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活动

2023-01-13

第一篇:流动人口区域协作活动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区域协作协议书

甲方: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乙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两地协作和资源共享,逐步推进信息互通、政策互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经协商,甲乙双方结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友好单位,建立两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一盘棋”格局的形成。

一、管理原则

甲乙双方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通过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联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甲乙双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管理职责

(一)甲方职责

1、对流入乙方的15—49周岁流动人口外出开展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培训,及进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换发工作,通过流动人口管理平台或电话信函,向乙方发送协查通报。

2、对乙方发送的信息通报单和查询信息,及时进行核查并发送信息通报回执,向乙方提供流动人口详细的婚育信息。

3、流入乙方人口如发生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象,甲方应在乙方的通报配合下积极做好政策外怀孕的补救和违法生育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

4、对在乙方做的绝育手术,甲方要及时通过流动人口平台提交协查或电话核实。

(二)乙方职责

1、查验流入人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时登录流动人口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或信函发送流入育龄妇女信息通报单。

2、及时掌握流入人口信息,对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流入人口,立即通知甲方,并督促该对象限期补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将流入人口钠入常住人口管理服务范围,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

4、对所有流入人员定期进行计划生育环情、孕情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通过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或信函通报甲方。

5、对你的育龄妇女的婚、孕、育变化情况和离开现居住地再次流动的,及时通报甲方。

6、发现流入育龄妇女政策外怀孕和违法生育现象,及时通报甲方,并积极落实补救措施和依法作出处理。

7、及时通过流动人口平台反馈流入人口的避孕节(绝)育措施落实情况。

(三)以上协议条款,同时适用于乙方流入甲方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本协议书经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负责人:负责人:

联系人:联系人:

联系电话:0852-2828000联系电话:

年月日

第二篇:区域协作协议书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邓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流入、户籍两地之间的计划生育工作区域协作,建立两地“双向联动”管理的新路子,严格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怀孕和生育,切实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根据《广东省“十一五”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方案》“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由流入地和户籍地共同承担”的要求,结合我街和的实际,经两地共同协商同意,签订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联动管理和服务区域协作协议书。

一、 加强两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沟通协调

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两地不定期地久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进行沟通协调,主要内容包括:两地通报对本《协议书》执行情况;研究解决两地工作协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流管理服务经验;探讨如何发挥“双向联动”作用,推动两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等。

二、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和反馈信息

1、两地要及时将本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态度、有关工作的政策文件和工作举措等向对方通报,实习信息共享,管理互动。两地要利用各自的人口计生公众网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范性文件以及计划生育证件格式样本等,以便基层开展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时确认和上网查询。

2、两地要充分利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或当地人口信息数据库,每月定期把新流入双方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情况(包括婚姻、生育节育、查环查孕查病、持证验证和缴纳社会抚养费等)以有效快捷的方式通报给对方。收到通报后各方必须及时核实每一个案情况,并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反馈回复,以便对方及时掌握流出人员的有关情况。

3、建立两地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的信息及时通报反馈制度。双方将县(区)、镇(街道)人口计生部门的具体负责人的通讯联系电话、传真、邮箱、QQ等提供给对方,相关人员情况有发生变动的必须及时通报对方,以便工作的沟通联系。流入地对当内有怀孕、生育、未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和资料不详等重点管理服务对象,必须在其流入的1个月内采取有效通报方式向户籍地进行通报。户籍地接到通报后必须认真核查,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确切情况反馈给流入地,以便有效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

4、建立两地流动人口计生信息通报反馈工作监控制度。两地之间要充分利用《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信息交互功能,对两地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反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并将有关情况及整改建议向对方通报,以便解决通报反馈工作的实际存在问题。

三、建立长期双向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对象的管理与服务

1、建立两地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重点管理服务对象的合作处理制度。户籍地要在育龄妇女外出前为其办理好相关计划生育证明,并督促其持证外出,持证怀孕和生育,动员已生育子女的育龄夫妻规定落实好相关节育措施。流入地发现政策外怀孕、应落实长期节育措施拒不落实、拒不参加查环查孕的重点管理服务对象,要及时通报户籍地并协同处理,共同动员流动人口落实相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实相关计划生育手术的,手术费用由流入地负担;若流动人口强烈要求回户籍地落实的,由户籍地派员到流入地协助解决。流入我街内的流动人口被带回户籍地落实计划生育手术的,手术费用按省规定的标准可由流入地给予报销。

