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多少评课

2024-04-22

一共有多少评课(精选14篇)

篇1:一共有多少评课

《一共有多少》的评课稿

董老师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讲的还是很到位了,特别是她的板书,给学生做了一个好的榜样,这也是值得我们其他老师学习的地方。课堂上董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机会让他们去说、做、展示,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我们一定要把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角,这点也是我学习的地方。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在最后的联系部分董老师设计了一个手指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复习了本节课加法的意义。

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一节课总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下面说一说我的理解;

丰富的评价语言。低年级的学生兴致高,这是好事,但是也有一点就是很多东西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教师就要借助我们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其他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好的。今天这堂课的评价语言相对来说比较单调,整堂课“特别好,特别棒”出现的比较多,但是没有说清楚哪点特别好,是语言特别响亮,还是说的.特别有条理,没有给学生一个引导。

今天这堂课在董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提问几个学生都无果后,坐在后边的我们也捏了一把汗,好在后边有一个学生说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在自己的课堂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使劲引导,学生就是不明白。今天教研我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原因可能如下1.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问题。比如今天的课堂上让提问题但是很多还是却给出2+3=5,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明确什么是问题,这一般出现在低年级。2.挑选的学生对象。一个问题给出之后教师要考虑哪个层次的学生可以回答上来,我们不能给出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却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我们强调关注学生但是也必须承认学生差异的存在。在提问2-3个学生还是没有出现答案后教师完全可以做一个示范。

不管在哪个年级我们都不太适合满堂灌,低年级刚接触算式我们应该给学生流出一定时间让他们课堂上书写,同样高年级我们也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板演,留出一定时间查漏补缺。

我们一直在说为什么年级越高学生的越不敢尝试新的东西,越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觉得我们老师有时候得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我们有没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比如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用圆圈代替熊猫画一画。为什么限制要用圆圈,三角不行吗?书上出示的例题也有三角啊,所以无形之中我们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越来越按照我们的思维发展,最后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也变成了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样子。

学习是一件主动的事情,不断进步,我一直在努力!

篇2:一共有多少评课

今天有幸听了张老师上的《一共有多少天》,也就是 7 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张老师从容的教学态度,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了学生以及听课的各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节的设置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一是让学生在新课中自己编口诀,学生在学习了 1~6 的乘法口诀的记住上自主的`学习,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学生汇报交流 7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良好的归纳出 7 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口诀的意义也能表述清楚。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是张老师比较注重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她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受之以鱼。另外通过巧记口诀,比如口令、儿歌的方式,找规律的方式,让学生对 7 的口诀熟练掌握。最后又通过轻声读、齐背、小组背、男女生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7 的乘法口诀。

篇3:房子该多少“潘币”一平米

10月5日传奇人物乔布斯离世后,潘石屹先后发了几条悼念乔布斯的微博,其中有一条写道:“苹果董事会应该马上做出决定,生产1000块钱以下的iPhone和iPad,让更多的人用上苹果的产品,这实际上就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很快遭到了网友的反调侃,“请潘总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这个玩笑发展到最后,出现了“潘币”:1潘币=1000元人民币。潘石屹在博客中评论说:“‘潘币’调侃背后是对高房价的不满”。

事实是,对高房价的不满已然成为社会的焦点。在近期严厉的调控之下,房价终于开始下调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价仍然高不可攀。地产界另一个“明星”任志强认为,商品房每年生产量只能满足约城市总家庭户数不到3%的需求,只是政府在摁,而且用行政办法,恰恰说明供给严重不足,需求极大。

10月中旬,任志强受邀在合肥开讲,就说:“房价依然有上涨的压力,不会大幅降价或者崩盘”。“也有一些企业出现了降价,但它不是一个全国普遍现象,不会出现大幅度降价或崩盘。”因为即使是在严厉的政策下,全国的总销售金额和总销售面积依然还是在上涨,特别是总销售金额,约上涨了26%,远远高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这就意味着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消费需求,而是打压都打压不住的需求,一旦放松,会涨得更加厉害,所以目前的局面是紧缩的。”

