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文化

2024-04-11

喜文化(精选12篇)

篇1:喜文化

乐山喜尚喜婚庆文化传媒公司策划书

一.概述

二.公司简介

2.1 公司介绍

2.2 项目背景

2.3 中国婚庆现状

2.4乐山婚庆状况

三.市场分析

四.市场目标

4.1 总体目标

4.2 具体目标

五.创意说明

5.1主题思想

5.2 宣传文案

六.媒体策略目录

七.活动方案

7.1日程安排

7.2活动布置

八.公共关系预算方案

九.效果展望

一. 概述

在每个人心目中,步入婚礼殿堂,是一生中最隆重的日子,婚礼的意义在于为一对相亲相爱的男女从此拉开婚姻的序幕。拥有一个完美、神圣、喜庆、个性的特色婚礼是即将步入婚礼的准新人的共同心愿。

婚庆行业是有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行业,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而现代意义上的婚庆业进入中国还不到15年,国内婚礼行业与国际婚庆行业接轨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又日趋成熟的消费环境以及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服务的需要,赋予了婚庆行业新的生命力。目前,国内婚庆行业涌现出众多婚庆品牌,形象变化吸引人们的眼光,胆大多数店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提供也只是普通的庆典服务,没有接触过最新最潮的婚庆典礼策划。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陈旧的婚礼套路和服务也逐渐被新式婚礼所代替。在不断吸收国外婚礼文化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出发,制订了公司的发展策略。

二. 公司简介

2.1 公司介绍

乐山喜尚喜婚庆文化传播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婚庆礼仪与庆典策划的服务型企业。公司以至善至诚,尽善尽美,引领时尚为己任,推陈出新,锐意进取,竭

诚为将准备结婚的新人们提供各类婚庆的服务以及婚庆典礼的筹备工作。

2.2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时尚追求,使得大众生活中婚庆习俗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诞生了一定规模符合我国国情的婚庆市场。通过这一市场不断完善和扩大,必定是婚庆文化走向更个性化和时尚化,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它是一个新型行业蕴藏巨大商机。

2.3中国婚庆现状

今年结婚的新人超过1000万对。带来了大约2500万的附加值,婚庆业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平均每年婚庆消费大约5000亿元。所以这个行业存在巨大的潜力。

2.4乐山婚庆状况

乐山现在经营的婚庆策划服务比较单一,提供的都是普通婚庆服务,并没对这些行业进行拓展,更没形成链条式经济,明显缺乏特色。乐山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对婚庆这两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婚庆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 市场分析

从中国第一家婚庆公司成立至今,婚庆市场的蛋糕越做越

大,牵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我国婚庆消费能力达数千亿。

篇2:喜文化

(1)红双喜一开,喜福滚滚来!

(2)生活,因双喜而喜悦;双喜,因传统而永恒!

(3)幸福团圆-红双喜!中秋佳节-红双喜!春节品家-红双喜!(4)乔迁新居-红双喜!生儿育女-红双喜!(5)中国喜·红双喜——中国喜酒!(6)中国喜·传天下——中国喜酒!(7)中国喜酒·红双喜!;

(8)喜传天下,人人欢喜——中国喜酒!(9)中国人的喜酒——红双喜!(10)喝喜酒,红双喜!(11)红双喜·始创于1042年(12)品味1042年历史——中国喜酒!(13)1042年已是一坛喜酒——红双喜!(14)喜庆时刻,中国喜酒(15)欢乐时刻,中国喜酒(16)没有喜酒——别娶我!(17)没有中国喜——别娶我!(18)没有喜酒——不结婚!(19)没有喜酒,,,不过年!(20)成功与喜庆的酒——红双喜酒!(21)中国婚宴酒——中国喜酒!

(22)结婚喝喜酒,一生好彩头——红双喜!(23)红双喜,坛坛是好酒!(24)有喜事,当然用中国喜酒!(25)喜宴,家宴,,,中国喜酒!(26)你喜,我喜,人人欢喜——中国喜酒!(27)缘定一生,喜愿未来——中国喜酒!(28)见证爱情,见证幸福——中国喜酒!(29)中国高尚婚宴元素——中国喜酒!(30)盛世中华,双喜中国——中国喜酒!(31)中华传统文化名酒——红双喜!(32)快乐时刻,中国喜酒

(33)演绎中国五千年喜文化——中国喜酒!(34)新婚喝喜酒——红双喜!(35)喜事连连——中国喜酒!(37)吉祥如意——中国喜酒!(38)美好生活,幸福团圆——中国喜酒!(39)品质若金,中国喜酒!(40)双喜临门——中国喜酒!(41)福禄寿禧——红双喜酒!

(42)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红双喜酒!(43)酿造幸福——红双喜酒!(44)大喜日子——红双喜酒!(45)美好时光——红双喜酒!

