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4-28

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5篇)

篇1: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全镇15个村的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朝山东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概况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2010年末,全镇共有基层党支部22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5个,党小组109个,有党员859名,党员总数占全镇总人口的3%,党员中女党员98人,占11%,机关党员113人,农村党员718人,离退休党员27人,少数民族276名,占32%,60岁以上党员167名,占19%;55岁至59岁76名,占8.8%;46岁至54岁132名,占15%;36至45岁210名,占24%;35岁以下274名,占32%。本科以上文化14人,占1.6%;专科文化67人,占7.8%;中专文化66人,占7.7%;高中(中技)文化,45人,占5.2%;初中及以下文化667人,占77.6〃%。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

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化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和巩固发展先进性

10项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结合我镇实际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对活动场所建设的15个村重点抓制度建设,共制作5块牌子上墙。分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览表;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一览表;党员形象一览表;村基本情况一览表;入党誓词等。使村“两委”班子及党员的身份和责任一目了然,起到了督促和自律的作用,有效推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

四是做到党员全覆盖。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加强了对党员空白组、党员老化的村民小组领域党建工作的指导,确保实现了无党员空白组的目标,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和群众基础。

五是村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第四届村级组织换届中,15个村依法顺利产生了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支部书记15名,副书记17名(专职副书记1名),委员77名。推选党小组长109名。进行换届选举的15个村党组织均选足了支委职数,选举成功率达100%。在选举过程中,实现“一肩挑”的村有1个,选举产生的大朝山东镇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有文化,整体素质好。通过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也使广大党员提高了认识,加大了“两推”的力度,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提高候选人的群众公认程度,基本做到当选的村党组织委员,群众满意和党组织满意,达到预期目的。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重点抓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自2006年以来在上级部门

近几年来,大朝山东镇农村党建工作总的来说是比较好的,党的基层组织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农村党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和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党员结构不合理。从党员中女党员只有98人,占11%,而60岁以上党员167名,占占到了19%;本科以上文化的只有14人,只占1.6%;而初中及以下文化667人,占到了77.6%,可以看出我镇的党员从性别、年龄、学历结构上都不合理。并且有的村民小组中只有一个80岁以上的老党员,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加之农村中大部分青年都外出打工,给党建带团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认识不到位,存在重经济工作、轻党建工作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认为,经济工作是务实的“硬任务”,收益多、易见成效,反之认为抓党建是务虚的“软任务”,见效慢,且做人的工作,容易得罪人,既麻烦又受气,经济又无收益。把纯粹的经济工作成绩作为衡量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其结果是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都没有上去。从这几年对各村工作年终考核结果看,经济工作好的村,其党建工作也很突出;相反,不重视党建工作的村,其经济工作发展也慢。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忽视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相辅相成、般群众,有的甚至不如一般群众,从而影响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根据农村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要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规范常规工作、落实重点工作、突破创新工作”为工作思路,结合实际,重点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加强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对村党组织的领导。村党支部书记是带领农村老百姓搞好团结稳定、发展社会经济和增收致富的领头羊,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关系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地位,要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村干部,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从而造就一支守信用、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二)加强教育管理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

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其他村干部每年接受1次轮训。突出教育培训重点,重点学习政治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开展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业务水平和致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致富能力。

(四)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全面实行村干部“基础补贴+绩效补贴+村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的结构补贴制度,提高村两委、村级五大员、村民小组长、副组长、党小组长的补贴标准。积极探索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兼文书)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退有所养的问题。

(五)竭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因地制宜,走农工商并举、种养加工销售结合的路子,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方式,逐步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切实把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中统筹考虑,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定期公开资金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定规划、定项目、定措施,切实把任务落实到村,责任明确到人。

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的职责任务,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村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职责情况,把考核等次与村干部报酬、奖惩、任用直接挂钩,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村干部,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中共大朝山东镇委员会

篇2: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镇辖区面积79.33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9882户共26657人。有建制村15个,居委会2个,辖区单位283家,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5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32个,新社会组织6个,个体商业网点240家。××镇党员总数1066人,党委下设25个支部,其中村级党组织15个,社区(居委)党组织2个,机关支部、退休支部各1个,学校党支部4个,非公有制经济联合支部1个,新社会组织联合支部1个。

2012年3月,××镇党委对非公有制经济联合支部、新社会组织联合支部进行了走访,发放党组织建设情况问卷调查表。3月17日,××镇组织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对全镇活动开展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村(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联合支部、新社会组织联合支部、学校、机关等支部委员及群众代表百余人参加会议。会后即组织座谈会,对各类党组织建设情况做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85份,收回85份。其中,乡镇党委建设情况问卷调查表20份,参加调查的对象包括普通党员11人,乡镇干部4人,普通群众5人。问卷中对乡镇党建工作总体评价“好”18份,占90%,“较好”2份,占10%;乡镇发展党员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青壮年外

