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2024-05-24

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精选12篇)

篇1: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议论文

逻辑学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应用科学,体育课作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种教育手段,如何把两者更好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是值得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思考的。文章旨从体育教学中的常见现象着手,对其加以逻辑学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体育工作者对逻辑学给以重视。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逻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的科学,更应该是一门应用的科学。尽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逻辑学的相关事件,却被很多的体育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学不合逻辑却是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作为体育教师,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这个相对更加复杂的教学环境中要更加善于用科学的视角和手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体育课堂着手,使自己的教学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正确,推理合乎逻辑,使体育教学更具科学性[1]。

1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概念的举例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处在较低水平,所以对体育学习中的相关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准确理解,所以明了易掌握的概念也是把他们领进体育的殿堂并让他们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兴趣比较有效的手段。小学体育课中的相关技术概念应该做到尽可能的具体,即概念的内涵要尽可能的多而外延要尽可能的少,要明确概念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例如体育教师如果在教授篮球中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时介绍学习内容时说:“今天我们来学篮球。”或者说:“今天我们来学传球。”其结果会使得小学生上完课后仍然对所学内容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因为他们没有对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无法真正去理解教师的教授内容。又或者在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中,有些体育教师会认为对小学生无法谈概念,他们不明白,其实非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种差”,重点指出其内涵,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再者,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言语中也要注意概念的逻辑性,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对集合概念的掌握,有些教师在情景教学中会脱口而出:“这儿是一条湖泊。”“那儿有两棵树木。”这不仅体现了教师能力的不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用语。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判断的举例

判断是人们对于客观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在评价体系上可以多选用一些相容选言判断,学生某一项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算其成功。例如:学生50米及格或者100米及格或者400及格均为体育成绩及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也增加了评价体系的人性化,不至于过于挫伤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判断,经常会听到“你必然篮球打不好。”等真值模态判断,常用这些真值模态判断等于从能力取向对学生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也会在同时降低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3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推理的举例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在体育教学中会经常接触到,但是很多很常见的体育教学中的推理确实非常不符合逻辑的。例如我们经常听到体育教师这样评价一个班级:“A班同学体育成绩都好。”归其根源:A班有几个体育特长生。一个由特称判断推理出的全称判断,两个差等关系的判断却被教师这样误读了。又或者在对两个学生进行比较或者进行体育选材的时候经常会见到类比推理,即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一个一个的属性相同,并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有其他属性,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属性的结论。例如A同学和B同学,同样身材高、学习成绩优秀、A同学已在篮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体育教师就同样断定:B同学一定可以在篮球上有所突破。当然,让B同学来尝试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两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切不可用此类类比推理,不仅不符合任何科学逻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育教师的能力和威信。

4 小结

逻辑学作为思维的有效工具,对体育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注重多学科知识,用逻辑学来武装自己,切实在体育课中体现,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篇2: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一、上帝、人与规定

《圣经》中有一处细节颇堪玩味:上帝在创世时并不需要中介,其意愿直接地导致了所预期的结果。“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圣经·创世纪》1:3)上帝无需某种“途径”、“手段”、“方法”或“工具”连接起点和终点,单纯的“规定”就足够了:上帝做出某种规定,接下来,“事就这样成了”(“anditwasso.”)。人与上帝不同。建筑师完成一项设计,必须通过施工单位的劳动,图纸中的建筑才能变成真实的楼宇。对于人来说,仅仅有“起点”和“终点”是不够的,在二者之间必须有某种“途径”勾连。当然,“途径”仅仅是一个方便的比喻,具体地说,这种“途径”总是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检验的关系中。人与上帝之间的重要差别在于,人的单纯意愿不足以保证“事就这样成了”,他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做点儿“实事儿”,否则他们是不能“成事儿”的。哲学家的座右铭是“绝对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在某些平凡的场合,人与上帝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设想我有一黑一白两套西装。为讨论方便,我们把黑色上装和白色上装分别称为“A1”和“A2”,把黑色裤子和白色裤子分别称为“B1”和“B2”。一个平平无奇的事实是,A1与B1是“一套”,而A2与B2是“一套”。让我们问一个天真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A1与B1是“一套”而A2与B2是“一套”?凭什么我们不能说A1和A2是“一套”,或者A1与B2是“一套”?①一个貌似合理的答案是:A1与B1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二者颜色相同,质地相同,生产厂家相同,购买地点和时间相同,风格相同,等等。如果这个问题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语境,我们所能指望的“合乎常理的”答案无非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罗列的诸多“共同之处”无一例外都是经验性的关系(即上文提到的“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某种可检验的关系”)。一个无法反驳的结论是,一切经验性的关系都是偶然性的关系;对于任何一种经验性的关系,我们总可以设想这种关系有可能不成立。①你果真敢说A1的颜色与B1完全相同吗?你不敢。