篇3:喜嘉源

普通复合肥养分释放曲线稳定性肥料养分释放曲线作物养分需求曲线稳定牲栏效_吕肥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来调节土壤中的脲酶硝化和亚硝化细菌活性, 一方面推迟氮素的释放高峰期, 达到作物的需肥高峰与肥料释放高峰相吻合, 另一方面减少氮素的辦溶损失, 提高土壤中氨离子浓度的机理, 减少了肥料的损失与浪费, 从而大大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稳定性专用肥实现一次基喜嘉獮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施, 免追肥, 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需要, 达到前期 (苗期) 控制地上生长, 促进生根;中期 (营养生殖期) 供应充足, 制造营养;后期 (成熟期) 不贪青, 活秆成熟。延长肥效期110-120天, _次施肥, 无需追肥, 提高氮磷钾综合利用率16%—2 0%, 延长作物叶绿素寿命、增强光合作用, 丨促进根系生长, 增强抗胁迫性。可减少氮使用量15%—3 0%, 降低收获物中硝酸盐含2〇%_30%。提高产量为大田11%_15%, 蔬菜保护地17%_25%, 经济作物10%—15%, 果''树10%—17%。作物生长时间稳定件jie料养分释放·物, 础舰律一致名称产品种类总养分氮磷钾适用作物施肥说明规格复混稳定性肥料氮磷钾>50%26-12-12玉米、水稻、小麦注意种肥隔离6-8厘米用量4 0-5 0公斤/亩40kg/袋复混稳定性肥料氮磷钾2=48%26-11-11玉米、水稻、小麦注意种肥隔离6-8厘米用量45-55公斤/亩40kg/袋掺混长效玉米专用肥 (加锌) 氮磷钾>52%2 7-1 2-1 3玉米、水稻、小麦注意种肥隔离6-8厘米用壹3 0-3 5公斤/亩40kg/袋山乐_源汜胭有眼公司地址: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前社区正阳路151号作物需要养分

喜嘉獮D免费服务热线¥0 0 0—新一代稳定性肥料产品简介翮一代稳定牲胭脚产品生产过程中, 添加了脲醒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磷活化素, 能够调解土壤微生物活性, 减缓尿素的水解过程, 延迟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 降低磷素固定从而达到尿素缓释放的作用, 提高磷素利用率。肥效期长:养分有效期可达120天。利用率高:氮肥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 磷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平衡供养:营养释放均衡一一释放期更合理。环保节能:减少氮淋失5 0%, 降排N2065%, 降低污染。主物技巟尿素脲酶抑制剂脲酶CO (NH2) 2+H2 (氨2NH3+C02产品中含有磷活化菌, 可活化土壤中非水溶性磷和被固定的磷, 以供作物吸收利用, 提高了磷的利用率。其次, 运用硝化抑制剂调节土壤中亚硝化细菌的活性以阻碍硝化与反硝化的发生, 使土壤中的氮以氨的形态存在于土壤中, 并配合保护剂使铵离子存留于土体中不发生过大的挥发、流失及反硝化损失。稳定性复合肥首先通过对尿素的水解转化进行控制, 限制其形成氨的速度从而达到控制土壤中铵及氨的浓度, 限制直接挥发损失。山乐_源汜胭有眼公司地址: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前社区正阳路151号

篇4:广东双喜营销“喜文化”

2007年11月12日,“同乐五洲,世界此刻同喜悦”──广东双喜世纪婚礼庆典在北京圆满结束。来自全球五大洲和全国各地的50对世纪婚礼新人代表将自己人生中最喜悦的一刻放置在“体验2008喜悦专线”中,通过游历香港、北京、青岛、秦皇岛四个2008年奥运会赛事举办地,亲身参与广东双喜策划的“为了明天──喜愿基金”各项公益活动,共同分享个人、家庭、国家的喜悦。而作为一项大型主题策划活动,世纪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举办了,在2006年引人注目的“缘定天路,喜传天下”世纪婚礼活动中,就已经有39对新人在全国人民的见证下成就了毕生的喜悦。

虽然这两次活动获得了如潮一般的好评,但这仅仅只是广东双喜塑造品牌个性、表达“真心传递喜悦”品牌核心价值的品牌运作的一部分而已。

做中国“喜文化”的传承者

实际上,喜文化是中国最为传统的一种文化之一,中国喜文化早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喜悦涵盖了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丰裕,喜悦的生活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诸多人生美妙时刻几乎都可以用“喜”来概括。

而早在100年前,“双喜”品牌的诞生就和中国人对“喜文化”的执著追求密不可分。1906年,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从日本留学归来,创办了南洋烟草公司,开始生产双喜牌香烟,打出的口号就是“快乐和富裕的双重祝福”。当时正值清朝末期,对于生活在民族耻辱、封建专制双重背景下的中国人而言,根本谈不上有多少“喜事”可言,但是恰恰如此,中国人对于“喜”的追求就愈发强烈。“双喜”就此抓住了中国文化、民族心理中最为根本也最能引发共鸣的一个“诉求点”。相应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双喜”选择的也是以纯正的“中国红”为底色,配上带有剪纸背景的繁体“”字商标,完全是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民俗文化,也表达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因为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喜文化”中,加上口感品质俱佳,“双喜”很快就打出了一片天地。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民富国强,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群的压力陡增,人们的喜悦感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增加,反而处于不断流失的境地。但中国人千百年来追求“喜”的文化并没有变,作为“喜文化”的代表品牌,“双喜”承担了寻找喜悦源头的重任。

喜悦的原因不少,国家兴旺、个人成就、婚庆、生儿育女、节日、畅饮,都是喜事,那么贯穿其中的最根本的因子是什么呢?广东双喜通过广泛调查,发现轻松、自由、没有压力、知心伙伴和纯真的感情,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最为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实际上,只要能真心交流、真心分享,人们就能产生喜悦的感觉。在紧张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对于真心、真情的要求更高了,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喜悦的真谛则是与朋友、亲人真心地分享,然后传递。

于是,广东双喜将自己品牌的核心价值定位于“真心传递喜悦”,沿用了将近20年的“双喜双喜,人人欢喜”的广告语也在对品牌内涵的审视下改成了“喜传天下,人人欢喜”:“人人欢喜”向来是“双喜”品牌的追求,而“喜传天下”则传达了“双喜”的指向及胸怀。

