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雄市旅游发展的思考

2024-04-15

对楚雄市旅游发展的思考(共10篇)

篇1:对楚雄市旅游发展的思考

对楚雄市旅游发展的思考

本文客观分析了楚雄市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以及目前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楚雄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 者:王学良 陈颖  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系,云南,楚雄,675000 刊 名: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8(1) 分类号:F592.774 关键词:楚雄市   旅游发展  

篇2:对楚雄市旅游发展的思考

作业题: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学 生:*** 学 号:20110109109 班 级:11机械设计与制造3班 课程老师:***

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何为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乡村旅游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大力发展阶段。过去的乡村旅游发展大多是依照旅游业传统模式在寻发展途径,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懒以生存的乡村大环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也要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乡村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市政府的精神,也顺应当前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乡村地域广阔,市区人口较多。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市区居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旅游资源丰富,特色较为明显。为广大市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多种方式开发,知名品牌较多。具体乡村旅游景区(点)对规划重视不够,缺乏景区(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开发建设项目多数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导致景区(点)功能布局不尽合理、主题不够突出、配套功能不全、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4、重“产品”轻“精品”。由于缺乏科学的景区开发详细规划,加上部分业主和经营管理人员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素质不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品味一般,缺乏档次,存在“有产品缺精品”现象,很难吸引异地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影响综合效益的提高。

5、重“开发”轻“营销”。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点)只注重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在旅游产品形成向社会公开经营前后,忽视产品的宣传营销,既没有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推介宣传,也没有在市区或主要交通道路设置醒目的户外宣传广告,更缺乏参与市、区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产品营销意识淡薄,“守株待兔”有余,主动出击不足。

6、重“景观”轻“文化”。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只注重景区内相关景点和游览项目建设,仅满足游客“视觉”需求,但对该景区(包括景区内重点景点、设置项目等)的文化内涵轻于挖掘,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了解相关知识的“听觉”文化需要。

7、重“游览”轻“体验”。多数乡村旅游景区(点)只重视景区内相关游览项目的布局和建设,但在游览项目的设计和布局上,缺乏对游客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项目的设置和建设,游览的“兴奋点”不足、“刺激性”不高,造成游客容易产生“旅游疲劳”现象,也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二、现在以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侗乡乡村旅游为例

乡村旅游是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是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居度假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基本载体的旅游活动。柳州是广西民族风情最丰富、最集中、最原始、最浓郁的地区。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柳州风情“四绝”,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看点,发展好乡村旅游业有助于推动柳州打造好旅游名城。然而搞乡村旅游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真实、原始、完整的乡村风貌逐渐缩小变少,存在文化保护难度加大,旅游产业价值链较低等问题。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东连龙胜县,西接贵州从江县,北靠湖南通道县、贵州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县。三江侗、苗、瑶、壮与汉族之间团结融洽,结成了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称号。三江的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柳州和广西重要的旅游县。自2003年以来,在每年的10月黄金周,三江县已成功举办五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标志着侗乡旅游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县”和国家4A级景区称号。现在正努力打造成为湘、黔、桂三省区旅游胜目的地和全国旅游强县。人们说:中外游客何处去?风情三江等您来!是柳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二)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受外来文化影响,乡村旅游基础减弱。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依托美丽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深厚的历史底蕴,珍贵的传统文化和生态农业园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和城市相比属于“保守地带”,因此才能够保持一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但是这些也相对脆弱,随着开发旅游,外来文化对农村形成了较大冲击,使农村生活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农民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流行歌曲的播放代替了淳朴的山歌,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解体。还有大部少数民族年轻人不再安于现状,外出打工,剩下的是老弱妇孺,长此下去,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就丧失了,乡村旅游必定会走向衰退。

2、古村落实行大改进,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居住地区大多沿河溪两岸,风雨桥几乎每寨都有,有的并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经之路。风雨桥可供行人遮风避雨,又兼作寨门、村民休憩聚谈之所,更重要的是有风水之说,当有溪河穿越寨子的时候,在寨头或寨尾建一座风雨桥,能够拦风水,使风水不外流。每逢盛节,外寨亲友来会,全寨人齐集桥头,盛装迎接,唱拦路歌,用竹筒杯敬客人酒,吹芦笙迎接,显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风雨桥的选址十分注意地点,建桥地址必是风水宝地无疑,使之既能起风水作用,又能在桥内观赏到周围的美好景色。来到这里的旅游者主要是想体验和欣赏传统的文化,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以满足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由于农家旅游经营者缺乏对游客需求与旅游服务的了解,将乡村游简单化为以农家菜为招牌提供餐饮服务,以农家院提供娱乐和住宿,将乡村旅游与农家乐同质化。随着近年旅游人数的增多,为了方便游客住宿,村民们缺乏村落整体保护意识,建起了一座座新楼房,严重改变了古村落的自然风貌,特别是对古民居建筑进行“穿衣戴帽”工程,建起整齐划一的廊檐,家家户户挂上统一的红灯笼,在古城墙、古城门等古建筑旁设立花岗岩石碑等,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丧失了原有的古韵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3、组织和管理模式欠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低,留守老人居多,与外旅游者语言沟通有缺陷,服务质量不高。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村寨村民自主开发旅游的意识有了提高,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虽然已成立了旅游开发的专门机构,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系不健全、工作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没有标准,消费价格没有标准。农家旅游经营业主的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本地农民,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导致知识结构,服务意识和技能均达不到要求,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和历史底蕴吸引游客。旅游管理机构缺乏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还仅仅停留在景点门票收入上,加上对非本土特产的推销性买卖,缺少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讲解,以游客自行游览为主,由于小岛面积较小,游览的项目不多,活动的范围不广,缺乏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留宿、参与和体验活动,致使游客逗留的时间不长,周边产业得不到有效带动。

