只知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但对潍坊风筝的文化、种类、扎制技术、制作工艺等却知之甚少,也反映了我市整体上对外宣传推广风筝文化力度不够的问题。

三、推进我市风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潍坊既是世界风筝都,又是国际风联总部驻地,发展风筝产业有着独特的品牌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前不久,张新起书记就风筝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风筝是潍坊文化之魂,来之不易的品牌,只能做强,不可偏废,望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更好的成效”,许立全市长也明确批示“以风筝会为契机,培强做大风筝产业”。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结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风筝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风筝产业的发展,应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发2008第36号)为指导,制定完善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以“稳定生产、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作为近期发展目标,按照“传统加现代、高端带低 端”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平台,以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为中心,加强引导和服务,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当前要集中精力实施好“一场二所三地四举措”,带动风筝产业发展全面上档升级。

1、筹建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今年下半年以来,市风筝办会同有关方面,通过调研论证,确定在宝通街以北春鸢路路东,启动一处大型风筝生产和批发交易场所。这里建筑面积适中,人流、物流、仓储、交通便利,比较适合风筝生产的存储、销售,年内将有80余家的风筝生产和销售业户入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这一龙头市场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力度,并为广大厂商提供优质服务,扩大该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力争用2年的时间,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筝批发交易市场。

2、巩固二个风筝展示销售场所。经过几年的发展,杨家埠大观园和火车站“地一大道”现已初具规模。进一步,要继续实施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更多的风筝厂家和经销商落户,进一步扩大“二所”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3、发展三个生产基地。以坊子王家庄、寒亭杨家埠和正在兴建的潍坊风筝批发交易市场为三个主要的生产基地,依靠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使之做大做强。坊子王家庄四个村的风筝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为促 进风筝营销,在当地可以兴建专门的营销场所,如风筝一条街等。

4、采取四项举措。通过申报“潍坊风筝”主产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修订潍坊风筝地方行业标准,国际风联指定生产厂家和指定产品,风筝产业协会会员自律等四项举措,严把风筝质量关,打造潍坊风筝品牌新优势,使风筝产业形成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宣传推广,拓宽销售渠道

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产品展销会、国内外交流等时机,采取影视文化、广告策划、放飞表演、现场互动、网络平台、在高速公路两侧主要位置设立广告位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广潍坊风筝,真正使潍坊风筝品牌打响全国、走向世界。同时,继续下大力搞好招商引资,依托风筝生产大户成立商贸公司,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发展壮大风筝批发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中间批发商,打造较为完整的风筝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坚持风筝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促进风筝旅游营销。

(三)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研发创新

依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和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加强风筝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风筝艺术人才库,发挥老艺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加大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鼓励企业采用现代技术改进风筝设计和扎制工艺,努力保持世界一流的研发、扎制水平。市风筝办与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继续合作办好“潍坊风筝研究与培训中心”和“风筝设计与制作”高级研修班,每年对全市风筝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轮训,继承发扬传统技艺,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风筝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风筝产业的结构调整,在区域结构上应按照业已形成的三大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布局,突出特色、做大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扩大高端优质风筝如精品传统风筝、现代风筝、动力风筝和冲浪风筝等名、特、优、稀新品种的生产规模,同时促进风筝延伸产品如风筝布印刷、玻璃钢、风筝线、风筝轮的生产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保持潍坊风筝在国内外生产和营销上的领先地位。要立足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生产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巩固我市“世界风筝都”的龙头地拉,切实提高风筝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话语权”。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撑

1、建议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由市风筝办、发改委、经信委、工商局、质监局、检验检疫局、海关、商务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部门参与的风筝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我市风筝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定期召开 协调会,协调解决风筝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风筝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风筝产业政策。应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具体细化的风筝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等等。此外,要建立我市风筝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政策扶持、措施呵护,迅速使我市风筝产业发展壮大。

3、设立风筝产业发展支持基金。建议市政府设立支持风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风筝产业的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和广告宣传等,支持风筝产业发展。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纳各类资本进入风筝产业领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风筝产业,进一步优化风筝产业投资结构,解决风筝生产企业融资难问题。

