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教学设计

2024-04-29

阁夜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阁夜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选修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大诗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叠在学生的阅读经验里,形成了“套板”,常规的介绍不易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快餐阅读时代,常见有理解不深不细的流弊,这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来讲可能会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对文学精品来讲无异于暴殄天珍。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

本诗归属“因声求气”单元,编者意图通过吟诵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走回诗人的情感世界。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时期,此时杜甫的艺术造诣已臻至善。诗人在本诗中一如既往地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但细品之下,我们自会发现他博大心灵的一声叹息:杜甫诗歌中罕见的无奈之情。

三、教学目的确立

1、文本层面。通过朗读,触摸文本,理解诗歌意思,能做到口诵心惟。

2、文心层面。通过品味,沟通诗人,走回诗人内心,能做到论世知人。

3、文化层面。通过探究,勾连经典,探寻诗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选择

1、用好常规武器,突出“三读”:诵读以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细读以发现文本密码,独辟阅读蹊径;赏读以把脉诗人心境,提高阅读能力。

2、彰显教学创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个“夜”字,使整堂课纲举目张。

3、符合选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唤醒记忆,抓点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 夔州是诗人一生的倒数第二个驿站,颓唐的老境,贫寒的经济,沧桑的阅历,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终日展不开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几天,一场雪刚刚停息,当夜幕如大氅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蜗居天涯的老诗人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 学生朗读(男女各一)教师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四) 逐联解读文本,指导朗读技巧

那一夜,诗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诗人听到了??看到了??

悲壮鼓角、动摇星河。

那一夜,诗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诗人对自己说??

算了吧,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孤零如我,老迈如我!

(五) 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自己。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悲伤。 “夜”是杜甫诗歌常见的意向,让我们来回忆?? 《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 “夜”的悲伤传统肇始已久,让我们回到?? 《诗经?君子于役》《雨霖铃》??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六) 作业:写一篇关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 板书

夜 伤夜

伤感、敏感、悲悯、无奈

朗读:重读、轻读、长读、轮读。

《阁夜》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杜甫。

教师: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讨论。有人说出可能是老师。

教师:出示横批“年年有余”,而且追问学生为什么。 学生:这是嵌名联。

评点:在借班上课中,用这种中国式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自我,自然且有语文味。

二、朗读

学生(男):朗读。读错了夷、樵、寥等字。 老师:纠正学生读音。

学生(女):朗读。语速快。

老师:要能够把自己放进诗歌的意境,投入朗读一遍。范读。 学生:掌声。

评点:通过点名朗读,可以了解学生,同时纠正读音。教师范读比录音朗读好,原生态的声音容易营造场,容易把学生带入诗境。

三、诗歌品读

教师:公元766年的这一个夜晚,比以往时候来的?? 学生:快!

教师:这又是在一年将尽时候,不像今天,我们的面前365个日子排班战队,等我们去撕下来。所以,要读好哪个字?? 学生:催!

教师:这是一个早早降临的夜晚,虽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 学生:寒!

教师:这种寒冷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数人)回答不到点子。

教师:讲述下雪的故事。再问学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 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注意“天涯”一词。 学生:沉默。

教师:解释。范读。突出两个重音“催”“寒”。

评点:“天涯”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李叔同《送别》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来佐证,更有诗意美。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教师:我们来看下一联。在这样的晚上,杜甫听到了什么? 学生:五更鼓角。

教师:五更是什么时候。 学生:3点,5点??

