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说课

2024-04-08

白居易长恨歌说课(精选8篇)

篇1:白居易长恨歌说课

《长恨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鲁人版高中语文选读课《唐诗宋词》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他们需要更大的学习空间来满足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的个性和特长,面对丰富的选修课程,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得到前所未有激发。学生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两课时

5、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设计意图:声像媒体可以同时给予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对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具有更突出的作用,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二>、介绍创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发展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二>、朗诵精彩片段。

<三>、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1)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2)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四>、《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六、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

艺术特点: 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篇2:白居易长恨歌说课

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

一、君王之恨――江山美人不可兼得。历史严正地告诉我们,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他任用贤相、整顿吏治、改善财政措施,进行军事体制变革,弘扬文学艺术,使唐王朝的经济达到了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所描绘的空前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天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玄宗在励精图治取得了这些成就以后,可以说拥有了国泰民安、四海清平的江山。此时的唐明皇觉得年华似水,人生太短,容不下太多的快乐。况且他还有些隐隐的寂寞,于是享乐主义的生活便来到了他的头脑中。此时天不遂人愿的事发生了,伴随玄宗十多年的爱妃――武慧妃离他而去。于是乎君王为填补爱情空缺,慰藉精神空虚,6l岁那年,宠爱上了儿媳寿王妃杨玉环,纳入宫中封为贵妃。这对君王来说真可谓“鱼和熊掌,二者兼得”。从此之后枕着江山、抱着美人坐享天伦之乐了。此时的他彻底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不但“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且“从此君王不早朝。”懒得上朝的玄宗就在他觉得贵妃尽日看不足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了。他呕心沥血创立的江山谈笑间灰飞烟灭。他费尽心机得到的美女在六军不发时无奈马前死。一代明皇,面对江山与美人,不说二者得兼。两全其美了,就是顾此失彼也可,可他偏偏是赔了“美人”,失了“江山”。这怎么不使君王长“恨”呢?

,二、贵妃之恨――红颜倾国奈何薄命。诗人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首先写出贵妃符合倾国的标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绝代佳人。正是因为这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便因有色而得宠。也是因为贵妃的美艳,使得君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当世界其他万物都不存在,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思、能力去讨好杨大美人。既册封她为贵妃,又想封她做皇后,只是因为朝野反对声音太强烈才没能实现。其次叙写了李杨爱情以悲剧收场的内在因素。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前唐玄宗的重色、求色,专心沉迷于贵妃的美色,不理朝政。从此他为贵妃敲羯鼓,贵妃为他承欢侍宴舞霓裳,“云鬓花颜金步摇”,可谓极尽娇艳妩媚之能事。他们从盛世恩爱到乱世患难,期间她挂上了贵妃的虚名也烙下了“红颜祸水”的罪名,更留下了“红颜祸围”的骂名;从华清池泡温泉辗转至马嵬坡生死离别,她见证过君王的无奈……无奈之下贵妃只能“花自飘零水自流”,含恨离开了人世。当然最令贵妃长恨的是她和君王的爱情从此只能“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了。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梦想如今被现实击得粉碎,变得遥不可及,这便是贵妃在九泉之下死不瞑目的饮恨!

三、诗人之恨――帝王贪色终酿国祸。要说诗人之恨,还得从白乐天写作该诗的背景说起,元和元年白居易在周至县尉任上。一次他和朋友史学家陈鸿(《长恨歌传》的作者)和郎讶王质夫游仙游寺时,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家都感叹,并说如果这段爱情悲剧没有文才超群的人撰写下来将从史上消失。于是王质夫举酒到乐天面前说,你擅长写诗,而且感情很丰富,请写一首诗,怎么样?于是白居易就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的评价是: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他明确指出《长恨歌》是表现男女相爱情怀的。因此他自己编辑时,将《长恨歌》归类为感伤诗。所谓的感伤诗就是那些“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可见《长恨歌》正是借李扬的爱情悲剧,抒发自己被感动的.内心“情理”。也就是说《长恨歌》是诗人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诗人的心绪就是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而《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涛人为失去相亲相知相爱之人而痛苦长恨。

诗人把一个尽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悲剧写成诗歌,除了要抒发自己与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还抒写了自己对这段感情的憾恨之情。旨在引发人们对悲剧原因的思考:李杨爱情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不言而喻――唐玄宗。悲剧的制造者终于成了悲剧的承受者。诗人也在反问:

