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预防机制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职业伤害状况又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主要就当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伤预防机制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工伤预防机制行政管理论文 篇1:

预防优先 监控危害 保障健康

广东省广州市是从1993年开始工伤保险工作。从起步开始,广州市就确定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大支柱全面确立的原则,特别是建立了预防优先的机制,使工伤保险在保障职工健康、促进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减轻参保单位负担,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大支柱 四项重点

“我认为,工伤保险工作只实行简单的救治补偿,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只用享受待遇的职工数量,不能衡量工伤保险的作用,还会降低工伤保障的力度。”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伤处处长陈泰才是一位在劳动保护战线工作了几十年、一线工作丰富的专家型领导,对于广州市工伤保险工作的设计思路有自己独到的想法。

陈泰才介绍说,“广州市从1993年8月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如何更有效推进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基金积累的不断增加,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强工伤预防、保障职工健康日显重要。”近年来,广州市注重全面建设工伤预防与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险制度,着力构建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法规制度体系。全方位推进工伤保险工作,特别是建立了预防优先的机制,重在保障职工健康,减轻参保单位负担,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谈到对预防工作更深的理解,陈泰才认为,应建立“三级预防”的理念:“第一级预防,主要是源头预防,做好事故危险源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至关重要。要通过对生产过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达到安全、卫生的标准,实现源头预防目标。第二级预防,主要是开展健康监护,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及时处理,防止损害进一步发展。第三级预防,主要是对已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促进其最大程度的康复。”

陈泰才举例说:广州市对已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实行工伤(职业病)报告、治疗、康复、评残和费用结算一条龙工伤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从2002年起就开展“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的工伤保险原则,切实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有效促进工伤和职业病职工恢复健康、回归工作岗位或社会。目前,广州市共有4000多人接受过工伤康复,其中,重度伤残的2086名职工已重返工作岗位。“可见,在这一服务体系中,早期介入康复对促进康复或防止病情发展,使工伤或职业病职工恢复健康,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深层次发展工伤保险事业的重要课题。”

陈泰才深入分析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预防是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广州市的工伤预防,定位于事先防范职业伤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的发生,减少事故及职业病隐患,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和健康。要做好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预防,必须抓住容易引发事故的源头,将预防重点放在事故高发行业,并对整个劳动过程加强劳动安全生产、劳动防护方面的监督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除必须了解掌握劳动过程对人体的影响外,还应注重投入和改造生产设备并掌握安全使用规范,熟悉建筑工程安全卫生技术等方面的主要规程,使预防措施有效可靠。”

在摸清发生工伤事故的企业性质规模,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等方面的底数后,陈泰才提出,在目前工伤预防的资源还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应将工伤预防倾向性重点投入到以下行业和企业:一是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营、民办企业,它们缺乏计划经济时代主管部门层层抓安全的管理历史的磨练,对安全生产工作得过且过,能免则免,过分追求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存在安全机构不健全,制度缺乏等问题,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概率相对较高。二是职业病高危行业,这类企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企业特点是规模较小,技术装备水平低,手工劳动比重大,劳动者直接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机会大。其中噪声、生产性毒物、粉尘是引发职业病的最常见因素。三是建筑及高处作业行业,存在作业时坠落的危险。四是交通运输行业,因人、路、车三者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的失调,导致交通事故发生,人员伤亡、车俩毁损、道路设施遭到破坏。

预防项目 实用有效

当各地刚刚探索工伤预防工作如何开展时,广州市已经对近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确定了工伤预防基金的投放流向重点,梳理出较为实用有效的工伤预防项目。

社会性工伤预防实施项目

政策宣传和教育培训。包括开展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咨询教育宣传活动,制作并向参保单位免费发放工伤预防常识动漫软件等。