教师:古代有不同的标示时间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可能杜甫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可能杜甫的梦很轻很轻。这样的声音可以用“雄壮”或“豪壮”来形容吗? 学生:不能。看注释,因为这里的鼓角声是**的意思。

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情景种.种,让学生体会杜甫雄壮不起来的情感。 教师:看到三峡星河这样壮丽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会用哪个词? 学生:招摇。

教师:如果是周迅呢? 学生:飘摇。

教师:美丽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诗人心中的确是动摇之感。可见诗人对战争的敏感。

评点:学生对“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师原本准备了颜真卿的一首诗,能够很好解释五更之早,却没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师:我们再来看下一联。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诗歌造诣登峰造极,他常常故意编排出不同的语序,给人别致的美感。这两句诗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怎样? 学生:思考。调整出正确语序。

教师:这两句诗歌一是写眼前,一是写想象,你觉得各是哪一句? 学生:无语良久。

教师:自语。这两句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无语。 教师:虚实结合。

评点:这里是本课最拽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联是本诗解读较为多元的,但是教师横来一个“虚实”手法,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这一个内容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想起来要增加的知识。看来,上课还是做减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师可以改成这样问同学,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悠闲的,他为什么会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悲伤的,他惯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诗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办法,不要添枝加叶。

四、探究

教师:夜晚的意象在杜甫诗歌中十分多见。介绍张悦的话。老人,长夜,这样的组合,天然地给我们带来悲凉、低回的滋味。 学生:背起《旅夜书怀》

教师:介绍《倦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欣欣然。为这样的发现而喜。

教师:夜晚在诗歌中是一个母意象。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关夜晚的诗歌 学生:柳永等

教师:出示《君子于役》

教师:请学生课后听齐秦《夜夜夜夜》

评点:这是体现探究的一部分。教师的发现,学生来举例。课堂出现了新意。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这是取悦学生呢,还是恰到好处?值得思考。

《阁夜》教学反思 惠安荷山中学 余锦彬

一、教学创意及实现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本课作为选修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读篇目,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到诗歌教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这一首”上,因为学生在各种快餐阅读的影响下,天生少了一种“慢阅读”“细品味”阅读情趣。其次,朗读是诗歌鉴赏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单元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的,那样一堂课可能在朗朗书声之外,没有立起来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第三,教师在本课的立意追求上不断努力,通过阅读了金圣叹、莫砺锋、冯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后,终于从题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课的“课眼”——“夜”。本诗每一联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为召唤,带领学生朗读细细品味每一联的诗情,最后又从那一夜走出,勾连起杜甫的其他描写“夜”的诗歌,溯流至中国诗歌“夜”意象的源头——《诗经?君子于役》。课堂设计基本实现。

二、语文能力及提高

1、朗读能力。有人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读,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咏功夫兴味长,毫无疑问,没有吟咏诗韵的朗朗书声,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坐实朗读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据每一联的情感,在朗读上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处理。在教学上,为了授之以渔,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要诀,教师归纳了重音处理的四个办法——重读、轻读、长读、复读。在本课的末尾,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诗情,很杜甫地吟咏一番,博得同学由衷的掌声。

2、语文习惯。公开教学固然要展示教师个人的美丽,但是学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钟,便不能成为教师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开课上教师算得上精彩的话,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学生的精彩里。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置之不理。所以课上,老师注重学生写的习惯的养成。不但在课始时安排了调版,而且要求学生在书上做笔记,期望养成学生语文课动笔的习惯。

3、语言品味。语文学习毫无疑问应该走在“语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学习语言中的精粹——诗歌。教师在每一联中都挖掘出语言品味的节点,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发现惊喜,在深入探究的时候感到兴奋。比如第一联采用“体验法”,用教师的个人经历讲述,让学生体会“寒”字的情感内涵。第二联采用“比较法”,“悲壮”与“雄壮”,“飘摇”、“招摇”与“动摇”,学生自能发现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联采用“还原法”,体会诗人身在阁上,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第四联采用“调序法”,让学生体会诗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声长叹。

三、教学不足

教学语言。作为诗歌的教学,课堂应该有诗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营造诗境。教师的语言显得口语化,而且琐细,有诗歌意味的教学语言少。课后,我县林汇波和庄旭美两位教研员提出了课堂没有主问题设计,主体部分上得比较平淡。经过几天来的思考,如果有了这样一组脉络句:“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对自己说了什么”,也许,学生的整体把握会更好。

篇2:阁夜教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作品。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其多侧面、多角度的取材,定景换点、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清新淡雅且富于诗意的语言等等,都值得学生揣摩与探究。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了散文“形散神聚”、“托物言志”等知识。本次的学习,将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领会诗化语言及定景换点等笔法,品味诗意诗境。

