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论文

2024-05-09

课前预习论文(通用12篇)

篇1:课前预习论文

。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由于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不同,课型的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各异,预习的方式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对广为应用而行之有效的几种方式作一概括介绍。1.朗读识记式。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的要求,也是最简单的预习方式,因此它是使用得最为广泛,可以说是适用于各个年级、各类课型、各种教学路子的预习。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通过反复拼读而记住所学生词,通过多次试读而达到能流畅朗读所学句型和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由于它要求较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容易习惯并欢迎这种预习方式。但正是由于它简单,效果往往一般。2.听力训练式。它主要在于加强听说训练,在初中阶段应尽量地采用。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预习可以侧重于模仿练习,如字母、音标的读音,单词的拼读,连续,失去爆破,升降调,意群,停顿等练习。可以听原版录音,也可以听老师的录音。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文录音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语感。也可通过听课文的改写、缩写、内容简介等录音。当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在课前自己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教师采用课前某段时间,比如早读,统一在全班放录音的办法,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3.发现问题式。老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与学新课有关的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也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更宜用这种方法,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4.排除障碍式。教师将新课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从而可以减少课堂讲练和学生掌握运用的难度。

比如,重点词提示和找所给英文释义的对应词,虽然针对的是新课中较难掌握的词,但由于学生从词汇表中已经知道了这些词的词性和汉语释义,再加上题目要求的只是将含有这些词的英语句子译成汉语,要比让学生用这些词造句容易,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有多大的困难;找英文释义的对应词也比用英语给单词释义容易。句型结构提示只要求学生将含有这个句型但基本不含生词的`句子译成汉语,重新组织句子也只是要求学生用较为简单的形式重新表达较难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预习,课堂学习就会轻松、容易得多。5.材料准备式。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看法等,甚至还可以是一些简单教具的制作(比如表演所需要的简单道具)。教师布置这种预习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阅读有关参考书的某些章节,给定话题和范围,明确讨论的问题等。这一预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有帮助。6.系统归纳式。它主要用于复习课,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事先对已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然后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既可以让学生归纳同一个内容,也可以分不同的组归纳不同的项目。

例如,让学生归纳:字母组合发音的异同,同义和反义词动词的搭配,词组用法的异同某些语法项目的用法,一些句型的不同表达法,同一体裁课文的写作特点等等。由于学生预先自己动手进行了归纳,再经过课堂上七嘴八舌的补,对这方面的知识就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了。7.阅读理解式。这种预习适合于学生进入了较长课文的学习阶段。在没有进入课文教学或课文只限于一些极简单的内容的初期阶段不必采这种方式。现在很多中高年级教师在进行课文整体教学中多采用这一预习方法,阅读理解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者侧重于课文本身包含的具体材料,如人物、时间、地点、事实、数据等具体信息的提取;后者要求读者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甚至推理、想象来完成。如何设计课文预习理解题和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将在本文第三部分专门谈及。8.小组讨论式。这种方式涉及预习的组织形式。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能够促进形成同学间的交流气氛,而且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帮助,特别是学习好的可以帮助学习差的,胆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发言的机会。这种预习需由小组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比如早读、自习,或课堂教学开始时由老师统一安排几分钟。

篇2:课前预习论文

户县户电路小学

杨雪艳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怎样把这一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衔接起来呢?下面,我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平时的几点做法:

1、借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这时学生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囚歌》这一课时,我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叶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的名言、作品等,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两个“自由”的含义,以及对叶挺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凛然正气、崇高气节的敬佩。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次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后,我在课堂上检查这一环节预习情况,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虽然学生的表述很多,但大多数都能把握要点,悟出作者的思路。

4、细读课文,学会质疑问难。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课后思考练习。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思考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篇3:课前预习“五”步骤

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笔者看到经常预习的学生不多, 没有预习和不知怎样预习的学生在每个班级都占了一定的比例。由于预习不及时, 许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几乎限制在课堂45分钟内, 这必然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 指导学生预习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采用“一标、二读、三查、四做、五疑”的预习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标

二、读

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是预习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提。完成标示任务后, 就要开始一遍遍读文, 直到读通读顺为止。为了将读文落到实处, 我特别规定“易读的课文至少读三遍, 较长较难的课文至少读五遍, 读完后家长签字”。对于文章中特别精彩的语句、段落, 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初步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 第一段讲作者初到草原见到的美景, 文笔优美, 意境开阔。预习时, 我明确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此段, 并随着语言文字想象草原如诗如画的美景, 为此段的背诵做好准备。

