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月相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知识链接月相范文

高中地理月相知识疑难讲解

解析: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故月球也称月亮。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了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利用月相图观测天空月相的方法主要是:

(1)在地理教材中的月相图上,地球周围的8 个半白半黑的小圆,代表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地球公转时在其轨道上所处的8 个位置。从宇宙空间看月球,它始终被太阳光照亮同一侧半球,向太阳半球为白昼,背太阳半球为黑夜,并无圆缺亏盈变化。

(2)月相图上外圈的8 个月球图相,是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变化过程中,从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而产生的圆缺盈亏变化的月相。 (3)图上虚箭头为从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4)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7.32 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月相变化周期符合农历日期,农历小月29 日,大月30 日。观测月相变化应按农历日期进行。月相变化周期从农历每月初一观测新月(朔)开始计算,根据月球从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绕地球公转方向进行,图上平均每隔约3.7 日出现一个月相。在农历一个月内,共出现了8 个月相。这8 个月相出现的时间大致时间是:新月(朔)农历初一,蛾眉月(新月)初四前后,上弦月初八前后、凸月(前半月)十二日前后,满月(望)十五日,凸月(后半月)十八日前后,下弦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蛾眉月(残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前后,新月下月初一,完成月相变化一周。 (5)月相在天空中出现是有规律的。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而产生了月亮自东向西的视运动。农历上半月,月亮从朔到望(即由亏到盈、由缺到圆),位于太阳的东边,在日落以前已从地平线上升起,出现在天空,故有“日未落、月已出”的说法。新生的蛾眉月,常在太阳升起后不久就升起,黄昏后已出现在西方天空,月牙的弓弧向西,但不久即消失在西方上的天空。弦时,月亮在正午升起,18 点左右出现在南方天空,弓弧向西。满月时,太阳从西方地平线上落下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农历下半月,月亮从望到朔、即由盈到亏(由圆到缺)的月相称为残月,残月位于太阳的西边,在日出以后月亮才从地平线上落下,故有“日已出,月未落”的说法。下弦时,月亮在半夜0 点左右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弓弧朝东。蛾眉月(残月)出现在黎明前的东方天空,月牙弓弧向东,但不久即消失在东方天空中。月亮每天升起的时刻,平均每天要比前一天推迟50 分钟左右时间。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当今日地球上的某观测点对向月球时,经过一天地球自转了一周(360°)时,某观测者再对向昨天月球的位置时,月球在绕地球的轨道上已向前运动了12.2°多。因此地球还必须再自转12.2°多才能再对准月球,所以平均每天推迟50 分钟左右时间。又因月球轨道和地平(线圈)交角的不断变化,实际每天月亮迟升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如北京地区有时月亮比前一天迟升22 分钟,有时比前一天迟升80 分钟。但是总的来说,月亮的升起是一天比一天晚。夜晚看到月亮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月亮圆缺的情况推测出来,月亮愈圆,夜晚看到月亮时间愈长;月牙愈窄,夜晚看到月亮时间愈短。如新月(朔)整夜不见,上弦月上半夜能看到,满月整夜可见,下弦月下半夜能看到。

月相概况表

第二篇:注重改善民生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知识链接:

1.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等领域尤为突出。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的根本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5.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也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1)请你写一写:我国社会还存在哪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写出四方面以上) (2)请你说一说:“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主要要求 。

(3)请你列一列:我们党和国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采取的具体措施。(至少四项)

参考答案:

(1)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答出四点即可)

(2)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协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等。(只要符合题意,答出四点即可)

2、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公平。请你结合课本所学谈谈公平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的重要性。

(2)有人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我国社会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 A、收入差距悬殊;B、社会缺乏稳定;C、经济发展与环境不相协调„„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否。请任选一个因素谈谈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

(3)九年级(3)班召开了"我心目中的和谐社会"的主班题班会,班委要求同学们以诗歌、漫画、或短文形式参与活动。如果你是(3)班同学,请任选一种形式勾画出你心目中的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只有公平才能实现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2)选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目前高收入者中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富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休现了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可以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但我们不能任由收入差距拉大下去。所以中央提出了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缓解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

