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2024-05-11

长恨歌(精选6篇)

篇1:长恨歌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

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篇2: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一、君王之恨――江山美人不可兼得。历史严正地告诉我们,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改善财政措施,进行军事体制变革,弘扬文学艺术,使唐王朝的经济达到了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所描绘的空前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天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玄宗在励精图治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可以说拥有了国泰民安、四海清平的江山。此时的唐明皇觉得年华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乐。况且他还有些隐隐的寂寞,于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便来到了他的头脑中。此时天不遂人愿的事发生了,伴随玄宗十多年的爱妃――武慧妃离他而去。于是乎君王为填补爱情空缺,慰藉精神空虚,6l岁那年,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这对君王来说真可谓“鱼和熊掌,二者兼得”。从此之后枕着江山、抱着美人坐享天伦之乐了。此时的他彻底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不但“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且“从此君王不早朝。”懒得上朝的玄宗就在他觉得贵妃尽日看不足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他呕心沥血创立的江山谈笑间灰飞烟灭。他费尽心机得到的美女在六军不发时无奈马前死。一代明皇,面对江山与美人,不说二者得兼。两全其美了,就是顾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赔了“美人”,失了“江山”。这怎么不使君王长“恨”呢?

,二、贵妃之恨――红颜倾国奈何薄命。诗人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先写出贵妃符合倾国的标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绝代佳人。正是因为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便因有色而得宠。也是因为贵妃的美艳,使得君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当世界其他万物都不存在,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思、能力去讨好杨大美人。既册封她为贵妃,又想封她做皇后,只是因为朝野反对声音太强烈才没能实现。其次叙写了李杨爱情以悲剧收场的内在因素。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前唐玄宗的重色、求色,专心沉迷于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从此他为贵妃敲羯鼓,贵妃为他承欢侍宴舞霓裳,“云鬓花颜金步摇”,可谓极尽娇艳妩媚之能事。他们从盛世恩爱到乱世患难,期间她挂上了贵妃的虚名也烙下了“红颜祸水”的罪名,更留下了“红颜祸围”的骂名;从华清池泡温泉辗转至马嵬坡生死离别,她见证过君王的无奈……无奈之下贵妃只能“花自飘零水自流”,含恨离开了人世。当然最令贵妃长恨的是她和君王的爱情从此只能“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了。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梦想如今被现实击得粉碎,变得遥不可及,这便是贵妃在九泉之下死不瞑目的饮恨!

三、诗人之恨――帝王贪色终酿国祸。要说诗人之恨,还得从白乐天写作该诗的背景说起,元和元年白居易在周至县尉任上。一次他和朋友史学家陈鸿(《长恨歌传》的作者)和郎讶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家都感叹,并说如果这段爱情悲剧没有文才超群的人撰写下来将从史上消失。于是王质夫举酒到乐天面前说,你擅长写诗,而且感情很丰富,请写一首诗,怎么样?于是白居易就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的评价是: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他明确指出《长恨歌》是表现男女相爱情怀的。因此他自己编辑时,将《长恨歌》归类为感伤诗。所谓的感伤诗就是那些“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可见《长恨歌》正是借李扬的爱情悲剧,抒发自己被感动的.内心“情理”。也就是说《长恨歌》是诗人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诗人的心绪就是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而《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涛人为失去相亲相知相爱之人而痛苦长恨。

诗人把一个尽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悲剧写成诗歌,除了要抒发自己与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还抒写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的憾恨之情。旨在引发人们对悲剧原因的思考:李杨爱情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不言而喻――唐玄宗。悲剧的制造者终于成了悲剧的承受者。诗人也在反问:

“爱情的主角为何驾驭不了爱情的航向?”于是借前代帝妃的悲剧,发出了自己的呐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时将自己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痛苦与深情留在了文学史上,让后继的情男痴女为之悲叹不已。