三、查

“查”一方面指查阅工具书。读通文章之后, 学生理解课文的第一障碍就是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借助工具书, 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扫除这一障碍。低年级学生查字典要把重点放在音、义上, “义”以字词的本义为主。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提高要求, 不仅让他们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 还要求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果学生在课前对生字词的预习比较充分,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不讲或少讲生字新词, 集中精力抓好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课堂效率就可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查”指查阅资料。教材中的有些课文仅凭文本理解只能浮于表面, 为了深入理解文意, 就必须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学习人教课标版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 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文时, 如果学生不提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了解人物的主要事迹, 就很难准确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很难准确理解人物精神。

四、做

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课文, 教师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一些预习题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 为进一步讲解课文做铺垫。如:人教课标版十二册《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虽然课文篇幅不长, 但文章所要阐明的科学精神是蕴含在文中所举的三件事例中的, 如果学生不熟悉这三件事例, 对科学精神的体悟就会费时费力。于是, 我将课后第二道思考题“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加以变动, 以填空的形式布置学生在预习时完成———“课文讲了 () 件事?第一件事是 () , 第二件事是 () , 第三件事是 () 。”有了这样的铺垫, 第二天的课堂四十分钟教学轻松许多、高效许多。

五、疑

古语说得好:“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 是教师导学的重要依据。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 教师都应采取鼓励的态度。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它放在讲读课文时重点解决。对学生提得不妥、不好的问题可加以修改、指点, 并提示可质疑的地方, 如课题质疑、重点词句质疑、矛盾处质疑、特殊标点处质疑……记得学习人教课标版十一册《穷人》时, 我引导学生先从课题质疑:看了题目, 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穷人”指谁?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穷困?作者写了穷人的什么事?根据学生的质疑,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质疑, 如第一段的“心惊肉跳”, 第二段的“忐忑不安”, 第三段的两处“沉默”等。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问题一个接一个: (1) 桑娜为什么心惊肉跳?是什么让她如此担心? (2) 桑娜想到了什么才忐忑不安? (3) 忐忑不安时她有怎样的表现? (4) 从这些表现我们能看出什么? (5) 桑娜与丈夫为什么都沉默了?原因相同吗? (6) 第二次, 桑娜又为什么沉默?她心里在想什么?因为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有所思考, 随后的四十分钟才出现了学生各抒己见、思维不断碰撞的精彩场面。

学生懂得了如何预习, 还不等于他们就有了预习的习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训练, 因此教师教给预习方法后, 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 及时把检查的情况反馈给学生, 同时挑选出认真预习的典范给予表扬, 达到榜样效果, 从正面鼓励并使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4:做好课前预习

大家可想而知,当学生在预习一篇新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不会的内容,这就趋使着学生去探索,通过查字典、问父母或朋友、上网查阅等多种手段去解决问题。不论他们最终是否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但至少他们动脑了,这也无疑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同时,在他们努力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也学习到了其他的新知识,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含量。预习能给新课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同样的年龄,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但学生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学生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所要教授的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一节课下来有些内容听懂了,有些内容似懂非懂,糊里糊涂,有的甚至就是听天书,什么也不懂。而有的学生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对所要学的新课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如鱼得水。

下面,我将就预习对教师教学的影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难度的加深,老师经常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一节课,上出来的效果却没有自己预想的好,问题的关键到底出在哪?我们常说备课备什么?答案是: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我们的关键就在于有时太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会认为这些内容学生应该会,我们上学期才讲过的;那些知识学生也应该懂,这是他们去年就学过的。然而老师却忽略了“遗忘”二字,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不是永恒的,在长时间不用后,学生会遗忘。那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课堂上再将这些知识重新讲一遍吧,一节课就才四十分钟,这也太不切实际了,那到底该如何解决呢?怎样既能不用课堂上的时间,又能唤起学生对这些已学知识的记忆,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布置学生一项任务,那就是——预习。预习可以解决以上的烦恼,学生在预习新知的过程中会涉及旧知,这就趋使着学生先复习旧知,再预习新知,因为旧知是新知的桥梁。

