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疯”观后感

2024-04-08

“股疯”观后感(精选6篇)

篇1:“股疯”观后感

2011080130 朱伟娟 传播学院新闻学

我们应尽量持有独立的思考

——《股疯》观后感

电影《股疯》描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主要通过一个家庭在炒股浪潮中的戏剧变化转变和对一群普通民众盲目炒股的刻画,体现出了商业大潮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冲击。

影片中人物的描绘非常精彩。一出场就给人十足铜臭气质的暴发户;小市民形象十足,成为炒股名人后又满面春风的阿莉;充满大男子主义但在股市中受挫后一蹶不振的阿莉的丈夫;还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最能体现当时整个社会炒股风潮的步高里居民们。

正如阿莉提出要和阿伦合伙炒股时三宝所说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钱都是从牙缝里省出的零用钱”。在商业大潮出现之前,普通民众们的经济观念相对朴素,金钱是靠辛勤的劳动来获得,许多人的“闲钱”,都是要“从牙缝里一点点挤出来的”。电影中最让我觉得捏一把汗的场景是:王婆婆将自己老伴留下给她养老用的两万块钱全买了股票,却在说出购买股票的名字时想了很久还颠三倒四,说不清楚。尽管误打误撞股票升值了十倍,但我总禁不住会想,如果养老金全陪进去了,儿女不孝的王婆婆晚年该如何度过?!

故事的结尾是喜剧,“得益”于阿伦的情感问题,步高里居民们保住了一百万。尽管步高里居民们在欢呼,但我的脑海里还是证券交易所里那些把一切都赔光后表情绝望的人。现实中,股市在1993年2月见到1558点大顶,随后展开一年半的暴跌,跌幅达79%,还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股市陷入阴霾,许多盲目追风炒股的人纷纷破产。

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会、改变命运”,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六大新鲜行业:股票、期货、房地产、保险、广告、直销。股市最先点燃了人们的一夜暴富梦,经济在飞速发展,这发展也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欲望,使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短时间内的巨大转变是畸形的,人们的经济观念趋向于疯狂和不理智,也造就了诸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许多疯狂现象。

影片中我认为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是阿莉的丈夫,许先生。一开始,许先生对妻子的行为是十分不赞同的,尽管这不赞同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他自身的大男子主义,他看得清妻子沉迷于炒股对整个家庭的伤害,然而,渐渐地,在炒股浪潮的席卷和周围人的影响和打击中,炒股成为了他急于证明自己的一个方式,最终,他冒险擅自动用了朋友的20万,直至走入绝路。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许先生从理性到丧失理性的过程,除了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外界环境和周围人群的影响。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真正做到“在群体中保持独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有时候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直觉的驱动也会让我们做出相反的决定。更何况在当时那种社会经济急剧转型时期,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狂风暴雨式的,要一个人至始至终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想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多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大部分的人都难以对大环境有一个宏观而目光长远的认识,要求我们永远保持清醒而独立的思考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尽可能降低损失”,尽量让自己持有独立的思考。

篇2:“股疯”观后感

《股疯》是一部内容夸张但意义和表现内容很丰富的电影。它表现的是90年代全民炒股到达疯癫的状况,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景象。

看完整部电影,感觉有些情节确实很可笑,但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电影中刻画了不同的人物,但大多数人物是以钱为中心的,甚至是小孩子也有了这个观念,似乎有钱就拥有了一切,没有钱就没有任何感情可言。电影中大多数人都怀着“一夜暴富”的痴梦,而排斥通过正常劳作走上小康道路。在这一点上,女主人公范莉的邻居们表现得极其淋漓尽致。

