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预防与职业病防治

2024-05-20

工伤预防与职业病防治(精选6篇)

篇1:工伤预防与职业病防治

费用将由市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10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通报广州正式开展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检测工作,接下来将对符合工伤保险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免费检查,检查检测费用将由广州市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据悉,本次检查与检测对象包含参加广州市工伤保险、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性企业(以下简称高危企业)以及高危企业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本市工伤保险在岗职工(以下简称高危岗位人员)。

高危企业职业病危害岗位和相应岗位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将根据《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以及高危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确定。

高危企业工作场所有毒有害因素的具体检测项目也将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规定进行确定,同时,将根据检测评价报告提供的技术性意见,对用人单位设备、环境改造情况跟踪落实。

按规定,高危企业名单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高危企业范围,由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行业性质及工作环境对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排序,遴选优先检查与检测的高危企业名单,审查结果将提交市人社行政部门。

篇2:工伤预防与职业病防治

一、目的

保障员工在劳动中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实施劳动保护,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区实施劳动保护的全体员工

三、术语和定义

1、劳动保护用品:指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所必备的防御装备。

2、特种作业:指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尤其对他人或生产设备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业。

3、特种作业人员:从事特种操作劳动的人员。

四、管理职责

1、工会负责制定本办法并贯彻实施,各施工队负责提供符合规定的劳动保护用品。

2、工程部负责在方案中选用有利于职业病和保护劳动健康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材料和工艺。

3、工区负责现场劳动保护的具体实施工作。

五、管理要求

1、劳动保护用品控制

劳动保护用品的种类按防护部位分为安全帽类、呼吸护a、具、护目用具、听力护具、防护手套、防护鞋、防护坠落用具和护肤用品等。b、劳动保护用品,由工区物资设备部统一采购,任何个人不得任意购买。

c、采购的劳动保护用品,必须是经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厂家生产,有《出厂合格证》。由地方政府或国家劳动保护检测中心的产品《检验合格证》。d、特种劳动保护用品在使用说明中,应注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成份及用法、生产批号、出厂日期、生产厂家、产品标准和编号等说明,限期使用产品注明有效日期.e、包装产品符合国家规定,有明显的指定标识.f、严禁购买假冒产品、无厂名厂址、无产品合格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产品。严禁购买国家实行生产许可制度而取得许可证或许可证过期的产品,严禁购买违反国家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计量等法规要求的产品和过期产品。g、劳动保护用品由工区统一管理,根据安全生产和防止职业性危害的需要,按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进行发放。h、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按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执行。

i、特殊防护用品应建立定期检验制度,不合格或失效的一律不准使用。

2、职业病防治

工程部积极推广和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a、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b、对职业健康安全检查中发现的,由于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而受到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调离原工作岗位。c、对急性职业中毒应及时做好救治工作。d、工会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有权进行纠正。

3、特殊作业劳动保护

a特殊作业范围包括:高低压电工作业;超重机械作业;金属焊接(气割)作业;起重信号指挥机动车驾驶;建筑登高架设作业;中小型机械操作等八大类。

b、对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门安全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领取《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严禁无证作业和持有过期证件操作。

4、实施

a、各工区和施工队必须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用品的计划、使用和保管制度。

B、做好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早期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对特种作业人员操作时应考虑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劳动强度等,确保操作安全。

煤矿工伤管理办法

一、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一)生产类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1、工伤事故发生后,不论伤情轻重,不论用工性质,事故责任部门的带班干部、当班班组长、现场人员或安全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矿值班领导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工伤时间、地点、伤者姓名、用工性质、事故概况、受伤部位及伤情、汇报人姓名等,汇报内容必须真实,不得虚报、瞒报。

2、矿调度室接到工伤事故汇报后,按规定程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

3、安全科接到矿调度室工伤事故汇报后,有关人员必须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勘察事故现场并作详细记录。事故责任单位必须保持事故现场的真实性,反映真实情况,不得伪造、破坏事故现场。

5、全矿职工的工伤申报工作由安全科负责,收集整理工伤申报材料,并于工伤发生后7 日内将工伤申报材料上报集团公司劳资科。

(二)非生产类工伤汇报及申报程序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非生产类工伤,由发生工伤的部门于事故发生后向矿调度室汇报,由矿调度室及时向有关领导、安全科、劳资科汇报。

二、工伤治疗

1、工伤人员原则上我矿职工医院治疗,如需到我矿以外的工伤定点医院治疗的,必须经我矿职工医院出具转诊证明,否则,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负责。

2、工伤人员需要在我矿职工医院治疗的,发生工伤事故的单位应在当班写出工伤事故简单经过报告,单位值班干部签字、加盖单位公章,由矿调度室当班值班主任或调度员签字,安全科开具《工伤就医证明》,必须经劳资科工伤医保组登记盖章后,凭《工伤就医证明》到我矿职工医院挂帐就医(如伤情严重,急需救治者应首先安排伤员就医,然后再补办《工伤就医证明》)。

3、工伤人员在我矿职工医院以外工伤定点医院就医的,在工伤认定书下达之前需要借款治疗时,由单位填写借款单,安全科、劳资科签字、盖章,报矿长审批后,到财务科办理借款手续。

4、能在门诊治疗的伤情一定要在门诊治疗,不得住院治疗。否则,住院补助费、护理费和医疗保险中心工伤科不予理赔的医疗费,均由工伤者承担。

三、工伤护理

1、工伤人员初次入院治疗期间,伤情较重的,经劳资科同意后,原则上由工伤单位根据伤情安排适当人员护理,不得委托工伤家属或亲友护理,待工伤人员伤情相对稳定后,工伤单位必须减少或撤回护理人员。初次入院治疗的重工伤人员在生命危险期内可安排一名家属对其护理,伤情稳定后及时撤回。对工伤所致植物人,可安排一名家属长期护理,直至康复。对初次入院的重工伤人员在生命危险期内和植物人康复前家属护理按徐州市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50%标准按月发给护理费。

2、工伤人员在停工留薪期满,经伤残等级鉴定后,根据伤残等级按《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 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

四、停工留薪期

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停工留薪期的确定:破皮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 个月,轻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重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或徐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停工留薪期规定的月数。

2、停工留薪期满后,需要进行内固定取出术的,届时另行增加1-3个月停工留薪期。

五、停工留薪期工资待遇

停工留薪期工资待遇原则上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执行。为保证工伤职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井下采掘岗位职工发生工伤,其停工留薪期间应发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我矿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井下辅助岗位职工发生工伤,其停工留薪期间应发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我矿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地面职工发生工伤,其停工留薪期间应发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我矿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

六、工伤人员的批假手续

1、工伤人员住院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由工伤定点医院出具住院证明,由工伤本人填写或单位安排人员填写工伤假条,凭住院证明审批工伤假(每次批假天数不得超过1个月),首先由单位党政主管同意,安全科签字确认,由劳资科工伤医保组审批,交考勤组审核备案。

2、劳资科建立工伤人员休假台帐,未经劳资科审批的工伤假一律无效,按旷工处理。

七、工伤费用理赔

1、“工伤认定书”下达及办理“工伤医疗介绍信”前,工伤医疗费由矿垫付,所发生的费用由劳资科到乡宁县医保中心进行理赔。“工伤认定书”下达及办理“工伤医疗介绍信”后,矿不再垫付工伤医疗费用,工伤医疗费先由工伤定点医院垫付,然后由工伤定点医院到市医保中心进行理赔。

2、发生工伤的单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办理完“工伤医疗介绍信”,应安排有关人员,根据“工伤医疗介绍信”的有效时间(有效期七天)及时办理出、入院结账手续。出院的原始发票、出院记录、手术记录等资料送交矿劳资科工伤医保组。

3、劳动工资科负责工伤医疗费用理赔工作,要根据工伤医疗费用发生额及时到市保中心进行理赔,工伤医疗费用理赔率要达到矿规定的80%以上。

篇3:工伤预防与职业病防治

记者:请问, 你如何看待此次《职业病防治法》诊断鉴定制度条文修改?

周华中: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事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修改《职业病防治法》诊断鉴定制度条文不仅是法制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更是应对我国当前职业病防治工作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

这次修法是存在一些背景的。我国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新发现职业病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以及因工伤事故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目前全国有1.6亿人受职业病危害, 其中近八成是农民工。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 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已达到72万余例。其中2008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3万余例, 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万余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几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冶金。

我国职业病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尘肺病严重, 约占职业病病人总数的80%, 近年平均每年报告新发病例1万多例。二是职业中毒呈现行业集中趋势。三是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职业病病例分布在中小企业 (尤其是私有企业) , 而这些企业多数规模小、设备简陋, 人员流动性强, 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工作上欠账太多, 加之多年职业卫生监管乏力, 致使职业卫生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在此严峻形势下, 《职业病防治法》诊断鉴定制度条文的修改势在必行。通过我调研的情况看, 这次修订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条文的总体思路, 社会是认可的。

记者:你对职业病防治的工作机制有何建议?

