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心得1600字

2024-04-08

学佛心得1600字(精选5篇)

篇1:学佛心得1600字

学佛心得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学佛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拥有智慧。佛是智慧,是觉悟,佛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佛教传入我国,在翻译经典时新造的一个字,我国古代有“弗”字,加上一个“人”字旁,代表佛是人,是一个觉悟的人,是究竟圆满觉悟的人。佛教如今被叫做佛陀教育,就是智慧和觉悟的教育。

小时候,在初一,元宵节,都要被父母带去寺庙上香。那时感觉很奇妙,就觉得佛寺庄严,一进去就感觉心平气和,所以喜欢跪在大殿里,瞻仰佛尊容。当时小,只是觉得佛教人向善,这样很好。我小时候就喜欢别人和气的口吻,出家人清净温和的说话声音让我感觉非常舒服,不喜欢人大喊大叫。

在我的理解当中,“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诲。它的价值,从个人方面而言,佛法好比一盏明灯可以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的慧眼,让我们得以透过智慧的审视和判断来观待事物,当然也包括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内心各种不正确的想法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将在自我调节中得到医治。如此一来,岂不人人都可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若从佛法对家庭、单位或社会的指导作用而言,它无疑可以协调我们与别人和谐共处于一个社会范围之内,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我以前常常觉得生活过得不好,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后来有幸接触到了《了凡四训》才知道了命运的真相,命不好都是自己造的,刚开始理解的还不太深刻,后来我对照自己的命运,想了前因后果,我知道了因果的真相后,反省了自己的过错,才恍然大悟,你今生、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是前世、曾经,强加给别人的,自己痛苦的时候应该反省,曾经别人也因为自己这样痛苦,应该真心愧疚,真心帮助伤害过的人过得好,才能消除业障。

慢慢的接触佛教思想后知道学佛的人,会用一种全新的态度、佛化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有的人过的很幸福,并不是她得到的比别人多,比别人好,而是她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结局就会不同。同一件事,用感恩的心和自私的心去对待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幸福的人并不比别人得到的多,命不好的人也并不比别人过的更差,只是用错的思想去面对了,用善的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必得善报,用恶的自私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也必得恶报。

佛教导我们,我们要做个转变,起心动念想别人,不要想自己。我要如何帮助别人,如何为别人服务,学佛菩萨,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对下根的人的帮助,帮他转恶为善,怎么个帮法?自己做出来给人看。帮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帮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帮助别人从哪里帮助起?从自己做起,自己做个样子给人看,佛在经上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什么?表演!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表演的。我们要演善的这一面给一切众生看,让他觉悟,让他来模仿,让他来学习;如果我们演的不善,那就错了。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一切事的根本先把自己管好,就是讲修身,着重在修身。

用什么来修身?感恩的心来调心,欢喜心调心,大慈悲心调心。人怎么会生病?身体每个部分都是美好的,不能有一点点恶念,有一点恶念,就会导致人生病,人的病是什么?贪嗔痴,所以学佛,便是去除贪嗔痴,让自己永远不生病,让自己的身体一切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一切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很自在。

不去想,一切随顺,这边很好,那边也很好,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学佛学什么?学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永恒不灭、不坏、不变的;二心会变,二心是妄心,是会变、会灭、会坏的,是无常的;一心是真常的,我们求这个。《般若经》上讲得清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假的,要去追求它,就错了。它是假的,求得到求不到?求不到。

总之,以我目前的学佛与理解水平来看,佛教所倡导的是要人们真正觉悟,真正以慈悲为怀。这样的一种指导个人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全人类乃至全社会健康,平衡地沿着精神与物质的双行道稳步上升的理论及实践体系。

篇2:学佛心得1600字

?我的存在是暂时的,我终将消失,还原为尘埃和空气(诸行无常)

?我是一只提线木偶、一具行尸走肉,我被神秘的阿赖耶识操控(生老病死,喜怒忧思悲恐惊),我能自主行动和思考只是一个错觉(诸法无我)

?我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全都来自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它们使我陷入生死相续、无始无终的轮回中不能解脱(诸漏皆苦)

?只有通过持戒、禅定、慧思,才能使我跳出这轮回,摆脱痛苦和烦恼,达到无法言喻的涅槃境界(涅槃寂静)

