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的变化的名字

2024-04-30

月相的变化的名字(精选7篇)

篇1:月相的变化的名字

月相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娥眉月。娥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下同,)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娥眉月,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相变为朔。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残月。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从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周期平均约为29.53天。

篇2:月相的变化的名字

《月相变化》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二课的内容。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当我选《月相变化》这一课题时,好多前辈就跟我说,这课不好上,太抽象了,都介意我重选课题。可是,我是一个很喜欢做别人觉得难做、而且做不好的事情。于是我坚持了我的选择。介于此,我认真读教材,专心搞教学设计、准备课件、并向老前辈们多次请教,多次修改并确定整个教学环节,上了多次试教课后才上公开课,最后才来上这节课。通过这样的磨课,感觉进步很大,但是,上下来发现还是不满意,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讲解过多,教师要时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也导致了整堂课气氛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

3、缺少板书,如用PPT,最后课堂总结时,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罗列,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对课件的处理还不到位。

5、在知识上,学生对于画上半个月月相还有一定困难,在月相画法上指 《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是有变化的,而且存在着规律性和通过模拟实验来修正原有认知,初步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

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因此,我在本课中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其中第一个体验活动是让学生画、剪、贴上半月的月相,画月相主要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月相画法,我在出示几种以前学生的错误月相图后,PPT出示正确画法,接着让学生重新画正确的月相,画的时候为防止某天画的人多,某天没人画,我按小组分配了画月相,在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剪贴月相则是为了直观的再次认识月相图,以及初步发现上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而且在剪贴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月相的正确画法已经铭记在心了,这可以从学生对上半月月相的排列图中得到体现。第二个体验活动是“月相成因模拟实验”,由于这个实验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先让一个组进行演示,让学生从视觉上明确试验方法,效果确实比第一次试教时没示范好得多。从中也让自己明白虽然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对于部分有难度的实验,教师还是应该让学生或教师示范。

这节课遗憾的是我不太要注重学生的讨论。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作为。由于忽视了讨论和引导,所以最终的结论不是学生探究得出,而是我强加给学生的。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宇宙》的单元教学过程中,对于第二课《月相变化》的教学我有如下反思: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的,而且存在着规律性和通过模拟实验来修正原有认知,初步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

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既比较有兴趣,但又认知很模糊,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很难理解、枯燥无味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我的做法是:

1、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讲课文的一、二个月之前,我就布置了学生观看初一到三十的月相、并把它们都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个形象生动的了解,让学生与月亮亲近起来,为上课做好铺垫。课上,我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月相图,观察之后,大家发现几乎每个同学记录的都差不多,于是,我又展示了一个用课件做的月相变化图,对比之下,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月中变化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对月相的变化经历了从直观到较抽象的认识,为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准备。

2、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而且注重学生的讨论的结论。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作为。课上,我和学生在总结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我们知道月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与月球的运动有关吗?这么一引导,学生顿时来劲了,纷纷在小组内交流起来,并不时地用手在那比划,其实是在用手做模拟。接下来的交流,也证实了我的想法,学生确实拿着书、手等上来边说边演,甚至还画了草图,和我想给他们看的动画演示基本一致,这讨论的价值还是挺大的。学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阳光,而且它还不透明,月球围绕地球转,转的过程中,由于阳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积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所以说对天体研究并不一定只是科学家的任务,并不一定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完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探索宇宙奥秘,解决天文问题,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建立自信。

3、注重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完成后,基本对于月相的成因有了理论上的了解,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通过三球仪再加一个手电筒的照射,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真正了解了月相的成因,演示实验直观有效,学生总是记得老师演示的过程,知道地球月球和太阳是怎样转动的,把对知识的理解从抽象复杂到具体简单化。

我觉得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我能从学生的前概念中发现矛盾引出问题,进而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全班达成一个初步的共识。尽管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长时探究”,但是我在本课设计中的实验前指导仍然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根据本课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因为这个模拟实验难度很大,在多次试教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实验指导要尽可能做到细致全面。在师生共同探讨了实验方法之后我让一组学生上台试一试完成这个实验,这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进行调整,虽然花了较长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只有在精心指导多次试误的情况下,学生的实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还有几点遗憾。首先,实验完成后学生交流时间不是很长,其概念建构不够完整,有点牵强。虽然我在学生记录表下设计了讨论题:上半月月相由()到(),亮面部分朝();下半月月相由()到(),亮面部分朝()。目的是让学生画好月相后有一定时间在组内交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小组学生画好了月相图后就“无所事事”,并没有将时间用在小组交流上。其次,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是在小组9人的合作下完成的,8位观察员代表着各自的时间,他们是看到了月相,但对于其他几位观察员看到的月相,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点的体验,最后共识的达成有点强加的感觉,那么此处如何修订呢?我觉得是否可以让每个观察员在明确了自己所代表时间的月相后,到其他观察员位置上“旅游一番”,也对其他日子的月相有所体验,在经历了这样的体验后,达成月相变化规律的共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月相变化》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教学目标与以往自然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不着重于认识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的观察,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是月相。

