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后的改变及感悟

2024-04-19

学佛后的改变及感悟(共5篇)

篇1:学佛后的改变及感悟

师兄们晚上好

我想来和师兄们分享一下我学佛后的改变和感悟

庆群生征文--法也学佛后的改变和感悟

今年5月的某一天,一位好朋友加好邻居现在还是好同修法尊师兄给我送了几本(心上莲花次第开)的书,我问她这是什么书,她说是善书,善书,我楞了一下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我想可能也是广告之娄吧,我就随手一放。这一放两个月过去了,我把手上的书看完后没书看了,随手拿起这本善书来看一看,这一看就放不下了,一天一口气全部看完了,拿起第二本翻了又翻期待着有不同的内容,但是是相同的内容,完了我再从头仔细看了一遍,这下我能理解善书是什么概念了。学佛是什么概念了。就在那一刻起我决定要学佛了。那一天是2013年7月5日,这天是改变我人生观念的日子所以我记得很清楚,为了感恩柳师的这本善书我当天也捐了助印款,也想这本善书去改变更多的人,也加入了学佛二群这个充满爱充满温暖充满正能量的大家庭。在此我要感恩柳,要感恩法尊师兄,要感恩群里的所有师兄们。

我很惭愧活了三十几岁还没去过几次寺庙烧香礼拜佛菩萨,一直以为信佛就是迷信,和神鬼有关。所以一直敬而远之,怕自己不小心得罪了那些神鬼。但看了柳师的这本书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多愚痴,无知和罪孽深重!

在这之前家里吃的肉不是活的不买,不新鲜的不买,宝宝本来不爱吃肉的,我就想着办法变着花样哄着她吃,最后肉是吃进去了,宝宝身体没变好反而变得容易积食和咳嗽,后来才知是脾胃不好要少吃肉,多吃点容易消化健脾胃的五谷杂粮和素菜。这里面肯定也有因果关系!

从小到大我脾气就很直,很急燥,一有不顺心或心情不好就会摆在脸上,从来不顾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结婚后包括先生和公婆,但是他们都爱着我,包容着我,理解我,关心我,在此我要向他她们忏悔以前的所作所为。在此要感恩所有爱我理解我关心我包容我的亲人和朋友,尤其是父母和公婆。还要特别感恩我先生,在结婚这10年里是他用他无限的爱和智慧包容着我这个一直没理取闹的老婆,以前总用着爱情小说里的主角来衡量我的先生,但这毕竟是现实的生活,一直觉先生这个不浪漫那个太现实,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现在看来都不是事的事那时看得比天还大,日子虽是过得不错但自己并不感到很幸福。我自从生了宝宝这五年里因为夜里要照顾宝宝睡眠一直不好,一直失眠,夜里只要醒来就再也睡不着,越睡不好心情越不好,心情越不好越睡不好,身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接触佛法这四个月来我每周跟着师兄们去放生,有时间念一下经,学一下善人道,在群里看一下课件和答疑。自己感觉好像突然就放下了。现在睡眠好了,以前没肉不欢,现在肉很少吃了,初一十五吃素,便B了三十几年竟然也好了,皮肤相对以前也好多了。用布谷鸟师兄的话就是以前的皮肤一看就觉得活得没意思的人。现在一看就知道很明显的和以前不同。因为先生不在本市上班一周会有一两晚不回来,以前他不回来我会问这问那,他如果表现得不奈烦我就会和他吵起来,但现在他打电话说不回来,我就说好,不再追问原因。反而他不回来的次数相对少了。

结婚后公婆就来深圳和我们住也快9年了,公婆是两位很好的老人,没宝宝的时侯我们相处得很好,宝宝出生了,因为教育理念不同,观点不同有很多意见也不同,有时觉得他们太溺爱宝宝了,怕对宝宝以后的性格不好,小矛盾也相对以前多了点,我心里多少会有点抱怨,虽然他们对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总觉得是应该的。但整个来说还是当他们是长辈来尊重的。但现在我就能理解及包容他们对宝宝的溺爱,也知道只有做父母的我们言传身教才能影响到宝宝的性格,所以我们做好自己就是对宝宝最好的教育了。现在对公婆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来相处,每天对着他们我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他们对我们付出的一切一切。

每年的长假短假,我们都因为不同的意见不能出游,上个月国庆我没发表意见听从先生的安排我们全家成功出游,因为是临时决定,又是长假到处都是人,因为路上堵车那个景点又是个小镇,网上没有订房信息,到达那景点已经是晚上5点多了,找完整个小镇都没空房,最后我们又开了一个多小时车到另一个县城里找了几家终于找到了两间房。那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距离我们出门已经过去了11个小时,进了房间我说老公辛苦,开了一天的车,老公还很愧疚的说怪他没安排好,他还说老婆你信了佛真好,改变了好多好多了!如果是以前肯定吵翻天了。这是他的原话。听他这话我很难过,为我以前的所作所为伤了老公的心而难过。先生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很多,但对我却要的很少很少,仅仅是想得到我的理解级支持,但这么简单我以前都做不到,在此我要向我先生表示深深的忏悔及感恩。