三、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文化的保护与挖掘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一旦展开,以农村的风土人情为载体,乡村的独特文化遗产一般来说不仅不会受到破坏,反而会得到恢复和保护,这对发掘乡村文化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不重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而是热衷于引进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其结果是随着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优势被异化、消弱,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外来游客,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促进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二)注重保持本色,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东施效颦,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和深度挖掘,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断深化乡村旅游的内涵,开发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艺术格调的旅游产品。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防止出现“千村一面”,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与魅力,以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对农家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和资金援助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乡村旅游主要服务城市居民,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将促进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因此,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来抓,适时地开展对农家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四)制定科学的旅游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科学的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依据,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按照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精心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发展具体规划,使整个旅游点在建筑风格、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突出自身特色。二是要在旅游资源评价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旅游景区主题形象定位,制定旅游发展的计划和目标,积极开发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三是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如何开发乡村旅游》,主编

陆素洁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主编

何丽芳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 作者 饶悌亮

篇3:对中国在线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在线旅游发展现状

数据研究统计报告,我国在2014年第三季度在线旅游市场规模达到741.6亿元,同比增长25.7%。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面临深刻变化,居民旅游消费习惯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改变。各在线旅游厂商的发展战略和推广中心大幅向移动端倾斜。同时,市场竞争和资本流动更趋向于个人度假旅游相关细分市场,门票预订、国内游、出境游和高端主题游等细分领域竞争激烈,创业厂商广受市场和资本关注,在线旅游市场产业链横向扩张明显,对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力增强。中国旅游代理市场仍存在大量中小型OTA厂商,长尾效应明显,同时大量线下中小型旅游代理商信息化程度低下,尚未转变为OTA,因此,随着去哪儿、去啊(原“淘宝旅行”)等平台类厂商对中小型OTA整合力度的加大和系统级服务支撑能力的增强,中小型OTA厂商整体市场份额将始终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市场集中趋势将放缓。

二、我国当前在线旅游特点

(一)发展迅猛,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据《2014-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在线旅游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630亿元。根据最新预测,中国在线旅游交易市场规模2017年达4650.1亿元,复合增速达20.5%。在线旅游伴随网络技术成熟应运而生,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历史尚短,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形成网络直销和网络分销并行的发展态势。中国在线旅游行业自1996年起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目前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处于模式创新期,各类细分及差异化模式公司纷纷出现,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也在加剧行业模式的变迁。(二)竞争非常激烈,出现了白热化竞争。对于“1元”这个词,在线旅游市场并不陌生,2014年年初,同程与携程掀起在线旅游门票价格战,即便是在携程入股同程之后,门票市场促销战的火热程度也仍未消减,而围绕着“1元”的促销成为各大旅游企业最博眼球的促销噱头。随着“1元门票”的火热,有更多网站加入进来,“1元”产品也从单纯的景区门票扩延到酒店、机票、旅游线路产品等领域,俨然成为了“1元经济”,“1元”促销让2014年的在线旅游市场着实热闹了一番。“1元经济”只是在线旅游市场价格战持续发展的一种演变,伴随着持久价格战而来的是各企业巨额的亏损。(三)行业巨头地位不断巩固,寡头格局逐渐形成。数据显示,2014年第3季度中国在线旅游OTA(在线旅行社)市场规模达42.0亿元,同比增长30.0%,环比增长16.0%。其中机票OTA市场收入规模为20.4亿元,环比增长14.8%,酒店预订OTA市场收入规模为19.2亿元,环比增长14.8%,度假旅游OTA市场收入规模为2.4亿元,环比增长42.9%。携程仍稳居OTA市场份额第一,达到51.2%。在线旅游市场份额向大型OTA厂商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携程、艺龙和同程共占据全部OTA市场份额的66.8%。(四)营业成本迅速增长,大量企业在亏损中发展。根据四大上市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除携程外其他三家均处于亏损状态,其中途牛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为1.034亿元人民币,艺龙第三季度净亏损5830万人民币,去哪儿第三季度净亏损高达5.662亿元人民币,就连唯一保持盈利的携程,也预计第四季度将出现亏损,亏损金额预计达4亿-5亿元人民币左右,在线旅游市场将进入全面亏损的时代,亏损额度也进入了“亿元时代”。以“亏损搏市场”成为2014年在线旅游企业不约而同的发展策略,大笔的钱砸向产品开发和营销,“1元”产品成为企业吸引用户、争夺流量、推广移动端和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在取得诸多收获的同时,参与企业也付出了巨大的亏损代价。在资本的助推下,预计2015年竞争将更加激烈,促销力度将更大。

三、发展我国在线旅游的策略

(一)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在扩张的过程中,要加强财务管理,提出资金的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才能实现在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相应法律政策。在发展我国在线旅游过程中,必须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建立一个良好的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是发展我国在线旅游的基础。(三)鼓励创新,创新经营模式、旅游产品。现在的我国在线旅游模式和产品,有着很大的雷同性,于是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形成了价格大战的恶性循环。要发展在线旅游,必然要鼓励创新,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旅游产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旅游业深度结合,打造消费真真正有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这是我国在线旅游发展的根本出路。

篇4:楚雄彝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楚雄彝族;服饰文化;民族文化;国际化

在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无视产品的过度消费,无视手工劳动的人性,我们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尴尬,许多传统的手艺已面临着失传。而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民族服饰本身,我们更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韵,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楚雄是彝族自治州,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其中以龙川江式、大姚式和武定式彝族服饰最具代表,每一件服饰都承载和积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艺术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时至清代受满族、汉族的影响,彝族服饰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分男女俱穿羊皮”、贯头衣、着裙等古老习俗,有些地方仍保留至今,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习俗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如何让彝族服饰走出大山,走民族路子、打特色品牌、树支柱产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方面通过生产性保护,让传统彝族服饰与市场接轨;以楚雄彝族公社为例与知名品牌合作,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彝绣来寻求产业突破口。

