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资产管理

2024-05-05

内部控制资产管理(共6篇)

篇1:内部控制资产管理

财政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的通知

【颁布日期】 2005-12-31 【文号】 财金[2005]136号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障安全稳健运行,财政部和银监会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障安全稳健运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是资产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根据经营环境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办法,对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三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一)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资产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确保资产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充分实施。

(三)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有效。

(四)确保资产公司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

第四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应贯彻全面、审慎、合理、有效、制衡、独立的原则。

(一)内部控制应覆盖资产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决策、执行、评价、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有案可查,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统一。

(二)内部控制应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以及其他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应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资产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采取合理措施、以合理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四)内部控制应确保有效性,公司部门、分支机构和员工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五)资产公司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权责分明,决策、执行、评价、监督、反馈等环节相互分离、有效制衡。

(六)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有直接向决策层报告的渠道。

第五条 内部控制应包括以下要素:

(一)内部控制环境,包括浓厚的监督和控制文化氛围、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分工合理的组织架构、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包括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新业务风险的及时防范、持续的风险报告。

(三)内部控制措施,包括明确的职责划分、适当的授权体系、严密的记录、凭证和印章管理、独立的法律审查、有效的危机处置。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完整的信息资料、适当的信息披露。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包括业务检查、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以及纠正机制。

第二章 内部控制环境

第六条 资产公司应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和风险控制优先的意识,健全资产公司行为准则和员工道德规范,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营造合规经营的内控文化环境。

第七条 资产公司应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并明确各自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第八条 资产公司应充分考虑经营对象的特殊性、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架构,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明确界定部门、分支机构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经营管理职能。

第九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创造全体员工充分了解且履行职责的环境。

第三章 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

第十条 资产公司应明确有关部门履行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能,制定并实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的制度、程序和方法,以确保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十一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涵盖各项经营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开发和运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和操作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监控,明确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化解方法。

第十二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健全包括授权管理、岗位职责、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在内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对资产处置、商业化收购、委托代理、资本金运作、财务顾问以及投资等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全公司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规范,针对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和风险性质,制定明确的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经营风险责任制,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第十四条 资产公司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应事先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五条 资产公司应保持持续获取风险信息的能力,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确保风险报告渠道畅通。要定期编制风险报告,真实、准确反映各种风险变化,对重要的风险点作出提示,并提出化解风险的对策措施。

第四章 内部控制措施

第十六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公司及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顺序递进、权责统一、严格高效的内部控制防线。

(一)建立重要岗位实行双人临岗、双人负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实行单人单岗的,必须有相应的后续监督和控制措施。

(二)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的第二道防线。相关部门和岗位之间要建立业务处理顺畅传递的工作程序和制衡机制。

(三)建立由内部审计等监督检查部门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及其各岗位全面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和合规监察等监督检查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实施检查和反馈。

第十七条 资产公司应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明、协调配合和有效制衡的机制。

第十八条 资产公司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及其性质,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各个岗位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的报告关系。

关键岗位应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第十九条 资产公司应根据各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地区经济和信用环境以及业务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授权体系,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制度。授权应适当、明确,并采取书面形式。涉及资产、负债、业务、财务以及机构、人员等重要事项,应明确决策权限和程序。

第二十条 资产公司应按照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业务记录,全面、真实地记载每一笔业务,建立完整的会计、统计和业务档案并妥善保管,确保原始记录、合同契约和各种报表资料的真实、完整。

第二十一条 资产公司应按照专人管理、相互制约、合规审批、严格登记的原则,加强对合同、票据、印章等的管理。

重要合同和票据应有连号控制、作废控制、空白凭证控制以及领用登记控制等专门措施。

资产公司公章、合同专用章、业务专用章、财务专用章、电子印签等的保管、审批、使用等应适当分离、相互制约。

第二十二条 资产公司应设立独立的法律事务部门或岗位,统一管理各类法律事务,制定和审查法律文本,对新业务的推出进行法律论证,确保每笔业务合法合规,维护资产公司的权益。

第二十三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和程序,对因意外灾害及人为原因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或故障,制定责任明确、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加强对突发性事故的防范和应对演练,确保资金和人员安全,并建立有效的保险制度;对重要的档案资料及数据应采取备份措施,确保资料与数据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选用中介机构的相关制度,选用标准和过程公开、透明。应加强对选用中介机构的风险控制,对选用中介机构工作的效果和操作风险及时进行评价,对核查发现的违规操作和合谋行为,必须依法依规查处。