周华中: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 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明确了机制就明确了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 它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在明确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前提下, 这次修法明确设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机制是一个进步, 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的有效运作。

为此, 建议将第三条修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监督管理、群众和媒体监督的机制, 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原因在于“职工”和“群众”在概念上有重合, 采用“群众”这一概念更合适。这里的“群众”不仅包括用人单位的职工, 而且包括其他人员如职工家属、职工的工友及愿意参与监督的人群。同时, 鉴于媒体的力量和媒体在职业病防治监督工作中的广泛参与性, 如2009年的“开胸验肺”事件和2010年的“新疆尘肺病患者洗出48瓶黑水”事件等报道, 因此将“职工群众监督”修改为:“群众和媒体监督”, 这样便于操作, 也给媒体系统更多的支持。

记者:对如何完善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你有何建议?

周华中:《职业病防治法》第八条规定了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但鉴于职业病防治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具体的监督制度也应随之进行修订。

何为体制?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 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鉴于体制决定机制的实际运作, 因而首先理顺体制更为重要。要做好职业病防治事业, 首先从国家大法上理顺职业病防治体制, 这一工作时不我待。

在2010年两会期间, 有政协委员指出:2003年11月, 中编办15号文将职业卫生监督职责一分为二, 明确安监部门负责作业场所监管, 2008年国务院“国办发[2008]91号”已批准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设立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 总局也下发了《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但《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对此均未作相应修改, 执法主体仍是卫生行政部门。

由于国家法律规定和文件打架, 职业病防治的体系缺少法律的支持, 卫生和安监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能尚未理顺, 造成谁都管, 又谁都不管。尤其在基层有关部门, 执法力量缺乏有效协调配合, 监督执法力度薄弱, 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惩处不力。

建议对《职业病防治法》做一次全面的修订工作, 而不是只修订少数条款。尤其是《职业病防治法》第八条的内容要首先修改, 其他条款的修订要积极跟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应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 充分利用行政系统和专家系统的力量, 广泛征求意见, 全面修订《职业病防治法》。

建议全面修订国务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修改完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9年颁发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第23号令) , 并将其上升为国务院颁发的条例。同时,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相应制度和标准需要积极跟进。

建议修改完善卫生部2002年颁发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第24号令) , 并将其上升为国务院颁发的条例。当然, 卫生部的相应制度和标准也要积极跟进。

记者:关于“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 如何看待修改草案的特点?

周华中:《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 (草案) 修改得好, 修改后的条款可以达到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目的, 而不是被动应对上级政府指定的工作。“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内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名单”和“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既明确了政府的责任, 也增加了职业病诊断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开性、透明度。

记者:如何看待关于职业病诊断条款的修订?

周华中: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 主要包括病人的职业史,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结果, 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有专家认为, 职业病的诊断既要诊断鉴定“职业”, 又要诊断鉴定“病”。这两者都由医疗机构 (即职业病防治所) 来做不合适。理由是, 看病的机构应该只管诊断疾病, 至于是不是“职业”所导致的疾病, 完全可以由劳动保障部门来认定。而现在将两者都集中到职业病防治机构, 导致“职业病”鉴定垄断在一个机构, 如果监管不力, 那么出问题的可能性就大了。我认为:如果对我国目前的职业病诊断体制进行大的手术, 必然导致制度执行成本大大增加。为此, 本人赞同这次修法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争议解决机制, 尽可能与现行法律制度相衔接, 以减少制度执行成本。”

本次修法将“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改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职业健康检查资料等”, 这样以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的结果代替过程, 有利于职业病诊断和分析。

记者:你对职业病诊断争议的规定有何建议?

周华中:目前解决职业病诊断争议的程序是:有异议的当事人申请鉴定→申请鉴定资料报送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做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如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

有专家认为, 目前的职业病鉴定程序存在缺陷:一是本地职业病鉴定机构拥有职业病鉴定权, 职业病诊断鉴定不能异地进行, 其实是一种自我赋权和权力垄断, 使得职业病鉴定很难得到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二是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并没有明确层级, 市级和省级的鉴定权没有明确界定。因此, 为了维护职业病患者的利益, 应该像法院审判案件一样, 建立职业病鉴定层级制。一级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鉴定出结果后, 患者如有异议, 可到上一级鉴定机构申请再鉴定, 上一级鉴定机构的权威性应高于下一级。这样既可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也可减少患者鉴定的成本。

建议将《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五条增加一款:“省、自治区、直辖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的权威性高于设区的市级鉴定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职业病诊断鉴定可以异地进行。”

记者:你如何看待关于“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条款的修订?

周华中:职业病患者要获得工伤保险和企业的赔偿, 最核心的问题是职业病史的确认和职业病诊断、鉴定, 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获取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只有保证了这一最核心问题的解决, 才能保证后续工伤保险待遇的落实。

有专家认为, 按照现行《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 申请职业病鉴定者, 必须出具由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史、工作场所、健康档案等, 实际上是要求用人单位“自证其罪”, 自然就导致用人单位推脱相关义务。现实的诊断鉴定过程中, 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 而职工处于弱势地位, 职工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修改后的第四十八条 (草案) 主要是关于职业病的确认、诊断、鉴定的具体规定, 它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卫生行政部门和职工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我认为这些规定 (草案) 体现了科学发展、司法实践的要求。

记者:如何看待《职业病防治法》关于落实法律责任的条款 (草案) ?

周华中:被称为“不流血的死亡”的职业病面广量大, 有些是源于经济高速发展, 一些新的病种应运而生, 但更多是“人祸”造成的。一是少数地方违反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和环保准入制, 违法上马高污染或有毒有害项目, 而相应的防尘防毒措施不到位。二是一些企业无视《职业病防治法》, 为了省钱不安排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和治疗。

要落实法律责任, 必须首先完善法律责任制度条款。本次修法草案将第六十四条增加一项作为第 (五) 项:“未依照本法规定在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的。”草案将第六十五条增加一项作为第 (十) 项:“隐瞒、毁损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等相关资料, 或者不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资料的。”法律责任与前面的相应条款对应起来, 是一款合适的补充。

草案将第七十六条进行了修改, 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未依照本法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 处理起来更有层次感了, 对“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思路更清晰了, 便于实际操作。

有专家认为, 《职业病防治法》是2001年制订的, 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职业病防治法》中的“法律责任”一章有不少条款中关于处罚的规定当时是合适的, 但现在显然是处罚太轻。因此, 本人建议全面修订处罚条款, 并应加大处罚力度。

记者:对《职业病防治法》有何展望?

篇4:工伤预防与职业病防治

关键词老工伤医疗;费用流失;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74-01

工伤之所以分为新工伤和老工伤,是以国家实施工伤保险制度之日划分的,在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前发生的工伤即为老工伤,在实施工伤保险制度之后发生的工伤即为新工伤。各地因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时间的不同,新、老工伤划分的时段也各不相同。自2000年元月1日起,淮北市实施工伤保险制度,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率先为所有在职职工办理了市属工伤保险,期间发生的工伤全部纳入淮北市工伤管理范畴。1999年12月31日前发生的工伤(即老工伤),其管理费用(包括医疗费用、津贴等)仍由集团公司各矿(厂)列支。就朔里煤矿而言,该矿参加工伤保险前,共鉴定各类等级工伤(包括矽肺)200余人。

由于礦科室改制原因,工伤管理经由多家分管,后归口社保科管理,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少漏洞,费用支出负担增幅较快。最突出的是工伤医疗行为不规范,工伤医疗费管理难,造成了工伤医疗费用的流失。这也是集团公司其他各矿(厂)存在的普遍问题,堵住工伤医疗费用的流失,让有限的工伤医疗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障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工作。