“生产性保护”是目前关于传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词。“这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将传统非物质文化及其资源转化为产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到达非物质文化自给自足式生产、商业生产等方式。在楚雄,随着彝人古镇、彝和园等旅游项目的开发,游走在自给自足式生产到商业生产之间的民间制衣人队伍日渐庞大。

彝绣是彝族服饰最为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彝绣的历史悠久,图腾崇拜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题材,成为符号化、标志化、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多民族刺绣也都如此。比如在很多民族刺绣中均可看到对日月崇拜的痕迹:彝族的“日月纹”、“太阳花”、侗族的“太阳纹”、“日月星辰纹”,纳西族的“披星戴月”等等。虽然均以日月星辰为崇拜,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创造出各种色彩、构图、大小、比例均不相同的纹样,并结合各种针法,绣制成精致的纹样装饰在服装任意部位,使服装、刺绣完美融合为一体。它真实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渗透着民族文化中乐观的因素,表达了真诚淳朴的情感。故彝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它更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楚雄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90年代末中国风的再度兴起,吸引了诸多世界著名设计师,大师们不断运用古老中华文化为设计灵感,运用全新的西方构成技术与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刺绣文化,无论从图案造型、色彩,还是从针法技艺中,为我们今天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自刺绣起源以来,不论宫廷贵族还是民间闺阁,装饰部位非常广泛。如门襟、袖口、衣领、裙摆等服装部位以及帽子、腰带等服饰配件中无处不在。彝族服饰的发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要避免复古照搬,装饰部位可以打破常规,以流行审美的方式加以点缀,例如,在休闲男装的兜口、立领等部位,或者是运用薄纱覆盖刺绣图案,取其减弱的效果等。在少数民族刺绣中不同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都可以进行借鉴使用,是让现代服装具有传统文化,民族特色风格。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将其色彩效果应用在面料设计、图案装饰以及服装小部件的色彩处理上,表达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个性化设计。

楚雄彝族公社与知名品牌合作,结合楚雄彝绣的特点,生产了大批民族绣片、民族绣花、民族服饰配件等,通过对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和图案设计构成要素的提升,为彝族服饰的发展打开一个不受制约和禁锢的艺术领地,为现代纺织品艺术和民族特色刺绣工艺增加了新的价值元素,把民族刺绣工艺推向了一个时尚的高度,通过对传统元素进行概括、提炼、凝聚和升华,并进行条理化、格式化和符号化。游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不断的在东方与西方的冲突、融合中成长,传承浪漫情怀,塑造出不可思议的文化魅力。彝族公社的成功,就是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

在楚雄,过去很多剩余劳动力也被带动了起来,40多岁有10余年制衣经验的彝族妇女阿鲁一边赶制一件坎肩,一边跟亲朋好友愉快地交谈。“今年,我家这个彝族服饰店已经有8万元的收入。”在彝族服饰店里,挂满了款式各样的各色男女彝族服装,价格从200元一套到6000元一套不等,面料则有化纤、纯棉、羊毛等多种。

另一方面从民间到政府的生产性保护。在过去,彝族服饰主要用于自给自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彝绣开始走下坡路,年轻人不在穿着传统服饰,只有部分年龄普遍偏高的妇女继续制作彝族服饰。虽然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下,彝族服饰虽然频频出镜,但是仍无非是作为一种保护对象出现于一些宣传性活动之中,在生产发展上仍是依靠自身的微弱力量在艰难发展。在全球性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地区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丢掉了自己的原本拥有的文化,被千篇一律的城市形态所同化,使得城市缺乏长足发展的文化氛围。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大型城市在取得一定发展后都花费大量的投入去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楚雄属于起点较低和发展相对迟缓的地区,然而正是这种情况也就给予了楚雄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机会,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成功打造了彝人古镇、彝和园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建立合作机制,推广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的前提下,开发相关文化旅游产品,引导开展品牌化经营。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利于长效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彝族服饰作为楚雄千年来的美工精品理所当然也也就成为构建楚雄城市软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对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文化内涵的填充和提升,把旅游文化资源变成现实财富,增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打造了平台。

在“走民族路子、打特色品牌、树支柱产业”的服饰创新工作思路引领下,通过举办、参加展会,树立品牌。楚雄州永仁县每年的三月,都会举办彝族服饰文化赛装节,坚定永仁彝族文化立足资源优势,走特色化产业路子的信心和决心。把彝族服饰作为重点发展,将彝族服饰从家庭作坊经营向产业规模发展转变,市场定位将从彝族聚居区域向多民族地区甚至全世界推进,向外界充分展示了楚雄厚重的彝族服饰文化和浓郁的彝族风情。进一步吸引外地人为楚雄地区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繁荣投资出智。

篇5: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市场广阔,潜力巨大,是21世纪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旅游业,对促进我县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真正破题,存在着的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多数地方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旅游业只不过是小行当,只能当陪衬和点缀,而且认为本地没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抓旅游抓不出效益和政绩,因而没有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未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那样下大力气抓旅游业,工作上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旅游资源匮乏,发展视野不够开阔。我县是一个旅游资源先天不足的城市,既没有丰富的、极具欣赏价值的历史人文景观,又没有景色秀丽的名山大川,仅有的一些景点,不但知名度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而且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我县对旅游内涵缺乏全面的认识,旅游业发展仍然局限于较窄 1的领域内,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项目特别是特色旅游项目非常少,并且缺乏灵活多样的包装和促销、推介手段。三是体制不顺,管理乏力。目前我县旅游业条块分割严重,仍然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按照职能或行政区划来分割资源和分割利益,从而形成了“旅游资源多头管理,一块蛋糕多家分吃”的局面,这就导致有关部门无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旅游业也无法按照产业规律健康发展。四是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发展后劲。与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县旅游业仍是一块尚未实现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处女地,依然和计划经济时期一样,主要靠吃“财政饭”勉强度日,资金短缺已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掣肘因素。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设想