出务工多,来源渠道窄,11份,占55%。村级党组织建设情况问卷调查表20份,参加调查的对象包括普通群众6名。问卷中对村党支部工作情况总体意见“好”17份,占85%,“较好”2份,占10%,“一般”1份,占5%;群众工作薄弱环节主要有“历史遗留问题、老上访户问题还没有解决”4份,“家庭贫困户多”6份,“需要帮助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多”6份;社区党组织情况调查问卷10份,参加调查的对象包括普通群众3名。问卷中对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总体评价“好”9份,“较好”1份。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通江居委党支部目前办公用房建成以后,尚未购买办公设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情况调查问卷10份,参加调查的对象包含普通群众4人,对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总体评价“好”6份,“较好”4份,企业党员发挥作用评价“好”4份,企业党组织书记由企业内部推选产生,开展活动效果较好。社会组织党组织情况调查问卷5份,普通群众1人参与调查,对党组织发挥作用总体评价“较好”3份,“一般”2份,党员发挥作用“较好”5份,开展活动形式老套2份,基本没有开展活动3份。远程教育站点情况调查问卷20份,参加调查的对象包含普通群众6份。对远程教育站点作用发挥的总体评价“好”18份,占90%,“较好”2份,占10%,问卷普遍反映对站点管理员工作满意。最想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形势政策的占95%,致富技能、适用技术占85%,站点每2月组织学习次数3次及以上8份,占40%,每月2次的占35%,1次的占25%。站点组织学习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党员外出较多,15份,没有专门经费,12份。

从调查结果看,××镇基层组织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党员、群众的认可。普遍认为党组织发挥好或较好的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党组织书记威信高,民主决策、监督制度健全完善,执行较好。机关驻村干部发挥良好的作用,并有上级机关结对帮扶,干群关系融洽。

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情况好。各村均有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所,保证村干部定时集中办公,保证村级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群众娱乐活动、服务群众的场所,各村均有远程教育站点且运转正常。

三、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基本完善。村干部报酬待遇全面落实,并享有离职补贴、购买养老、医疗保险,严格保障村级办公经费。

××镇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通江居委支部灾后重建办公用房已经完工,但办公设施设备尚未完善。

二、××镇各村没有可供开发的集体土地、山场、果园、林场和水库山塘,发展基础弱;部分村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和资源缺乏的影响,难有作为;鼓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各方扶持、服务力度还不够。集体经济收入较低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一方面原因在于××镇丘陵地区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党组织服务带动功能方面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宜地方的有特色的途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直接影响了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发挥。

三、农村年轻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前农村年轻党员发展缓慢、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缺乏经济基础作保障,村干部待遇仍然偏低,村干部岗位缺乏吸引力;二是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青壮年不多,致使农村年轻党员发展的源头不宽。

四、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与群众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进一步变化,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另一方面也说明××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实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方面强内功、争成效、上质量,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农村基层组织的良好形象。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在组织、策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多地把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放在首位。

针对这些问题和现状,××镇将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保障基本办公条件,加快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设施设备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农村远程教育站点作用的发挥。

二、要紧紧抓住镇村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根本,把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干部和适用型人才队伍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去抓。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核心在党员干部的素质。要从××实际出发,构建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干部和适用型人才队伍培训教育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党员和适用型人才的素质,增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

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机制;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常抓不懈的机制;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农村后进基层党组织整顿建设的工作机制,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篇3: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4: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篇5:大朝山东镇农村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本刊訊:9月7日,中组部调研组一行三人来到我省,实地考察我省“12316新农村热线”运行、维护、管理等情况。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副处长邵波、吉林联通副总朱亚夫陪同考察。

2006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通并运行“12316新农村热线”,由吉林省农委、中国联通吉林分公司、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处共同运行维护。五年来,热线通过电话、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图书、刊物等传播途径,为农民解答种养技术、市场价格、政策法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省直106位专家共接听540万个电话,热线电话覆盖了吉林省农村的所有角落,也涉及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截至目前,全省共聘请了500多位省、市、县专家为热线服务,日均电话呼入量为5000次,最高峰值达2万次。

调研组对我省“12316新农村热线”取得的成绩表示由衷的祝贺。他们认为,吉林省在“12316新农村热线”建设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了典型。同时,热线各成员单位能够通力合作,共同管理热线的日常运行,共同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信任,非常难得。希望专家们以更加踏实的工作回报农民的这份信任,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上一篇:小学冬季安全告家长书下一篇:老舍散文《我有一个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