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2024-04-24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

一直认为:课堂如果需要高效,学生课前就需要充分的预习。可如何进行预习的指导,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浏览翻阅图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这本书。阅读之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预习的过程是自学、摸索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自己动脑,自己理解。课前预习只是一种提前发现问题的手段,它能使我们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更有目的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对于一些方法的指导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比如书中第二章为我们具体介绍了预习的方法:符号圈点预习法、快速阅读预习法、表格预习法、质疑预习法……

读完此章节,我深深地体会到:预习方法真多呀!我们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于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这些预习方法,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比如,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如果不让学生提前预习,那么,他们对于新课内容就一无所知。如果让学生仅仅依赖课堂上的时间来解决读课文的问题,这就浪费了一部分课堂时间甚至延误该堂课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认知:长课文如果在第一课时进行指导读的话,那么40分钟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们如果在课前利用书中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了解段落内容,那么

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就能够轻车熟路,一气呵成;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它着重强调预习新课不等于自学全文。

有些学生会有这样的认知:老师让提前预习就是让我们提前把知识学会。事实并非如此。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学毕业生为了提前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争取在初中取得好成绩,他特意利用假期将初一的新知识提前预习一遍。开学之后,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已经全部知道。他认为自己完全不需要听讲了。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越来越不重视课堂所讲的知识,上课也不全神贯注地听讲了,结果期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究其原因,他把预习当成了提前自学,在真正的课堂中掉以轻心了。课前预习并不是要求把新内容都学会,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习提前发现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更有目的性。而在预习中能够发现问题也

是我们预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给学生制定好相应的预习任务,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不是茫然无知。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如“预习的目的不是把自己所接触的知识点学会了上课就不用听,而是预先知道上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通过预习提前有了体验,上课时就会用自己的理解与老师所“讲”的相印证,这会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再如“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过程就像体育比赛过程,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优势才能取得好成绩。”此观点是针对后进生而言。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因为听不懂老师新授的内容而慢慢失去精神的自信。如果他们能课前加强预习,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优势。这对于学习的提高很有益处。

总之,读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这本书,收获很多。我认为,作为一名新型教师,我们可以从中吸收一些更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联系我们的课堂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学生的预习能力会越来越强,课堂也会越来越高效。

更多关于心得体会的文章内容,请点击http:///tags/xindeitihui

篇2:《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验方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是教会学生“会学”的突破口。学会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而是教会学生“会学”的突破口。因此我制订了《》为子课题,并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对预习和复习的方法的探究

(1)、让学生明确认识具体的学习目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给学生明确的提示一节课、一个作业预习要求,以及课后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初步明确预习和复习目的、任务和要求,这样大大调动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去做。

(2)、教会预习新课的方法

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我们每天结合要学习的内容,布置学生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如:让学生课前动口读读例题,初步能看懂例题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动脑想想例题中运用了什么解题方法,思考自己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动手写写,结合例题的方法自己能否做一些与例题相仿的练习。上课时结合自己的预习带着知识的重、难点认真听教师讲解或与他人讨论。

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的情景,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3)、教会复习的方法

复习可以分为:对于一节课的知识复习、一天的知识复习、一周的知识复习、一段时间的复习;也可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A、一节课的知识复习,我在每节课下课前5分中,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特别要注意哪些地方-----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整理并完善听课笔记

B、一天的知识复习,每天做作业之前要求学生先进行回忆当天学习过的内容,阅读课本再次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进行作业。刚开始学生为了应付完成作业,草草地看看课本,或敷衍了事说已经复习了,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们把这一步先放在课堂上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课题进行回忆当天学过的知识---指导看书中的例题及笔记---说说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才让学生做作业。

C、一段时间或一个知识体系的复习,我们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复习本,我先教给一些复习方法如:列表法、画图法:可以画知识结构网络图、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只要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都即可。其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成知识的结构图,最后引导学生不定期的进行修改和完善知识体系并不定期地复习。