对本轮调控,早有地产商嗅到了风向。4月中旬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表示:“目前,房价还看不到会下滑的迹象,但是这个趋势再发展下去就很难讲了,因为现在还不知道政府是否会出台更严厉的措施。”果然,随后就有限购令出台。而对于政策退出后房价报复性反弹的情况,他表示:看不到迹象。

同样认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可能面临一定压力”的,是招商地产董事长孙承铭,6月7日,他在招商地产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如是分析。

其实,早在去年11月,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就预测过:“我不经常说,但是我每次说还算比较准。对于房价未来走势,我认为明年下半年会麻烦一点。”这次他又说对了。

降价潮袭来,地产商们即使不“大惊小怪”,也很难按部就班。富力地产9月下旬宣布,将该公司年初确定的销售目标400亿元人民币,下调为320亿元。该集团董事长李思廉表示,作出调整年度销售计划的考虑,是因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国内和国际金融在短期内不可观的前景,富力地产在此大的环境之下主动求变。他说:“楼价一直不太高,已经没有降价的空间;但市场上目前太多负面消息,所以也涨不起来。”

调控显然让地产商们高兴不起来。有分析认为,降价是房企惟一的出路,只有抢先降价,而且降得到位,才是最好的做法。万科的行动总是快一步,在别的地产商还在观望的时候,他们就动了。6月4日,万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清林径项目由于开盘价格下调,当晚就售罄,成为今年以来深圳首个“日光盘”。而据称,地处北京、深圳的金隅万科城、万科金域缇香将于11月分别推出均价比之上期房源低了3000元/平方米的三期新房源以及均价比开盘价优惠约1000元左右的精装修房源。这一次,远在美国的王石再不谈拐点,只做不说。

房价终于回调了。这让一些地产商的乐观预言化为泡影。阳光100集团总裁易小迪在9月30日的博客中曾表示,受持币观望的购房者入市带动,“金九银十”楼市销量将有所反弹。但事实是,虽有九月十月,却没有臆想的“金九银十”的到来。

也有不愿意降价的地产商。长沙新长海广场的营销总监黄国钊表示,尽管感觉当下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比较浓厚,但新长海集团目前的资金实力还是比较强,所以就算接下来市场价格有起伏,集团还是会遵循之前的原则,不会考虑降价销售。

潘石屹分析住宅地产商的心理时说:“现在正处在最关键的时刻。住宅开发商会不会下调房价,从他们的心理来说,只有在资金链出现困难、甚至断裂危险时,他们才会做出降价的选择,降价是所有办法中最后一个选择。”

日前,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家乐园集团总裁陈云峰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目前房地产业调控政策正处于持续深化阶段,其中压力最大的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上海和北京局部房价现阶段松动得比较明显,预计在政策持续下,房价还会进一步下行。相对而言,二线城市市场目前还比较稳定,而三四线城市房价还在上涨,整个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今年初,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次论坛上,陈云峰说,中国房价2011年一定会在调控中顽强增长,且上涨幅度不会低于20%。而在2010年,他曾预测当年房价会上涨20%,最后实际上涨幅度为24%。1月16日,一家中央级网络媒体如是写道:“在陈云峰看来,2011年的宏观调控中,房地产市场将会有惊无险,地产商们依然心存乐观。”

但陈云峰承认,房价上涨太快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危害。

篇4:这个方队共有多少人

这是一道求总人数的实心方阵问题。特点是已知方队四周(即最外层)的人数,要求方队总人数是多少。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实心方阵问题的计算公式,把方队看作实心方阵,弄清四周人数与每边人数的关系,先算出实心方阵每边人数是多少。

公式:如果是实心方阵,则有:①四周人数=每边人数×4-4(方阵4个角重复算了一次,应减去4)。②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4。③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

解题方法:应用方阵法或列方程解法。

解题:方法一:每边人数:(60+4)÷4=16(人)

总人数:16×16=256人(人)

方法二:设每边x人,则四周人数为

(4x-4)人,总人数为x×x人。

4x-4=60

4x=64

x=16

16×16=256(人)

答:这个方队共有256人。

征答题1:已知某足球教练与两位球员今年的年龄之和为100岁,12年后教练的年龄是这两位球员的年龄之和,那么教练今年是多少岁?