四、读者之恨一君妃盟誓身不由己。自古帝王无真情,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有的妃子姓氏名谁帝王压根不知道。有的妃子一生连帝王之面都未曾谋过。更别奢谈与帝王产生轰轰烈烈的爱情了。但当李隆基遇见杨玉环,“上阳白发人”的残酷现实被打破,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李隆基使得杨家“姊妹兄弟皆列士”。杨家因生女而一门显赫,令人艳羡“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玉环被君王胜过潮水般的爱深深打动了,于是在七夕长生殿上,与明皇共誓,达成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约定。在我看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多么诚挚、多么深情、多么浪漫的誓词啊!唐玄宗如果只是一个寻常老百姓该多好!那他和杨玉环的故事可能真的比梁祝更加有感染力!遗憾的是,君妃的特殊身份安排他们背负了太沉重的是非舆论、千万吨重的道德谴责!“此恨绵绵无绝期。”大概不光是说君王在阳世的凄苦孤恨,贵妃离开人世的无奈含恨,也应是玄宗与贵妃身在皇室,身不由己的愤恨。各种恨相互交错,玄宗恨自己救不了爱妃,令她命丧黄泉。恨自己为什么会是君王,单纯就做对温饱夫妻该多好!恨与恨的纠结,自然没有了停止的日期,变成了无日无期的长恨。天妒良缘。“安史之乱”使得相爱的两人永远地阴阳相隔。《长恨歌》铺叙李杨二人相处时的种种美好,处死贵妃的残酷痛苦和君王掩面的无奈,以及君王对贵妃上天人地的找寻,失去爱人后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思念,随着故事层层推进,感情慢慢积蓄,到最后终于进发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呼喊。这一呼喊让我们读者深感惋惜:这段君王与贵妃的爱情史实倘若能经受历史的风雨那是多么地完美;这段君王与贵妃的爱情悲歌如果能冲破世俗的城墙那该多好;这段君王与贵妃缔造的爱情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就是爱的永恒!

篇3:长恨歌为何长恨

一、长恨歌由何事而长恨呢?

长恨, 无关恨的大小, 只是纠缠于心, 因而长。这恨的由来和对象, 总是林林总总, 五光十色。在《长恨歌》里, 没有国家的大恨, 满篇都是私人的小恨。对王琦瑶来说, 这长恨可以归结为两种, 一是缘于女子, 另一则缘于男子。

女子里, 先是吴佩珍。这是最崇拜王琦瑶的女子, 她的“像一个少年对一个少女那种没有欲念的爱情” (1) , 让王琦瑶对片厂产生幻想, 又在试镜时破灭了幻想。王琦瑶逃避了吴佩珍, 其实是产生了对吴佩珍的怨恨。她恨这个愚笨的女子给自己带来了失败感, 恨这个自卑的女子对自己产生了同情心。吴佩珍之后, 接着是蒋丽莉。这是纠缠王琦瑶时间最长的女子。王琦瑶其实看不上蒋丽莉, 对蒋丽莉淡蓝色印花的信笺上的诗句是起腻的, 对蒋丽莉的家庭也带着不屑, 但最主要的恨则来源于她们和程先生的纠葛。王琦瑶看程先生就仿佛是看着鸡肋, 食之无味但不忍舍弃。于是在蒋丽莉对程先生的死心塌地和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死心塌地里就慢慢酿出了恨。王琦瑶恨蒋丽莉的痴念, 这恨让她不能和程先生自在地在一起, 虽然程先生是鸡肋。蒋丽莉之后, 便到了薇薇。四十七岁 (2) 的王琦瑶和十五岁的薇薇是“钩心斗角的一对” (3) 。王琦瑶虽是好看, 但终究不年轻了。恨, 就是恨在这个女儿长得不好看却又年轻, 如果好看倒可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可惜女儿居然还有些鲁笨, 这就更让王琦瑶对女儿没有好感。而女儿的同学张永红是有些伶俐的, 所以王琦瑶和张永红的感情甚至更好。在张永红身上, 王琦瑶回到了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其他人, 不是构成王琦瑶恨的部分。邬桥的外婆算是王琦瑶的榜样, 平安里的严师母不过是招徕玩伴的玩伴, 张永也只是假扮了旧时光里的好友。

