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运铎观后感

2024-04-14

吴运铎观后感(通用9篇)

篇1:吴运铎观后感

我出生在这个青山环绕的小山城,山城中有一个兵工厂,这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现在也是我工作的地方。中国兵工从我小时候起就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我们有着整洁厂房,整齐的自动化设备,数字化的控制,专业的科研人员。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运输层层把控。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而看完《吴运铎》之后我对中国兵工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这个发展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电影一开始时任兵工厂厂长的吴运铎冒着生死英勇排爆的场面首先震撼了我。被炸伤后,不打麻药,靠着意志力和烟草生生的从伤口取弹片更加震撼了我,这不仅仅是吴运铎的英勇和坚强,更多的是心中的信念,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不懈追求。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着吴运铎的故事,同时这也是中国兵工的发展史。

一个小学没毕业的农村汉子,带着一群没有专业知识的军人,在民房里,在寺庙中,靠着战场上缴获的炮弹、子弹。一点点拆解,一步步研究,在敌人严密封锁中寻找替代材料,一次一次的试验,屡败屡战。在研发中炸伤了眼,炸断了手,他都不在乎,依然没日没夜的研发武器弹药。为的是打败侵略者,为的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就是吴运铎的故事,虽简单确不平凡,这也不仅仅是吴运铎的故事,他还代表着中国兵工的发展,还代表着无数像吴运铎那样为中国兵工事业的发展而默默奋斗的中国兵工人。

吴运铎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的专业水平不低于当时的大学生,这是吴运铎从一次一次的试验中总结出的经验,他有着不懈的钻研精神,越挫越勇,不怕失败,这也应该是我们中国兵工的精神。用于钻研,不畏失败。

纵观我们现在的中国兵工,研发专业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再对比吴运铎当时的兵工厂,研发基本靠试,生产基本靠手,管理基本靠感觉。这样大的变化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靠的是我们一代一代的兵工人默默付出,默默钻研,一步一步拼搏出来的。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句众人熟知的名言,这也是吴运铎的人生追求,这更是我们全体兵工人的追求,我们应该学习前辈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努力发展中国兵工事业,做好新一代的接班人。

按:观看红色电影《吴运铎》是公司团委开展的.“改革创新、青年先行”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小编将陆续刊登部分优秀观后感,便于青年朋友们相互学习,以青春激情,传承好吴运铎精神,聚集新时代力量。

篇2:吴运铎观后感

场景一,程所长:“老吴。你在,军械所在,军械所不能没有你。”

吴运铎是技术高手,在那个艰苦的抗战岁月,凭着个人对人民兵工的信念,凭着对高质量武器装备的追求,凭着对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学兵工知识,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使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排除了炮弹不响、引信拆装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他的内心独白“我们多流一滴汗,战士少流一滴血”,值得我们兵工人用毕生去践行。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民群众的集体努力创造历史、改变历史。我们作为兵工人,也要用“我们多流一滴汗,战士少流一滴血”的精神去做好技术质量工作,提高武器装备的研发速度、生产质量和性能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更要考虑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承。我们在工作中点点滴滴的进步,逐一汇合后,必将形成奔腾的巨流,沿着服务军队的总体目标奔涌向前。

场景二,辛束去上海搞电影胶片,用来制作炸弹引领。日本兵抓住辛束后发现胶片,日本兵:这些电影胶片是由硝酸和银构成,可制造炮弹引信。

对于技术,如果它是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不能被称为秘密。换句话说,要想应用公开的秘密,就应该换一个思路。像大染坊中陈寿亭帮八路军染灰布一样,染出来的颜色不是最终的灰色,赵东初去讨一个说法,陈寿亭最后仅仅通过沸水就将布的颜色进行了改变,并且说了这么一句,我染成灰色还能运出去吗?

