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系是什么

2024-05-10

医学技术系是什么(通用2篇)

篇1:医学技术系是什么

质点系是什么

质点系就是指由质点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质点都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具有一定的质量。

这是一种物理的抽象。当物体的尺寸(严格的说是相互作用的特征长度)远小于他们之间的距离时,物体的尺寸可以忽略。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很大,地球和太阳的具体形状就可以忽略。可以用质点表示。当然在特殊条件下(比如严格的球体)数学上可以证明质点是一种准确的描述方式。这种物理的近似在两者距离很小时就不适合了,比如水星和太阳很近,计算水星轨道,太阳的椭球形就有影响,不能忽略,这时质点就不是适当的物理模型了。具体是否选择要根据体系的具体特点来确定。

质点系动量守恒的条件

质点系动量守恒的`条件是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为零;系统所受的内力远远地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碰撞、爆炸问题);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此时分动量守恒。

篇2:拿什么拯救医学译著翻译质量

热词:医学译著 翻译质量 流程制度 道德约束

继2014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之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开展了2015年“出版物质量提升年”活动,可见国家对提升出版社的质量意识和出版物质量的重视程度。然而近年来科技图书翻译质量不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笔者在长期的编辑工作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引进版图书即译著的图书编辑加工工作。本文将重点介绍优秀译著的标准、医学译著质量不高的原因、如何提升医学译著翻译质量等内容。

优秀学术译著的标准

优秀的学术译著都有哪些标准?笔者认为有二。第一,要明确翻译的概念。作为学术著作的翻译来讲,忠实、准确地表达原著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翻译的过程涉及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①广义的“理解”为原著作者个人情况、原著产生的时代背景、原著的内容以及读者对原著评价的理解;狭义的“理解”主要体现为原著内容的理解,包括语法、语义、语体和语篇的分析。②“表达”是译者把自己对原著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再现的过程。译者的中文修养是良好表达的必要条件。所以说,国外学术著作的翻译并不是仅仅看懂了就可以拿来翻译了。③“校核”是翻译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把关阶段。通过校核译者进一步深化对原著的理解和表达,将译文内容和原著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核实,保证译文中没有误译、漏译和表达欠妥的地方。无论是我们的译者,还是出版社的编辑,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层层把关,反复校对,保证译著的质量。

第二,什么才是好的译著?这涉及翻译的标准问题,但有关翻译标准的观点也是莫衷一是。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鲁迅先生认为“翻译既要忠实原文,力求易解,又要保持原作的丰姿”。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观点。泰特勒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强调忠实原文,保持原作风格,追求表达流畅。综合各学者对翻译标准的不同定义,我们总结出两点:翻译一要忠实原文,二要表达流畅。

医学译著翻译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医学著作的同时,以下这些著作在翻译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译著质量不高。主译和译者作为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专业知识和素质自然没问题,但是属于专业领域以外的技能——外文翻译则未必擅长,甚至部分译者对科技翻译的认识有偏颇或译著负责人(主译)的组织与指导工作不到位。此外,还有个别主译虽然是有名声的学者,但他们却不尊重学术,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书的封面上却不担待相应的翻译责任,这也是译者质量不高的另一种表现。

2.编辑对译著把关不严、编辑责任的缺失。有一些翻译当中的错误并非一定是译者的翻译水平所致,比如,译者和出版社责任心的缺失,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责任心不强等。一些主编、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他们仅仅起一个排球队中二传手的作用,把书稿从上一个环节传递到下一个环节,质量难以保证。

3.制度、流程不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效的制度及流程安排是防止劣质译著的重要基础,因此制度规范、流程合理是保证翻译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

如何提升医学译著的翻译质量

1.优质译著产生的基本保证——译者的翻译道德要求和翻译水平

国际翻译家联盟曾把“翻译职业道德”定为 2001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足见世界各国对译德的普遍重视。重视翻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是要求译者忠实于原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对原作者及读者高度负责,一丝不苟。

