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发展旅游的思考

2024-04-25

迪庆发展旅游的思考(通用6篇)

篇1:迪庆发展旅游的思考

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开始发挥其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支柱作用,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旅游产业发展障碍的分析,提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思考

一.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障碍

旅游产业自在中国得到发展以来,在经济增长方面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几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似乎进入了瓶颈期,主要原因如下:

(一).旅游景点自身竞争力不够

1.旅游地主题不突出,吸引力不够

虽然目前各个旅游景区都在宣传自身的特点,但是许多景区所渲染的噱头过于泛而且杂,主题不突出,游者也就很难清楚的知道其独特之处,旅游地没能制造其独特的吸引游客的主题,因此,潜在消费者也就没有了兴趣。

2.环境污染严重,景区保护工作不到位

环境污染是我国景区发展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旅游景点来说,由于日人流量大,各种污染现象屡见不鲜。以长城为例,曾经在长城金山岭段的城墙上,大批中外青年在长城上伴着电子音乐狂歌劲舞,并大量饮酒。开了一个大规模的派对。派对结束后,长城内一地垃圾酒瓶。通过了解,这样的派对其实在该段长城已经进行了八届,已经成为热衷于此的中外青年每年期待的狂欢。只是此前一直没有被媒体披露。就经营管理单位而言,将长城作为场地出租只是一项经营活动。从1997年开始,金山岭长城所处的当地政府遂以600万元出让该段长城50年的经营管理权租借给一家公司。众所周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怎么能这样任人糟蹋。众所周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怎么能这样任人糟蹋。这样的行为在小的方面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更深层次考虑,则是对中华民族的亵渎。

3.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

许多原本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建筑被翻新,赋予其新式建筑的风格,以

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览观光者,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得古老的文化景区显得不伦不类,既失去了最初的特色,又不能重新规划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以圆明园为代表,圆明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如何保留其原貌上做了大方面的努力。

(二)旅游公司服务质量不高,消费者普遍对旅游公司服务不信任

1.旅游公司服务态度恶劣,甚至存在欺诈行为

新世纪旅游公司在提供服务前,跟消费者承诺华山一日游,车费80元,对游客专车接送,从游客住的具体位置接送到目的地。然而,回城的时候,导游告知由于当时的时间段接送回去我们的接送面包车正在送其他团的游客回去,所以当天的旅客被告知放在钟楼附近下车自行打车回去,且只给路途较远的乘客退还10元的车费。中国国际旅行公司北京一家公司,在组织到长城和明十三陵观光时,将旅客带进了某工厂等吃饭。一个半小时后,才到了开饭时间,其间没有任何座位提供。接着,导游又将游客拉到一个“老北京”的景点,可是这个景点却不包在团费内,需要游客另外支付门票钱。如不进去的旅客,可以在车上等。接着导游又将游客拉到了一家医院,强制游客听了近2个小时演讲之后,才肯放出去,其目的是要游客购买他们的药。以上的案例只是旅游公司劣质服务的冰山一角,殊不知还有多少消费者被无良的旅游公司侵害利益,他们的欺诈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2.旅游公司与旅游景点衔接度不够高,造成服务的脱节

旅游产业要想得到十足的发展,加强旅游公司与旅游景点的合作,为游客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是关键。但实际情况却不如人愿。许多旅游公司发展目标过于狭隘,将主要的收入来源限定在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等方面,而忽略了通过与旅游公司加强合作,吸引客源来获得长期的发展。游客在外出旅游过程中,由于旅游公司与旅游景点衔接度不够高,经常不能很好的享受旅游的乐趣。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凸显旅游景区的发展优势

各个旅游景区有其不同的特点,只要抓住其中的某一项特色,并将其发扬广光大,借势扬势就能成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特色可以是拥有优美的景色、罕见的资源的得天独厚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具有淳朴民风、古老的民俗的人文景观。湖北身神农架是中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其发展优势即其所拥有的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些优势使其成为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且其动植物区系成分丰富多彩,古老、特有而且珍稀,是许多热爱大自然的旅游者心之所归处。

(二)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在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时,需要从长期角度出发,做长远的规划,而不能目光短浅。在旅游景区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例如,对于风景优美的小镇景区,可以发展规划建设娱乐区、游览区、服务区和度假区四个功能小区,加大景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开发新景区、新景点,最终把景区规划建成集休闲、娱乐、游览、度假为一体的山水休闲旅游度假区。