说个感触很深的题外话,10月27日我楼上的一个男邻居80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不知是得了忧郁还是什么原因想不通跳楼了,他宝宝才四岁多,父母60多岁了,因为婆媳没处好,公婆带着4岁多的宝宝回上海去上学,回去才一年多,但这个结果相信对谁都不好受。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活在当下真的不容易,所以肯请女师兄们一定一定要好好和公婆相处不要再给爱你的先生曾加工作以外的压力了。这让我觉得当初选择学佛是非常对的。

当初决定学佛只是想把自己解脱下了,也只有自己才能把自己放下,当真的把自己放下了,心态放正了,心态平和了,心量放大了,周围的一切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转变,以前觉得不可能变的事变起来都是水到渠成的。

在今年的10月23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在这特别的日子我如愿皈依了,成了真正的佛弟子。修行这条路还有很长很长,我要改的空间也还有很多很多,只要目标对了,什么时侯能到达我并不在乎!现在我过的每一天都是满心欢喜的。心怀感恩的。这就是我学佛后的改变和感悟。

在此我要再一次感恩柳师,感恩法尊师兄,感恩学佛群里的义工师兄们,感恩放生群深圳所有的师兄们,及背后一直默默支持着您们的家人。感恩您们。

2013年11月5日

篇2:学佛后的改变及感悟

导语: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佛说:皮囊好恶,原是无常。佛说:万物于镜中空相,终诸相无相„„佛学是一门哲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人生学佛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人生学佛感悟【1】

我本身对佛教并不陌生,因为在我家乡潮汕地区,拜神佛风气盛行,从小开始就会被父母拉着去各个寺庙供灯拜神。每天去寺庙烧香拜佛的人有很多,大多数都是去祈求平安,祈求富贵,祈求姻缘之类,佛教负责安慰他们脆弱和惶恐的心灵,给予人以希望和勇气,还有心灵的安定。后来,自己慢慢接触了一些佛教的教义,佛教的视频,对佛教这个熟悉但又陌生的宗教有了新的了解。

佛教的核心在于“自觉”和“解脱”;通过自我觉悟,达到自我解脱的道路。思想精髓在于“自觉”,核心概念在于“解脱”。佛认为,人世间的所有苦恼,悲伤,只能通过自我觉悟,自我修持,最后自我解脱。佛教自身分为大乘,小乘佛教。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所谓菩萨心肠,普度众生;小乘着重自己解脱,能够脱离轮回之苦。人的一生极为短暂,只有寻找出生命的真正意义,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世间的一切物质享乐邪淫,只会蒙蔽了自己探寻真正意义的双眼。如果不能自我解脱,都要经受轮回之苦,都要经历人生的苦难,烦恼;但是如果自我解脱,就可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再也不用烦恼,六根清净。

在佛的世界里,没有尊卑大小,只有真正的平等民主,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个怎么样的人,好人也好,坏人也罢,都可以平等的学习佛法,都有平等的机会解脱自己。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有机会成为佛。‘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而且,佛教也不承认有主宰世间万物的决定的神。

我记得在东北有一间大悲寺,寺庙里的僧人都是靠出去乞食维持生计,从方丈到小和尚,个个潜心修炼,令人感动不已。大悲寺不设功德箱,不接客僧礼,恪守戒律,尽心尽力普度众生。反观国内的寺庙,大设功德箱,铸造更高更大的佛雕像供众生跪拜。更有甚者,搞起了什么商业化,理由是紧追市场经济大潮,我只能说,只是极大的玷污了佛法!佛并不鼓励铸造高大的佛像,设立功德箱等等行为,它更注重的是人们的内心是否真正诚心信佛,真正受持戒律,真正拥有慈悲之心,真正潜心学习佛法。但是现今,社会太浮躁,人人都想不劳而获,急功近利,以为求神拜佛就能求来荣华富贵。佛教里有一样东西很重要,是为“福报”。福报,有多大的福报不是你决定的,是你前前世世的所作所为累积的,每个人的福报都不同,福报不同决定你今生的命运,但是你可以生多做善事,慈悲为怀,来增加你下世的福报。一些人以为拜拜神佛,添添油灯,就可以心想事成,自己不去付出,简直是妄想。也是世间对佛教的一个误解。

佛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我觉得佛就是一门哲学;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哲学;我个人觉得,用马克思主义里的辩证唯物思想来解读佛教,是对佛教的一种不公平。要能够真正融入了解佛教,只能用佛教的思维方式,佛教对事物的观点,来了解学习佛教,这样才是对佛教,佛法真正的理解。

人生学佛感悟【2】

自己是那种迟钝但尚有点善根的人,看过一些宗教方面的书,对佛教的也了解一点。感觉那与吃饭关系不大,没深入地看,对与和尚只能分得清的就是与我们生活中的人不一样,比如小说中的唐僧,会阿弥詑佛,还会念紧箍咒,行路还着意地不去伤蝼蚁的性命,然后一门心事取他的经,且注意到他也同庙里的和尚一样光个头,念念经也化个缘,我感觉少林寺的僧人还算有能耐,会武功,比较牛!