第五章 信息交流与反馈

第二十五条 资产公司应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项业务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整合,做到及时、准确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并及时、真实、准确地向监管机构报送监管报表资料和对外披露信息。

第二十六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确保决策层及监督检查部门及时了解经营和风险状况,各个部门和员工的有关信息均能够准确、快速传递和顺畅反馈。

第二十七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授权体系、操作流程、岗位手册和风险控制制度,确保信息的收集、传递、交流、反馈、使用、维护和保管规范进行。

第二十八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授权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及时性。

第六章 监督、评价与纠正

第二十九条 资产公司应指定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第三十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的报告和信息反馈制度,所有部门、机构和人员发现内部控制的隐患和缺陷,都应按照规定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进行报告。

第三十一条 资产公司各部门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具体作业程序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自我检查、评价和纠正,并接受资产公司上级管理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的检查和评价。

第三十二条 资产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采取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常规稽核、非常规稽核等措施,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对违反规定的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并应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不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资产公司上级机构应根据自身掌握的内部控制信息,对下级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定期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经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四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纠正和处理机制,决策层应根据内部控制的检查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督促落实,并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第三十五条 资产公司应确保内部监督检查部门获得履行职责所必要的信息和工作条件,以便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控和评价。

第三十六条 资产公司有关部门、分支机构和人员应积极配合内部监督检查部门和外部监管机构的工作,对拒绝、阻挠相关工作和打击、报复、陷害监督检查人员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第三十八条 资产公司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和银监会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篇2:内部控制资产管理

(一)规章制度:

1、医院固定资产包括医院房地产〈含产权住宅〉,医疗设备、动力设备、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及按固定资产管理的高值工具。

2、固定资产实行专人管理,统一建立台帐。增加、减少、报废手续由后勤科、设备科有关人员按医院规定程序办理。

3、固定资产每年底进行盘查,做到帐、卡、物相符,并与财务科资金帐相符。新增或核销要与财务科及时对帐。

4、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损毁,要由后勤科、设备科组织技术人员进行鉴定分析,并向医院有关部门报告,根据调查结果追究使用人、管理人和总务科、设备科领导的相应责任。

(二)权限分工:

5、新增固定资产由使用科室提出,后勤科、设备科组织技术小组论证,必要时应事先组织调研,之后做出方案报主管院长审核,报院长批准。

6、固定资产报废由使用科室提出,后勤科、设备科约请财务、审计、保卫等有关职能部门共向鉴定,确认符合条件后,报主管院长审核,院长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固定资产报废残值按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三)管理程序:

7、后勤科、设备科申请购置的固定资产,经院领导同意后,先组织技术人员做市场调研。工具类经询价对比后,根据性能、价格、质量等因素综合评价后,确定采购对象。设备类经考察生产厂和用户之后,根据生产维修能力、厂家资质信誉、市场占有份额、厂家报价及售后服务等因素,采用综合评价或招投标方式确定供应商。

8、对设备的考察由使用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后勤科、设备科领导共同参与,验收工作由后勤科、设备科组织技术人员和上级行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

9、大型设备采购、后勤专业系统设施改造,按医院资金管理规定,必须履行招投标程序,由医院设备委员会和有关人员参加,并经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10、固定资产购入后要明确专人管理,并办理相关领用手续:各类工程竣工后,由医院组织专人进行结算审计,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

(四)财务监督:

11、后勤科、设备科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科、设备科具体负责,并与财务科对口管理。

12、财务科负责固定资产的资金帐管理,并根据新增、报废、折旧等情况调整固定资产资金账目。

篇3:内部控制资产管理

第一条为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 保证资产安全,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第三条企业资产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一) 存货积压或短缺, 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二)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 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

(三) 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 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条企业应当加强各项资产管理, 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 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并关注资产减值迹象, 合理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不断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各项资产的投保工作, 采用招标等方式确定保险人, 降低资产损失风险, 防范资产投保舞弊。