在收集错题的习惯的培养的一些做法:首先。明确地告诉学生,当天的作业、或测验卷题中的错题,一定要留心听老师讲解正确的答

案是如何得到的,理清算理,然后在作业本或测卷中在属于本题的地方订正一次,然后用错题集本,把错误的题目摘录在本子上,要求注明摘录的地址(如:数学伴读P12第2题),并在题目后面简单说明错误的原因(如:抄错数字、计算错误、没化单位、数理不对、漏做、公式用错„„等等)。摘录下来的错题,要求学生当做家庭作业,再完成一次,第二天收回,我就再仔细的批改一次,并适当写上的鼓励话,如:这样做就对了!好!不错!你是行的!以后要细心啊!现在明白了,真好!„„等等。

错题收集到两个星期左右,到了单元测试复习的时候,因为每一道错题都注明了摘录地址,我要求学生拿出错题集,把每一道错题再排查一次自己的教训,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反思,通过反思弄懂问题,学会自主学习。这样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克服了思维混乱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效果简析

本课题通过一学期的研究与实施,已取得初步的成效,现从学生、教师、课堂、变化做简要说明。

(一)学生的变化

1、由“学会”逐步发展为“会学”

通过预习,学生逐渐明确了学习目标,具体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增强了目标意识和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学习,主动确定学习目标,认知难点,选择学习方法。学生由不会复习到现在基本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主梳理知识,设计成自己喜爱的知识的网络图,逐步领悟到了一些复习的方法,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使用错题收集的方法以后,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集本子上,这就等于建立了档案,师生复习都有准确的依据,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减轻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2、由“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

学生在持续的有计划的预习和复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预习质量显著提高.由于学生掌握了整理知识的方法,基本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自主获取知识的增多和自学方法的掌握,逐渐体验到预习和复习收获的快乐,不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逐步由

“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经过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地指导复习与预习,据调查我班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也初步学会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与预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二)教师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我深刻理解、把握新课程标准从常规教学环节入手深入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师生共同实践的研究,备课时,自觉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在教学中,自觉进行角色转换,由过去眼睛盯着,心里想着怎样贯彻实施转变为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三)课堂的变化

通过预习和复习的研究,我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紧密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课堂上,师生目标共识,思维共振,言行互动,教学相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思维活跃,并逐步深化,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落实。

四 课题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一部分优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习的方法,并能利于课余时间进行自觉地预习,对上课有了很大的帮助,可是有一部分学困生还没有掌握好预习的方法,更加不没兴趣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形成更大的效果差异,这样更容易把学生形成两极分化。

2、对复习知识方面,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些复习方法,但欠自觉,还是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或布置复习的时候才无奈进行复习,体现出优生没有浓厚的兴趣,学困生不想去做的现象。

五、后期阶段的研究计划

1、摆正“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学生自主”是学习的核心因素,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课前预习的指导中注意因势利导、启发引导、示范展示、不再用同一个标准,统一要求等去对待学生,同时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体现学生水平的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进行发展与创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加强引导,指导他们能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防止他们

产生骄傲自满,引导他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注意学习内容和过程的“承上启下”。

篇3:《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误读一:认为“课后零作业”=“零作业”。

不可否认,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很好手段, 也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良好反馈, 但如果作业过多, 学生来不及完成, 最后为了交差就走上抄作业的道路, 那么作业可能起的就是反作用, 至少作业作为教学检测手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作业多不多不是老师说了算, 而应该以学生的标准衡量, 而且不是每门功课的任课老师说了算, 而是看9门功课合在一起学生完成所需的时间。 在调查中发现有学生说如果作业不做, 考试就不知道怎么答题了。 其实课后零作业不是学生不做作业, 而是把作业前置到课堂上做, 这样作业就不可能很多, 这样教师就必须精选习题。 当然这个课后零作业也可以打个引号, 一个星期布置一次作业, 每次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 这个应该也可以算“零作业”了, 而我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让零作业彻底零到底, 也就是平时和放假都没有作业。