2 知道宇宙和人生真相之后的“智悲“

佛陀的慈悲是一种“智悲“,是人的智力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地步后,对万物不能自主、身不由己的状况的哀怜。

3 五眼六神通的作用

五眼六神通是人的智力达到一定地步后的必然产物。佛教的神通不能用来阻止战争、治疗疾病、争取现实的利益,它只是修证过程中的副产品,其作用是增强修证者的信念。神通也是阿赖耶识的变现,就像万物是阿赖耶识的变现一样。阿赖耶识不可言说、无法思考,没有人类的感情,不同情人类。一个人必须在成佛后才能证悟它的存在和作用,反之,一个人只有在证悟它的存在和作用之后才能成佛。

4 佛学和科学的共同点

?都相信人类有可供开发的潜能

?都认为人的感官和思维有天然局限

?都认为万物是由基本单位组成的,具有叠加和涌现特性

?都认同物质循环过程

?都想搞清楚主宰万物的那个神秘作用力是什么

篇3:学佛心得学佛计划

如我过去说过的那个例子,大概十年前认识一群学佛人,其中有一个女孩,也是才毕业参与工作不久的,后来有另外一个男的就很喜欢她,但是他不学佛。女孩来问我意见,我说如果他不学佛,可能就麻烦点,但她说“没关系,我希望能帮助他学佛!”果然这男的为了追这女孩,让干什么都行,都做。后来二人结婚了,就说尽量在家别念经,家毕竟是二个人的,要相互尊重,女孩一听也没什么不妥。等有了孩子,就把家里的全部带有佛教元素的东西都送走了,说希望孩子在一个没有任何宗教因素的环境长大。彻底把女孩学佛的根给刨个干干净净。对这个男人来说,他当初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姻缘,他求到了;那么佛教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不丢还留供着?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说这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学佛的目的已经达成了。而对女孩来说,她帮助他人学佛的执着和对自己能力的不清晰,让自己后续学佛都成为未知数。

这个案例我大概前前后后说几遍了,为什么呢?就是很有代表性。我们为什么学佛啊?当被生活逼迫,被种.种痛苦折磨,被各种各样的烦恼袭扰,我们投告无门,最后被迫走进佛门,求得了一丝的慰藉和温暖。可是当自己从低谷缓过来了,就不再需要佛法的帮助了,他认为自己还有力气可以迎接种.种。

在某年的农历年前不久,一个人失魂落魄的进到了幻海迷局的群里,因为他家的生意被欠下几十万的外债,外债已经拖的危及了自己的生活,外款看不到希望,眼看年都过不去了。后来告诉他如何做,一个月左右事情解决了,资金周转也解决了,随后她还学什么佛呢?

就像有的人做持续的恶梦,长时间的失眠疲乏,有的人被病苦逼迫,有的人只是愁苦情绪无法排遣,最后走到佛门里,可是这种强度是不足以保障能继续学佛的,所以我们不是起高调,不是闲得没事干,在这叨咕叨咕像一群精神病,而是我们真的要把学佛的目标清晰再清晰,如果不能把学佛的目标拟定在出轮回的高度,学佛的动力都会随世间求索的满足而耗尽。

学佛的路在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会觉得好像佛法也不难啊,很简单,有什么的呢?但是越深入就会发现:佛法太深邃、太奥妙、太圆融;而我无法企及。所以越是对佛法认识深邃,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太浅、太薄,自己太渺小,就没有可能升起傲慢心,自己不知道的好多啊,怎么傲慢?

所以这路怎么走才会更顺畅,才会没有障碍,才会一路直取捷径?我觉得最首要是把自己学佛的目的清晰完整!如果没目标、目标太浅显、目标太容易达成,学佛的路都可以因为部分愿望的满足而戛然止步,或者一直盘亘在低位面的修学而迟迟上不了台阶。

有的人有强烈的执着:我就想看看佛法有效果没!拿一个事情去验证,这个事情解决了,佛法就是灵的;这个事情没解决,佛法就不灵!佛菩萨能惯你这个包吗?你拿着执着衡量佛菩萨,你那尺够长吗?

