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2024-05-09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精选3篇)

篇1: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

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

3、2/6、4/12、8/24。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习: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米 40厘米=()米

15秒=()分 25分=()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篇2: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可慕小学 蔡凰凤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 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 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 生:不能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 【师在横式后面板书:24.333〃〃〃】

师:那这边改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0.854〃〃〃】 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24.3333333〃〃〃〃

师:其实啊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蜘蛛要爬得快一些。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师:那我们学到了像24.3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4÷3 = 23÷9=

(二)第二关:“火眼金睛”在商是循环小数的算式后打√,并写出它的简记。2÷3=0.666〃〃〃 10÷9=1.111〃〃〃 简记为()简记为()

42525÷10000=4.2525 0.4÷9=0.0444〃〃〃 简记为()简记为()

119÷111=1.072072〃〃〃 5÷8=0.62

5简记为()简记为()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141 5926 5358 〃〃〃是循环小数。()2.0.58383„的循环节是583。()3.9.0526526„接下去一位是2。()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可慕小学 蔡凰凤

篇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的】

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

2、体会领悟深厚的感情。

3、理解“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教学重难点】

目标1、3是重点,目标3是难点。【预习要求】

1、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2、摘抄“咏柳”的诗句。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文章中哪些句段具体描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饥荒程度?请同学们找出来,品一品,读一读这一份苦涩的味道。

5、思考:文章围绕柳叶儿记叙了哪些令“我”快乐的事?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快乐的句段品一品,读一读。

为线索,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柳叶儿,这在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文人墨客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引导学生读相关诗句(投影展示相关诗句)。

小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组织齐读第15自然段)

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宋学孟笔下的柳叶儿有什么不一样?

二、读课文,剖析柳叶“苦情”

靠柳叶救命的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当时人们“饥”“荒”到何种程度?

(一)投影介绍相关历史资料。

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

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

(二)文章中哪些句段具体描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饥荒程度?请同学们找出来,品一品,读一读这一份苦涩的味道。

1、组织学生品读课文。

2、组织班级交流,教师做好引导、小结。

三、读课文,共享童年 “乐事”。

抢柳叶吃,这本来是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作者觉得儿时有柳叶相伴,“全家最乐的是我”,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柳叶儿记叙了哪些令“我”快乐的事?

1、填空:

以柳叶儿为线索,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2、文章中哪些句段具体描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快乐?请同学们找出来,品一品,读一读这一份快乐的味道。

(1)组织学生品读课文。

(2)组织班级交流,教师做好引导、小结。(注意和现在作者的感受进行比较)

3、讨论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

明确:一乐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二乐抢摘柳叶儿;三乐吃柳叶儿(品尝)。即:爬树之乐;抢柳叶儿之乐;吃柳叶儿之乐。满足三种欲望。

童年的我的乐趣是爬树、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实际上这是在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经历,因为当时我小,因为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所以有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又是何等苦涩啊!

四、合作学习,探究理解。议一议: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读到这里,请大家讨论讨论,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是想表达“乐”还是苦?(注重结合文章开头、结尾前后呼应突出的情感,结合历史背景知识)

1、过渡: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指导朗读,组织齐读1—3自然段)„„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下列内容)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历史背景:

“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我们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呢?是我们党政治决策的错误。这三年在很大程度上应由“大跃进”决策错误负责任,“大跃进”时期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浮夸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投资和人力物力继续向工业方面倾注、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

五、总结升华。

文中所说的“乐”只是儿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童年的我的确是感到“乐”,但这“乐”却是“苦中略带些涩”,最多也只能说是苦中取乐而已。

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很有感慨,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君是救世主,原本多情柳。少年虽云乐,回首方知愁。天灾不能避,人祸不可有。岂让后来人,再上柳梢头?

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想以此来警示世人,尤其是那些决策者们,自然灾害固然不能避免,但是人祸一定可避!历史是一面镜子,照清过去的 “苦”,照亮未来的路,愿我们的祖国一路走好,愿我们的人民永远幸福!

《柳叶儿》教学反思

溧阳市前马初级中学

张华平

《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根据课标要求及本单元目标,结合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

2、体会领悟深厚的感情。

3、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教学重难点:

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

2、悟“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有很多公开课教案,我自己也上过几遍。因此如何上出新意,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成为我上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一、合理使用背景资料,引导悟“苦”“乐”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内涵。这一节课我主要展示了两段历史背景资料,如下:

历史背景资料一: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

历史背景资料二:“三年自然灾害”确实是建国五十年来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最大自然灾害,确实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直接因素。说是自然灾害,其实我们可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什么呢?是我们党政治决策的错误。这三年在很大程度上应由“大跃进”决策错误负责任,“大跃进”时期严重高估了粮食产量(浮夸风),采取了一系列错误决策。(大办吃饭不要钱的食堂、大量增加城镇和职工人数、投资和人力物力继续向工业方面倾注、排挤农业、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粮食高征购政策)

历史背景资料一在教学活动开始的时候展示(同时配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照片和哀伤的音乐)。照片、音乐和文字的出现会给学生以视觉上、听觉上和情感上的强烈震撼,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特殊苦情,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苦涩的世界”!

历史背景资料二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展示。此时学生还沉浸在作者小时候的快乐之中,这个时候及时的把资料二展示出来,引领他们体会作者的用心,明白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天真无邪的儿童之乐在残酷的历史现实的衬托下苦涩已然,作者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苦涩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造成灾难的不仅是“天灾”,更有 “人祸”,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想以此来警示世人,尤其是那些决策者们,自然灾害固然不能避免,但是人祸一定可避!

二、巧妙安排课的结构,引导悟“苦”“乐”的内涵。开头: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结尾: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文章开头、结尾前后呼应,以一个成年人的理性思考来品味历史之苦,虽然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尽管文章中也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之乐,但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成年人,把这一段所谓的乐事“娓娓道来”的时候,心头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心情自然是苦涩的。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文章的结尾、开头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头、结尾,正是想以“巧”揭苦,引领学生悟“苦”“乐”的内涵,明白作者的良苦用意。

上一篇:工程验收报告单免费下一篇:销售激励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