误读二:认为该模式下学生不做作业, 教师不批作业, 是教师偷懒、不负责任。

因为对于高一学生来说, 读了9年书, 从来没享受过作为考试科目的功课可以不预习和零作业的, 更不用说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中生物来说了。 所以在今年9月份开学的第一课上我说要尝试该种模式时, 学生都惊呆了, 完全不敢相信, 一部分学生认为我是骗人的, 或认为我想偷懒, 不负责任。 但之后期中考试的成绩让学生知道我其实是很负责任的老师, 为了能让他们减负, 我付出了许多。 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实施三个月后的评价:“一开始零作业这种想法在我们头脑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我们眼里高中就意味着作业+作业+作业, 无止境的作业也许就是一开始我们眼里的高中生活, 但自从上了高中的第一节生物课, 我们伟大的东哥告诉我们生物会实行零作业的时候, 我们新高一学生的人生观都颠覆了, 怀着这种‘赴死’的心态, 我们就走进了我们东哥的课堂。 你的教学模式在以前真的就是闻所未闻的, 一开始听到零作业的时候, 我们也还在怀疑会不会没了作业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成绩, 谁知道刚好相反, 同学们好像上课都认真起来了, 以前那些上课睡觉的同学也被你犀利不失内涵的言谈、 轻松幽默的氛围所感染纷纷都向你投来钦佩的目光。 ” 也有老师和我说你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局教学“ 六认真” 要求, 不批作业你不是偷懒吗? 我想说的是现在高中生的作业不是少的问题, 而是太多了, 学生的作业压力很大,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江苏省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但真正又有多少人这么做呢? 课下不批作业也不等于课堂上不批作业, 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相反, 课堂上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 并对之进行评价,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误读三:认为该模式只有在特定的高考模式下才能实施。

有老师对我说现在的高考模式就要变了, 你这个模式只适合于现在小科目算等级的情况, 如果一旦小科目也算分数, 那么是否意味着该模式的终结呢? 想想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算分数和算等级是有点区别的, 在一定分数范围内都是一个等级, 而分数是实实在在的, 达等级容易, 算分数难。 但我认为教学不仅有老师的教而且有学生的学, 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 学生如何学很关键, 是被动学还是主动学呢? 教师课后不布置作业, 不等于学生必须不做作业, 学生可以自己看看书和找题做, 这就是所谓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 没有一个考上本科的孩子是通过被动学习取得的。其他科目也可以通过减少作业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无论哪种高考模式下,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提高课堂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都是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而该模式无疑会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 而教师要做的是:一边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边设法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应该就是一场革命, 不仅要“革教师的命”, 而且要“革学生的命”。

误读四:认为该教学模式是为学生学习语数外三门主科服务的。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 小科目尝试该教学模式, 无疑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 为学生学习语书外三门主科留出了很多时间, 对更多学生能够考进本科帮助很大。 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两位学生对该教学模式实施三个月后的评价: 一位学生说:东哥的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的教学方法, 我很喜欢。 他让我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三门主课上。 另一位学生说: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零作业”, 所以觉得零作业很新奇。 我认为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 在忙碌的学习环境里实行零作业不仅可以让我们挤出更多时间花在三门主课上, 更能够让我们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真的是这样吗? 零作业的目的仅仅是给大科目让路吗?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重视程度、智力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有一定关系, 当学习时间达到了一定数量后, 学习成绩将不再提高, 这叫学习时间的饱和点, 这时候决定学习成绩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 而是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等其他因素。 大科目无论在课时安排上, 学生重视程度上也与小科目有很大不同。 这时候再增加其学习时间作用不大,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会效果显著。 “课前无预习, 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真正的目的和意义是:让教师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让教师从批作业中解放出来, 由“主动讲解”向“被动倾听”转变;让学生尝试进行课堂学习方式改革, 由“被动听课”向“主动思维”转变。 改变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的通过“题海战”提高学习成绩的观念。