你顶多可以说,二者的颜色相近或类似。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发现两件颜色完全相同的衣服也是难以想象的。A1与B1出于同一厂家是一个必要条件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它们完全可能是两个厂商出产的,但是这完全不妨碍我们把它们称为“一套”。

以上讨论的目标不是论证一种违反常识的怀疑主义。要点在于,如果我们想解释“为什么A1与B1是一套”,我们所提出的任何理由都只能是经验性的关系,而任何一种经验性都不可能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和基础性的。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论是: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竟然是无法回答的一个类似的问题见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②摩西有很多属性:带领以色列人走过荒漠,童年时被法老的女儿从尼罗河救出,等等。在所有这些属性中,是否存在一条所谓的“本质属性”?换言之,是否存在这样一条属性,如果某人符合这一属性,则此人是摩西,否则不是?基于完全相同的分析,我们必须承认,摩西的全部属性都是经验性的,因而无法充当所谓的“本质属性”。我们是否可以说,在全部这些属性中,摩西无需满足其全部,而只需满足其中的某一些?这种思路同样无法解决问题,道理很简单:经验性属性的复合依然是经验性的,所以不能是本质性的。无法回答的问题往往无需回答。为什么A1与B1是一套?非常简单:就是因为我愿意把它们当做一套。更根本地说,就是因为我规定它们是一套。当然,你可以说:“这不是解释。”没错,这确实不是解释。当我说“就是因为我规定它们是一套”时,我无非明确地宣布:这个问题是不需要解释的。错误之处不在于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于这个问题本是无法回答、也无需回答的。同样,是什么原因使得摩西是摩西?我可以列举很多原因,但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把他叫做摩西我们突然发现,作为语言的使用者,我们竟然居于与上帝类似的地位:我们不需要中介,仅仅凭借“意愿”就“成事儿”了!

二、指称、规定与规则

当我们用某个符号(语词)指称某个对象(事物)时,我们如何规定是至关重要的。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某些错误。吉罗(P.Guiraud)的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可以分为两类,即有动机的符号和无动机的符号。在前一类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自然关系;而在后一类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可感关系。③这种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聚焦于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为指称的根据,我们就已经作出了一个错误的预设———符号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其指称。需要反复强调、时刻警醒的是,符号本身也是一个“物”④,因此,符号的属性仅仅是偶然性的经验属性。如果我们设想符号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符号指称某对象,无异于设想一件上装的颜色、质地、厂家等等决定了它与另一件衣服是一套———这当然是错误。唐纳兰(KeithDonnellan)在探讨摹状词理论时指出,限定摹状词有两种用法———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⑤这种分类很有说服力;但是,认真研究这种分类的.功能,我们发现这与吉罗的两种符号的分类是一回事儿。吉罗与唐纳兰的共同错误在于,忽略了人———说话者、交流者、思考者———在使用语言时有作出规定的“特权”。维特根斯坦指出:“对名字来说,任何一种组合都不是本质必要的。”①我们用一个符号指称一个对象,这个符号自身必须具备某些属性,否则,这个符号就不能被我们感知和识别;然而,这些属性是经验性的、是偶然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因此,不是“本质必要的”。具体地说,“摩西”这个名字指称某对象,与这个名字的拼写、发音等等并无本质性的关联。

然而,某个词指称某一对象并不是完全任意的。与上帝不同,人所拥有的权利总是有限的。在使用语言时,人确实拥有作出规定的权利,但是这种规定不能超越约束。在上文提到的西装的例子中,我们既可以规定“A1与B1是一套”,也可以规定“A1与B2是一套”,但是,我们恐怕不会规定“A1与A2是一套”———A1与A2都是上装,它们不能是“一套”。这说明,我们所做的规定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我们要遵循一些无法拒绝的规则。

以理论方式精确地刻画这些规则是困难的,因为这些规则是模糊的、默会的、非刚性的。下面我们用几个例子作比喻,以粗略地描述这些规则。

在交通信号系统中,“红灯”表示“停止”,“绿灯”表示“通行”。设想一个十字路口,红灯的光源原本是白炽灯。某一天,因技术更新,白炽灯被替换为LED光源。显然,灯泡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灯泡,红光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红光,可是,我们是否会说:“红灯”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红灯”?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没有哪个司机(或行人)会认为他所面对的“红灯”不再是“红灯”;在哲学讨论中,我们也经常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当然知道,此时的“红灯”与以往的“红灯”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出于一个极其重要的理由,我们宁愿忽略这些我们明知的变化,而坚持认为(或规定)此“红灯”就是彼“红灯”。这个理由就是:我们必须保全同一律,否则,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就是不可能的。