篇3:地理教学:月相变化的认识

一、月相成因介绍

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 也不透明, 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 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球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 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 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 有时小一些, 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如月相成因图) 。下面介绍一种巧记月相变化规律的方法。如图1:

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峨眉月—新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 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即月相变化的周期, 叫朔望月。

图解:图中心是地球, 以北极点为中心, 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内圈为月球所处的位置, 外圈为月相, 右边为太阳光照射的位置。不同的月相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同一天出现了。

至于表格内容完全不必死记。我们需要理解记忆, 遇到具体问题时还要临时推导, 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

1. 判断月出月落时间

月相变化图 (地球上观测者的时刻) , 如图2。

举例:看图3

农历初1、30日 (朔) 观测者所见月相 (白天看到不亮的一面)

清晨06:00月升东方中午12:00月上中天傍晚18:00月落西沉

举例:看图4

农历初四、五, 观测者所见月相: (傍晚出现在西方天空的弯月, 亮侧朝西边, 上午09:00月升东方;下午15:00月上中天, 晚上21:00月落西沉。)

以此类推:

2. 判断夜晚见月时间

3. 判断夜晚月相出现的方位

从地球上看, 月相也是从东升西落的, 前一半时间月相出现在东半天, 后一半时间月相出现在西半天, 根据月相出落时间及夜晚见月时间即可判断出月相出现的方位。

(新月是彻夜不见, 不存在月相存在方位。)

4. 判断上弦月、下弦月亮面朝向

由于月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 只能反射太阳光, 所以月相亮面应该朝向太阳, 太阳黄昏从西边落下, 清晨从东边升起, 上半夜时太阳在西边, 下半夜时太阳在东边, 只要根据月相出现时太阳所处的方位, 就可以判断亮面朝向。

(新月夜晚看不见, 满月在夜晚是一圆盘, 不存在亮面朝向问题。)

最后, 还可以通过“上上西西”“下下东东”来记忆, 即“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西半天, 亮面朝西”“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东半天, 亮面朝东”

二、考试中关于月相的试题

举例:1.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 则该日是农历 ( )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2.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则该日式农历 ( )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了月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月到中天 (月亮高度最大) ”, 其实是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迁移。“月到中天 (月亮高度最大) ”是月球在当天的高度角最大时刻, 相当于正午太阳高度, 只是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是不变的每天都是正午12点, 而月球上中天的时间是在不断变化的:初七、八的月相是迟太阳升, 后太阳落, 因此, 月相上中天的时间是18点;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的月相是早太阳升, 先太阳落, 因此月相上中天的时间是6点。16时是在12点到18点之间, 所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显然是在初一到初七、八这段时间之间, 因此, 第1小题的答案显然就是初五, 答案是B;同理18时40分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则该日是农历初八, 因此, 第2小题的答案是C。

篇4:月相的变化的名字

2007-2-12 20:12:07

人教网

福州三中地理组 郑友强

授课班级 高一(11)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节中讲述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后,联系我们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月相(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来反映日、月、地三者的关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通过对月相成因和变化规律的探究,使同学们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并指导我们的实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鲜明体现,学会应用月相判断日期、时间、方向,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月相的概念,月相产生的原因。

2.学会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其变化的规律性。3.联系实际,分析月相变化的应用意义。

4.学会根据不同的月相形状,判断时间、日期、方向。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月相成因图”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即探究图示反映规律性的能力。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对月相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诗词的理解水平。4.通过模拟望远镜的使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形成自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在展示自我时注重科学性。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情感。重点难点分析

1.抓住晴天机会,安排学生在农历月初的傍晚开始连续观察月相,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3.望远镜的使用和调节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 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课件,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网络课件《月相成因、变化、利用及观测》 教学过程