篇5:一共有多少教案

一共有多少(认识加法)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加法意义。经历将2个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2、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3、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看图说图,并能列式计算。教具、学具准备: PPT、铅笔、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发学趣:

师:同学们,老师的左手里有2支铅笔,右手里有3支铅笔。(动作:双手缓慢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 生:5支铅笔。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一共有多少”(板书)

请全班同学拿出小棒,跟着老师一起来边比划,边说:我左手里有2支铅笔,右手里有3支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5支铅笔。

二、探究新知:

1、熊猫图(认识加法算式)

出示熊猫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用完整的话对该图进行描述。师:你从这幅图里看到了有()只熊猫在吃竹子,有()只熊猫在玩皮球,(动作:合起来)然后······ 生:······(要求学生完整的将三句话说完整)

学生边说,老师一边在黑板上记录:3 师:现在,老师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三句话。在上面的三个数字之间加上运算符号。请看:3 + 2 = 5(板书)

加号

A.认识加号:这个符号(+)叫加号,表示将前后的两个数字合起来 B.学习加号的写法:书空(2根线一样长)C.读作:3加2等于5(读两遍)

师:算式:3+2=5在这幅图里面,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3+2=5表示: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合起来一共有5只熊猫。

2、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听指令,摆学具。(下面三种情况)请学生将以下三种情况,完整的表述出来

○○○(板书:1+3=4)○○

○○

(板书:2+2=4)○○○○

(板书:4+1=5)

三、巩固练习:

1、动笔算一算:

书P24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书P25页练习通过PPT展示出来,让学生先动嘴说一说,再引导学生列式

2、说一说:

出示书P25说一说中的4副图,请学生根据图用三句话进行表述,再进行列式(引导学生发现并渗透加法的交换律)

四、总结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一共有多少”,明白当我们需要将两个部分的数量合起来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加法算式。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小眼睛去仔细观察,找找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加法,好吗?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板书:1+3=4)+ 2 = 5(板书)○○

○○

(板书:2+2=4)

↓ ○○○○

(板书:4+1=5)

加号

读作:3+2=5

作业设计:

1、书P25第1、2题

篇6:一共有多少教案

一年级上

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教学具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好,我姓吕,可以怎么称呼我啊?欢迎吕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吗?欢迎吗?那掌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转过身去把掌声也送给来我们班听课的老师们吧。我们班同学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为了表扬大家,奖励大家一个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吕老师说123,同学们接下去一起说静下来,并且一边说一边把双手摆好放在桌子上,听明白了吗?准备:123……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上什么课?那吕老师提个数学问题:你们会数数吗?谁来数一数?同学们,等会上课能像这位同学这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的,吕老师会把这个笑脸奖励给大家。刚才吕老师问大家能不能数数,下面我想问同学们会倒数吗?从10倒数到0,我们就开始上课好不好?

(一)游戏导入:猜一猜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猜水果游戏,要猜的水果藏在吕老师手上,谁第一个来猜?

提示:我们招贤最多。

恭喜你猜对了,光荣的坐下。

师:刚才没难倒大家,下面加到游戏难度喽,怕不怕?

请大家猜一猜吕老师背后这只手上有几个胡柚?(可以提示太多了„„)

恭喜你猜对了。

师:请看吕老师两只手上的胡柚一样多吗?这只手有几个胡柚?

这只手有几个呢?

那吕老师手上一共有多少个胡柚?

师:你怎么知道是4个的?

师:一共有多少个胡柚?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同学说的真具体,一共有多少个胡柚,就是把两只手的胡柚合起来。

怎么合?谁来表演一下。

师:像这样合在一起就是为了解决哪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贴在黑板上。

师:下面跟着吕老师把问题读一遍。

要解决吕老师一共有多少个胡柚,就是把几个胡柚和几个胡柚合起来啊? 出示胡柚,贴在问题的后面。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还请了一位好朋友跟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2、出示图片1 师:好!请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告诉老师,她是谁啊? 生:笑笑!

师:回答正确。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回答又正确。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师:根据这个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笑笑一共有多少只铅笔?老师把这个问题贴出来。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卡纸准备好的)师:想一想,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什么意思? 师: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

下面我们去看看笑笑和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请看大屏幕。

3、出示图片2

师:和你们想的一样吗?