指称必须保全同一律,这是最基本的一条规则。“人都是有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有死的。”这是平平无奇的三段论,如果大前提中的“人”与小前提中的“人”不是一个“人”,这个三段论就是错误的(古典逻辑称为“四概念谬误”)。可是,这两个“人”确实是一个“人”吗?当然不是。然而,二者的不同仅仅是符号的经验属性(亦即偶然属性)的不同,丝毫不妨碍我们把它们当做同一的———正如红灯的光源改变丝毫不影响红灯的同一性。卡尔纳普强调,语言句法规则必须规定,在何种情况下,某些符号应被视为在句法上是相同的;在某些场合,外观颇不相同的两个符号应当被视为在句法上是相同的。②卡尔纳普的要点在于,任何两个符号———只要是人写出的、说出的或以其他某种方式构造的———在经验属性上总是有差别的,但是我们确实可以无视这些差别,而把它们视为相同的。唯其如此,同一性才得以保全。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留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句:“‘A’与‘A’是同一个指号。”③其深意就在于此。依然以红绿灯为例。假定我们厌倦了“红灯停、绿灯行”的陈腐规定,决心在这个街口实行改革,代之以“红灯行、绿灯停”的规定,是否可行?恐怕行不通。要点在于,交通信号是一个整体系统,在某一局部作出的规定都必须参照整体。

指称必须依赖于整体。维特根斯坦指出:“在我们的记法中虽然有某种任意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已经任意地规定了某种东西,那么就一定会出现某种别的东西,这一点却不是任意的。”④根据我们对语言的惯常理解,语词是比语句更基本的单位,语词的意义决定语句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理解与我们的日常理解非常不同。在他看来,语词没有意义可言,而语词的意谓(即语词所指称的对象)只能在语句中确定。当我们用语词指称某一对象时,一条无法违反的规定是:唯有在语句中语词才有所指,而且,这个语句必须作为某事实的图像。语句充当了语词的背景,我们可以认为,语句是一个整体,语词必须依赖于这个整体。正是基于语词与语句之间的这种依赖关系,上述“不是任意的”东西才得以成立。

还是以红绿灯为例。假定我们试图对交通信号的约定进行调整,以不同的信号体系表示“通行”和“停止”,是否可行?在理论上当然可行,但是,我们依然受某些规范的制约。例如,代表“通行”的符号必须不同于代表“停止”的符号,而且,二者最好有明显的差别。符号必须是可以分辨的。在理想语言中,两个符号相同意味着二者指称相同的对象,两个符号不同意味着二者指称不同的对象;反之,相同的对象一定用相同的符号表达,不同的对象一定用不同的符号表达。维特根斯坦说:“对象的等同,我用指号的等同而不用等同的指号(等号)来表达。对的差异则以指号的差异来表达。”这种规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同一律成为不可言说、也不必言说的,它成为语言之所以成立的依据,而不可表达在语言之中。日常语言与理想语言不同,由于“一词多义”和“多词同义”现象的普遍存在,我们不能要求符号之间的可分辨关系严格对应于对象之间的可分辨关系。然而,这种差别不是绝对的。最根本地说,日常语言依然遵循逻辑,而这种为日常语言所遵循的逻辑并非与理想语言所遵循的逻辑不同的、另外的一种逻辑。就这个话题而言,只有一种逻辑,二者所遵循的是同一种逻辑。在日常语言中,虽然我们并不要求不同的符号对应的对象一定不同,但是我们必须保留这样一条要求:不同的符号必须是不同的符号。

以上讨论的三条规则———符号必须保全同一律,符号必须依赖于整体,符号必须是可以分辨的———仅仅涉及句法学和语义学层次,如果把语用学层次考虑在内,会出现更复杂的规则。考虑一个天真的问题:在交通信号体系中,为什么“红灯”代表“停止”,而“绿灯”代表“通行”?在《逻辑哲学论》的背景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这是一种任意的约定,没有特殊的缘由。因为《逻辑哲学论》不涉及语用学讨论,所以答案必定如此。但是在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的背景下,答案颇为不同这是习俗所决定的。习俗是一种非逻辑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惯性。改变习俗总是一件尤其重大的事件。

习俗本身不需要理由,而改变习俗总是需要理由的———具备了极其充分的理由,并借以极其强大的动力,改变习俗的企图才有望成功。“红灯停、绿灯行”的习俗不是不可改变的,但也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同理,为什么我们把黑色上装和黑色裤子视为一套,而不把黑色上装和白色裤子视为一套?习俗使然。回到关于指称的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身不由己地用“树”这个词表示树,用“红”这个词表示红,我们既没有作出规定,也没有感受到自己拥有作出规定的权利。指称表现为一个先于我的事实,我只能接受和服从。为什么会这样?答案依然是习俗。一种习俗如何形成,可以是偶然的、任意的;而一旦形成,就具备规范的力量;在特定情况下,习俗有可能变革。表面看来,关于指称依赖于习俗的论述驳斥了《逻辑哲学论》中的论述,但是只要我们小心地研究前文引用过的一段论述,我们的看法会倒转:“在我们的记法中虽然有某种任意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已经任意地规定了某种东西,那么就一定会出现某种别的东西,这一点却不是任意的。”①