男子里, 先恨的是李主任。李主任的玫瑰花和大汽车满足了王琦瑶的虚荣, 她的年轻貌美的确是配得上爱丽丝公寓。可恨的是, 这李主任的玫瑰花凋谢得太快。然后是康明逊。这个王琦瑶在平安里一心要抓住的男人给王琦瑶送上了另一朵凋谢的玫瑰。这段感情一开始就已经到了结局。这个懦弱的不肯负责的男人让王琦瑶利用了萨沙。这利用里没有对萨沙的忏悔, 倒是一种女子的羞愧和懊丧为多。萨沙了解真相的时候是给了王琦瑶尴尬的, 而且断了与王琦瑶的机会。接着是程先生。为什么程先生这样的故人要到王琦瑶中年的时候才有了恨意呢?这就归结于王琦瑶过高的心气。程先生原先是跪在王琦瑶脚边的臣子, 仰慕她的无限风光, 连蒋丽莉的痴心也动摇不了他追随的脚步。可是, 王琦瑶最失去光华的时候, 程先生还在, 看着她年华老去, 看着她失意潦倒, 却仍旧不伸出手去, 不留在王琦瑶的房子过夜。程先生满屋子贴着王琦瑶“沪上淑媛”时期的照片, 就看出他仰慕的只是当年没有住进爱丽丝公寓的王琦瑶, 对于平安里的王琦瑶是不会有一分爱恋的。正是这样, 这个见过王琦瑶得意, 也见过王琦瑶失意的男子成了王琦瑶最大的羞辱。至于老克腊, 这个二十六岁的喜欢怀旧的年轻人填补了五十六岁的王琦瑶的空虚。王琦瑶对老克腊的恨在她终于问了一句:“你一直要请我吃饭, 今天请好不好?” (4) 拉开帷幕。可是老克腊却逃开了, “他手上还留有王琦瑶手的冰凉, 有一种死到临头的感觉。” (5) 王琦瑶恨老克腊搅乱秋水, 但这也是王琦瑶的不甘心, 挣扎算计了一辈子, 也算不到在最后还是要被人抛弃, 而且是一个年轻的不知时间深浅的男子。老克腊给了老年的王琦瑶最后的耻辱, 证明了一个老女人是不配再有光鲜了。其他如邬桥的阿二、长脚等, 不过是王琦瑶生活的装饰罢了。

三个女人和四个男人, 没有谁能陪伴王琦瑶到最后。洋洋洒洒这四十年, 王琦瑶的恨也跟了四十年。长恨歌因而长恨。

二、长恨歌有何事可长恨呢?

在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关于《长恨歌》的获奖词里说:“《长恨歌》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 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这里的“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大部分上指的是王琦瑶, 可是王琦瑶真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么?不是, 王琦瑶的一生是自己选择的, 当然在这选择里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个人性格都分别起了作用。

在时代背景方面, 王琦瑶是不受什么影响的。1948年对王琦瑶来说只是李主任离开她的那年, 并没有给王琦瑶带来多少动乱。1966年让程先生自杀可是并没有让王琦瑶怎么样, 只是大概忙着照顾五岁的薇薇。蒋丽莉一心想要参加的共产党和属于革命产物的萨沙没有让王琦瑶惊异。1976年之后的新式服装、交谊舞会、各种派对没有让王琦瑶觉得尴尬, 她反而如鱼得水, 又焕发生机的模样。旧时代和新时代对王琦瑶来说有什么区别呢?哪个时代的人们不关注王琦瑶的窗口呢, 王琦瑶哪个时代不在享受这样的关注呢?