【引入】上课前播放“水调歌头”的flash,创设学习月相的情境。

【点课件】上课前,我们听了一首关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mtv,里面有句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月球上真的住着嫦娥姑娘吗?月球上真的有玉兔在为她捣药吗?今天,我们就来撩开月球面纱的一角,走进我们的月球。

【点课件】切换到视频1──月球介绍(1分钟)

刚才看了月球介绍的视频,相信大家对我们的月球已经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月亮的直径和太阳的直径差不多,在月球上并没有广寒宫,没有玉兔,那到底月球的表面上有些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福州三中天文小组在开展天文观测活动中排下的几张照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月球的表面上到底有些什么?我们等一下请一位同学起来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几张月球的照片,并小组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环形山、月海、辐射纹。

月球的表面上布满了圆形的坑,叫做环形山,月球的表面还有许多暗黑而平坦的区域,我们叫它月海。在满月月面图中可以看到最下方单独分出来的象铁锈状的斑块,这一个月海叫做“危海”。月面上还可以看到有些环形山向四面八方发出的明亮的长线条,我们叫它辐射纹,辐射纹在满月时看得比较明显。大家可以观察满月月面图,在右上方我们可以看到第谷坑向四周发出明亮得长线条,这些就是辐射纹。

既然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不发光的球体,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月球是明亮的,并且我们能看到月亮的圆缺变化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点课件】进入“月球的成因”。

【点课件】切换到视频2──月相成因(36秒)。

月球自己不会发光,全靠太阳照亮,迎着太阳的半球亮,背着太阳的半球暗,又因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变化,便造成了月亮各种圆缺形状,即月相变化。

接下来请大家看黑板上的“三球仪”动画模拟图,在右边能发光的是代表太阳,最中间在自西向东转的是地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是月球,月球上白色代表被照亮的部分,蓝色代表暗的部分。

月球旁边出现的圆缺变化的是我们看到的月相。先请大家观看一下整个月的月相变化,注意看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变化,以及月相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三球仪,并小组讨论。

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新月),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便是农历三

十、初一。朔以后一、二天,傍晚时分,镰刀状的新月在西边天空露面,月面(凸面)朝西。到初

七、初八时成了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月”,日落时月亮在正南方天空。上弦之后,月球的亮面逐渐增大,我们叫它凸月,到初七初八,便到了“望”(满月),月亮同太阳遥遥相对,我们看到一轮明月于傍晚升起,通宵照耀,在早晨时落下。满月后,月亮的圆轮部分日益亏损,但还是超过一个半圆,我们叫它凸月,到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呈半圆形,于半夜升起,和上弦月相反,月面朝东,黎明时挂在正南天空。下弦月后,半圆继续亏损,成为挂在东方的一轮残月。【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现在我想大家对整个月的月相应该有了比较深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来对照着三球仪,回顾一下整个月的月相变化顺序。依次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它们的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等于29.5天。

很好,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月相的成因,接下来让我们拿起我们的望远镜对准月球,进一步来领略一下月球的奥妙。

【点课件】月球的观测

我们生活中看月球一般有三种方法,即肉眼观测、双筒望远镜观测、天文望远镜观测。用肉眼观测能看到前面所讲的月相的变化,用双筒望远镜,可以更清楚的观看月海,但要真正看清环形山,一定要借助于天文望远镜,在我们之前开展的天文观测中,很多同学可能都看过了天上的月亮,但是都没有机会自己动手来操作望远镜,今天这里将提供给大家一个老师做的虚拟望远镜,大家可以通过它掌握望远镜调节的一些方法。

【教师指导】先简单介绍一下望远镜如何调节。

先揭开望远镜的盖子,接下来大家可以看到三个手的标志,这三个分别是调节上下,调节左右,以及调节焦距。我们最后调节的目标是使得左边视场里看到的望远镜和右边对照图一摸一样,接下来,大家点开网页,http://192.168.66.25:8081/index.htm,然后点击进入月相的观测这个部分,开始调节,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调节的又快又好,调节好的举手,我们会切换到调节好同学的屏幕上。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调节,到有同学举手的时候切换到学生的机子上。

【教师点评】刚才大部分同学都能又快又好的调好望远镜,看来大家的动手操作能力都很强,这边要注意的2个地方,一个是如何让你的望远镜对准月球,我们一般用的是投影法,即让月球的光照在望远镜上,当你看到地面上望远镜的投影最小的时候,望远镜的镜口已经对准了月球,我们在观测太阳黑子的时候也是用这种方法,让太阳光照在望远镜上,但地面上影子最小时,我们就对准了,大家调节焦距后就可以在太阳投影板上看到太阳黑子。第2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在现实的调节中,看调节好了没有的标准就是看边缘部分会不会清晰,如果清晰了,说明已经调节好了。