我们的目标是一个节点目的地,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过多的去追求近路,求短求快,用数学上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来考虑一系列的技术和工作,甚至是管理问题。这种事物唯一的理念严重制约了我们的思路和思维,甚至使我们忘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俗语。每个人都认为简单的道路,就一定是曲折的、漫长的,甚至是不可控制的。变换一个思路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才是我们应当追寻的解答结果,至于新的思路是什么,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开拓、去拓展,但我们的节点性目的是不变的。

场景三,日本军官甲:新四军急需这八颗炸弹里的炸药,必派技术高手来拆卸,我们要摧毁的不仅仅是这八颗炸弹,而是…日本军官乙:明白。

记得赵本山的小品上有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哪天突然掉下个馅饼,不是圈套也是陷阱。

在日本军官看来,八颗炮弹是诱饵,用来引诱新四军的技术高手,这是日军的机会;但也有风险,风险就是要新四军的顽强抵抗。在新四军看来,八颗炮弹里的炸药是急需品,日军攻击但炮弹没有响这就是个机会;风险也很大,日军会集中优势兵力引爆这些炮弹,甚至将技术高手一网打尽。

在这个场景中,让我们动容的,不但是吴运铎冒着炮火拆卸炸弹的敬业精神,更有无数革命者用生命与热血,铸起一道道钢铁长城抵挡日军抵进,不但防守而且在防守中进攻,用生命为同志争取那有限的时间。这正是团队精神的真实体现,它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生与死建立起来的革命情谊。

篇3:《青春劫》观后感

毒品, 一个多么令人厌恶的词!它就像一个魔鬼摧残人的意志, 使人没有了梦想, 成为行尸走肉。吸毒后, 人会出现以下情况:体力不支、兴奋过度、产生幻觉……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吸毒影响社会安定, 害人也害己。

姜霖的遭遇令人惋惜, 但仍有人不引以为戒。那些吸毒的人啊, 难道就不记得父母含辛茹苦将你们拉扯大的养育之恩?难道就舍得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篇4:吴运铎——“中国保尔”再现银幕

电影讲述了有“中国的保尔”之称的吴运铎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革命事业不顾安危、研发武器的故事,用现代艺术手法还原资料中的文字记载,将人们带入到那烽火连天、撼人心魄的艰难岁月。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在少资料、缺材料的情况下,为了供应前方的军需,吴运铎毅然挑起重担,修复了大量枪械。为试制各种弹药,开发适合本地作战的新武器,对于没有现成经验的兵工人来说,只能靠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拆卸分析和实地检验来完成,而这是要以随时准备付出生命为代价的一种办法。在试验中的三次重伤使吴运铎的身体残缺不全,砸坏了左腿,炸断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无数伤疤。凭着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和让战士们少流一滴血的信念,小学文化的吴运铎变成了兵工方面的专家。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在首映式上,出品方代表中共包头青山区委员会书记张世明,摄制方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尹家绪,吴运铎大女儿吴克,摄制组主创人员代表、吴运铎的扮演者于晓光以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先后讲话。

篇5:电影吴运铎观后感

在观看电影《吴运铎》之前,真的很难想象,早期的人民兵工厂是这样简陋的场景,早期的`人民兵工战士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地工作着。当看到吴运铎面对两个上海来的大学生流露出渴望理论知识支撑研制的急切心情时,当看到吴运铎试验弹药一次次将自己炸得浑身鲜血时,当看到吴运铎亲历可爱的孩子和心仪的姑娘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强忍悲痛时,当看到吴运铎靠抽烟来忍痛坚持不能用麻药的手术时……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激情奋发的年代,看到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人们。

电影《吴运铎》里塑造了一群兵工人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有舍身奉献、智慧、大爱的吴运铎,有书卷气浓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王思翰,有活泼可爱而且执着的姑娘辛束,有稳重踏实、吴运铎的忠实伙伴老秦,有文静温柔、默默付出的姑娘陆萍、有单纯却积极的小林……。他们原本都有各自简单的生活,是日本鬼子的侵略和旧社会的压迫,是解救劳苦大众的使命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使他们走在了一起,走在人民兵工事业的大道上。