在公共场所张挂并播放工伤保险及工伤预防的公益性广告。

在工伤和职业病高风险行业张挂危险信息告知牌和工伤预防警示牌等。

对工伤和职业病高风险行业的职工进行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测。

开展深层次的搜集资料和统计分析,对工伤保险基金的费率机制、使用范围、支出情况、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等进行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工伤保险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对建筑等高风险行业的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进行工伤预防重点监控,主要是监控工伤死亡率和工伤重残率两个指标,将其纳入每年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考核指标。

通过建立工伤风险分析评估系统,及时调整实施相关工伤预防项目。重点通过分析工伤事故发生的行业、单位、原因、时间、地点以及伤残程度、医疗期和基金使用情况等指标,及时了解工伤事故发生的规律,提出工伤预防和整改建议。

开展工伤伤残人员职业康复训练,将各行业容易发生事故的高危工种和岗位操作要点融入职业康复项目,减少和防止伤残人员再次工伤的概率。

对生产技术设备检测和改造的工伤预防实施项目

建立大型特种设备、有毒有害作业点资料档案,对部分存在事故隐患的设备,要求企业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改造。

宣传和推广工伤预防高新技术、新产品,并从工伤预防费中予以适当资助。

用人单位工伤预防实施项目

健全和实施企业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教育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

健全和实施生产技术管理规章,如维修制度、消防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

有效实施“三同时”项目。

有效实施三级教育制度。重点是对生产安全技术培训和从事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日常例查和专业性检查。特别是专业性检查,针对企业某些特定时间或突出问题组织电气安全检查、防暑降温工作检查和防火防爆检查等。

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劳动保护,重点是设立企业劳动保护设施,发放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做好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与适应,以及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等。

有效实施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包括生产环境的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预防费用 据实核销

1998年,根据《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广州市在保证储备金足额留存和工伤保险待遇、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费用、工伤取证费和劳动能力鉴定费规定的费用前提下,按照不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实际收缴总额5%的比例提取工伤预防费,工伤预防费的70%用于安全生产奖励,其中50%用于支持参保单位开展实施工伤预防相关项目,主要包括:组织全市性工伤预防项目、对生产技术设备检测和改造实施项目,以及直接对用人单位工伤预防实施项目予以支持等。近年来,每年可直接划拨给参保单位的安全生产奖励费用达到600万元,支持了参保单位开展工伤预防工作。

对于工伤预防费的使用原则,陈泰才表示:加强使用管理,真正把这笔费用用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广州市在使用工伤预防费上特别强调“据实核销”,每一笔资金都要列出支出项目,而不是以拨代支,一拨了之,这样就防止了工伤预防工作做表面文章,走个过场。

2008年8月,广州市又根据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和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推出《关于广州市工伤保险安全生产浮动奖励办法的通知》。在全国率先落实“预防优先、监控危害、保障健康”的工伤保险预防新理念和管理机制。即:将部分工伤预防费用用于支持参保单位开展实施工伤预防项目,对工伤事故高发行业进行重点监控,有计划组织在参保单位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和高风险危害工种的在岗职工进行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测等,此外,在工伤预防费中提取30%作为工伤保险宣传、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途一是工伤保险宣传,包括举办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媒体宣传活动,开展工伤保险政策咨询活动,制作工伤保险公益广告和标识,印刷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资料等。二是工伤保险教育培训,包括举办参保单位全体员工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会和工伤保险经办人员教育培训活动。三是邀请专家开展工伤保险项目研究、专题调研和咨询指导活动等。由于有经费的保障,广州市工伤预防工作顺利实施,取得成效。