“爱情的主角为何驾驭不了爱情的航向?”于是借前代帝妃的悲剧,发出了自己的呐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时将自己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痛苦与深情留在了文学史上,让后继的情男痴女为之悲叹不已。

四、读者之恨一君妃盟誓身不由己。自古帝王无真情,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有的妃子姓氏名谁帝王压根不知道。有的妃子一生连帝王之面都未曾谋过。更别奢谈与帝王产生轰轰烈烈的爱情了。但当李隆基遇见杨玉环,“上阳白发人”的残酷现实被打破,杨玉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李隆基使得杨家“姊妹兄弟皆列士”。杨家因生女而一门显赫,令人艳羡“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玉环被君王胜过潮水般的爱深深打动了,于是在七夕长生殿上,与明皇共誓,达成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约定。在我看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多么诚挚、多么深情、多么浪漫的誓词啊!唐玄宗如果只是一个寻常老百姓该多好!那他和杨玉环的故事可能真的比梁祝更加有感染力!遗憾的是,君妃的特殊身份安排他们背负了太沉重的是非舆论、千万吨重的道德谴责!“此恨绵绵无绝期。”大概不光是说君王在阳世的凄苦孤恨,贵妃离开人世的无奈含恨,也应是玄宗与贵妃身在皇室,身不由己的愤恨。各种恨相互交错,玄宗恨自己救不了爱妃,令她命丧黄泉。恨自己为什么会是君王,单纯就做对温饱夫妻该多好!恨与恨的纠结,自然没有了停止的日期,变成了无日无期的长恨。天妒良缘。“安史之乱”使得相爱的两人永远地阴阳相隔。《长恨歌》铺叙李杨二人相处时的种种美好,处死贵妃的残酷痛苦和君王掩面的无奈,以及君王对贵妃上天人地的找寻,失去爱人后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思念,随着故事层层推进,感情慢慢积蓄,到最后终于进发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呼喊。这一呼喊让我们读者深感惋惜:这段君王与贵妃的爱情史实倘若能经受历史的风雨那是多么地完美;这段君王与贵妃的爱情悲歌如果能冲破世俗的城墙那该多好;这段君王与贵妃缔造的爱情使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就是爱的永恒!

篇3: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道教情结

深入探究, 我们发现, 白居易对这一对封建帝王夫妇的充满世俗人情味的记述, 竟然是放在道教神话的文本中进行的。唐代是道教盛行的年代, 信道入道还一度成为当时的时尚。白居易深谙道教精髓, 日常生活无不践行道教教义和理论。基于道教和神话极为复杂的传承关系和历史渊源, 基于神话的特殊思维对文学创作的启迪与滋养, 白居易吸取了道教中的神话因素, 并以之为框架, 以唐杨故事为经纬, 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 创造出基于历史又超越真实的千古名篇《长恨歌》。

白居易的道教情结在诗歌中体现在他套用了道教的三大母题。

一、角色母题———仙真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远古神话, 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造神运动, 形成了自己庞大的神话谱系。每个神话背后都有一个主角——仙真。陈耀庭先生将道教神谱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先天尊神, 都是出于天地未分时的先天真神, 例如:三清、三官、四灵二十八宿等。第二层次是天地开辟以后的得道仙真, 都是由凡人学道、修道后成真的后天神明, 如八仙等, 是道教徒自己创造的新神。三是长期流传于民间并受到道教供奉的俗神, 例如门神、财神、妈祖等。”[1]《长恨歌》既然是放在一个道教神话文本中记叙故事的, 那么主人公和道教有何关系呢?

《长恨歌》开始是这样拉开唐杨爱情序幕的:“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从“人未识”、“一朝选”这样的字眼来看, 二人相识之前杨玉环是冰清玉洁待字闺中的少女。而杨玉环在皇宫之中最初的真实身份, 曾为朝廷命官的白居易不可能不知道, 然而他并未提及杨玉环曾经是唐明皇的儿媳妇一事, 难道仅仅是慑于皇家权威有所忌惮吗?那么为什么千百年后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化这段历史呢?唐明皇是如何“误导”舆论、掩国人耳目的呢?