首先说说范莉的邻居们对她炒股前后的态度。范莉还没有进入股市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她的邻居们对她可谓是斤斤计较,连一点自来水都要计较。但是,当范莉“进军”股市并成为人们口中的“大户”,邻居们的态度就是三百六十度的转变:倒夜壶时哑巴主动上前帮她倒,开水有人提前帮她烧好,也有人主动买早餐送给她女儿吃...但这一切的阿谀奉承的行为,只是为了让成为“大户”后的范莉做他们成立的“炒股委员会”的会长,带领他们走上靠炒股发家致富的道路,无论输赢,都与范莉无关。更可笑的是,当股市走好,一直处于赚钱状态,邻居们对范莉还是很奉承,但是,当股市处于低迷状态,跌得连本金都不剩的时候,邻居们居然想去找范莉理论,讨回本金,这跟之前他们说的“无论输赢,都算他们自己的”的说法大相径庭。当然,这种唯利是图的情节在电影中还有很多。比如王婆婆的儿女为了抢她老公留给她的养老金竟恶言相逼,当知道王婆婆拿去炒股票,两万炒到二十万,他们才有“妈”的概念。所以这里又要谈到股票摧毁亲情和家庭的可怕后果。

就拿范莉一家来说吧。还没进入股市之前,范莉一家过着普通但也算幸福的生活,夫妻二人还算和睦,并且都很爱自己的女儿。但是范莉总有一颗不甘平庸、向往奢侈的心,所以一直埋怨自己老公没有用,这为后来范莉老公拿朋友的二十万去炒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范莉老公一直很排斥股票这个东西,开始时极度反对自己老婆接触股票,认为股票是害人的东西,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能理解“夫人在外炒股攒钱为家”,证明其缺乏基本理解和包容。后来,经在病床上的女儿呻吟“夫人为家”,并表示父母分开要选择跟她的妈妈,他似乎是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自己又去股校学炒股,企图通过“短期学习”能充分掌握炒股意识及其技术,这是眼光短浅及缺乏科学态度的表象。再者,他把别人在信任他的情况下交托用于装修房子的二十万去炒股,说明其丧失基本的信用意识,不愿遵守社会法规。最后,他因为炒股失败而选择跳楼轻生,说明这种人必定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总得来说,他也是挺滑稽可笑的。

接着来谈谈范莉这个人。范莉是一个幸运的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幸运的是,她经过小人物三宝的牵线搭桥结识了香港人阿伦,并且跟着他一起炒股。炒股前期还是一帆风顺,一直处于盈利的状态,这暴涨了她沉迷股市的决心。前期炒股确实改善了她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她的社会地位。但是,在股市即将走弱时,她还是想搏一搏,然而,那时的股市已不能顺应她的期望了,一直跌、一直跌,跌倒她惊慌失措还想叫阿伦拿钱补上再买股票。此外,她差点走上了家破人亡的可悲道路。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香港人阿伦。阿伦本来是在香港炒股的,来上海其实只是为了来散散心,找回女朋友。她和女主人公范莉认识是通过三宝,那个叫他表舅的人。但是他不了解市场行情,被三宝这个中介坑了几次。阿伦是一个比较冷静,比较沉得住气的股民,在股市动荡时,仍可以用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这大概是他能在股市赚到钱的原因吧。但是他也会过分沉迷于赚钱,以至于没有时间陪伴他的女朋友,所以他女朋友想要跟他分手。他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动手打了他女朋友的老板,说明他在感情上是一个比较冲动的人,但也说明他很爱他女朋友,极力想挽回她。

电影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范莉一家住进新房子,重归往日和睦;阿伦也赢回他的女朋友,并生了一个孩子;范莉邻居也收回本钱,过上原来的小生活。

影片用轻喜剧的形式充满善意地描绘了九十年代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在轻松平缓的叙事语气之中,透露出商业大潮和经济利益对普通民众的冲击。通过对股票市场的涨落起伏和人们生活的戏剧变化,从侧面流露出中国民众对于经济观念的转化。

《股疯》虽然有很多戏剧性的夸张,但却深刻描绘了当时市井百姓被疯涨的股市泡沫严重扭曲的心态。当然,它向我们展示当时全民炒股的盛况,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些在小地方发生的事,揭露人们炒股的盲目性和过分依赖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一定的社会伦理。所以,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金钱主意笼罩下,人们漠视情感的可悲。

《股疯》,影片和它的名字完美一致。人们都把精力和家底投入到股市中,加入成千上万的炒股大军后,很少有人会留意身边人事物的变化,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思考全局。片中,老婆婆生病住院无人理,小女孩高烧无人看管,夫妻间的矛盾争吵导致家庭分裂,利益不能实现时的怨恨和批判,社会的基本道德伦理已然被疯狂炒股毁灭。然而,当我们回过头仔细想想,就算我们在股市中发了大财,甚至是我们赢了整个世界,而我们却失去了家庭、朋友这些不可或缺的人和情,这样真的值得吗?