第二章存货

第五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 规范存货管理流程, 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原料加工、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 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管理岗位责任制, 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企业内部除存货管理、监督部门及仓储人员外, 其他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 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特别授权。

第七条企业应当重视存货验收工作, 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 对入库存货的数量、质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查验, 验收无误方可入库。

外购存货的验收, 应当重点关注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 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

自制存货的验收, 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 通过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产成品才能办理入库手续, 不合格品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

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验收, 应当重点关注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第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 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 重点关注下列事项:

(一) 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

(二) 应当按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贮存, 并健全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和防变质等管理规范。

(三) 加强生产现场的材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物资的管理, 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四) 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 应单独存放和记录, 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

(五)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 保证存货安全, 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

第九条企业应当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 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仓储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 (出库) 通知单发出货物。

第十条企业仓储部门应当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 做到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 并定期与财会部门、存货管理部门进行核对。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 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 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 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 核查存货数量, 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 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

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 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 按照规定权限批准后处置。

第三章固定资产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 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 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 对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编号, 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 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 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保养,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企业应当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 严格操作流程, 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 确保设备安全运转。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自主创新政策, 加大技改投入, 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设备, 切实做到保持本企业固定资产技术的先进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 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及时办理投保手续。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规范固定资产抵押管理, 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

企业将固定资产用作抵押的, 应由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 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手续。

企业应当加强对接收的抵押资产的管理, 编制专门的资产目录, 合理评估抵押资产的价值。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至少每年进行全面清查。对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 应当查明原因, 追究责任, 妥善处理。

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 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 防范资产流失。

第四章无形资产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分类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落实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 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全面梳理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各类无形资产的权属关系, 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 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无形资产具有保密性质的, 应当采取严格保密措施, 严防泄露商业秘密。

企业购入或者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应当取得土地使用权有效证明文件。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定期对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先进性进行评估, 淘汰落后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 促进技术更新换代,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做到核心技术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篇4:内部控制资产管理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体系

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资产管理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客观上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资产管理公司肩负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并促进国企改革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使命,在经营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化解这些风险,加强公司的管理,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是化解这些风险,强化公司管理的有效保障。本文试从内部控制框架来分析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现阶段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组织结构方面,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或按要求建立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部门在人员数量和素质上尚无法完全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在企业文化方面,缺乏开拓创新和风险意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在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方面,由于国家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和会计工作有关制度规定出台较晚,且公司业务较为复杂,很多方面要求财务人员不仅具备财务知识而且还需要金融知识来对经济事项进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公司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造成在财务制度执行上不够严格,账务处理不规范的情况。

2、未确立适合自身管理的风险评估方法。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借鉴国外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基准价值评估方法,并未实行与自身企业相关及配套的评估方法,资产管理和处置业务中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一直缺乏客观规范的信息技术知识。只能依赖繁琐的控制程序和事后审计和检查的方法来进行风险评估。

3、控制活动中的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未严格执行。由于人员限制,存在内控覆盖面不够广,个别应当形成制约关系的业务和岗位如档案管理和资产处置没有严格分开,部分业务没有双人负责,个别单人单岗业务缺乏相应的后续监督机制等问题。

4、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大。检查和监督应在事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事后进行监督。

二、资产管理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1.积极完善公司的控制环境。现代内部控制理论认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通过全员参与意识、企业文化建设等控制环境因素的改善可以促进其他控制要素发挥作用。公司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而形成的,具有本身独特特征的经营哲学、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和公司形象的总和。公司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他深深地影响着公司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资产管理公司要通过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完善公司的奖励约束制度,促使全体员工主动维护公司的内部控制。通过积极培育公司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自觉行为与制度的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2.公司应建立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部门应隶属于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向审计委员会报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对行政方面的要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

3、在人员招聘方面,应配备足够数量且具备广博知识和多元化技能的人才,加大对财务人员培训力度,在处理特殊经济事项中,坚持利润与交易(或销售)统一的原则下,对存量资产或负债按历史成本与现行价格进行双重反映。也就是说,在保持利润“可稽核性”前提下也满足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需要。对特殊复杂的经济事项进行处理之前,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

4.公司内部各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应权责分明,决策、执行、评价、监督、反馈等环节应相互分离、有效制衡。资产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应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重要风险岗位的双人、双职、双则制度,对单人单岗业务要建立相应的后续监督机制,要强化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要实行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部门、各岗位、各机构、各项业务的全面监督,最终实现立体交叉控制效果,防止出现监控盲点。