4、充分发挥市风筝办和市风筝产业协会的作用。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市风筝办协调、指导、推动风筝产业发展的职能,并加挂“潍坊市风筝产业发展办公室”牌子。为此,市风筝办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对风筝产业的调研规划和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帮助风筝企业解决一些影响制约风筝产业发展的“瓶颈 性”、关键性问题。结合筹办国际风筝会,办好每年一度的风筝产品交易会,同时,每年在国内主要城市组织几次较大规模的风筝放飞和风筝工艺品展销活动,为风筝企业搭建合作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潍坊风筝知名度,促进风筝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篇3: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

一、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从2011年起,将集聚区建设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主阵地,在全市范围内设立13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经过近两年来的积极努力,全市文化产业由以往的零散发展进入集聚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初见成效,逐渐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盐城市发改委统计,今年1-10月,全市13个市级以上文化产业集聚区共完成投资70.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4.8%。已运营的12个集聚区完成营业收入48亿元,实现税收3.3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5.6%和86.2%;新增注册企业161个,累计注册企业863个;新增就业1977人,累计就业22575人。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盐城中小文化企业集聚区分别被认定为省重点文化园区、省文化科技园区,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省级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益林玻璃工艺制品集聚区被省发改委认定为全省100家重点培植的产业集群。盐城市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整体规划初步完成

绝大部分集聚区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聘请高水平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来引领和统筹园区发展。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聘请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精心打造“两极互动、双翼共振、一带贯穿”的文化产业布局;盐城中小企业文化产业集聚区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设计,园区规划突出水文化和盐文化设计理念,体现了盐城的历史文化精髓;东台西溪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古镇休闲、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三大板块,着力打造长三角高品质旅游文化景区。

2.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各集聚区不断加快园区重点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注重完善园区功能,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推动产业集聚,致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已初步形成以海盐博物馆为主阵地,以盐渎公园、盐镇水街为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和盐城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盐城沿海湿地旅游经济区加快推进亚行贷款海滨生态林及珍禽保护区湿地修复项目,充分整合和利用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资源和丹顶鹤珍禽的品牌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基地。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已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小软件企业孵化基地及省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盐城分中心,促进文化、创意及科技的紧密结合,不断形成产业规模发展优势。

3.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各集聚区围绕文化主导产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活动,招引了一批重点企业和优秀团队,加快推动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成功引进上海木马设计、中科院江苏分院、江苏东方旅游品牌研究院等40多家国内著名设计机构。盐城国际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引进了世纪龙公司、华恒兄弟动漫公司等一批行业重点企业,研发的教学软件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制作的盐城首部原创动画片《糜鹿传奇》获得高度评价。东台西溪文化产业集聚区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酷迪·炫动儿童新未来梦想城”项目已开工建设,拟建成苏北地区最大的动漫创意产业园。

4.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各集聚区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园区特色,不断提升盐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盐城中小文化企业集聚区已入驻28家文化企业,吸引了大户户外传媒、盐阜报业集团演艺公司、胡公石书画苑、美盐文化科技、360搜索苏北客服中心、58同城盐城分公司等重点项目集聚发展。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已入驻文化企业80家,形成了传媒业、娱乐业、数字出版业、动漫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创意设计业共同发展新格局。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注册企业122家,从业人员6200人,是元宵灯会、海盐文化节、生态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基地,每年平均接待各类游客200万人次,已经成为盐城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二、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客观上讲,由于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和先进地区相比,在园区规模、产业层次、集聚效应、发展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13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集聚区发展不平衡性较大。

从面上看,9个县(市、区)和市开发区及城南新区均建有文化产业集聚区,但是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较大,不平衡现象突出。城南聚龙湖、开发区软件园、盐都中小企业园、东台西溪等大部分集聚区在规划提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园区形象不断提升。但也有少数集聚区工作进展缓慢,园区建设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射阳明湖由于规划原因,集聚区建设目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响水云梯关由于位置偏僻等原因,开发水平较低,投入效益较差,营业收入为零。

二是部分集聚区发展思路不明晰。

盐城市13个集聚区中,开发区软件园属于信息服务集聚区,盐都中小企业园、东方1号属于文化创意集聚区,东台西溪、沿海湿地等属于旅游休闲集聚区,目标定位比较明确,但也有部分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模糊,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业态。有的集聚区在设立区中园时,把餐饮区冠名为休闲文化园,把4S店集中区冠名为汽车文化园。有的集聚区只是在服务业集中区中建设了一些文化项目,增添了一些文化元素,存在特色雷同、“泛文化”现象。