佛讲三乘:小乘、大乘、人天乘;或者细分为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乘;或者如《法华经》最后三乘合一,只讲一佛乘。佛说这样多的乘是因为什么?就如《法华经》的火宅三车喻:你们出来玩啊,这有羊车、鹿车、牛车,只要出来就给你们!为什么要拿三辆不同的车提供给孩子?是因为孩子各有所需,俗话说众口难调,只提供一类就容易造成有人不满意的情况,不能更多打动对方的心。

所以学佛的路程目标,一定要有大目标,还要有小目标,还要有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学佛的终极目标一定是成佛,如果这个心都没有,或者不认可,你不是学佛的,佛没你这样的弟子。大目标当然就不合适随时见效果了,需要努力很久才见效的,所以我们就要在其前设立小目标。比如现在的小目标,有的人设立为开智慧,有的人觉得开悟很重要,有的人觉得修行破我见、我执、我相很重要,这都可以!

但对净土学佛人而言,不应该把如此这些作为小目标,修净土最为合适的小目标就是出轮回往生极乐!这个的目标对成佛而言有什么价值意义?各位可以自己思维。如果我们努力的所有都是在世间层面,最多就是天道享福,和出轮回是不挂钩的。换句话说,世间和出世间就是一道分水岭,在以世间法的层面,所有努力仅会换得世间受用,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把目标设立为出轮回,就会把佛法学成世间法,也就是世间层面的高品质点的心灵鸡汤。这样学佛和个人的生死就没关系了,我们能指望心灵鸡汤把我们送到佛位吗?我们能指望世间法的层面成就菩提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学佛要出轮回就非常重要,这起码是把佛法和自己的生死挂上了,不会那么容易脱节。

小目标也毕竟是一生结束才能见分晓的,现在说来说去都为时尚早,就像有的同修学佛,外人一看他学的很好,学的很努力,见解也很好;可是呢,可是呢?他自己出得去与否啊?之前群里的那个同修三十三岁白血病恶化去世了,确实佛菩萨慈悲给了他几年安稳学佛的机会,可是呢?认识一大堆的名人和生死没关系的,最后自己生死靠谱吗?一大堆人为做助念,也依然是走不上。外人说的那个学的很好,很努力,见解很正,真有用啊?你自己的生死都解决不了,这佛法被我们学成啥了?还怪世人对学佛人偏见?还怪他人对佛教抨击?还怪说佛教是迷信的执牛耳者?外人对佛法不理解,他没接触当然可以不理解,他轻易评判评判,这是个人素质的问题,表面上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我们自己都学不明白,让他人怎么接受你学佛的事实?为什么学不明白啊?我希望各位把学佛的目标放远大一点,不要盯着眼前的芝麻绿豆大的利益,然后“绿豆大还是芝麻大?”就在那衡量计较,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学佛要有一个过程,给自己一个认识、接触、认同、奉行的过程。我们要认识佛教、认识佛法、认识佛,这三者有区别的。佛教是佛陀法义的传播模式,佛法是学习的主体,佛是教学的主法对象。这个过程说长就可以非常漫长,因为法门众多,这众多法门也仅是佛法的一部分,还不是全部。

过去有同修问我什么是佛?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说:在一百个人看来,会有一百个认为这就是佛的理解,或许答案很标准,可是你是否如此认可,如此理解,如此接纳呢?就像我们说“十念必接”是阿弥陀佛慈悲愿,可是有多少人不理解、不接纳、不认可?你接纳“十念必接”,不接纳《普门超度》,逗我呢?《普门超度》就是依靠“十念必接”而成就的,换个样子都不接受?就像你出门了,回来换了一套衣服,就不应该进门了呗?人都没有那么傻的,学佛学得那么呆,还怪人骂你迷信?

所以小的阶段目标就一定要去认识佛教、认识佛法、认识佛。佛是什么?佛法是什么?佛教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学这个佛?只会磕头烧香,有事临头跑去抱佛脚,这不给学佛人丢脸吗?