篇3:《青春劫》观后感

毒品, 一个多么令人厌恶的词!它就像一个魔鬼摧残人的意志, 使人没有了梦想, 成为行尸走肉。吸毒后, 人会出现以下情况:体力不支、兴奋过度、产生幻觉……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吸毒影响社会安定, 害人也害己。

姜霖的遭遇令人惋惜, 但仍有人不引以为戒。那些吸毒的人啊, 难道就不记得父母含辛茹苦将你们拉扯大的养育之恩?难道就舍得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篇4:“股疯”与投资纪律

眼下的股市如火如荼,与半年前真有天壤之别。回首沪市大盘从6000多点的巅峰跌落到2000点之下,下跌幅度接近70%的股指只能用“飞流直下”来形容,不少投资者也因此陷入极度的沮丧与迷茫。

想当初在5000点之上时,部分新股民开始憧憬“万点不是梦”,沉醉于如火如荼的股市行隋和快速致富梦想中,几乎完全忘记了风险的存在。类似情景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部名为《股疯》的电影中就曾经充分展示过,不知大家还有印象否?

在《股疯》里,著名演员潘虹饰演的公交车售票员阿莉偶然认识了香港人阿伦后,两人联手炒股。阿莉在股市中春风得意,赚了不少钱。左邻右舍还有单位领导都异常羡慕,领导甚至特许阿莉不用上班而专职为大家炒股,一时间人人为股票痴迷疯狂。阿莉的丈夫许昂因为收入和妻子差距越来越大,心理失衡,居然受不住诱惑,把老同学的20万元装修款私自投入股市,结果输得一塌糊涂,要跳楼自杀。当然最后的结局是皆大欢喜,几个主人公的家庭都摆脱了股市困境,实现了合家团圆。

电影的股市故事以美好结局收场,但现实生活中这轮股市大起大落所演绎的一幕幕悲喜剧,恐怕不是所有人都有许昂那么幸运的。许昂为什么会输得那么惨?因为他在不了解股票为何物的前提下贸然入市,投资毫无章法可言,更不懂投资还需遵守严格的纪律,只是在周围人们近乎疯狂的赚钱诱惑下想冒险搏一把,怎么能不输到一败涂地?相信这一年来有很多个“许昂”遭遇了疯狂的悲喜。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个老生常谈肯定人人都听说过都看到过,基本意思肯定也都明白。可惜的是,现实中许多投资者由于克服不了人性的贪婪,在行情火爆时忘乎所以,把风险置之度外,最终不得不遭受市场的无情打击。股票市场有其自身的特殊发展和运行规律,如果违背规律,仅凭致富激情和一时冲动去投资,那就必然受伤。

投资者须知进入股市一定要慎重,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有自己清晰的投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严格的投资纪律。没有投资纪律的人,也许某一时段会赢得莫名其妙,但很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从各种各样的投资类书籍中,我们看到成功的投资大师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长期投资、注重内在价值、挑选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过看似简单的经验,却很少有人能够复制。投资者很难坚定不移地执行事先定好的投资纪律,本来准备长期投资的,一看到短线盈利或者短期下挫,就立刻乱了阵脚,结果不断重复追涨杀跌的错误。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这是股神巴菲特的忠告,也是所有投资者应该牢记的箴言。不靠运气也不图侥幸,既要忌贪又要反恐,时刻遵守自己的正确投资理念和执行自己的投资纪律,这才是立于股市的不败基石。

篇5:股疯

刘明

2月17日

手机铃声响起,王东堂一看是赵猛,赶紧接了起来,就听赵猛一连串的声音传过来:“哥哥,你给帮个忙。我一兄弟,做投资的,最近不知道是不是被股灾整疯了?自称开悟了,说全世界的钱都是他的。现在每天忙着散钱呢!他媳妇儿受不了了,知道我认识心理学大师,这不让我跟你联系一下嘛,看看是怎么回事?”