三、勺子不存在

从日常理解的角度看,吉罗和唐纳兰的理解颇有道理,而维特根斯坦的理解却是奇怪、突兀的,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对世界的理解与我们的日常理解颇为不同。“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不是事物的总和。”②这是《逻辑哲学论》破题第一句,也是全书立论的支点。从日常理解出发,“世界是事物的总和”是容易成立的。我们对世界的朴素理解接近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我们所见的世间万物———即宏观事物———是可分析的复合物,对宏观事物进行分析,最终达到分析的终点,此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世界即物理世界,而分析类似于庖丁解牛之“解”。用卡尔纳普的术语说,这种世界观是“物理主义”的。与此相反的一种世界观被卡尔纳普称为“现象主义”的。维特根斯坦所主张的世界观与此类似。从物理主义世界观出发,“事物”是基本概念,而“事实”作为“事物”的配置是派生的;相反,从现象主义世界观出发,“事实”是基本概念,而“事物”是派生的。在《逻辑哲学论》中,“对象”的概念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类似,但是二者有至关重要的差别。在原子论的世界体系中,原子是基本概念,原子是真实而基本的存在;在《逻辑哲学论》的世界体系中,对象是一个必要的预设,对象之存在并无确切的证据,只不过,为了使这种世界体系行得通,理论家必须假定对象存在。

“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如果世界没有实体,那么一个命题有无意义就要取决于另一个命题是不是真的了。”①显然,对象之所以存在,只是出于“理论需要”。如果不预设对象之存在,命题的“图像说”就无法成立。维特根斯坦用“投射”、“触角”、“尺子”等等比喻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联。命题本身是事实,于是,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联无非两个事实之间的关联。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一个事实成为另一个事实的图像?显然,要点不在于这个作为图像的事实表达了或具备了某些属性,因为这些属性都是经验性的属性,所以不可能是本质性的;要点在于一个投射点(Standpoint)的存在。当然,“投射点”是一个隐喻,并非物理空间或几何空间中的一个点;维特根斯坦曾说这个Standpoint就是图像的表现形式,②不过,表现形式也是一个隐喻。我们当然不可能以概念的方式澄清这个投射点,但是它的存在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简单地说,这个投射点就是主体———人———的思(或说。正是主体的思(或说)使得一个事实成为另一个事实的图像,然而,这两个事实之间的关联不是直接发生的。投射发生在图像的元素(词)与事实的元素(物)之间,正是由于元素层次上的投射关系,图像与事实之间的摹绘关系才得以成立。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投射关系是什么?这个看似平凡的问题中暗藏陷阱。

篇3: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一、利用儿歌边说边做

体育教师口令短促精练、语调高昂, 具有无上的权威性, 但这种做法在培养集体主义和增强学生纪律观念的同时, 其实也将教师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当然, 体育课不可能排斥适当的操练, 但教师如果能在练习的过程中除了那些必需的指令性口令外, 把简单、严厉的指导性语言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师生互答的形式, 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 笔者将较为枯燥的热身操改编成了适合孩子们边说边做的儿歌操:“今天天气好, 我们起得早, 风儿轻轻吹, 花儿对我笑;今天天气好, 做只快乐鸟, 张开小翅膀, 飞上枝头叫;今天天气好, 太阳公公照, 鱼儿水中游, 云儿天上飘;今天天气好, 说声老师早, 微笑把头点, 亲切又礼貌;今天天气好, 我们来做操, 把头转一转, 再来扭扭腰;今天天气好, 双手抱一抱, 一蹲又一站, 再来跺跺脚;准备活动很重要, 做完之后去运动!”

这种利用儿歌来做操的方式抓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 在模仿的乐趣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做好热身操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与学生形成了互动, 这比单纯用口令指挥做操要好很多。

二、利用儿歌边唱边跳

根据低年级儿童爱唱爱跳、喜新求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 可采用歌舞的表现形式来完成体育基本动作的学习。如一年级投准教学内容, 其技能目标是初步学会肩上屈肘, 自然挥臂的投掷方法, 发展投掷能力, 提高正面投掷的准确性。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特编了一首《小小男子汉》歌曲, 歌曲反映了“小男子汉学解放军, 在太阳下练习投弹”的情景, 突出了“手臂高举肘向前, 对准目标打”这节投掷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跳《小小男子汉舞》, 不知不觉学会了投掷动作, 掌握了掷准的方法。这种儿歌形式的教学手段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儿歌自我表现

低年级儿童喜动, 好模仿, 想象力丰富, 动作的节奏感和音乐的律动感比较强, 他们能够按自己特有的理解力来认识事物, 也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发展智力, 拓展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可播放学生容易理解的音乐, 让学生根据音乐的主题, 充分发挥想象, 自我表现各种动作。如在学习“渔翁捕鱼”游戏中, 首先播放《小鱼游啊游》歌曲, 让“小鱼”在“池塘”里边唱边游, 自我表现欢快、自由自在的情绪动作, 接着“池塘”里创设了“渔翁捕鱼”的情景, 再让“小鱼”自我表现被捕捉时紧张、狼狈不堪的情绪动作, 使学生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 充分体验“小鱼”不同情绪下的动作表现, 自我设计表现情境, 从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利用儿歌愉悦身心