然后要有一个学习计划:我要先解决什么,后去补充什么,然后怎么样。知道自己在路上,就不会轻易下车、提前出站了。我和大家说过很多次:要自己建立学佛的框架体系!我的只是我的,可以抛砖引玉,但是你的必须是你自己的框架,才会把你接触到的任何佛教内容都囊括在这个框架里,而不会有你不能理解的部分。

学习计划做好了,佛教的特殊是“唯证方知”,你所谓学对了、学好了、学明白了,在事情上一考就知道对错了。所以学佛后用不到当下,指导不了自己的生活,你那佛法就是殿堂级的,应该被束之高阁的东西,就不接地气。

所以要把学到的佛法用在自己的身上,才能知道水是冷是暖,别人指手画脚,说的吐沫星子横飞,那都和你一点关系没有。我们投入进去才知道佛法的温度几何,才知道一个方法我要如何调整才能更契合自己的状态,从而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应该陆续的清晰了然。

如果各位暂时没有学习计划,幻海迷局有推荐的修学步骤和过程。第一阶段消业,有定课。第二阶段培福,有定课。第三阶段求生极乐,也有定课。走到最后一阶段必须达到十念必和阿弥陀佛建立连接,也就是说你必须达到任何时候一句佛号起,佛就有应,这就是三部走都走通的基础状态,以此状态求生极乐,自然不在话下。在幻海迷局三部走仅是一个基础,还有更庞大的学习计划,希望以后能和大家提到。

当我们周围有同修慢慢的退失学佛的心念,可能会是学佛的目标不够高导致的,致使学佛动力得不到提升和补充导致的。孔子说人生3戒: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如果你什么愿望都满足了,你就老态龙钟了,走下去的动力也没了,这生命从理论上就可以画上句号了。

所以我们把学佛的注意力从眼前的那些小事里尽量抽离开,不要以眼前的那丁丁点点的事去评判佛法的对错高下,这些还不足以体现佛法,或者说,我们还没有那么强大的智慧从小事情里观察到佛法的深邃浩瀚。

怎么才能提升学佛的动力呢?要给自己提升的空间。就像有同修说自己读《地藏经》读不下去,我说带问题去读,他不会,那么我就问个问题,你带着问题去读,结果几天下来读了很多遍,确实没有出现读不下去的情况了,这就是找到动力。而三部走三位配合的动力是什么?是在于激发我们的帮助亲人的心、释解冤仇的心。如果我们不认可有众生,释解冤仇就没着力点;如果我们不理解轮回的苦,救度亲人眷属的心就可有可无!所以当这些我们陆续认识了、认可了,并去努力做了,这中间的感受过程各位就会自己品得到了,很多立竿见影的解决效果,各位有可以体会到了。

在幻海迷局这绝对不是什么标准,不把自己往生的事情弄明白,就相当于没在这里过,就算有些老同修学的多好、状态多好,抱歉,你靠自己的能力往生不了,你就不是幻海迷局的铁粉。所以你在这里就必须知道自己往生的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在这里弄清楚、做明白、最后临终你能往生,那就对了。所以小的事情各位看得到,大的目标我们可能看不到,但是在幻海迷局的框架下都有触及,只是看各位能走到多高,去认识幻海迷局多深,希望各位真的能走到那一刻。

阿弥陀佛。

篇4:学佛心得的高三

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也无力阻止他们!

我悲哀地望着江面,望着兴高采烈的那群不知因果的人们。正在独自伤心之时,耳畔忽然传来一阵阵哭声。扭头一望,只见王德钦正在难过地抽泣。“不用哭了,有时众生的业力是根本不可思议的。”我对王德钦安慰道。

“堪布,我觉得那些鱼、那些人……怎么都那么可怜。”她哽咽着说道。过了一会儿,稍微平息了一下心绪的她又问我:“我这样哭是不是非常不好?”

“那倒不一定。你这样哭说明你的善根很深厚,否则不会流出大悲的眼泪、信心的甘露。”

那次乐山之行是我和王德钦的首次接触,后来她就先后四次到过佛学院参学。在越来越多的接触当中,我们经常有机会在一起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一次较充裕的交谈中,她向我讲述了她由一个好学生转向一个努力奋进的佛子的过程。我相信她的经历也许会使一些人在感慨之余能变得清醒起来,促使他们也去观察自身的生存实际。