在调节完望远镜以后,选择不同的目镜可以看到不同的月面,焦距越大的目镜看到的月球越小,焦距越小的目镜看到的月球越大。如果你要看到月球的局部环形山或月海,那么你应该选取焦距小的目镜,现在假设有两个目镜让你选择,分别是25mm,和40mm,请大家告诉我,下面得到的两张图用的各是什么型号的目镜。

【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对,第一个看到比较小的用的是40mm,第二个看到局部月面图的用的是25mm。

在懂得了如何用望远镜去观测月球以后,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去观测它阿?比如我想看下弦月,那我要几点钟开始看,是不是黄昏之后就能看到月相呢?接下来先请第一小组代表来向大家展示小组在上个月中用肉眼观测到的月相。大家注意看他们的总结,想想月相的出现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活动】切换到学生机子上的“月相观测表”中。然后请小组代表向大家说明他们的观测过程。

听了小组代表的解说之后,我们对月相出现的规律一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着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图,总结出月相出现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满月通宵可见,新月彻夜不见”。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月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诗,今天让我们结合刚才学习的月相的规律,一起研究一下诗歌中月相,检验一下我们所学。

【点课件】月球与诗歌

先请一位同学替大家朗诵一下白居易的《暮江吟》,刚才她朗诵得很有感情,先跟着老师的步子,走近“暮江吟”。

【教师解说】诗中描绘的月相是蛾眉月。今年的九月初三,我们的天文爱好者在学校操场上观察,17点10分开始出现看到月亮,仅过20分钟就西坠楼后了。正因为新月貌美且示人短促,所以“可怜”。这首风景诗,是作者在赴任杭州刺史途中,见到暮江夕照的美丽秋景,即兴创作的。一则赞月如美女蛾眉般的可爱,二则惜其美景短暂,很是遗憾。

【学生活动】刚才老师已经为大家如何去分析古诗中的月相举了一个例子,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分析一下下面的这些古诗,出现的各是什么月相。学生分析第一个古诗。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明月代表满月,讲月圆时思念故乡,所以应是农历十五、十六。接下来请大家点击“月相与诗歌”部分,做一下下面的自测题,自测题总共有五题,满分是25分。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做题,教师随机抽看做的情况。

【教师讲解,过渡】刚才的答案:第一首强调天黑,单于利用黑夜而逃跑,“新月”比较符合题意;第二首是“明月”,所以应是“满月”;第三首“半夜”而“月落”,所以“上弦月”比较符合题意;第四首是“夜静”而“月出”,“下弦月”比较符合题意;最后一首黄昏出的月亮,并且要如勾,所以“蛾眉月”比较符合题意。

现在大家是不是觉得学了我们的月相知识对理解我们的古诗有很大的帮助呢?学习月相不仅对理解古诗有帮助,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点课件】月相的应用

先请小组代表来回答一下根据你们回去思考的结果,月相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农历月,时间,辨别方向等。

【教师总结】对,月相不仅对我们的时间、历法、野外辨别方向有很大的帮助,他还对渔民的捕捞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实际上,许多海洋生物都受到月相的影响。如某些牡蛎在夜里12点时壳张得最大;螃蟹的活动积极性的波动间隔也是12小时。所以说月相会直接影响生物活动,即它们会受海洋表面照明变化的影响。我们知道,光对许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生态起很大的作用。晚上,通常是许多鱼类升游到海面觅食的时间,它们对水面的能见度是很关心的。水面照明度好,有利于一些鱼的捕食;但另一些鱼则会因此而吓跑,这些鱼喜欢在能见度低的夜间浮到海面觅食。而海面光的强弱与月相(月亮的大小)有关,是以一个月为周期的。

【引导过渡】既然月球对我们这么有用,根据科学家对月岩标本的分析,发现月岩上含有地壳里的全部元素和约60种矿产,还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3he,它是核聚变反应堆理想的燃料。所以从当时间定格在1969年时,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沉睡了百年的东方巨龙中国发出了怒吼,让我们一起来看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月球的召唤

杨利伟是国人的骄傲,他为我们中国托起了明天的希望,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我们同学为杨利伟做的宣传海报。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海报 【小结】大家海报都设计得很好,都把自己对国家热爱的感情倾注在了其中,相信今后大家一定会更加勤奋学习,报效我们的祖国。