广东双喜挪了挪身子,把自己更深入地扎根到中国的“喜文化”中。广东双喜有志于做中国“喜文化”的传承者,打造代表中国“喜文化”的第一品牌。

挖掘喜文化的营销价值

仅仅有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定位,有了新的广告语,还是不够的,需要做和真正考验企业的是:如何将这些东西灌注到消费者的心中?毫无疑问,广东双喜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是相当出色的。通过一系列紧扣品牌理念的品牌主题活动,“双喜”以坚定的信念真诚地传递着喜悦。

2005年岁末,广东双喜携手共青团中央举办了“为了明天,人人欢喜”大型公益慈善晚会,并且在晚会现场捐助1300万元,独家出资设立“喜愿基金”,致力于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06年,广东双喜出资100万元,与南方日报社共同主办了“重走长征路,喜愿传中国”活动,以纪念长征70周年为契机,帮助革命老区贫困学生,实现革命先烈的夙愿。通过这些活动,广东双喜为都市人提供不一样的精神号召,不一样的喜悦。为了更加便利地传播品牌理念,广东双喜还印刷了自己的品牌杂志《中国喜》,并且开通了中国双喜品牌网站,借此展示“双喜”的品牌文化,诠释“双喜”品牌的核心价值。

当然,最为重要的则是广东双喜所策划的两次大型品牌主题活动:世纪婚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双喜并不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图腾──“”。这个字分拆开来就是两个单个的“喜”,单个的“喜”表示的终归是一己之喜,是一个人的喜悦,而两个人的喜合起来,就成了“”,便意味着一种特殊的喜悦仪式。这颇具象征意义:“”包含了“喜”的成分,但又仪式化地变成了所有参与者甚至旁观者集体的、共同的“喜”,并且这种“喜”在分享和传递之中,得以扩展。

广东双喜所主办的世纪婚礼触到了中国喜文化最常见的一种状态——婚庆喜,并通过新闻热点时间的串联让婚礼这一看似平常的活动提升到更高的高度。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作为当时最为热点的新闻事件之一,广东双喜的策划团队敏锐地发掘了这一公共事件对于品牌传播的价值,并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让青藏天路上的世纪婚礼成为当年最耀目的公关传播事件之一。

青藏高原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都有着神圣、纯洁的含义,直通拉萨的青藏铁路穿越了诸多人迹罕至的神秘仙境。如果把高原、雪域、圣城同见证爱情的婚礼结合在一起,肯定是浪漫和神圣兼具,一定能够吸引很多人关注。

事实确实如此。2006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广东双喜“缘定天路,喜传天下”世纪婚礼在广州、东莞、北京、桂林、汕头五个城市举行巡回路演和现场报名活动,受到众多新人的热烈欢迎,一共吸引了1770对全国各地的新人报名。通过两轮评选,最终39对新人入选,他们作为“为了明天──喜愿基金”的爱心天使,将新婚的喜悦和慈善的爱心在青藏铁路沿线传递。2006年10月5日,在拉萨布达拉宫前,39对新人举行了集体婚礼庆典。婚礼举办之前,“喜愿基金”捐赠25万元用于资助当地贫困孩子入学。

将青藏铁路通车与世纪婚礼结合在一起,再为其渲染上浓厚的公益色彩,活动本身便具有经典意义,但是广东双喜还要做到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己品牌的核心理念,把“喜悦”贯穿其中。比如,进行网上报名时,要求新人们写下“他(她)让我最喜悦的一件事情”;从39对新人中选出具有特殊背景的6对新人,在西藏的6处特殊地点让他们进行生活体验,等等。此次活动在网易官方网站上一共收获了近1800万次浏览与点击,吸引了全国两百多家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这本身就契合了广东双喜所具有的“真心传递喜悦”的品牌核心价值。广东双喜一位负责人表示,广东双喜一直以发掘喜悦的真正涵义为己任,希望通过“喜文化”的传播达到“喜传天下”。婚礼是每个人最值得喜悦的人生大事,广东双喜举办的世纪婚礼为新人们提供了一个体验喜悦的平台,将人生大事凝结于国家大事之中,将喜悦传遍天下,让所有的人能共同分享喜悦。个人喜,家庭喜,国家喜,在此融会为一。

因为收到了非同寻常的整合传播效果,“缘定天路,喜传天下”世纪婚礼策划荣获“2006年度中国十大营销事件”。知名营销专家、采纳品牌营销顾问机构总经理朱玉童评价说,能够借助西藏铁路开通这一事件平台,进入一个大事件,这是一个很棒的活动,而“双喜”又不是简单地做事件,而是打造文化符号,结果很出彩。“烟草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香烟品牌必须成为文化符号,一旦成为民俗的文化符号后,可能以后就不用花很多的钱投到广告上去,人们自然会产生很大的联想。”

喜悦:双喜的品牌气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东双喜给人的感觉是偏安华南一隅。事实上,自从2003年广东中烟工业公司成立以来,经过持之以恒的品牌建设和宣传,“双喜”品牌的销售实现了成倍增长,2006年“双喜”的销量接近100万箱,销售区域也在不断扩张,并成为中国卷烟销售十强中综合档次最高的品牌,解放前就畅销大江南北的品牌再度向“全国性品牌”的目标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与之相应,广东双喜的视野也开阔了许多。继2006年参与西藏铁路开通这样的大事件后,它又如法炮制,继续参与大事件之中,而这一次的背景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7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喜缘盛会,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只要你是2006年8月29日至2007年9月18日期间注册的新人,只要你能提交你最真心的喜悦材料,就有机会从众多报名参加本次世纪婚礼的新人中脱颖而出,入选成为双喜世纪新人,幸运地提前让奥运见证你恒久的爱情!”中国双喜品牌网站如是写道。