5.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和岗位管理措施。资产管理公司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细化各岗位责任和职权,通过制定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行各岗位、各部门、各机构的目标管理。

6、加强对风险控制的分析评估。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关注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否存在关联交易以及关联交易是否适当、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交易的披露是否恰当等,在分析评价重大经济活动和关联交易的基础上加强对公司风险控制的分析评估,还应当建立书写和定期更新报告制度,以反映内部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的变化,以及收编新业务品种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分析应涉及资产管理公司所有业务和部门,以及整个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加强风险控制的评估,以提高对资产管理公司所有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和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7.逐步建立起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电子化风险控制系统。资产管理公司要在内部控制建设中进一步引入电子化处理手段,改善内部控制的非现场监测条件,以财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将风险控制制度、指标以及规程等项内容进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运用系统网络观测各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既减少内部控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又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自动、高效和规范。

8.对内部控制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资产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办法,对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其含义应该是公司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办法和程序的总称,是由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操作环节相互交织紧密的动态过程,是按照一定控制目的而由有关控制所组成的控制体系。为此,资产管理公司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健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不仅需要各家公司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外部环境的协调与促进。

9、加大检查监督内控制度在公司资产管理和处置工作中的执行情况的力度。

首先检查监督资产处置前期准备环节。对债务企业要严格履行日常走访和尽职调查的义务,在拟定资产处置方案前要全面、细致地调查了解债务人、保证人及关联方的资产负债情况、生产经营状况等,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尽职调查挖掘其可供处置资产的内在价值,从而有利于实现资产处置回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对拟处置资产要求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坚持双人(或多人)谈判制度,客观地反映资产处置前期谈判情况,还款意愿,处置方式等,为资产处置审查委员会审议处置方案提供最为基础的处置信息。其次检查监督资产处置方案审批、执行环节。对拟处置资产,根据债权数额大小,选择相关媒体刊登资产处置公告,以寻找潜在的、更优的投资者和处置良机。在处置方案形成过程中要坚持评处分离的原则,杜绝出现人为干预评估工作、预先设定评估值或授意调整评估结果等情况。资产处置方案应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按照规定的权限上报审批。对个别特批的处置项目,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补议。项目组应将资产处置审查委员会批复的内容在处置协议中加以落实,在协议履约过程中,项目组应采取跟踪机制,及时掌握处置协议的履行情况,监控资金来源及还款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向上级报告。第三、检查监督资产管理和法律维权环节。要加强对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认真详实的登记《实物资产管理台账》和走访记录,避免可能发生的资产损毁、灭失或被他人无偿占用、变卖等情况,定期进行资产盘点、核查,做到账实相符。对持股企业要建立股权管理项目小组,选举推荐股东代表、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等进入转股企业,推动持股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参与持股企业重大事项决策,监督持股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充分行使股东权力,切实维护股东利益。要加强对债权资产的时效管理和法律维权情况。要求项目组要及时采取发放催收通知书及取得催收确认回执或通过公证送达、公告、诉讼等有效中断诉讼时效方式确保主债权、保证债权时效的存续。对已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应在法院通知期限内申报债权;对诉讼案件应在判决时效内申请执行。要建立完善的预警台账,通过检查监督债权资产的时效管理,以达到加强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维权工作。最后检查监督资产处置回现和费用支付的审批入账环节。对处置回收资金,应及时填制回收单据并通知财务部门入账。对入账资金,办事处财务部门要及时上划公司总部,不得截留、坐支处置收入。对中介机构支付的费用,要求严格按照相关的《费用支出管理办法》规定支付。对中介机构的选用,要求按照“集体选聘、公开选聘”的原则来确定。对中介机构采取定期考核,选拔优秀的、淘汰不合格的中介机构。