(三)推进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

在优化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线路整合、品牌争创等外围举措的落实,加快促进旅游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景区中的特色观光对象,打造旅游新景点,挖掘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突出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加大与当地政府合作,包装宣传旅游形象,同时,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想敢做,敢于谋划,争取旅游品牌在更高层次有新的突破。以珠海为例,7月15号,来自国内外的十余位着名旅游专家就珠海如何打造滨海旅游品牌的问题上,展开了讨论。“情侣路上建海誓柱、山盟碑”将会是珠海品牌建设的大方向。珠海渔女是情侣路的地标性景观,所以许多游人都想去看一看。但作为进出珠海的主要通道之一,车流多,速度还快。比如在珠海渔女附近,路很窄,没有大片的草坪和沙滩,旁边的车以60、70公里的时速经过。游人想在这里好好看一看,散散步都很难。想要推进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可以围绕爱情文化这一主题,把爱情文章做足,把情侣路宣传成中国第一路,让爱情文化成为贯穿情侣路的灵魂和主题。比如可以在这里建海誓柱、山盟碑,在这里向游人展示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等。

(四)提高景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进一步加强培训、轮训,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建立一支素质过硬、技巧熟练的旅游服务队伍,把导游员队伍建设当作旅游促销宣传永安的“窗口工程”、“品牌工程”加以实施,特别是要提高导游员的文化涵养和知识水平,努力培养一批品牌导游员。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保险救援、管理教育有机结合的旅

游安全体系和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完善安全应急机制,确保旅游景区(点)“安全、有序、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建立旅游信息网站

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旅游的新观念。在准备旅行的过程中,大多数旅游者往往会做比较周密的安排,这其中就包括查询大多数的旅游网站获得相关的信息。因此,建立旅游信息网站,为游客在到来之前做好准备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服务,能使得消费者感受到旅游当地的诚意。

(六)加强旅游景点与特色旅游服务的衔接

为了使旅游者能够更好的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开发者必须解决好观光游览人员的住宿、就餐等基本生活问题。为此,加强旅游景点与特色旅游服务的衔接是大势所趋,贴心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的关注,提高景点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来源于旅游景点自身竞争力不够和旅游公司服务质量不高,消费者普遍对旅游公司服务不信任。其中前者主要是因为旅游地主题不突出,吸引力不够,环境污染严重,景区保护工作不到位以及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后者主要是因为旅游公司服务态度恶劣,甚至存在欺诈行为以及旅游公司与旅游景点衔接度不够高,造成服务的脱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从凸显旅游景区的发展优势,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推进旅游景区的品牌建设,提高景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建立旅游信息网站以及加强旅游景点与特色旅游服务的衔接等六个方面加以优化。

参考文献:

[1] 李晓.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1(35)

[2] 朱晓芸.旅游研究方法探讨[J].旅游研究.2007(5)

[3] 苗学玲.旅游地形象策划的10年[J].旅游科学.2005(4)

作者简介:韦力(1980.12—),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研究方法和旅游产业研究。

篇2:迪庆发展旅游的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4月9号《人民日报》)

在乡村振兴振兴的建设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式。重所周知,旅游作为第三产业,耗能低,收入高,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增加价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起了保护作用。同时,利用旅游的知名度,和客流量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运输业,餐饮业等等,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使一些有劳动力的农民拥有就业机会,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使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乡村旅游在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改善民俗乡风,增加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农村村容村貌改善,切实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乡村旅游可以大幅度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仅农民腰包鼓了起来,当地财政的税收也以大幅度提升,财政税收有了提升,便有实力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终使当地老百姓受益。

【篇二】

乡村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带动乡村就业,吸引农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创业,促进人才向乡村流动,改善乡村旅游结构。发展乡村旅游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新方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聚焦深度贫困,攻克坚中之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偏远山区缺乏物资致使交通住宿、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旅游接待能力下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第一,相关部门可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建设,在有条件的旅游城市与游客相对聚集的乡村旅游地区之间开通乡村旅游直通车,通过微信网络等工作平台定期宣传,吸引城市居民和游客到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消费。第二,完善农村公路布局,加快乡镇、农村硬化路的整治,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标准,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步道、登山步道、河岸休闲亭等。第三,加强乡村旅游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及时完善更新停车、环卫、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进推广厕所先进技术。结合乡村实际进行厕所改造,注重与周边和整体环境布局协调,尽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推动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在游客数量较大的乡村旅游区建设游客接待中心,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标识标牌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商品购物、艺术表演、田园生活等乡村体验方式,加快乡村旅游网络平台建设,宣传网上预订、虚拟体验等功能,推动乡村旅游智能化。

【篇三】

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尤其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发源地的农村,其历史传统与特色风俗更令旅游者向往。然而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逐渐受商业性侵蚀,阻碍了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价值实现;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前,我国部分乡村社区对自身独特文化及历史传统处于无知状态,这种现状也不利于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本土化与特色化。故此,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当地乡村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品牌是产品营销的核心和灵魂,是维系产品与消费者关系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市场的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却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其重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在经营中未将传统乡村文化作为核心优势进行包装与宣传,从而难以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更难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因此,我们需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打造乡村文化的独立品牌,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效益。