1工伤医疗费用流失的原因

1)在医院方面,作为工伤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院和医生,存在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诊疗过程的专业性,夸大患者的伤情,推荐患者接受一些不必要的诊疗手段,滥用医疗服务资源,从而出现“制造需求”的不正当经营行为,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与医疗费用的高低成正比,促使医生对诱导需求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动机,他们就会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和提高服务价格来实现自己目的,在利益驱动下,开大处方、小伤大治等就成了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表现行为多种多样,主要有:(1)不按规定收治工伤患者。部分医院基于创收理念,认为只要工伤患者住院治疗,工伤患者单位社保就得为其支付医疗费用。所以,医生收工伤患者治疗时,很容易放弃原则,本可以在门诊治疗的,为了创收,则要求患者住院。这样就导致患者住院率上升,工伤医疗费用支付额度增大。(2)故意延长工伤患者住院时间。医生通过给工伤患者吃太平药,使工伤患者吃不坏,也好不了,本可以住十天半月的,却要住上二三十天或更长时间。延长住院时间的好处是:医院既多卖了药,又增加了服务性收费。结果势必加大工伤患者单位在工伤护理、工伤医疗费用等方面的负担。(3)让病人搞重复检查、高消费检查。部分医院为了把投资到医疗检查设备的钱尽快赚回来,不管患者需不需要检查,需要做什么样的检查,都一律进行“拉网式”全方位的检查,推荐使用“高、精、尖”设备检查,在收费方面小动作较多,有的收费项目含混不清,重复收费屡见不鲜。甚至个别医生和患者共同设置陷阱,搞搭车检查,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2)在工伤患者方面,患者存在“过度消费”心理,投机行为多。因患者就诊时不需要自己付费,则在部分工伤患者中存在着一种“反正不需自己掏腰包”的心理倾向,助长了其“多多益善”的“过度消费”动机。部分患者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相互之间存在攀比心理,往往会放弃“便宜”的治疗方案而选择“昂贵”的治疗方案。从工伤患者心态上讲,一般都追求高、新、尖的检查设备,无论伤情轻重,都愿意去高等级医院,用最好的药,享受最好的待遇,超标准治疗。再加上医生的宣传动员,则医患双方一拍即合。另一方面,医患双方利用医疗费用结算的间接性,搞挂床、挂名住院,小伤大养,非工伤检查治疗等。从而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现象,加大了工伤医疗费用的支出压力。

3)社保经办人员监督不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管理漏洞,这也是造成工伤医疗基金流失的原因之一。

2预防工伤医疗费流失的措施

2.1强化矿(厂)劳动医疗鉴定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

集团公司各矿(厂)均设立了劳动医疗鉴定委员会,劳动医疗鉴定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明确分工和责任,研究制定和完善工伤医疗管理的具体规定及办法,对工伤患者的医疗康复情况进行会诊鉴定。

2.2完善配套政策,制定管理办法

要管理好工伤医疗费用支出,就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

1)要制定医疗行为的管理办法。加强定点医院收治病人的责任,确保医疗机构做到因伤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2)规范定点管理。实行工伤定点医院准入制度,非定点医院发生的医疗费用不予报销;对发生医疗违规行为的医院责令限期整改;多次发生严重违规的,取缔工伤医疗服务资格。杜绝冒名住院,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

3)实行住院费用清单签名制度。工伤患者住院费用清单需经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四是建立旧伤复发审批制度。工伤旧伤复发治疗的人员,需填写《工伤旧伤复发审批表》,住院标准、药品剂量等项目要符合复诊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强化定点医院、社保部门及工伤患者之间的责任意识。

定点医院在收治工伤过程中应坚持因伤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原则,杜绝超范围用药、进行与伤情无关的检查或重复检查、任意延长医疗期、挂空床治疗等现象的发生。工伤患者进行阶段性治疗后不需要继续住院治疗,可出院休养观察的,医院应及时予以办理出院手续。因医院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合理检查、用药、治疗、工伤患者医疗期过长而发生的医疗费用,矿(厂)不予支付,由医院方面承担。

矿(厂)社保部门抽派专人到矿职工医院蹲点,深入到医院门诊、病房监督检查,通过核对病人、抽查病历等方式,有效监督医方的医疗行为,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全面了解、掌握工伤患者健康恢复情况。

工伤患者在医治期间要遵守医疗秩序,积极配合治疗,不得以任何借口无理取闹、任意滋事、小伤大养,否则其发生的不合理医疗费用由本人承担,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行政及经济处罚;凡检查两次不在院的或从病历检查中发现连续三次未到医院接受治疗的,视为自动出院,自动出院后发生的医疗费用,矿(厂)不予支付。

工伤职工因伤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必须经矿劳动鉴定委员会进行医务鉴定、确认,方可办理转诊上级医院手续。否则,不予报销医疗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2.3不断摸索医疗费用结算新办法

尝试工伤医疗费用定额包干结算办法,即按职业病和旧伤发复人均医疗费用标准与医院结算。根据近几年实际人均医疗费情况,测算出职业病和旧伤复发人均医疗费用,以此为标准按季度与定点医院结算医疗费用,或者按实际就诊人数与定点医院结算费用。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医院可能对重伤患者进行推委,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

2.4健全举报制度,发挥监督作用

建立健全监督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等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举报的范围包括患者骗取工伤医疗费、医疗工作人员骗取或参与骗取工伤医疗费,社保工作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徇私舞弊或贪污、挪用工伤医疗费等行为。

2.5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通过选拔、专业培训、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工伤管理队伍,只有把队伍建设好了,使管理人员成了内行且原则性强,才能有效地杜绝工伤医疗费用的流失。使有限的工伤医疗金更好地服务于矿区广大工伤职工,更好地维护矿区发展和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

篇5:工伤预防与职业病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6180-2006

代替 GB/T 16180-1996

2006 年 11 月 2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07 年 5 月 1 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内容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损害、功能障碍与残疾”的国际分类,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残疾分级原则和基准。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 375 号令)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代替 GB/T 16180—1996《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本标准参考与协调的国家文件、医学技术标准与相关评残标准有:残疾人标准,革命伤残军人评定标准等。

为使劳动能力鉴定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对工伤或患职业病劳动者的伤残程度做出更加客观、科学的技术鉴定,在总结分析 10 余年工伤评残实践经验基础上,对 GB/T 16180—1996 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与我国劳动能力鉴定法规制度相配套,将原标准更名为《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并对以下技术原则作了调整:

——增加了总则中 4.1.3 医疗依赖的分级判定; ——取消了总则中关于工伤、职业病证明的规定; ——取消了总则中关于重新鉴定的规定; ——伤残类别增加了十二指肠的损伤,同时取消了单列的耳廓缺损;

——智能减退改为智能损伤,增加记忆商(MQ)判定指标; ——取消了利手与非利手的表述; ——增加了低氧血症的判断标准; ——增加了活动性肺结核诊断要点的判定; ——增加了大血管的界定; ——增加了瘢痕诊断的界定; ——增加了贫血诊断标准与分级; ——修订了 6.4.1 肝功能损害的判定与分级; ——修订了 6.5.4 中毒性肾病和 6.5.5 肾功能不全的判定指标; ——取消了辅助器具如安装假肢的表述; ——修订了人格改变的判定基准指标; ——全身瘢痕的最低下限由≤30%修改为<5%,但≥1%; ——对附录 A 判定基准补充的 A.1 智能损伤表述内容作了调整; ——取消了判定基准补充的 A.3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的表述,同时增加了“与工伤、职业病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认定”的表述; ——伤残条目由 470 条调整为 572 条; ——根据国家工伤保险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对“于国家社会保险法规所规定的医疗期满后……”的表述改为 “于国家工伤保险法规所规定的停工留薪期满……”,达到与相关法规相衔接,以便于判断与执行。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 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C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共同提出。

本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北京市宣武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安定医院、北京市口腔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北京市安贞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以及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安寿、李舜伟、田祖恩、张寿林、游凯涛、鲁锡荣、朱秀安、杨秉贤、安宗超、白连启、陈秉良、刘磊、吕名端、宫月秋、姜宏志、李锦涛、李忠实、梁枝松、沈祖尧、隋良朋、孙家帮、严尚诚、杨和均、于庆波、赵金垣、左峰、张敏、陈泰才、任广田、赵振华。

本标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工工伤致残劳动能力鉴定原则和分级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职工在职业活动中因工负伤和因职业病致残程度的鉴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854

校准纯音听力计用的标准零级 GB/T 734l

听力计 GB/T 7582—2004

声学

听阈与年龄关系的统计分布 GB/T 7583

声学

纯音气导听阈测定

保护听力用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Z 4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 5

工业性氟病诊断标准 GBZ 7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GBZ 9

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 GBZ 12

职业性铬鼻病诊断标准 GBZ 23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 24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 GBZ 35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45

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54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标准 GBZ 61

职业性牙酸蚀病诊断标准

GBZ 69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 GBZ 70

尘肺病诊断标准 GBZ 8l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GBZ 82

职业性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 GBZ 83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 GBZ 94

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

GBZ 95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96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97

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 GBZ 104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5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6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后,根据国家工伤保险法规规定,在评定伤残等级时通过医学检查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伤残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做出的判定结论。

总则 4.1

判断依据 本标准依据工伤致残者于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器官损伤、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与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了由于伤残引起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伤残程度进行综合判定分级。