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杨玉环在735年被册封为寿王妃 (唐玄宗儿子李瑁之妻) , 五年后 (740年左右) 她被度为女道士, 并起道号“太真”, 又五年 (745年) 唐玄宗召她入宫, 并册封为贵妃。原来, 杨贵妃曾经被“度”为道人———问题的关键在此。这件事记载在众所周知的唐玄宗741年亲自颁布的《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 其中批复了杨玉环的申请:”……属太后忌辰, 永怀追福, 以兹求度, 雅志难违;用敦宏道之风, 特遂由衷之请, 宜度为女道士。”[2]意思大致是:值此皇太后忌辰, 杨氏玉环期盼为亡灵祈福, 因此请求出家超度, 这种高雅的情志实在难以违背;为了敦促宏扬此道德之风, 特满足杨氏这一由衷请求, 批准其为女道士。按照道家的说法, 出家就等于了却一切尘缘, 隔断与世俗的一切瓜葛 (包括与寿王的夫妻关系) , 杨玉环也等于脱胎换骨、死而复生, 因此白居易说她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也算是在宗教上获得了认可的权威性。至此, 这个被赐号“太真”的杨玉环凭借道教实现了大变身, 由俗人变为道人, 几年后, 当她成为唐玄宗的贵妃时, 自然也就轻易得到崇信道教的唐人们的谅解。这点隐藏在历史尘埃之下的事实被白居易信手拈来作为叙述前提, 奠定了全诗充满道教味道的神话基调。从后文杨贵妃死后位列仙班来看, 她在道教的神话谱系中应该归类为第二种仙真。于是故事的女主角带着道教光环闪亮登场。

二、观念母题———羽化登仙·彼岸世界

道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他们相信人人都可以得道成仙。某些道士有“通灵”的特异功能。失去杨贵妃的唐玄宗相思成疾, 苦不堪言。于是他找来“临邛道士洪都客”为他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以慰藉自己的相思苦。岂知杨贵妃生前虔诚修道, 死后既不在“碧落”也不在“黄泉”, 而是到了道教徒神往的彼岸世界———“蓬莱仙山”。

彼岸世界是神话特有的主题。道教的彼岸世界最著名的是昆仑山和蓬莱山, 《史记·封禅书》这样记载蓬莱仙境:“自威、宣、燕、昭, 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 其传在渤海中, 去人不远。患且至, 则船引风而去。盖尝有至者, 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 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 望之如云;及到, 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 风辄引去, 终莫能至。世主莫不甘心焉。”[3]道教依然沿用了蓬莱仙山母题, 白居易从激赏二人的爱情出发把死后的杨贵妃安置在了蓬莱仙阁。

白居易对蓬莱仙境的着墨不多, 却已仙味十足。“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虚幻辽远、云蒸霞蔚、仙人游逸, 这分明就是与人间迥异的“天堂”。再看杨贵妃, 她不但花容月貌梨花带雨, 而且她的仪仗排场令人咂舌, 她的居所“金阙西厢”、“珠箔银屏”、“九华帐“已是极尽奢华, 在她身前供她役使的居然是吴王夫差的女儿小玉和西王母的侍女。可见, 她在神界的地位是何等尊贵。当唐玄宗乃至善良的读者获悉生前显贵的贵妃娘娘登仙后地位有增无减, 他们郁闷伤感的情绪该获得多大的舒展与慰藉。

三、情节母题———人神殊途·飞神驭气

正如曹植不能与梦中的洛神交好一样, 由于人神殊途, 唐玄宗也无法与升仙的杨贵妃再续前缘。为了让唐玄宗与杨贵妃互通信息, 白居易又一次借助道教, 引入道士的变化之术 (法术) ———飞神驭气沟通世俗与仙界。

“驭气“是道教非常重大的法术, 这类法术的要义在于使得自己神通自在, 打破一切时间空间和通常自然规律的束缚。变化时, 方士自己在原处不动, 六神可以到处往来, 到达形体无法抵达的天府或仙境。[4]道门中对此类秘术的传授有严格规范, 不允许传给心术不正之徒。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记载了当时这类的变化之术, 在汉代就有不少著名的善于变化之术的方士, 东汉时期变化之术成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唐, 皇帝大都推崇道教, 迷信法术。唐玄宗也渴望依靠道教延续他和杨贵妃的不朽爱情。道士施展驭气的法术给唐玄宗带回杨贵妃的一半钗盒, 还捎回杨贵妃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虽然诗歌到此戛然而止,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唐玄宗的相思之苦应该是得以缓解, 并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四、神话思维对作品的填充作用