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中还会遇到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整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呈现新知上,而复习、巩固的时间相对甚少。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既能加快教学进度,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呢?老师要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总不能只考虑到好生的学习状况,一旦好生掌握了新知内容,马上就进行下面的内容吧!这个问题还是需要“预习”来解决。当全班学生都在课前预习过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必然为上课营造了良好的气氛,个个学生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信心十足,当然上课的热情也就随之高涨,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踊跃参与活动,上课对于他们而言已不再显得那么沉闷,而成为了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

学生的预习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与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预习工作才能变得有效。首先,老师要给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在以前,我布置作业时,会说回家预习某某课,听录音跟读之类的话,任务、目标性不是很明确,有些宽泛。因此,有些学生也就应付了事。现在,我会告诉他们在预习时要做到哪几点,例如:听磁带跟读课文,或是上“一起作业网”,或是“口语100网”跟读课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圈出你所不认识的单词及句子,试着通过查字典、辅导书等方法弄明白其意思。认真跟读课文,模仿其语音语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伴你学》的相关内容。我觉得在我提出了明确的、细致的预习要求后,学生的预习效果比之前大有提高。老师会发现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如果每天都是类似的任务,比如:听录音跟读课文,查字典等等,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因此,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时的也需要穿插一些新颖的内容。

学生的预习水平有高有低,但只要学生预习了,那么就值得表扬,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保护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肯定他们的预习行为与成果。还记得有一次,当我提问一个单词的读音时,我们班里学习最差的孩子竟然举手了,于是我立刻让她起来回答,她居然回答对了,我便让全班同学一起鼓掌表扬,并对她说:Great,youre great!课后,我问了这位学生是否预习了,她说是的,于是我就夸了句:“真不错,有进步”。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句不起眼的夸奖,竟让这个孩子慢慢的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她从老师的夸奖中找到了自信。从此以后,她竟像换了个人似的,上课举手的次数也多了,作业也能够完成了,甚至有时候还会跑到我跟前问问题。

篇5:《雪》课前预习材料

八年级语文《雪》预习材料

姓名:

一、字词过关:

1、加点生字词注音:

脂粉奁()

灼灼()

粘结()

弥漫()....升腾()

单瓣()

磬口()

凛冽()....

2、词语解释: 【博识】 【隐约】 【消逝】 【褪】 【凛冽】

【目光灼灼】

二、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本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写作背景: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这时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不过鲁迅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雪》中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同时又觉得战斗的不能松懈。虽然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却寄意深远,一丝淡淡的忧郁缓缓地流淌出来。

四、认真阅读文章,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说理由。

篇6:课前预习经典方法

大部分人真正的不明白独立题是不是能够准备,还有要怎么去准备,面对综合题目的一分钟复述,是否需要记笔记,又要怎么去记笔记,要说出哪些信息、用哪一种顺序与是否要在一分钟内完成,这些基本概念同样是很模糊的;另外有一个常见的掩耳盗铃的错误是,就算是托福口语考试对每道题目的答题时间都做了限制(45秒和60秒),大部分考生到了练习时,依旧不敢或不屑于开计时器,对于语速和时间的把控感很弱,这些错误的理念和练习方法只会让你南辕北辙,离高分越来越远。

2. 发音有硬伤

例如从小受教育条件所限,接触到的师资原本发音是不标准的,最初就学了错误的发音、语调,在漫长的后端学习过程里每一次努力的练习,其实都在固化错误的发音,改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3. 独立题语料掌握不扎实

篇7:学生课前预习技巧

这里首先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要进行预习,必须学会读书。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学习,应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要求。课前预读对阅读的理解层次要求不高,如果将读书划分为粗读、细读和精读三个层次的话,那么课前预读只要求达到由粗读到细读的层次。

粗读,即用较快的速度概览全篇课文,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新课有一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并对课文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细读,也就是仔细地阅读。细读中应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及个人的疑点所在,要求能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文。

粗读课文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感觉,这证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指向,它会驱使自己的思维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这时应回过头来从本节课文的开头分节细读。在细读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和定理常常需要“咬文嚼字”似的阅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最关键的字、词、句的特定含义。