当一节课进入尾声时, 往往也是孩子身心比较疲惫的时候, 此时教师如果能运用优美的儿歌把孩子引向美好的课外生活, 对整堂课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我们可以和孩子们跟随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优美的音乐节奏进行踏步、拍手等简单的动作练习, 这样学生不仅能愉悦身心, 还能放松四肢。也可以在课末讲评总结阶段利用儿歌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 在有需要合作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表扬在合作中表现突出的小组, 指出一些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再让孩子们读一读:“两人一组齐练习, 互相帮助增友谊, 运动安全请注意, 为国锻炼从我起”, 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的好品质就会在这样的诵读中得到熏陶, 孩子的合作意识也会得到启蒙。

实践充分表明:儿歌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能让我们的课堂多几分童趣、几分精彩, 能让孩子们收获更多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运用儿歌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把握时机, 有的放矢, 机动灵活, 不可勉强、生搬硬套。特别在进行分段教学时, 要根据教学所需, 妥善地把儿歌分句于每个技术环节, 使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划分更加清晰, 技术动作更形象、技术重点更明显、技术难点更透彻。

摘要:儿歌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特点编成顺口溜, 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某一动作的方法和教学技巧。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把一些技术动作, 在示范的同时编成儿歌进行教学,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4:小议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体育 游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34-01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小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开展比较多的生活性游戏,情趣性的游戏,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習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之间增进友谊,分享快乐。该文主要从体育游戏的优势出发,着重介绍体育游戏对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以期能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1 游戏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每个游戏差不多都是集体活动,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时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分工合作中各尽其责,在活动中都体现出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体育游戏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更有效地对儿童进行身心教育。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要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奥运五环”、“红军长征”、“抢占碉堡”等有关“国家大事”的游戏中,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受挫折的苦涩。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每个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养成顽强、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2 游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终身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紧紧围绕学生小学阶段的身心特点,通过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通过创设多样的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1)趣味性是体育游戏吸引学生的基本动力。为了提高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技术及智力水平,在游戏的情节、形式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在新异有趣的教学方法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获取知识,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并且在游戏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2)体育游戏是体育手段的一种,也是文体娱乐之一,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作用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欢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在准备活动中运用体育游戏,可以让小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把小学生的兴奋性调节到一个适宜的状态。(3)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情趣。课堂节奏过快,容易使学生紧张疲劳,节奏太慢,又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创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加以合理运用。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3 安全性原则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存在危险因素,有时学生在游戏活动时也会出现伤害事故,基于很多游戏都是需要借助器材、道具等进行的,基于此,我们必须考虑到游戏的安全性。因此,在游戏设计的时候,不论是动作还是规则、组织方法以及游戏的场地等都要保证其安全。为了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真正地得到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作为游戏的组织者一定要注重安全性。(1)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器材、场地设施、学生自身完成概率等条件,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同时要及时检查器械消除隐患。器械经过幼儿不断地使用,不论在坚硬的程度上和结构上都会有损坏的现象,所以教师要及时地定期检查器械,防止小学生在玩时发生意外。(2)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机体的代谢能力,使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发展协调性和灵活性。但是教师也要控制好学习中的运动负荷。游戏化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全身心的投入游戏活动,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学生学习锻炼的量和节奏,有目的性的对体育游戏进行选择,合理安排游戏的负荷。使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好的维持。游戏能促进儿童的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也要注意游戏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平衡发展。

4 结语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以育人为目标,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应积极设计游戏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有趣,同时也能起到锻炼身体、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等作用,关键是游戏教学能让小朋友们爱上体育,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基本点出发,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体育游戏的意义和作用。科学、有效的运用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素质教育实施下,教师要善于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适当地进行体育游戏,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切实将体育游戏教学的落实到新课改目标管理中,促使其更好的成长。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参考文献

[1]姬宝林.浅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9):39.

[2]陈翔.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之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2(8).

篇5: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泸西县午街铺镇山林小学

白娅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总会觉得学生上课时间少,不愿意在正式上课前花几分钟时间去做课前热身。其实,课前热身是必要的。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热身做法和大家分享一番。

我们的上课时间一般是40分钟,我们都知道满堂灌是没有效率的,因此我们就要把握好这有限的40分钟。有部分老师认为,我课后留几分种让学生提问、帮学生答疑,不算是满堂灌。我个人不完全赞成这样的做法。我的日常教学不但有这一环节,还有多样的课前热身。可能有些同事会觉得:课前热身就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英语属于“新”学科,课堂气氛不会差。甚至有同事认为:课前热身是单纯的为了活跃气氛而活跃气氛,没有实际的效果等等。