2、对两地互流的违法生育的流动人口要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确定由流入地征收的,流入地要向户籍地通报相关情况,户籍地应当协助提供当事人实际收入和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年人

均纯收入的数额。确定由户籍地征收 的,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应当协助开展征收工作。对不能一次性征收完毕或暂不能顺利实施征收的,两地要协商解决追收事项,并及时通报征收情况。

3、两地要互相支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个案的查处工作,积极提供工作方便,全力协作做好相关工作。及时处理好两地互流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信访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并将查处结果及时通报对方。

四、以人为本,便民服务,共同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1、建立和完善“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2、建立双方互认的查环查孕查病证明制度。两地不得要求流动人口返回户籍地参加“三查”。对在流入地参加了“三查”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要及时通报户籍地,并督促流动人口及时寄回孕情检查《报告单》给户籍地。如寄回户籍地的查环查孕证明属弄虚作假的,流入地要督促流动人口到当地计生服务机构检查并寄回证明,或动员其到户籍计生管理地参加检查。

3、建立办理、查验婚育证明的便民服务制度。对两地互流无持《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已婚育龄妇女,流入地要督促其及时办证、验证;对有困难不能自行解决办证问题的流动人口,流入地要尽量收集她们的照片和婚育节育信息寄回流出地,流出地经核实后帮助对象并寄回流入地。

五、本协议未尽事项,两地友好协商解决;协议的具体实施由两地人口计生局流动人口管理科(办公室)负责。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凤城街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法定代表人(签名)法定代表人(签名)联 系 人 :联 系 人 :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

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对加强工商系统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思考

作者:郑时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食品安全等问题全社会瞩目,其危害性无论在行政地域和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中都有不断扩大和渗透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形势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工商所办小案,工商局办大案,办案各自为战的旧模式,要建立起在系统内各执法办案单位的横向紧密协作、纵向一体化的跨区域办案工作机制,把每一起违法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有利因素

(一)有利于化繁为简,推进职能到位。目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办案涉及范围小、领域窄,有的部位存在不到位的地方,这固然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特点,执行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各执法机构的职责界定不清或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如,有的地方,科所之间执法办案职责交叉重叠,对单个执法机构而言,小而全,各种类型的案都能办,对整体而言,则杂乱无章,好办的案,争着办,难办的案,没人办。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对工商部门执行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性质相近的原则,归为几个大类,落实到相关办案机构,实行"菜单式"管理,实现分工精细化、职责具体化,谁的任务谁承担,谁的职责谁履行,可以有效解决部分领域监管执法不到位的现象。

(二)有利于扬长避短,提升执法办案水平。在"小而全"的执法模式下,一个执法机构的人员相对较少,但接触的面较宽,执法人员办案的随机性较大,战线太长,分散精力,对相关业务的钻研不够,浮在表面上,造成执法办案的深度和水平不高,大案不会办,小案办不好。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使执法人员办案的范围相对固定,能够坐下来,深进去,研究透,做到"术业有专攻",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培养出一批执法能手、办案标兵。

(三)有利于加大力度,树立执法办案权威。在以往的基层行政执法中,各执法机构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各地外部执法环境不一,个别地方讲情之风盛行,外部干预较多,基层行政执法阻力较大,执法办案的力度不足。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一方面,提高了自身执法办案能力,案件的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程序合法,能够让当事人无漏洞可钻,让讲情人无话可讲;另一方面,对一些影响面广、案情复杂的重大、疑难案件,可以集中起优势兵力,各方面的办案专家、能手进行研讨攻关、重点突破,做到大案办的了、难案办的好,树立工商机关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四)有利于理顺机制,增强行政执法的统一性、协调性。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并不一味强调在职能上的"分",同样注重在行为上的"合",建立统分结合的执法机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目的。各执法机构在日常行政执法中负责履行好自身的分工职责,对该办的案要办好,该管的要管好,力求把各项职责履行到位,不出偏差。在开展重要、专项整治行动时,则要服从统一指挥,发挥专业优势,管好所负责的部位和环节,并搞好上下协调与左右衔接,形成强大的整治合力。