篇5: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重要性

1.内部控制的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开展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以内部控制为工具配置单位资产,这样可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运用账目的准确性核算资产完整度的合法性。在这些工作严密开展的过程中,资产验收、获得以及清查等多个程序都会得到有效控制。这样内部控制工作体系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2.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现如今,上级财政部门、社会公众履行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职能,资产使用效率的高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止舞弊、开源节流、降低成本。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为例,该单位可以以自身资产管理现状为基础构建起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管理效率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引导下,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做好分工,认清自己的职责,并且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会比较容易,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系统化。此外,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资产预算管理控制属于重要的构成因素,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时,要尝试将内部控制的方式和手段运用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使各项事务活动都在规则中有效运行,防止舞弊、提高效率。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下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工作中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上级管理机构在统一性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一般而言,这个机构是由政府的财政部门和政府国资部门管理,只是各个地区行政事业单位最终归谁管理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种情况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所以沟通、协调工作的难度就会上升,面对这种情况还坚持一致性,终究不利于权利和责任的划分。仔细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对于资产管理的问题,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者还是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提不起足够的重视,几乎没有部门能够意识到通过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解决混乱的现状。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单位的管理者面对调整任职的问题时,存在对资产使用与处置审查过于放松的情况,涉及资产移交等一系列问题时的规定非常模糊。通常情况下,这项工作只局限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同时,现在形势下各单位人手紧缺,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会成立管理固定资产的专门部分,大部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压在单位的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比较完善,但实物管理相对薄弱。尤其是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意识,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转移、损毁等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来约束,致使固定资产账物不实的情况普遍存在。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性较差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上升水平还不够,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目前,已经有许多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了对该问题的重视,只是改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也要不断增大。实际上,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因素比较多,众多因素影响该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管理机制工作的积极性。简而言之,我们作为该单位工作人员,需要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贯彻、执行各项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没有资产卡片账和资产明细账,并且还存在一部分账实不相符的问题,非常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领用和报废登记台账方面存在漏洞,或者是登记时只记录经费的支出情况,忽视资产的增加等问题。同时,还存在一部分单位直接将资产挂在账外的现象。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还涉及接受捐赠资产的问题,但是对这部门资产往往账目手续不全,无法弄清楚实际资产的价值到底是多少,甚至有一部分单位完全不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和定期盘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有资产的完整,引起资产流失。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应用策略

1.针对管理人员展开综合素质的提升活动

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国家相关政策、制度比之前更为完善,时代的发展提升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想要在当今社会作为一名合适的管理者,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紧跟时代步伐,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员工现状,针对管理人员展开综合素质的提升活动,不断拓宽管理人员的视野,仔细学习、研究当下的政策法规,树立一些先进的榜样,促进大家共同进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管理方式已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在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会应用许多新设备,对于这些新的学习内容,管理人员要坚持积极、主动的姿态,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2.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现有的资产核算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现有的资产核算制度。第一,关于折旧方案的完善。通常单位收到固定资产之后就要结合实际要求展开折旧处理工作,这样的处理方式和企业之间有相似之处,使用资产之后,不论其是否长期使用,在发展过程中资产都会出现不同的折损,随之固定资产价值也会受一定的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同样是价值减少的表现。第二,完善和改进现有的清查机制。工作人员在清查、判断资产时,要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参照,通过相关指标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作出反映,经过良好的清理工作之后就是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

3.重视并加强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如今,时代处于变化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过程同样处于不断变化中,为了正确反映这种变化,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定期、定时报告的规范制度,并且还要以积极的姿态运用各种收编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方法。整个分析应该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具体下设的各个部门中,包括整个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管理的全面性和充分性都能得以提升,并且一些隐性问题能够较为容易被发现,相关部门和人员也能及时作出调整,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四、结语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较为顺利,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的支持和付出,其资产管理工作能够以顺利的姿态进行下去,会对我国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度带来直接性的影响。内部资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了全面发挥这笔财富的作用,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相关人员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要能够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其概念和重要性、问题以及管理应对策略,只有立足于内部控制角度研究资产管理模式改进和完善措施,才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6:内部控制资产管理

摘要: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随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兴起而兴起,其内部控制建立的时间更是十分短暂。尤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更是存在着财务人员意识不足,体系不够健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存在缺陷等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加强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现代化。

关键词:物业公司;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能够在各方面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物业管理公司迅速发展,整个行业也是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但是,较快的发展也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上,更需要企业的重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发展。由于物业管理公司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其收入呈现出少次多量的特点,支出呈现出零且杂的特点。这就给公司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与挑战。同时,因为物业管理公司的收入只占集团总收入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其内部控制更是很难得到重视,从而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通过对物业管理公司发展中财务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考虑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才能促进物业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发展,保证企业更加稳步的发展。