从笔者的编辑经验来看,许多译著到交稿时译文达不到出版要求,往往就是因为试译时责编对译者水平把握不准。作为一名理想的专业图书译者,应至少具备三方面的素质:专业功底,较强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汉语写作能力。如同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准入机制,都有认证需求一样,主译的工作亦需要考试——译者测试。在遴选译者时,可以选取原著的前言或序及技术内容较新的章节请译者试译。一般来讲,前言或序涉及较多的英文基础词汇,难度较低,通过对前言或序译文的审读,编辑可以判断译者的汉语表达水平。而技术内容较新章节的译文质量,则直接反映了译者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准。同时,通过审查试译稿中难度较大的句子,还可以判断译者的英文理解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必要时还要对译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此外,结合医学译著本身的特点可专门制定一些出版社自己的编者须知,或将易错试卷试题,即译著易错易漏修改说明,分发给各个译者,试题的形式更有助于各译者发现自己容易忽视和遗漏的地方。

2.加强编辑责任心

当前,许多出版社的编辑指标任务普遍较重,导致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很难做出精品。策划、编辑相对枯燥的学术著作,对编辑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静下心来从专业上把握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还要细心注意字词句章,不可放过任何细节。因此,策划和编辑学术著作,必须克服浮躁情绪,真正静下心来,才能做好编辑工作,出版优秀著作。

3.建立、规范流程、制度

建立翻译作品严格的检查和把关机制。首先出版社和编辑要把好关,通过规范合理的制度约束来加强对翻译作品的审读和反复检查,以便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其次要求作者严格按照出版社的编辑规范和流程制度按部就班进行。

(1)流程文件的保障:实践证明,制定和编写一份译者试题表的效果胜于一份简单的易错问题说明(很多出版社有各自的作者编写须知等文件)。同时要求主译提炼一份医学名词术语表。最后制定稿件流程进度表,包含交初稿(样稿)时间、修改时间、交稿时间、定稿时间。以下是大致的流程文件:

图1 稿件流程进度

(2)译著及译者责任人列表,可以帮助减轻译者交稿的不确定性。此表不但可以督促各个译著的进度,此外对于以后新的选题和作者资源的积累也是有益的搜集、补充。

表1 ××译著译者登记表

(3)收稿后的编辑工作:对样章的审查是保证交稿是否达到出版要求的最后一道关,所以也应是收稿前最为细致的一道审稿程序。根据笔者审读生物类译著的经验,审读样章时应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三大类。

A.是否漏译:这是前文中讲到的优秀译著的条件之一——忠实于原文。充分尊重原文是对译著的起码要求。编辑在审读样章时应检查译文是否有遗漏,遗漏部分具体包含重要内容、章节、图表。如果翻译工作由一位译者完成,建议对其译稿中的某些部分进行抽查,仔细核对译文是否与原文一一对应。如果有多个译者,考虑到不同译者责任心和能力的差异,须分别对每一位译者的译文进行抽查检查中,确保不漏译。

B.翻译的水平高低: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信达雅”中的“达”与“雅”。译文的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仍然是译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常有以下类型:文理不通、结构混乱、机械直译、复合句未作合理拆分及被动语态未调整语序等。在英文表达中被动语态很常见,而在汉语表达中其出现的频率就低多了。编辑审读样章时如果发现这类问题较多,则应与译者充分沟通,从译者队伍中找一位汉语写作能力较强的人最后把好语言关,也可在征询译者同意以后再找一位外语专业人士进行审校。

C.专业名词术语是否规范统一:医学学术著作对医学术语的规范要求是严格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许多专业的名词术语的译名来翻译,这些译名收录在名词类工具书中。一本译著往往会有多位译者,各译者分工译出初稿,再由资深专家审校。一个英文术语往往有好几个中文译名,加之不同的人用语习惯也不同,有可能造成译文中不同章节名词术语译法不统一的问题,给审稿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易错的专业名词术语,制成表格,在译者开始翻译工作以前将该表发给译者,请他们在翻译工作中执行。

总之,引进一本优秀的科技著作,要想做好其翻译工作,必须要求译者和编者在制度规范的指导下,以良好的翻译道德为基点,严格遵循翻译的基本理念和原则,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提升自身的业务和翻译水平,尽职尽责为广大读者提供上乘的翻译著作。(作者单位均系人民军医出版社)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医学技术系是什么】相关文章:

现代医学技术04-13

医学创新技术05-20

医学技术方法05-22

生物技术与医学技术05-23

医学全息影像技术05-25

医学信息技术考试05-03

医学影像技术教案05-22

医学生物技术论文04-16

远程医学技术论文04-16

医学技术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互联网教学设计下一篇:四级英语作文常用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