在建党九十周年和人民兵工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投资筹拍的献礼影片《吴运铎》,给我们真实再现了以吴运铎为代表的老一辈兵工战士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对于我们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受到教育启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兵工人,我们远离战火纷飞,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现代化精良设备,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传承老一辈兵工人的优良传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作出成绩。

篇6:吴运铎的故事

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1991年5月2日),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苏联人民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

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1991年5月2日,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吴运铎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当过学徒、小职员。吴运铎八岁时随父亲流落到江西萍乡;在安源煤矿读完小学四年级之后,因家境困难被迫缀学,回到湖北老家。托人求情先后在富源、源华煤矿作童工、当学徒。1938年9月,转辗到皖南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并在军司令部修械所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组织活动。在革命队伍中,读完了中学课程,并自修了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他先后在新四军二师军械制造厂和新四军兵工厂担任技术员、副厂长和厂长。当时条件十分困难,一无资料,二无材料,为了供应前方的军需,他毅然挑起了重担。在占庙中,将大殿当生产车间,配殿当修枪厂,用简陋的设备研制出杀伤力很强的枪榴弹和发射架。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消灭敌人的作用。

为研制子弹,在敌人重重封锁下,火药原料是找不到的,吴运铎只好去找代用品。想方设法将红头火柴的头刮下来,用酒精泡开,制成火药。没有酒精,就用老烧酒、蒸馏后,代替酒精使用。因为火柴头爆炸力太强,他就用锅灶上的烟锅子掺在一起,配成合用的火药。后来红头火柴用量大,根据地又供应不上,就从药店里买来雄雄黄和洋硝,混合配制,才解决了难题。制造弹头的材料更加缺乏,他就试着把铅溶化了注入模型,做子弹头。但铅经不住高热,步枪有炸毁的危险,后改用铜元,放在弹头钢模里压成空筒,做成尖头的子弹头,里面灌上铅,才试验成功。

为制造军工机床,他组织大家用废铁堆里找到的几节切断了的钢轨,中间钻洞安装上模型,然后把铁轨钉在案上,算是代用的“冲床”了。利用废钢铁,加工成各种简易的机床,装备了军工厂,突破了难题。先后发明、制造了各种地雷和手榴弹。在条件极端艰难、困苦的状况下,军工厂修复了大量枪械。为试制各种弹药,他先后数次严重负伤,砸坏了左腿,炸断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无数伤疤。

1947年初春,吴运铎被派送到东北一个海港,留下参加建设新的军工厂,担任总厂工程部副部长,负责建立引信厂,兼任厂长。

全国解放后,吴运铎先后任前中南兵工局副局长、二机部第一研究所所长和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并于1952—1954年在原苏联远东兵工厂进修实习。回国后,任447厂(新建火炮工厂)总工程师。此后他又从事火炮技术研究。1954—1965年间,他主持无后座力炮、高射炮、迫击炮和轻武器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青的兵工专家,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我军装备作出了贡献。

吴运铎工作勤奋,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本色。他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经常深入工厂车间和试验场,亲自动手,与技术人员和工人起研究产品的改进,使得技术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可靠的产品,大大缩短了兵工产品的研制周期。他即使在健康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仍在思索着兵器的改进问题,并且不停地绘制方案草图。

吴运铎利用一切机会向广大青少年宣传党的优良传统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国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同时他还受聘为多所院校的名誉教授。由于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伤残和痼疾,1978年之后吴运铎同志长期住院治疗。1991年5月2日终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一颗传奇式兵工之星从此陨落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当年,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曾经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

吴运铎,1917年出生。自幼到安源煤矿。因父亲是矿上的记帐小职员,无法养活全家,少年吴运铎做过挑煤工,捡过煤渣。他7岁时,正值共产党领导的安源煤矿俱乐部为工人谋取福利,他得以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由于煤矿上有