师:说得真棒!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笑笑把几支铅笔和几支铅笔合起来?

出示铅笔:图片准备 师:那笑笑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生:一共有5支铅笔。师:你怎么知道是5支? 生:我是数一数的。师:数给大家看看。生:12345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下面跟吕老师一起把问题读一读: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4、认识加号,学习加法

师:我们班同学真能干,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 和吕老师一起来夸夸自己。

刚才帮老师解决一共有多少胡柚时,我们把一个胡柚和三个胡柚合起来算,帮笑笑解决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的时候,把二支铅笔和三支铅笔合起来,那像这样把两样东西合在一起算出一共有多少,在数学上可以用算式来表示,你们想不想学啊?看看哪些同学是想学的。

师:首先咱们来看,笑笑这只手几支铅笔?那把3写下来,这只手几支?那把2写下来。

师:怎么表示把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呢?

要用到一个重要的数学符号:加号

加号会写吗?有些同学已经会了,下面看吕老师写一遍。下面跟吕老师读一遍:加号 加号就是表示把两样东西合起来

现在要把三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所以要把加号写在3和2的中间 不能写的太大,也不能写的太小。

师:一起跟读一遍:3加2 师:同学们,因为这是加号,所以我们就把这个算式叫做:加法算式。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认识加法 师:下面谁能说说看3+2表示什么意思?

师:3支铅笔和2只铅笔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支铅笔 那我们就说3加2等于5(板书“=5”)下面我一起来读一读这个算式:3加2等于5。

5、试一试

师:下面看看这个问题,谁能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师:1+3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写出几个加法算式了?会难吗?

那吕老师要出题考考你们了。请看大屏幕。

6、学习计算加法

(1)提出问题:谁能读一读这个加法算式?它表示什么意思?

(2)想一想:1+3等于多少?谁能算出来?

(3)交流反馈:

方法一:逐个数

方法二:接着数

(4)得出结论:得数是4

7、算一算

黑板准备题目:

2+1=

3+1=

2+2=

1+4=

2+3=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1)同学们,我们又一起解决了一个问题,和你们合作真是太愉快了,你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玩小棒,愿意吗?下面请看黑板,老师写了一个加法算式,请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

(2)想一想:这个加法算式除了表示2根小棒和一个小棒合起来,一共是多少根,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3)同学们,下面你们自己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根据自己摆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写在白纸上,并且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听明白了吗?

2、做一做:

书本第68页。

3、提高练习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到这里我们回过头去看看,今天认识了哪一个新符号?加号表示什么意思?

篇7:《一共有多少》教学反思

1、多媒体配合教材,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

本节课由“复习导入,嘹亮的读题声”——“接受邀请走进城堡”——“城堡第一层:大哥哥、大姐姐的相遇”——“城堡第二层:天鹅湖的问号”——“城堡的主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回到课堂:你学会了什么”五个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城堡闯关”的情景。PPT播放着美丽的图案,使情景与学习内容相映成趣。随着情景的推移,教学内容也是一环扣一环,激发着学生想要去探索的欲望,学生积极地体验着学习的过程。

2、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算法的多样化与择优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思考解题方法,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来,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学生列出四个算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你觉得什么方法不太好,为什么?”让小朋友们自主地去思考,自主地去解答,将最简便的解题方法运用至今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这体现了算法的择优法。

3、及时处理课堂生成,借此机会教育学生

在总结例题时有一位别班的家长来送书,我先请学生坐好,再出去与家长了解情况后,解释我们正在上公开课,她的孩子在楼下一年级二班。转身回来便和学生说:“有一个二年级的小哥哥今天上学忘记带数学书了,他的妈妈来给他送书了,我们可不能像他这样丢三落四,每天早上上学之前都要检查检查书包。好的,我们继续刚才的学习内容??”我认为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小状况”,教师要处理好这些“小状况”,并向学生们解释刚刚是怎么回事,最好还能借此机会向学生们灌输思想,渗透德育教育。

一节课有优点、有亮点,必然也会有缺陷,我认为我的不足有以下几点:

1、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也要像语文一样,请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教师应当更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回答。看图列式题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我读懂了题目是什么意思,我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2、语言要更加精炼