选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促进现代化的实现。 选C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和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任选一点分析) (3)可围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勾画。

3、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据悉,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你校正着手开展“建设和谐校园”系列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观点正确,语言简洁) (2)请完成下面的倡议书。 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倡议 同学们:

在我国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校园是全体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 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 (

)

(3) (

)

(4) (

)

(5) (

)

(6) 使用礼貌用语,做到礼貌待人。

同学们,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学校学生会

参考答案: (1)、①建设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②建设和谐校园,你我共同参与。③团结友爱,和谐相处。④手拉手,心连心,和谐校园大家建。⑤校园是我家,和谐相处靠大家。(①促进和谐,人人有责;②和谐社会人人共享。③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家园;④和谐社会,我们共同的追求;⑤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⑥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⑦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 (2)、①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等。②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等。③注意安全,防火、防盗、防中毒等。④尊重老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问题要起立等。⑤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真诚相待。⑥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⑦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不骗人等。⑧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等。⑨爱护公共财物,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4、2008年底,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际上,一些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消费下降,经济发展成了“自由落体”。而国内经济也未能幸免,出口订单要么取消,要么下降,投资减少,股市下滑。我国GDP增速也从2008年一季度的10.6%下降到2009 年一季度的6.1%。然而,时隔一年,我国经济又企稳向好,2009年实现了全年增长8%的目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了50%,被国际友人赞为“全球经济迷雾中的灯塔”。中国现象已引起国际政治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请你阅读材料后思考并回答,我国经济能够率先复苏的原因有哪些?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党和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等方面的正确决策;

3. 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

第三篇:(政治)江苏省海安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指导时政热点知识链接(8个热点)

省海中2018届高三政治考前指导

第七部分 时政热点知识链接

一、党的十九大重要精神

【热点背景】

1. 新时代 新矛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胜利召开,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所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 新思想 十九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 新征程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路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十九大提出七个方面的建设: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建设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知识链接】 1. 经济生活

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①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对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 ②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企业经营者应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统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④企业应该注重自主创新,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发展出高技术含量、亲和自然的产品。 ⑤转变提高居民的消费意识,树立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消费观。

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⑦完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⑧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对外经济体系。 2. 政治生活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执政方式。 ②政府要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该取消的行政审批取消到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强化市场监管,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积极履行各项职能,“放管服”结合,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

③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3. 文化生活

①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文化塑造人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③坚定文化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4. 生活与哲学

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进入新时代,坚持新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或: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

③坚持系统优化方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⑤把握矛盾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其特点就是高质量发展,发展方式必须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

⑥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抓好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能否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我国能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⑦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要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建设质量技术和创新平台,共享人类创新成果,以技术创新促进质量的发展和创新。

⑧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国际质量发展趋势,通过提高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坚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二、宪法的修改

【热点背景】

1.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本次修改是第五次修改。

2.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过修改宪法,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宪法修正案包括十二个方面,①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②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③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④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⑤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⑥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⑦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⑧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⑨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删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⑩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⑪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⑫修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4.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察体制己经形成。2018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在北京揭牌,举行新任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宪法宣誓仪式。 【知识链接】 1. 政治生活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修改宪法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③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引领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作用,将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新高度。

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共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⑤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表明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 文化生活

①宪法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土壤里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②文化的作用。宪法文化潜移默化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将推进社会法治化的发展。

③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宪法文化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在实践中保持宪法的生机与活力。

④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 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

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③矛盾的特殊性,即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改革的性质和作用;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4. 国家与国际组织

机构改革:①国体与政体的关系;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与其他国家的政体进行比较。

三、乡村振兴战略

【热点背景】

1.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乡村振兴的七个必须:①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⑤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⑥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4.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题中应有之义。要把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点举措,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着力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的短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努力建设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 【知识链接】 1. 经济生活

①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②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依靠创新驱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促进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④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三权分置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政治生活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②政府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③政府要坚特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④政府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持。⑤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政务公开。