在社会背景方面, 王琦瑶更是很少被影响了。学校里虽然有很多眼睛, 可是王琦瑶不在意那些眼光;弄堂里有很多耳朵, 可是王琦瑶不在意那些耳力。同学是不被放在眼里的, “无论是艳羡的目光, 还是无中生有的流言, 全部在王琦瑶的心目中, 因为在经验和觉悟上, 王琦瑶都要超出他们一筹”。 (6) 同学的家人也可以当做自己的下人, “王琦瑶住过去以后, 几乎是义不容辞的, 当起了半个主子” (7) 。自己的家人什么道理也不会给王琦瑶讲, “由不得也由她, 虽没出阁, 也是半个客了” (8) 。不管是三小姐, 还是交际花, 不管是单亲妈妈, 还是当年的上海小姐, 王琦瑶不能说是被这社会压迫, 甚至可以说这社会因为王琦瑶的存在而满足了人们的好奇。

虽说这样, 但时代和社会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王琦瑶的骨子里头, 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在个人性格方面, 王琦瑶可以说是证明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邬桥的外婆说王琦瑶就是因为长得太好了, 所以有这样的一生。因为长得好, 所以在女中里睥睨天下;因为长得好, 所以觉得在爱丽丝公寓里能够花好月圆长聚不散;因为长得好, 所以认为拼着劲儿能拴住一个男人在身边依靠;因为长得好, 所以想着尽管年纪老了还是有条件跟上潮流。这长得好, 就有了骄傲的王琦瑶, 不甘心平凡;这长得好, 就有了虚荣的王琦瑶, 不甘心贫穷;这长得好, 就有了敏感的王琦瑶, 不甘心失败。于是, 王琦瑶就和《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样,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9) 。王琦瑶的机关算计表现在她对谁都不是真心诚意。这样虚伪的性格, 导致了和朋友的关系、和情人的关系、和家人的关系都不如她的意。既是这样, 可算是王琦瑶的咎由自取, 有什么可同情的, 她这私人的小恨有如何可以变作时代的大恨?上海也不全是这样的女子。即使有, 又能漫长到哪儿去?三十年, 四十年?仅是王琦瑶一人情感的夸大而已。

这样骄傲虚荣、不肯付出真心、独立自私的王琦瑶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死于他杀。长恨歌不足长恨。

三、长恨歌又何事不长恨?

小说《长恨歌》开篇第一章五个部分, 作者漫述了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们, 言语极尽啰唆繁琐之能。常用句式“不是……不是……而是……”“虽是……但……却也是……”“是……倒不如说是……更算是……”“是……就是……也……”“总是……也有时是……也有时是……”都是作者习惯运用的, 可见其一波三折之笔, 九曲回肠之意, 百折千回之心。南唐李后主尚还是“剪不断理还乱”, 作者却是没有这种烦恼的, 因而笔下的王琦瑶件件事桩桩情都是条理分明的, 绝不会伤到自己。

开篇是如此, 篇中也有类似, 譬如在以全能视角看向吴佩珍、蒋丽莉、程先生、李主任、薇薇, 甚至长脚的时候, 也有了诸多回肠笔法。初看笔法心思细腻, 再看不免啰唆累赘, 三看不得不一叹再叹。有把作者和张爱玲相比的论调, 但是从《长恨歌》看来, 作者也许是和张爱玲一样对上海有着同样的感受, 但表现方法却差了很多。张爱玲点到为止, 自留下无限空间体会;作者却漫天铺地, 塞得一点回环的余地也无。茅盾文学奖的评价《长恨歌》笔调“委婉有致、从容细腻”, 窃以为这过分的委婉细腻倒是显得作者见解的稀薄之处。甚至作者还带着说教的口气看待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之前安排了一个导演告诉王琦瑶所谓圈子里的浮云凉梦, 不免滑稽。倘若王琦瑶不参加选美, 该拍电影就能避免这种虚华么?最后一章里写长脚的生活可谓极细腻, 却真是为长脚掐死王琦瑶寻找自然而然的理由, 这样生硬的写法实在突兀。