“我们特别注意将工伤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监督、卫生、建设、交通等部门做好联动,共建事故预防监管机制。“陈泰才介绍说。工伤预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多部门的配合。其中与安全生产监督、卫生等部门联手,开展对事故多发单位和严重存在隐患的单位的安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参保单位存在的安全问题,向企业提出整改措施,责令其限期整改,这就可以有效地将工伤预防融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广州市多部门合作,对一年内发生三宗及以上事故的用人单位的领导和注册安全主任进行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知识培训,将预防为主落到实处。联动机制的优势,还表现在对参保单位安全技术人员、劳动人事、工会干部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及宣传咨询活动上。更深层次的联动合作,体现在劳动、安全生产监督、卫生部门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及职业病管理进行考核评分,奖励先进,通报落后方面,这些活动对促进企业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预防事故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工伤预防费还有一项重要投入,深受参保企业欢迎,那就是我们对从事职业危害的生产一线的职工进行的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体检。”2010年一年中,广州市已免费为从事职业危害和高风险岗位工作的一线职工共1万6105人进行了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体检,为40家参保单位工作场所的工伤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监测并提供监测报告。陈泰才总结说:“通过开展这项民生工程,我们的体会是:职业病的预防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利国利民的工作,必须大力推广。”

2009年,广州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工伤预防试点城市。展望未来广州市工伤预防工作的发展,陈泰才表示,今后,将实施工伤预防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方向研究计划,明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工伤预防方面的职责分工,明确人社部门承担的工伤预防职能范围,从政策和资金上支付用人单位实施工伤预防项目,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提升劳动者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意识上,实施对企业工伤预防方面的资金帮助和干预。其中一项特别的任务,就是制定和实施对职业高危行业的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测计划。做好就业检查、定期健康检查与职业病普查。重点是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监测。广州市计划在2011年底前投入800万元,为市级统筹区内的工伤及职业病高风险行业3万多名参保职工进行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并协助企业建立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编辑 林 静

作者:林静

工伤预防机制行政管理论文 篇2:

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职业伤害状况又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主要就当前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工伤保险制度 问题 分析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保险又称工业伤害保险、因工伤害保险、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工作原因负伤或因从事有损健康的工作患职业病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或者社会获得法定医疗生活保障和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从广义的角度看,工伤保险还包括工伤预防、工伤康复。

从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1996年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2003年4月16日经国务院第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再到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通过,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不断得以完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客观经济的变化,面对新情况的不断出现,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的不少的差距和问题。

一、工伤保险体制的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相互监督的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体制有三层结构,在发生工伤后,由用人单位或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机构进行工伤认定,认定后就可以领取医疗待遇和工亡待遇;待伤情稳定后,需要做劳动能力鉴定的,向劳动能力鑒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最后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领取相关伤残待遇。看似非常合理的流水线程序,却没有形成互相监督的制度,实际工作中既损害了公平,也容易造成工伤保险基金的流失。

1.工伤保险经办部门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体制。(1)关于政策制定和解释的问题。从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安排来看,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与出台,经办机构执行政策,办理业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地方工伤保险经办部门都是自己制定政策,自己执行。这样就造成了工伤保险经办部门在办理具体业务的同时也承担起了制定政策、解释政策的责任,导致责任不清。(2)关于工伤保险争议的问题。在现行制度模式中,工伤保险争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平等主体的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因工伤保险权力和义务而引发的工伤保险劳动争议,另一类是非平等主体之间因工伤保险权力和义务而引发的工伤保险争议。第二种争议,是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针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工伤保险方面的具体行政行为时,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其违法行使职权、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其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产生的争议。在争议中并不包括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之间的争议,似乎二者是一体的,事实并非如此。在工伤保险制度中,劳动行政部门负责工伤认定,劳动能力致残等级鉴定,经办机构最后做工伤保险待遇的赔付。正常的工伤按规程办理无可厚非,但是谁也不能排除这其中有造假的可能。在现存制度下,参保单位期盼所有的伤害都可以认定为工伤,这样就可以使用工伤保险基金,减少企业开支,对受伤害个人来说,工伤待遇也比民事赔偿要高得多。同时,由于工伤认定范围中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说上下班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的就可以认定为工伤,然而是否在上下班途中是企业一方承认即可的,自由度较大。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是认定为工伤的,参保单位与职工根本不存在对工伤认定不服的情况。有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也存在工伤认定的不准确,虽然这种情况极少,但不可忽视。