不可否认,乡村旅游为旅游企业带来了利润,为地区发展带来了希望。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同样给乡村文化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不当规划及企业的盲目开发,在旅游发展中,由于对乡村文化了解的不透彻,对乡村文化的开发趋于表面化、庸俗化,失去了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向农村蔓延,不断侵蚀着传统的乡村文化,导致乡村文化的衰退及消亡。所以,政府应当勇敢承担当地文化的保护责任,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肩负起引导企业合理开发的任务,以实现乡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

乡村并非低密度的城镇,而是与城镇互补共生的独特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邻里相望的田园生活是乡村的重要旅游资源。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和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一些地区由于“硬件”设施缺乏,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一些地区则过多关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甚至破坏了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既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景观等“硬件”设施建设,又重视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等“软件”系统建设。这启示我们,只有坚持“软”“硬”兼施,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更好为乡村振兴服务。

完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乡村的“硬件”设施通常比较薄弱,完善“硬件”设施需要下大力气。要着眼于改善游客体验,不断加大交通、住宿等方面的投入,保障游客的吃、住、行。需要指出的是,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不仅仅是指水、电、气和交通、住宿等设施,还包括原生性乡村景观,这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还要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与乡村地域特色为基础,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发展乡村旅游,仅有“硬件”设施远远不够,还要建设“软件”系统。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应加强对村规民约、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焕发活力。应引导城镇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整合乡村资源要素,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运营效率,并协调好村民、企业等各方利益,确保乡村旅游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篇五】

随着习总书记“我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与追捧了,由此衍生的一系列产业也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乡村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是全国“十大民俗文化村”,是陕西乡村旅游的标杆,它是建在黄土塬上一片荒无人烟、人迹罕见的黄土沟壑上的,但是,现在,放眼望去,一条条古朴的街巷顺着由高到低的沟壑自然延展,炊烟袅袅,人流攒动。马嵬驿的兴起,不止让人们体会到民俗文化的瑰丽,乡村的美丽,更带动了附近的旅游景点,也给沿途百姓带来了致富之路。过去,马嵬的百姓以种大白菜为生,但是却不甚挣钱,但是,马嵬驿民俗文化园建成之后,附近的村民种植大棚草莓,摆摊位做生意,随着马嵬驿名气日益见长,来往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赚钱。周边的人,一到周末,携家带口,来马嵬驿吃美食,赏美景,在玩游乐设施,之后,在一起去采摘草莓,其乐融融,享受当下。马嵬驿作为4a级景区,它的品牌效应正逐步的辐射到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让人们可以走出家门,扔掉手机,有时间多陪陪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同时,又让百姓可以赚钱致富,何乐而不为?

【篇六】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清代诗人李密庵在《半半歌》中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乡村生活给人带来的娴静与豁达。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高压群体体验娴静,释放压力的主要选择,在乡村旅游中感受乡村文化,在乡村文化中体验豁达情怀,可谓一大乐事。故此,需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需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尤其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发源地的农村,其历史传统与特色风俗更令旅游者向往。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当地乡村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发展乡村旅游,需极力宣传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我国乡村旅游却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其重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在经营中未将传统乡村文化作为核心优势进行包装与宣传,从而难以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更难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因此,我们需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打造乡村文化的独立品牌,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效益。

发展乡村旅游,需全力保护乡村文化传统,持续乡村旅游文化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向农村蔓延,不断侵蚀着传统的乡村文化,导致乡村文化的衰退及消亡。所以,政府应当勇敢承担当地文化的保护责任,提升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肩负起引导企业合理开发的任务,以实现乡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此语道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追求文化享受的真谛。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我们必须发掘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宣传乡村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保护乡村文化传统,持续乡村旅游文化特色。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乡村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篇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好生活蓝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姿多彩,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色,是乡村的本色。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要发挥乡村的绿色生态优势,在保护乡村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提高青山绿水的“颜值”,以提升“金山银山”的价值。而在振兴发展的过程中,绿色仍是检验着发展的成色与底色。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绿色乡村需要绿色的生活的伴行,方能为绿水青山增添魅力。如果人的生产生活与绿色相违背就难以让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当前,乡村生态环保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绿色生态不相协调的污染问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无法回避。针对垃圾乱扔,杂物乱堆乱放,农村地面环境脏乱差,水体污染等问题需”对症下药”,引导提升村民环境卫生与健康意识,并对村民进行相关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转变其传统的生活习惯并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从而改善乡村生产和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土、乡情、乡愁和乡味是乡村振兴的“里子”。乡村旅游更要注重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乡村民俗。一首《茉莉花》唱出了江苏的温柔水乡,一部小说《白鹿原》使白鹿原一举成名,一个吴仁宝让华西村名扬天下。一首万人传唱的地方民歌,一部有口皆碑的文艺作品,一个世人传颂的人物事迹,都能对一个地方增加美誉度起到关键作用。因此不断创新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和形态让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增添色彩,为自身树立一张名片。