为了让更多的新人参与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广东双喜将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北京、沈阳、济南、郑州、温州、海口、南宁、长沙、南昌、福州等10个城市,最终选出了45对中国新人及5对来自五大洲的新人,一同作为爱心大使前往香港、青岛、秦皇岛、北京四个城市体验奥运项目,并沿路传递喜悦和爱心。

这些新人们从香港赛马场到青岛帆船比赛基地,再到秦皇岛足球赛场,然后在北京居庸关长城放飞2008只象征美满和幸福的和平鸽向2008年的北京传递真诚的祝福,最后在中央电视台《同乐五洲》录播现场完成双喜世纪婚礼庆典。这一次,“个人喜”和“国家喜”更是得到了完美结合,广东双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喜悦传遍天下”的品牌愿景。

北京奥运会是体育竞技的盛会,又何尝不是商业竞技的盛会?相较于那些奥运赞助商,像广东双喜这样的非奥运赞助商需要做的则是巧借奥运东风。“体验2008”世纪婚礼将个人之喜与国家之喜融合在一起,广东双喜非常顺利而自然地进入一个历史大事件中,得以充分展现自己的品牌理念,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篇5:慢享“喜”酒文化喝喜酒从何而来

在婚俗与婚尚面前,人们总因追求后者而淡忘了前者。于是对于喝喜酒,新人关注的目光大多集中到酒杯是否系了红色缎带,婚纱摄影喝交杯酒姿势是否优雅等细节上,而蕴藏在喜酒中的婚俗礼仪却在记忆中日渐模糊。本期陈富美女士将为我们详细解读婚宴喜酒文化中的内涵。

一场完美的中式婚礼通常会全面涉及衣、食、住、行,以此来体现“喜庆”与“圆满”,因此在中国结婚庆典中从不会缺少点染中国红的嫁衣、飘散中国味的喜酒、洋溢中国风的洞房、粘贴中式喜字的婚车„„

从传统文化中领悟,酒不仅是设宴邀友时能够助兴的佳酿,也是婚礼庆典中可以带来吉祥寓意的饮品。酒既与“九”音同相联,在传统文化中“九”最大,富有吉祥寓意,又与“久”同音相通,中国新人最期盼的祝福莫过于“白头到老”、“天长地久”。于是影楼摄影酒成为了婚宴饮品的 “上宾”,是中国婚礼中必须登场的吉庆物。

喜酒品种

国人喜事与喜酒相伴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通常认为没有酒办不了喜事。虽然酒的品种不一,但对婚宴而言,意义是相同的,都有“长久”之意,所以酒的原料、品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新人可根据自己婚礼的风格来进行挑选。

现今,为配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菜肴,在中国婚宴中,新人多选用红酒、白酒。在大城市中,红酒多作为婚宴的开场酒,一是因为色调为红,让人联想到喜事;二是相对白酒,宾客饮用红酒不易产生不适感。而白酒能成为婚宴喜酒中的主角,主要在于其伴随时间的累积而愈发浓郁醇香,具有“长长久久”、“白头到老”的喻义。

当然,在中西合璧的婚礼中,部分新人也可启用白兰地、威士忌这样的洋酒作为婚宴用酒。位于村镇的新人为强调本土特色,也可选择米酒或当地的果子酒。但是,在婚宴中应固定好酒的品种,不易搭配太多,否则易醉。

喜酒礼仪

民间婚宴礼仪繁琐且讲究,从入席落座到菜品组成,婚纱影楼从进餐礼节到菜品摆放,都有一整套礼仪规矩。喝酒作为中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式,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亲家对敬表明会亲订约、新人喝交杯酒意为同甘共苦,向父母敬酒表示认亲入门„„

篇6:喜文化

喜小儿病愈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喜见吾家玉雪儿,今朝竹马v廊嬉。

篇7:喜文化

长安喜雪

作者:朱湾朝代:唐体裁:七律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

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

篇8:“喜”字的构形及文化蕴涵探究

一、“喜”字构形及其文化蕴涵探究

《说文·喜部》:“喜,乐也。从壴从口。”郭沫若《卜辞通篡·世系》:“壴,乃鼓之初文,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喜,乐也,从壴从口。壴象陈乐立而上见,从口会意,从口者笑下曰喜也。”清代学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闻乐则乐,故从壴;乐形于谈笑,故从口。”可见,“喜”本义为高兴、快乐,即击鼓欢笑之意,从壴从口会意。如《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其中“喜”字便用其本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象形的“壴”字和“口”字到会意的“喜”字,作为文字内容承载形式的字形,本身就已成为汉字文化蕴涵的一个很好的镜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快乐,高兴),再加之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先民当然很难用具体客观的形象把它描绘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以自己及广大群体成员早已熟悉的,并与所指新事物(快乐、高兴)联系密切的东西(“壴”和“口”),再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从而创造出能指代所指的新事物,并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新汉字(喜)。因此,造字时代特定的社会文化信息便在所造的汉字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在“喜”字构形中体现出来的“壴”(鼓)与先民生活紧密的联系,也可以想象出造字时代特有的文化生活场景。同时,它也体现了汉字发展过程中由“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到“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巨大进步,印证了汉字发展过程中“自象形指事,以至会意谐声,而文字之体备矣”的历史进程。