我毕业于某市电子科技大学,现正在读硕士。同时,我还是一名佛教徒。每每想起出生、成长在北京的我能接触到佛法,并值遇许多大恩上师,心中就不由得感慨万分。

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军队大院里。父亲于大学毕业后参了军,母亲专科毕业后曾一度在中学任教,后又辗转回到大学工作。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始终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勤劳善良的父母对我关怀备至,一转眼,我便上了小学。在学校里,老师教我要做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时许多人都觉得那只不过是一句口号、一个空头大道理而已。我虽觉得我们确应该有远大志向,但心里也总有一些说不出的疑惑。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则“火花”(即名言,都是很有哲理的话):“志高品高,志低品低。”这则“火花”给了我很强的信心:一定要树立远大理想!因为我希望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为此我就必须树立高尚的志愿,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记得当年周恩来总理于青年求学时期所发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着实让我感动不已。是啊,我们读书不能只为一个人,或几个人,应该为了祖国的振兴、人民的幸福。

小学时的我连“佛”字都很少听到,更不可能对佛教有什么了解。只有在一次春游时,我们去了卧佛寺和潭柘寺,当时这两处寺庙里人很少,也见不到出家人,俨然

就是两处风景名胜。只记得那里很安静,即便是在我们参观卧佛的时候也依然显得很安静。卧佛很大很大,他安详的神情,让人一见便生起欢喜心。

初中时的我一心扑在学习上,每天作息很有规律。这段时间我看了不少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其中记忆较深的有:《安妮的日记》、《牛氓》、《青春之歌》、《爱的教育》等。

这时我开始考虑人生目标的问题。当时认为,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于集体中,没有许多人的努力,个人很难成就一件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能骄傲;另一方面,我应该尽最大努力,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一生。那时我建立的第一个具体目标便是要当一名工程师,虽然我无法想象作一名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条件,但我肯定当时学的会成为将来的基础,为此我就要学好每一门功课。有一次我的几何晨考才得了70分,心里有说不出的沮丧。下午回家后,我难过得无法改错题。无奈之下便开始写日记,一边写一边重温自己的理想,结果当一篇日记快要结束时,我的心情已豁然开朗。

有规律的`生活和勤奋学习的结果是:我以平均97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清华附中。读了高中之后,我开始了住校生活。虽然我学习依然很勤奋、成绩也算优良,可是生活环境却比以前复杂了许多。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如何面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如何面对友谊?怎样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做一个圆滑世故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别的什么样的人?此时我才恍然发现我简直就像一个无知的小孩,许许多多的问题萦绕于怀,却不知什么才是最好的答案,也找不到一位老师可以解答我有关人生的问题,于是我变得沉默寡言了。

在高中期间,有三件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关于人生价值的探讨。当时社会上有两种风气:一曰读书无用,故而弃学经商。二曰出国留学。前者是说只有通过经商赚大钱,人生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后者的主体则为高级知识分子,由于当时国内的工资待遇很低,老一辈知识分子一生的积累也无法达到外国同行一年赚的钱,因而许多文化人便认为只有出国留学、在国外工作,他们的能力与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承认与实现。如果说是为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做贡献,那么就不存在国界的限制,从此角度讲,出国留学以及在国外工作也挺好的。可是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这两种人生选择无论怎样都无法使我心甘情愿地就范。有一次,我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

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从社会索取多少,而于他为社会付出多少。”我这才算是初步确定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二件事便是作家三毛的书。她的一本散文集中讲道:快乐的小花不在某个岛屿上,也不在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里,而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些看似很普通的话,却给未曾真正了解自己、亦未曾真正了解周遭环境,十分想寻找人生真谛与快乐的我以很大启发。

第三件事便是我的姥姥。姥姥在我八个月时便去世了,她并不识字,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以纯朴善良、善解人意和热心助人而赢得了村人的尊敬。在她七十寿辰时,全村的人都为她祝寿。从童年起,妈妈便时常给我讲姥姥一生中善待邻里、乡人,善待有困难的亲戚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姥姥告诉别人的,有些是妈妈亲身经历的,有些是听妈妈的姑姑讲的。小时候,我也只是听听而已,觉得很有趣。到了高中,我便开始思考这些故事中许多做人的道理。姥姥虽然对人很好,可还是会遇到恩将仇报的事,但她却始终如一地善待她周遭的人,一直到死。她的这种精神,使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由此我想到,一个人在顺境中做好人可能不觉得很难,难的是在逆境中依然做好人,且不为环境左右,始终坚持最初的善心。于是姥姥便成了我心中的榜样,我就是想做一个像她那样的人,不论别人怎样待我,我都要始终如一地善待别人。这便是我最初树立起的做人原则。