旅游业是一个一业带百业的产业因此我们可创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随之可以带来例如:交通运输业、饮食业、住宿业、娱乐业,等多种行业的发展。可有效缓解我国劳动力就业紧张的问题,并可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渐补齐农村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且可有效缓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

篇3:迪庆发展旅游的思考

1 初步成形的云南藏区中草药产业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 高海拔、低纬度,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立体气候;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干热河谷以及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温度和湿度, 为云南藏区中药材种植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小中甸镇隶属于香格里拉县 (注:香格里拉县于2014年12月16日改为县级香格里拉市, 由于调研进行和文献引用都为香格里拉县, 故文章中仍用香格里拉县) , 距香格里拉县城约40公里。小中甸镇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玛咖、秦艽、重楼等。其中, 玛咖是最主要的种植品种。2014年, 小中甸镇玛咖种植面积达150多hm2, 种植面积位列第一;秦艽种植属于政府支持项目, 2014年小中甸全镇种植面积达20余hm2;重楼种植属于农户个体种植, 小中甸镇种植面积不到6.7hm2。

根据小中甸镇的产业报告, 当地政府认为规模化经营是小中甸镇中药材种植的未来发展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参与种植或者开始独立种植中药材, 同时也有公司企业、政府等的多方参与,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基本的产业规模和格局。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种植技术、经济效益、扶持政策、利益相关者群体都还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 产业链条也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

2 形态多样的云南藏区中草药产业

2.1 秦艽———致富带头人努力引领

得益于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 小中甸镇在2012年开始试种秦艽, 联合村也在规划范围内。该村从2013年开始试种, 上级政府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资金、薄膜等基本生产资料, 村主任负责推广, 种植秦艽的农户每年能得到每667m23000元的种植补贴, 农户需要进行土地平整及田间管理工作。2013年秦艽推广种植面积为5.36hm2, 每年农户净收入每667m2能够达到8000元;2014年, 秦艽推广种植面积达20多hm2。在这过程中, 该村村主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该村主任在任村主任前, 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土老板, 多年的市场经验使得他具备了市场头脑和市场技能。他在上级拨付的支持资金利用上精打细算, 节省下来的钱又集中购买基本生产物资。如在耕地费用上, 市场价格是每667m280元, 村主任就用自家购买的拖拉机来耕作, 只收取每667m240元, 集体资金节省下来的钱又可以拿去买其他生产物资发放给村民。在对他的访谈中, 他说:“我只想为和平村老百姓多做些事, 老百姓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我去过的地方很多, 中国的好多城市我也跑过, 我对外面的认识要比老百姓多一些, 我们带头人就要尽可能抓住一切有利机遇, 在政府的支持下带动村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道路。”

2.2 玛咖———企业经营模式试推进

小中甸镇和平村是玛咖种植的典型村, 具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基础, 自然条件优越, 农户有一定的种植经验。全村17个村民小组在2014年5月13日成立了一个名为“格子宗合作社”的村民合作社, 成员由17个村民小组的组长担任并代表各个小组村民。其成立的目的就是以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作为主要依托来发展本村经济, 带动本村农户致富。和平村有个人开办的玛咖初加工经营场所, 主要给企业老板提供玛咖的初级加工。该村的玛咖种植主要实行“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比如中国新时新健康产业集团已经入驻和平村, 已经在和平村建成玛咖种植基地, 企业租赁农户的土地, 主要任务是育苗、示范种植并向农户提供种苗, 同时还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种植玛咖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以及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农户则提供劳动力, 负责种植、田间管理等。2013年企业与农户签订了10年的合同, 2013年的分年合同明确规定公司支付农户每年每667m2600元作为土地租赁的费用;农户下种玛咖的工价为每667m2300元, 除草的工价为每667m2240元, 收获玛咖的工价为每667m2240元。2014年, 农户与企业老板由于在管理方法的理解上意见不统一, 产生了矛盾, 导致2013年签订的10年合同无法继续执行, 转而采取了另一种合作种植方式, 即企业不再租赁农户土地, 由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 农户负责自己田地里玛咖的种植、管理和收获;公司负责按90kg/667m2, 平均价格21元/kg回购农户种植的玛咖。

2.3 藏红花———多样化销售渠道初探

香格里拉金坷生物公司是注册在维西县的一家种植藏红花私营企业。2013年, 在政府的支持下, 金坷生物公司从浙江引进7t藏红花球茎开始在迪庆州维西县试种。头年12月份把藏红花球茎种植种到田间;到来年4、5月份把球茎从田地里挖回, 摆放到花架上;到7月份, 球茎开始发芽长苗;到10、11月份藏红花开始开花, 农户此时便可以取蕊采花。为了保证花瓣花蕊新鲜, 种植户必须熬夜摘花, 有时候工作到深夜两点左右。待藏红花采摘完, 花期也结束了, 再把球茎回种到田间, 为下一个种植采摘期培育新的球茎。金坷生物公司提供技术指导, 由农户管理, 最后由公司向农户收购干花。在销售方面, 金坷公司还处于探索时期, 2013年生产的藏红花产品大多数用来送人, 一部分采取了线上和线下销售两种方式来销售。线下销售主要是在迪庆州依靠旅游带动销售和卖给当地人;线上销售主要是在淘宝和微信上开了藏红花专营店, 目前金珂藏红花网店尚处于推广期。