二、常用的含“喜”字词语及其意义中的文化蕴涵探究

常用的含“喜”字词语在普通话中并不算特别多,如词源(1979年)中,“喜”字头词语共收入22条;《现代汉语词典》(2006年)中共收入“喜”字头词语39条。归纳起来说,诸多含有“喜”字的词语,其中“喜”字所代表的意义大致也就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表示“高兴,快乐”,这是“喜”字的本义;二是作动词表示“喜好”之意,如《诗经·小雅·彤弓》中的“我有嘉宾,心中喜之”;三是作名词表“可庆贺的事,吉庆的事”,如《周礼·秋官·大行人》中的“贺庆以赞诸侯之喜”;四是表示“适应于”之意,如宋苏轼《格物粗谈》中的“松喜干,桧喜湿”便用此意;五是特指妇女“怀孕”。我们不难发现,“喜”字的第二、三、四种意义都是由“喜”字的本义引申而来,且前四种意义都为古今常用意义,自然,也就难以体现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蕴涵。但第五种特指的意义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尽管该意义在古今汉语口语中也为常用意义,如《红楼梦》第十四回便有“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现代汉语口语中也常用“有喜”特指“怀孕”,但二者显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词汇意义的比喻或引申,而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在汉语口语中具体的体现。

笔者以为,用“有喜”特指“怀孕”,既是人们在不能分辨弄璋、弄瓦之喜的情况下一种简单而笼统的代称,也从侧面折射了古代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尽孝道、重后嗣的传统思想。在这种意识形态中,“怀孕”当然就是一件莫大的“喜”事!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中外语言中普遍存在,并在我国言语交际中源远流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禁忌。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中谈道:“在现代人意识中,忌讳是因为‘言之不雅’,但历史地说,‘塔布’(笔者按:“塔布”即禁忌Taboo)跟语言拜物教是一个来源,都是对自然界的不理解,‘不理解自然导致了恐惧,恐惧产生了迷信’。超自然的神力,表现在外界的水、火、风、雷,表现在人生的生、老、病、死。特别是两性相交产生的新的生命这件事引起极大的神秘感。性器官、性行为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与此有关的月经怀孕之类也是说不得的。”显然,用“有喜”特指“怀孕”也经历了一个“由于不理解自然并导致恐惧”而产生语言禁忌到“由于言之不雅”,“避俗求雅”而产生语言禁忌的变化过程。这与有的学者提出的“耻恶词语禁忌”中的“避羞耻语讳”是完全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人们还常用“有了”、“有身子”来替指“怀孕”,就更体现了人们“避俗求雅”,在口语交际中竭力回避“羞耻语”,而追求隐晦、委婉表达方式的态度和文化心理。

但另一方面,与上文中用“有喜”特指“怀孕”所显示的人们这种“避俗求雅”,注重语言禁忌的心理相一致的是,诸多含有“喜”字词语所蕴含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中“避凶趋吉”,追求完善,对文字充满迷信和崇拜的文化心理。

人们对文字的崇拜是从汉字创制之初就有了的,而文字崇拜的极端就是文字迷信。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因为文字产生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就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语言与神话》一书中所说的“人们把人类的全部成就都看作赐来之物”而产生的敬畏和神秘之感了。《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北宋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谈道:“吾每读圣人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移用也。”这些无不显示了人们对文字的崇拜和迷信的心理。再深究其原因,便是“语言所代表的东西与所要达到的目的,根据原始信仰,都相信与语言本身是一件东西,或与语言保有交感的作用。因为这样,所以一些表示欲望的词句,一经说出,便算达到了目的,与一般的呻吟、惊叹、挥手、槌胸顿足等自足的作用,没有什么区别”。“文字本是将语言由着听官移来视官的东西,所以对于语言的迷信都可移到处置文字。然因文字比较有形可见,所以对文字迷信更深。”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通过文字能推知人事的吉凶祸福,如民间盛行的测字占卜之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自然也就促成了人们避凶趋吉,追求吉祥文字话语的文化心理。笔者认为,这也正是诸多“喜”字词语产生的缘由及其承载的文化蕴涵。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收录的喜车、喜果、喜酒、喜联、喜糖等词语皆特指结婚时所用之物,但“喜”字本身却并无“结婚”之意。显然,它所要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人们这种追求吉祥的文字崇拜心理。再如喜丧、黑白喜事等词语,不仅包含了语言避讳的文化传统,而且更体现了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甚至连喜鹊(又名干鹊、鹊)、喜蛛(又名蟏蛸)等名称的由来也应是民间传说(民间认为二者皆属能报喜兆祥之物)与人们这种文化心理相结合的产物。

三、“喜”字在特殊语用中的文化蕴涵探究

此处所指的“喜”字的特殊语用主要指人名、店铺名、商品名中常用的“喜”字和民间举行婚礼时在门窗上粘贴“囍”或“喜”字的习俗。为表达方便,本文暂将“囍”也作为一个汉字处理。如前文所述,缘于对文字的迷信和崇拜及追求完美的文化心理,人们自然而然地注重人名、店铺名、商品名的用字传统是不难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已经把人名、店铺名、商品名分别同个人命运、店铺的经营状况、商品的销售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所期望实现的结果当然就是“人如其名”,“财运亨通”,“生意兴隆”。古人起名如颜之推在《颜氏宗训·风操》中所说的“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中也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可见,这或许也正是众多古今名人及普通民众改名换字的主要原因!同样,对于一个新店铺开业,新产品上市,取一个人们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喜气的名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喜”作为人们心目中一个很吉祥的文字,自然就成为人们在取名时(包括人名、店铺名、商品名)一个很好的选择。人名如《白毛女》中的“喜儿”,《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甚至连韩国著名影星金喜善的中文译名也选用了“喜”字;商品名如“喜之郎果冻”、“报喜鸟服饰”、“登喜路服饰”都是人们所熟知而响亮的商品品牌。