(五)有利于防范风险,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强调的是精细化管理。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有利于把某一个环节、某一项领域的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而推动系统整体执法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强人民群众对工商工作的信任感,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六)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近年来,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为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费"停征后,基层队伍素质、工作理念以及各方面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提升,为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基础保障。

二、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的建议

(一)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专长突出的行政执法队伍。针对当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整体执法水平、专业素质的实际,应把提高专业执法能力培训摆到突出位置:一要打牢基础,精通法理。法理是法的基石。法理掌握不好,再多的方法和技巧都是徒劳。加强法理知识学习,向书本系统地学、全面地学。如近年来陕西省工商局鼓励执法人员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选送优秀执法骨干到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进修深造,聘请法律专家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出了一批熟通法理的专业人才,再通过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增强了执法队伍的法律素养。二要注重实用,加强锻炼。在学好法理的基础上,以提高实战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各种类型执法办案技巧的学习。如安康市工商局在工商红盾内网中开辟《法制园地》栏目,把好的案例或最新法律法规上传到红盾网上,供大家学习。

(二)建立条块结合、网格监管、专业执法的监管执法模式。多年来,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着重强调和突出的是以工商所为主体的"属地监管",实践证明,"属地监管"有效促进了各项监管执法责任落实,在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一方平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工商所的监管是"点"上的监管,受人力、物力和业务能力限制,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专业要求较高的案件,查办起来,难免捉襟见肘。如一味强调属地监管,下放执法权限,就会造成执法力度递减,执法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必须大力强化上级局尤其是县级局的条线专业执法,做到属地监管与专业执法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具体的运行模式上,强化"属地监管"要以工商所为主体,全面落实网格化监管,细化分解责任,确保不出问题;强化"专业执法"要变"小局大所"的改革思路为"精局强所",大力强化县级局各专业执法机构的执法力量,提高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和查办相关领域大要、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执法能力。总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条块结合,"重兵防守、精兵突破"。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明确职责,精细分工,合理划分县级局专业执法机构与工商所之间的执法办案权限,做到职责与能力相匹配,相互支持不推诿,相互衔接不脱节,严禁多头执法,争抢案源。

(三)要建立部门协作执法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对治理商业贿赂、打击传销、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等涉及多个部门的整治行动,要在各级政府、纪委、政法委等上级机关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超前谋划,上升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移交等工作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效能,形成整治工作合力。要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定期沟通协调,通报案情,会商有关疑难复杂案件,移送案件线索,提高行政执法的准确性、权威性、统一性。

(四)加强对新领域、新行业监管执法的探索与实践。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的监管对象、新的市场领域、新的营销手段以及新的经济违法行为不断出现,推进行政执法专业化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和掌握这类经济行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网上市场监管队伍,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强化对专业执法的考核与监督。建立区域协作执法办案机制,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执法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确保权力规范运行,工作紧密衔接,各项职责落实到位,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

第四篇: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的区域协作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卢丽刚

摘要 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两大区域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度、知名度都相对较高,绿色、古色、民俗、海洋、现代城市等旅游资源适应了红色旅游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可靠的产品支持。但东、中部经济发展、交通等基础实施、市场意识、人员素质的非均衡性导致红色旅游发展的失衡;区域合作侍重政府,导致旅游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体制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此,应搭建信息平台,促进各地区红色旅游信息和人力资源的交流;强化区域红色旅游法律约束机制,提升合作的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建立区域协商制度,共建无障碍旅游圈。

关键词 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区域协作

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它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是指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10个省、直辖市,包括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北京、天津、河北。这些地区是目前相对发达的地区。我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汇集于此。加强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的区域协作,整合东中部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既可以进一步发挥东部地区资金、信息、管理、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又可以为中部地区带来更多的资金流、信息流、客流量,提升中部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速度,提高旅游经济收入,造福百姓,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缩小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区域协作的基础