二、设计思想

以往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安排2课时。但课文较长,时间较紧,兼之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引导失当,很可能导致课堂流程滞涩。新课改以来,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时间也相对地紧缩,所以,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设计的思路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字里行间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上。教学设计应该力图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景换点”的散文笔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讨论比喻等修辞手法所营造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讨论,体会作品“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和诗意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自由生活及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赞美。 (2)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分析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 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爿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意追求。

五、教学难点

1.体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思考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学习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理清思路,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法。品味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埘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标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空中楼阁”,本指海市蜃楼,又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提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含有贬义,因为它往往与不切实际、凭空幻想联系在一起。但台湾作家李乐薇在她的文章中,对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诠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我的空中楼阁》,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她的“空中楼阁”,描绘“空中楼阁”又是为了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二)初步感知,把握整体

播放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的影音文本,范读课文。

提示:可以设置声音悠扬的背景音乐、满目葱翠的流动画面,播放抑扬顿挫的朗读(或教师自己范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提问:

1.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以本文的“小屋”为素材,你会拍出哪几幅照片?请依据取景点的不同,分别给每幅照片命名。

注意:想想,拍这些照片,你将会分别站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取景呢?试完成下表。

明确:会拍出6幅照片。

小结:

“定景换点”,是以景物“小屋”为焦点,作者置其于四周美景之中,兼之以丰富的想象,从远与近、高与低、昼与夜、部分与整体、虚与实等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充分展现“小屋”带来的意境之美。

(三)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描写之美

2.提问:在拍摄的这些照片中,你认为哪幅照片最美?为什么?

提示:请结合具体的文句,分析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美的。

明确:

①可能最喜欢第一幅“山脊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优雅,生动而灵巧。作者主要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美。

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把山比作女子描过的眉毛,把小屋比作“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小屋在山脊的位置,而且很容易由女子妩媚动人的姣美容颜,联想到小屋的美。

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句,“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写出了山的空阔宁静,“一片风帆”“一只飞雁”写出了小屋的娇小灵动,使人浮想联翩。

②可能最喜欢“破晓时(或入暮时)的小屋”。因为这时的小屋显得宁静而浪漫。作者还是运用巧妙的比喻来表现小屋的这种美。

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花瓣”的绽开和收拢,是光线变化中的山影,而“花蕊”是小屋。作者用“花蕊”、“花瓣”来比喻小屋和山的关系,不仅写出了破晓和入暮时小屋的宁静、美丽,更让人赞叹的是作者的用神奇的想象,把抽象的光线写得具体可见,把静止的大山写成了动态,利用视错觉的形成,化静为动;利用参照物的变化,化熟悉为陌生,十分浪漫。

??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小结:

作者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对称的句式,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小屋的美。尤其是比喻的运用,特别出彩。不仅喻体新颖奇特,而且形式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凡此种.种,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就品赏的语段,进行朗读体味。

明确:行云流水,诗情画意,是散文写作追求的境界。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写,浓郁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是散文呈现给读者的精神大餐。我们今天品读本文,就是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而深入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文章基调是明快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欢快感和陶醉其中的满足感。

4.还有什么其它方面的描写特色,构成这篇文章的美?

明确:还有很多特色。

(1)变换角度描写。如:①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②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③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2)虚实结合描写。文中对景物进行客观实写,从全景和局部、远景与近景之中写出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衬托出小屋之美。而对小屋周围的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等景物的描写,更多地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比如:明明是“受了土地的限制”,“领土”是有限的,但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的“无限大的‘领空’”;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晓暮昏的光线变化有其自然的节律,但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只觉得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四)比较鉴赏,领悟主旨

5.提问:作者所描绘的这么一间小屋,真是上天的恩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么一间像作者所描绘的“小屋”存在呢?