【观看视频】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杨利伟太空游 【课后思考】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篇5: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一)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过夜晚天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知道月亮在一个月之中的“缺”与“圆”的变化。书上的教学术语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这课的科学概念是: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这课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课前我没有让学生观察月相,记录月相的变化。因此,我只好照本宣书的让学生看看书、看看录象,大概的讲讲月相的变化,完成同步探究的习题。

这种课上得十分的空洞,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对月球的观察活动从准备到结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指导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这是学生观察前的第一次集中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对于月球的位置变化,学生多少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个时候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音、文、图、像并茂的特点,把观察的方法,参照物的选择、怎样记录、观察时间的确定等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2、学生自主观察。

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兴趣、掌握观察方法的重要阶段。对待学生的实践动,老师并不是坐视不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知识水平等因素,把它们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并选出观察组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3、进一步指导观察和记录方法。

首先让学生简单交流一下这几天观察的>收获,对各组的表现都要积极肯定,促使其研究热情能保持到底,然后对观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掌握方法。

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在观察月球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收获?月亮的“脸”是不是偷偷地在改变?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月球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讲解观察月相变化的方法。由于有了前段时间观察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研讨探究计划,进行观察。但是提醒学生观察、记录月相变化时应注意:观察要按农历日期进行,每隔5天左右观察一次,农历二十以后,可改在早晨观察,要及时作好记录。同时,月球位置的观察也要善始善终,坚持记录。

4、总结观察成果,形成规律性认识。

经过长大一个月的观察实践,学生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信息的搜集,只是完成了科学观察活动的一半。由于学生观察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观察记录。科学探究的另一半是善于归纳、总结、整理信息以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力求站在生活的实际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观察,掌握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获得月球位置及月相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二)5月5日,我在中山外国语学校上了一节《月相变化》的课。本节课是我区“名特优”教师展示课,徐州科学中心组的老师也都光临指教。其实我能有机会上这个展示课非常诚惶诚恐。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可以说是很尽心去做这事。但是我认为还有这样一些不足:

1、剪月相环节完全可以放到课上去做,因为学生可以看黑板上没有哪个月相就剪哪个,比较灵活,不会耽误过多时间。

2、学生分组讨论少,因为学生表现比较沉默,我一时忘记让学生讨论月相的成因环节。

3、在这之前观察月亮时应该激励孩子,让他们满怀兴趣,因为“兴趣是观察的基点”。这点是受沈特级点拨而豁然开朗。沈特级是从十五开始让学生观察月亮的,而曾宝俊老师他们是从农历28开始看月亮的,角度不同,但是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值得我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

4、在观察月亮时,每次观察5分钟还是观察10秒钟。木易老师说的这个问题我认为提的很好,也表现出我布置的不够细致。木易老师认为10秒钟就足够了。

5、我们把整个月的月相贴到了黑板上,应该怎样贴,特别是农历下半月,刘东老师提的意见很好,怎样兼顾月亮的亮面和太阳照射的方向?我认为下次可以改变。

左老师、曾老师,雪妹妹,英丽妹和刘荧妹也都发表了自己的高见,很令我钦佩,特别是左老师说的叫给学生的三句话,让我回味,我也要把这样三句话教给我的学生,让他们懂得>倾听、知道自己怎样与他人交流“我觉得„„我想给他提个意见„„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

真理越辩越明,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搞,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盼望下次活动的到来。

月相变化教学反思

(三)《月相变化》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着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第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比较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对于“相”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加以解释,让学生知道“相”指的是各种不同的形状。

第二:初步推测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己画月相,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么样的,知道像那种弯过头的月相是实际中所不存在的。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在画月相时就不容易出错误,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将自己画的月相贴在初一到十五中的某一天。到底是哪天的月相,到底对不对?也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后面的模拟实验,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来观察,来发现。

第三:模拟月相变化的现象。将一篮球模拟为月球,学生当作地球,让学生手持“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月相变化的特点。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如何正确画月相?月相变化有哪些规律?整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精神。

篇6:《月相变化》听课反思

以我为例,感觉《月相变化》一课如果没有提前的长时间观察和我学习,很难明白有哪些月相,更难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月相。但詹伟达老师借助丰富的自制教具,把这些问题演绎得形象逼真。对我的启发是自制教育可以在课堂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冬冬老师从教参开始把握重难点,从月球过渡到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原因,确定上课的课题。主要通过学生画看到过的月相、画月相、展示月相,直接投影月相图的`同时板书月相的变化。

本课对我的启发还有一节好课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比如詹老师在上课前就有很清晰的思路,他认为本节课要解决3个问题:

(1)知道月亮有哪些样子?有哪些月相?