这个我深有体会,正式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有4个月,在这4个月中我一直在思考我要怎样解释学生才会懂,我要怎样运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我的意思。

篇8:一共有多少天 教案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 孙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作业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奠基新知。通过“开火车游戏”回顾2-6口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刚才大家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是什么心情?遇到高兴的事,我们都愿意与大家分享。让我们来听听看看要淘气笑笑他们有什么高兴的事?(出示课件)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编写口诀。

(1)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表。第一行是指几个星期,第二行是指有多少天。(2)填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完成表格;

②发现“依次加7”的规律。

(3)出示点子图,引导学生自主编口诀。

①圈第一、第二、第三行点子,说一说乘法算式以及乘法口诀;

②自主完成,说一说,并完成前六句学过的乘法口诀; ③小组合作讨论(三分钟),完成后三句乘法算式以及乘法口诀。

教师讲解七七四十九与算式的对应,以及《西游记》故事中七七四十九的应用。

4、巩固知识,体会快乐。

①开火车:任意一位学生开头说一句口诀,后面的学生接“口诀”; ②对口令。

5、快乐游戏,熟记口诀。

全班齐读,不同形式对口令,同桌互问互答,鼓励学生背诵。

6、知识拓展。7×8=?

①7×8=7×7+7×____;②学生思考其他方法。

7、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寻找生活中7的口诀。①一只七星瓢虫背上有7个点,八只七星螵虫背上共有几个点?

②找找文学作品中的口诀和7藏在哪里? ③七巧板。

(三)指引方向,课外延伸

结束语(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答。板:7的乘法口诀]让我们把它装进我们的小脑袋,做一个口诀表吧!

(四)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天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十四 3×7=21 三七二十一 4×7=28 四七二十八 5×7=35 6×7=42 7×7=49 7×8=56 7×9=63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教案设计

孙芳

篇9:高三地理公式一共有多少

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

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

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

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即: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即:日落时刻=12+昼长/2

6

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

极昼极夜的范围

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

某地昼长

某地昼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

某地夜长

某地夜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

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

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

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

耕地比重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

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

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

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

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

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篇10:《一共有多少》的教学反思

接下来用学生每天接触的铅笔作为教具,创设两手分别拿着3枝铅笔和2枝铅笔的情境,并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铅笔,提供了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加法的含义,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多体验把两部分物体合并成一部分的过程。计算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还应该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养成按顺序数数的习惯。

接下来提供小熊的情境图,让学生从实物演示、图像表征与符号运算的等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好的理解加法算式,在由图像表征过度到符号运算的过程应多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在“摆一摆,算一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先跟着老师摆一摆,说一说,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用语言表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说说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加法的意义。

在“巩固练习”这一活动中,我忽略了本课的重点之一,不应让学生看图就想到哪些数学算式,而是应该让学生多说说,多表达对图画的理解。

而到最后总结当学生说本节课学习了加法时,我提出的“什么时候用加法?”这个问题太泛,可直接说出当把两部分合起来成为一部分的时候可用加法,或者列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来回答,这个情境可用加法。

篇11:会计的证书一共有多少个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简称会计证

<<会计法>>规定,从事这一行的人员必须有此证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即会计职称),包括会计初级(助理会计师)、会计中级(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 报名条件

报考人员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符合下列条件:

1、报考初级资格:具备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2、报考中级资格:(1)大专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2)本科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3)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两年;(4)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5)博士学位。

3、经全国统考取得经济、统计、审计专业技术中、初级资格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初级资格考试: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2个科目。考生必须在一个考试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

中级资格考试: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3个科目。考生必须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

报考高级会计师的学历和资历要求

(一)申报对象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并取得会计师资格二年以上的在职会计人员;

2.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并取得会计师资格三年以上的在职会计人员;

3.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会计师资格五年以上或在大中型企业的财务会计岗位上担任主管职务二年以上,并取得会计师资格四年以上的在职会计人员;

4.大学专科毕业,累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十五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十一年以上,并取得会计师资格五年以上的在职会计人员。

