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1

小学体育与体育教育论文 篇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 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是: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依据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基于原因的分析提出对策: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交流机制;构建合作平台。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学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长期脱节的现象,不但不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阻碍了体育教育质量的综合提高。因此,研究和探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有效性衔接的问题尤为重要。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

体育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但关切到我国整个学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1]。体育教育质量与体育师资质量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师资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

1.1 新课改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

1)要求教师运动技能更加全面。在新课改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总的来说,从技能教学上比过去的要求更加全面了[2]。

2)要求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高。新课标还提出了“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基于此,教师的责任就更加多元了,过去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采用什么方法教,而新课改则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怎么教,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引导学生“会学”。所以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指导能力。

3)要求教师掌握新的评价方法。过去仅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改是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来进行评价,其难点就是如何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标准,以及实施评价过程[3]。

1.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依据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突出“教育性”。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明确其首要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其“教育性”。如《课程方案》中列举了142门课程,其中,与体育教学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课程仅有48门,仅占总课程的33.8%,而60%以上的课程与体育教育关系不大。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脱离中小学实际。

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要看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要看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就目前我国诸多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看,存在脱离中小学实际的情况。如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而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1)学校平台课程,包括政治、外语、人文与社会教育课程,约占25%;(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约占40%;(3)教师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育系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约占3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仅占40%,远远达不到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体育教育专业生源专业技能基础差。

从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来看,存在文化成绩高、专业技能不突出的趋势。不少省份体育术科考试没能突出体育专业的特点,考试项目偏向身体素质,没有采用专业技能来衡量。而且,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又不重视加强个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导致掌握的运动技能不全面和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全面,就不能适应新课改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多样化的要求;专业水平不高,就难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示范中做出标准的动作。而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从而对某项运动技术从认识到感知的,假如教师的示范不标准、不到位,甚至错误的话,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该项运动技能[4]。

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学”不重“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还有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实习时间很短,根本达不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很少接触到“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平常多是作为被评价者,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的技能,也是“教”的能力之一尤其是新课改对评价提出更高要求,更加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

1.3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交流较为缺乏,既缺乏共谋发展之思路,更缺乏联合提高教育质量之大计。在具体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都有所显现。如就研究而言,诸多研究的立足点仅限于某一学段,如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仅讨论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也仅讨论小学体育教育,初中、高中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很少关注到相邻或整个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问题[5]。因此,研究的问题就显得十分局限,甚至出现片面性。如关于高等体育教育课程方案或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都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兄弟院校的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很少有充分考虑人才的输出目标及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取舍上,自然也就难以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和规划。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更多的研究将视角确定在教师的培训等继续教育上,而很少从源头上即高等教育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

2 有效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衔接的主要策略

1)进一步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方向。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白和坚持这一方向,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坚定信心,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体育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师范性,加强术科与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力度,大力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能力。一定程度上,课程结构发生变化,意味着培养目标更加明晰化,也会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因此,根据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就成了当务之急[6]。

3)实行“顶岗实习”,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大多在第3学年或第4学年的某一个学期集中或分散实习1~2个月,用于提高教学能力。这样的实习安排时间短,效果不好。学生在校期间,应尽量安排去中小学校参加“顶岗实习”,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综合的教育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体现了高等教育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互助式发展。

4)建立交流机制,促进相互学习。

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体育教育质量,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高等与基础教育的交流显得至关重要。如开展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教学技能比赛、课题合作申报与研究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等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交流能够发现对方的问题,更能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各级教育管理与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建立交流机制,促进互相学习将是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5)构建合作平台,共同提高教育质量。

从理论层面来看,在决定如何合作方面,起关键作用的是需要专家学者长期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全面了解教学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研究,其理论难以回到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从实践层面来看,搭建合作平台,起决定作用的是主办方的全局意识和协调能力。全国性的或地方性的体育教育活动接连不断。如很多省市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每年会举办教学技能比赛,这种比赛一方面能够检阅学生学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但这种比赛无论评委还是观摩团,很少邀请到基础教育体育教师参与其中,因此,评比的标准与基础教育就很难完全吻合,发展的方向也难以贴近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实际。而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却是为中小学教育输送体育师资,这显然需要加强联合。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现象长期存在,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提高质量”重要工作方针的不断落实,加强高等体育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迫[7]。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结合更能凸显其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自全. 浅谈体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 当代体育科技,2012(11):50-52.