篇8:课前预习的指导

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提纲,注重提纲的引导性、提示性、趣味性、差异性、可行性

仔细钻研教材后,我把每一节的课前预习内容打印成了预习提纲发放给学生。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填空,有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突出课程内容的常规性知识要求。同时预习提纲上还适时地插入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应用题以及近几年的中考题,促进优等生开阔视野,使各类学生各有兴趣,各有所得,共享数学预习的乐趣,让学生慢慢地在不自觉中习惯它,接受它,离不开它。

二、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质疑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疑是思之始,学之源。学贵有疑,很多事实已经证明疑而后成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耐心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就如何提问作出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在哪儿找疑点,逐渐教给学生在预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

1. 教会学生着眼大处,理清内容纲要

如:在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这节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如下问题: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如何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本节内容都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定理有哪些应用?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有哪些联系?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

2. 教会学生着眼大处挖小处,吃透教材

找出每一节纲要性的问题后,要注意深挖细节问题。如:学习概念时,要在概念的生成,内涵的挖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中为什么二次项的系数要规定不等于零?

3. 教会学生变换视角提问题,开放思维

学生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可以引导他们既可以正面问,又可以反面问,例如,依次联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具有什么特点?反之知道了所得新四边形的特征,原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习完一个定理后可以考虑它是否存在逆定理?

4. 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这方面,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问题,在关键处扶他们一把,正确引导他们的思维方向。对于提问题积极的学生,我给予表扬鼓励;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使再浅显幼稚,我也给予肯定。

三、检查到位,落实预习,让学生品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

预习检查不到位是过去预习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将预习切实地落实到位,老师的督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对预习提纲的检查,我主要采用交谈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查。在交流中,老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指导学生明确重点、难点、易错点,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课堂上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发表自己所提问题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问题被大家一起研究的自豪,在品尝了预习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

篇9:做好课前预习

疏shū通tōnɡ教jiào材cái文wén字zì

同tónɡ学xué们men首shǒu先xiān要yào拿ná出chū课kè本běn,把bǎ第dì二èr天tiān即jí将jiānɡ要yào学xué习xí的de教jiào材cái内nèi容rónɡ看kàn一yī遍biàn,疏shū通tōnɡ文wén字zì,大dà体tǐ了liǎo解jiě教jiào材cái的de意yì思si。

摘zhāi录lù重zhònɡ点diǎn要yào点diǎn

准zhǔn备bèi一yí个ɡè预yù习xí笔bǐ记jì本běn,将jiānɡ重zhònɡ点diǎn和hé要yào点diǎn摘zhāi录lù到dào预yù习xí笔bǐ记jì本běn上shɑnɡ,并bìnɡ且qiě可kě以yǐ在zài书shū上shɑnɡ有yǒu关ɡuān的de地dì方fɑnɡ画huà上shɑnɡ红hónɡ线xiàn,做zuò好hǎo标biāo记jì。

提tí出chū问wèn题tí 做zuò好hǎo标biāo记jì

在zài预yù习xí的de过ɡuò程chénɡ中zhōnɡ,对duì教jiào材cái上shɑnɡ不bù理lǐ解jiě或huò含hán糊hú不bù清qīnɡ的de地dì方fɑnɡ可kě以yǐ在zài书shū的de空kònɡ白bái处chù画huà上shɑnɡ“?”,也yě可kě以yǐ记jì在zài预yù习xí笔bǐ记jì本běn上shɑnɡ。

尝chánɡ试shì解jiě决jué问wèn题tí

查chá找zhǎo和hé阅yuè读dú有yǒu关ɡuān参cān考kǎo资zī料liào,对duì预yù习xí过ɡuò程chénɡ中zhōnɡ不bù明mínɡ白bái或huò含hán糊hú的de问wèn题tí试shì着zhe自zì己jǐ寻xún找zhǎo答dá案àn。如rú果ɡuǒ通tōnɡ过ɡuò拓tuò展zhǎn阅yuè读dú和hé查chá找zhǎo资zī料liào仍rénɡ没méi能nénɡ解jiě决jué疑yí问wèn,那nà么me,就jiù在zài教jiào材cái上shɑnɡ做zuò好hǎo标biāo记jì,上shànɡ课kè过ɡuò程chénɡ中zhōnɡ当dānɡ老lǎo师shī讲jiǎnɡ到dào这zhè个ɡè部bù分fèn时shí认rèn真zhēn听tīnɡ讲jiǎnɡ解jiě,或huò进jìn一yī步bù向xiànɡ老lǎo师shī请qǐnɡ教jiào。