三是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13个集聚区中,东台、大丰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滨海、建湖由规划建设等部门牵头建设;响水、阜宁由乡镇负责推进;软件园、中小企业园由市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组织实施。部分集聚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的情况,没有形成宣传部门总揽协调、文化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的总体格局。

四是配套政策有待逐步完善。

加快推进文化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目前盐城市对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尚未统一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缺乏支持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在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方面缺乏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对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新兴业态的培育也缺少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文化产业集聚区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快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盐城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已经具备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要认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集聚区建设作为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影响广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盐城市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城市形象的新符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 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内涵

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指有主导产业明确、文化企业集聚、产业链条衔接、配套服务健全的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从盐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地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集聚区的建设方向把握不够准确,建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对现有集聚区进行一次回头看,对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集聚区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优化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对照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三个70%的认定标准(园区内发展文化产业的建筑面积、文化企业数量、文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70%),进一步完善集聚区发展规划,以高水平的规划引领集聚区建设,推动全市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2. 进一步理清集聚区建设发展思路

一要立足盐城文化基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重点扶持业态。二要突出特色培育、科技创新,引导各地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形成集聚区差异化发展态势。三要加快推进区中园和特色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以集聚区为主导,文化街区、特色楼宇为补充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新模式。四要加强品牌园区培育,在现有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选择3-5个基础条件较好、主导产业突出、集聚效应较高的集聚区进行重点培育,争创国家级重点文化园区品牌。

3. 加快推进园区载体建设

各地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水平,推动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畅通集聚区内外交通,完善集聚区服务功能,提高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要加强集聚区内展示交易、研发设计、数据中心、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加强银企对接,积极引进市内外各类金融资源,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文化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升文化资本运营水平。

4. 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围绕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制定出台重大项目招引、重点人才引进和重点集聚区建设一揽子鼓励配套政策,在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财政配套、人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要尽快完善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认定及管理办法,加强动态管理,明确集聚区退出机制,推动重点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入良性发展道路。要逐步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杠杆引导作用,鼓励新兴和创新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鼓励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要降低准入门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5. 尽快完善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

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建议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成立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组长,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市科技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充实专业力量,负责全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统计、管理、考核及评优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宣传部门统筹抓、专门班子具体抓的合力推进格局。

篇4: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发展现状;建议措施

一、引言

渔具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自1981年全国第一支钓鱼竿在我市生产问世至今,经过三十多年时间,渔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已具备了较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渔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渔具及配套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渔具企业30家,总资产74.2亿元,是“十一五”末1.65倍,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渔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亿元,利润5.9亿元,出口额达4.3亿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10%左右,全球市场占有率60%以上,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支。主要产品有鱼竿、渔线轮、渔具配件三大类两万多个花色品种,1000多个系列、近2万个规格。基本形成了以碳素和玻璃钢材料、渔竿成品、钓具配件、钓具制造设备、贸易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为支撑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像光威集团、环球渔具、佳赛体育用品、隆力富渔具、宝飞龙等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渔具名牌产品和龙头骨干企业。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现已建有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处、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处。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4项,碳纤维关键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威集团作为目前世界上花色品种最全、生产规模最大钓鱼竿生产企业,先后承担《钓鱼竿》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等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在同行业成功地赢得了标准话语权。

(三)产品质量品牌优势明显。渔具企业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2个,打造出以“光威”、“环球”、“宝飞龙”等为代表一批知名渔具品牌。有近1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占有率较高,2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威海渔具产业自有品牌少,国外OEM生产比例大,虽然消费者对威海渔具认可度较高,但威海渔具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不够。目前,国际市场上,我市自有品牌仅宝飞龙尚有一定知名度;国内市场,虽然“中国钓具之都”称号对整体品牌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渔具品牌仍不多,与广东、浙江、山西等地渔具企业仍有较大差距,经销商、消费者认知度也不够高。许多企业以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科技投入较少,基本不具备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更新换代缓慢,附加值低。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小而散现象突出。我市渔具产业虽然有30多年发展历史,但小而散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合力,缺少行业自律,企业不良竞争现象突出。趋同化现象明显,产品性能、外观配置甚至营销模式等相互模仿严重。部分产业链条较短,不能形成“产、销、用”一条龙发展,以点带面集群式发展还不完善。