《长恨歌》给香港导演关锦鹏拍成电影, 却是王琦瑶与几个男人的纠葛的再现。大概在导演看来, 《长恨歌》就是王琦瑶的情史。这样的内容主线、这样的情节人物、这样的写作手法究竟哪里体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 (10) 呢?王琦瑶的身上也许是有人间情怀的, 可惜作者的表现手法让这恨成为了长恨, 这歌也只能唱在当时, 绝没有必要在今天唱下去。长恨歌只能长恨。

四、结语

《长恨歌》为何长恨?人物本身的狭隘, 作者自身的狭隘, 让这长恨成为必然。它的确是“深入了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 也是“独到的叙述方式”, 但就是作者和王琦瑶都太过精明, 让《长恨歌》事事长恨。“长恨歌由何事而长恨, 长恨歌有何事可长恨, 长恨歌又何事不长恨?这何事不足道尔, 这长恨又何来此说?”

附:

王琦瑶生平大概年表

1945年王琦瑶16岁片厂试镜失败, 程先生26岁

1946年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 李主任40岁

1948年春天王琦瑶19岁入住爱丽丝公寓, 冬天李主任出逃机难死亡, 王琦瑶回邬桥外婆家遇见阿二

1949年王琦瑶住进平安里三十九号三楼挂牌打针, 开始与康明逊和萨沙的纠葛

1960年王琦瑶和程先生故人重见, 王琦瑶已怀孕

1961年薇薇出生

1965年蒋丽莉肝癌死亡

1966年夏天, 程先生自杀

1976年王琦瑶47岁, 薇薇15岁

1984年薇薇23岁和小林结婚后去美国

1985年王琦瑶遇见26岁的老克腊

1986年春天, 王琦瑶被长脚掐死

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 2003.8.

篇4:《长恨歌》,何恨?

实际上,诗歌故事,完全不能将其与历史上的李、杨之事相提并论,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所叙故事也有很大的区别。《长恨歌传》明确地说:“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诗中却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对此,有一些古代的评论者说,“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能不隐”〔2〕,“白乐天所赋长恨歌,则深没寿邸一段,盖得孔子答陈司败遗意矣”〔3〕。《长恨歌传》明言六军将士徘徊不进,郎吏“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后又“请以贵妃塞天下怨”,对杨氏如何死的作了明确的交待。而《长恨歌》却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主要强调杨氏死得凄惨,李隆基的无可奈何。《长恨歌传》紧紧围绕“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基本上根据正史记载叙述故事,又继续史学家的以史为鉴的传统揭示其原因让人警醒。因而,《长恨歌》叙事诗中的唐明皇李隆基不像一般的君王,他未将女性当作玩物,却铭心刻骨地爱,专注地爱,重情重义,不顾一切;杨玉环是被追求的对象,同时也是爱情的追求者,她美丽、善良、纯情。他们都是有情人,应该成为眷属,白头到老。倘若不能,那就必然是悲剧。故此,《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当然是歌颂忠贞的爱情。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故事中的其他人物的分析来说明。叙事诗中有两类人物,从表面上看起来,应该一类主要是“渔阳鼙鼓”的敲响者。他们发动了叛乱,使李、杨不能沉迷于你恩我爱之中,起着破坏李、杨爱情的作用,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破坏李、杨的爱情,而真正的破坏者却是“六军不发”的主持者。这些人诛杀了杨氏。这种人在历史上有过很高的评价,身处当时的杜甫也赞扬这件事为“中自诛褒姒”,但在这首叙事诗中却不是歌颂的对象,他们制造了李、杨的爱情悲剧,突出的仍然是李隆基的铭心刻骨之情,诛杨的行为不但没有一点正义性,反而是美好爱情的摧残者。另一类人物是李、杨爱情的支持者即“临邛道士”、“鸿都客”。为了使有情人能再会,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海外仙山,无处不到。他们的出现是君王深情的感动。这类人物在史书上是没有地位的,但在故事中他们却是值得赞颂的人物,因为他们帮助了有情人。由此我们应该明白,《长恨歌》歌颂李、杨的爱情,而不是揭露李隆基的荒淫。