自zì查chá预yù习xí效xiào果ɡuǒ

如rú果ɡuǒ时shí间jiān允yǔn许xǔ的de话huà,在zài进jìn行xínɡ了le一yí遍biàn预yù习xí之zhī后hòu,把bǎ课kè本běn合hé上shɑnɡ,将jiānɡ预yù习xí的de内nèi容rónɡ回huí想xiǎnɡ一yī遍biàn:课kè文wén共ɡònɡ讲jiǎnɡ了le哪nǎ几jǐ个ɡè问wèn题tí,主zhǔ要yào思sī路lù是shì什shén么me,还hái有yǒu哪nǎ几jǐ个ɡè问wèn题tí是shì不bù清qīnɡ楚chǔ有yǒu待dài解jiě决jué的de,等děnɡ等děnɡ。这zhè样yànɡ既jì可kě以yǐ加jiā强qiánɡ理lǐ解jiě和hé记jì忆yì,又yòu能nénɡ起qǐ到dào检jiǎn查chá预yù习xí效xiào果ɡuǒ的de作zuò用yònɡ。

预yù习xí笔bǐ记jì形xínɡ式shì灵línɡ活huó

建jiàn议yì同tónɡ学xué们men认rèn真zhēn写xiě好hǎo预yù习xí笔bǐ记jì,以yǐ便biàn上shànɡ课kè时shí有yǒu所suǒ依yī据jù。预yù习xí笔bǐ记jì的de形xínɡ式shì可kě以yǐ不bù拘jū一yì格ɡé、灵línɡ活huó多duō样yànɡ,甚shèn至zhì图tú文wén并bìnɡ茂mào。在zài此cǐ,小xiǎo阅yuè建jiàn议yì,预yù习xí笔bǐ记jì可kě以yǐ包bāo括kuò这zhè几jǐ部bù分fèn内nèi容rónɡ:生shēnɡ字zì生shēnɡ词cí、佳jiā句jù摘zhāi录lù、文wén章zhānɡ的de层cénɡ次cì分fēn析xī、预yù习xí过ɡuò程chénɡ中zhōnɡ的de几jǐ点diǎn感ɡǎn受shòu和hé疑yí问wèn、课kè外wài阅yuè读dú补bǔ充chōnɡ内nèi容rónɡ,等děnɡ等děnɡ。

预yù习xí方fānɡ法fǎ不bú断duàn完wán善shàn

预yù习xí方fānɡ法fǎ要yào根ɡēn据jù不bù同tónɡ学xué科kē的de特tè点diǎn区qū分fēn对duì待dài,预yù习xí笔bǐ记jì的de体tǐ现xiàn形xínɡ式shì也yě应yīnɡ根ɡēn据jù不bù同tónɡ学xué科kē有yǒu所suǒ不bù同tónɡ。并bìnɡ且qiě,预yù习xí方fānɡ法fǎ不bù该ɡāi是shì一yì成chénɡ不bú变biàn的de,要yào根ɡēn据jù同tónɡ学xué们men逐zhú步bù深shēn入rù的de学xué习xí进jìn行xínɡ有yǒu效xiào调tiáo整zhěnɡ,让rànɡ预yù习xí更ɡènɡ有yǒu效xiào、更ɡènɡ高ɡāo效xiào地de为wèi新xīn课kè的de学xué习xí打dǎ好hǎo提tí前qián量liànɡ!

篇10:学生课前预习技巧

记,即预习的最后阶段对新课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如重要的词、句和段落,重要的概念、定理和结论等,要求能基本记住。

分段细读之后,为了整理自己的预习思路,可以把课文从头至尾再细读看一遍,或者是合上课本,闭目反思,把新课内容从头到尾过一遍。这时如果感到知识连贯、脉络清晰、有条理,就说明对课文的内容梗概和中心思想已经比较熟悉了。回读、默想、反思是一种有效的阅读记忆法。

在阅读记忆中,尽量让新课知识与学过的旧知识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在预习时应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这样不仅为新课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记忆起来也容易多了。对于一些新旧知识,譬如相似概念、词句、公式、名称、实验和物质、性质,等等,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记忆。这种让新知识植根于旧知识的生长点上的预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初步印象会更深刻。