虽然知道佛教的和尚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着,只是没深想,为什么念念经也能混到现在。不然,单从吃饭的角度上来讲,这样也能解决温饱,自己也该出家当个和尚;也许潜意识中认为和尚的生活单调,也许自己生活方式从小就由家长或社会定好了,从没去有想当和尚的这种好事。

什么事情都应该深入地想一下的。作为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就与我们就不同,对人生,对宇宙,他一下想了个究竟,成为一个觉悟了的人,看到万物存在的本质,一切存在的本源都让佛看透了。

现在接触佛法,知道众生都是佛,自己也是没有觉悟的佛。

其时,自己对佛书同看其它书一样,看过就算,无信亦无愿更没有行。对佛法也不取或淡漠,可有一句应无所住,一切生其心却留意,也许是因六祖大师慧能是由这句话开悟的,我想一个不识字的人,因开悟便得了智慧。生活中愚笨之人缺什么就想什么,我对这样就能生出智慧的情况就有一种向往,仅向往而已,尔后记住了这一句话。

应无所住,一切生其心。记住了这句话,让我潜意识中知道,心自己也能生智慧的。就像我码字,平时人家作家写文字的时候,天马行空,无中生有,而我写的就像这正码着的字,心有所想,日常积累的感受,完全是有迹可寻,字字能控制且能把握自己要写的,不用想象,自然流露的就是。

走多远的路,就说多远的话。就像我对智慧的认识一样。你这人只识字,能看懂我写的这样文字。可佛开悟得到的智慧,与此并不一样。无智亦无得。心经上这样讲的,就像我们认为的佛明明说法39年却讲自己并没说法一样。这种觉悟,由这种智慧生出的认识,自然不是我们所能明了的。

佛教是什么?这点是我现在要认识清楚的事。

我知道悉达多王子在菩提树下为一种使命坐下了,且坐的时间还很长。从书上知道,那种不吃不喝打坐很久的和尚有很多,平常人七天不吃不喝可能就永远不用吃喝了。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远不只七天,就这本身来讲,出现任何奇迹,佛明了任何事情,对我们从不修行的人来都应该是正常的。

悉达多王子是人,至少是个真诚的人。当我们还为吃饭发愁哪,悉达多作为一个必定能成为国王的王子。当你为权,你为利忙的时候,作为没觉悟之前的王子,全是他所拥有的。也就是说凡夫渴望的事,对悉达多而言不过正在领受而已。但悉达多放弃了,放弃了他作为王子所拥有的一切。

没觉悟之前的王子,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就想帮人也帮自己解决这种问题,这也许就是缘起。这多大的志向,说做就做,唐僧就是这样,不到西天取回真经,就不去做其它的事了。正是如此,悉达多了悟了一切,他解脱了,了却了心愿从容地从菩提树下站了起来。

释迦牟尼佛看到一个我们平常人看不到的世界,他了然了一切。

井底之蛙看到的与佛祖看到的究竟有多大的差别。这就是境界的事,作为没有证得的,谁也别去说,也别去猜。

佛找到了,获得了他所获得的,这是令众生脱离苦海的法门。这是众生需要的吗?这是基于悉达多才有的成就。人也许都太自以为是了。对没有明了的世界有多少人能直接领受,传法也太难了。但有人需要,这才是他必须要做的事,唯有如此,才是他存在的最大的价值。不然,我们真无法了解和尚这一个行当了。

于是佛祖大开方便之门,说法三十九年,遇到瞎子就说瞎话,遇到哑巴就打手语,管你什么器根,怎么能让你进入佛的境界就怎么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进了罗马城就成。知道目的地吗?我想佛最恼的是凡夫根本就不想去那个地方。

梨子是甜的。甜的自己也要吃后才领略到这份甜。佛的智慧与慈悲在于修路筑桥,不能代替凡夫行走。佛从山上下来,又把上山的路给修好,爱玩不玩,生老病死反正在你不觉悟之前一直就存在着。

我没有觉悟,我对佛法有了一点认识,我在医院照看我母亲那段时间,我看到医院走廊上呼嚎的病人,苦的意识很强烈,病不在我身上,我可以没有思想,只身感同受,那一刻,正如金刚经上说讲: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就是佛要让我们明了的。我们无法明了,佛又在我们无法达到的那一刻,继续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通。这时候,我明了佛证的智慧与我认为的智慧的不同,这时候,我明了佛固有的这种大的悲悯。

我可以通过知道的一点佛理,解决一点我遇事所产生的困惑,佛理在我当下的生活就像一剂药,吃一点就可化解我一点烦恼,不用先上山,上山也许是一种侈望,但如果你生气的时候,如果你对一些常识的问题思谋不透,他人的开导,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你阴霾的天空,晴空万里。你能不说,他人是佛,是点化你的仙人。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你相信的就是一种很受用利器。

佛法的妙用不仅在于使用,不仅是解决眼前这点滴的迷障,是不是可以这么想,佛千辛万苦证悟到的,以至于他致力的是解决我们的终极的问题,就是让我们看到佛在山上看到的真实的风景。

从这一点上来讲,佛看重的不是他说的法,正如他说讲的,我们是过河,过了河,还用再背条船上岸?