道教承袭原始神话来张扬其教派的神性色彩, 而白居易以自己高超的艺术技巧又将道教神话加以剪裁涂缀, 制成符合唐杨爱情传奇的霓裳羽衣, 把一件原本不太光彩的宫闱秘事套上神话的光环, 以致歌咏千年, 流传至今。这不得不归功于宗教神话思维独有的优势和特征。

首先, 神话思维可以突破世俗思维定式和艺术禁忌, 充分拓展审美空间。例如, 杨玉环通过修行斩断前缘净身还俗, 唐玄宗通过方士作法与亡者沟通, 这些神话中才有的思维方式使得白居易敢于冒“唐玄宗乱伦“之大不韪, 堂而皇之地大写特写二人的爱情故事。这不得不归因于道教, 也归因于那个信道的时代。

道教在唐代走向鼎盛时期, 信仰和崇尚道教是社会时尚, 李白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道教狂热分子。白居易把二人的故事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去描摹, 用神话过滤了他们在世俗的悖谬, 不但博取后人的同情, 而且提升了故事的审美层次, 使之成为可以与梁祝媲美的美学对象。

其次, 神话所营造的上下无极、浩瀚无边的仙人世界为白居易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使得作品氤氲着浪漫主义的艺术气息, 也使得他在对仙境仙人的描写上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挥笔泼墨纵横开阖, 把天上宫阙的奢华绮丽辉煌灿烂写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对于神话驾轻就熟, 在情节上延伸了时空, 弥补了现实中唐杨二人的故事断层, 满足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在艺术风格上, 将凄凉悲苦的现实主义叙述质变为浪漫主义的吟唱, 从语言到情感都给读者带来了莫大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

参考文献

[1]道教文化资源[EB/OL].http://www.gb.taoism.org.hk/Taoist---immortal/default.htm.

[2]北宋学者宋敏求所编《唐大诏令集》卷四十《诸王·王妃入道》类收录了一篇文章 (仅此一篇) , 题为《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救》.

[3]陈建宪.论道教对中国神话的继承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42 (6) :27.

篇4: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关键词]长恨寓意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

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行宫的仙游寺,成了沧桑之变的见证。在此他们不由话及当地流传已久的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色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沉。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是一位“出色之才”深于诗”,同时又是一位“多于情者”,正如他对自己这首诗创作意图所作的解释“又有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于是为李杨哀史。也为自己的情殇哀史,吟唱了一支长恨之曲。

白居易早年与邻女湘灵真诚相爱,但不敢公开:离家之后。又同有地位的杨汝士的妹妹订婚。然而情感深处他不满意这门婚事,还深深地无限地眷恋着湘灵。他在《潜别离》中这样诉说着真情。“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一方面,他割舍不了自己的爱情。这是最真实最诚挚最刻骨铭心的爱:另一方面。他又屈从于家庭与社会的门第观念,为了仕途而割断了这种爱。爱而不得,只能散发成贯穿一生的伤情歌吟:比肩连理的青春盟约,赠物表情永结始终的情语,念兹在兹魂牵梦绕的相思。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伤痛,心共花发无人解惜的哀婉,“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的凄清。生离死别永无后期的长恨……那些连绵不绝的诗章与《长恨歌》对照来读,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两者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乃至情深不永的结局极其相似相通。可以说《长恨歌》诗行,栖伏着诗人青春初期的悸动。明灭着诗人梦断情殇的泪光。诗人是因为情感的失落,而借《长恨歌》打造了一个情感极致的标本。“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到自己,就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宇宙。”从对象自我化的意义上说,《长恨歌》是诗人青春感情的豪华版。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历程,诗人才会在李杨爱情悲剧中。“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在玄宗的爱情遭际中,感到了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诗人在李杨的爱情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在李杨爱情悲剧故事中,他投射了自己对爱情、生命的理解,宣泄了自己难以诉说的苦闷、惆怅和绵绵不尽的长恨。

三、“长恨”散发着世人对绮情的艳羡慕和求之不得的遗憾

《长恨歌》源于民间传说。而民间之所以对李扬故事感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经历了极盛到天下大乱的巨变,对李杨爱情形成的盛世年代仍无比眷恋。在与当下朝局的比较中。逐渐原宥了玄宗和杨贵妃。因为开元盛世的殒落,虽然罪在玄宗,但肃宗以降的几位皇帝治下的朝局又怎样呢?其时局腐败,藩镇割据,兵连祸结,重重危机比之天宝末年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之下,玄宗毕竟铸造过盛世且富于才艺。