篇11:课前预习方法是什么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虽然也进行了预习,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预习时只是马马虎虎翻了翻书,走的是形式。在预习的环节中,我们不仅要初步读懂教材,还需要找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对所要学的知识做一个初步的归纳。因此,不妨设计一个表格,将知识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可以取得良好预习效果。

篇12:课前预习课题开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莘县国棉学校袁鲁振

一、课题研究意义

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生消极

被动地学。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太多,讲解得太多,学生习惯性地依

赖教师,不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

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

习方法、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不重视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

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有的教师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最终,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得不到保障。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

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现阶段我校学生预习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

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

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

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课题设计

(一)具体研究内容

(1)小学生预习现状的分析研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方法,找出学生

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当还是学生自身的习

惯、态度等原因,为研究开展奠定基础。

(2)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

活和学习方式。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

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预习习惯也一样,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预习习

惯培养的策略,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3)小学生自主的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着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自主预习的条件、内容、策略及相关能力等方面,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自主预习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4)各学段布置预习作业和检查预习作业的有效形式以及评价预习的研究。课

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抓好预习要落实四个方面:一是设计预习练习题。

二是保证预习时间。三是做好预习检查。四是抓好预习评价。

(二)具体的做法

(1)调查研究法:为了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对所教班班级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认真

分析总结。先后向家长、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4)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教学个案进行研究,分析预习中有效和无效现象,探讨有效预习策略,调整教学实践。

(5)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6)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发挥家长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预习时需要家长的指导。利用座谈会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

(三)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布鲁姆的“发现教学”

布鲁姆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说明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有效地建构,让学生尝试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四)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尝试阶段

组建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有效预习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采取比较法、调查法、行动法、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有效预习策略的研讨活动,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

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围绕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师个研、群研方式,广泛收集预习练习题,认真分析、反思、交流;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第四阶段:经验推广阶段:

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五)效果检测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预习练习题设计、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同时,各年段按研究计划达到如下成效:

低年级:按老师的要求在家长的配合下,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

中年级: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提高质疑能力;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数学科组在去年设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主要研究:

1、适合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的预习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积极有效的预习形式等都将成为广大教师深入展开讨论的话题。而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则更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在实验区使用刚刚三年半时间,非实验区有的两年多,有的刚开始。新目标《英语》的教学理念,教材设计安排意图,教师都很难从旧的教材中走出。对于教材中不同课的授课方式存在困扰。如何使用好新教材,使其达到预期目的?对于教材中不同的课如何找出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授课方式?怎样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都需要我们从课堂实际入手,对不同的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从而解决教师授课中的困扰。这就指出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新目标《英语》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1)、为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适合此教材内容中感知课、拓展课、听力课、阅读课等课堂教学不同类型的课,研究和探索普遍规律,为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提供理论指导。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营造科研氛围,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实践意义:

(1)、通对对英语课不同授课方式的研究和探索,为教师提高授课能力找到有效途径。

(2)、通过课题实验,培养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有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⑴ 成立学校中心课题组

⑵ 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⑶ 制定“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并发现问题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⑷ 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⑴ 进行“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⑵ 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各项课前预习活动

⑶ 通过听课、观摩、研讨等活动,开展研究工作

⑷ 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⑸ 收集各项活动资料,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

⑹ 每次活动评选优秀实验教师,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优秀学生,发给荣誉证书,以示奖励

⑺ 每学年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⑴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家长、学生、教师等方面的反映,进行实验检测

⑵ 根据实验检测及收集的实验材料,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评价

⑶ 整理研究过程的总结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

⑷ 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4、研究工作的安排,组成研究队伍。这部分阐述研究阶段、步骤时间及分工。阐述研究进度、子课题设置及人员分工,每个阶段要取得什么形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及承担单位。分工是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研究工作的安排,是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就是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就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

如:课题《初中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实验时间和活动安排:

课题整体实验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9月 1.课题申报和论证。2.撰写开题报告。各小组制定实验计划。3.实验教师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操作阶段。2006年9月—2008年8月 各实验小组开研讨会,上实验课,小组随时总结实验情况,调整计划。教师撰写实验论文,各小组撰写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上一篇:学校食堂量化分级制度下一篇:电影《小孩不笨》个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