一、我国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

(一)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足

物业管理公司有两种主要的建立模式,一种是独自成立的公司,与所管理的小区、商场等的所有方没有直接的联系,另一种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集团建立的公司,与所属的房地产企业共同归属于集团公司管理。在前一种模式下,物业管理公司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因此对于公司的财务管理,管理者并不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漏洞,给公司的财务活动带来风险。后一种模式下,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是从集团企业的房地产项目中剥离出来的,其财务管理多于房地产企业挂钩。且物业的收入只相当于整个收入的很小的一部分,因此许多企业集团会将整个财务部门中专业技能较为薄弱的财务人员分管物业公司的财务,并且相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物业管理公司并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也造成了物业管理公司财务风险的增加。物业管理公司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上层对于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财务人员本身的内部控制的意识薄弱。

(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

正是由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对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不够重视,所以在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并不能制定出完善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传统模式下的房管部门转变为物业管理公司的这一情况,大多公司都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开发商下所附属的物业管理公司大部分由开发商决定,加上市场竞争的意识薄弱,造成了亏损较为严重的情况;另一方面,自主经营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状况较好一些,但是盈利状况仍然不是很理想。这些问题的出现还是要归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并不完善,使得企业丧失了进行激烈市场竞争的能力在近年来频发的出纳等财务人员通过各种手段盗窃公司财产的案件来看,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的。对于这些已经发生的问题,许多物业公司并没有引以为戒,仍然执行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甚者,甚者完全没有内部控制体系,整个公司的财务仅有一名或两名财务人员负责,而企业股东只会过问企业的利润等综合数据,这些漏洞给财务人员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给公司的财务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三)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有效性不足

在企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物业管理公司认识到了了内部控制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给予重视,编制了本公司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些内部控制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一方面是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部门的规模较小,而内部控制能够完成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能够有足够多的层次来实现相互监督。较小的财务部门的规模就导致内部控制层级之间的相互制约难以实现,内部控制的措施难以执行。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部门人员并不会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措施进行财务管理活动。许多物业管理公司由于规模较小,因此股东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公司的大股东向公司借去数额不菲的借款,同时从不偿还等现象时有发生。或者大股东挪用公司的资金为自己或家人添置汽车等物件,导致公司资产的流失。这些都是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未能有效执行的表现。仅仅建立内部控制的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对公司财务的管理与保护。

二、物业管理公司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完善建议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是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提高内部控制意识,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有两方面需要加强。一是物业管理公司在招聘财务人员时,将其内部控制意识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要求。企业不能因为自身的业务较为简单或者其他原因就降低招聘财务人员的要求,而应对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审核。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财务人员,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够将整个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系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不具备较高专业素养财务人员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贯彻内部控制的思想,将内部控制的思想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同时企业还应经常召开公司内部的内部控制学习交流会,让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活动中来,在全公司养成内部控制的风气,在提高整个内部控制水平的同时,一并提高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水平。只有将财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常抓不懈,企业才能真正的将内部控制一直贯彻下去。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的指导文件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给予指导。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根据国家已经出台的文件,结合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和特点,针对本企业的真实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本企业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在日常的经营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还应借鉴其他内部控制体系制作较为完善,贯彻较为彻底类似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措施,并且加以学习利用,能够将其消化吸收,为己所用。此外,物业管理公司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时,应当将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与本公司其他部门实现联动,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的综合应用,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力度,推动企业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三)加大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具备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财务部门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财务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这样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年度预算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物业管理公司在年末制定了下一年度企业的预算,并且确保预算的合理性,符合本企业经营活动东的实际。其次,在新的一年中,企业应当以此年度预算为蓝本,严格执行企业的年度预算。最后,企业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对预算适时做出调整,以便于以后年度预算制定的更为合理。除了对于预算的执行中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还应当在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贯彻。

三、结语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是公司实现经营活动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物业管理公司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国家政策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将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翁建.试论物业管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J].企业导报,(01).

[2]向茂琳.浅探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J].新经济,2015(05).

上一篇:介绍湖北图书馆下一篇:诗经秦风蒹葭的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