要实现我县旅游业的大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大旅游业观念,拓宽旅游发展视野,改造完善老景点,开发建设新景点、新景区,搞好旅游商品的研究开发,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较大突破,努力把芮城建成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的“桥头堡”。

1、突出搞好旅游景点、景区的改造、开发和建设。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县城为中心,深入挖掘各类旅游景点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观赏审美价值,通过规划建设,整合为具有特色、连片成线的旅游项目。重点改造完善永乐宫、大禹渡、城隍庙建设步伐,开发建设圣天湖、百梯山、凤凰咀旅游

风景区,使我县成为文人墨客、普通民众探文明之源,览洞宾故里、赏黄河风光、游生态乐园的理想之地。

2、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积极拓宽旅游业发展领域,不断推出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特色旅游项目。一是突出芮城特色,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着力搞好中夭花椒、阳城枣树等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大王百梯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积极开展登山休闲旅游。三是结合商贸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购物餐饮旅游。四是结合圣天湖自然资源优势,开展龙舟赛赛艇训练基地的建设,积极发展体育旅游。

三、发展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改革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要加速发展旅游业,首先就必须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各方面关系,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管理经营机制。要按照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和职能部门的界限,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合理分配利益和管理权限。同时可参照先进县市的做法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或者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能,尽快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促销、统一经营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2、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快改变旅游业目前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实现旅游业的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齐上”和“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各类投资主

体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形成全社会办旅游、全民参与旅游的局面,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

3、搞好旅游设计和对外宣传促销。按照紧凑、充实、新颖的原则,重点围绕县内主要旅游景点、及特色旅游景点,搞好旅游线路、旅游日程的策划和设计,推出“芮城一日游、运城二日游”活动,同时搞好与周边永济、运城、平陆等县市旅游景点及旅游服务机构的联合协作,把县内县外旅游结合起来。结合旅游设计和创意,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及永乐宫书画艺术节等各种外事活动,广泛开展旅游宣传和推介活动,提高芮城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篇6:对金麦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周志龙

2012年3月20日

旅游业包括很多液态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旅游消费、旅游交通与旅游服务、旅游文化、旅游宣传、生态旅游等。本文主要对铺口乡金麦村当前现状,简单分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金麦的旅游市场促进金麦发展,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一、基本情况

金麦村位于铺口乡西面,距靖州县城22公里,距铺口乡集镇9公里,与本乡木山村、五星、坝阳村交界,西边与三秋乡交界,金菜公路贯穿全村,正在建设当中的上型水库金麦水库位于该村。金麦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1485人,党员35名,劳动力约900人,民族全为苗侗少数民族;全村总面积4.5万亩,其中稻田1856亩,旱地116亩,人均耕地1.25亩,林地3.5万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2011年人均年收入3561元。

二、旅游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距县城仅22公里,距铺口集镇仅9公里,交通方便,如果路全部修好,从县城到金麦不超过半小时。

2、正在建设的金麦水库。作为我县最大的水库,建成之后在发挥其正常灌溉、发电用的的同时,带来了气候环境的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无穷资源。

3、较好的生态环境。全村范围内基本上森林全覆盖,空气清新宜人,是休闲好处所。

4、民族风情,另一个发展旅游的热点。金麦村民全为少数民族,住着最古老传承的木房,民族风情浓郁。

三、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建议

综上所述,对金麦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建议以生态休闲游与民族风情游为主,这样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既能吸引本地人周末的放松旅游,又能在生态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民族风情吸引外地游客。

四、旅游建设上的几点建议

1、做好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作为金麦的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该产业的长远发展。

2、在理念上坚持策划先行。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因此地发展理念上,坚持策划先行,而且策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开发发展的前景。

3、在实施中坚持规划策划计划三位一体,稳步推进。在实施过程中,不论实施建设哪一部分,坚持按规划进行,策划好全过程,计划做到细致周密,稳步推进。就目前而言,在金麦移民过程中,属后靠安置的,在建房过程中,就可以考虑建民风风味更浓郁的房屋,稳步推进。

4、从现在开始做 好宣传工作。一个旅游地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目前金麦水库还没有蓄水,还没有优美的水面,但宣传工作应尽早起动。

篇7:对发展山东国际旅游服务的思考

对发展山东国际旅游服务的思考

山东将发展国际旅游服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发展要求,根据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在开发旅游新产品、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是发展山东国际旅游服务的关键所在.

作 者:许建平蔡苏文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42刊 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319(2)分类号:F592.7关键词:国际旅游服务 新增长点 发展

篇8:对湖北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湖北省旅游产业现状

(一) 产业规模不断发展

近年来, 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产业地位不断提升。2008年, 全省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其中出境、国内旅游齐头并进, 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6亿人次, 收入713.43亿元人民币,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23%和17.07%。截止2008年底, 全省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座;中国旅游强县1个, 湖北旅游强县7个;旅游星级饭店585座, 其中:五星级7座, 四星级54座, 三星级210座, 二星级289座, 一星级25座;旅游星级游船18条, 其中五星级6条, 四星级6条;旅行社823家, 其中:国际社57家, 具有出境游组团资格的23家, 国内旅行社766家;国家质量等级旅游景区160家, 其中:5A级2家, 4A级42家, 3A级56家, 2A级56家, 1A级4家;全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2家, 其中国家级23家;取得导游资格人员15767人, 其中上岗导游10300人。[1]由此可见, 湖北旅游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还同时带动了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 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一方面, 国外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湖北入境游旅客整体情况是总量少, 增量大。入境游人数每年都有增加, 且都维持在40%左右的增量, 除去因SARS导致2003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减少, 从2003年后, 入境游又开始恢复增长, 且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同时随着入境人数的增加, 外汇收入也在随之增加, 2008年湖北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18.75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4.42亿美元, 接待人数虽比上年下降9.91%, 但外汇收入却同比增长7.25%。