而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中,人们在举行婚礼时往往喜欢在门窗和嫁妆上贴上红色“喜”或“囍”字的习俗也由来已久。笔者以为,此举不仅烘托了喜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同样体现了人们这种对文字的迷信和崇拜的文化心理。此外,“囍”字的起源还与民间传说的北宋王安石以一副对联而金榜题名并喜结良缘的传奇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王安石因为用赴京师汴梁赶考途中一马姓人家招婿用的半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对出了考场上主考官拟出的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而金榜题名,又用主考官拟出的半副对联对出了马姓人家的上联而喜结良缘。欣喜之余,王安石挥笔写下了连体的“喜”字贴在门上,谓“双喜”临门之意,并从此流传下来。该故事的真假尚无考证,但其已成为“囍”字文化蕴涵的一部分却是不可否认的。此外,作为民间俗体字的“囍”,尽管从未被广大专家学者认定为一个通用汉字,但这却丝毫不影响它在民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在于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除了喜庆、吉祥之外,还寄托了人们祝愿新人喜事连连,成双成对,比翼双飞的美好祝愿。

篇9:喜文化

喜友人日南回

作者:张朝代:唐体裁:七律 南游曾去海南涯,此去游人不易归。

白日雾昏张夜烛,穷冬气暖著春衣。

溪荒毒鸟随船,洞黑冤蛇出树飞。

篇10:非喜非非喜经典散文

有些时候,生活中那些强烈的欢喜或伤痛,你总是要离得远一些,才能够静下心,转身回望……

1、喜

今年的中秋假期紧挨着国庆,我答应了父母要回昆明去陪他们过中秋节。

已经许多年没回家过中秋了,一时间,父母兴奋地忙碌起来,一天几个电话过来,不厌其烦地重复“想吃些什么不?想要点什么不?”一来二去地,又“激活”了我的“顽皮心”。和先生一商量,干脆,瞒着父母,也订下先生和孩子的机票,一家三口回去,派送“中秋大喜”。自家里,孩子刚加入高三的奋斗大军,正紧锣密鼓地准备迎接第一次月考;于是又夫妻同心,捎带着把孩子瞒上。

想想中秋节那天,直接从学校接了孩子往机场走,那小子该是多么的“意外”;再想想一家三口出现在家门口,那两个老人家该是多么的“惊喜”。

悄悄地揣了那么多秘密在心里,整个九月就变得格外地欢喜,似乎每一个角落都塞满了趣事,嘴角总不自觉地往上翘。

2、非喜

忙碌中,忽然看到太湖大学堂9月20号发布的关于南怀瑾先生近况的公告:“南师数十年来为法忘躯,近来四大违和,现正住於禅定……”心中忽地一紧,脑海中闪过年初南师曾与人商讨舍利塔的消息,立刻就感觉一片乌云浮起。

迅疾,又闪念想起南师在《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中说过的话,他谈到西藏一位女性修行大成就者移喜磋嘉,说:“移喜磋嘉是西藏密宗教主莲花生大士的明妃……她经过艰苦的修行,后来活到两百多岁,在这个世界上传了很多法。”当时南师还笑说:“昨天,我听了这个资料自己就笑了,我本来想活五百岁,后来又想早一点走,现在看人家女的都那么有志气,还是多活一点好了。”

转念至此,赶紧安慰自己:“以南师的功力定然不会有事的,只是入定修整而已。”于是一切照常,只是行、住、坐、卧多了一“念”——祈愿南师安然出定。

3、非非喜

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一大早6点钟我就醒了。

起床第一件事,还是打开手机网络搜索一下南师的消息,却看到一条微博消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张国庆实名认证微博透露,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于29日下午4时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一下子,愣在床边,不知所措。

第一次接触南师的`书在春,当时正在陪孩子一起学习经典古文,读到《论语》。孩子对文中的句子不时会发问:“为什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怜我那点古文功底,对《论语》最熟悉的也不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哪里回答得了这么多问题?赶紧跑书店里找师傅。一进书店便先看到了南师的《论语别裁》,随手拿下来翻看。谁知这一翻,竟然打开了中国文化的宝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南师的讲解娓娓道来、平易近人,似乎东拉西扯插诨打科,却又一脉相连玄机暗藏。《论语别裁》很快看完了,我又把全十册的《南怀瑾全集》搬回了家。上下五千年,纵横三大家,南师的书看外观都是字典一般厚实,真捧在手读起来却又妙趣横生,舍不得放下。

十年的时间里,这些书成了我最喜欢阅读的书籍,做人、做事、做学问,南师的教诲点点滴滴融入日常生活。如今猛然见到南师辞世的消息,一时间仿佛丢掉了自己的魂魄,竟有点六神无主。傻傻地呆了一会儿,想起了南师对人生的态度“弹指一挥间,生死任自然”,以南师的功力,早就是个超脱生死之人,来去都已放任自如。于是静心回神,继续收拾好行李,一家三口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家里自然是一片欢喜的,父母乐得合不拢嘴,弟弟那个2岁的小女儿更是高兴得满屋子乱窜,一会儿给这个递颗糖一会儿给那个塞块饼。吃完晚饭,一大家子在天台聊天,茶水月饼瓜果摆了一桌,过去现在未来的话题聊个没完,笑声不断。

此刻,我开始有点理解南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离去了,他是最怕给大家添麻烦的人,在中秋离开,团聚的欢喜可以最大限度地冲淡大家心中的伤痛——南师这一生,自始至终,对他的学生们、对所有人,都是那么慈悲!仿佛就听到他用《南禅七日》里的口气说:“唉呀,你们这些人,该干嘛就干嘛嘛,管我这个老头子干什么嘛!”