(3)村民:①积极参与村民自治。通过自己选举当家人、村民会议、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等形式实现自己的权利,管理好村里的事务。②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各种渠道为党和政府的乡村治理工作建言献策。③积极参与民主监督,通过各种途径监督党和政府的乡村治理工作。④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党的领导,支持政府工作,遵守法律、规则和程序,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

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序参与。 3.文化生活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乡村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要发挥乡村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

②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大经济投入,实现乡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分析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④继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充分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加大对民居等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为乡村文化传承和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提供必要的物质载体。

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文化主旋律,提升农民素质。

⑦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4. 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制定新的法规政策,如“三权分置”,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号文件、“两会”涉农政策、农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农村的问题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农村的落后原因很多,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有利于农村的振兴。

④整体和部分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我们要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农业问题,用农村的发展来促进全局的发展。

⑤主次矛盾辩证关系要求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要统筹兼顾次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但是也要兼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

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四﹑优秀革命传统文化

【热点背景】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包含着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儒家典籍《周易》讴歌了商汤、周武王推翻暴政的革命行动,先秦思想家认为商汤、周武王奉行道义,为天下人谋福利、除祸害,因而天下人归顺他们。近代以来,孙中山把“天下为公”作为革命的目标,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把“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作为类似的概念来解读。由此可见,传统儒家并非一般人眼中的愚忠愚孝,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元素。

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年代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及全国各个角落的各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中国革命的精神与文化,与长征精神一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它们一起汇聚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优良精神传统。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它彰显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和伟大。

3. 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中,凝聚着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和意志,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4. 2017年10月31日,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到南湖瞻仰红船。90多年间,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在新时代,“红船精神”被注入新的内涵、得到新的阐释,它永远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做“红船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推动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驶向光辉的明天。

【知识链接】 1. 文化生活

(1)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3)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文化并不因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而有所不同。

(5)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能与时俱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元素在传承中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赋予新的内涵。

(6)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充分认识优秀革命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7)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习近平定义伟大民族精神新内涵: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8)①红船精神是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②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③红船 4

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能够顺应时代变迁,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红船精神”,它永远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 生活与哲学

①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革命元素的继承和发展

②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出来的时代产物。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革命的精神与文化,与长征精神一样,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社会发展,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⑤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善于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革命文化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⑥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新时代的青年应该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做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改革开放40周年

【热点背景】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8年新年贺词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40年来的艰苦努力,从农村改革起步,不断拓展到城市改革、企业改革、市场改革、政府改革和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生态文明改革、党的改革等各个方面,坚决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道道思想和体制障碍,当代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经济走向了开放经济,由一个农业国转向了工业化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一部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教科书。改革开放40周年,做出了很多正确的体制和政策选择,同时也有必要总结期间不太正确的做法,要通过研究总结,才能够逐渐提高。 【知识衔接】 1.《经济生活》

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②企业加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升竞争优势。 ③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财政的作用、个人所得税的意义、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美丽中国。

⑥加快技术、土地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要用有力的产权保护、顺畅的要素流动,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市场经济的定义、作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宏观调控)

⑦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2.《政治生活》

①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强。(政府职能、依法行政)

②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 5

系变革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文化生活》

①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让国人眼界变得开阔,也让中国文学作品走向国际,影响更多的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对人的影响)

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纳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③改革开放所标注的文化元素、符号、注解、张力,远超文化概念本身和一般经济范畴,升华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和道路方法,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内求、内省、内长的政治文化建设能力,深化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有机结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4.《生活与哲学》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改革开放40周年,做出了很多正确的体制和政策选择,是主流;同时也有必要总结期间不太正确的做法,是支流,要通过研究总结,才能够逐渐提高。(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⑤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六、中美贸易战

【热点背景】

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宣布美国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

4月2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7类128项进口商品中止关税减让义务,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关税。4月4日,中国发布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中国对原产于美国106项商品加征关税。

4月1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兴通讯公司执行为期7年的出口禁令,7年内美国企业不得向中兴提供产品,包括中兴相当依赖的进口基站芯片。中兴基站芯片的自给率几乎为0,同时多种元器件依赖进口。