误读五:认为学科特点导致只有生物可以尝试该教学模式。

很多老师和我交流时谈到生物可能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才能尝试“课前无预习, 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 因为学科的特点不同导致很多学科不可能尝试该种教学模式的问题。 当然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方法、教学的策略会不同, 但作为高中的一门考试科目还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 一般都是掌握一定的原理、方法, 识记、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生物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首先确定了它不仅需要理科的思维, 而且需要文科的识记。 没有哪个教育家说过学习生物可以不用做作业, 也没有哪个教育机构规定生物不需要布置作业。 市场上各科参考书的模式基本和生物是一样的:知识梳理, 例题详解、课堂适应性训练、课后强化训练等栏目。 这无疑说明生物和其他学科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基本是一样的。还有不管是学测还是高考, 每个科目都有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上也都会有考点分布, 学测和高考的出题也都遵循考试说明上的考点。 如果能研究考点与考题的关系, 也就可以对考试了如指掌, 这样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就会更大, 上课效率就会更高, 也就不必看到试卷就想让学生做, 这样对题目的精选也就有的放矢了。 2015年被南大理科强化班提前录取的南京一中学生陈竞嘉说:“化学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特别, 他一直给我们灌输一个概念, 化学靠自觉, 作业带着写, 虽然在作业布置上‘放养’, 但老师在课堂上讲起测试题来分外精细, 老师讲试卷的速度非常慢, 甚至有过一堂课讲一个选择题的记录。 ”可见还是有化学老师在作业布置上也在向“零作业”靠拢。 再说学生对其他科目老师采取该教学模式也是有所期待的, 下面是我摘录的高一某位学生对该模式的评价:“高中作业繁多再正常不过, 但是还好有生物的零作业减轻了点负担, 有时希望所有科目都采用, 但好像有些不现实。 ”不过我欣喜地发现, 其实在我们学校除了我, 还有一些学科的老师也在尝试此种模式。 我想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与愿望,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篇4:《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课后改错 主动积极

中图分类号:G632

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改变观念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能动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下,进行了课前预习与课后改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在课前预习与课后改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强调的是与学生的互动,在学习数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将有效教学实践到实处。

一.课前预习旨在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个人的一生80%的时间需要自学 ,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自覺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在自学的过程中若学生主动发现了问题,他总能快乐地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疑是思之始,学之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预习中,犹如一张白纸,看到的学习内容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运用。将预习的学习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学生需要动用到自身的多项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等,无不挑战着学生。好奇心强的初中生尤其希望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不甘落后。课前预习中,我们尤其强调提出问题,发现疑问。学生在课堂中,如果能够对号入座,发现解决自己疑问的答案,或者在与同学交流中对自己的疑问有了新的思考,可以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课后改错是总结与反思的载体

教学中需要不时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要给学生创造反思的条件,强化反思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逐步积累,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改错是面对学生平时作业、练习、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一个最直接的展示的平台。设置改错本,有意识的将学生曾做错的题目或理解不到位的知识点,列在一个本子上,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当然,机械的罗列错题不是我们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每个错题的出现,是学生认知过程的插曲,可以让老师、学生了解到在某个知识点学习上的误区。认清错题出现的原因,理清知识体系,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应用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技巧,走了什么弯路或者获得哪些体验,才是我们课后改错的目的。借助课后改错的环节,使我们教学的总结与反思有本可依,有据可循。