战争年代里,中国历经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给这两个地区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家确定的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有六个都在东中部地区,占50%。他们分别是:

1、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2、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3、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4、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

5、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6、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太行硝烟,胜利曙光”。

在国家确定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穿越东中部地区的有19条,占63%。他们分别是:

1、北京-遵化-乐亭-天津线;

2、北京-保定-西柏坡线;

3、上海-嘉兴-平阳线;

4、南京-镇江-句容-常熟线;

5、泰州-盐城-淮安-徐州线;

6、南昌-吉安-井冈山线;

7、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

8、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

9、韶山-宁乡-平江线;

10、海口-文昌-琼海-五指山线;

21、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

11、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线;

13、黄山-绩溪-旌德-泾县-宣城-芜湖线;

14、济南-济宁-枣庄-临沂-连云港线;

15、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

16、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线;

17、太原-大同-灵丘-涞源-易县-涿州线;

18、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城;

19、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线。另据统计,在国家确定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有79个分别在于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性,集中度、知名度都相对较高,这为两大区域红色旅游协作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还有其各具特色的绿色、古色、民俗、海洋、现代都市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中,全国首批66家通过5A级旅游景区名单中有40家汇集在东中部地区,约占76%,其中属于东部地区的有27个,属中部地区的有13个。绿色旅游资源中最著名的山水有黄山、庐山、泰山、衡山、武当山、五台山、太行山、大别山、三清山、龙虎山、九华山、武夷山、张家界、鄱阳湖、洞庭湖、太湖、西湖、东湖、千岛湖、黄河壶口瀑布等。古色旅游资源中最著名的有北京的故宫、圆明园、长城八达岭、承德避暑山庄、曲阜孔府、太原晋祠、大同云冈石窟、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洛阳龙门石窟、江南三大名楼、湖南岳麓书院、合肥三国古战场逍遥津、绍兴禹陵、宁波天一阁、苏州拙政园等;民俗旅游资源中最著名的有闽粤赣三省的客家围屋、土家苗家风情等;现代都市旅游资源中最著名的有北京奥运村、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珠海特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闽东南城市群等;海洋旅游资源中最著名的有青岛海滨旅游胜地、秦皇岛北戴河、三亚的天涯海角、厦门鼓浪屿、深圳海上世界、浙江的舟山群岛等。这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适应了红色旅游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开展区域合作,延长红色旅游消费链提供了可靠的产品支持。

二、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区域协作的瓶颈

(一)两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红色旅游发展的失衡。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已有的经济、技术、交通、通讯等优势,又加上政策优势,经济迅速发展,而中部地区身处内陆,改革开放步子晚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红色旅游基础没施建设的失衡、红色旅游客源流向的失衡、红色旅游消费水平的失衡等。

(二)交通状况不一致导致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失衡。从总体上看,贯穿两大区域的京

九、京广、浙赣铁路线,京珠高速公路,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海运,畅通的长江、黄河水上交通以及四通八达的航空运输系统为东、中部的交通往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中部地区某些具有高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因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欠发达,这就使得这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带了一定困难。例如:上海的“中共一大旧址”和瑞金“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旧址”、苏南常熟的沙家浜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系列红色景点都具有极高的红色旅游价值,但因两地的经济状况不同,其交通等基础设施也有极大的差距。在选择上,人们可能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的上海、常熟,而不是瑞金、浏阳或铜鼓。不同的交通状况,可能会给不同的地区带来不同的客源市场,因此,会造成某些红色旅游景点红的更红,而某些红色旅游景点遭受冷落,最终使中部落后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呈现不平衡性。