根据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变化曲线看,学生注意力在上课时间内的5-15分钟达到高潮,随后就下跌。可能会有老师质疑:那就更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课前热身上了。究竟我们该不该做课前热身呢?答案是肯定的。

课前热身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我们课前热身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复习旧知识。比如:我们这节课要学习询问时间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毫无疑问,回答时我们会用到数字,还会涉及时间的读法。我们的课前热身就可以设置让学生唱数字歌,唱完了比赛拼英语数字或比赛认读英语数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准。这样,5分钟花了,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课堂学生觉得容易学会,也会很快掌握这样的运用。涉及后面表达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和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时,我们的课前热身就可以涉及做动作,猜短语。这样可以复习动词短语,还可以为for和 to的区别应用做铺垫。

上述两个例子,主要是说明一点:课前热身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复习知识、铺垫课堂的作用。也就是语文中常说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效果好了,花上5分钟是值得的。

说到这里,有朋友会问,单元与单元之间衔接时候的复习怎么选择好,复习的内容和要上的新课八竿子打不到,怎么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想说的是:复习的内容只要是有用的知识点,不必太强求在内容上一定接轨。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只需要运用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不是吗?

这样持续上课,久而久之我们有时会觉得热身重复性太大,我们还可以创设情景、自编小歌曲、玩游戏、重组句子等等。利用多中契机,不断设计、翻新游戏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设计游戏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所以要注意把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游戏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通过游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所以在游戏中,我们要把趣味性、知识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兴趣。

这里,我和大家分享复习课的热身做法,我们可以把一册内容柔合在一张地图上,在地图的不同部分设计不同的知识点并标上箭头指明方向,让学生四人一组掷骰子,出现几点就顺着方向走几步,然后让学生复习涉及的内容。没有涉及的内容则作为这节课的公共复习知识点。这样可以打破复习的乏味,找到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很容易忽视那些后进生,他们没有积极的参与我们的课前热身活动的时候,我们要主动上去和他们一起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热身时也不能一部分人观望,一部分参与。要全员参与才能达到效果。在游戏环节中,杜绝一些超级活跃分子抢占课堂。他们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我们就要适当的提出要求以平衡课堂。我相信,做到这些内容,我们的整个课堂会达到我们要的效果。

篇6:小议大学体育竞技策略论文

一、提高大学体育竞技氛围的方法

大学生体育竞技氛围的培养方式可从观看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方面人手,通过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达到增强体育竞技氛围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的内涵价值,还可促进他们将体育锻炼转变为一种稳定的、不间断的自觉行为。同时,课堂的理论知识可以让同学掌握体育技巧,在体育锻炼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减少意外伤害的产生。课堂的教学方法需具备科学性。处于青春阶段的大学生,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接受新的事物,但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反叛心理,对于枯燥乏味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抵抗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授方式,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根据运动技能技巧水平、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心理状态等问题将教学节奏设计得张弛有度。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鼓励促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励措施和奖励制度。在体育竞技中,个人成绩记入班级的评比中。以班级为单位易于调动学生参加竞技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斑级的团结与凝聚力。为班级服务,身为班级中的一员为班级尽责的责任感,也会激发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的热情与认真度。

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让同学自由发挥,组织表演,展现才艺,将活动与表演结合进人竞技之中,可以很好地活跃氛围,纾解比赛带来的紧张,为相对紧张的氛围带来娱乐的气息。对于表现良好者予以一定的奖励,如对于表演突出的同学为他们增加班级在评比过程中的分数,可以鼓励同学们更为努力的表演,发挥才艺;还可以组织同学编写演讲稿,文体不限自由发挥,更好地为竞技比赛中的同学加油鼓劲;比赛过程中优异的同学,按名次给予不同的奖品,表彰和肯定他们的付出。

二、总结

篇7: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和构成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职业素养的结构内涵一致,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两者在结构外延上存在差异性。另外,体育研究者因所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也存在差异。汪国新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质,广博的基拙知识以及全面的业务能力[4]。张洁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应包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格心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较高的科学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身体锻炼能力,专项训练和专项理论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敬业乐业等要素[5]。李翠琴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具有动态发展内涵的多维度概念。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形象、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示范导引技巧和科研能力[6]。蒋菠等人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分为职业课堂善教、职业业务技能、职业仪表言行、职业法规遵守、职业协作配合5个维度[7]。汤利军等人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6种素质:远景规划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创建信任的课堂组织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能力;自身养成终生学习能力[8]。Reston认为一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价值观(values),体育知识(knowledge),体育技能(skills),组织激励学生的能力(manage),自我评价(assessment)和反省(reflection)的意识和能力[9]。

篇8:小议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教学主要环节, 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 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