4.1.1

器官损伤

是工伤的直接后果,但职业病不一定有器官缺损。

4.1.2

功能障碍 工伤后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器官缺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职业病所致的器官功能障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对功能障碍的判定,应以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时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评残对象逐个确定。

4.1.3

医疗依赖 指工伤致残于评定伤残等级技术鉴定后仍不能脱离治疗者。

医疗依赖判定分级:

a)特殊医疗依赖

是指工伤致残后必须终身接受特殊药物、特殊医疗设备或装置进行治疗者; b)一般医疗依赖

是指工伤致残后仍需接受长期或终身药物治疗者。

4.1.4

护理依赖 指工伤致残者因生活不能自理,需依赖他人护理者。生活自理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项:

a)进食; b)翻身; c)大、小便; d)穿衣、洗漱; e)自主行动。

护理依赖的程度分三级:

a)完全护理依赖

指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述五项均需护理者; b)大部分护理依赖

指生活大部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三项需要护理者; c)部分护理依赖

指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上述五项中一项需要护理者。

4.1.5

心理障碍

一些特殊残情,在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基础上虽不造成医疗依赖,但却导致心理障碍或减损伤残者的生活质量,在评定伤残等级时,应适当考虑这些后果。

4.2

门类划分 按照临床医学分科和各学科间相互关联的原则,本标准对残情的判定划分为五个门类。

4.2.1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门。

4.2.2

骨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门。

4.2.3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

4.2.4

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生殖科门。

4.2.5

职业病内科门。

4.3

条目划分 本标准按照上述五个门类,以附录 B 中表 B.1~B.5 及一至十级分级系列,根据伤残的类别和残情的程度划分伤残条目,共列出残情 572 条。

4.4

等级划分 根据条目划分原则以及工伤致残程度,综合考虑各门类间的平衡,将残情级别分为一至十级。最重为第一级,最轻为第十级。对本标准未列载的个别伤残情况,可根据上述原则,参照本标准中相应等级进行评定。

4.5

晋级原则 对于同一器官或系统多处损伤,或一个以上器官不同部位同时受到损伤者,应先对单项伤残程度进行鉴定。如果几项伤残等级不同,以重者定级;如果两项及以上等级相同,最多晋升一级。

4.6

对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 如受工伤损害的器官原有伤残和疾病史,或工伤及职业病后出现合并症,其致残等级的评定以鉴定时实际的致残结局为依据。

分级原则

5.1

一级 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完全或大部分护理依赖。

5.2

二级 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大部分护理依赖。

5.3

三级 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护理依赖。

5.4

四级 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护理依赖或无护理依赖。

5.5

五级 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较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

5.6

六级 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中等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

5.7

七级 器官大部分缺损或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

5.8

八级 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轻度功能障碍,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

5.9

九级 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轻度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

5.10 十级 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无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

各门类工伤、职业病致残分级判定基准

6.1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门 6.1.1

智能损伤分级 a)极重度智能损伤 1)记忆损伤,记忆商(MQ)0~19; 2)智商(IQ)<20;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b)重度智能损伤 1)记忆损伤,MQ 20~34; 2)IQ 20~34; 3)生活大部不能自理。

c)中度智能损伤 1)记忆损伤,MQ 35~49; 2)IQ 35~49; 3)生活能部分自理。

d)轻度智能损伤 1)记忆损伤,MQ 50~69; 2)IQ 50~69; 3)生活勉强能自理,能做一般简单的非技术性工作。

6.1.2

精神病性症状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a)突出的妄想;

b)持久或反复出现的幻觉; c)病理性思维联想障碍; d)紧张综合征,包括紧张性兴奋与紧张性木僵; e)情感障碍显著,且妨碍社会功能(包括生活自理功能、社交功能及职业和角色功能)。

6.1.3

人格改变 个体原来特有的人格模式发生了改变,一般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下列特征,至少持续 6 个月方可诊断:

a)语速和语流明显改变,如以赘述或粘滞为特征; b)目的性活动能力降低,尤以耗时较久才能得到满足的活动更明显; c)

认知障碍,如偏执观念、过分沉湎于某一主题(如宗教),或单纯以对或错来对他人进行僵化的分类; d)情感障碍,如情绪不稳、欣快、肤浅、情感流露不协调、易激惹,或淡漠; e)不可抑制的需要和冲动(不顾后果和社会规范要求)。

6.1.4

癫痫的诊断分级 a)轻度 需系统服药治疗方能控制的各种类型癫痫发作者。

b)中度 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经系统服药治疗两年后,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单纯或复杂部分发作,伴自动症或精神症状(相当于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平均每月 1 次或 1 次以下,失神发作和其他类型发作平均每周 1 次以下。

c)重度 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经系统服药治疗两年后,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单纯或复杂部分发作,伴自动症或精神症状(相当于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平均每月 1 次以上,失神发作和其他类型发作平均每周 1 次以上者。

6.1.5

运动障碍

6.1.5.1

肢体瘫

以肌力作为分级标准。为判断肢体瘫痪程度,将肌力分级划分为 0~5 级。

0 级:肌肉完全瘫痪,毫无收缩。级:可看到或触及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级:肌肉在不受重力影响下,可进行运动,即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高。级:在和地心引力相反的方向中尚能完成其动作,但不能对抗外加的阻力。级:能对抗一定的阻力,但较正常人为低。级:正常肌力。6..1 1..5 5..2 2

非肢体瘫的运动障碍

包括肌张力增高、深感觉障碍和(或)小脑性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或震颤等。根据其对生活自理的影响程度划分为轻、中、重三度。

a)重度 不能自行进食,大小便、洗漱、翻身和穿衣需由他人护理。

b)中度 上述动作困难,但在他人帮助下可以完成。

c)轻度 完成上述运动虽有一些困难,但基本可以自理。

6.2

骨科、整形外科、烧伤科门 6.2.1

颜面毁容 6 6..2 2..1 1..1 1

重度 面部瘢痕畸形,并有以下六项中四项者:

a)眉毛缺失; b)双睑外翻或缺失;

c)外耳缺失; d)鼻缺失; e)上下唇外翻、缺失或小口畸形; f)颈颏粘连。6..2 2..1 1..2 2

中度 具有下述六项中三项者:

a)眉毛部分缺失; b)眼睑外翻或部分缺失; c)耳廓部分缺失; d)鼻部分缺失; e)唇外翻或小口畸形; f)颈部瘢痕畸形。6..2 2..1 1..3 3

轻度 含中度畸形六项中二项者。

6.2.2

面部异物色素沉着或脱失 6 6..2 2..2 2..1 1

轻度 异物色素沉着或脱失超过颜面总面积的 1/4。6..2 2..2 2..2 2

重度 异物色素沉着或脱失超过颜面总面积的 1/2。

6.2.3

高位截肢 指肱骨或股骨缺失 2/3 以上。

6.2.4

关节功能障碍 6 6..2 2..4 4..1 1

功能完全丧失 指非功能位关节僵直、固定或关节周围其他原因导致关节连枷状或严重不稳,以致无法完成其功能活动者。6..2 2..4 4..2 2

功能大部分丧失 指残留功能不能完成原有专业劳动,并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者。

6..2 2..4 4..3 3

功能部分丧失 指残留功能不能完成原有专业劳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者。

6.2.5

放射性皮肤损伤 6 6..2 2..5 5..1 1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 初期反应为红斑、麻木、搔痒、水肿、刺痛,经过数小时至 10 d 假愈期后出现第二次红斑、水泡、坏死、溃疡,所受剂量可能≥20 Gy。6..2 2..5 5..2 2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Ⅱ度 临床表现为角化过度、皲裂或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6..2 2..5 5..3 3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Ⅲ度 临床表现为坏死、溃疡,角质突起,指端角化与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及功能障碍(具备其中一项即可)。

6.3

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门 6.3.1

视力的评定 6 6..3 3..1 1..1 1

视力检查 按照视力检查标准(GB 11533)执行。视力记录可采用 5 分记录(对数视力表)或小数记录两种方式(详见表 1)。

表 1

小数记录折算 5 分记录参考表 旧法记录 5 分记录 0(无光感)

1/∞(光感)

0.001(光感)

0

旧法记录,cm(手指/cm)分记录 6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5

2.9

2.95 走近距离 小数记录 5 分记录 50cm

60cm

80cm

1m

1.2m

1.5m

2m

2.5m

3m

3.5m

4m

4.5m 0.01

0.012

0.015

0.02

0.025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85

3.9

3.95 小数记录 5 分记录 0.1

0.12

0.15

0.2

0.25

0.3

0.4

0.5

0.6

0.7

0.8

0.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85

4.9

4.95 小数记录 5 分记录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 6..3 3..1 1..2 2