5月19日正在对美国进行访问的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说,此次中美经贸磋商的最大成果是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这次磋商取得积极成果的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 【知识衔接】 1.《经济生活》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逆经济全球化的表

现。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中美贸易战会殃及全球经济。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贸易自由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中国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必将得到更多国际力量的支持。

②企业要积极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应对挑战。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国企业的依赖,增强竞争力。

③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政治生活》

①政府履行经济职能。

②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③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⑤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生活与哲学》

①美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②部分影响整体,中美贸易战会殃及全球经济。

③中美之间从互加关税到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美国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纪念马克思200周年

【热点背景】

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缅怀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总结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和丰硕成果。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知识衔接】 1.《政治生活》

①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2.《文化生活》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生活与哲学》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八、重大科技成果

【热点背景】

1.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墨子号”卫星,我国科学家成功与奥地利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3.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当天公布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实现“三连冠”。

4.5 月 5 日,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 C919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5.7 月 9 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工程全面完成预期目标。

6.11月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步入全球组网新时代。

7.11月30日,我国首颗暗物质科学卫星——“悟空”号在轨运行近两年,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8.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火炸药专家”——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 【知识衔接】 1.《经济生活》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②企业掌握了独特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政治生活》

①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文化生活》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生活与哲学》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科技工作者尊重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科学技术的突破创新,体现了辩证否定观。

③科学家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说明了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启示我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第四篇:《月相变化》教案

菜园二小 陈波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1.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教具准备】

白色纸片,剪刀,双面胶,14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谁来说说对月球有哪些了解。 2.师:那么,你们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么?

师:你都见过哪些形状?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看到的? 3.请3-4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很好,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月球的不同形状。PPT出示(图片和文字):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板书课题)

二、画月相,给月相排序

(一)画月相

1.指导画月相:刚才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画对吧,那么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来画一副自己见过的月相吧。刚才这几个同学画的月相不怎么规范,那应该怎么画呢。

2.师引导画法(1)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2)出示黑白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球体。(3)PPT出示画法。

3.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来画月相,出示要求:

PPT出示温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幅你见过的月相,但是小组内不要重复2.画好以后互相讨论你画的月相是发生在每个月的什么时间并张贴到黑板上。

(二)给月相排序

1.小组上台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相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

3.师:黑板上张贴的月相有规律吗? 4.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样变化?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

(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1.月相变化在一个月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一起来探究。

2.出示实验方法:A黑板看做太阳,皮球当做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B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站在圆圈上的8个位置,每个位置上站两个同学,面朝外站C拿皮球的同学绕大圆转一圈,每转到一个位置就停留一会,观测者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月相。D观察结束,画下你观察到的月相,并和之前的月相做比较,小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 5.老师带领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的过程。 6.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讨论。 7.学生汇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月相。

(1)请站在1-5位置上的学生把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1-5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2)分析1-5位置上的同学看到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并重新贴在初一到十五的地方。(师先引导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再确定其他几天的月相)

(3)补充上半月其他时间的月相(教师把其他月相贴在黑板一边,让学生选贴) (4)对比之前贴的月相,把不合理的拿掉。

(5)提问:我们观察月相是面朝哪个方向?在哪个位置看到月相?什么时间看到的? (6)小结上半月的月相在上半夜的西部天空,亮面朝西。PPT出示上上西西。

(7)请6-8位置上的学生拿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6-8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圆到缺,亮面朝左)

(8)分析6-8号位置大概是什么时候,并贴在黑板上。 (9)补充下半月的其他时间的月相,让学生选贴。 (10)同学们,这些月相我们平时见得多吗?为什么不多?