1. 课堂直接渗透法。

利用教材内容, 直接渗透德育, 有较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效果明显。体育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受教育者身体操练的方式进行的。这正是体育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独特功效。通过体育的具体活动方式,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方式。例如, 球类和田径接力跑的这些集体配合项目, 就需要参与者具备一种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如果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 有意识地关心和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的集体荣誉感, 利用集体荣誉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 用集体的舆论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就能使学生养成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抵制。体育项目多给人们以美的感受, 如竞技健美操、花样滑冰、体育舞蹈、跳水、武术等, 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体育教学可以针对由于长期缺乏毅力锻炼、缺乏勇敢进取精神的这类学生, 通过体操的跳箱、田径的跨栏等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 来培养学生勇敢、进取精神, 也可以通过中长跑的教学, 向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德教育, 来培养学生顽强奋斗的毅力。另外, 体育教学还可以针对一些学生纪律散漫的缺点, 通过体操的队列练习等去加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总之,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它的形成不是生硬、空泛、抽象的, 而是有具体的行动, 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形成。

2. 课堂间接渗透法。

体育被看做是民族精神的橱窗。体育活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体育活动虽然主要是学生个体的活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去实现的, 在体育教学中个体与集体是统一的, 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离开集体活动的制约。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课集体活动多的特点, 使个体融于集体之中, 强化集体观念和热爱集体的情感, 奠定爱国主义的教育基础。一般而言, 学生最容易从竞赛中感受集体主义的气氛, 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己所拥有的集体, 从而增强集体和国家荣誉感。一场有中国运动员参加的重大国际比赛, 更是紧紧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每当通过电视转播目睹我国运动员正流着泪水, 站在国际领奖台上,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 仰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骄傲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对青年学生来说, 无疑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更是一堂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在体育教学中,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 它可以通过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足球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中国足球一次次向世界杯冲击, 是如何的步履维艰, 一批批的足球元老如何艰苦卓绝的努力, 让学生知道中国足球的道路是多么漫长, 中国足球的腾飞需要他们的一份力量和热心的支持。如排球课的教学中, 向学生讲述中国女排如何取得“五连冠”, 是如何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爱国意识。另外, 其他类型的课也是如此, 只有这样抓住有利时机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才是体育这一独具特色的活动课所具有的特点。所以, 体育教师应结合这一特点, 不断地向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 使学生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一种稳定、持久、朴素、真挚而深厚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学生在课堂中表现进行德育渗透

篇9:小议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

关键词:小学体育;身体素质;游戏

小学体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甚至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形式下,广大体育教师也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体育课程变得丰富多彩。但就目前调查来看,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未得到改善和提高,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引起重视,并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学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原因。虽然我们一直呼吁要强调体育的重要性,但是是受种种因素造成了我们的体育教学受到一些束缚。学校都是要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得许多教师带有功利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得体育课上教学古板,学生的运动强度相应减少。此外,体育教学同样是需要一些体育器材来辅助教学的。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多,体育器材数量有限,甚至还缺少一些器材,并且每个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比较少,有些体育老师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这样就使得一些学校即使重视体育教学,也“有心无力”,无法改变。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然不合格。

2、教师的原因。体育教学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以实践课为主。教师自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课外运动上。学生没有深入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对一些技能的学习并没有产生重视,也就无法理性的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畏艰辛的思想品格。另外,在实践课时,学生较多,一个教师常常不能兼顾到每位学生,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有限,在户外教学时许多学生就浑水摸鱼,没有认真观察和练习教师制定的任务。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有些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新课改的内涵,将教学时间都留给学生,使的体育课变为玩乐课。

3、学生的原因。小学生的自制力薄弱,无法正确看待体育课,把体育课当做是玩游戏的课程,使得学生不重视体育教学。还有些学生受家长的影响,认为学生应当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一些学生都是在教师宣布自由活动后,就回到教室学习,对体育课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措施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法。《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体育,不同的人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这就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2、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转变教学策略,推陈出新,吸引学生的眼球。很多人都认为体育课无非是做些热身运动,然后就开始跑步,教师进行训练项目。这样的课程多是让学生在做一些机械式的反复运动。根据调查,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某件事的动力。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如果课堂一直是沉闷无趣,就很容易转移注意力,而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教师也无法立刻纠正学生,这样学生自然更加不喜欢这堂课。如果将游戏融入教学中,并且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都调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乐于运动起来,营造出浓厚的体育学习气氛。同时,在游戏教学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小学生都是渴望表现自己,得到他人的肯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来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当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的体育技能后,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训练出自己更加擅长的项目。在学生独自训练时,不少教师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运动项目进行评讲时,都是针对学生犯的错误进行点评和纠正,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表扬。教师应当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学生才能增强自信心,弥补自己的不足。当学生受到表扬才会更加积极地训练,以获得教师下一次的表扬。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难易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分配不同的训练量,这样才是有针对性进行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有了符合自己水平的体育活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尝试着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向前进。这样也能间接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既给学生带来压力,也带来了竞争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是有办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总之,我们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篇10: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26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会上要求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形成档案,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把校园足球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中,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和检查评估。并要求全国在广泛开展校园足球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各地的足球特色学校,以点带面推动校园足球普及。