盲及低视力分级(见表 2)。

表 2

盲及低视力分级

别 级别 最佳矫正视力 盲 一级盲 <0.02~无光感,或视野半径<5º 二级盲 <0.05~0.02,或视野半径<10º 低 视 力 一级低视力 <0.1~0.05 二级低视力 <0.3~0.1 6.3.2

周边视野 6 6..3 3..2 2..1 1

视野检查的要求 视标颜色:白色;视标大小:3 mm;检查距离:330 mm;视野背景亮度:31.5 asb。6..3 3..2 2..2 2

视野缩小的计算 视野有效值计算公式:

实测视野有效值=(8 条子午线实测视野值/500)×100% 6.3.3

伪盲鉴定方法 6 6..3 3..3 3..1 1

单眼全盲检查法 a)视野检查法 在不遮盖眼的情况下,检查健眼的视野,鼻侧视野>60°者,可疑为伪盲。

b)加镜检查法 将准备好的试镜架上(好眼之前)放一个屈光度为+6.00D 的球镜片,在所谓盲眼前放上一个屈光度为+0.25D 的球镜片,戴在患者眼前以后,如果仍能看清 5m 处的远距离视力表时,即为伪盲。或嘱患者两眼注视眼前一点,将一个三棱镜度为 6 的三棱镜放于所谓盲眼之前,不拘底向外或向内,注意该眼球必向内或向外转动,以避免发生复视。6..3 3..3 3..2 2

单眼视力减退检查法

a)加镜检查法

先记录两眼单独视力,然后将平面镜或不影响视力的低度球镜片放于所谓患眼之前,并将一个屈光度为+12.00D 的凸球镜片同时放于好眼之前,再检查两眼同时看的视力,如果所得的视力较所谓患眼的单独视力更好时,则可证明患眼为伪装视力减退。

b)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法(略)。

6.3.4

听力损伤计算法 6 6..3 3..4 4..1 1

听阈值计算岁以上受检者在计算其听阈值时,应从实测值中扣除其年龄修正值,见表 3。后者取 GB/T 7582—2004 附录 B 中数值。

表 3

纯音气导阈的年龄修正值 年龄,岁 频率/Hz 男 女 500 1 000 2 000 500 1 000 2 000 30 1 1 1 1 1 1 40 2 2 3 2 2 3 50 4 4 7 4 4 6 60 6 7 12 6 7 11 70 10 11 19 10 11 16 6 6..3 3..4 4..2 2

单耳听力损失计算法

取该耳语频 500 Hz、1 000 Hz 及 2 000 Hz 纯音气导听阈值相加取其均值,若听阈超过 100 dB,仍按 100 dB 计算。如所得均值不是整数,则小数点后之尾数采用四舍五人法进为整数。6..3 3..4 4..3 3

双耳听力损失计算法

听力较好一耳的语频纯音气导听阈均值(PTA)乘以 4 加听力较差耳的均值,其和除以 5。如听力较差耳的致聋原因与工伤或职业无关,则不予计入,直接以较好一耳的语频听阈均值为准。在标定听阈均值时,小数点后之尾数采取四舍五入法进为整数。

6.3.5

张口度判定及测量方法

以患者自身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列垂直置入上、下中切牙切缘间测量。6..3 3..5 5..1 1

正常张口度

张口时上述三指可垂直置入上、下切牙切缘间(相当于 4.5 cm 左右)。6..3 3..5 5..2 2

张口困难 I 度

大张口时,只能垂直置入食指和中指(相当于 3 cm 左右)。6..3 3..5 5..3 3

张口困难Ⅱ度

大张口时,只能垂直置入食指(相当于 1.7 cm 左右)。6..3 3..5 5..4 4

张口困难Ⅲ度

大张口时,上、下切牙间距小于食指之横径。6..3 3..5 5..5 5

完全不能张口。

6.4

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生殖科门 6.4.1

肝功能损害的判定与分级

以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红素、腹水、脑病和凝血酶原时间五项指标在肝功能损害中所占积分的多少作为其损害程度的判定(见表 4),并将其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级。

表 4

肝功能损害的判定 项

目 分

数 1 分 2 分 3 分 血清白蛋白 3.0 g/dL~3.5 g/dL 2.5 g/dL~3.0 g/dL <2.5 g/dL 血清胆红素 1.5 mg/dL~2.0 mg/dL 2.0 mg/dL~3.0 mg/dL >3.0 mg/dL 腹

水 无 少量腹水,易控制 腹水多,难于控制 脑

病 无 轻度 重度 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3 s 延长>6 s 延长>9 s 6 6..4 4..1 1..1 1

肝功能重度损害:10~15 分。6..4 4..1 1..2 2

肝功能中度损害:7~9 分。6..4 4..1 1..3 3

肝功能轻度损害:5~6 分。

6.4.2

肺、肾、心功能损害

参见 6.5。

6.4.3

甲状腺功能低下分级 6..4 4..3 3..1 1

重度 a)临床症状严重; b)T 3、T 4 或 FT 3、FT 4 低于正常值,TSH>50 μU/L。6..4 4..3 3..2 2

中度 a)临床症状较重; b)T 3、T 4 或 FT 3、FT 4 正常,TSH>50 μU/L。6..4 4..3 3..3 3

轻度 a)临床症状较轻; b)T 3、T 4 或 FT 3、FT 4 正常,TSH 轻度增高但<50 μU/L。

6.4.4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分级 6 6..4 4..4 4..1 1

重度:空腹血钙质量浓度<6 mg/dL; 6 6..4 4..4 4..2 2

中度:空腹血钙质量浓度 6~7 mg/dL; 6 6..4 4..4 4..3 3

轻度:空腹血钙质量浓度 7~8 mg/dL。

注:以上分级均需结合临床症状分析。

6.4.5

肛门失禁 6 6..4 4..5 5..1 1

重度 a)大便不能控制; b)肛门括约肌收缩力很弱或丧失; c)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射很弱或消失; d)直肠内压测定:采用肛门注水法测定时直肠内压应小于 1 961 Pa(20 cm H 2 O)。6..4 4..5 5..2 2

轻度

a)稀便不能控制; b)肛门括约肌收缩力较弱; c)肛门括约肌收缩反射较弱; d)直肠内压测定:采用肛门注水法测定时直肠内压应为 1 961 Pa~2 942 Pa(20~30 cm H 2 O)。

6.4.6

排尿障碍 6 6..4 4..6 6..1 1

重度:系出现真性重度尿失禁或尿潴留残余尿体积≥50 mL 者。6..4 4..6 6..2 2

轻度:系出现真性轻度尿失禁或残余尿体积<50 mL 者。

6.4.7

生殖功能损害 6 6..4 4..7 7..1 1

重度:精液中精子缺如。6..4 4..7 7..2 2

轻度:精液中精子数<500 万/mL 或异常精子>30%或死精子或运动能力很弱的精子>30%。

6.4.8

血睾酮正常值 血睾酮正常值为 14.4 nmol/L~41.5 nmol/L(<60 ng/dL)。

6.4.9

左侧肺叶计算

本标准按三叶划分,即顶区、舌叶和下叶。

6.4.10

大血管界定

本标准所称大血管是指主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和肺静脉。

6.4.11

呼吸困难

参见 6.5.1。

6.5

职业病内科门 6.5.1

呼吸困难及呼吸功能损害 6 6..5 5..1 1..1 1

呼吸困难分级

I 级:与同龄健康者在平地一同步行无气短,但登山或上楼时呈现气短。

Ⅱ级:平路步行 1 000 m 无气短,但不能与同龄健康者保持同样速度,平路快步行走呈现气短,登山或上楼时气短明显。

Ⅲ级:平路步行 100 m 即有气短。

Ⅳ级:稍活动(如穿衣、谈话)即气短。6..5 5..1 1..2 2

肺功能损伤分级(详见表 5)。

表 5

肺功能损伤分级

单位为% 损伤级别 FVC FEV 1

MVV FEV 1

/FVC RV/TLC DL co

常 >80 >80 >80 >70 <35 >80 轻度损伤 60 ~ 79 60 ~ 79 60 ~ 79 55 ~ 69 36 ~ 45 60 ~ 79 中度损伤 40 ~ 59 40 ~ 59 40 ~ 59 35 ~ 54 46 ~ 55 45 ~ 59 重度损伤 <40 <40 <40 <35 >55 <45 注:FVC、FEV 1、MVV、DL co