另一方面, 国内市场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省国内旅游一直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 旅游人数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8年湖北省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678.26万人次, 同比增长15.23%;国内旅游收入713.43亿元人民币, 增长17.07%。

(三) 旅游区域分布集中

湖北省的旅游区域布局呈现出高度集中性的现象。相比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成都、黄龙、九寨沟多点开花的局面, 湖北省入境旅游长期倚重长江三峡、沿江宜昌、武汉等市, 大有“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之势。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收入这方面, 都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襄樊、荆州四个市, 其他各市区各自的旅游产值还不到全省的1%。这一现状表明, 湖北省旅游区域分布过于集中, 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呈现不平衡的态势, 旅游抗风险能力较弱。

(四) 相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从全国区域旅游网络来看, 湖北处在全国七大旅游区的中心位置。这一有利的地理区位, 使得湖北旅游客源市场分布广泛, 潜力巨大。不论是路网还是航空网络, 湖北省都处于全国中心位置。在此基础上, 湖北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如旅馆服务及其环境逐步完善以及旅游交通发展迅速。在交通建设方面, 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内河航道里程、民用航线里程逐年提高。同时, 武铁高速的开通, 动车的起用都为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为带动旅游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五) 品牌初具规模

经过大力的建设和宣传, 湖北省的旅游品牌已初具规模。2007年12月14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11月, 湖北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策, 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旅游圈为两轮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鄂西生态旅游圈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武汉城市圈拥有14个自然保护区、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历史文化名城、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此可见, 湖北省旅游品牌已经初具规模。

二、湖北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湖北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一是湖北国际、国内旅游发展不平衡, 国际旅游“短腿”现象仍较严重。通常国内、国际旅游存在一个较为适当的比例, 然而湖北省旅游产业中, 国际与国内比例严重失调。2008年全年, 湖北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16亿,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18.75万, 两者存在巨大的差距。这说明湖北对国际市场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全面, 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产业和设施还不够完善, 使一些国际旅客在鄂只是稍作停留。二是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 如国际旅游长期倚重宜昌和武汉, 主要景点为长江三峡, 国内游客基本集中于武汉、宜昌、襄樊、荆州等市。说明湖北省旅游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度较低, 区域联合不够。三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 湖北长期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 虽然近几年, 开始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四是湖北旅游运行六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 特别是购物的收入份额长期偏低, 导致总体消费水平难以提高。发达国家的旅游收人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 而我省近三年国际旅游业中“游、购、娱”的平均比重仅为1/4左右。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新产品开发水平低, 高档次产品开发明显不足;二是购物场所趋同化, 缺乏有个性、有特色、高品位的购物场所;三是宾馆、酒店、旅行社服务质量偏低, 个性化服务较为缺乏。

(二)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不同步, 相对薄弱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目的地城镇建设的基本设施, 它是旅游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旅游基础设施分两类:一类是一般的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设施, 例如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道路系统等等, 以及与此有关的地面配套设施;另一类是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或条件, 如银行、医院、食品店、治安管理机构等等。[2]湖北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道路系统建设的相对滞后、入境交通有待改善和邮电通信、银行、住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我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交通状况差距较大, 许多重点景区交通方式单一, 主要靠公汽。对那些以山为主的景点, 道路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数量。再加上武汉的国际航班少, 交通运力不足, 制约了国际入境游游客的增长。景区的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的需要, 也影响了游客对湖北旅游品牌的评价。相对薄弱的旅游基础设施既影响了湖北旅游收入的提高, 又制约了湖北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三) 湖北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深度, 强势品牌开发不足

目前, 湖北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品种较为单一, 多为低端产品。目前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和度假为主, 深层次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明显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导致游客停留时间较短, 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湖北旅游产业的名牌建设。而从旅游形象、市场规模、接待条件、旅游收益等来看, 湖北还没有真正形成强势品牌和整体形象。

究其原因如下: (1) 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还没能树立市场化意识、资源产品化、产品品牌化的管理理念, 通过深入细分客源市场, 深度挖掘资源内涵, 最终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2) 湖北旅游资源地理分布比较分散, 各景点独具特色, 使得树立统一的全省旅游整体形象有一定的难度。 (3) 湖北旅游产业缺乏打造旅游整体形象的团队理念,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结果事倍功半, 很难形成较为强势的品牌。 (4) 湖北旅游营销能力不强, 包括营销策划能力、营销组织能力、营销推广能力和旅游营销宣传的整合度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四) 湖北缺乏大型旅游企业, 现有旅游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

截至2005年, 湖北省三星级以上饭店的数量为236家, 其中三星级饭店188家, 四星级饭店42家, 五星级饭店6家。从旅行社的发展来看, 2007年底湖北省旅行社总数达到795家。由此可见, 湖北省星级饭店的数量限制了游客的接待人数, 而且旅行社规模偏小, 虽然从业人数在增加, 但竞争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明显的提升。且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一些民营旅游企业又往往注重追逐短期效益, 不惜以破坏旅游资源的长远发展为代价。大型旅游合资企业入境湖北规模不大, 数量有限。

三、发展湖北省旅游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抓住机遇, 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20世纪末期, 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中部崛起的提出又使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加速了湖北的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了湖北中部中心地位。此外湖北省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 培育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 并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旅游条例》, 于2005年5月1日正式生效。2006年的最后一天, 《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 《纲要》提出:到2010年, 旅游业将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

由此可见, 现在是湖北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绝佳时机。湖北应在市场机制运作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型措施来扶持旅游业的发展。 (1) 做好湖北旅游发展的规划工作, 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区景点与发展旅游产业, 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 (2) 通过在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开放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促进旅游业的大发展。 (3) 加强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监控和管理, 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大力发展循环型旅游经济