(三)市场意识强弱不同,人员素质高低不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几十个大中型城市,经济开发程度极高,市场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他们有着强烈的市场意识,也有着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人才素质都堪称全国一流。与此相反,中部地区除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等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地区是欠发达的革命老区。老区人民的市场意识相对淡薄,红色旅游产业化、市场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以江西省为例,该省分布有老区乡镇的县市共81个,所辖乡镇共1684个,其中老区乡镇为1374个,占75%,老区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5.5%。在偏远山区、湖滨地区、库区等缺粮少地的贫困户达上百万人,文盲、半文盲仍有数百万人。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那里的人们信息长期闭塞、市场意识非常落后。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工资待遇较低,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因此,中部地区拥有的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较少,在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受过正规旅游业务培训的人员的比例则更少,尤其是专业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人才及管理人员紧缺,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协作倚重政府,导致旅游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是区域协作的重要主体。没有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协作就会失去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只有政府参与而没有旅游企业参与,协作难以深入持久。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红色旅游已有的区域协作,大多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和手段。旅游企业角色边缘化和定位模糊,导致旅游企业对参与红色旅游区域协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传统体制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高度集中的传统旅游管理体制下,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地方利益被前置,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国家财力、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例如,1986年江西在万载县城率先建立了“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后来湖北在阳新县城也建立了“湘鄂赣边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1998年,湖南的平江县又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类似的情况还有“红军长征始发地”之争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这种对区域性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割使用的行为,造成了红色旅游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区域红色旅游产品缺乏整体特色,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

三、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红色旅游区域协作的策略

(一)搭建信息平台,促进两大区域红色旅游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跨越的空间特别广,因此,信息平台在协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区可透过信息技术共同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和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进行红色旅游信息的交流与协作,使各地区的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有效传递,引导旅游企业采用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经营水平,引导宾馆饭店、旅行社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行业共享。同时,也可借助这一信息平台进行宣传,扩大两大区域红色旅游的知名度。

(二)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共赢局面。区域旅游协作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构成的合作型系统,各利益主体是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接受合作,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将是区域旅游协作的中心问题。为此,必须形成体现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利益兼顾和适当补偿原则的区域利益协调协作机制,避免旅游市场的盲目、过度竞争。一方面,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应以更加积极、更加真诚的姿态主动出击,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寻求投资和合作,积极争取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建立区域协商制度,共同规划、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在中部地区开发和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时,要正确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遗产,切实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通过多吸纳当地人就业,使当地居民尽可能多地获益,推动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协作区域中较发达的一方可通过低息或无息贷款、政府援助等途径支援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训,实现旅游利益均衡的目的。另外,国家应在宏观旅游产业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方面适当倾斜,帮助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红色旅游。

(三)建立区域协商制度,共建无障碍旅游圈。为共同推动中部地区红色旅游的深度开发,实现中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共赢局面,可建立红色旅游区域协作制度,相互开放市场和优化服务,推出旅游便利化服务措施,使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当互为市场、互为腹地、互送客源,共同提高区域内旅游的效益水平,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的整体品牌;逐步把两大区域建成无障碍旅游区。例如,自2005年以来,泛珠三角地区正在积极探索这种区域协作的模式。几年来,泛珠三角地区先从取消区域内旅游地陪制、取消外地旅游车入城、人景区的限制措施等方面人手,逐步取消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又如,江西省赣州市属中部欠发达地区,又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而又极具品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发展本地红色旅游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该市地处闽粤赣湘四省交界的地理优势,与福建龙岩市、三明市签署了《明赣龙红色旅游联盟合作协议书》,与湖南郴州市、广东韶关市签订了“红三角”旅游合作协议,与广东的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梅州等市和香港签署了“东江流域旅游合作协议”。该市还与深圳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红色自驾车活动“动感之夏,走进赣州——千车万人红都行”,在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拓展了规模庞大的自驾游市场。与暨南大学达成了在赣州建立师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协议,目前正与广东青年旅行社联合推出红色旅游专列活动。

(四)强化区域红色旅游法律约束机制,提升协作效能。区域红色旅游协作组织是由地方政府自发联合组建的,其组织结构较为松散,需要政府间加强协调管理。为弥补协调机制的缺失,需要建立区域红色旅游协作的法律约束机制,规范协作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协作各方在合作关系中应遵守的规则、违反协作条款后应承担的责任、对违反协作规则所造成的经济和其他方面损失应做的经济赔偿规定等。完善旅游业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建立涉及红色旅游的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理机制,增强红色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等。