为占预计值百分数 6 6..5 5.1.3 3

低氧血症分级 正常:PO 2 为 13.3 kPa~10.6 kPa(100 mmHg~80 mmHg); 轻度:PO 2 为 10.5 kPa~8.0 kPa(79 mmHg~60 mmHg); 中度:PO 2 为 7.9 kPa~5.3 kPa(59 mmHg~40 mmHg); 重度:PO 2 <5.3 kPa(<40 mmHg)。

6.5.2

活动性肺结核病诊断要点

尘肺合并活动性肺结核,应根据胸部 X 射线片、痰涂片、痰结核杆菌培养和相关临床表现作出判断。6..5 5..2 2..1 1

涂阳肺结核诊断 符合以下三项之一者:

a)直接痰涂片镜检抗酸杆菌阳性 2 次; b)直接痰涂片镜检抗酸杆菌 1 次阳性,且胸片显示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 c)直接痰涂片镜检抗酸杆菌 1 次阳性加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 1 次。6..5 5..2 2..2 2

涂阴肺结核的判定 直接痰涂片检查三次均阴性者,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a)有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 X 线表现; b)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核性改变。

此外,结核菌素(PPD 5 IU)皮肤试验反应≥15 mm 或有丘疹水疱;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痰结核分枝杆菌 PCR 加探针检测阳性以及肺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结核病变等可作为参考指标。

6.5.3

心功能不全 6 6..5 5..3 3..1 1

一级心功能不全

能胜任一般日常劳动,但稍重体力劳动即有心悸,气急等症状。6..5 5..3 3..2 2

二级心功能不全

普通日常活动即有心悸、气急等症状,休息时消失。6..5 5..3 3..3 3

三级心功能不全

任何活动均可引起明显心悸、气急等症状,甚至卧床休息仍有症状。

6.5.4

中毒性肾病

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中毒性肾病的特征性表现。6..5 5..4 4..1 1

轻度中毒性肾病 a)近曲小管损伤:尿β2 微球蛋白持续>1 000 μg/g 肌酐,可见葡萄糖尿和氨基酸尿,尿钠排出增加,临床症状不明显; b)远曲小管损伤:肾脏浓缩功能降低,尿液稀释(尿渗透压持续<350 mOsm/Kg·H 2 O),尿液碱化(尿液 pH 持续>6.2)。6..5 5..4 4..2 2

重度中毒性肾病 除上述表现外,尚可波及肾小球,引起白蛋白尿(持续>150 mg/24 h),甚至肾功能不全。

6.5.5

肾功能不全 6 6..5 5..5 5..1 1

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25 mL/min,血肌酐浓度为 450 μmol/L~707μmol/L(5 mg/dL~8 mg/dL),血尿素氮浓度>21.4 mmo1/L(60 mg/dL),常伴有酸中毒及严重尿毒症临床症象。6..5 5..5 5..2 2

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 25 mL/min~49 mL/min,血肌酐浓度>177 μmol/L(2 mg/dL),但<450μmol/L(5 mg/dL),无明显临床症状,可有轻度贫血、夜尿、多尿。6..5 5..5 5..3 3

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至正常的 50%(50 mL/min~70 mL/min),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水平正常,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6.5.6

中毒性血液病诊断分级 6 6..5 5..6 6..1 1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恶化期 a)临床: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b)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三项中之二项:

1)网织红细胞<1%,含量<15×109 /L; 2)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 3)血小板<20×109 /L。

c)骨髓象 1)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6..5 5..6 6..2 2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a)临床: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均较轻。

b)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高。

c)骨髓象

1)三系或二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增多,巨核细明显减少。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6..5 5..6 6..3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须具备以下条件: a)骨髓至少两系呈病态造血; b)外周血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偶可见白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或巨大红细胞或其他病态造血现象; c)

除外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6..5 5..6 6..4 4

贫血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Hb)<60 g/L,红细胞含量(RBC)<2.5×1012 /L;

轻度贫血:成年男性 Hb<120 g/L,RBC<4.5×1012 /L 及红细胞比积(HCT)<0.42,成年女性 Hb<11g/L,RBC<4.0×10 12 /L 及 HCT<0.37。6..5 5..6 6..5 5

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含量低于 0.5×109 /L。6..5 5..6 6..6 6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含量低于 2.0×109 /L。6..5 5..6 6..7 7

白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白细胞含量低于 4.0×109 /L。6..5 5..6 6..8 8

血小板减少症

外周血液血小板计数<8×1010 /L,称血小板减少症;当<4×10 10 /L 以下时,则有出血危险。

6.5.7

再生障碍性贫血完全缓解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含量:男不低于 120 g/L,女不低于 100 g/L;白细胞含量 4×109 /L 左右;血小板含量达 8×10 10 /L;3 个月内不输血,随访 1 年以上无复发者。

6.5.8

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

a)骨髓象:原粒细胞 I 型+Ⅱ型(原单+幼稚单核细胞或原淋+幼稚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正常。

M2b 型:原粒Ⅰ型+Ⅱ型≤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

M3 型:原粒+早幼粒≤5%。

M4 型:原粒 I、Ⅱ型+原红及幼单细胞≤5%。

M6 型:原粒 I、Ⅱ型≤5%,原红+幼红以及红细胞比例基本正常。

M7 型:粒、红二系比例正常,原巨+幼稚巨核细胞基本消失。

b)血象:男 Hb 含量≥100 g/L 或女 Hb 含量≥90 g/L;中性粒细胞含量≥1.5×109 /L;血小板含量≥10×10 10 /L;外周血分类无白血病细胞。

c)临床无白血病浸润所致的症状和体征,生活正常或接近正常。

6.5.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 a)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

b)血象:Hb 含量>100 g/L,白细胞总数(WBC)<10×109 /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含量 10×10 10 /L~40×10 10 /L。

c)骨髓象:正常。

6.5.10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 外周血白细胞含量≤10×109 /L,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40%),骨髓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30%)临床症状消失,受累淋巴结和肝脾回缩至正常。

6.5.11

慢性中毒性肝病诊断分级 6 6..5 5..11..1 1

慢性轻度中毒性肝病 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饱胀或肝区疼痛等症状,肝脏肿大,质软或柔韧,有压痛;常规肝功能试验或复筛肝功能试验异常。6..5 5..11..2 2

慢性中度中毒性肝病 a)上述症状较严重,肝脏有逐步缓慢性肿大或质地有变硬趋向,伴有明显压痛。

b)乏力及胃肠道症状较明显,血清转氨酶活性、γ一谷氨酰转肽酶或γ一球蛋白等反复异常或持续升高。

c)具有慢性轻度中毒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伴有脾脏肿大。6..5 5..11..3 3

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有下述表现之一者:

a)肝硬化; b)伴有较明显的肾脏损害; c)在慢性中度中毒性肝病的基础上,出现白蛋白持续降低及凝血机制紊乱。

6.5.12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6 6..5 5..12..1 1

功能明显减退 a)乏力,消瘦,皮肤、黏膜色素沉着,白癜,血压降低,食欲不振;

b)24 h 尿中 17—羟类固醇<4 mg,17—酮类固醇<10 mg; c)血浆皮质醇含量

早上 8 时,<9 mg/100 mL,下午 4 时,<3 mg/100 mL; d)尿中皮质醇<5 mg/24 h。6..5 5..12..2 2

功能轻度减退 a)具有 6.5.12.1b)、c)两项; b)无典型临床症状。

6.5.13

免疫功能减低 6 6..5 5..13..1 1

功能明显减低 a)表现为易于感染,全身抵抗力下降; b)体液免疫(各类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免疫(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及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功能减退。6..5 5..13..2 2

功能轻度减低 a)具有 6.5.13.1b)项; b)无典型临床症状。

A

(规范性附录)

判定基准的补充

A.1

智能损伤 a)症状标准 1)记忆减退,最明显的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受损; 2)以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减退为特征的智能损害,如抽象概括能力减退,难以解释成语、谚语,掌握词汇量减少,不能理解抽象意义的词汇,难以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判断力减退; 3)情感障碍,如抑郁、淡漠,或敌意增加等; 4)意志减退,如懒散、主动性降低; 5)其他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失用,或人格改变等; 6)无意识障碍。

b)严重标准 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受损。

c)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6 个月。

A.2

特殊类型意识障碍 意识是急性器质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如持续性植物状态、去皮层状态、动作不能性缄默等常常长期存在,久治不愈。遇到这类意识障碍,因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切需别人照料,应评为最重级。

A.3

与工伤、职业病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认定 a)精神障碍的发病基础需有工伤、职业病的存在; b)精神障碍的起病时间需与工伤、职业病的发生相一致; c)精神障碍应随着工伤、职业病的改善和缓解而恢复正常; d)无证据提示精神障碍的发病有其他原因(如强阳性家族病史)。