中秋节的昆明灯火辉煌,远处有烟花此起彼伏;然而天空一片阴翳,看不到皎洁的月色。后来我知道,是夜,太湖大学堂南怀瑾老师荼毗仪式现场,天心月满,睛空无云。我想这样的天色是对的,茶毗仪式现场,明月朗朗,正如仪式主持人所言:“南老的一生如今夜之明月如此圆满!南老的愿望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如此圆满。”然而,我们这些学生孩子们的心终究是痛惜不舍的,于是就有阴翳的云聚集在西南的天空,若泣若诉,不忍离去。

4、十辈子

南师的成就,用“高山仰止”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自性却极度谦卑。他总喜欢说:“我这一辈子,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其实他的所作所为,就像他给年轻人的建议:读书做人就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他这一生,就是这么实践的。

网络里有个“姑射山人”这样评价南师:“南老顽童是个妙人……如果能把思维打开一点,以十辈子为一个计量单位来看,南小朋友所说之语乃金玉良言。”我想南师若看到这句话,也许会哈哈大笑说:“这个山人,还真摸到了点山门哦!”

这样看来,我们这些人真是应该欢喜,有生之年,能遇到一个学识如此渊博的老师,所言句句不虚;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还能随时听到、看到老师的音容笑貌,读到老师逐字逐句亲自校稿的书籍;其中若再能信受奉行几句,更是无量的福报。

家里人渐渐都知道了南师辞世的消息,他们这几年耳濡目染,也先后开始阅读南师的书籍,践行南师的教诲。孩子知道我的不舍,安慰我说:“没事,以后多看南师的书吧,有书在,南师就在。”是的,南师早已化身在他的书籍里,千万亿身,不曾离去。

只不过,我是一个极笨的学生,只大略看得懂南师的《论语别裁》、《大学微言》、《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还有那看了几遍却又似懂非懂的《金刚经说什么》。更多的书籍,对我来说都太过高深了。愚钝如我,一看到那些佛学名词就会迷糊,例如“非想非非想”,即便解释说其意指“不想,也不是没有想,似想非想”,仍旧弄不明白。直到这一次中秋,连着回家看望父母和南师辞世,世事与心绪交集,忽然有点明白,这不是“非喜非非喜”的感觉吗?“不喜,也不是没有喜,似喜非喜”,是这样吗?难道南师用他辞世的机缘,再一次教导着我这个笨孩子?

罢罢,当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最笨的办法,反复读南师的书,然后弄懂一点就先学好一点,做好一点,实践一点;遇到合适的朋友,能把南师的书传递一个,就传递一个。既然姑射山人说了,要用十辈子来计量,那还担心什么呢,反正十辈子那么长,只管一心一意、踉踉跄跄追随南师的指引走了去。没准哪天追上了南师,他还会笑一句:“这个丫头片子,懂也不懂的,倒也笨得蛮可爱。”

11月2日,雅兰写于佛山禅城一蜗居

篇11:喜文化

和友人喜雪

作者:李中朝代:唐体裁:五排 腊雪频频降,成堆不可除。伴吟花莫并,销瘴药何如。

谢女诗成处,袁安睡起初。深迷樵子径,冷逼旅人居。

篇12:喜质朴,不喜低俗

温儒敏的个性诚如他的名字一般,儒雅机敏。

而在朋友眼中,他理性、务实,也不乏浪漫情怀。

在文学圈里浸染多时,这几年,他开始跳出文学圈,

提出『文学生活』的概念,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

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特聘文科一级教授,兼任教育部聘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现代文学、文学理论及语文教育研究与教学。著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的视野》、《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等书。

鲁迅曾题一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写的就是难得的“好友”。

这样的“知己”可遇不可求。温儒敏认为,有三两个可以无话不说、心心相通、关键时刻互相支持的人当朋友,就不错了。他不爱应酬,也没有什么“圈子”,但和很多师友同仁都处得不错。

除了工作上结交的朋友,他的朋友圈里有评论家、学者、记者、出版人、编辑、律师、教师,还有一些官员和企业家,但还是老同学走动最多。

不喜应酬的温儒敏很少参加饭局,偶尔到外边吃饭,也大都是宴请学生。“我当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和中文系主任那时,常请他人替我去应酬饭局,我能不去就不去。”他说。

在他眼中,文学、学术圈子里的交往与其他圈子的最大不同是学术圈碰到一块都喜欢“高谈阔论”,政治、学校、学问都会谈。“往往批判性很强,牢骚也不少,但较少妇姑勃溪、緋闻小道之类。”他沉思了片刻说,“有些作家朋友聚到一块就比较‘放达’,不像学术圈那样‘单纯’。”

相比于文学圈,温儒敏更关注文学圈之外的事情。这几年,他提出一个概念叫“文学生活”,指的就是“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或者说,是与文学有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

目前,温儒敏和山大、北大的学者联手,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所关心的并非个别人的阅读个性,而是众多读者的“自然反应”,是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那些“匿名集体”(既包括普通读者,也包括某些文学的生产、传播者)从事文学活动的“社会化过程”,分析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在社会精神生活中起到的结构性作用。“这是新学问,我们在尝试,很有意思的。”

坐在百年山大著名景点小树林的石凳上,谈起当下的生活状态,温儒敏始终保持着笑容,“我喜宁静,不喜热闹;喜质朴,不喜低俗。物质生活很简单,无特别嗜好,也容易满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在山大中心校区知新楼的办公室,温儒敏的书架上摆放着不少友人赠书。其中就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和他的研究生同学钱理群、吴福辉一起写的这本书,至今仍让很多中文系出身的人记忆深刻。

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教育》向温儒敏的导师王瑶先生约稿,要他写一部简明的现代文学史。王先生没时间,就指定钱理群、吴福辉和温儒敏来写。“我们三人是研究生同学,那时还只是讲师,尚未‘出道’,接到这任务,便雄心勃勃,如初生牛犊,放胆写来。”回忆起当年的合作,温儒敏说,这部书和一般教材不同,是比较“个性化”的。完稿后在不起眼的地方小刊物上连载,默默无闻。