3 云南藏区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助推力

3.1 不可或缺的政府引导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 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或缺。迪庆州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大力提升, 农村的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自然经济为主;农业产销信息、农业技术等公共服务体系无法覆盖农牧民的需求。在政府引导发展产业之前, 当地还是沿袭了祖祖辈辈的生产方式, 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为主, 经济作物种植相对缺乏。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产业, 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上述3个案例中不难发现, 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政府的资金扶持种植秦艽、藏红花, 政府引进企业扶持种植玛咖。

3.2 敢闯敢干的村级带头人

致富带头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生活在农村, 也见过市场经济的运转模式, 大多面对困境和艰难条件, 不屈服不退缩, 敢闯敢干, 改革创新。他们热心村里建设, 想为村民谋福利, 对养育的土地有感情, 村民对他们也信得过, 他们对村民的示范作用大, 带动效果好。案例中村主任大力推广秦艽种植, 节省项目资金用到急需的地方;香格里拉金坷生物公司率先发展藏红花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 带动周边村民参与, 种植藏红花、建造花房等, 都从不同角度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吸引更多农户参与种植, 致富带头人这种示范引导作用显而易见。

3.3 市场催生的销售尝试

只有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了, 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在发展农业产业的时候, 不能只注重生产, 而忽视销路问题。案例中不难看出, 农产品大部分都从田间直接卖给收购商, 没有参与有附加值的环节, 如加工、流通、销售等。也有当地私营企业, 如金珂公司尝试通过旅游地的门面店、电商等销售藏红花, 这样可以把更多的利润空间留在生产者一方。

4 思考

云南藏区的中药材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 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不断得到提升, 经济效益越发显现, 但隐藏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值得思考。

4.1 市场风险由谁来分担

国家和社会对云南藏区给予了关注和扶持, 为该地区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政府引导农牧民发展农牧产业, 从过去的一村一品到现在的连片区发展模式, 形成一定的规模, 吸引企业的入驻,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限制, 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效益没有真正发挥。如果当地消费市场和空间还较为狭小的情况下, 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可能会造成当地市场饱和。调研中不难发现, 政府对于“引导”的程度也必须拿捏得当, 当地农牧民种植的中药材一旦遇到销售难题, 农户就期望起引导作用的政府承担起所有的风险。企业要承担的风险同样存在, 企业作为主要面对市场的一方, 一方面要保证中药材的种植品质, 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市场供求, 能生存下来, 也实属不易。

4.2 原有本土中药材去哪儿了

当地中药材种植的优质条件, 加上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种类, 长期以来在该地区形成了中药材的本土资源体系, 根据1987年迪庆州药材资源普査资料, 迪庆州共有中药材资源248科900余种。品种主要有冬虫夏草、重楼、木香、贝母、当归、雪上一枝蒿、茯苓、半夏、秦艽、白术、草乌、附子、党参、桔梗、金铁锁 (独定子) 、金铁锁等, 其中秦艽、木香、伏苓等药材的种植已有60多年历史。大规模种植引进品种, 农牧民表现出对未来市场的担忧。有调研点的村民选择继续种植产值调低的粮食作物而不愿种植有合同保障的外来品种, 其理由就是周边村子都在种植, 到能收获的时候, 担心会被压价。一方面, 政府和企业期望引导农户走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而另一方面, 农牧民则依赖于祖辈传承的耕作习惯和生计理念, 选择传统的安全的生计。

4.3 对当地传统生计有怎样的影响

当地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 当地农牧民种植或上山采摘中药材, 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的需要, 只有少部分、多余的才会卖掉换钱或换物, 如此, 在当地也形成了传统的消费体系。这种符合当地实际的良性体系, 对一个家庭而言, 基本不造成风险。

近年来, 当地这种良性的中药材体系受到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引进很多符合现代市场需要的中药材种类在当地规模化种植。政府的扶持、社会组织的帮助和企业的推动, 使得种植更加专业化, 使得地方越来越依赖外部市场, 多样化的生计模式可能面临消失的危险。一旦外部市场发生波动, 如何保障当地种植户的生计来源, 是政府迫在眉睫必须考虑的问题。安居乐业是保障藏区政治稳定的基本前提, 因此, 制定相应的政策维护当地农民利益是政府在引导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崛起和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 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规模化的渠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政策的实施, 为云南藏区发展中药材提供了机会。藏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资源价值极高, 而生态环境系统又脆弱的区域;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既是区域产业持续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区域产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藏区产业开发中的成功案例都较好地处理了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增强了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云南藏区在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时, 保护生态环境, 尊重当地民族文化, 才能形成云南藏区独有的特色产业, 实现云南藏区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 云南藏区中药材产业成为当地发展潜力巨大的选择之一。云南藏区中药材种植的规模扩大, 经济效益显现, 但潜在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基于对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田野调研和对维西县中药材发展的个案分析, 企图从政府、企业和农户的角度记录其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应对措施。提出云南藏区在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时, 需要考虑当地独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因素, 才能实现云南藏区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藏区,中药材,本土资源,特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剑, 贾秀兰.中国藏医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2 (02) :119-123.