[2] 毛振明,王小美. 体育课改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 莫豪庆. 基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探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10(1):69-71.

[4] 宋尽贤. 以启动教育质量检测为契机,把体育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J]. 中国学校体育,2010(6):2-3.

[5] 陈国成. 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1142.

[6] 陈轶艺.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分析[J]. 内江科技,2008(7):161-162.

[7]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崔哲雄 张晓菲

小学体育与体育教育论文 篇2:

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在2021年实施“双减”的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师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社会各个层次和领域都开始将健康中国理念融入到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小学体育教育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就需要正确看待健康中国理念, 然后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健康教育, 确保小学生对于健康形成正确认识, 由此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这样就可以进入到更加深度的小学体育教育格局。

【关键词】小学体育 心理健康

引言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体育方面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一些运动技能,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缺少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宁愿留在教室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其主要是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深入结合教材内容,以学生的视角来制订教学计划,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体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并且体育课程不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中,体育教学容易被忽视,部分其他学科的教师经常占用体育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以教师的教学为主,不能夠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依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学生对体育运动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主动性也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也得不到提高,无法满足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1.2学生对健康以及自身健康的认知情况

超过 7 成的学生对于健康有着正确的理解, 认为不仅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等环节,仅仅有不到 3 成的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是片面。 比如,仅仅认为身体好就是健康。 在评价自身健康状况的时候,有 76%的学生认为自己健康状态良好; 认为自己健康状态一般或者不健康的占比为20%;还有 4%的学生对于自己身体情况不是很了解。 超过 8 成的学生认为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健康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将这样的内容融入进去。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健康知识多数处于粗略代过的状态,课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兴趣也不是很高, 这样就会影响到实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2小学体育中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2.1优化小学体育评价体系,融入健康教育指标

依照建设健康中国的诉求, 小学体育教育需要与健康教育融合起来,除了需要关注融合内容和融合方式之外,还需要关注实际评价机制的整合, 此时就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小学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中去,确保健康教育指标能够很好的渗透进去,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步入到纵深的状态。 详细来讲述,在此历程中需要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其一,在当前小学体育评价架构中,积极将健康教育指标融入进去,对于教师以是否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工作质量高低,健康教育工作效益如何为节点,生成更加精细化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得体育教师开始关注健康教育,并且在健康教育方面进行反思和探索。 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质量考核的过程中,要关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健康意识、健康习惯、健康态度等多维度的内容,确保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健康习惯的养成,都是体育教育关注的节点,因此也应该积极去调整自身的意识或者行为模式;其二,在实现对应小学体育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教务组评价、家长评价融合进去,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 由此可以更好的反馈实际体育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可以规避出现形式化的做法。

2.2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衡量一个人体质的标准之一就是身体素质,主要从速度、力量、灵敏度和柔韧性等方面考虑。学生由于缺少日常训练,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训练方式,使得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从不同的层面入手,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各方面达到正常水平,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学生处于发展阶段,身体发育不够完全,在有些方面可能还不能完全达标,而有些方面却可以很好地完成。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采取全面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勤加练习,教师要在练习中做好强度控制,避免引起学生的身体不适[1]。

2.3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进行的体育训练要由易到难逐步推进。首先,这样做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通过训练任务的一个个完成,树立自信心,完成课堂训练任务;其次,强化学生的运动能力,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最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从小做起,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如跳木马、跳高以及攀爬等。或许一些学生会感到害怕,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内心恐惧、害怕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相应的心理辅导。例如,对于恐高或者害怕受伤的心理,或者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动作进行全面讲解,降低器材高度,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工作,如果学生完成动作,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面对困难能够表现得更加勇敢[2]。

结束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有效提升。而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和身体特点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来,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敏.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113-114.

[2]孙贤会.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2):181-182.

作者:朱黎洁

小学体育与体育教育论文 篇3:

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而今,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此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考与探索

作者:沈文梅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美感教育论文下一篇:比较原则的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