三.课前预习与课后改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

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针对性的课后改错能补充课堂遗留的问题,有着前后呼应的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外延。强调课前预习与课后改错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前预习需要老师的引导,教师要为学生选好教辅等资料,提前布置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先自学,“练在讲之前”。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要立足于“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所谓低入是指“根本、简单、开放”,抓住“根本、简单”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的最广大的活动。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分三块内容:A知识点,B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题目,C方法小结、数学思想等总结、整理、归纳。习题课的预习作业:设计练习题,学生写出解题思路或提醒同学的地方。如在学习“正弦”时设计前置作业: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所对的直角边与钭边存在什么关系?说出探究方法。

课后改错同样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在设计上,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将错题进行归纳,通过归纳,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反馈到知识点上或是习惯上,加以纠正,从而使学习更加轻松,少走弯路。教师对每个学生改错本的审阅,可以发现在教学上需要反思的地方,也可以做出教学策略或进度上的调整,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课前预习与课后改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也可以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审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老师的教学有着最及时的反馈效果。

[1]杨红辉.论德育的人性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6):08

参考文献:

[1]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加)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篇5: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在课前预习中,不可避免的要对陌生的单词,或不懂的语法点进行查询 这个过程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因此没有特别要求学生一定要完全掌握,只需大概地了解,掌握自己力所能及的,其他的交给课堂的老师 这是一种有的放矢的学习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这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3 朗读与 课后复习朗读是一个能帮助建立语感的过程,同时,可以帮助记忆所学习的知识点 课前课后,花上半个小时进行朗读,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练习正确的发音,建立正确的发音方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语感,加快阅读速度

当大家都真正了解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并长期的坚持下去,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有所不同,一定会使老师和同学大吃一惊。

篇6:《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考纲考情——定考向

[最新考纲]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高频考点]1.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定达成[生命观念]

通过比较酶与激素等物质的异同,类比归纳出具有专一性的物质,建立起辩证统一和普遍联系的观念;通过分析ATP的结构和功能,建立起生命的物质与能量观和普遍联系的观点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与酶有关的曲线,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生物学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分析ATP的合成、利用过程培养对问题进行推理,并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社会责任]

通过分析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

1.酶的本质和作用

[巧学助记] 巧记酶的“二、一、一、一”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过程:

(2)变量分析:

知识点二 酶的特性

知识点三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巧记ATP结构的“一、二、三”

2.类比助记不同化合物中的“A”

物质结构

物质名称

A的含义

ATP

腺苷(腺嘌呤+核糖)

核苷酸

腺嘌呤

DN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RNA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共同点:所有“A”都含有腺嘌呤

3.归纳记忆能源与能源物质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连一连

1.酶化学本质的探索历程(连线)

2.酶的特性和原理(连线)

二、判一判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P79—控制变量)()

2.过氧化氢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它为过氧化氢分解提供能量。(P80—正文)()

3.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了脲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P81—资料分析)()

4.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目前已有发现具有催化活性的DNA报道。(P82—拓展题2)()

5.凡是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其本质为有机物,其中大多数是蛋白质。(P83—正文)()

6.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范围比较广,例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P83—学科交叉)()

7.目前已发现的酶有4

000多种,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反应。(P83—相关信息)()

8.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

℃之间,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P85—小字)()

9.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

℃)下保存的原因是0

℃左右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其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恢复其活性。(P85—小字)()

10.溶菌酶可以溶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基本直接来自于生物体。(P87—科学、技术、社会)()

11.ATP含量少,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时刻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这种转化机制是细胞共性。(P89—正文)()

12.萤火虫尾部的发光细胞中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P89—小字)()

13.放能反应伴随着ATP的生成,吸能反应伴随着ATP的水解。(P89—正文)()

三、议一议

【教材易漏拾遗】

1.[必修1

P78“问题探讨”改编]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而没有化学性消化

B.该实验的推论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C.欲证明相关推论可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D.胃内的化学物质只能在胃内发挥“分解肉块”的作用,若该物质提取出来,则不能将肉块分解

2.必修1

P90“思考与讨论”:

如果把糖类和脂肪比作大额支票,ATP则相当于现金,这种比喻________(填“有”或“无”)道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1.蛋白质 RNA 细胞核 生物催化作用 活化能

2.(1)小、少、慢 大、多、快(2)无机催化剂(FeCl3)和过氧化氢酶 产生气泡数目多少 温度 新鲜程度

【知识点二】

高效性 专一性 作用条件较温和 酶活性

【知识点三】

C、H、O、N、P 腺苷 磷酸基团 高能磷酸键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ADP+Pi+能量ATP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连一连

1.2.二、判一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议一议

1.解析:胃内的化学物质中含胃蛋白酶,即使在体外,也能将肉块分解。

答案:D

篇7:《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考纲考情——定考向

[最新考纲]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高频考点]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核心素养——定达成[生命观念]

通过对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分析,从细胞水平阐述生命的连续性,建立起进化与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

理解利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分离定律的过程及在解题中的应用,培养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以及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验证分离定律实验,掌握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能力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杂交方法

1.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所具特点

相应优点

豌豆是________、闭花受粉植物

自然状态下都是________,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豌豆品种间有许多易于区分的________

实验结果易观察和分析

豌豆的生长________

短时间内获取后代,便于分析

豌豆的后代数目多

便于________分析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方法与程序

3.与遗传实验有关的生物学知识

单性花

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如黄瓜的花

两性花

同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如豌豆的花

闭花受粉

花在未开放前,因雄蕊和雌蕊都紧紧地被花瓣包裹着,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父本和母本

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作母本

知识点二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知识点三 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1.判断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操作的正误。

(1)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2)自交时,雌蕊和雄蕊都无需除去。()

(3)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4)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5)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2.判断下列有关说法的正误。

(1)F1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此比例为雌、雄配子的数量之比。()

(2)A和a、A和A、a和a均为等位基因。()

(3)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4)受精时,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这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5)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3.判断下列有关基因型、表现型相关叙述的正误。

(1)DD、dd、AABB、AAbb都是纯合子,Dd、AaBb、Aabb、AabbCCdd都是杂合子。()

(2)杂种后代不表现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3)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4)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5)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4.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P2—小字)()

(2)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P3—小字)()

(3)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杂种。(P2—正文)()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P4—正文)()

(5)孟德尔提出分离现象相关的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P5—相关信息)()

(6)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P6—实验)()

(7)假说—演绎法需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P7—假说—演绎法)()

(8)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P7—正文)()

(9)某紫花为杂合子,为获得此紫花的纯合子,可将此紫花植株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P7—技能训练)()

二、议一议

【教材易漏拾遗】

1.[必修2

P7“技能训练”]本来开白花的花卉,偶然出现了开紫花的植株,怎样获得开紫花的纯种呢?

2.假设教材中豌豆F1产生的含“d”的花粉一半败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据分离定律,F2的性状分离比是多少?

答案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1.自花传粉 纯种 相对性状 周期短 统计

2.未成熟 外来花粉 人工授粉

【知识点二】

高茎 相对 显性 性状分离

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 随机结合 D d d 1:1

【知识点三】

等位基因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 有性生殖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1.(1)√(2)√(3)×(4)√(5)×

2.(1)×(2)×(3)√(4)×(5)×

3.(1)√(2)×(3)×(4)√(5)×

4.(1)√(2)√(3)×(4)√(5)√(6)√(7)√(8)√(9)√

二、议一议

1.提示:方法一:用紫花植株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保留紫花的品种。

方法二:让该紫花植株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篇8:对课前预习的反思与探讨

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课前预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预习目的不明确

在预习的目的上,很多同学和老师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但是,因为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同学们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读懂,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各学科的预习任务,结果预习变得很辛苦,本身是想通过预习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结果只会落得“事倍功半”的结局。