[2]周兴维.四川藏区的藏医药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02) :164-169.

[3]李丽, 王蕊.我国藏医药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 2007 (02) :82-87.

[4]杨中雄, 张桂芳, 斯那此姆.迪庆州中药材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11) :41-43.

篇4:迪庆发展旅游的思考

【关键词】迪庆;藏族;寺庙;医药学

【中图分类号】G420

引言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这不是《失去的地平线》中亦幻亦真的仙境,这里是迪庆,这里是香格里拉。迪庆位于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甸、维西、德钦三个县。这里不仅是滔滔江水、绵绵雪山的汇合之处,还是千里草甸、碧塔纳帕永恒的归属。本文将紧密结合实地调研法和作者的亲身考察,通过分析其他学者的观点来深入探讨发展旅游经济与弘扬民族医药学的必然性。通过查阅资料作者发现,学界内有关谈到这一问题的文章寥寥可数,因此更有值得思考的价值。

二、噶丹﹒德钦林寺旅游文化内涵

噶丹﹒德钦林寺始建于1509年,它是由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赐名,“德钦”一词在藏语中的释义就是“吉祥如意,平和安宁”。就是这座吉祥如意的寺院,在它历经百年的洗礼之后依旧闪烁着佛性的光芒。噶丹﹒德钦林寺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见载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志》(上)中:德钦林寺主活佛松东二世圆寂后,在西藏左贡县一小孩随父母前来梅里雪山转经,途径德钦林寺并前往求布施。当见到二世松东活佛曾用过的念珠,糌粑盒等遗物时便上前抓住不放,并声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主人。管事的大喇嘛见状大为惊奇,取出其他遗物并混杂上一些相似的东西让他辨认,屡试不爽。后来这位小孩被认为是二世松东活佛的转世灵童而认定他为三世松东活佛。①

《迪庆藏族自治州志》(上),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03页也正是因为这些颇具神圣色彩的传说,使得噶丹﹒德钦林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

现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在“香格里拉”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建立了以噶丹﹒松赞林寺为首,集合格鲁派噶丹﹒东竹林寺、噶举派噶丹﹒德钦林寺等寺庙的旅游文化路线。每一座寺庙不仅是生动的藏传佛教“历史博物馆”,更是蕴含藏族文化精髓的宝库。在这里会看到坚固无比的藏族木式建筑,还会欣赏到最为古老的唐卡画作。每一座寺庙都宛如一块璞玉,浑然天成般镶嵌在云贵高原上,伴随着高原特有的爽朗气候散发出令人神往的宗教气息。

三、迪庆藏族自治州寺院旅游与藏族医药推广的双赢

迪庆藏族自治州处在滇、藏、川三地交界,更有三江并流这一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这里孕育了可供牲畜食用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约有70科,498属,2638种,其中野生品种为2575种,栽培物种为63种。知名的藏族药材蕴藏量为:卷叶贝母12300千克、黑皮芪30000千克、珠子蔘19000千克、雪莲花20500千克、茯苓305000千克、猪苓101000千克、岩白菜259000千克、续断170400千克等等。可以说,迪庆藏区就是一个药材的大宝库。这里不仅有如此丰富的藏药,更有历史悠久的藏族医药学历史。“藏族医药学将人体生理、病理概括为‘龙、‘赤巴、‘培根。藏医诊断包括望、问、切,区分疾病为寒症和热症两大类。治疗有催吐、攻泄、利水、清热等方法。除内服藏药外,还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冷敷、热敷、酥油烫、药水浴等法”②

魏强、嘉雍群培、周润年:《藏族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2010年我在噶丹﹒德钦林寺参观完唐卡后,导游介绍说由于是旅游旺季,因此在噶丹﹒德钦林寺有来自寺庙周边的藏医院的大夫组成的无偿义诊队为游客进行会诊。寺庙特意开辟出一个大厅由藏式幔帐分隔开,每一个小隔间有一位藏医坐诊,通过号脉和观舌苔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对身体状况进行诊断。诊毕游客只需要对藏医说一句“扎西德勒”表示感谢,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买些当地珍贵的藏药回家自行调养。

四、针对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与弘扬民族医药学所进行的思考

很多人会质疑在二十一世纪我们是否还需要民族医药学?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在现在医药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依旧有着诸多无法破解的生命难题。民族医药学是广大少数民族同胞长期同自然疾病斗争的产物,因此它从诊断、病理认识以及用药方面都有着民族地域特色,也是我国医药学系统不可或缺的分支。