今天广州日报头版大幅画面公布广州落实“足球要纳入体育必修课”具体措施,速度“神”一样的快,这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发展足球事业重要指示精神”的最好体现,也充分展示了我们这种计划体制、国家包办体育体制的优越性。

我个人虽不太爱好足球,也还是个体育爱好者,但总感觉到中国足球还真是太对不起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国内的各体育项目中,水平最差,收入最高,黑幕最多,耗费钱财最多。要说政府的重视,人民的期待是自不待言,可足球就是上不去。

近年来,不少媒体报道习总喜欢看足球,也报道了习总对发展足球事业作了重要指示,使球迷们看到了希望。

这不,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亲自召开会议,教育部长亲自部署,各省长、市长、县长„„亲自抓落实,“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扶持建设2万所左右中小学校足球特色学校和200个高校高水平足球队。”

国家动用如此资源扶持足球,足球水平肯定会有所提高是毋庸置疑,但要提高到人们所期望的高度却不敢苟同。从“水平最差,收入最高,黑幕最多,耗费钱财最多”来看,国家对足球已经很重视了,虽然耗费钱财不完全是政府出资,但耗费的钱财最最多也是毋庸置疑,可足球水平就是上不去。我虽不太看足球,但也在关注它的发展,常常听球迷们侃足球,足球的真正问题应该还是出在体制上,当然,这不是

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事情。

我今天要说的是把“足球要纳入体育必修课”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足球只是众多体育运动中的一个项目,从世界范围来看,足球比较普及,但在中国,真正踢足球的人却不多(只能说爱好足球的人最多)。习总说要发展足球事业没问题,但如何发展却是大问题。

首先,体育运动要相对均衡地发展,不要倾国家如此之力偏重地发展某项运动,这里会出现两种不公平现象:一是对从事其他运动的学生不公平(供上一层学校招生参考);二是玩足球的绝大多数是男同学,这对女同学不公平。三是每个学生、每一位公民从事某项运动,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有关,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发展群众运动和竞技体育的机制,供大家有更多的选择。

其次,政府要逐步放开包揽多年的竞技体育,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大学、个人等自行从事竞技体育,政府主要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逢大型的国际比赛时,充当一个组织协调的角色。政府要摆正“心态”,即是足球在某一天获得了世界冠军,那也只代表我们的足球这个项目已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并不代表我们的“综合国力”“国际形象”等如何如何的,更不代表实现了“中国梦”。

三是政府应重点抓好群众性运动普及,这才是各级政府真正应该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和检查评估正事。广州市多次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但效果不理想。各公立学校用纳税人的钱建了许多的体育设施,却据为已有,每到周未或寒、暑假,大量的体育设施闲置,这是公共资源极大的浪费。每逢假期,大量的学生不去上补习班,还能去哪?每逢休息休假之时,人们又有多少好的去处呢?

篇11: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主要根据游戏自身竞赛性的特征,游戏自身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加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十分轻松自在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在自身游戏过程中情不自禁的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最终学生就会将体育作为一种兴趣,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之中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将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游戏自身具有内容多样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自身具有竞赛性特征,这也就对小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自身精神素质同样提出要求。在小学生游戏过程中,学生想要玩得更好,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开动自己的脑筋,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来使自己的成绩比别人更好,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小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师可以在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更多东西和知识,使学生能够取得全方位进步,比如说,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或者适时的补充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通过进行游戏来营造出一个相对积极以及轻松的环境,借这一个环境来将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传授,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比平日更加容易对这些知识进行接受,并且能够全面的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对于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

在实施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出十分难得的品质,比如说顽强品质、勇敢品质、坚持品质、积极向上品质、不畏惧困难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等等,在实施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使小学生更好适应自身的群体写作,学生就会慢慢的学会应该怎么样与其他人交往,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教会学生听从指挥,团结合作。通过在游戏过程中所发生的小插曲以及小故事,体育教师能够将这些作为一个引子或者是实例来为学生讲解一个正确思想,进而使得小学生自身从小就开始培养出一个好的思想,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结合发生事情来为小学生实施教育,教师要注重生动和具体,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对知识以及体育项目进行更好的理解,再加上有实例作为讲解,比起过去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学有了很大进步和很好的效果。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对于当今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体育的习惯,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并且能够感受到游戏的有趣以及轻松,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篇12:小学体育课中的逻辑学小议论文

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较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比较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新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课程结构性认知上出现偏差,基本上均是在肯定和维持原有的课程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的增删和教学时数的增削没有突破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采用田径普修与专项提高同步进行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田径课程学习的时数,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消化田径专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起到了促进作用。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田径专项教学时,与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这既浪费了学时又影响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制约了学生专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时机与过程。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学时数少、学习内容多的现状中,缺乏对体育教育专业多元化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目标的细化。

上一篇:家庭教师戒指下一篇:医院管理年活动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