提示:作者笔下的“空中楼阁”,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作者所期待的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能否实现?明确:

应该说,“空中楼阁”既是现实的,更是虚拟的。说它现实,是因为将小屋建于山上,很常见;说它虚拟,是因为它象征了理想中的远离喧嚣、宁静自由的生活环境,它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宁静自由生活和保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这种自由宁静的生活,在现实中的确难以实现,但正因为难得,才弥足珍贵。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怀,其实在隐隐批判现代文明将人与自然逐渐隔绝,文中暗含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真切呼唤!

教师归纳: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想在这句名言的后面,接上这样的话语:生活中也许并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境。佛家说过,境由心造。还是作者在文中总结的好:“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这,应当引导我们学会生活、学习、工作。

篇3:阁夜教学设计

关键词:杜甫,《阁夜》,“人事音书漫寂寥”

一.问题的提出

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 居住于夔州西阁时有感而作的。当时西川处于兵乱时期。诗中作者描绘了冬夜景色的壮美, 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 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教材将“人事音书漫寂寥”解释为“人事, 指交游。音书, 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 徒然感到寂寞。漫, 徒然、白白地。”。笔者查阅了《新华字典》, “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笔者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 感到特别困惑, 因此开始查阅一些相关文献。

《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 词意平列。漫, 任便。这句说, 人事与音书, 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变迁音书断绝, 我寂寞无聊”。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解释是“结言贤愚同尽, 则目前人事, 远地音书, 亦付之寂寥而已”。

仇桢在2004年第10期的《语文教学之友》 (第33页) 上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他分析后认为, “漫”即“满”, 引申为“全、都”, 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 ‘音书’杳然, 一片虚无”。

仇桢的文章虽然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但是在笔者看来, 也还是感到难以接受。在本文的以下部分, 笔者将通过在线资料, 如《全唐诗》 (http://www.chinapoesy.com/) 、《唐诗三百首》 (http://www.chinapoesy.com/) 、《汉语大词典》 (http://cd.kdd.cc) 分析杜甫本人在使用“人事”、“音书”等词语的特点, 总结出它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内涵。

二.杜甫诗中“人事”、“音书”的用法分析

笔者首先分析“人事”一词。除了《阁夜》之外, 在《全唐诗》中, 杜甫还有以下十二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 其中含有“人事”一词的诗句有:

(1) 《新婚别》诗中的“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2) 《发秦州》诗中的“此邦俯要冲, 实恐人事稠”;

(3) 《短歌行, 送祁录事归合州, 因寄苏使君》诗中的“前者途中一相见, 人事经年记君面”;

(4)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诗中的“千室但扫地, 闭关人事休”;

(5) 《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 阻雨未遂驰贺, 奉寄此诗》诗中的“贫贱人事略, 经过霖潦妨”;

(6) 《独立》诗中的“天机近人事, 独立万端忧”;

(7) 《野望》诗中的“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8)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中的“时危人事急, 风逆羽毛伤”;

(9)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诗中的“人事伤蓬转, 吾将守桂丛”;

(10) 《遣愁》诗中的“兵戈与人事, 回首一悲哀”;

(11) 《小至》诗中的“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12) 《客旧馆》诗中的“陈迹随人事, 初秋别此亭”。

根据上述诗句, “人事”的意思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另外, 《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下面, 笔者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 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 即:

(1) 《云山》诗中的“京洛云山外, 音书静不来”;

(2) 《赠韦赞善别》中的“江汉故人少, 音书从此稀”;

(3) 《宿府》中的“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4) 《偶题》中的“音书恨乌鹊, 号怒怪熊罴”。

其中“音书”的意思均为“音讯、书信”之意。

作为佐证, 笔者查阅了《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音书”一词的诗, 它们有:

(1)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中的“共来百越纹身地, 犹是音书滞一乡”;

(2) 李频的《渡汉江》诗中的“岭外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

(3) 沈全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中的“白浪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等。

其中“音书”均可理解为“音讯、书信”。

另外, 参照上下文容易发现, 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时, 该词或前或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 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 而不是单独使用。由此, “音书”的含义显得明确。