A.4

继发于工伤或职业病的癫痫 要有工伤或职业病的确切病史,有医师或其他目击者叙述或证明有癫痫的临床表现,脑电图显示异常,方可诊断。

A.5

神经心理学障碍 指局灶性皮层功能障碍,内容包括失语、失用、失写、失读、失认等,前三者即在没有精神障碍、感觉缺失和肌肉瘫痪的条件下,患者失去用言语或文字去理解或表达思想的能力(失语),或失去按意图利用物体来完成有意义的动作的能力(失用),或失去书写文字的能力(失写)。失读指患者看见文字符号的形象,读不出字音,不了解意义,就像文盲一样。失认指某一种特殊感觉的认知障碍,如视觉失认就是失读。临床上以失语为最常见,其他较少单独出现。

A.6

创伤性骨关节炎(骨质增生)评定时的年龄界定 年龄大于 50 岁者的骨关节炎是否确定为创伤性骨关节炎应慎重,因为普通人 50 岁以后骨性关节炎发病率已明显增高。故评残时必须考虑年龄因素。

A.7

女性面部毁容年龄界定 40 周岁以下的女职工发生面部毁容,含单项鼻缺损、颌面部缺损(不包括耳廓缺损)和面瘫,按其伤残等级晋一级。晋级后之新等级不因年龄增长而变动。

A.8

视力减弱补偿率 视力减弱补偿率是眼科致残评级依据之一。从表 A.1 中提示,双眼视力等于 0.8,其补偿率为 0,而当一眼视力<0.05,另一眼视力等于 0.05 时,其补偿率为百分之一百。余可类推。

表 A.1

视力减弱补偿率 左

眼 右

眼 6/6 5/6 6/9 5/9 6/12 6/18 6/24 6/36

6/60 4/60 3/60

1~0.9 0.8 0.6 0.6 0.5 0.4 0.3 0.2 0.15 0.1 1/15 1/20 <1/20 6/6 1~0.9 0 0 2 3 4 6 9 12 16 20 23 25 27 5/6 0.8 0 0 3 4 5 7 10 14 18 22 24 26 28 6/9 0.7 2 3 4 5 6 8 12 16 20 24 26 28 30 5/9 0.6 3 4 5 6 7 10 14 19 22 26 29 32 35 6/12 0.5 4 5 6 7 8 12 17 22 25 28 32 36 40 6/18 0.4 6 7 8 10 12 16 20 25 28 31 35 40 45 6/24 0.3 9 10 12 14 17 20 25 33 38 42 47 52 60 6/36 0.2 12 14 16 19 22 25 33 47 55 60 67 75 80

0.15 16 18 20 22 25 28 38 55 63 70 78 83 83 6/60 0.1 20 22 24 26 28 31 42 60 70 80 80 90 95 4/60 1/15 23 24 26 29 32 35 47 67 78 85 92 95 98 3/60 1/20 25 26 28 32 36 40 52 75 83 90 95 98 100

<1/20 27 28 30 35 40 45 60 80 88 95 98 100 100 A.9

无晶体眼的视觉损伤程度评价

因工伤或职业病导致眼晶体摘除,除了导致视力障碍外,还分别影响到患者视野及立体视觉功能,因此,对无晶体眼中心视力(矫正后)的有效值的计算要低于正常晶体眼。计算办法可根据无晶体眼的只数和无晶体眼分别进行视力最佳矫正(包括戴眼镜或接触镜和植入人工晶体)后,与正常晶体眼,依视力递减受损程度百分比进行比较来确定无晶体眼视觉障碍的程度,见表 A2。

表 A.2

无晶体眼视觉损伤程度评价参考表 视

力 无晶体眼中心视力有效值百分比 晶体眼 单眼无晶体 双眼无晶体 1.2 100 50 75 1.0 100 50 75 0.8 95 47 71 0.6 90 45 67 0.5 85 42 64 0.4 75 37 56 0.3 65 32 49 0.25 60 30 45 0.20 50 25 37 0.15 40 20 30 0.12 30 — 22 0.1 20 — —

A.10

面神经损伤的评定

面神经损伤分中枢性(核上性)和外周性损伤。本标准所涉及到的面神经损伤主要指外周性(核下性)病变。

一侧完全性面神经损伤系指面神经的五个分支支配的全部颜面肌肉瘫痪,表现为:

a)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b)眼睑不能充分闭合,鼻唇沟变浅;

c)口角下垂,不能示齿、鼓腮、吹口哨、饮食时汤水流逸。

不完全性面神经损伤系指面神经颧枝损伤或下颌枝损伤或颞枝和颊枝损伤者。

A.11

脾切除年龄界定

脾外伤全切除术评残时,青年指年龄在 35 岁以下者,成人指年龄在 35 岁以上者。

A.12

肾损伤性高血压判定

肾损伤所致高血压系指血压的两项指标(收缩压≥21.3 kPa,舒张压≥12.7 kPa)只须具备一项即可成立。

A.13

非职业病内科疾病的评残

由职业因素所致内科以外的,且属于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的病伤,在经治疗于停工留薪期满时其致残等级皆根据附录 B 中表 B.1~表 B.5 部分中相应的残情进行鉴定,其中因职业肿瘤手术所致的残情,参照主要受损器官的相应条目进行评定。

A.14

瘢痕诊断界定

指创面愈合后的增生性瘢痕,不包括皮肤平整、无明显质地改变的萎缩性瘢痕或疤痕。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

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

B.1

分级系列 a)一级 1)极重度智能损伤; 2)四肢瘫肌力≤3 级或三肢瘫肌力≤2 级; 3)颈 4 以上截瘫,肌力≤2 级; 4)重度运动障碍(非肢体瘫); 5)面部重度毁容,同时伴有表 B.2 中二级伤残之一者; 6)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体表面积≥90%,伴有脊柱及四肢大关节活动功能基本丧失; 7)双肘关节以上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 8)双下肢高位缺失及一上肢高位缺失; 9)双下肢及一上肢严重瘢痕畸形,活动功能丧失; 10)双眼无光感或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准者; 11)肺功能重度损伤和呼吸困难Ⅳ级,需终生依赖机械通气; 12)双肺或心肺联合移植术,13)小肠切除≥90%;14)肝切除后原位肝移植; 15)胆道损伤原位肝移植; 16)全胰切除;

17)双侧肾切除或孤肾切除术后,用透析维持或同种肾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18)尘肺Ⅲ期伴肺功能重度损伤及/或重度低氧血症[po 2 <5.3 kPa(40 mmHg)] ; 19)

其他职业性肺部疾患,伴肺功能重度损伤及/或重度低氧血症[po 2 <5.3 kPa(40 mmHg)] ; 20)放射性肺炎后,两叶以上肺纤维化伴重度低氧血症[po 2 <5.3 kPa(40 mmHg)] ; 21)职业性肺癌伴肺功能重度损伤; 22)职业性肝血管肉瘤,重度肝功能损害; 23)肝硬化伴食道静脉破裂出血,肝功能重度损害; 24)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内生肌酐清除率持续<10 mL/min,或血浆肌酐水平持续>707 μmol/L(8 mg/dL)。

b)二级 1)重度智能损伤; 2)三肢瘫肌力 3 级; 3)偏瘫肌力≤2 级; 4)截瘫肌力≤2 级; 5)双手全肌瘫肌力≤3 级; 6)完全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 7)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体表面积≥80%,伴有四肢大关节中 3 个以上活动功能受限; 8)全面部瘢痕或植皮伴有重度毁容; 9)双侧前臂缺失或双手功能完全丧失; 10)双下肢高位缺失; 11)双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丧失; 12)双膝双踝僵直于非功能位;

13)双膝以上缺失; 14)双膝、踝关节功能完全丧失; 15)同侧上、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丧失; 16)四肢大关节(肩、髋、膝、肘)中四个以上关节功能完全丧失者; 17)一眼有或无光感,另眼矫正视力≤0.02,或视野≤8%(或半径≤5°);18)无吞咽功能,完全依赖胃管进食; 19)双侧上颌骨完全缺损; 20)双侧下颌骨完全缺损; 21)一侧上颌骨及对侧下颌骨完全缺损,并伴有颜面软组织缺损>30 cm2;22)一侧全肺切除并胸廓成形术,呼吸困难Ⅲ级; 23)心功能不全三级; 24)食管闭锁或损伤后无法行食管重建术,依赖胃造瘘或空肠造瘘进食; 25)小肠切除 3/4,合并短肠综合症; 26)肝切除 3/4,并肝功能重度损害; 27)肝外伤后发生门脉高压三联症或发生 Budd-chiari 综合征; 28)胆道损伤致肝功能重度损害; 29)胰次全切除,胰腺移植术后; 30)孤肾部分切除后,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31)肺功能重度损伤及/或重度低氧血症; 32)尘肺Ⅲ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及/或中度低氧血症; 33)尘肺 II 期伴肺功能重度损伤及/或重度低氧血症[po 2 <5.3 kPa(40 mmHg)];