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学符合宗教旅游开发的参与性原则。关于这个问题,学者张贵桥提出了:旅游中的一切学习、参与、体验宗教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社会化”,脱离了社会目标的宗教旅游活动,最终会还原为一种纯粹的宗教活动。在开发方式上,要从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改变以往参观陈列式宗教景观、建筑和塑像等为主的单调旅游方式。③

张桥贵:《云南宗教旅游开发的思路、原则和措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8卷第1期,第28页参与型旅游模式不仅是现代宗教旅游的全新探索,更是将民族医药学纳入宗教旅游范畴的有益尝试。

五、总结

迪庆藏族地区所采取的寺庙旅游文化与藏族医药学并举方式不仅符合现代旅游的要求,更是弘扬少数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重要举措。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不仅放松了身心更充实了自我,这样才可以做到旅游形式丰富化、游览内容多样化、传统文明延续化。在此我也提出一点希冀,希望学界内会有更多的作者注意到少数民族旅游与民族医药学相结合的现象,以此提出更多的新视角。

注释

①《迪庆藏族自治州志》(上),云南民族出版社,第203页

②魏强、嘉雍群培、周润年:《藏族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③张桥贵:《云南宗教旅游开发的思路、原则和措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8卷第1期,第28页

参考文献

[1]毛继祖:《藏医药学发展史简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第91-103页

[2]魏冬:《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中国宗教》,2011年第10期,第58—59页

[3]覃江:《从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看藏传佛教寺院经济与藏区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142—143页

篇5: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篇6: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县///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基础实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省///省级森林公园的建立,城区景点的开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必将带动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将//生态旅游做大做强,努力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率先突破,关联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兴起,是//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一、//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年来,我县坚持以“生态立县”为目标,以公益林、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全县土地总面积237.23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1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5%。境内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完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森林景观奇特,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地方,是认识自然、增长知识、寓教于游的理想场所,另外区内水系发达,溪流密布,是//的发源地;被誉为“江南古堡”的通天寨,奇绝的仙峰石林、风光秀丽、绿树成荫,以典型的丹霞地貌森林风景资源为基本特色,以“奇、险、秀、幽、野”为主要特征。还有奇峰雄峙的红石寨,西华山森林公园五龙岩摩崖石刻,如日山普照禅寺,苏区革命活动旧址——秋溪红家垄红四军军部旧址和秋溪虎尾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质量优越,而且数量较多,分布也相对集中,潜力资源也较为充足,绿色、红色、古色交相辉映。其中以赣鄱之源、丹霞景观、客家文化等旅游资源尤为突出,不仅有数量,而且有品位,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和很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赣鄱之源作为江西人“母亲河”赣江的源头和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最大水源地,对赣人、国人和世人都将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2、交通网落日趋完善。到了现在,//县的内外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境内公路交通已经形成“一纵一横”主干线、县乡水泥路网已贯通,串连10个乡镇,形成“8”字形公路交通网络格局,206国道纵贯县境南北。三级水泥路西至宁都,接通昌厦公路,东连福建宁化。另外,//省内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军民两用机场的通航,以及即将修建的山东济南——广东广州,广西南宁——福建泉州的国家高速公路均经过//,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困绕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3、客源市场广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环境、资源等矛盾加剧,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回归自然成为新的潮流。生态优美的//也将受到人们的亲睐,客源市场前景广阔。首先,//是老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培养了众多有识之士,其中不少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客家人寻根问祖意识强烈,这些将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旅游客源市场。其次,//是赣江的发源地,赣江作为江西的母亲河,在江西人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长江的第二大支流也受到省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饮水思源”的理念吸引全社会人员的参与,以赣江源探源为主题,配合森林生态观赏游,专业教育的专题科考游,都将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再次,//县作为//的近邻,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凭借互补性资源优势和与//的连网互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赢得客源市场。第四,省委提出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实施在促进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从长远发展上看,随着全县生态旅游业的做特做大做强,未来的客源市场必将从周边城市扩展迁延到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潜在的客源市场发展前景亦是非常可观。

4、开发成本低廉。//生态旅游资源品位和质量很高,但资源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以观光游、科考游为主,很多景点也是天然形成。象赣鄱之源、通天寨丹霞景观、西华山五龙岩摩崖石刻等景区基本上都还处于原生态,也没有债务负担,在开发时可轻装上阵;同时,目前全县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有的景区巳通公路,道路扩建难度和投资规模都不是很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的生态旅游开发必将是低成本的和极具比较优势的。

5、政策环境优越。县委、县政府对加快我县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提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着力打造“赣江之源、休闲乡都”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并出台《///县鼓励投资开发旅游业优惠办法》,对投资我县旅游业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土地、税费等多项优惠,这都有