2.预习内容单调

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通过看教材,完成预习学案,而不要求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更没有来自于生活的链接。因为预习内容单调,使得预习缺乏针对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3.预习形式缺乏变化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基本是旧知回顾和新知预习两部分内容,形式一般也是填空题与思考题,较少涉及质疑问难和开放性问题,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缺乏兴趣。这种预习,教师是设置式样,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甚微。

4.预习缺少方法指导

预习是一种学习活动,既然是活动就要有方法的指导。不同的内容都有自己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就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以后遇到同类知识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但现实中的预习恰恰经常缺少科学方法的指导。

5.忽视课前预习中的记忆要求

很多学生预习仅仅是按照预习学案的要求,走马观花一样看一遍教材,完成预习学案便是完成了课前预习。学生预习完了,当问及预习内容时,很多学生依然是一无所知,甚至很多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也是如此,显而易见,预习忽视了对记忆的要求,这样的预习效率肯定高不了。

6.预习模式僵化,缺乏灵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模式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前预习中有的老师过于模式化,雷打不动地使用这样的预习模式:发学案--学生预习--预习检查--课堂反馈。每节课都按这样的模式,不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预习不再感兴趣,机械地对待预习,预习的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 优化课前预习的途径

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进行合理优化,从而提高预习效率,发挥预习的效用。

1.明确预习目的,减轻预习压力。

预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其重要就对预习提出过细或过深的任务要求。预习过细,花时间太多,便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预习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总是解决不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因此,也就无需彻底搞懂,更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找出来,写在笔记本或者书上,等到上课时,与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对照,从而提高印象水平和学习效率。

2.树立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大预习观”。

“大预习观”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

3.要想方设法保持学生的预习兴趣。

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体会到预习的好处,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老师可以采取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是超超前预习。如坚持预习检查,开展预习学案的评比,课堂让学生进行预习效果的展示等。

4.关注学生的差异。

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5.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群体教育功能。

学生很多预习活动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教育。

6.强化记忆要求,提高预习效率。

学生预习后,应当对预习过的知识有所“知”,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在预习时就应尽可能掌握。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强化对学生的记忆要求:首先,在预习设计中添加“尝试记忆”这一环节,把基础性知识对学生明确记忆要求,让学生在预习时便要记住,并作为预习检查的重要内容;然后,在课堂“预习展示”中让学生把已经记住的知识进行展示,进一步强化预习记忆,从而养成学生预习记忆的习惯,提高预习的实际效果。

7.注重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灵活安排学生预习。教师教学中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课前预习”模式。比方说, 有的课时比较简单,就不一定非要进行课前预习;有的课时比较复杂,就不一定非要把预习安排到课下,可以改成预习指导课。灵活的模式才能让学生时时具有“ 新鲜感”,不至于让学生厌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充分重视课前预习,逐步优化课前预习,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用,我们的教学才能更高效。

篇9: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实践也充分证明: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自主探索是可行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又可以让学生解决很多不重要的问题,只剩重点问题。从而减轻课堂知识传授的压力,可以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为课堂教学提速增效。

那么,语文课应该怎样预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为课堂教学提速增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交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

小学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共性,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凭借。因此,学生预习时必须遵循这一点,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所以,课前的预习我们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

3.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5.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这一些要求就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预习每一课都要遵守的。

二、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体裁有重点的收集资料,帮助理解

一册课本往往有很多种体裁的文章,文章的体裁不同,预习的重点就要有所不同,只有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的作用。历史故事类,比如《卧薪尝胆》,在预习时就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越王勾践的生平、历史评价、当时的时代背景,吴越之争中的重要战役等;再比如《草船借箭》,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生平以及他的历史功绩等等。学生要是了解了这一些,就可以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叙事类课文,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要在读熟课文的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再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境,初步谈出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并能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如《放飞蜻蜓》,也要在对文章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词句,结合语境和环境说出对陶行知的认识,谈出对句子的理解。