34)尘肺Ⅲ期伴活动性肺结核; 35)职业性肺癌或胸膜间皮瘤; 36)职业性急性白血病; 37)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38)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39)肝血管肉瘤; 40)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内生肌酐清除率<25 mL/min 或血浆肌酐水平持续>450 μmol/L(5 mg/dL); 41)职业性膀胱癌; 42)放射性肿瘤。

c)三级 1)精神病性症状表现为危险或冲动行为者; 2)精神病性症状致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者; 3)重度癫痫; 4)偏瘫肌力 3 级; 5)截瘫肌力 3 级; 6)双足全肌瘫肌力≤2 级; 7)中度运动障碍(非肢体瘫); 8)完全性失用、失写、失读、失认等具有两项及两项以上者; 9)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体表面积≥70%,伴有四肢大关节中 2 个以上活动功能受限; 10)面部瘢痕或植皮≥2/3 并有中度毁容;

11)一手缺失,另一手拇指缺失; 12)双手拇、食指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 13)一侧肘上缺失; 14)一手功能完全丧失,另一手拇指对掌功能丧失; 15)双髋、双膝关节中,有一个关节缺失或无功能及另一关节伸屈活动达不到 0°~90°

者; 16)一侧髋、膝关节畸形,功能完全丧失; 17)非同侧腕上、踝上缺失; 18)非同侧上、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丧失; 19)一眼有或无光感,另眼矫正视力≤0.05 或视野≤16%(半径≤10°);20)双眼矫正视力<0.05 或视野≤16%(半径≤10°);21)一侧眼球摘除或眶内容剜出,另眼矫正视力<0.1 或视野≤24%(或半径≤15°);22)呼吸完全依赖气管套管或造口; 23)静止状态下或仅轻微活动即有呼吸困难(喉源性); 24)同侧上、下颌骨完全缺损; 25)一侧上颌骨完全缺损,伴颜面部软组织缺损>30 cm2;26)一侧下颌骨完全缺损,伴颜面部软组织缺损>30 cm2;27)舌缺损>全舌的 2/3;28)一侧全肺切除并胸廓成形术; 29)一侧胸廓成形术,肋骨切除 6 根以上; 30)一侧全肺切除并隆凸切除成形术;

31)一侧全肺切除并血管代用品重建大血管术; 32)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33)肝切除 2/3,并肝功能中度损害; 34)胰次全切除,胰岛素依赖; 35)一侧肾切除,对侧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36)双侧输尿管狭窄,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37)永久性输尿管腹壁造瘘; 38)膀胱全切除; 39)尘肺Ⅲ期; 40)尘肺 II 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及(或)中度低氧血症; 41)尘肺 II 期合并活动性肺结核; 42)放射性肺炎后两叶肺纤维化,伴肺功能中度损伤及(或)中度低氧血症; 43)粒细胞缺乏症; 44)再生障碍性贫血; 45)职业性慢性白血病; 46)中毒性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7)中毒性血液病,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含量≤2×1010 /L;48)砷性皮肤癌; 49)放射性皮肤癌。

d)四级

1)中度智能损伤; 2)精神病性症状致使缺乏社交能力者; 3)单肢瘫肌力≤2 级; 4)双手部分肌瘫肌力≤2 级; 5)一手全肌瘫肌力≤2 级; 6)脑脊液漏伴有颅底骨缺损不能修复或反复手术失败; 7)面部中度毁容; 8)全身瘢痕面积≥60%,四肢大关节中 1 个关节活动功能受限; 9)面部瘢痕或植皮≥1/2 并有轻度毁容; 10)双拇指完全缺失或无功能; 11)一侧手功能完全丧失,另一手部分功能丧失; 12)一侧膝以下缺失,另一侧前足缺失; 13)一侧膝以上缺失; 14)一侧踝以下缺失,另一足畸形行走困难; 15)双膝以下缺失或无功能; 16)一眼有或无光感,另眼矫正视力<0.2 或视野≤32%(或半径≤20°);17)一眼矫正视力<0.05,另眼矫正视力≤0.1; 18)双眼矫正视力<0.1 或视野≤32 %(或半径≤20°); 19)双耳听力损失≥91 dB;20)牙关紧闭或因食管狭窄只能进流食; 21)一侧上颌骨缺损 1/2,伴颜面部软组织缺损>20 cm2;

22)下颌骨缺损长 6 cm 以上的区段,伴口腔、颜面软组织缺损>20 cm2 ; 23)双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完全不能张口; 24)面颊部洞穿性缺损>20 cm2 ; 25)双侧完全性面瘫; 26)一侧全肺切除术; 27)双侧肺叶切除术; 28)肺叶切除后并胸廓成形术后; 29)肺叶切除并隆凸切除成形术后; 30)一侧肺移植术; 31)心瓣膜置换术后; 32)心功能不全二级; 33)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仅能进流食者; 34)全胃切除; 35)胰头、十二指肠切除; 36)小肠切除 3/4;37)小肠切除 2/3,包括回盲部切除; 38)全结肠、直肠、肛门切除,回肠造瘘; 39)外伤后肛门排便重度障碍或失禁; 40)肝切除 2/3;41)肝切除 1/2,肝功能轻度损害; 42)胆道损伤致肝功能中度损害;

43)甲状旁腺功能重度损害; 44)肾修补术后,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45)输尿管修补术后,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46)永久性膀胱造瘘; 47)重度排尿障碍; 48)神经原性膀胱,残余尿≥50 mL;49)尿道狭窄,需定期行扩张术; 50)双侧肾上腺缺损; 51)未育妇女双侧卵巢切除; 52)尘肺 II 期; 53)尘肺 I 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或中度低氧血症; 54)尘肺Ⅰ期伴活动性肺结核; 5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安装起搏器者); 56)肾上腺皮质功能明显减退; 57)免疫功能明显减退。

篇6:工伤事故预防整改报告

尊敬的***单位各位领导:

贵站相关领导于2010年7月1日到我司对已发生的工伤事故进行走访调查,指出了我司在安全生产与工伤事故预防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司高层领导对贵站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十分重视,组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深入生产现场,对各岗位、各机种、各线别进行细致的安全隐患与危险源识别检查,发现并纠正了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我司现目前导致工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不足,导致员工缺乏对危险源的判别能力;

2、各级主管人员对员工转岗和轮换的培训不到位,使转岗后的员工操作技能未达到岗位要求;

3、各级主管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事故发生的预见性较差;

4、新员工到岗后未指定专人加以辅导,新员工操作机器过程未得到监控;

5、特殊操作岗位管理不到位,导致非专业人员操作危险设备;

6、未按规定进行机器日常点检与保养,机器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点,我司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和作业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排查后,现将整改措施呈报如下:

1、结合生产过程,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责任意识,增强员工预防事故和判别危险源的能力,使员工懂操作、能应急、会预防;

2、坚决执行“三新”员工教育培训制度,即对新入职员工、新转岗员工、停工三个月后重新上岗员工进行岗前教育,并严格遵守“上岗证”管理制度,使特殊工位的员工执证上岗。

3、由安全主任牵头,组织中层、基层管理人员参加企业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发现隐患、控制隐患、处理隐患的能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指导思想进行车间管理。

4、新员工岗前培训完成正式上岗一周内,安排专人进行操作技能辅导,提升新员工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让新员工克服对新岗位不熟悉产生的恐惧、忧虑、不安情绪,避免新员工因对工作不熟悉操作失误或动作不到位而发生事故;

5、特殊岗位因其设备、人员、技能要求的特殊性,应进行重点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对于重点设备我司将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做到闲置有定位、使用有监督,防止其他人员操作特种设备;

6、对于设备的日常点检与保养,要求各部门严格按照公司的设备管理办法操作,保障设备的日保养、月保养、保养有效进行。同时,组织公司设备维护人员定期对设备的机械、电控系统进行技术维护,确保机器设备符合安规要求;

7、不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大赛,使员工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既学会操作技能,也掌握事故防护知识;

8、深入开展危险源识别与排查活动,扫清安全隐患死角,将事故消灭于摇蓝之中。

通过此次社保部门对我司的检查指导,我司深刻的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全员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力争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双丰收“的经营目标。

此致

报告单位:***有限公司

上一篇:2008年至今中国地震资料记录下一篇:电信企业参与竞争的利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数据库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