三.“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

前面, 笔者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的一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 结合《阁夜》的特点, 笔者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 笔者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 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 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 反映现实世界, 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 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 是写历史的, 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 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 将该句理解为“人事变迁音书断绝, 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 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 虽然“终”为副词, 解释为“终归”, 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 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 “漫”作为“任凭”似乎不当。

第三, 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 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 (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 , 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 “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

综合上述三个要点, 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 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 内涵太窄, 与“卧龙句”中提到的“卧龙跃马”不相称, 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 理解为“人事间的事情”, 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

*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 “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 这一点理解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等截然不同。

*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 似乎意犹未尽, 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 紧扣上句的意思 (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最终同归黄土”) , “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和未来。

由上述三个要点推断, “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含义应该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 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 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

四.总结

本文运用词语分析、关涉分析、统计分析等手段, 对诗圣杜甫的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笔者认为, “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 (而不是“交游”的意思, 也不完全指“人事变迁”) , “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 (而不是指“音书断绝”, 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 , “寂寥”指“无形空寂” (而不是指“寂寞”, 否则“人事音书漫寂寥”就变成关于“诗人自我的”了) 。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 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 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 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

最后, 通览《阁夜》全诗, 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 笔者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 对现实的悲愤, 对百姓的忧伤, 更加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感慨, 以及内心世界的孤寂与无助。

参考文献

[1]仇桢, “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 2004年, 第10期, 第33页。

[2]《全唐诗》http://www.chinapoesy.com/。

[3]《唐诗三百首》http://www.chi-napoesy.com/。

篇4:杜甫写《阁夜》的时候走神了吗?

“‘野哭’二句,写天将破晓时所听到的声音。野哭千家,说明战乱死人之多。夷歌,指当地的民歌,表明自己漂泊的境遇。前句言战乱,后句喻流落异乡,都是使作者伤心的事。”(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甫诗选》)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百姓的歌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当作者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要重现了。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

第一种分析强调杜甫自身的漂泊,“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句里也只有“夷歌”有作用,而其作用也只在于表示诗人“流落异乡”,表达的只是诗人身处天涯的伤己之痛。似乎是说“野哭”“夷歌”两句在诗里的分工甚为分明:“野哭”句是写诗人之伤时,“夷歌”句则是写诗人之伤己。但这种把着眼点只放在“夷歌”之上的分析,只见诗人伤己而不见诗人忧民的解读,未免失之肤浅。

第二种分析为了“显示地方的风情”,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知道,杜甫向来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在《阁夜》一诗中表达的是忧时之怀、哀民之痛及叹己之苦,其心情是凄清悲凉沉痛的,整首诗呈现出来的风格是凝重沉郁的。在那样隆冬的寒夜里,在对战伐鼓角竞鸣和对千家悲痛野哭的描写中,诗人怎么可能仅仅是为了“显示地方的风情”而对“渔人和樵夫唱夷歌”作特意的描绘呢?这种轻松的情节,闲雅的格调,跟诗人当时那种沉痛的心情,跟整首诗那种沉郁的风格协调和谐吗?

第三种分析强调是乱世的音响,说歌声与战争有关,具体却语焉不详。

难道杜甫在写《阁夜》的时候走神了吗?