许多机器设备,他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他认识到机器的力量,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1927年夏,国民党反动军队开进安源,屠杀革命者,学校停办,吴运铎的家庭生活也陷入绝境。1931年,他随家人迁到湖北黄石。经父亲的同事介绍,兄弟几人都进矿当了学徒,后来当了电机师傅。为了弄清机器工作的原理,吴运铎在繁重劳动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了“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省吃俭用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他还开办了讲座,把机械知识讲给工友们听。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在煤矿办起了抗战讲座,吴运铎天天去听课,家中也成了工人集会的场所。他还参加了党的《新华日报》的发行站工作,每天下班后便把报纸贴出去。矿主报告警察要捉拿他,他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他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农舍的茅草棚子里开始了军工生涯。1939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在吴运铎为时10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他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后又渡海到东北的大连。为了军工事业,他的婚事一拖再拖,还主动放弃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他先后担任过新四军军工部党支部书记、华中军械处副处长兼华东炮弹厂厂长、东北联合兵工企业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

当年,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加上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作战前线。吴运铎参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检修枪支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炸伤了他的左手。自此之后,他又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次,发动机的摇柄突然掉下,砸伤他的左脚,后来伤口发炎,他发高烧40多度,左腿感染。医生挖去腐烂的肌肉,在他的踝骨处留下一个月牙形的大洞,吴运铎不得不拄着双拐走路。

第二次,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他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用水浸过,但雷管还是在他手中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开,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昏迷不醒15天。

第三次,1947年在大连附近的实验场,他和吴屏周厂长一起检查射出去的哑火炮弹。突然,炮弹爆炸,吴屏周当场牺牲,吴运铎左手腕被炸断,右腿膝盖以下被炮弹炸劈一半,脚趾也被炸掉一半。

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十院副总工程师、机械科学院副院长和顾问等职务。多年来,他经常应邀到各地做报告。1991年5月,他在北京去世。他是中国工人在革命战争中的典范。

吴运铎的经历,是一个从小受党教育并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有高度觉悟的工人典型。他童年时在安源煤矿,就从李立

三、刘少奇领导的工运中了解到共产党是工人的救星。此后,他刻苦钻研技术,并服务于党的军工事业。他以感人至深的事迹,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

在战争年代,吴运铎的事迹也是革命军工事业的一个缩影。当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武器主要靠从敌人手中缴获,但大部分弹药还得自己解决。吴运铎就带着7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他们没有经过正规学校培训,靠用鲜血交学费边干边学。吴运铎过去连地雷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靠着看书后再试验,用迫击炮弹空壳灌满炸药,再拧上用电灯泡做的电雷管,就研制出各种地雷。当年,军工生产条件极为艰难,在新四军的军械所里,旋床是自己造的,枪管中的来复线是自己刻的。没有发动机,就借老乡磨面的石磨,插上铁棍当轮轴,靠人手把磨盘摇起来就是一台发动机。“山沟兵工厂”制造的弹药和修复、自制的武器,被一批批送往前线,照样使敌伪胆寒。新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正与继承发扬老军工的光荣传统密不可分。

新四军中有的战士还在用鸟枪打仗;当时每个战士一般只有3发子弹,不得不用高粱秆把子弹袋撑起来——得知这一情况,吴运铎未养好伤便从医院回到兵工厂

吴运铎在新四军医院养伤的时候,听前线下来的伤员介绍:由于武器缺乏,有的战士还在使用鸟枪打仗;每个战士一般只有3发子弹,平时为壮声势不得不用高粱秆把子弹袋撑起来;打完了仗还要把弹壳捡回来上缴以重新复装。他在医院再也躺不住,不顾伤口未痊愈,便拖着伤残的身体、拄着树棍回到工厂。第二次负伤时,他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就在床上画武器的设计草图,导致伤口迸裂,鲜血直流,但他浑然不觉,医生不得不没收了他的钢笔和小本子。在新四军里,鉴于日伪军在淮南津浦路四处修筑了碉堡群,步枪手榴弹难以对付,吴运铎便设计制造出专门攻坚用的简易平射炮。在攻占鸡岗的战斗中,36门平射炮一齐开火,碉堡即刻土崩瓦解。后来他又把炮的口径从36厘米扩大到42厘米,增加射程到4公里。他设计制造的枪榴弹,射程达540米,也很受部队欢迎。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日本占领区时,投下的炸弹有8颗未炸,吴运铎便去拆卸。此时,炸弹里面的机件因震荡变形,落弹又相距很近,一个爆炸就会引爆其它。吴运铎让大家躲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不顾生死,上前细心检查构造,谨慎地拆下引信,不仅为民消除了危险,而且从中取出了大量炸药。