(2)知道它的出现是有先后顺序的。

(3)最重要的为什么月相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同时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也是很必要的,比如詹老师利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解,发现学生有一种看法:月亮的样子之所以会改变,是地球遮挡了太阳光引起的。在这样的基础上,詹老师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定为突破这个问题。

篇7:球面俯视原理在月相观测中的应用

结论1:过球心且垂直于俯视点与球心连线的平面将球面分为可视半球和不可视半球。 (如下左图所示)

结论2:球面俯视图中, 与俯视方向 (即视线) 在同一平面上的球面弧线呈直线状。 (如下右图所示)

在讲授月相观测这一难点内容时, 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球面俯视原理中的这两个结论,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确定观测到的月半球及月相

地球上的观测者在观察月球时, 其月视线方向与地月连线平行, 这样过月心转公作与地月连线垂直的平面, 可将月球分轨道为图1中的可视半球 (空白部分) 和不可视半球 (阴影部分) 。由于月球的公转和自转周期一致, 因此图1中∠a=∠a′, M点和M′点 (M、M′分别是月球公转到轨道A、B处时地月连线与月面的交点) 是同一点, 说明观测者观察到的月半球是同一个半球。 (注:不考虑月球公转轨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公转, 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产生了变化, 导致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的月相是有周期性变化的。那么如何根据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确定观测者看到的月相形状呢?如下页图2,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空白部分表示白昼。假设现在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图中所示, a图中观测者P抬头仰视月球, 其视线就是地月连线, 该连线与月面交点为O, 此时观测者P看到的月面将是以O点为中心、圆面ABCD分割出的月半球 (如b图所示, b图是a图中的虚线框部分的放大图) , 转化成俯视图就是c图, 故而此时月相应为蛾眉月。掌握了以上的分析原理, 那么无论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 我们都能准确判断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相 (图3) 。

【典例一】2010年高考地理上海试卷 (文科使用) 十八、读以下日、月、地运行关系示意图, 回答问题。

图中实线表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圆形虚线表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地球以每天约1°的速度在轨道上自西向东运行。当地球从A运行至B时, 月球正好自M1至M2绕地球公转了一周。

53.月球运行过程中朝向地球的月面几乎是不变的,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54.地球运行到图中B位置时, 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___________。如果在清晨观察天空, 从时间先后比较, 该月相的出现比太阳升起的时刻要。

55.当地球先后运行到A与C两个位置时, 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相都是这段时间间隔被称为___。

答案:53.月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一致。54.蛾眉月;早。55.新月。

二、确定月球升、落以及月上中天的时刻

在探讨月球在地面上的升、落以及月上中天的时刻时, 我们假设月球某日处在轨道上某处位置来定性探讨。如图4图5是从北天极俯视图, 在地球上过地心 (极点N与地心重合) 作与地月连线垂直的平面ANB, 则平面ANB与经线圈平面重合, 此时对于经线NA、NB上的各地来说月球刚好处在地平面上。根据地球自转方向, NA、NB经线时刻分别为月升和月落时刻, 而NP经线时刻则为月上中天时刻。再根据地球上的四个特殊时间可推测经线NA、NB、NP所处的大致时刻 (如图5所示) 。

【典例二】2009全国卷Ⅱ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 (塔) 夕照”的同时, 也领略“月到中天 (月亮高度最大) , 水面风来”的情境。 (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 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 完成9~11题。

9.若旅行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 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B.初五C.初八D.十一

1 0. 若该旅行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则该日是农历____。

A.初二B.初五C.初八D.十一

1 1. 若该旅行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并欣赏到“雷峰夕照”, 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解题思路:依题意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 根据上图5, 月上中天时刻与18时经线成30°角, 由于图5中12时、18时经线所对的月球公转轨道方位分别代表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 故可得出第9题选B项。第10题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 此日最接近农历初八, 故选C项。第11题“18时40分左右欣赏到“雷峰夕照””说明杭州此时期昼长夜短, 北半球处于夏季, 故选A项。 (杭州位于120°E经线上, 其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同。)

答案:9.B10.C11.A

三、确定月球可见时间的长短

上一篇:党委(党组)会议纪要下一篇:成功人士必看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