写景类文章,比如《庐山的云雾》,要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再搜集庐山的简介和景色图片,图文对照体会庐山的美丽;预习《海底世界》,熟读课文后,可以上网查一查海底世界的视频和图片,通过这些视频和图片,就可以形象地展示海底世界的魅力,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从而在真正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再现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理性文章,比如《争论的故事》,要重点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弄清其中的道理;《剪枝的学问》一课,要重点弄清楚王大伯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等等。

三、要重视预习时读书的训练

朗读是语文预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课文预习时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至少读五遍。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首先为初读,至少两遍,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其次再品读至少两遍,理清课文脉络;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第三步则是精读,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书非读不能知其所以然,试想一下,要是连课文都读不熟,课堂教学怎能进行,又怎能提速增效呢?

四、及时检查预习效果,保证预习的实效性

为了保证预习的有效性,调动学生自觉预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认真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预习的方式可以采取个别抽查、学生互查、小组检查等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学生预习的效果也可以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呈现。例如《狼和鹿》一文,为发挥学生的预习效益,用“考一考”的方式,老师对每个学习小组提出了“通过预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等问题,由小组内推选的记录员将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学生把明白的知识和能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小组交流,大家都来受益,扩大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然后,教师把不明白的重点问题集中板书在黑板上。如“鹿和狼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狼是功臣”„„让学生逐个问题来看,再在班中把小组研究结果进行交流。学生在预习中如果能够运用不同学习方式解答问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地表扬鼓励。

篇10:《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一门主要学科,相对语文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表现在数学内容无感情色彩,语言不形象生动,趣味性不强,掌握过程以逻辑思维为主,连续性严密,不能从表象上获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不仅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当前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素质教育普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今天,教育理念方式随之进行着巨大的转变和改革,现在提倡“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充分说明要求教师的工作必须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要方向转变。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学习耐力短,主动学习性差,十分好动,而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弄清每个知识的来源,推理归纳出概念、规律。形成了学习数学比其他学科难,受欢迎率低,自学能力的培养困难。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课前预习作为自学的一部分,以前在小学阶段并不提倡,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好学、学好,这一过程的完成,课前预习在小学实行也很有必要。在学生达到前面的学习要求后,对后面的新知识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动口提问,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步寻求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可以减少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新课都有二、三个新的`知识点,如果课前预习时将铺垫新知识的复习题完成,对例题中新的知识点能发现质疑、探索,然后通过阅读提示,分析过程、法则、定律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有可以辅导的人在旁边,就及时请教,不能释疑的问题,在一旁打上“?”或注上什么符号,留到课堂解决,听课时怀着渴求解答的欲望有利于专心听讲,提高听课效率,主次分明,注意力集中在不懂的问题上,听课突出了重点。如果学生课前把新课通过多种渠道把自己能完成的解决了,课堂上的学习就轻松多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预习的方法可以在日益积累的指导中养成。

二、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熟知独立学习时该从何入手,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将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解决了,如直观的口算、笔算、混合运算在预习时完成,不能确定的应用题在草稿上做出解答方法,以待订正。像补充条件的应用题可以补充条件并试着解答,如“白鹤有12只,灰鹤的只数是白鹤的3倍,?”预习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多种补充方式,便于扩展思维,试创新出不同的解答办法,也培养了学生的钻研精神,课堂订正时,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各抒己见,迫切将自己的做法公布出来,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唇枪舌剑的讨论中,解题的思路拓宽了,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成了知识的探索者,学习的主人。这一场景的出现是课前有了充分的思考过程。多数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是学习习惯差造成的,并非智力的因素,一个聪明的后进生往往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自我管理能力欠佳,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日积月累,导致学业不良,沦为后进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三、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课前预习05-05

自主预习与复习05-03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07-13

如何进行课前预习05-07

课前预习语文教学论文04-18

课前预习高中语文论文04-17

课前预习小学语文论文04-17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01-29

让课前预习不再那么难02-14

课前预习高中语文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中日韩三国的文化异同下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