第三次负伤,医生做手术没敢用麻药,怕他麻醉后醒不过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听说“中国的保尔”来到了莫斯科,特地去看他

在军工生产中,吴运铎伤残严重。第三次负伤时,抢救的医生怕他麻醉后醒不过来,做手术时连麻药也没敢用,但吴运铎硬挺了过来。医生用X光检查后,发现他右眼里还残存一块小弹片取不出来,就坦率地告诉他有失明的危险。吴运铎却说:“如果我瞎了,就到农村去,做一个盲人宣传者!”在病床上,他利用尚存的微弱视力,坚持把引信的设计搞完,并让人买来了化学药品和仪器,在疗养室里办起了炸药实验室,制造出新型的高级炸药。同时,他还学习日文,以便阅读参考资料。吴运铎最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最敬佩书中的主人公保尔。1949年冬,党组织送他到苏联去诊治眼睛。在莫斯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听到了他的英雄事迹,特地到医院看望他。苏联医生对这位“中国保尔”十分崇敬,经过悉心治疗,吴运铎的部分视力得到恢复,于1950年回国后应邀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1953年,他拖着伤残的身体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行达500余万册,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成了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

1917年1月17日 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1930—1938年 湖北黄石市富源煤矿机电工人。1938—1940年 新四军修械所修械工、车间主任。1940—1941年 新四军军工部三厂政指。1941—1946年 新四军二师军工所军工副部长。

1946—1949年 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党委书记。

1949—1950年 莫斯科克里姆林医院治伤。1950—1952年 中南兵工局厂长、副局长。1952—1953年 北京俄专留苏预备班学习。1953—1955年 北京北新桥五局自学俄文。1955—1957年 西伯利亚57高炮厂实习。1957—1963年 447厂总工程师、一所所长。1963—1966年 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66—1979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受审查。1979—1980年 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1980—1981年 修养治疗。1991年5月2日

逝世于北京。

吴运铎给孩子们讲故事

生活中的吴运铎

吴运铎和“当代保尔”张海迪

我们时代的少年,生活不是驴推磨似的打发日子。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做得更好,也学得更多,生活就会失去意义。

——吴运铎

吴运铎文集

电影:《吴运铎》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1、童年;

篇7:吴运铎观后感

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2013年6月25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株洲市首届“吴运铎创业奖”颁奖典礼,表彰优秀创业者,弘扬先进事迹。谨此,我代表中共株洲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出席今天颁奖典礼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向即将受到表彰的“创业能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全民就业创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创业创造人生财富,创业创造社会活力;创业为梦想插上翅膀,创业为株洲增添秀色。推进全民就业创业,是实现民生、民富、民安的最大基础。株洲,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创业的热土,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创造了一部伟大的创业发展史、创业奋斗史。历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就业工作,坚持以产业引领创业、园区集聚创业、项目支撑创业、环境驱动创业,实施了开明开放的创业政策,打造了宽松优质的创业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业文化,涌现了一大批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创业明星,培育了一大批含金