(三)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除少数重点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进行技术改造意识不强,技术装备水平偏低。招聚人才吸引力薄弱,随着新材料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发展主要措施

(一)突出区域优势,搞好产业布局。依托环翠区、临港区,通过行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按照抓大扶小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或重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业配套体系,形成较合理渔具产业布局,实现科学、有序、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高精并重。

(二)推进两化融合,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改造路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避免一般产能扩张,围绕技术创新开发出新花色、新品种,积极引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装备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和附加值,改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積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同时,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促进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二是积极整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健康消费。一是加强渔具普及与宣传,积极开展“家庭钓鱼比赛”进社区活动,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让广大消费者认知并接受推广产品。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推广健康新理念,通过建立钓鱼大赛、钓鱼嘉年华等活动,带动渔具生产和销售。三是充分发挥光威、环球已有品牌优势,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中国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基地建设,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带动我市整个渔具产业发展壮大。

篇5: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我市房地产业发展来势喜人,但相对全国、全省而言,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二、我市房地产市场不断拓展,但相对商品房消费需求而言,市场空间仍然很大

近年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得到培育和拓展,市城区房地产市场发展日趋规范,房地产交易十分活跃,交易量连续三年以80%的幅度增长。尤其值得一提的市新城区工业园大规模投资开发建设标准厂房及配套服务用房,以租赁或出售的方式供应需求者,这一举措为丰富房地产内涵、扩大房地产需求、扩展房地产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市商品房开发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商品房特别是住房消费需求来看,我市仍然有着进一步拓展的巨大空间。首先,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形成和发展。随着经济加快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住房消费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居民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上我市居民住房条件及居住水平客观上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我市改善性住房需求日趋旺盛,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升级换代明显加快,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够住就行”,住房消费正由“居住型”向“享受型”转变。在商品房市场上,由小换大、由差换好、由单一居住型向综合配套型转换已逐渐成为居民住房消费主题。根据去年我局的抽样调查,~城镇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2.5㎡,购房意向率为27.4%,近三成居民有购房需求,其中因改善居住条件需购房的占72.6%。其次,城镇化步伐加快将为楼市发展提供有效需求。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强力推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多,住房需求也随之增长。住房消费需求进入总量增长期,这为房地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房地产业既是财源性产业,也是民生性产业,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篇6: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思考

加快**整治开发,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以港兴市”、“沿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随着**综合整治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如何策应**整治开发,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沿江一体化发展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近期,我们围绕加快临港产业发展,专题赴江阴、舟山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整治开发及我市沿江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一、**开发基本情况

**位于长江**顺直段鳗鱼沙心滩尾部**市一侧,是长江中的天然沙洲,洲体全长9.1km,最宽处1.4km,总面积8.3km2,滩面平均真高近3m,洲体基本稳定,右缘6km岸线贴近长江主航道,左缘夹江平均宽度600m,**具备作为港口物流基地开发的良好条件,是长江下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今年1月,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实施**综合整治项目,并将**港口物流园项目确定为2013年省重点投资项目和沿江开发5年推进计划的重点项目。经过综合整治,**外侧形成6.4km深水岸线,可规划建设5-10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夹江疏浚至-8m后形成240m宽5000吨级双向航道和10km非深水岸线,可规划建设5000吨级以下泊位50个。同时,在**后侧沿江腹地规划预留20km2作为临港产业发展区,以港口物流带动临港产业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以港兴市”和“沿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整治开发主要为我市重大项目引进、临港工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促进沿江经济转型升级,**作业区以散杂货和临港工业所需的能源、原材料运输为主,同时大力拓展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功能。根据**功能定位以及腹地经济发展需求,**洲体主要包括港口作业区、港口物流区、预留发展区和生态旅游区等四大区域。