同时,由于时空距离效应,李杨情史也与历史渐行渐远。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蜕变。朱光潜先生说:“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甚至一桩罪恶或一件坏事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不那么令人反感。现在我们还有谁会因为俄瑞斯忒斯杀母而责备他,或者因为海伦私奔而传她到法庭受审?这些古代人物曾经唤起激情,引出热泪和深沉的叹息,造成许多战士的英名,也招致许多城市的毁灭。然而对于我们,他们不过是头上罩着神话光环的一些历史的傀儡,离我们十分遥远而又极富魅力。”时过境迁,安史之乱的尘埃已经落定,时空的距离效应蒸发了历史的血腥,过滤了历史的沉重。玄宗和杨贵妃不再是五十年前那场浩劫的罪魁祸首,而是兼具动乱的当事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

关于李杨情史在民间的传唱,还隐含有世人对爱情专一美好的向往。对杨贵妃美丽绝伦的倾慕,对绮情的艳羡和幻想。那么玄宗

和杨贵妃这番悲欢离合算不算爱情呢?虽然后人对此颇有微词。但如果我们不用现代文明的标准要求古人,这应当算作爱情。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一、世世代代为夫妻的追求,不是基于爱情又能基于什么?当然这种皇家爱情过于奢华,过于绮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挥霍了皇冠,挥霍了生命。超越了寻常的规则,后人也多据此断定诗作的批判或讽喻意义,其实这些只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而已。对此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的悲剧人物命运的论述很有参照意义:“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不是由罪恶,而是某种过失或弱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绮情。他们是帝王、妃子。也同样是作为男人和女性,有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权利,他们奢华、绮丽、生死以之的情爱如爱情的童话、爱情的寓言那样动人。但绝顶的美艳和风情极度脆弱,瞬息之间,美艳的风情就成了过眼云烟。马嵬兵谏,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免不了受到挑战。当玄宗反袂掩面让人牵走自己心爱的女人之际,杨贵妃为宠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历史,这也许是罪有应得。但在爱情灾难面前首当其冲的却是女性,这就容易激起人们对女性的恻隐和怜惜。对弱势个体的同情。民间没有囿于红颜祸水论的窠臼,更多的是扼腕叹息绮情的毁灭,关注“婉转娥眉马前死”后玄宗情感的失落,想象玄宗的孤独、悲凉以及对杨贵妃无望的相思。当意识到绮丽的爱情在世俗世界不能实现时,就将其突破现实的藩垣,演绎到碧落世界。在驰情入幻中,杨贵妃被神化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仙子,为情而殉难,又为情而永生。李杨作为仙凡之间的一对恋者,也因对情爱的执著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进入了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篇5:白居易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释】

(1)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2)重色:爱好女色。倾国:绝色女子。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3)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4)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十七岁(开元二十三年)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七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5) 丽质:美丽的姿质。

(6)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7)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8)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9)侍儿:宫女。

(10)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11)云鬓:《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12)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萧纲《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

(13)春宵:新婚之夜。

(14)佳丽三千:《后汉书·皇后纪》: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言后宫女子之多。据《旧唐书·宦官传》等记载,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

(15)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

(16)列土:分封土地。据《旧唐书·后妃传》等记载,杨贵妃有姊三人,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日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珪,为光禄卿。再从兄铦,为鸿胪卿。锜,为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从祖兄国忠,为右丞相。姊妹,姐妹。

(17)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18)不重生男重生女: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等。

(19)骊宫:骊山华清宫。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20)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21)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22)霓(ní)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

名。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23)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24)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走。当时随行护卫并不多,“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词。乘:一人一骑为一乘。

(25)翠华两句:李隆基西奔至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以平民怨。玄宗为保自身,只得照办。

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26)六军:指天子军队。《周礼·夏官·司马》:王六军。据新旧《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等记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执之降安禄山,潼关不守,京师大骇。玄宗谋幸蜀,乃下诏亲征,仗下后,士庶恐骇。乙未日凌晨,玄宗自延秋门出逃,扈从唯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丙辰日,次马嵬驿(在兴平县北,今属陕西),诸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玄宗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玄宗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27)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28)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委地:丢弃在地上。