我们联系诗人的人生际遇,以及首联里“天涯”的意象,不能不承认“夷歌”的确具有暗示诗人流落异乡,漂泊天涯的意味。尽管如此,取用这种轻松愉快的“夷歌”放在如此沉痛的诗歌当中作为暗示流落异乡的意象,总还是让人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这时如果再联系“数处”“起渔樵”仔细深入地想一想的话,便不难发现诗人于此取用“夷歌数处起渔樵”,不是走神,而是别有深意的。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渔樵”这一意象。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渔樵”的意象:“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可能是最早的渔夫,也是在乱世中看透人生世事的智者;《楚辞·渔父》中,渔父高歌“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对人生有深刻的感悟;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让我们品味到别样的潇洒人生;《西游记》中有渔樵对答,《三国演义》中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桃花扇》柳敬亭与苏昆生做了一对潇洒的渔樵……整理一下文学典籍,我们发现,越是乱世,渔樵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越高,可见,渔樵往往生活在乱世之中,他们是逍遥于世外的隐者,是对人生世事有透彻的认识的人。他们的睿智,也使他们对人生保持着一种超然。如“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中吕·朝天子】张升)“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双调·沉醉东风】[元]任昱)“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双调·沉醉东风】[元]胡祗遹)……当许多人生的智者隐逸山林的时候,是时代之幸,还是时代的悲哀?正是乱世才使“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使精英们只能像“鸾鸟凤凰,日以远兮”。“夷歌数处起渔樵”恰恰说明长期的战乱,整个社会已是黑白颠倒,贤者只能隐逸避祸。即便如此,战争“战伐”到来,数处夷歌,冲耳可闻,可见战乱波及地区之广,人员之多。如此混乱的国家,黑暗的现实,对于一个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杜甫来讲,怎能不深深地忧虑呢?

再者,我们可以回想杜甫晚年作品,比如《登岳阳楼》,即使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况之下,他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候,忘记自身,“凭轩涕泗流”,忧国重于自身的安危。我们怎能想象,当“野哭千家闻战伐”的社会现实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时候,他还有闲情“强调自身的漂泊”,更遑论为了“显示地方的风情”!

篇5:《阁夜》教学设计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阁夜》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选修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大诗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叠在学生的阅读经验里,形成了“套板”,常规的介绍不易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快餐阅读时代,常见有理解不深不细的流弊,这对于古典诗歌阅读来讲可能会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对文学精品来讲无异于暴殄天珍。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

本诗归属“因声求气”单元,编者意图通过吟诵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走回诗人的情感世界。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时期,此时杜甫的艺术造诣已臻至善。诗人在本诗中一如既往地以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出现,但细品之下,我们自会发现他博大心灵的一声叹息:杜甫诗歌中罕见的无奈之情。

三、教学目的确立

1、文本层面。通过朗读,触摸文本,理解诗歌意思,能做到口诵心惟。

2、文心层面。通过品味,沟通诗人,走回诗人内心,能做到论世知人。

3、文化层面。通过探究,勾连经典,探寻诗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选择

1、用好常规武器,突出“三读”:诵读以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细读以发现文本密码,独辟阅读蹊径;赏读以把脉诗人心境,提高阅读能力。

2、彰显教学创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个“夜”字,使整堂课纲举目张。

3、符合选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导学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唤醒记忆,抓点探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夔州是诗人一生的倒数第二个驿站,颓唐的老境,贫寒的经济,沧桑的阅历,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终日展不开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几天,一场雪刚刚停息,当夜幕如大氅一样席卷而来的时候,蜗居天涯的老诗人想着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学生朗读(男女各一)教师朗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四)逐联解读文本,指导朗读技巧

那一夜,诗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诗人听到了„„看到了„„

悲壮鼓角、动摇星河。

那一夜,诗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诗人对自己说„„

算了吧,卧龙跃马终黄土,何况孤零如我,老迈如我!

(五)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自己。在黑夜里,我们会把心灵交给悲伤。“夜”是杜甫诗歌常见的意向,让我们来回忆„„ 《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 “夜”的悲伤传统肇始已久,让我们回到„„ 《诗经•君子于役》《雨霖铃》„„

/ 4 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六)作业:写一篇关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板书

夜 伤夜

伤感、敏感、悲悯、无奈

朗读:重读、轻读、长读、轮读。

《阁夜》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师:出示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让学生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学生:杜甫。

教师:出示对联“锦旗招手千般好;彬礼投足万事成”,让学生继续猜该对联写得是哪一位名人。

学生:讨论。有人说出可能是老师。

教师:出示横批“年年有余”,而且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这是嵌名联。

评点:在借班上课中,用这种中国式的方式来向学生介绍自我,自然且有语文味。

二、朗读

学生(男):朗读。读错了夷、樵、寥等字。老师:纠正学生读音。

学生(女):朗读。语速快。

老师:要能够把自己放进诗歌的意境,投入朗读一遍。范读。学生:掌声。

评点:通过点名朗读,可以了解学生,同时纠正读音。教师范读比录音朗读好,原生态的声音容易营造场,容易把学生带入诗境。

三、诗歌品读

教师:公元766年的这一个夜晚,比以往时候来的„„ 学生:快!