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 为了尽量避免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要求湖北发展旅游经济应当避免对湖北各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一旦破坏了这些资源和环境, 就破坏了湖北旅游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 湖北旅游经济不仅不能实现可持续地发展, 甚至还给后代人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湖北省旅游产业要大胆起用循环型旅游经济模式发展旅游产业, 在3R原则基础上, 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环境保护, 以环境的保护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形成良性的循环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交通瓶颈

中心旅游城市加快开通周边各主要景区的直通客运线路, 尽可能减少中转环节, 副中心城市加快至周边主要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的开发, 以实现景区与中心城市的快速往返, 尤其神农架、恩施这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的可进入性较差的问题。目前湖北高速公路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瓶颈的问题, 但从湖北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 旅游、民航部门应密切合作, 扩大地区性包机业务, 也可鼓励成立汽车租赁公司, 铁路客运在提速的基础上增加“夕发朝至”车次, 同时完善票务网络预订系统。

在旅游饭店建设上, 湖北旅游饭店不仅要注意数量的增加, 更要注重档次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增加有效供给, 提高客房出租率。旅游中心城市可侧重于调整饭店结构, 旅游副中心城市可考虑建设少量小规模别墅型高星级饭店, 旅游发展地区要以中、低档经济型饭店为主 (三星级或者三星级以下) 。旅游餐饮行业也要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餐饮名店。对湖北旅行社的发展而言, 需要大力扶持一些已成型的名牌企业, 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 促进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使之成为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四) 保持传统优势, 开发特色旅游, 提高品牌影响力

首先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一是要时刻关注和把握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 并结合湖北旅游的实际, 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策划, 不断扩大湖北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二是要深挖湖北的山水生态、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家民族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和武汉都市文化的内涵, 加强湖北整体旅游形象的研究与塑造, 为丰富湖北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开发湖北特色旅游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 如民俗游、宗教游及红色游等, 以达到增强产品吸引力的作用。要注意搜集与旅游景点相关的文化信息, 加以整理, 以多种方式展示。

其次, 优化湖北旅游品牌结构。既要突出主要品牌, 也要推出旅游精品, 开发旅游新品, 形成立体化的旅游品牌结构系统。另外培育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专项特色旅游等为主流的多元化产品结构, 如以三峡、清江为代表的峡江风光系列;主打文化牌的文化旅游系列;以山为主的山地生态旅游系列;以水为主的湖泊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系列以及以极限运动、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修学旅游为代表的特种旅游系列。同时建设以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十堰等城市为中心的旅游产品网络系统。

(五) 提高旅游营销能力, 开拓潜在市场

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 湖北应加强市场研究, 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制定有效的市场开发策略, 研制适销的旅游产品, 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和深度。 (1) 要善于利用媒体条件, 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 争取在消费者心中树立旅游消费的新观念, 形成并强化湖北旅游新形象。 (2) 加强市场调研, 细分市场, 有针对性地展开旅游营销, 提高营销的实效性。如根据旅游目的重点划分出商务、会议、观光、度假等市场, 按照年龄分出老年、青年、儿童, 按出游方式分团体、散客;针对不同的细分目标市场, 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 主动出击, 争取潜在的客户。 (3) 加强整体营销, 整合各地优势资源, 抱团出击。我省各市地、旅游企业每年都有不少营销活动, 但都是各自为战, 小打小闹, 难以形成湖北旅游的整体形象。因此, 在发展思路上, 湖北应该重视全面发展, 整体推进, 通过联合营销, 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 迅速在国内外打响“湖北旅游”的品牌。

综上所述, 加快湖北省旅游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和扶持, 以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资源, 提高旅游品牌的影响,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湖北省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必将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促进湖北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旅游业2008年度统计报告.

[2]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3]李林.基于顾客价值的湖北省旅游产品策略研究[J].物流经济, 2009, (11) :40-41.

篇9:对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

[关键词] 江西 红色旅游 优势 问题 对策

一、江西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条件

1.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誉为“红土地”的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品位极高,具有不可代替性和一定的垄断性。如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南昌、红色故都——瑞金、秋收起义策源地——萍乡等革命圣地。省内有81个县(市)被国家定为老革命根据地,赣州瑞金、上饶集中营、井冈山茅坪等景区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336处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革命文物4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72件(套)。由此可见,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是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2.区位条件优越,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江西省地处中部,是东西部的腹地,东南沿海的后花园,以及紧邻“长珠闽”等国内旅游主要客源地,区位条件优越。近年来,红色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已得到较大改善。昌北国际机场开辟了国际航线,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井冈山军用机场改扩建为旅游机场,现已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建立了“天”字型高速公路的格局,不仅形成了与相邻六个省会城市省际8小时经济圈和以南昌为中心的省内4小时经济圈,而且井冈山、南昌、瑞金、安源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高速公路相通,景区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

3.客源市场充足,市场潜力巨大

发展红色旅游,在游览中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途径。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大青少年是其广阔而庞大的客源,尤其是井冈山国家干部培训基地,其客源都是中国未来政坛的“希望之星”,遍布全国各省(市、区),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是一个庞大而不竭的客源市场;而作为30余个部委“根”基地的瑞金,这两个客源市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相当稳定且日趋壮大的大市场,它既具市场优势,也独具政治优势,可大力开发和挖掘。

4.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为了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其开发提供了正确的指导,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委、省政府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下发了两个一号文件,明确将旅游业特别是红色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2004年12月,制订颁发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成为全国最早颁发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的省市。2006年5月,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另外,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红色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星级饭店,实行水电费、有线电视费的价格优惠;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红色旅游开发用地。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西不断完善红色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初具规模,红色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江西红色旅游在拥有机遇的同时,也受到管理体制的制约。旅游产业机构还不够合理,计划经济痕迹尚未消除,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景区涉及到林业、文物、文化、旅游及地方政府等部门,互相掣肘,效率不高,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也不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整合,项目和产品开发无法按市场化运作,竞争力差,发展活力不足。这种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对正在推进中的红色旅游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体制瓶颈。