5.对于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成绩特别突出,并已担任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经理或财务处长二年以上,且取得会计师资格五年以上,虽不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会计人员,由单位书面推荐,可作为申报对象,但其高级会计师智能化测评(人机对话)成绩和答辩(面试)成绩必须优良,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二)对于具有相关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会计人员,还须在现会计岗位三年以上或经全国会计师资格统一考试合格才能申报。

(三)对于曾从事与财务会计专业相近的审计、财政、税务、金融等业务工作,或财经专业毕业后从事计划、统计、物价等有关业务工作的,可将这一段工作时间与现在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时间合并计算专业工龄。

(四)对于先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后经全国会计师资格统一考试合格的会计人员,其注册会计师资格年限与会计师资格年限可以合并计算。

另外,还有注册会计师(CPA)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具有完全行为能力;

篇12:《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定稿)

教材简析: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支与2支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所以他们喜欢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从而获得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5以内的加法,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学前班,计算能力会稍差一些。学习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学习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学习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资源:小棒、铅笔、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1.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想)

2.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这位好朋友是笑笑,她左手拿3支铅笔,右手拿2支铅笔。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书中的情境,是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由情入境再入理。从而解决“一共有多少”的问题。】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解决左手3支铅笔,右手2支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1)学生汇报结果。预设:一共有5支铅笔。

(2)借助手中学具演示计算的过程。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2.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恩!说得真棒!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3.揭示加法算式。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设计意图:用图片代替实物进行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从本节课开始,要引导学生将图意描述完整,引导学生学会发言和倾听。】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1)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2)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卡片、小棒等学具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生活中会有哪些应用?

篇13:鲁迅全集一共有多少版本

鲁迅1936年10月辞世,迄今75年间,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曾编辑出版过许多卷数不同、版本相异的 《鲁迅全集》,但就编校内容质量与流传影响而言,在鲁迅著作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以下5种各具特色的全集版本:

第一个版本为1938年出版的20卷本 《鲁迅全集》。当时国民党一党专制,出版全集需要报批,而鲁迅的一些作品集属于查封的对象,所以这本全集只能以民间的方式出版,由上海复社接手编辑,所用时间仅仅四个月,因此不免有些遗漏。

第二个版本是1958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10卷本 《鲁迅全集》,第一次为鲁迅文集加了注释。但名为“全集”,实则是最不 “全”的一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只收集了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著作等,而他翻译的外国作品和编校的一些作品却另行出版。

第三个版本是1973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20卷本 《鲁迅全集》,是根据1938年版重排,但是删除了书中蔡元培的序言,个别地方也作了一些改动。这是在特殊年代下出版的一本全集,不能全面展现鲁迅的作品。

第四个版本是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6卷本 《鲁迅全集》,这是在1958年出版的10卷本基础上,又增加了 《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并将1912年至1936年的日记(1922年缺失),以及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书信都收了进来,当时编撰该全集时,几乎动员了所有重要的学者,被公认为是阅读和研究鲁迅的一个不可替代的版本。该版本中没有收录鲁迅的译文部分。

1981年的16卷本 《鲁迅全集》曾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鲁迅全集版本,不仅深受中国内地读者欢迎,而且中国台湾的谷风出版社也据此出版了繁体字的 《鲁迅全集》;日本东京的学刀研究社还与我国有关方面洽谈签约,以这一版本为底本,进行翻译编辑,于1984—1986年(昭和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出版了日文版20卷本《鲁迅全集》。

第五个版本是2005年由人民文学社出版的18卷本 《鲁迅全集》,该版从2002年5月开始修订,共改动近千处,修改、新增注释2000多条,增收佚文、佚信、原信100多封;收入鲁迅为增田涉答问函件集编约10万字。但鲁迅的译文集仍未收入全集。

篇14:公元前一共有多少年怎么算

公元前是个纪年法,公元前年数并没有确定的数,以公元为界限,往前数几年就是公元前几年。

所谓的公元就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算起两千零一十九年,那公元前的意思就是距公元前壹年以前两千零十七年,距离现在四千零三十六年。

公元前距今怎么算?

具体的算法公元前1年过后是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并没有公元0年,所以算公元前X年到公元Y年的时间段,算法是X+Y-1。

上一篇: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下一篇:鼎力推荐开放式作文教学中体验型写作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