那时黄子平(后来是著名评论家,居香港)在北大出版社当编辑,温儒敏找他联系出版,他说“老温,没问题”。可是几天后告知说“领导不认可,因你们资历浅”。后来还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有气度,拿去“破格”出版,不料连印4版,颇受欢迎。

1997年,温儒敏出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就把稿子从上海拿回,师兄弟三人在香山修改了一个月,改动很大,交北大社出版。真正影响大是这个修订本,迄今已40多次印刷,印数过百万,居同类教材之首。

陈平原也是温儒敏的同窗,是博士生同学。本来1981年北大中文系就有招收博士生的资格,可是太过谨慎,没有“实施”,正式开始招博士生是1984年,就现代文学一个专业,只招2人,一个是温儒敏,另一个就是陈平原。“他是从中山大学考来,我则是在职的,我先后当了王瑶先生两届入室弟子。”温儒敏表示,被先生的烟丝香味熏了六七年,真是人生的福气。

“研究对象”们

导师王瑶先生“告诫”过温儒敏,和“研究对象”要有距离,别走得太近。而温儒敏的主要精力又放在现代,结交的作家朋友其实不太多。过从较多的有曹文轩、贾平凹、余光中、温皓然等。

温儒敏和曹文轩是老同事、老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都住北大南门一栋筒子楼里。两家斜对面,隔一条烟熏火燎的过道,各有一间10平米的房子,勉强放下一床、一桌,做饭的煤炉或煤气罐就只能放在楼道里。

曹文轩经常不在,钥匙就交给温儒敏,正好可以“空间利用”,在曹屋里看书。后来几经折腾搬家,两家又都搬到蓝旗营,在同一栋楼里做邻居。

温儒敏眼中的曹文轩穿着很讲究,有些“派头”。“其实他为人十分谦和,这大概也影响到他的创作。文轩的小说中总是有他童年的回忆。他把童年人性化、诗化了。读他的小说,我常常就退回到回忆的世界里,重温那难于释怀的童年旧事。”温儒敏说,曹文轩凡有新作出版,都会送自己一本。曹题字不说是送他,而是给他的女儿。

两人平时不常闲聊,但有要事找曹文轩,他必答应。10年前温儒敏主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请曹文轩参与,他放下手头的创作就来了,小说欣赏那本选修教材就是他写的。最近温儒敏又请他出任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主编,他也爽快答应。温儒敏把他看作是“莫逆之交”,转眼已经三十多年。

“都知道余光中先生是诗人,他的散文其实也很好。”温儒敏对余光中诗文里那种大家风范很是喜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很机智而且纯粹。

nlc202309021056

两人先是以文会友。温儒敏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时,不止一次邀请余光中讲学。有一回温儒敏请余光中来五院讲座,70多人的报告厅挤进近150多人,临时换教室来不及,许多人只好站在过道和讲台旁边听。“人多热气高,余先生大受感动,更是情怀激越,诗意盎然,直讲到满头大汗,大获成功。”温儒敏说。

2004年,余光中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指定温儒敏作为他的颁奖嘉宾。余光中八十大寿时台湾文坛出版纪念集,编委会邀温儒敏专门写篇文章,他就写了关于《白玉苦瓜》一诗的评论。

上世纪90年代初贾平凹的《废都》问世,很多人只盯着里边那些情色描写,看不到作品的文化价值。贾平凹受到铺天盖地的批判,心力交瘁、大病入院。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時期,当时温儒敏写了一篇文章替贾平凹的《废都》“叫屈”,认为《废都》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汇所形成的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是以矛盾痛苦的心情去体验当今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混乱,表现现代人生命困厄与欲望。

温儒敏当时还预言,20年后再来看,人们对这部小说的意义大概会有认真的理解。“我知道贾平凹对我的评论是‘会心’的。后来我和贾平凹有些交往,不过并不热络,我曾邀请他来北大访问,他有新书出版也会送我一本。”

谈起交往时的趣事,温儒敏笑言,大概是2006年的一天晚上,自己陪贾平凹游北大未名湖。那时手机还不怎么流行,但是贾平凹一路上倒是不断地接听手机。“这让我有点奇怪—我原以为他很土,连电话都不怎么会打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走向了国际舞台,并得到国外读者的认可。在温儒敏看来,新媒体时代到来,读书的空间被大大挤压,这也影响了国外的文学阅读。像中国一样,欧美的文学图书翻译免不了受到图书市场走向的影响。

前几年在法国,就有翻译家曾告诉温儒敏,在中国国内并不看好、或者受到“压制”的作品,很可能会得到国外翻译出版商的青睐—对于作品,国外有他们的文化选择和审美选择。“一般来说,离西方生活方式越远,越落后、离奇、陌生的描写,反而越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甚至欢迎。所以我们也不要以国外的审美标准来看待自己国内的作品,翻译到国外的作品也不见得都是优秀的。”正因为如此,温儒敏表示,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不同,不一定非得有“国际视野”。现在有些作家可能是为“取悦”他人而写作,那样的“国际视野”反而不值得提倡。

谈到文学的意义,他坦言,就是让读者做“精神体操”。“如果真能沉下心来,读一首诗或一部小说,进入想象和体验的天地,做一下‘白日梦’,是非常美好的享受,多少也就获得了‘自己的园地’。往大处看,也有些作品的确充当‘号角’,感动或鼓舞了千百万人,这样的作品现在更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了。”

上一篇:福建福州中考作文题目下一篇:全区节能宣传月活动动员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