(29)翠翘:首饰,形如翡翠鸟尾。金雀: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玉搔头:玉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30)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yíngyū):萦回盘绕。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

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31)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32)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33)夜雨闻铃:《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

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暗指此事。后《雨霖铃》成为宋词词牌名。

(34)天旋地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

(35)不见玉颜空死处:据《旧唐书·后妃传》载:玄宗自蜀还,令中使祭奠杨贵妃,密令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焉。

(36)信马: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37)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38)西宫南苑: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39)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40)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据《新唐书·百官志》,内官宫正有阿监、副监,视七品。

(41)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42)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43)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44)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文帝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霜华:霜花。

(45)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言其珍贵。谁与共:与谁共。

(46)临邛道士鸿都客:意谓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

名,这里借指长安。《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47)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48)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49)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50)穷:穷尽,找遍。碧落:即天空。黄泉:指地下。

(51)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52)玲珑:华美精巧。五云:五彩云霞。

(53)绰约:体态轻盈柔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54)参差:仿佛,差不多。

(55)金阙:《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大洞玉经》:上清宫门中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西厢:《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日庙。西厢在右。玉扃(jiong):玉门。即玉阙之变文。

(56)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吴王夫差女。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57)九华帐:绣饰华美的帐子。九华:重重花饰的图案。言帐之精美。《宋书·后妃传》:自汉氏昭阳之轮奂,魏室九华之照耀。

(58)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逦迤:接连不断地。

(59)新睡觉:刚睡醒。觉,醒。

(60)袂(mèi):衣袖。

(61)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62)凝睇(dì):凝视。

(63)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64)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65)人寰(huán):人间。

(66)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67)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68)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擘:分开。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69)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70)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71)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72)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73)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篇6:长恨歌 白居易

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居易长恨歌 教案

2.长恨歌 白居易教案

篇7:白居易长恨歌感受

许多人都读《长恨歌》,有人看见了唐玄宗的荒淫,有人指责杨贵妃的祸国殃民,我则在读了这首诗之后久久不能言语,心中涌动出一股无处可发的悲愤和无奈,哀叹一声后合上书卷竟是再难以从这首诗中走出来。

《长恨歌》是题目起的极好,区区一个“长”字就让我感受到诗中的绵绵不绝的恨意,而这恨意,又是哀怨悲戚的,是婉转而不绝的。

我想,这不仅仅是白居易的恨,也是整个大唐百姓的恨,更是那个身死了的杨贵妃的恨。

诗歌开篇就点出了唐玄宗的荒淫,他的重色便是他的罪恶,是一切悲剧的缘由。回想历史,杨玉环又有什么真正的大罪过呢?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女子,和千千万万个被束缚在后院里的古代女子一样,她的世界就只有那么一点儿,不能如同男人们一样去书院学习,不能走出困住她的那一方庭院,没有自由。然而,回溯历史,有多少朝代在亡国之后将罪过推给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她们何罪之有?她们只是在无奈中被昏庸无能的上位者选中的姿容艳美的女子罢了。她们被那些执掌大权的男人们强硬的安上“祸国殃民”的罪行,替那些失败的上位者承担着原本应该由男人们承担的罪过,她们成为了红颜枯骨。

美人总是让人向往的,即使是自己的儿媳,唐玄宗依旧将杨玉环纳入了自己的后宫。在这段曲折的日子里,从儿子的手里辗转到父亲的身下,杨玉环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即使是在相对开放的唐朝,她的内心承受了怎样的煎熬,她的世界被怎样的摧毁过……全都没有人在意过。这遍是上位者残酷的所谓的“爱”。

诗歌中写玉环的美艳绝伦,写玉环与唐玄宗的春宵苦短,却写不了杨玉环曾经日日夜夜的无奈与悲恸。

当马蹄踏碎那曲《霓裳羽衣曲》,当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和身边的臣子们仓皇狼狈的逃跑,当六军不发只等唐玄宗赐死杨玉环的时候。有谁能体会作为一个女人,杨玉环的绝望?