王东堂回了一句:“那就先见面看看再说。”

赵猛不容王东堂再说,已经接过话茬:“我这兄弟叫明东升,可能两口子一起去。我把你电话给他媳妇儿了,让她联系你。谢谢哥哥!对了,哥哥该怎么收钱怎么收钱。不过,我估计你不收钱,这兄弟还恨不得送你几百万呢。”然后,就听见赵猛爽朗的笑声。

坐在王东堂面前的明东升,斯斯文文的,颇有点儒雅的味道。不过,也就维持了一会儿,还未等他媳妇儿跟王东堂这儿寒暄结束,他就已经开口了:“王老师,我知道您是有学问的人,又是大师,估计跟您讲讲,您或许听得懂,跟他们凡人讲不通的,一帮食古不化之徒!”

王东堂忙说:“您别客气,我知道的也很有限,可不敢称大师。不过,若能听您讲讲,我肯定能长不少见识。”

明东升倒是很直接,也不再废话,直接切入主题:“王老师,在投资界折腾了,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生死之搏,我这才大彻大悟。原来,赚钱之事都是扯他妈蛋,钱还用赚吗?全世界的钱不都是咱自己的吗?您说,有自己赚自己钱的吗?这不神经吗?”这时,就见明东升似乎变了一个人一样,两眼精光四射,脸上也绽放出无限的光辉。

王东堂心里咯噔一声,心想,还真来了。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幻觉和妄想,迅速在王东堂头脑里过了一遍。所谓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由于其感受常常逼真生动,可引起愤怒、忧伤、惊恐、逃避乃至产生攻击别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所谓妄想,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妄想者往往有自己一整套的逻辑体系,其中常常有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却难以被说服或打破。即使把事实或已经被完全论证的理论摆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难动摇其信念。

明东升并没有停止他的演讲:“您说,人为什么要赚钱啊?不就是觉得自己没有钱吗?您别看那些牛逼的主,您让他停下来,他也停不下来,根本原因就是心里是穷的。这个心理我太清楚了,我自己就这么过下来的。不停地赚钱,就是因为心里怕,怕穷。怕穷,本质其实就是穷的。穷就只能受苦。”

王东堂一听,说得也挺在理啊。谁知道这明东升的思维还真是转得快:“前几年,我给我媳妇儿在郊区买了十亩地,盖了一个大套院,外面做餐饮,里面是住宿,好几十间房。后来,我才想明白,自己这不是傻逼吗?花一千多万,还得养一大帮子人,我自己也他妈的没住上几天啊!我这不纯粹给别人买的吗?您想想,要是我自己想住,那还不是哪里好,去哪里,到时候还有人伺候着,就算花点钱,也他妈的花不上一千多万啊。”

王东堂还真没转过弯来,这思路变化也太快了。

明东升越发尽兴:“我就琢磨,自己过去就跟个傻逼似的。就说炒股吧,明明所有的财产都是我自己的,可是,我却非得找个狗窝当自己的家,倒是把那些财产都看成别人的了。然后就是,今天到堂屋里悄悄地搬点东西回狗窝,明天去后跨院偷点东西回狗窝,再有机会就是把埋在地下的财宝也挖出来藏到狗窝里,说是藏吧,还不放心,生怕别人给偷走了。您说我这不神经病吗?”

王东堂这次倒是听出点意思来了。

明东升又跳跃了:“我现在想明白了。这世界不都是我的吗?其实,人都他妈的傻得不行。以为买个汽车是自己的,买个房子是自己的,银行存款是自己的。那你还能买飞机吗?能买飞机,还能买火箭吗?能买火箭,还能买下一个国家吗?能买下一个国家,还能买下地球吗?买下宇宙吗?您说我干嘛要买飞机,想坐就去坐好了。买了飞机,你还得伺候一帮子人吧?坐飞机,那正相反,是一帮子人伺候你。就看你怎么想?你说属于你,怎么叫属于你?”