利于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另外,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对接长珠闽”和建立“沿海发达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的战略决策,这就为自古便是“闽粤通衢”的//生态旅游发展正确定位和产品内涵定位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要素配套不够完善。由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致使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育不够健全,与旅游景点开发相配套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大力度,有旅游无效益的状态严重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目前大部分景点旅游道路不完善,服务实施也不健全,生态旅游的整体效益无法显现出来。

2、旅游景点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我县大部分景区保持原生态,景点还处于自然形成,新景点开发滞后,没有把//的乡土人情、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开发出来。旅游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客源市场开发滞后,促销网络尚未形成,整体促销意识不强。

3、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硬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旅游住宿设施数量少,档次低,配套性差,至今全县没有一家象样的星级酒店;旅游餐饮设施档次较低,卫生条件需进一步改善;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大,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有待提升;服务内容简单化,缺乏个性化服务,不能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尤其是缺少旅游信息咨询等动态服务。

4、宣传力度不够。各景区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旅游宣传人员,而且参与宣传的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缺少专业知识,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对景点的解说,一些民间故事也是村民口头传说,没有系统编纂,各类宣传不到位、创意不新。

三、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实现//生态旅游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成立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种种关系,实现旅游业“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坚持每季召开一次旅游工作会议,每年召开若干次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有效地促进各项旅游工作的落实。

2、搞好规划设计,加快旅游景点建设。生态旅游开发要在《江西省//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加强旅游规划工作。首先要增强名牌意识,建设名牌景点,以“名牌”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现阶段全县应着重搞好赣江之源、通天寨森林公园、西华山森林公园、//县阻击战和城区景点等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以此推动全县其它景点的开放开发。其次要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我县生态旅游必须找准和突出自身的特色,形成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并加以精心包装、大力宣传,才可能成为对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目的地,现在我们可完善通天寨森林公园“休闲农庄”的建设,提高景点规模和档次,真正让//树立多侧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旅游结合体形象。

3、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食、住、行、游、购、娱”是构成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而目前//的生态旅游的“游、娱、行”占80℅,“食、购、住”的比重明显偏小,尤其是“购”的环节更是薄弱,因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应在“购”字上做文章,力争在短期内使“购”的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开发利用地方丰富绿色食品——白莲、茶叶、红菇、菌陈茶、翻秋花生和手工粉干等,对绿色食品进行广开发、巧包装,使绿色食品尽快上品位、上规模,形成特色优势;二是大力开辟具有地方特色、对游客能产生吸引力又便于携带的工艺品和纪念品——//砚、根雕、竹制品以及客家灯饰;三是实行统一征集商标、命名、评定、注册,采用定点生产,定点销售,使全县旅游商品在质量、品牌、包装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带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四是广开渠道,增加货源,多方引进国内外特色产品,设置固定的旅游商店和流动的销售摊点,促进旅游商品流通,有效提高旅游商品的经营效益。

4、开发利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生态旅游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在全民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旅游区开发必须同时规划好景观建设,要考虑旅游景点和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速度、规模及档次的承载能力,对旅游系统自身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优化组合,使其在功能上匹配,区域上协调,时段上有序。第三,要重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葺,以保护原貌为原则,防止失去“古”的特色。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旅游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性。

5、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旅游发展*宣传,旅游形象*包装;但宣传要讲究一个整体定位、整体包装,这才能出形象、出效果;在县委、县政府提出着力打造“赣江之源、休闲乡都”生态旅游品牌口号时,做好宣传文章,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建好//旅游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收集、挖掘具有石城特色的旅游信息,不断丰富和提升网站内涵;二是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画册、广告牌等各种传播媒体,大力宣传//生态旅游;三是在进入//县境内的各主要路口和我县城区主要道路上设置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引人入胜的宣传//旅游风光的宣传广告牌或灯箱等;四是制作和印发宣传资料,组织旅游宣传团队,外出宣传或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旅游促销宣传活动等,不断扩大//县旅游的知名度;五是结合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适时在各景点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诚邀各地新闻媒体、著名文艺工作者、外地游客等参加,不断扩大宣传面,提高景区知名度。要通过构筑精品旅游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创造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运用现代旅游新理念,指导全县生态旅游的发展。惟其如此,才能使生态旅游在石城经济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县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宣传人员缺少,不能满足我县生态旅游的发展的需要,要尽快通过选调、引进、培训等手段不断充实我县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以适应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7、加大资金投入。财政兴旅,旅游旺财,这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规律。在目前我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在稳定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局面。一是要通过财政预算、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把旅游开发的资金纳入正常的信贷计划等多种途径,确保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出台《//县鼓励投资开发旅游业优惠办法》,对投资我县旅游业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土地、税费等多项优惠,为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发展环境和优质服务。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行股份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共同兴办生态旅游,走出一条旅游、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上一篇:国庆文艺汇演主持词(舞蹈篇)下一篇:湖南省教师资格真题(07-2013)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