杨家发达,难道是玉环胁迫唐玄宗的结果吗?那只是一个皇帝不能明察秋毫将自己的宠爱和朝堂的政事混为一谈的荒唐,那只是唐玄宗他的决定,倘或他不愿,作为一个一言便能决定人生死的皇帝,谁又真正能逼迫的了他呢?杨玉环何其无辜。

六军不发的目的难道真的就只是为了逼死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女子吗?那不过是叛变者们不能处置皇帝却又要夺走他的大权和尊严的方式罢了。杨玉环,说白了不过是个幌子,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女子。

终于,这样一个姣姣明月般的女子,落得一个“一抔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的凄惨结局。当人们再次回去寻找属于杨玉环的.回忆的时候,又能找到什么呢?一个已经身死魂亡的人,留下的不过一堆俗物罢了。

诗歌后面写唐玄宗如何思念杨贵妃,却独独让我感觉不到一丁点儿的真情。那不过是作为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垂暮之年的自我哀叹。唐玄宗之所以如此思念杨贵妃,也不过因为他的尊严在杨贵妃被逼自杀的那一刻丢失了个干净,他连一个身边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的事实时时刻刻刺痛着他的心,如同一根怎么都拔除不了的荆棘藤蔓缠绕着他的心脏,使他难以安眠。唐玄宗的恨是从这种对大权旁落的无力感里产生的,这种感觉映射在了杨玉环生死这件事上,才让这个看似有情实则绝情的男人不断想起那个自杀了的杨贵妃。才让唐玄宗想要找回杨贵妃,才让杨玉环成为了这个男人的执念。

篇8:白居易长恨歌说课

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一直存在着分歧, 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 “讥明皇迷于女色而不悟也”;第二种认为是歌颂李、杨坚贞的爱情, “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 无他激扬”;第三种认为是双重主题说, 即“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生活荒淫, 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 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第四种认为是作者世界观有矛盾, 本为“惩尤物, 窒乱阶, 垂于将来也”而作, 但在具体描写中赞颂李、杨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历代持爱情说的评论家多认为, 诗篇中李、杨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笔者也赞成爱情说, 因为白居易一生中除了留下许多诗作之外, 也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佳话。他与故里符离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很是感人。笔者相信, 文人自身的经历大多是自己作品的最好素材。从这种意义上讲, 诗人与湘灵的恋情或许是诗人写作《长恨歌》的情感基点。

唐建中三年 (公元782年) , 十一岁的白居易为躲避战乱离开新郑随母迁家至父亲白季庚徐州别驾任官所在地符离, 在那里认识了小他四岁的东邻小姑娘湘灵, 两人成了青梅竹马的玩伴。因因为为感情笃厚,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然而这样的开心日子还没过几个月, 白居易就不得不再次避难离开符离来到越中。

又据王拾遗的《白居易传》《白居易生活系年》及朱金城的《白居易年谱》等书可以推知, 白居易在贞元七年 (公元791年) 移居符离, 当白居易再次来到符离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一个二十岁的大小伙子了, 湘灵更是出落得人见人爱。两个人一见面好像彼此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什么, 就此开始暗暗地相爱了。

三年后的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 五月, 白居易父亲因病卒于襄阳别驾任上。同年初冬, 白居易护送家人及父亲灵柩返回符离, 丁忧守礼至贞元十三年 (公元797年) 。因为在守丧期间按传统习俗男女间是不能相爱的, 所以两人也只能暗暗来往。不知不觉, 白居易为其父守丧三年, 守丧期一满, 白居易就立刻把与湘灵暗恋的事情告诉了母亲。不料受封建礼教影响极深的母亲却坚决反对, 认为湘灵家门第低, 攀不上三代均为地方官吏的白家。尽管诗人也曾努力抗争, 但在那个时代毕竟母命难违, 他们二人都非常痛苦。

贞元十六年 (公元800年) 初, 29岁的白居易考上进士, 回符离住了将近10个月, 再次恳切地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 但再次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贞元十七年 (公元801年) 深秋, 寄居符离的白居易将启程河北, 与湘灵告别时, 诗人写下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湘灵的依恋之情的诗作《生别离》:“食蘖不易食梅难, 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 苦在心兮酸在肝……生离别, 生离别, 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 未年三十生白发。”

贞元二十年 (公元804年) 二月, 白居易在长安任校书郎, 需将全家由符离蛹桥迁往长安。本是愉快的事, 但白居易最为痛苦的是与湘灵的离别。因而, 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潜别离》:“不得哭, 潜别离。不得语, 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 利剑斩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 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 彼此伤心无后期。”