2.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旅游产品单一

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只停留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针对具体的资源特性来进行有效的开发,从而使开发显得过于粗糙,产品单一;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内容雷同,展示方式单调、僵硬,与悠久历史文化结合不多,特色不浓,品味不高,失去了自己魅力。景区均以参观为主,缺少体验性、参与性的项目,不能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参与的要求,对游客吸引力不高。

3.宣传力度不够,发展极不协调

除井冈山、南昌、瑞金等主要红色景区有较高的知名度外,而其他许多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景区只在当地或周边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极不相称。这是因为宣传投入较少,使其一直鲜为人知,游人稀少,造成红色资源的极大浪费。发展极不协调,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的贺龙指挥部旧址平时门可罗雀,而与之仅两街之隔的滕王阁内却游人如织。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保护意识不强

随着旅游发展,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总体学历水平、文化、业务素质偏低,从而导致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较差。高校旅管专业的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造成旅游人才的流失,真正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中受过正规培训的不多,尤其是优秀营销人才及高层管理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本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红色旅游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由于保护意识差,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地方更是急功近利,只是一味满足快速扩张的旅游需求,以致吸纳游客过多,造成严重的破坏,这些都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创新开发模式,突出地方特色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应体现其独特性,注意发掘自身潜力,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各显特色,展示区域独特性,避免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可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立体多维展示,可开发一些体验、参与式的旅游项目,达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譬如利用战争遗迹、题材进行战争场景再现,策划穿越、探险等参与性项目,激发游客的兴趣。

2.加强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客源市场

强化宣传推介。继续广泛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展销会等进行旅游促销,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节等各种主题活动进行宣传促销。要大力开发特色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旅行社要适时利用革命纪念日、伟人纪念日、旅游黄金周等喜庆节日,开展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秋收起义访习游等系列红色旅游活动。积极开展“井冈山精神”等红色旅游研讨会,增强红色旅游文化吸引力。应把这种革命精神看作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并将其放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中去研究、保护、去挖掘,走向国际市场。

3.大力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否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把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作为改善资源配置状况、提高效率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途径有:一是培养内部人才。应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训或选派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二是引进专业人才。首先应依托省内高校开设的旅游营销、旅管、导游、景观设计等专业,吸收优秀的旅游毕业生;其次,可以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营销人才、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4.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失去这些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不能竭泽而渔,应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资源。应以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留珍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和遗物,准确把握红色和旅游的结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力保红色资源不“褪色”,适度地开发利用。要严格按旅游规律,保护性开发,加强景点维护管理,使之永续利用,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倡导绿色消费和红色旅游的观念,取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丰收。

参考文献:

[1]甘枝茂 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 [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文 军:《开发江西赣州六县(市)红色旅游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3]叶 周:《“红色旅游”独具魅力》[J].人民论坛,2004年第十期

[4]林明太:《莆田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 [J].莆田学院学报,2003(4)

篇10:对楚雄市旅游发展的思考

弥泉乡位于常宁市西南高寒山区,距城区35公里,距衡阳市85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现有瑶族居民873人,由于境内资源匮乏,自然条件艰苦,加之未享受民族政策支持,该乡瑶族居民生产生活困难。瑶民是否生活富裕、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弥泉乡整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关乎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发展瑶族文化旅游,既是保护少数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弥泉乡瑶族居民总体特征

(一)总人数比重大。弥泉乡地处偏远高寒山区,与郴州桂阳搭界,管辖四个行政村,弥泉乡现有瑶族居民87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9.1%,约为全市瑶族总人口的1/3,是瑶族人口总数、比例均居衡阳市第二位的林区乡。

(二)多以散居为主。弥泉乡65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内,仅有2512人,可谓地广人稀。境内汉族居民多以聚集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位置。而瑶族居民分布更散,一般以组为单位,每个村都有少量瑶民居住,如双河村有2个组、农林和更生村分别有一个组,与外界交流少,普遍较贫困。

二、弥泉乡瑶族居民生活现状分析

(一)生产资料缺乏,收入低。一缺生产资料。据统计,2012年,弥泉乡瑶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连全市人均纯收入的1/4都不到。如该乡农林村为省级贫困村,贫困面达70%以上。弥泉乡人均耕地面积为0.36亩,约为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的44%。人均水田面积0.14亩,仅为全市人均水田面积的1/5。2007年实施移民安居工程后,部分瑶民搬迁至山下,土地等生产资料紧缺,甚至日常蔬菜都要花钱买。二是缺产业支撑。弥泉乡下辖一个国有林场,绝大部分瑶民以林木种植和销售为经济来源,收入渠道单一。全乡无工业企业,无产业支撑,基本上靠财政补贴和林业收入维持运转,财政相当困难。村级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三是缺经济来源。2012年全市人均纯收入为 9568元,该乡人均纯收入2970元,而瑶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贫困线2300元,连全市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都不到。瑶民以种植林木为主要收入来源。文化素质偏低,在就业方面存

在较大困难,外出打工竞争力小,一般从事产业链低端的工作,可替代性强,收入微薄。有些瑶民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等、靠、要思想严重。

(二)文化素质较低,就业难。一是适龄劳动力素质偏低。大部分瑶民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90%以上的人只受过初中以下教育,有些70后的瑶民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不会写。二是下一代教育状况堪忧。该乡共有两个小学,无初中。更生小学共有18名学生,其中12名为瑶族;初中生总共13个,瑶族学生4个。这些学生要到15公里以外的罗桥就读。迄今为止,该乡史上无一瑶族高中毕业生。三是教育条件恶劣。农林村原本有一个小学,教学楼因年久失修倒塌,该村的学生只能到附近的双河村、罗桥镇、板桥镇就读。经济的落后导致受教育程度的偏低,素质低下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瑶民经济和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三)医疗条件较差,保障少。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瑶民普遍患有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加上医疗条件较差,就医困难。一无定点医疗机构。瑶民散居各村。只有双河村一个设备简单的医务室,解决伤风感冒类病症,其他三个村均无定点医疗机构。瑶民只能到乡卫生院,甚至较远的罗桥、板桥、洋泉镇就医。二无职业医生。只有双河村有一名从业医生,但无医师执照,是传统的“赤脚医生”。三无医护人员。四个村无一专业医护人员,唯一的医生既当医师又当护工。四是瑶民参合率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仍然存在部分瑶民不愿办理农村合作医疗的现象。