(五)加快红色旅游人才培养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人才跨区域交流。针对中部地区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东部发达地区不高的现状,中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委托或授权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著名大学或旅游培训基地制定、完善红色旅游专业人才从业资质、分等定级、执业规则等制度;也可以邀请东部发达地区旅游业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到旅游企业做讲座,或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做顾问,对红色旅游景区(点)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等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完成队伍建设任务;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两大区域还可以建立跨区域的红色旅游人才库,把所有优秀的红色旅游人才纳入其中,并有条件地公开信息,以促进区域旅游人才的供需平衡,解决旅游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建立跨区域的人才交流机制,要放跨区域红色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约束条件,在旅游企业的人员工资水平上、人员户籍制度安排上作出相应的改革。目的是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人才流动合作无障碍,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第五篇:流动人口协作管理工作机制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管理机制

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机制,计生办和派出所、工商、卫生院、住建、交通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完善了部门间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机制。

合理定位,确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原则。按照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的要求,我镇计生办和派出所、工商、卫生院、住建、交通等部门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的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管理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责任清晰,共同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工作。明确责任,各司其职。镇计生与各部门共同负责指导、检查各村(居)委会流动人口的调查摸底、登记建档等服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及网上信息的汇总比对工作;建立部门联合办公制度和日常监控督查制度,促进各项指标的有效落实,村(居)暂住人口管理分站、社会治安、计生办具体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租赁房屋登记、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及筛检等服务管理工作;镇计生办对计生系统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及时通报派出所;派出所将采集的暂住人口信息每月通报计生办。同时将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分别录入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暂住人口服务管理系统,分别备案,达到资源共享、数据信息互为所用。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信息采集、数据录入和日常管理工作,实现信息采集登记及时、管理控制措施到位、社会效果明显的目标。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镇计生办和派出所共同负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职责。镇计生办、派出所等部门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全镇从事个体经营、务工、兴办实体等外来人员的《暂住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实行“两证领先”制度。

加强督查,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效。为确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成效,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我镇建设考核内容,实行月通报制度。镇计生办和派出所每月组织对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和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进行网上抽查、实地检查等,并将考核结果分别进行通报。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是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难点、重点,要求辖区各街道办事处严格按照“四同”工作要求规范台帐,协调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参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工作。通过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化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综合服务与管理,全区建立了流动人口领导小组成员单联席制度,形成了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均等化服务,市民化待遇”的服务格局。

今年来,人口计生局针对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工作变换快,早出晚归没有规律的特点,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实行“五点并进”的管理办法。 1.找准管理服务的切入点 为了防止出现流动人口漏管缺管的现象,区人口计生局对流入、流出人员摸清底数,掌握其婚育避孕、节育情况,健全完善管理册卡和信息网络,向其户籍地反馈核对有关数据资料。发挥协会志愿者作用,建立区、街道、社区(村)流动人口信息月、周报告制度,避免出现流动人口漏管缺管的现象。 2.解决问题症结的关键点

对出租房屋、用工单位、沿街店面及流动人口本人的计划生育管理继续采用签订合同及协议的办法,共同管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上述合同及协议签订率达100%。通过合同管理,明确了各字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联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提高管理水平的结合点

以科学管理替代传统管理方法,是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各街道以及社区、村登录全国和昆明市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将各地流入我区没有《婚育证明》以及结婚、怀孕、生育的流动人口信息全部上网发布,与户籍地实现网上交流反馈,在共同管理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时,实现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迈上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新台阶。 4.培植典型经验示范点

为了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区人口计生局在各街道选取条件成熟的社区、村以及住区公共单位作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典型示范点,培植“城中村示范点”、“高档住宅小区管理服务示范点”、“企业单位型示范点”、“社区居民型示范点”等四种各具特色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典型示范点,管理服务实行程序化、网格化,有效地影响和带动全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

5.强化综合治理的着力点

全区每月组织一次由计生、公安、住建、物业组成的巡检队,到基层社区及各住宅小区进行明查暗访,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没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进行登记造册,并责令补办,发现有错报漏报的流动人口对象,进行进行整改及上报。通过查看台账,入户走访,全面掌握了辖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情况,挖掘亮点,找准问题,达到了督察目的,为下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全面完成目标责任奠定基础。

上一篇:领导干部要善于抓落实下一篇:领导干部联系包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