(11)小结:下半月的月相在下半夜看到,亮面朝东,在东部的天空可以看到,PPT出示:下下东东。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PPT出示完整的月相变化图,小结:刚才我们模拟了完整的由缺到圆,由圆到缺的月相变化的过程,但我们科学上最好的方法还是能实际观察与记录,所以学了这课以后,我们有个任务,进行一个月的观察,时间是白天7点钟观察,并记录在书本的图中。

四、拓展

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五、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上半月:有缺到圆 下半月:由圆到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月相变化的课件、太阳图片、圆纸片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课前语:同学们,月亮有很多美称与雅号:玉兔、夜光、冰轮、玉轮、桂魄、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宋代诗人苏轼在《中秋》一诗里则用“玉盘”描述月亮:(幻灯1)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中,中秋月夜之清美、良宵难得之感叹溢于言表。

古人只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月亮的喜爱和好奇之情,随着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登上月球,实地勘察已经不是梦想。这节课就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好,上课。

一 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1、(幻灯2)《水调歌头》中苏轼有一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悲欢离合往往无法预料,但月的阴晴圆缺却有它的规律性,亘古不变,任何人也左右不了。我们把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板书:月相变化)

2、生活中,你曾见过哪些月相?

其实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传统节日,总与某些月相同时出现,如元宵节、中秋节的晚上,天上总是高悬一轮圆圆的明月,“七夕”的夜晚,则是半轮弦月挂在西天,而“除夕”那天,则一定是月黑之夜。由此可见,在过去,“月相”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月相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还远不止这些。

3、 画月相 :

(1)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你在纸上画一个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2)老师请几位同学把所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观察---这些月相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这些月相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吗?

(3)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视频1)——这是在太空中拍摄的月相变化的视频,很神奇是吧?联系刚才观看的视频你能判断出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吗?

这里我们要注意:所画月相阴暗相接的圆弧的半径应稍大于圆的半径,美术课中所画的弯弯的月亮并不存在。

二、给月相排序

(幻灯3)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中,至少有两件是与月相有关的,一是瑞轮荚,二是月晷。张衡设计制造了“瑞轮荚”,所谓荚是一种神草,传说生长在尧的居室阶下。随着月亮的出现,一天长出一个荚,最多能长到十五个荚。过了月圆之后,又一天掉一个荚。这样,荚就可以指示出月相和日期。这个传说实际上是反映了尧时天文历法的提高。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台“机械日历”,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今天是几号,月相是什么了。

1、那么下面让我们也来发扬张衡的这种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动脑思考来给上半月的月相排序。

2、首先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3、和同桌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4、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黑板上面的圆圈里吗?

(老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5、观察黑板上贴出的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在黑板上所贴的月相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 教师指着黑板:

月相不但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的目标,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审美对象。几千年来先人们留下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词,其中着意描绘月亮形状的非常之多。(幻灯4)

古代诗人对弯月的描绘情有独钟,有些小诗写得相当生动。陆游的《秋怀十首末章》写得则很有意境:

改朔甫再宿,月见西南隅,

纤纤一银勾,挂空疑有无。

“隅”说明月亮非常低,应该是初二三的新月,“纤纤一银勾”更表明了这月牙之细,挂在暮色苍茫的西天一角,简直似有若无,可见这当是初二的月相。诗人观察仔细,描绘真切,读之仿佛眼前有一幅深邃的黄昏远景镜头摇过。 (幻灯5)古诗中也有诗句写到弦月,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上弦月是农历初

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

5、(幻灯6)教师指着幻灯片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请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农历上半月的月相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 (幻灯7)看这首儿歌将月相变化的规律总结得多好: 初一初二不见面,初三初四一条线,初五初六月芽子,初七初八半杈子(注:月亮出现一半),月落三更初九夜,月落四更十二天,落五不落六,

6、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下半月的月相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幻灯8)是啊,正如:《易•丰》中言:“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这句话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 我们来看儿歌的后半部分:

落五不落六, (注意这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歌词写的不准确。因为月球的朔望月周期是29.5天,所以十五的月亮不可能到十六去圆。)

十七、十八,月从更发,二十一二里,月从半夜起,二十二三,月出三竿,二十五六头,月出一架牛,二十七八,月出一支蜡。

7、下面我们根据掌握的相关的知识在小组内画出下半月的月相,一会儿我们在黑板上展示。(随机)

8、(幻灯9)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面积逐渐变大,亮面在左侧,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右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月亮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观察一下。

2、下面我们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幻灯10)思考:(1)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2)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3)对比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4)根据活动做好月相记录。