贞元二十年 (公元804年) 秋, 白居易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的婚事, 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 还决定移家洛阳, 并且在全家迁离时, 不让他们见面。一个寒冷的冬日, 白居易一家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一路上, 他脑子里满是湘灵的影子。每走到一块高地前, 他都要跑上高地向东眺望。天气奇寒, 把泪水都冻住了, 但白居易不管不顾, 只是一个劲地往符离的方向眺望。他仿佛看到湘灵也站在村子西边的大土堆上一个劲地向西远望, 脸上的泪水同样冻得一溜儿一溜儿的。有白居易的《寄湘灵》诗为证:“泪眼凌寒冻不流, 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 应凭栏干独自愁。”尽管他们的婚姻无望了, 但爱情却没有因此结束。

唐贞元二十一年 (公元805年) , 是白居易任校书郎一职的第二年。白居易趁着游览徐州的机会, 专程来到符离寻找湘灵。经打听, 才知道湘灵一家早已搬家到了邯郸, 但不清楚具体在邯郸什么地方。白居易急急忙忙赶往邯郸, 寻遍了大街小巷, 始终没有找到湘灵。他痛苦极了, 于是, 一首题为《冬至夜怀湘灵》的诗便由心底涌出:“艳质无由见, 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 俱作独眠人。”

尽管诗人与湘灵之间感情诚笃深厚, 但二人最终未能成婚。对诗人来说, 这是非常痛苦的。痛苦的诗人不愿娶妻成婚, 母亲也无可奈何。直至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 诗人37岁时, 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下, 白居易才娶杨虞卿的从妹为妻。虽然婚后夫妻感情和睦, 但诗人对湘灵的怀恋之情始终难以忘怀, 以至后来还常常想起, 时时提说。

元和十二年 (公元817年) , 诗人蒙冤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途中, 遇见了漂泊无依的湘灵父女, 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这一年, 湘灵40岁了, 仍未嫁人。白居易也44岁了, 容易怀旧的他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 君扫青娥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 少年离别老相逢!”按照惯例, 被贬之人在被贬的诏书下达后, 第二天就必须启程赴任。白居易匆匆离家, 连妻儿都没来得及带, 但是湘灵当年送给他的那双鞋却带在身边。这年夏天翻晒衣物的时候, 白居易还特地把这双鞋子拿出来晒太阳。看到这双满含着湘灵心血的鞋子, 白居易百感交集, 于是又写下了寄托自己悲苦孤寂的诗篇《感情》:“中庭晒服玩, 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人只履犹双, 何曾得相似?”字里行间对湘灵的无限思恋, 可见诗人与湘灵之间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因无法结合而造成的痛苦又是多么沉痛。

长庆元年 (公元821年) , 白居易50岁。这一年, 他好事连连。夏天他由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 又转上柱国, 妻杨氏封弘农县君, 十月他又转中书舍人。直到宝历元年 (公元825年) 白居53岁在杭州刺史任满回京途中, 经过符离看到旧村已成废墟, 湘灵亦不知去向时, 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苦苦长恋才画下了无奈的句号。

纵观白居易写下的寄托相思之苦的诗作以及长达35年的情感历程, 可以看出诗人对这段恋情一生一世是难以忘怀的。正是由于这一深沉的情感积淀才使得他写出了千古传诵的长篇爱情诗作《长恨歌》, 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首作于元和元年 (公元806年) 的长篇叙事诗, 诗作前半部分把唐明皇塑造为一个爱情悲剧的男主角, 运用大量的篇幅叙写了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以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苦, 后半部分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巧妙构思出“仙山觅魂”的情节, 以杨贵妃为主角倾诉她对唐明皇的刻骨相思。特别是马嵬坡事变后, 唐明皇对杨贵妃刻骨铭心的思恋和悲苦情怀, 与诗人对湘灵苦苦长恋之情极为相似。诗人这样安排诗篇结构, 目的在于歌颂李、杨二人坚贞执著的爱情故事, 为二人的不幸遭遇洒下一掬同情的热泪, 同时也唱出自己胸中久积难释的感伤之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白居易长恨歌说课】相关文章: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04-22

白居易长恨歌mp3朗读05-03

白居易诗集04-14

竹枝 白居易04-25

宴散 白居易05-04

春风白居易范文05-18

南浦别 白居易04-19

草白居易教案04-27

狂歌词 白居易04-28

白居易《凶宅》诗词05-18

上一篇:乱七八糟的反义词下一篇:阿诺帕玛价值创新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