2.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定位不清,缺乏监督。《工伤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经办机构代表以及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为管理工伤保险的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有关工伤保险的政策,具体负责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等的组织管理活动。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下设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具体负责日常鉴定工作,机构形式各异,有的是独立的一个科级单位,有的是挂靠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从国家设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初衷来看,是为了工伤职工服务的,所以规定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提取劳动能力鉴定费,除了支付工伤职工的鉴定费用,还可以用来支付鉴定机构的费用。但是,如今的鉴定中心鉴定范围很广,除了工伤保险鉴定外,养老保险鉴定结论是正确审批因工负伤或者疾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休、退职的依据,同时也是医疗保险慢性病种、大病种以及生育保险严重合并症的确认手段,并且鉴定这些与工伤无关的业务在逐年增长,然而却单单从工伤保险基金提取费用,显然对工伤保险基金是非常不合理的。

二、工伤职工从发生事故到领取待遇环节过多、时效过长,导致效率低下

目前工伤职工从发生工伤,必经的程序有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再到申请工伤保险待遇,这三个程序又分别有自己的时效设置。工伤认定中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工伤认定决定,注意这只是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而不是申请之日,劳动能力鉴定也一样,在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结论,再到申报工伤保险待遇,审查、拨付,至少得一个月,并不是随时拨付。这样下来,一个工伤人员从发生工伤到领取工伤保险待遇,至少要半年的时间,实际工作中,半年能领到待遇的少之又少,大多数是7、8个月,伤情严重的一年半载的也是很平常。这导致这部分农民工在受伤到领取待遇中间这段时间吃住无人负责,因工伤上访时间的增多。对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而言,虽然等待时间长了点,但是最后总可以顺利拿到相应的赔偿,对于单位没有给参保的职工就没这么幸运了,许多受伤职工为了向单位索赔,从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到最后拿到赔偿金,非常漫长,遇到用人单位拒绝配合工伤认定,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完又拒绝支付的,维权路非常艰辛。

三、征收工伤保险费缴费基数按个人工资计算既不公平又缺乏效率

工伤保险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在缴费时职工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缴费工资是多少,作为用人单位来讲,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在缴费时尽可能压低工人工资,以减少应缴纳数额。核实每户企业职工工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常常发生职工在发生工伤领取工伤保险待遇时才发现自己的缴费工资要比自己实际工资低得多的情况,然后就是不停地上访讨要差额的部分,从而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笔者认为,工伤保险完全可以根据行业类别在同一行业内统一缴费标准,统一赔付标准,这样不仅对广大职工公平,也大大提高了经办效率,至于工资高的职工完全可以参加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据笔者了解,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省多数地方对煤矿企业已经实行了按吨煤收费,当然各地的收费标准也是不统一的,笔者所在的吕梁市除了在煤矿企业按吨煤收费,在其他企业中也开始试行定额收费,并按统筹地区社平工资为基数计发待遇,对风险较大费率较高的类行业,以统筹地区社平工资的110%为基数计发待遇,实践效果非常好,体现了公平,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工伤预防费、宣传费和科研费的提取对工伤预防的作用收效甚微

我国有部分省份通过地方立法等方式规定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伤预防费、宣传费和科研费,这是国际上普遍的、成熟的做法,因为大家都达成一个共识,即工伤预防工作较事后补偿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就可以看出差距来:法国的社会保障机构除负责工伤补偿事务外,还建立专门的工伤预防基金和专职的安全监察员,雇主缴纳工资总额的1.5%建立工伤预防基金,主要用于为企业提供安全方面的咨询,提供安全技术和安全专家,监督实施安全条例和工伤统计分析等工作。在我国,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是否有能力承担起类似的工作,需慎重研究。作为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保障政策其改革的核心是引进稳定机制和协调机制,走以公平优先的社会化改革道路,在公平优先的同时兼顾效率,那么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要在公平优先的同时兼顾效率。