3、下面让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按课前分好的地点进行实验,注意纪律性。

4、在不同的位置,我们观察到的“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不一样,亮面都朝向“太阳”方向。)

记得以前有首歌《你看你看月亮的脸》,这首词不但浪漫,而且非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地球上的我们真的只看得见月亮的脸。因为月球公转地球一周的时间约需27.3天,并且以相同的时间自传,因此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永远是同一面。

5、在不同的观察点,你画的月相相同吗?月相变化跟什么有关?(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6、师小结: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2)---由这段视频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7、自己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六 小结

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七 拓展

1、(幻灯11)《易经》系辞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很有可能,易经思想、阴阳太极图案就是古人仰观天象、特别是月相而得到的。

2、(幻灯12)国家天文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地震与月相有关吗》这篇文章的导语是这样的:2009年6月30日,在四川震区发生了5.6级地震,有人认为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2008年5月12日是农历的四月初八,而2009年6月30日是农历的闰五月初八。又是初八。这是否仅是巧合?如果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课下我们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3、这段(视频3)是 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发生的日全食的情境,,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从中我们知道了白天也有月相。下节课我们来研究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模拟月相变化规律实验的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天体部分。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以及下半月月相出现的时间推算。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建构天体概念的时候,人看天体时所站立的方位的确定应该与模拟实验中所站立的方位相一致。建立月相出现的同时地球上某处的人们所在的时间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相模拟材料。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词句导入本课,实现科学与文学整合。通过学生画月相,实现对学生原有认知概念的呈现,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一个概念的铺垫。

二、猜测月相形成原因

1.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2. (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3.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在宇宙中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形状不同的月相呢? 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剪月相和贴月相,来了解学生平时对哪一种月相的观察较多。让学生思考月相形成的原因,形成对探究问题的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后面的环节模拟月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2.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3.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①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②在4个点的位置上稍作停留,并记录所需要观察的内容(月相形状、一天中所处的时间、推算这天中月球东升西落的时间)。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推算农历几月几日大约什么时刻能观察到什么月相?这天月相在天体的什么位置? 5.学生思考回答。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并能选择恰当的时间观察月相,做好记录。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自己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有一个宇宙空间模型的初步概念;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和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现象的神奇。同时,也建立较完善的月相知识概念,更激发学生选择恰当时间有目的地观察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情感。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白天有月相吗?如果有的话,什么时刻观察比较合适?为什么?(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3.你在初一这天见到过月相吗?回想2009年7月22日也就是农历六月初一这天,你们是否见到过月相?(激起学生回忆日全食这天的情境,补充说明只有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这样的日子人们才能看到完整的黑面月球)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热爱自然,对自然现象的神奇有着无限的憧憬。通过日全食的亲身体验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初一 初八 十五 二十二

(学生画的月相图)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月球亮面始终对着太阳

创新之处

一、根据教材内容,处理关键细节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模拟实验课,月相变化一课的模拟实验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需要有一个从现实的自然现象到模拟实验的空间思维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本节课实验成功与否和学生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节课有一处细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就是在4个点的位置上所观察的月相形状,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观察的内容,那就是当时所在的时刻。如此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能通过“时间”这个桥梁来架构模拟实验与现实观察相统一的一个空间概念。让学生有切身体会观察月相不是盲目观察,是有规律的观察,为学生寻找现实中的月相变化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探索宇宙的无限热情,形成自主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习惯。

二、根据教材呈现结构,亲历活动充实过程

模拟实验的特点是模仿真实现象做模型,通过模型来帮助我们分析现象和规律,将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用直观形象的模型表述。进行模拟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过程要做到先整体,再局部,从宏观到微观。根据这个特点本节课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模拟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亲自当地球,亲自当月球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实现让活动来充实教学的过程。

二度设计

在最开始的设计中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没有画月相和剪月相的过程,直接出示月相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些月相,由于出示的上半月的月相图片多,学生好像都见过,又好像没有见过,这样一来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前概念的真实性。第二在设计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是按照书本上的模拟实验进行,记录方式很单一,只记录在八个点所观察到的月相的形状,考虑到这样的设计会让学生没有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阻碍学生概念的合成。 基于以上的困惑,本节课重新调整教学过程结构,并对模拟实验的记录细化处理。如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从原有认知水平开始 猜想 模拟