这证悟佛所证悟的,这就是我们学佛的根本。

人生学佛感悟【3】

一、根源

细细想来,我对佛教有很深的机缘,在我最亲近的人中,有不少是虔诚学佛的。

岳母就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家人反对下坚持修行数十年。我不知道她皈依了没有,但她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敬佩,她的很多作为我难以企及。比如经常徒步几十里去化缘修庙,不论风雨每天坚持早起烧香供佛,每逢重大日子总会在寺庙里洒扫帮忙。去年冬季岳母去世的时候,面色红润,神态安详,宛若熟睡,令人赞叹。

二哥是个皈依了十余年的居士,研读了大量大部头的佛教经典,学了许多学佛体会和感想;经常请佛书四处送人,广结佛缘;积极开展各类义诊,从旦至暮,无暇休息;处世积极认真,从不抱怨懈怠。在二哥的带动下,年逾七十的父母也学会念佛。

大哥也是个佛弟子,跟随在前店子千佛洞里的师傅学习三个多月,那位师傅据说是佛学院学生,精通佛教义理和经典咒语,大哥能把大悲咒倒背如流,曾经一年多时间坚持吃素,一生不沾烟酒、不玩麻将。

对我来说,最大的幸运是我所生活的县城里有个罗汉洞,住着一位德高望重、道行高深的宽福法师。我时常爱到罗汉洞闲转,能亲耳聆听法师的教诲,是我累生累世修来的福分。

二、机缘

虽然我身边有这么的信佛居士,也经常和法师亲近,由于我业障深重和愚昧执着,一直没有发心学佛,甚至在心里对佛菩萨有排斥心理,有过不少毁佛谤佛的言论,造了不少口业,现在想来后悔不已。

忘记了去年什么时候,我到罗汉洞闲转,顺手拿了地藏经回家。本想仔细读读,就像读小说杂志一样,可是我读不进去,一个是晦涩难懂,一个是读经时总要瞌睡,一个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打岔干扰,于是随手放在一边去了。今年正月,也许学佛的机缘成熟了,加了我很多年却一直没说多少话的听松,突然冒出来和我答话,介绍我加了李飞骏为好友。因为听松把李飞骏吹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和李说几句话,向他提起了我读地藏经读不进去的情况,李说这是我孽障太重的缘故,要消除孽障才行。问怎么消除孽障,回答说,读地藏经最有效。就这样,我发心到年里读地藏经200遍,慢慢和佛菩萨走得近了。

还忘了一件事,大概是前年吧,我空间了转载了一位国学大师讲课视频,大师讲课时神采飞扬,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随手拈来,倒背如流,具有难以抗拒的魅力,其中就听到背诵心经“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段。停大师的口才真好,滔滔不绝,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于是发心背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看心经讲解视频。背会后,心头涌起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就像找人倾诉,于是就经常来罗汉洞,找宽福法师,说自己的粗浅的理解和想法。很感谢宽福耐心听我说,听我谈感受,不嫌弃,不耐烦,不躲避,给我很大的鼓舞。当时法师给我将了很多关于佛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一直是很实心木头,不开窍,没有听进去多少。但就是那一段时间,为我后来学佛种下了根源。

三、学佛

说实话,我学佛从来都是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从没想达到什么成就,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消除孽障,反正是累生累世做了很多坏事,造了很多孽,欠了很多帐,我学佛是来还账的,是来赎罪的,而不是成佛成菩萨的。在我的理解,造孽是欠账,是负数;功德是盈余,是正数。正数不敢想,负数争取消除干净。

随着学佛的深入,我逐渐理解到,消除孽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长年累月循序渐进的结果。因为在今生之前,不知经过了千万世千万劫,所造的罪孽可以说是汪洋无极,没有尽头的。要想完全消除干净,把欠的陈年旧账完全还完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千万生以来欠下的帐也许需要千万生去还。感恩佛菩萨的慈悲,为我们指明了正确道路,让我们认识了自己的过失,教给我们忏悔孽障、悔过向善的方法。不管以后还要走多远的路,毕竟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就是个良好的开始,说明我们开始由负数向正数在转变了。

再后来,我又逐渐体会到,消除孽障的过程,就是成菩萨成佛的过程。当把所有的孽障完全消除干净的时候,也就是成菩萨成佛的时候。其实孽障和佛菩萨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都说佛菩萨是个福德最圆满最究竟的人,也就是消除孽障最彻底最究竟的人。从最底层的地狱恶鬼、到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到阿罗汉菩萨佛,就是一个纯恶无善、半恶半善、无恶纯善的递进升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学佛道路上每走一步,罪孽每消除一点点,就是向佛靠近一点点。因此所有学佛的居士,出家在家的师傅,只要皈依了,向善了,就是在一点点地进步。因此不要怕前路遥遥无期,不要怕困难重重,只要我们努力,坚持,不灰心,不退转,总有一天会到达彼岸,成就圆满佛果的。

关于学佛的方法,开始我主要是诵读地藏王菩萨本愿经,间杂着在上下班的路上小声念佛;有时候在礼拜天跟着法师居士们念佛绕佛,再后来就是每早上拜一炷香的佛,最近我加入了圆满菩提的群,每天早上5点40分起来,跟着群里的佛友念20多分钟的佛声,感觉很不错,受益很大。当然学佛的法门很多,有八万四千法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相适应的一种法门,但从前贤大德的经验来看,念佛是第一位的,诵经拜佛是第二位的。学佛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不要聪颖的理解力,但需要恭敬心,虔诚心,这是学佛的前提。只有对佛菩萨恭敬,你才能一心不二,才能专心深信。恭敬,坚持,善为,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善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求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布施忍辱发心等。