教师:这又是在一年将尽时候,不像今天,我们的面前365个日子排班战队,等我们去撕下来。所以,要读好哪个字„„ 学生:催!

教师:这是一个早早降临的夜晚,虽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 学生:寒!

教师:这种寒冷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数人)回答不到点子。

教师:讲述下雪的故事。再问学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学生:沉默。

教师:请大家注意“天涯”一词。学生:沉默。

教师:解释。范读。突出两个重音“催”“寒”。

评点:“天涯”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李叔同《送别》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来佐证,更有诗意美。

/ 4 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教师:我们来看下一联。在这样的晚上,杜甫听到了什么? 学生:五更鼓角。

教师:五更是什么时候。学生:3点,5点„„

教师:古代有不同的标示时间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可能杜甫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可能杜甫的梦很轻很轻。这样的声音可以用“雄壮”或“豪壮”来形容吗? 学生:不能。看注释,因为这里的鼓角声是**的意思。

教师:补充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情景种种,让学生体会杜甫雄壮不起来的情感。教师:看到三峡星河这样壮丽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会用哪个词? 学生:招摇。

教师:如果是周迅呢? 学生:飘摇。

教师:美丽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诗人心中的确是动摇之感。可见诗人对战争的敏感。

评点:学生对“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师原本准备了颜真卿的一首诗,能够很好解释五更之早,却没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师:我们再来看下一联。杜甫曾说“诗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诗歌造诣登峰造极,他常常故意编排出不同的语序,给人别致的美感。这两句诗原本的语序应该是怎样? 学生:思考。调整出正确语序。

教师:这两句诗歌一是写眼前,一是写想象,你觉得各是哪一句? 学生:无语良久。

教师:自语。这两句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无语。教师:虚实结合。

评点:这里是本课最拽的一部分,虽然这一联是本诗解读较为多元的,但是教师横来一个“虚实”手法,增加了学生的回答难度。这一个内容是教师上课前临时想起来要增加的知识。看来,上课还是做减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师可以改成这样问同学,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悠闲的,他为什么会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听到的夷歌是悲伤的,他惯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觉得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呢?在诗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办法,不要添枝加叶。

四、探究

教师:夜晚的意象在杜甫诗歌中十分多见。介绍张悦的话。老人,长夜,这样的组合,天然地给我们带来悲凉、低回的滋味。学生:背起《旅夜书怀》

教师:介绍《倦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欣欣然。为这样的发现而喜。

教师:夜晚在诗歌中是一个母意象。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有关夜晚的诗歌 学生:柳永等

教师:出示《君子于役》

教师:请学生课后听齐秦《夜夜夜夜》

评点:这是体现探究的一部分。教师的发现,学生来举例。课堂出现了新意。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这是取悦学生呢,还是恰到好处?值得思考。

《阁夜》教学反思 惠安荷山中学 余锦彬

一、教学创意及实现

/ 4 育星教育网 http://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本课作为选修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读篇目,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涵咏吟诵,把握诗歌的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考虑到诗歌教学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这一首”上,因为学生在各种快餐阅读的影响下,天生少了一种“慢阅读”“细品味”阅读情趣。其次,朗读是诗歌鉴赏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单元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目的,那样一堂课可能在朗朗书声之外,没有立起来的东西,所以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第三,教师在本课的立意追求上不断努力,通过阅读了金圣叹、莫砺锋、冯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数量的相关论文后,终于从题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课的“课眼”——“夜”。本诗每一联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课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为召唤,带领学生朗读细细品味每一联的诗情,最后又从那一夜走出,勾连起杜甫的其他描写“夜”的诗歌,溯流至中国诗歌“夜”意象的源头——《诗经•君子于役》。课堂设计基本实现。