整理 总结,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就呈现出来了。另外对于模拟实验的记录也本着让学生能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帮助学生思维空间水平的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初次接触到宇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能与现实自然现象相联系。

第五篇:月相(诗句)

1. 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幸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初月

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3.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确是------上弦月

4.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5.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6.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满月

7. 客岁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傍晚后。-------满月

8.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海角共此时。恋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满月

9.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满月

10. 《半夜吴歌(秋歌)》;“彼苍有月来几时?本人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成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满月

11.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满月

12. “江干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头照人?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类似。”--满月

13. 月下飞天镜,去生结海楼

14.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下弦月. 15.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下弦月

16.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仿何处哭金风抽丰。----残月

月相诗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解析: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

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

一、两个月了。

2、“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解析: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解析: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

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解析: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

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解析: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

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解析: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

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解析: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

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

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第一类:写月而无月的。

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诗中“月黑”实乃夜黑亦即无月。请注意,虽然诗中写到“月黑”,但天空中并不见月。虽然天空中不见月亮,但并不能说明时间在“新月”前后,因为诗中对“月黑”的原因交代地很清楚:所以不见月光盖因大雪阴天之故,这与初一前后不可见的新月完全是两码事。所谓新月是指农历初一的月相,此时月球与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与太阳同升同落,故而不可见。

第二类:写月初娥眉月的。

例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诗中“九月初三”是写诗的日子,“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

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出现在西方或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即落到地平线以下,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

例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掉歌)----诗中“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凉月如眉”指月初的域眉月(如上),上下紧扣。

第三类:写上弦月的。

例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诗中“夜半”而“月落”即写“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

七、 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中午月出、半夜月落,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 D字。

例二:“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中“月落”时,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也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第四类:写满月(望月)的。

例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此诗写春日傍晚、江水平堤,众女踏歌。诗中 “月出”即“傍晚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满月为农历十

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

例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诗中“明月”即满月,“举头”暗含明月高悬之意。满月时,只有在半底前后月亮才高悬天空。夜深而愁思不寐,写出了客居他乡的游子无尽的乡思。

第五类:写下弦月的。

例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乌鸣涧)----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之时。下弦月是农历廿

一、二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象个反D字。这是用写实手法告诉读者,作者写的是农历廿

一、二夜深人静时的情景。

例二:“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此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 才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第六类,写月末的娥眉月即下娥眉月的。

例一:“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残月或月末的蛾眉月是农历廿

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方、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D3小时内可见,形状象C字。此诗是用月相说明自己读书夜以继日。

例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诗中“月似钩”即残月(如上),前二句看似写景,实际写壮志未酬、彻夜难眠;后二句抒发豪情壮志。

第七类:写月相变化的。

例一:“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中“满月”指“圆月”即“十

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娥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

例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诗中“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

一、二个月了。

第八类:不写具体月相的。

例:“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此诗前二句写青年男女相约水上,但因月暗、潮大、风急,一时不能会晤。诗中“月暗”即月光暗淡(不是无月)。相约一般在上半夜,上半夜有月(尽管月光暗淡),说明时间在农历上半月。

第九类:所写月相名不符实的。

例:“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钱起?江行无题)----诗中“晓渡”指清晨江渡,“残月”一般理解为月末的娥眉月(即农历廿

五、六的月相,黎明时出现于东方低空),但此诗第四句是说“只有凌晨西下的残月映照着寂寞的沙滩”,很显然,这里的“残月”应是月相满月或下凸月,用“残”字只是写“劫后荒凉”,而非写缺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知识链接月相范文】相关文章:

月相知识范文05-18

月球月相知识点范文06-20

月球与月相知识点07-25

高中地理月相范文05-27

链接循环范文05-16

社工资源链接范文05-31

友情链接网范文05-22

月相 教学反思04-11

月相的观察日记04-13

高中地理月相讲义07-02

上一篇:植树节的由来范文下一篇:主题班会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