诚然,《长恨歌》的叙事结构是复杂的,里面还包容了另外一些内容。在这里,虽然行动者还是李隆基、杨玉环,但他们扮演的角色却有所不同,一是皇帝,一是美女。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观念是,美女为祸水,皇帝好色,其国必亡。作为皇帝,“御宇”就是统治天下,这是他的正事,而重色、迷色以致于不早朝,就是耽误了国家大事,必然会带来不好的结局。而作为有血有肉的皇帝,对于心爱的人的失去,是如此梦牵魂绕,割舍不下,思念不已,当然其“恨”是“绵绵无绝期”,但这种“恨”并不是如世人所说的那样是政治悲剧导致爱情悲剧。此“恨”是至深、至切之爱的意思。“恨”字诗句前面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正是有了这种至深至切的相爱的愿望,才可能有“天长地久有时尽”。而这种假设的结果却应该还是与“比翼鸟”、“连理枝”意义相同,即“恨”字显然应释作“爱”的意思。如《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举出绝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发生,喻两人的情意长久。《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有“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长恨歌》中的“比翼鸟”、“连理枝”都本于此处。而“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与“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意义相近,因此都是歌颂爱情的。由此看来,《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不同,它歌的是铭心刻骨的“恨”——爱。

注释:

〔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63页。

〔2〕赵与旹:《宾退录》九。

篇5:-长恨歌>教案

四、诗歌朗诵,自由

五、诗歌分析:、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主题:

一、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长恨歌>教案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师问: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生答: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师问: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生答: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师问: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生答: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理清情节结构

师问: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生答: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师问: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生甲: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生乙: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生丙: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师问: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师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篇6:长恨歌教案

开平市第一中学 司徒宝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探究学习诗歌的高效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白居易诗歌的感情与体会浓浓的韵味。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理科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尤其古诗词的艺术技巧掌握也不够扎实。所以可以通过有情节发展的叙事诗,让他们更有兴趣地学习古典诗歌。

教学内容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是高二年级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是开启选修诗歌鉴赏的钥匙,讲好这一课,更有助于学生读选修的其他诗词。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体会诗歌感情的变化,并有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五环联通”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导入: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而我们也学过的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有熟悉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今天要学习白居易另一首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

正所谓“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让我们一起感受诗歌的魅力吧!

2、白居易:乐天

香山居士

诗魔 诗王

新乐府运动

元稹 现实主义

3、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二、自学深思

导学提纲:

1、识记字词字音

2、熟读本诗

3、理清诗歌的感情变化过程,体悟主旨。

明确: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安史之乱前,专宠贵妃。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时,赐死贵妃。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写安史之乱后,思念贵妃。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安定之后,寻觅贵妃。

情感变化:

第一层:欢快、放松

第二层:悲痛、紧张

第三层:悲恸、眷念

第四层:欣喜、痛心

依据情感变化,诵读本诗

三、交流互学

李杨的爱情悲剧深深触动了我们读者的心。

小组讨论: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目的是什么呢?说说你的见解。

明确:

爱情说:颂扬李杨的爱情,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政治主题说:讽喻,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带来“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课外延伸: 《卖炭翁》 苦宫市也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点评展示

讨论: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谈谈《长恨歌》与一般现实主义诗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小组展示结果 教师堂上点评

五、课后梳理

叙述:脉络很清晰(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

写景:物象很丰富(风、秋雨、梧桐、求草、落叶、比翼鸟、连理枝……)技巧:手法很多样 比喻 夸张 想象

含义浪漫主义色彩 抒情:直抒胸臆

作业练习

梦微之 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赏析本诗:微之,元稹。这首《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阿卫是元稹的小儿子,韩郎是元稹的女婿。明确:

叙述:以梦起笔,写思念

写景:草树八回秋,人早已不在 技巧:对比(我、物、你、他)抒情:侧面烘托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上一篇:盘点职场学哥干货下一篇:2024年管理干部竞聘通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