量高、带动性强的创业项目,挖掘了一批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服务典型。201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吴运铎创业奖”,就是为了号召和带动全市人民发扬吴运铎先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树立创业标兵,发挥示范作用,全面掀起“爱我株洲、全民创业”的热潮。今天受到表彰的“创业能手”,他们以坚守追寻着创业的梦想,以坚韧践行着自己成功的志向,他们把人生追求融入到伟大的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跃动着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诠释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展示着当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是全市广大创业者的先进代表,是推进株洲科学跨越发展的重要功臣,是实现株洲制造向株洲创造转变的主力军,是全市上下努力学习的光辉榜样。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株洲经济发展升级版战略方针,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关键在创业、希望也在创业。我们要充分用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组合拳”和“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等国字号名片,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集聚各类创业要素,打造创业孵化载体,拓宽创业领域,鼓励支持能人创新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鼓励支持科技创业、资本创业、知识创业、高端创业、特色创业,在全市掀起新一轮创业大热潮。同时,希望大家以先进为标杆,以典型为动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最后,祝颁奖典礼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嘉

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篇8:《生命档案》观后感

刘义权同志是档案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酷爱本职,视档如命,通过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给档案馆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生命档案》中出现灰尘飞扬的档案箱时,我们对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在感情上自然引起了共鸣。刘义权同志师徒之间有着不同的苦乐观,认识上存在差距,这都是不难理解的。刘义权同志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体现了人生价值。做好档案工作除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其实践性是很强的。他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本职工作中刻苦钻研,头脑里装着各种数据,踏实地为人民服务,被誉为真正的专家。刘义权同志淡泊名利的品格是高尚的。如今,流行着一种“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武断性谬论。我不解其意,难以苟同。因为它貌似雄心浪漫,其实在于它不符合思想实际。在革命队伍中,“服从组织分配,努力完成任务”才是普遍共识。何为好士兵?在《生命档案》中主人公有较长的一段生动表述,使人深受教育,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继有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档案战线也是如此。从我们省档案局 (馆) 的现状看,新生力量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工作环境和客观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其工作成果也是明显的。我认为,新同志和老同志之间有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问题。我们都要向刘义权同志学习,弘扬他的崇高精神,担当起各自应尽的职责。看现在,省档案局领导思路正确,工作有力,服务到位,赢得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在任务加重的繁忙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人才,干部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篇9:吴运权学习龚全珍心得体会

——学习龚全珍心得体会

自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积极参加了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按上级要求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特别是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人物龚全珍,得出个人心得体会:

“龚全珍不仅是一位慈祥可敬的老人,更是一个牢记使命的共产党员,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从龚全珍身上我们看到了崇高的信仰,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也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向龚全珍老人学习,就要立足本职,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平凡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地被龚全珍先进事迹所感动,她用品格和信仰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跨世纪长歌。她的精神激励着我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甘于奉献,勤业进取。她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使我为之深思、感动。参加工作以来,不折不扣、高度自觉完成工作任务是我一向遵守的工作原则。我想,在岗位尽职是我们人民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学习龚全珍同志那种尽心尽力、尽心尽职的精神,要始终坚守岗位,以勤勤恳恳的态度来完成本职工作,不必计较个人得失。学习她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龚全珍甘于简朴生活,与群众同甘共苦,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节俭朴素的优秀品质。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富裕了,工作条件也更好了,但是我们不能丢掉这个好的传统,要以龚全珍同志为榜样,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营造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良好风尚。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却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的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转强促”活动中。

特别是我们行政人员,更要学习她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敢于迎接挑战,奋力拼搏,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样工作才能取胜,生活才会更加充实,而不能像身边有些人那样工作

碌碌无为,知难而退,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不撞,更不用说“奉献”两字了。

学习龚全珍同志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精神,如果我们每个领导、每位职工都能像这样敬业奉献,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快走向富强!

学习了龚全珍老人的先进事迹,我总感觉到从中有学不完的知识,学不完的精神,我将继续以先进为学习榜样,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己找差距改不足,把所学的精神实质变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不断增强事业心和主人翁责任感。我将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职,不断创新,不断奉献,为平凡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与汗水!

上一篇:大学人生感悟的句子下一篇:申论:大学生当村官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