(四)基础设施薄弱。目前,虽然弥塔公路已经实现通车,但该乡村组公路建设滞后,且仅有1个村开通了每天一趟朝8晚6的班车,瑶民出行仍不方便。大部分村没有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其中有2个村处于信号盲区。所有村均未安装自来水,都属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设施简陋,水质监测设施缺乏。用电主要来自桂阳、罗桥等地的小水电站,没有纳入全市统一电网。

三、弥泉乡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弥泉乡是衡阳市仅有的两个瑶民集中居住地之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拼图。该乡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从统筹区域均衡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要求看,加快弥泉乡发展势在必行。发展瑶族文化旅游,是助推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有利于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一是林业资源丰富。该乡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583公顷,木材蓄积量6.7万立方米,年可采伐量900立方米以上,楠竹600万根,可采伐60万根。生态公益林面积5.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居全省前列。目前农林村建有一个“松清果业”柿子种植基地,包括大果樱桃、核桃、板栗等,规模达1000亩。二是动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植物168科,580种。俗话说,百草都是药。瑶族同胞世代久居深山,尝遍百草,研制出了能治疗风湿、肝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民族中成药——瑶药。它既是瑶族同胞强身健体的法宝,又是民族医药中的一朵奇葩,值得发扬光大。三是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溪水潺潺,瀑布飞泻,有大小溪流5条,现建有6座水电站。猴子滩瀑布,罗桥水库等水体资源遍布。

(二)有利于促进民族区域均衡发展。近几年,塔山瑶族乡享受到的民族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200万元,建成3各集中移民区,完成乡内移民545户;投入228万元,建成2所寄宿制学校,完成乡卫生院维修和5个村卫生室建设;投入265万元,新建1个旅游宾馆;投入57万元,新建8个茶园,建成了1850亩产业基地;建好60口沼气池,扶持发展了15户养羊大户。弥泉瑶胞和塔山瑶民同根同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实现两个乡镇的资源共享、组团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市民族区域均衡发展。

(三)有利于顺应瑶胞加速发展愿望。2012年弥泉乡瑶族人均纯收入2970元,不到全市人均的四分之一。近几年,看到塔山面貌巨变,弥泉乡的瑶胞们充满羡慕,思富求进、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强烈。发展瑶族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是当地百姓和瑶胞共同翘首期盼多年、深得人心支持、众望所归之举。更能提振他们的发展信心,激发其加快改变家园落后面貌的巨大动能。

四、弥泉乡发展瑶族文化旅游的对策措施

当代著名策划家王志刚说:“未来中国的竞争是文化板块竞争,谁能把握住每个板块后面的文化,谁就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未来旅游业将是常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以瑶族文化特色是其中独特的旅游资源。打好“民族牌”,奏响“民生曲”,树立 “文化立乡、旅游兴乡、引资活乡、产业富乡”的发展思路。

(一)打造两张金质名片。弥泉的名字本身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原生态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卖点。弥泉乡地处衡阳市西南方,五岭山系余脉,位于三市(郴州、永州、衡阳)四县(新田、桂阳、祁阳、常宁)交界处,主峰天堂山海拔达1265米。这里杉竹万顷,流泉飞瀑,空气清新,被誉为 “林的海洋、鸟的天堂、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天然氧吧、避暑山庄”。弥泉乡优质旅游资源集中,且含金量较高。2009年国家正式批准成立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2011年,弥泉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常宁目前仅有的5家“国字号”旅游资源之一。应加大宣传攻势,唱响两张“国字号”名片。

(二)整合瑶族旅游资源。瑶族文化是历史留给瑶乡人们的一份厚礼,瑶族谈笑、服饰、文化、语言、山歌都是人无我有、独特稀缺的旅游资源。“上刀山过火海”、“瑶族谈笑”等特色项目都别有一番风味。但目前还处于养在深闺、未被开发的初始状态,尚未形成瑶族特色旅游产品。只要经过精心打造包装,将原生态环境和瑶族独特的人文资源在一起进行旅游开发,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使瑶族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开发”中达到“双赢”的效果。借助“民族牌”,突出民族特色,实现整体营销,促进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品牌的深度融合,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在的经济优势。

(三)实现片区联合开发。从湘鄂赣皖联手推介长江中游城市群来看,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独木难成林。从弥泉的实际出发,将来和塔山瑶族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是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通过大山区连片资源整合、区域协作,以点带面、以线连片,实现山区瑶族居民整体脱贫。

(四)大力发展关联产业。做活以瑶族文化为核心,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这篇文章。建立特种水果基地、反季节蔬菜基地、经济林木种植、万亩花海、茶产业基地、瑶药生产基地、冬毛猪、麋鹿、梅花鹿养殖。引进生态型龙头企业,探索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力度。楠竹加工环节转向以旅游工艺品为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从农家乐、避暑山庄、水上乐园入手,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餐饮产业,整体带动交通、通讯、商业、文化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旅游推介会等平台主动招商,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创新招商方式,采用BOT或BT的招商模式,将旅游资源交予投资商经营开发,降低投资商成本,在一定的期限再将景点收归地方经

营。将旅游招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新农村的专项建设资金作为杠杆,加快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景区招商的硬环境。

上一篇:(学号+姓名+学院)民理实践教学提纲下一篇:看 春 景150字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