二、语文能力及提高

1、朗读能力。有人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读,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咏功夫兴味长,毫无疑问,没有吟咏诗韵的朗朗书声,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坐实朗读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据每一联的情感,在朗读上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处理。在教学上,为了授之以渔,让学生切实掌握朗读要诀,教师归纳了重音处理的四个办法——重读、轻读、长读、复读。在本课的末尾,一个学生能够根据诗情,很杜甫地吟咏一番,博得同学由衷的掌声。

2、语文习惯。公开教学固然要展示教师个人的美丽,但是学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钟,便不能成为教师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开课上教师算得上精彩的话,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学生的精彩里。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置之不理。所以课上,老师注重学生写的习惯的养成。不但在课始时安排了调版,而且要求学生在书上做笔记,期望养成学生语文课动笔的习惯。

3、语言品味。语文学习毫无疑问应该走在“语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学习语言中的精粹——诗歌。教师在每一联中都挖掘出语言品味的节点,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发现惊喜,在深入探究的时候感到兴奋。比如第一联采用“体验法”,用教师的个人经历讲述,让学生体会“寒”字的情感内涵。第二联采用“比较法”,“悲壮”与“雄壮”,“飘摇”、“招摇”与“动摇”,学生自能发现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联采用“还原法”,体会诗人身在阁上,心忧天下的悲悯情怀。第四联采用“调序法”,让学生体会诗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声长叹。

三、教学不足

教学语言。作为诗歌的教学,课堂应该有诗的语言才能更好的营造诗境。教师的语言显得口语化,而且琐细,有诗歌意味的教学语言少。课后,我县林汇波和庄旭美两位教研员提出了课堂没有主问题设计,主体部分上得比较平淡。经过几天来的思考,如果有了这样一组脉络句:“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夜晚里,杜甫对自己说了什么”,也许,学生的整体把握会更好。

篇6:阁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2、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意向法,以情传声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韩愈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浪漫主义代表,诗圣杜甫现实主义代表,回忆一下杜甫的诗歌学过哪些,风格是什么。

二、作者作品简介

1、诗人回顾

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765--767)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郭英乂(yì)、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加之杜甫好友郑虔﹙qián﹚、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阁夜》的体裁: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律诗属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

三、诵读诗歌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平缓﹚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引吭高歌﹚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悲抑﹚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悲慨﹚

(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二)再读诗歌,读出韵律

(三)三读诗歌,体会感情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四.鉴诗方法

(一)“言不尽意,立象尽之”

《周易·系辞》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本诗意象——短景、天涯、霜雪、寒宵、鼓角、三峡、星河

意境——寒冷孤寂,悲壮雄浑

通过意象品味诗歌

(二)以声传情

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出于肺而根于贤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鼓角、野哭、夷歌 1.五更”鼓角”声悲壮

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wo),蹀躞(xie)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

祢衡传》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暗写军营和战争,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2.“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出起渔樵

荒野中此起彼伏的哀哭声,战争给人民的无穷灾难

天还未大亮,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 惨痛的哭声和凄凉的歌声交汇于诗人的胸中,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仁者心情异常沉重,自己却无力改变。

用声音品诗

三.所见

所闻

所感

我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一幅画面)

感慨:时光流逝

流离之苦

百姓之苦

人生无常

多病孤独

五.课外拓展一:分析《旅夜书怀》与《阁夜》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意向品诗)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阁夜》:短景、天涯、霜雪、寒宵,鼓角、星河

寒冷萧条的气氛,征战和动荡的气息

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条。

《旅》: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微弱渺小

宏阔壮观

风清气和的春夜,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 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雄阔。

拓展二:鉴赏《孤雁 / 后飞雁》

孤雁 / 后飞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象:孤雁

声:孤雁飞鸣、野鸭鸣噪 情?

(1)孤雁: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

(2)鸣噪: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3)飞鸣:想念→拼命追寻

寄寓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六.作业

赏析课文28页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方法:意象

上一篇:安徽拓展训练哪家靠谱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