二、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

1、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临港产业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边区域内,依托港口资源和转动优势催生发展的产业群。其基本内涵大体可归纳为:临港产业是特色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以腹地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运输体系为动脉,以综合服务为配套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现代港口已经从一般基础产业发展到多元功能产业,从单一向腹地发展到向周边共腹地发展,并且向社会经济各领域进行多方位的辐射。由此衍生的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等临港产业成为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成为港口城市重要的产业支撑。临港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临港产业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形态上体现为大项目、大运量、大投入、大产出。“高”——临港产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内涵上体现为高技术含量、高资金密度、高产业层次、高市场份额以及高效率提升传统产业。“聚”——临港产业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上体现为有效整合和集聚生产要素,聚合企业群、形成产业带。“外”——临港产业在产业功能和产业辐射上体现为资金外引化、生产外向化、市场国际化和对港口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辐射力强、带动力大。“联”——临港产业在产业延伸和配套协作上体现为以产业链和现代物流为纽带连接繁衍分工、配套、协作的新型产业体系。因此,临港产业对于港口的开发开放和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带动作用:临港产业是港口发展的“火车头”。港口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上需要的是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撑,实质上依赖的是经济发展和货物贸易产生的市场需求。临港产业发展可以对港口建设产生直接的动力支撑,也直接推动着港口功能的转变,促进港口专业化、规模化、多元化。临港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助推器”。庞大的临港产业群为港口城市崛起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因依靠大港口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大城市甚至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比比皆是。临港产业是区域开放的“温度计”。港口的装卸、仓储、中转等基本功能,决定了其开放基地和窗口作用,也确立了其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枢纽地位。随着临港产业外资投资率的逐步提高,产品出口量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相应节节攀升,口岸开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最终带动区域整体开放度不断提高。临港产业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临港产业先天具有的自由度高、市场准入易、投资成本可大可小的优点,决定了临港产业可以成为一种提供较多就业机会和就业收入的开放型产业。临港产业发展既是地方经济腾飞的依托,更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2、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首选产业、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节点。从港口城市发展战略来看,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日益成为“以港兴市”的关键举措。上海、南通、太仓、张家港、江阴、靖江等地依托港口以临港产业区及产业区内企业群落为主体,形成临港型产业经济集群,促使港口的多功能充分释放,由单纯的水陆运输枢纽转变成为城市和腹地经济服务的基地和龙头。从港口城市资源配置来看,临港产业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集聚中心。临港产业具有整合生产要素的功能,所依托港口作为市场的接轨点、经济的交汇点,已经实现从传统货流到人流、货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全面大流通,强力吸引货物、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以港口为中心龙头,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摆脱港口单纯作为交通枢纽的一元化发展模式,促使港口的多功能效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沿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临港产业已初具规模,化工、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随着沿江一体化开发进程的推进,我市临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港口岸线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也已基本利用完毕,对重大项目的吸附能力逐渐减弱;临港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沿江化工产业为主,资源、环境、安全压力风险很大。针对港口岸线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我市启动**开发整治工作,并在**后侧沿江腹地规划预留20km2作为临港产业发展区,**整治开发将促进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集中,有力提升我市临港产业辐射能力。因此,必须策应**的开发建设,加快我市临港产业的转型发展,将经济开发区内化工产业逐步向**方向扩展,将虹桥工业园内临港产业在**后侧集聚,把**港区打造成为重大项目的吸附区、临港产业的集聚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3、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我市港口基础条件优越、区位和腹地优势明显、临港产业战略机遇较多,为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的整治开发,我市将迎来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期。一是加快推进沿江经济发展已上升为江苏省及至国家战略。政策因素是港口物流业和临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需要考虑的外部宏观因素之一。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内河水运业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同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明确到2015年将长江航道打造成“黄金水道”。我市在《服务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依托港口、铁路货站及内河运输,配合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建设功能完善、辐射范围广、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现代物流集聚区,打造长江下游重要现代物流中心。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苏中特色发展整体提升的意见》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推进计划(2013-2017)》,做出加快沿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和优势所在。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新一轮沿江发展机遇,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沿江发展的五年推进计划(2013-2017)》,对我市沿江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今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在京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应当说,我市港口物流业和临港产业拥有良好发展机遇,通过港口物流发展促进物流资源整合,有利于加速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序流动,促进沿江经济和临港产业发展。二是我市沿江地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将推动和促进我市沿江经济发展。随着国际产业格局迅速变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及周边国家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增长极。我市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具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基本条件。伴随各类产业转移,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业市场需求骤增,为我市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加大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提供有利时机。2012年,我市连续12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实现GDP543.6亿元,增长12.8%。完成财政总收入102.4亿元,增长14.9%。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9.8亿美元,同比增长10%。注册协议外资10.9亿美元,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亿美元。完成海关税收18.9亿元,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1500万吨,增幅均达40%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08亿元、利税223.9亿元、利润137.1亿元。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8个,总投资383.1亿元,其中1亿美元以上项目21个,总投资285.1亿元。我市沿江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医药、油脂加工、精细化工、船舶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充分延伸。2012年,沿江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61亿元、实现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收入571.62亿元、工商税收收入30.7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55.9%、81.2%、63.5%和75.4%。沿江地区以全市1/4的土地面积和1/3的人口,创造了超过2/3的经济总量,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三是沿江地区良好的基础条件将为沿江经济和临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我市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结合部,东西接承上海、南京两大中心城市1.5-2小时经济圈辐射,到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只需2小时,距常州机场仅40公里,南北联动苏南、苏中两大经济板块,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靖盐高速在此交汇,江阴大桥、泰州大桥连接长江南北,新长铁路穿越**腹地20公里,与国家铁路主干线“陇海线”、“京沪线”交叉相连。同时,我市优越的港口基础条件也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市拥有24.2