高中三年一晃即逝,努力依旧没有白废,我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某市的电子科技大学,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来到这座城市后,发觉这里的天总是阴阴的,难得见到太阳,不过气候却湿润温和。校园里的香樟树时时散发出一阵阵幽幽的清香,浸人肺腑。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活说起来是枯燥的三点一线:宿舍——教室(或图书馆)——食堂。尽管如此,我却乐在其中。我把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既紧凑,又不会令人厌烦。我不看电视、电影,除了适当的文体活动外,从不放逸。就这样一年飞逝,我以年级第四名的成绩,得到了二等奖学金。这时的我可说是春风得意、十分顺利,但我总觉得像是缺少了点什么。虽然我说不出缺的是什么,但我知道那不是大学老师能给予我的,也不是从文学名著或普通的世间书籍中所能得到的。

在大一的暑假里,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平生第一次在离学校很近的一个寺庙里拜了佛。事后我把拜佛的事告诉了一个好朋友,他从小便信佛。他既没有马上就大加赞叹,也没有轻易讥笑我“临时抱佛脚”,只是微笑着对我说:“你应该想想看为什么要拜佛,否则岂不是很盲目吗?我希望你不是迷信,你应该了解佛教的教理才对。”在他的启发下,我突然想起别人曾介绍说《金刚经》是佛法中的最上乘,我立即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书摊上请到了一本《白话佛经》,里面有《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六祖坛经》及《普贤行愿品》。当晚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诵《金刚经》的原文,立刻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虽然当时我并不能了解经文的义理,但其中有几处却给我很深的触动。一是佛经给了我对佛陀及其教言的信心。从小到大,我不曾对任何一个人或事,产生过如此强烈的信赖感。在经中,佛陀亦亲宣: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些教言更增加了我的信心,觉得他的真谛之语,远远超出了世间的一切言词。二是经文最后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像一道闪电,让我的眼睛为之一亮,使我不得不重新观察我及周围的一切。三是佛陀做忍辱仙人,为哥利王节节肢解的公案,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为什么忍辱仙人对哥利王肢解自己不但不生嗔恨,反而发愿成佛之时首先救度他?虽然经中讲明了原因:无我,可那是凡夫所无法达到的境界。平时我们总是仇恨害自己的人,要是手被刀子割破了一个小口子,我们亦疼痛难忍。佛陀为什么能做到这点,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

这便是我初遇佛教的因缘。以前的我算得上是有理想、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人。但同时我又像一个在黑暗中想努力摸索出人生真谛的小孩,费了很大的劲儿,却常常不知所从,始终找不到进入正途的路口。从那天起,我的心里便点燃了一盏灯,尽管灯光尚弱,但我再也不是一个人在黑暗中盲目地寻找真理。

篇5:学佛前后心得体会

学佛前后心得体会

学佛前后心得体会 江小敏居士   从小没了爸和妈,过到半路又没他。 苦难重重魔障我,肯定前世造孽多。 万家灯火一线牵,佛光普照人世间。 小学文化来学佛,庄稼老婆要解脱。 忙忙碌碌一整天,夜晚回家把功赶。 明理向善把功练,不忘佛祖得指点。 人间佛国聚良贤,一起练功同参禅。 互相学习比奉献,食言懈怠功不显。 学佛修佛真正好,尊师敬老又爱小。 学佛路上快快跑,扫除魔障去烦恼。 迷路众生把家找,找着明师才知好。 理论实践好修练,老少同修把手牵。 脱离苦海真自在,众生快把眼睁开。 找着明师快归正,杂质无明快扫清。 金光佛船已靠岸,佛祖老母来召唤。 想出苦海快上船,争分夺秒不能慢。 普渡众生是心愿,和谐社会多奉献。 真心修行刻苦练,好好修练向上攀。 同回圣天证佛国,离苦得乐回家园。

上一篇:是一种胆魄作文下一篇:不退位和连续退位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