四、解悟

在我对佛菩萨境界的理解来看,所有的佛菩萨,所有的众生都是一体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人,不存在你我他,不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更不存在佛菩萨和众生万物。所有这些区别都是业力作用的结果,都是幻觉。随着修行的深入,境界的提高,就会慢慢消除你我分别,逐渐归入到清澄一体的境界中,在这个境界中你意识不到有个我字,也意识不到周围环境,所有的意识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流露的,是从真心里面流出来。一旦你想干什么,有意干什么,加入了自己的意愿,你就从境界中被剥离出来,堕入凡尘了。

佛是最高最彻底最究竟的境界,是最原本的真我,是所有一切生灵、一切菩萨众生的本源。净空法师说,佛是性德,菩萨是相德,其实除了佛是性相外,菩萨、天、人、地狱其他一切有情无情众生都应划归到相德的范畴中来,只不过菩萨的业力浅,离佛最近,地狱业力重,离佛最远。不管那一个阶层的,都是佛性德的外在表现,和佛是一体的,是佛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显相。比如说,一个男人对妻子来说是丈夫,对父母来说是儿子,对儿女来说是父亲,对单位来说是员工,对国家来说是公民。所有这些角色其实就是这个男人在不同状况下的体现,是相德,而这个人是性德。性德亘古不变,相德随境而变、随业力而变。这样来说,我们学佛就更有信心和动力了。

篇3:学佛后的改变及感悟

关键词:燕麦,熟化工艺,三熟,燕麦窝

燕麦 (Avena) 是一种特殊的农业作物, 它功能多样, 能够作为粮食、饲料, 甚至入药。燕麦适应能力强, 在全世界42个国家都有栽培, 但主产种植区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燕麦在世界八大粮食作物中产量排在第六位, 中国主要栽培裸粒型燕麦, 虽然它不是主要粮食作物, 但它富含蛋白质、葡聚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 在谷类作物中具有最高的营养价值。为了提高燕麦口感和质量, 必须经过传统的“三熟”工艺, 这项传统工艺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对燕麦作物具有特殊的意义。

1 熟化工艺

1.1 概述

燕麦的熟化工艺历史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 中国人就开始用熟化工艺来提高燕麦的食用品质, 改变它的营养结构, 从而更助于人们消化。传统的燕麦熟化工艺一般都会伴随“三熟”工艺完成。所谓“三熟”就是指裸燕麦制成燕麦粉前的燕麦籽粒炒熟, 烫熟燕麦粉以便于和面, 最后依靠蒸煮将燕麦面加工成食品。

在国外, 经过熟化工艺后的燕麦制品已经遍布各个领域, 例如食品、化妆品、抗氧化剂、油脂、医药等。但是在中国, 燕麦产品主要用于制作燕麦片、燕麦米等食品。

1.2 燕麦熟化的原因

燕麦产品的食用方法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有所不同, 西方欧美国家对燕麦品这类谷物的理解是早餐谷物。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理分好类的燕麦籽粒进行灭酶处理并压片, 制成脆感的燕麦片。而中国多以传统手工工艺为主, 所以燕麦食品也流行于传统地方, 例如陕北、山东一些以面食为主的地区, 会将燕麦籽粒炒熟制粉, 然后和面下屉蒸熟就制成了比较有名的燕麦窝等风味小吃, 这期间就要进行熟化工艺, 即三熟处理。

采摘下来的裸燕麦籽粒由于脂肪含量较高, 所以要进行炒制脱脂后才能制粉。另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燕麦籽粒的硬度低, 为了制粉时不至于堵塞磨粉机和筛网, 所以要进行炒制来脱去燕麦中的水分从而提高出粉率;二是因为炒熟后的燕麦易于保存, 最长可以贮藏5年。由于燕麦中富含的脂肪酶, 脂肪酶在燕麦籽粒的储藏过程中会被氧化并酸败从而降低燕麦的口感, 所以炒熟过程也是为了对燕麦进行灭酶处理, 避免燕麦产品发生酸败现象。

炒熟后的燕麦籽粒就可以磨制成粉。在制作燕麦产品时, 利用烫熟的方法可以让燕麦形成面团, 利于和面。这是因为燕麦与小麦相比缺乏清蛋白, 但富含球蛋白, 这使得燕麦粉中没有湿面筋, 也就不能形成小麦那样的面团。所以在燕麦粉的表面用热水进行烫熟会使燕麦粉中的淀粉成糊, 这会促使淀粉颗粒间形成黏结性, 最后促成面团形成。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蒸熟, 这是提高燕麦食用品质的关键一步。蒸熟的目的就是让燕麦面团中的淀粉充分糊化。本文中所提到的燕麦窝就是以蒸熟的方式做成的。蒸出来的燕麦食品具有软糯、口感好、有弹性等特点。