km长江岸线,河势及岸线基本稳定,水面宽阔,航运条件优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成码头泊位12个,其中,液体化工泊位6个,通用散货泊位6个,总通过能力1136万吨。当前,是我市港口建设的高峰期,全港在批、在建码头项目12个,总投资15亿元。随着在批、在建码头项目陆续建成投运,以及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完工,我市港口吞吐能力将大幅提升。

三、策应**开发,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整治开发必须与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统筹考虑,协同共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从经济发展和战略布局出发,结合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后侧临港产业发展区,大力发展化工、医药原料药产业、船舶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和旅游观光业。

1、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化工、医药原料药等优势产业。化工、医药原料药是**传统优势产业,对港口的依存度较高,需依托港口进行原料及成品的运输。目前,**沿江岸线趋于饱和,现有港口将无法满足化工、医药原料药等产业快速发展的运输需求。因此,要抓住**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将化工园区的扩区扩容与**洲头化工作业区建设相互配合、支撑,将化工园区边界由芦坝港延伸至天星港,形成由芦坝港至天星港、沿江大道至江堤的临港化工园区,在临港化工园区内规划建设由疏港公路至江堤的长约2公里,宽约600米的化工仓储区,并将医药原料药生产基地的选址调整到靠近临港化工园区和虹桥园区结合的区域。同时,利用**港口优势,加快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以精细化工和医药原料药为方向,发展化工和医药原料药产业集群,把**建设为化工和医药原料药产业基地。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发展现有的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推动现有产业链从化工向非化工、从化工向轻工产业的转变。

2、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船舶工业是集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于一体的产业,产业带动性强,因此,修造船舶成为了发挥沿江岸线功能必要的工业。**是江苏省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水域、气候等自然环境良好,为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在临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以现有船舶制造企业为基础,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以鑫福船厂为龙头,多家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为支撑的修造船产业群。同时,充分利用**便捷的港口资源,在后方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船舶配套加工业和船舶配套物流业等相关产业,加快修造船产业集聚,打造长江沿线修造船中心。

3、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临港产业中的港口依存产业,也是**的传统产业。在策应**开发,发展临港产业过程中,要对**的传统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加快引进国际、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促使装备制造企业向**后方临港产业发展区集聚,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做大、做强临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紧密产业链和核心竞争力。加强装备制造业与外资、民营资本的合资、合作,尤其要发挥地理位置和港口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上海等地区先进制造业的转移。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品,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在集聚中形成竞争优势,再以竞争优势强化集聚,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建设港口产业群,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努力扩大**港口辐射能力,积极调整港区布局,构建**港口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开发区、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发展平台,依托**港口优势,推进港企合作、港港联合,建立现代特色物流园区。发挥区位优势,既要发展为制造类企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也要发展国际物流业,引导发展临港物流相关产业,形成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运输、配送、保税仓储和加工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有机结合的完善的国际物流供应链,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在发展港口物流业的同时,兼顾各配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集装箱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仓储、加工等临港产业;完善港口综合服务业,加快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口岸服务等软环境建设等。积极引入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引入以信息集成为主的第四方物流企业,催生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5、挖掘生态资源,催化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旅游产业涉及范围较广,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需求的增加不仅刺激直接为之服务的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产业,同时也会进一步刺激与这些直接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沿江地区应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策应**洲尾生态旅游区建设,结合临港新城(虹桥新城)建设,催化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和长江生态渔业,努力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健身、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长江水文化内涵,做响长江风光旅游品牌。