笔者认为,将工伤保险纳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是比较合理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工伤保险由劳动保障行政管理,从表面上看,工伤保险具有社会保障的属性,将社会保障多险种放在同一部门管理,似乎理顺了关系,但从实际上看,因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制度的相关性不大,组织方式与实际效果和制度目标之间产生了脱节。工伤保险是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为了减少事故和工伤补偿,可以说工伤保险离开了安全生产就无生存的根基。从代表世界发展主流趋势的德国、日本两大模式来看,其或作为国家法律授权的社团组织独立运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或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管理。

我国工伤保险体制的建设,应结合我国实际,由国家和各省设立独立的事业单位负责基金运作,实行省级统筹,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政策和工伤基金的监督,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才能真正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也可以有效维护职工的权益,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山西太原 030000)(责编:李雪)

作者:刘惠芹

工伤预防机制行政管理论文 篇3:

对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思考

[摘 要]目前,我国工伤保险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事故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主动作用,仍停留在企业发生工伤事故、工伤保险支付待遇阶段。尽管自《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提倡事故预防的呼声越来越大,但我国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的结合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本文在对我国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和利用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的功能,以实现工伤保险在事故预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政策建议

工伤预防主要是指事先防范职业伤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的发生,减少事故及职业病的隐患,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工作环境中的安全和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说,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预防是工伤保险的首要任务。

一、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作用和必要性

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既是工伤保险制度本身的任务和要求,又是工伤保险制度应有的作用与归宿。

(一)促进工伤保险的良性循环

通过事故预防减少事故发生,从而减少了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也就减少了工伤保险费用和待遇的支付,社会保险机构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工伤事故预防的宣传教育和支持企业改造有关设备设施、促进工伤事故预防项目的建设,使工伤保险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状态。

(二)增强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

事故预防是各相关部门运用经济、法制、技术、管理等一切手段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约束,但要注意这决不是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它能够把安全监督的外部压力和企业的内在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事故预防的新机制,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环境,降低企业的风险等级,降低企业所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率,从而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

(三)保护了职工免遭工伤和职业病的威胁

事故预防保护了职工免遭工伤和职业病的威胁,为职工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从而使职工安心踏实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减少对社会整体资源的破坏

成功的工伤预防减少了社会整体资源的破坏,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保障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职业安全及工伤事故已经暴露出因体制改革不到位而导致的大量官商勾结、以权谋商等丑恶现象,这些现象大大地妨害了政府部门在职业安全与健康干预上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同时也从根本上妨害着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1]。

二、当前我国事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职能没有发挥事故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主动作用,仍停留在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社会保险支付待遇阶段。尽管自《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提倡事故预防的呼声越来越大,但我国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的结合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我国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结合机制的改革与发展。

(一)职能交叉,责任不清

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管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是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部门。所以在工伤预防管理问题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问题。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脱节,决定了目前我国工伤保险管理机制“重待遇、轻预防”的模式。

(二)企业投保的面还不够广泛

尽管《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但实际上我国的工伤保险覆盖面还远没达到这个水平,特别是对安全生产条件基础相对较差、事故高发的非公有制企业投保的涉及面还不够,因而,要充分发挥工伤保险的事故预防作用,就必须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

(三)工伤保险的费率机制不完善

我国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机制的行业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未能有效地发挥浮动费率对事故预防的激励机制。一是差别费率划分过粗,档次较少。目前《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9号)规定:各行业根据风险程度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低风险行业,差别费率为0.5%,二类中等风险行业,费率为1%,三类高风险行业,费率为2%,加上浮动费率在我国可用的行业费率共有3类11个费率档次。最少的省份仅2档,最多的大连市也就15档,如此少的费率档次根本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各类行业的风险,达不到费率与风险相关联的目的。而德国多达700多个费率档次。二是差别费率与行业风险相关性不强。主要体现在:风险等级不同的行业处在同一风险等级,存在不合理性。先看低风险所列举的行业:银行业、零售业、城市公共交通业等,他们存在的风险显然差别较大。再看中等风险的行业:体育、娱乐业、电力的生产、运输业、橡胶制品业等行业风险悬殊较大。高风险行业列举的化学制品制造业、采掘业等行业风险不同,却处同一风险等级。三是高风险行业费率偏低,显失公平。按现行政策,高风险行业费率最高为3%,欧美等国煤矿、建筑等高风险行业的费率达到8%左右,日本最高达14.9%。这样形成了“低投入高保险”模式,权利义务不对等。造成高风险行业费率低,投入过少、事故多、受益过大现象,潜在地威胁着工伤保险基金。