这个问题,王东堂自己也是思考过的,想法倒是跟明东升很相像。

明东升继续发挥:“赚钱,是从别人那里把钱弄到自己手里,整天想着怎么往里找补。真赚到钱了,还不知道把钱放哪里好呢,哪里都不安全。您说什么地方是最安全的?是心啊!在心里,谁也拿不走。你看,咱现在不同了,全世界的钱都是咱的。咱的任务就是花钱,享受生活。以前咱弄反了,以为人家把钱给咱,是对咱好,其实,不过人家是拿着咱的钱给咱而已。别人,对了,是那些没有开悟的人,不包括您王老师,那都是花咱钱的。咱看他表现不错,多给他点钱,表现不好,少给点。怎么叫表现好?怎么叫表现不好?您想想,有客人到您家里吃饭,主动帮您端碗盛饭拿筷子,这就叫表现好。那个跟大爷似的,什么都得您伺候他,临走的时候,弄不好还趁您不注意,捎带点什么东西走,这就是表现不好的……”

王东堂越听越新鲜,这哪跟哪啊?这位主儿还真把自己当造物主了。

王东堂只能用心当个倾听者。至于明东升媳妇儿早就插不上话,很无奈地坐在一边,等着王东堂做出裁决呢。

听着听着,王东堂内心里倒真是翻江倒海了,有点被镇住了的感觉。如果仔细琢磨琢磨,这位主儿说的很多话还真挺有道理,说不上还真是开悟了。王东堂知道自己境界不够,不能妄加评论。但他心里却直犯合计,这位主儿如果真遇到了精神科医生,是不是就给留下了。

王东堂知道自己没有留人的本事,却也不能就把人一竿子支到精神科医生那里去。所以,他很真诚地对明东升说:“明先生,您今天说的这些东西,让我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我感觉您真是已经见‘道’了,在‘道’上说话了。能够听到这些,真是我的福报,真心感谢您能给我讲这些。不过,有些东西我还不是都能明白,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跟您进一步地请教。今天咱们先聊到这儿,怎么样?”

明东升两口子走了好久,王东堂还在琢磨刚才的一番对话。王东堂从来没有这么想过问题,不管精神科医生是否认为明东升有问题,王东堂都觉得明东升的话似乎帮助自己打开了一扇门,门那边就是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

王东堂心里对明东升先生充满了感激,只是这些感激的话可以直接说给明东升先生听,却不可以轻易说给别人,否则,弄不好别人还以为他堂堂的心理学家王东堂先生也疯了呢。

篇6:《生命档案》观后感

刘义权同志是档案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他酷爱本职,视档如命,通过档案的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给档案馆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生命档案》中出现灰尘飞扬的档案箱时,我们对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在感情上自然引起了共鸣。刘义权同志师徒之间有着不同的苦乐观,认识上存在差距,这都是不难理解的。刘义权同志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体现了人生价值。做好档案工作除需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其实践性是很强的。他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本职工作中刻苦钻研,头脑里装着各种数据,踏实地为人民服务,被誉为真正的专家。刘义权同志淡泊名利的品格是高尚的。如今,流行着一种“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武断性谬论。我不解其意,难以苟同。因为它貌似雄心浪漫,其实在于它不符合思想实际。在革命队伍中,“服从组织分配,努力完成任务”才是普遍共识。何为好士兵?在《生命档案》中主人公有较长的一段生动表述,使人深受教育,获得了正确的答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继有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档案战线也是如此。从我们省档案局 (馆) 的现状看,新生力量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工作环境和客观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其工作成果也是明显的。我认为,新同志和老同志之间有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问题。我们都要向刘义权同志学习,弘扬他的崇高精神,担当起各自应尽的职责。看现在,省档案局领导思路正确,工作有力,服务到位,赢得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在任务加重的繁忙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人才,干部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上一篇: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总结下一篇:查对制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