2 熟化工艺对燕麦食品营养的改变

2.1 脂肪

燕麦虽然是谷物, 但是却含有80%的不饱和脂肪酸, 这其中的主体就是丰富的亚油酸。亚油酸能够起到消炎、抗癌、降血脂和提高免疫力等保健作用, 所以燕麦也可以入药。当对燕麦籽粒进行炒制时, 大量的油分就会脱离籽粒, 脂肪含量增加。炒制过后的燕麦籽粒残油率低且不会堵塞制粉筛网。而在高压蒸制环节, 燕麦所含有的脂肪含量会急剧下降, 从食用角度来说更加健康。

2.2 淀粉

无论是蒸熟还是炒熟环节, 燕麦籽粒中的酶都会被处理掉。如果对常压、加压、炒制、烘烤等条件下的燕麦进行显微结构与理化特性对比就会发现, 常压蒸制方法下的燕麦淀粉含量是最低的, 但加压蒸制处理后的燕麦淀粉含量却在增高。实践发现, 炒制和常压蒸熟的燕麦粉黏度会起伏变化, 这是因为在加工过程中, 燕麦粉中的淀粉颗粒与淀粉蛋白质或脂类相互作用, 增加了整体的黏合度, 从而提高了灭酶效率, 同时提高了出粉率。

2.3 膳食纤维和β-葡聚糖

燕麦的膳食纤维很低, 只有21%左右, 这其中包括了水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将燕麦进行碎粉时可以提高燕麦的膳食纤维含量, 包括了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成分。食用这样的燕麦粉对人体肠道循环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会很有好处, 并且它也能够改善人体口腔和牙齿的研磨能力, 而且由于膳食纤维丰富且低糖, 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也有好处。

研磨成粉的燕麦产品也会富含大量的β-葡聚糖, 这种燕麦特有的燕麦β-葡聚糖能够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含量, 对调节血糖、改善肠道功能和降低血压都有一定的效果。

3 燕麦熟化工艺对加工特性的改变

3.1 试验

将样品的燕麦籽粒进行炒制, 所采用的炒制工具是传统滚筒式锅具。先将燕麦籽粒水洗晒干后8h入锅炒制, 炒制温度最好达到180℃以上, 炒制15min后出锅。籽粒在炒制后自然降温, 当温度在20℃左右时进行研磨并筛选, 最后放入冰箱冷藏。燕麦粉用高温90℃以上的开水进行和面, 和面加水量为燕麦粉总量的80%。和面完成后进行燕麦窝的蒸制, 8min后蒸熟出锅。

3.2 影响

通过糊化测试得出了以下结论, 经过炒熟后的燕麦产品其粗蛋白的含量有所降低, 但是脂肪和淀粉的含量却大幅升高, 最后β-葡聚糖的含量明显降低也导致了热量的下降;烫熟后的燕麦产品其蛋白质、热量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但是烫熟后的燕麦产品的总淀粉含量与β-葡聚糖含量有小幅上升;而蒸熟的样品, 它的热量和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但是粗脂肪含量、β-葡聚糖和总淀粉含量均有升高。由此可以得出, 炒熟工艺对于燕麦窝的各项指标影响最大。

4 总结

本文通过“三熟”工艺处理和简单的试验过程, 对燕麦类食品在熟化工艺加工后的营养结构变化和品质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 通过燕麦窝的制作全过程指出了炒熟工序对于燕麦食品中各项品质的影响最为明显。证明了熟化工艺对提高燕麦食品的口感品质与营养价值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燕, 胡新中, 师俊玲等.熟化工艺对燕麦传统食品营养及加工品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 (10) .

[2]彭伟, 张成, 徐洁琼等.不同熟化工艺处理对谷物杂粮果蔬粉品质的影响[J].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2, 19 (6)

篇4:一位清华大学博士生的学佛感悟

李明豪博士

我的父母曾经不解地问过我:“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历好歹也是个博士了,为什么还要信佛呢?”以他们的观念来衡量,似乎学佛只应该是下里巴人经营的买卖。我的不少同学也有类似的疑问,在对佛法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误解和偏见以及排斥,总是挂在他们那随意就妄加评论的嘴边。在大多数我所接触过的普通民众中,他们似乎都认定佛教是一个坏东西(badthing),因而根本就没有了解它的必要。不仅如此,还应该避而远之,甚或大加讨伐。这种对佛教的态度让我感到很伤心,因为我自己的接受佛教,是这么些年来不停地求知、思索、观察和体验的结果。但我最终捧若至宝的佛教,却被大多数的人们因不识而误解、甚至丢弃,这让我确实有种难以言述的悲哀。

在我的理解当中,“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诲。当我认真深入到佛法的智慧当中时,不由得就要高声赞美它的伟大。若要简述它的价值,则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岂不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幷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幷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幷会风气。总之,以我目前的学佛与理解水平来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做真正的智者(觉悟),做真正的好人(慈悲)。这样的一种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幷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广泛而持久的误解呢?