(四)工伤保险的支出项目不尽合理

工伤保险的支出项目未能给予事故预防充分的经费保障。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实行“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基金节余过多,全国工伤保险基金累计节余2005年是164亿,2006年是193亿。许多地区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作没有开展或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推行有效预防机制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差别费率的功能

合理确定工伤费率,应时时确保费率与单位风险紧密相关,让费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为此,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差别费率机制,杜绝出现不同风险等级的单位处于同一费率档次的不合理现象。行业风险等级要划分详细,行业差别费率要增多。虽然已有浮动费率,但主要针对高风险行业,(一类的低风险行业不浮动)未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很大作用。进一步完善差别费率机制,在现有的“行业风险分类表”基础上细化,目前政策要求所有企、事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所列举行业都要囊括其中,包括的行业要详细、全面,差别费率也要增多,基本做到行业风险与缴费费率一一对应,不能模棱两可,不要有弹性。让所有参保单位,无论风险高或低,根据行业风险分类表不仅自己能确定缴费费率,而且认为科学、合理,这样执行起来直接方便,会大大增加单位参保的积极性,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把工伤保险之路建得更宽修得更平,为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扫清障碍,这也是工伤保险工作中基础的基础。

(二)提高高风险行业基准费率

现行政策中,第三类高风险行业差别费率偏低,都要适当提高,尤其是采矿业的费率,根据国际经验应提高到8%。作为用人单位都追求利润最大化,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只有提高费率,增大缴费额,让他觉得投入安全生产划得来,才能让其足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工伤预防工作是工伤保险工作的根本,是企业生产的生命线,要彻底解决企业主安全意识不强,过分追逐经济利益而不愿进行安全投入的问题,就必须扭转业主淡漠的安全意识,形成“高风险高投入高保险”的正常模式。

(三)有效施行浮动费率的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费率浮动机制,让参保单位因发生事故而提高的缴费额大于安全生产的投入,让业主主观上害怕发生事故。按目前规定有4个浮动费率档次,费率差距依然较小,应适当增加费率浮动空间,尤其是适当增加风险大的行业的浮动空间,有效发挥浮动费率对用人单位的制约和激励作用。建议:一类中增加一个下浮档、上浮档,即80%、120%,三类中增加两个上浮档200%、300%。这样,费率最低者为0.4%,最高者为6%左右,增大了费率的浮动幅度,强化了费率在促进用人单位做好工伤预防的积极作用。

(四)提取工伤保险基金直接用于预防

工伤保险基金除依据规定支付工伤职工医疗费用、抚恤补偿外,还应致力于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安全卫生检测检验及安全教育培训等事故预防工作。事故预防费的筹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二是由国家另外再建立事故预防基金。笔者倾向于第一种形式。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提取事故预防必要费用,可以更为直接地支持工伤事故预防活动。提取的事故预防费用,应主要用于对企业的安全卫生免费检测检验,包括对特种设备的定期检测检验及安全认证工作,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开展工伤保险、事故预防的宣传教育及培训考核工作,提高企业及职工的工伤保险意识和自我防范技能,形成“安全为保险、保险促安全”的良好氛围。这种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的做法有利于工伤保险工作的深化发展,尤其对于事故隐患大、工伤频率高且又无资金投入的企业,这一做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项事故预防费的分配、使用和监管首先是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做为前提和保证。如这笔经费由谁支配,怎么分配,跟踪管理,效果评估,监督审计等问题都需要明确。

参考文献:

[1]李绍光.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3.

作者:李飞

上一篇: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