四、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一是强化港口自身建设。加快沿江地区岸线资源整合,推进占用岸线的小码头、小企业、等关停搬迁工作,杜绝让小码头、小企业占据日益宝贵的深水岸线。坚持“深水深用”的原则,鼓励沿江港口经营人通过加固改造、改扩建等措施提升码头等级,推动码头公用化,充分挖掘现有港口码头潜力。加快拟建码头的报批、建设速度,积极向国家、省争取财政资金用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土地供应、地方财政支持等方面向临港产业区重点倾斜。二是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整治工程、疏港公路、**大桥的建设进度。综合工业项目布局规划、物流布局规划,考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序,编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计划和安排,并按产业落地项目及时推进周边土地平整与道路建设,以保证物流节点的衔接与通畅,为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企业入驻提供现实条件。配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时序,推进多式联运区、仓储配送区、货运配载区等物理节点建设,结合产业项目招商进展,推进产业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的开发。先期以政府引导模式建设重点项目,带动物流地产开发商进驻,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总体建设力度。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口岸信息平台,实现电子报检、电子通关,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建设临港产业区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建立一体化、模块化、交互式、可扩展的临港信息系统,提高临港产业区整体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克服地域限制,使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日常运营所需的各种信息,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为政府收集和统计企业信息,对开发建设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一是完善产业空间布局。配套完善的临港工业区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修编完成《**市沿江一体化开发总体规划》,完善与**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生态、水利、土地、岸线利用等专项规划。按照沿江一体化发展总体要求,修编完善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快临港地区联动融合一体化进程,形成分工合理、协同共进、互相补充、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围绕“以港促产、港产兴城”的目标定位,修编完善《**港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及临港产业发展区控制性详规》,并结合**功能区划分,合理分布陆域临港产业发展区布局。二是坚持港口主业、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做强港口主业,打破港内条块分割局面,重新整合港口生产要素资源,优化作业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装卸效率,把港口本身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完善港口功能,使其既适应货物进出口的需要,又适应发展临港工业的需要。壮大临港产业,围绕港口特征,大力发展临港产业,要利用码头、货场、仓库以及设备设施的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商业、贸易、信息、高新技术等,形成既能保证货源运输,又能实现加工产品输出、高新技术开发的多功能港口生产经营新格局,同时,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一批大项目落户临港产业区。提升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现有物流基础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切入点,以配送服务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现代运输为载体,以商品交易为手段建立六位一体的现代物流发展模式。

3、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快高层次平台创建。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市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要机遇,认真做好创建准备工作,全力推进创建进程;加快口岸联检中心建设,尽快完善海关、海事、国检、边防等口岸驻泰单位配套设施,积极创建国家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编制综合保税区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载体的创建,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港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创造优势条件。二是改善投资环境。牢固确立全社会服务思想,以热情洋溢、文明开放的全社会服务意识,形成亲商重商护商的环境,强化首问负责制和办事限时制,推行服务承诺制,建立快捷高效的运作机制。以优质的投资环境吸引化工、粮油、金属材料、煤炭等大进大出的重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把**地区打造成为专业化工物流基地、以食用油为主的粮油物流基地、金属材料加工物流基地。三是加大政策支持。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争取重点临港产业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我市应给予临港产业发展重点政策倾斜,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包括地价差额补贴、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资金政策;优先用地保障和能源保障等投资政策;对临港产业重点项目、关键项目的行政审批实行“绿色通道”,采取专人负责、代理服务,加快项目推进等政务支持政策。四是培养与引进优秀人才。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造就一支熟悉临港产业发展、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临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人才队伍总体水平。

上一篇:追求梦想的高考作文下一篇:拥有快乐的每一天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