回想自己从一开始碰到佛教,到逐渐了解它,再到最后全身心皈依它的过程,我并没有什么惊涛骇浪般的特别感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就像原本并不玄奥、也不离世间觉的佛法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我就从对物理学的痴迷,滑向了对佛法的深深眷恋。

记得在高中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伟人便是爱因斯坦。他的言论以及关于他的传记,曾在很长时间内左右着我的灵魂。他影响我的不仅仅是让我确立了未来的人生目标与努力方向,还有他的研究以及做事的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的性格与人格。比如他特别注重独立思考,以及不轻信和实证的态度。还有一些就关乎做人的立身之本了:诸如他执着地探索着世界的真相,很少关心名与利;他非常强调人的社幷会责任感,并且以身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崇尚简单而宁静的生活,等等。可以说,我的生命取向以及价值观,乃至审美观都打上了他深深的烙印。所以,我不但大学选择的是物理专业,就连上硕士及博士,也都把清华的物理系当成了此生不可更改的研究园地与归宿。而且他的种种严肃、认真、求实、负责的人生态度,在我对佛法的认知过程中,都扮演了非同一般的角色。

初识佛法是在大学期间,那时我碰到了一些有关禅宗方面的浅显读物。正是由于受我所崇拜的科学巨人,那种对一切不了解的认知领域都充满尊重与好奇的态度影响,我才没有像绝大多数同学一样,于嘻嘻哈哈之中就把它们扔到一边。我想了解一下这种我从未接触过的思想体系。结果在把一本非常薄的小册子读完之后,我忽然醒悟到原来人生还有超出自己的想象,以及普通人经验世界之外的别样境界,那是一种彻悟的、自在的境界,非科学公式所能描述的境界。从此之后,佛法就进入了我的认知领域。但是当时对佛法的自--由生命境界的向往和认识,还不可能对我的人生目标有太大的改变,它只是提醒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已。我最热衷的仍然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经过努力,我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专业的研究生,并在这里读完了硕士和博士。在经历了更多的人与事,看了更多的佛学书与世间书,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以后,我依然是想当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但这个理想已不再是我所追求的全部。相比以前,我对禅者彻悟后的境界有了更强烈的向往,因为我终于认识到,一个会思考、能感受的生命,如果感受不到生命的底蕴、思考不了生命的终极目的的话,那他就是把物理研究到最细微的组成成份上,也依然是个不明人理的显微镜而已。

上研究生期间,我有很多的机会与我的专业导师们在一起共事,还可以近距离地审视很多与我们有业务、教学往来的中外物理学家,这种种的接近,使我得以比较清楚地知道做物理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以前,我所有的了解都是来自于各种资料上的间接印象,有了切近的观察,自然也就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失望了吗?是的,多多少少有一点。并不是我的导师不够好,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这个专业领域当中的佼佼者。只是在看到了他们的人生后,我总爱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经过一番非常辛苦的努力之后,将来如果成为像自己的导师那样的物理学家,我会感到满足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追求目标已经超越了一名物理工作者的层次了。我不仅要知道外部世界的奥秘,更迫切地想了知自己内心世界的真相。因为我已经越来越无法忍受自己内心的黑暗了!

清华的确是英才汇聚之地,这里几乎包揽了全中国最优秀的理工科专业人才。但清华有一点“阴暗面”与它的“光明面”同样出名:那就是清华的变态才子们也雄居全国各高校之首。读硕士、博士的这几年,我就耳闻目睹了好几起所谓的“高、精、尖”人士们自杀的悲剧!有些轻生者绝对是他们那个专业里最优秀的拔尖人物。在他们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在常人看来难于上青天的科研难题后;当他们在骗子,真是骗子、GRE考试中,取得了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的高分时;当他们的科研成果被直接转化为生产专利,因而获取了天文数字一般的巨额利润后,这些备受世人瞩目的精英分子们,却始终无法面对自己的心灵障碍。当他们实在没有能力超越自我、超越自我的缺憾与不完美时,选择告别这个世界便是他们唯一能想得到的解决方式了。

这样的人生难道也是我的样板吗?

而且在日益加重的学业及工作压力中,在越来越无法适应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幷会的急剧变化中,我的心理也快有些承受不住了。此时,大学时代接触过的那种直达心源的无有任何粘缚的自--由境界,便再一次向我展示出它焕发生命最辉煌价值的魅力。

在一位读博士的师姐的启发和帮助下,我开始更进一步地深入了佛教、深入了禅宗。与此同时,我也渐渐打开了以往只知关注本专业的目光,我开始悉心观察起周围各式各样的人来,因为我想知道别人都是怎么活的,这样,我就可以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处境:

我见到过小孩、年青人、中年人、老年人(包括在临终关怀医院里等死的、瘦得皮包骨头的、或是痴呆、或者神志不清的老人);还见到过百万富翁以及贫穷得无有立锥之地的乞丐;还有春风得意、事业有成的人、也有那些苦苦奋斗、艰难谋生的小人物;有学历很高、学识渊博的教授,也有在校园里做杂工的工人等等。对照着他们,我思考着自己,思考着人生意义和价值。我会问自己,如果将来能怎么怎么着,自己就会满意了吗?比如:学识渊博+教授职称+足够的钱+清闲的日子+贤慧的妻子=我的生命价值?我发现,这些世间大多数知识分子苦心追求的目标,都无法给出令我满意的人生答案。那我到底为什么而生存呢?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啊!但又有几人能得到答案呢?经常思考着这个问题,但我却没有太多苦闷和绝望的感觉。我会微笑着对自己说:活着就是要清楚为什么活着。

不过乐观的心态假如没有实力支撑,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打肿脸充胖子似的自欺欺人。所以我才会有一种由衷的庆幸之感,庆幸自己碰到了佛教。有了它的支撑,我终于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我已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通过看佛经,通过听佛法磁带,通过与信佛的朋友们的彼此交流和学习,还有就是亲自到一些寺院里去感受,再加上对自己、对社幷会上的众生的审视与思考,在有了更多、更清晰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后,我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唯有佛法才可以让我享有无愧于生命本性的大解放、大自--由、大纵横!想想看,当世人拘泥于不管是钱财、名利、酒色,还是家庭、感情、事业中时,无论他从事的是多么美好的拯救人世的世间种种营生,还是在干着杀人越货的勾当,在不了解自性本来面目这一点上,无有任何本质区别。世间公认的高尚道德标准,当然于社幷会人生有不可估量的正面价值。但我是多么希望能回复到禅宗的那种取消一切对立状态的大空性之中啊!只有在一种无有任何价值判断的状态下,我们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平等与清净。

实际上,佛教的价值远非我可以说尽。而且同是信仰佛教之人,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想要强调的只是:一个人如果在有生之年不去真正地了解一下佛教,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在当前,听说过“佛教”这个词的人是太多了,但真正对佛教有一点正确了解的人却太少了,而一旦缺乏了解往往就会产生误解。特别是当前的社幷会风气,实在是有些过于虚浮。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做人、做事都不够实在,信口开河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一向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界,这些虚浮的风气也不少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人越来越少,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做学问的更少;严谨与诚信不再被很多人认同,夸夸其谈反而大行其道……对此,我并不想做过多的分析与揭示,我只想重复一下圣人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真想大声呐喊:朋友啊,来真正地了解一下佛教吧,千万别再听信道听途说,或者随意想象了。否则这么好的一个大宝贝真要被你们自己糟蹋掉了!而你们最终糟蹋掉的还是你们自己!因为佛法这个大宝贝揭示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天真本性、大好风光。

跟我同一个专业的一位博士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根本就不用了解佛教也可以大致知道它的内容。”我知道他敢于这样说,是因为他有一些哲学、社幷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即便如此,我也坚决不能同意他的说法。我当时就反问了他几个问题:世尊在《金刚经》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法”与“非法”有几层含义?另外世尊亲口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且说法四十九年。为何又说自己实无一法可说?且如若认为世尊已然说法,即为谤佛?他当时的反应是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所以我要说,即使一个人聪明如那位博士,他要对佛法有一些正确的了解也没有那么简单;更何况“远观”所得到的看法,就愈加缺乏可靠性。当然,如果你对佛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你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这种信仰,都可以拿出来讨论,也绝不会有佛教徒把刀搁在你脖子上,逼你信佛。但即使你不愿接受,能够了解一些它的义理,对你也只有百利而无一弊。对此,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况且,科学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因而我们也不能过于执着当前的一些学说,以为它们就是最终的或者唯一的理论和理解方式。如果要找终极真理的话,我倒建议朋友们不妨进入佛法中去领教一番。因为佛法开宗明义便曰“无生”,既如此,当然也就“无死”。那么一切的发展、变化、演进便不过是一个个假相而已,终极就于焉诞生。

我现在最想表达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深深谢意——对伟大的佛陀以及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佛法;也对所有给予我启发和帮助的各位法师以及所有众生!

篇5:浅谈“新旧课程教学后的感悟”

第一方面: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通过这几年教书工作的总结和调查, 学生比较喜欢这几种数学课:第一种:老师不是整天把我们困在教室里埋头做作业, 这样会搞得我们头昏脑胀, 像机器人一样活着, 而是在下课的时候能给学生有休息的时间;第二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那么严肃, 不然学生会很紧张, 最好面带笑容, 还带点神秘感, 使学生对老师充满好奇, 看看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第三种: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去表达数学问题, 而不是用枯燥的数学术语去表达;第四种:老师不能只讲书本上的内容, 偶尔也要讲讲课外的知识, 但一定不能超过学生的知识范围, 不然学生会听不懂。看到学生们的这些心里话, 我很受震撼。《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 了解数学, 喜欢数学, 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我想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的, 勇于探索的强大的驱动力。根据小学生爱新奇, 好胜的心理特征,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 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 创设思维情景,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时, 还可以用不同的语气, 如:强调的语气、神秘的语气、激将的语气、赞赏的语气、怀疑的语气,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 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 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 结果事倍功半。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 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获取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甚至失败, 进而才有体会失败的喜悦, 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 “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改变“教师为主体”的观念, 转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怎样学习远远比他们学什么要重要的多, 当学生处在最有探索欲望的年龄时, 我们不能只让他们记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 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 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小组讨论, 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 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 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第二方面:教学过程的改变

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 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例题, 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中的素材, 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 使教学素材取之于生活。如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 让学生去收集身边的资料、数据, 如家里的水电费、电话费、全校人数、某路口机动车通过量等等。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人类生活的真实材料, 因此他们对制作图表、分析图表都特别感兴趣, 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 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个性化学习, 只有个性化的学习, 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 教师都应该鼓励, 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 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 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 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 而新课改中的师生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 相互理解, 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课改下, 老师时常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通过各种形式收集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 由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上一篇:写大海的写景说明文下一篇: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