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2024-04-24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精选8篇)

篇1: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3.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预设3分钟)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预设10分钟)

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

三、观察记录月相(预设20分钟)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

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铅笔画)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7.小组展示。8.班级评价。

四、研讨交流,课外延伸(预设7分钟)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篇2: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二年级科学上册

宝坻区鲫鱼淀小学

王庆荣

《观察月相》教学设计

宝坻区鲫鱼淀小学

王庆荣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科学探究目标:

能观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规律的变化。3.科学态度目标:

增强观察月相的探究兴趣。

勇于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分享他人信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身边的材料动手完成月相记录。【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月相每月有规律的变化

2.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月相。【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一张月相记录卡 2.教师使用: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预设3分钟)

1.同学们为了我们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请来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她是谁呢?(播放有关月亮的课件)

2.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板书)3.在过去的一周你发现月亮形状有什么不同?

4.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吧!板书课题《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预设10分钟)

1.月相是月亮在每个农历月中的形状变化,接下来请你仔细地观察月相你有什么发现?(无序出示上半月相图课件。)2.你认为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3.小组观察。

4.交流发现,月相图排序。(板书: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5.推测下半月的月相。6.出示下半月月相图课件。

(板书:下半月

由圆到缺

亮面在左边)

【注:在板书相对应位置贴典型月相图,便于学生观察掌握月相变化】

三、观察记录月相(预设20分钟)

1.过渡:月相在每个农历月中变化顺序是由缺到圆;由圆到缺。今天我们利用高科技,观察一个月的月相。(月相课件)2.你能用什么方法把观察的月相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呢?(用

铅笔画)

3.能不能制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么办法能显示月亮的球形。用什么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初一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表示?(黑色的球)5.用白纸剪下月相形状贴在黑色球相应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学生动手制作月相。7.小组展示。8.班级评价。

四、研讨交流,课外延伸(预设7分钟)1.通过观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吗? 2.在这节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观察是做科学研究一种基本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很多月亮的知识,实际上月相变化还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对月相进行实际观察,要注意确定固定的观察地点和时间,用我们所学的方法进行记录。看谁发现的多!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圆

亮面在右边 下半月

由圆到缺

篇3: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从“低位加起”是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之一, 这在课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很明确。实践证明, 这一规范对提高笔算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及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却对此做出了修改, 把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改为“既可以从低位加起, 也可以从高位加起。”

这一修改,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实验规定, 在二 (1) 班教学时, 按照教材编排, 同时教学两种算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2) 班虽然也教学两种计算方法, 但必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规范:“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在课堂上, 由于知识正向迁移的作用, 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由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从个位加起, 又可从十位加起”之经验, 很快得出了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在 (1) 班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两种算法的优劣没有倾向性意见, 最后选择从“高位加起”的学生占60%以上。在 (2) 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两种算法的优劣比较,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笔算进位加法从高位加起的不便, 最终确定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从低位加起”。

一天后, 我们进行了课后测试, 发现 (2) 班除了个别学生因忘了进位出错外, 无其他错误, 正确率为98%, 而 (1) 班的学生除了犯有 (2) 班同样错误外, 还出现了15+27=312类的错误 (学生因先算高位, 个位进位的1不知如何处理, 直接写在了十位与个位之间) , 正确率为8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笔算进位加法如果从高位加起, 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需要进位时, 再修改高位上的结果, 这种方法无疑是不方便的。其二是先算出高位相加的和暂时不写, 同时心算低位是否产生进位, 如果有进位, 加上进位得出高位的和。这种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当学生选择用“从高位加起”进行笔算进位加法时, 往往会因思维能力不足, 而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有的就顺手在高位结果的后面写上了低位相加的和;有的则是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不知如何处理, 而把低位相加的和直接写在了高位和的后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算进位加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又对其他几个学校任教二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笔算加法“从十位加起”一般都避而不谈。

教材安排此教学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给学生的计算思维造成了混乱, 也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建议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修订:在编排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时, 出示“既可以从个位加起, 又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在编排进位加法时去掉“可以从十位加起”的说法。这样, 一方面可引导教师在进行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 可引导教师在进行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开展两种算法的比较和讨论, 使学生经历算法由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达到既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用数学”的题材选择正确吗?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6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图片来呈现的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例题的教学要求:在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来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刚刚上过的例5 (见下图) 也是一道用图片呈现的实际问题, 且涉及的数学知识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教材怎么会把难的例题编排在前, 而把简单的、基础的例题编在后呢?《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例5属“式题”, 例6属“用数学”。“式题”与“用数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一时感到迷惑, 《教师用书》也没有具体说明。

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后,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例5及其配套练习题全部是用图片呈现的, 图中反映的信息对列式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面对着图片,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是“几个几在相加”, 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由此可见, “式题”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看图列式。

在例6的配套练习中, 虽然不少题目仍然是以图片为载体呈现已知条件, 但图片仅仅起着引起学生注意, 使题目形式活泼的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需要通过想象、分析来确定其数量关系是“几个几”相加, 问题的答案更不可能从图片中数出来。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抽象思维来分析思考, 所以“用数学”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材先安排“式题” (例5) 再安排“用数学” (例6) , 其编排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脉络,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努力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然而虽然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用数学”例题的题材选择却过于直观, 致使教师如不深入钻研教材, 将难以把握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据调查, 对于二年级“用数学”的教学, 90%的教师都是就例题教例题的) ,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课改之后,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留有较大空白,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方面由于教师平常事务繁忙, 用于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尚不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为此, 轻视教材的作用, 盲目强调教师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做法极有可能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是不可取的。

篇4: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篇5:七年级科学月相教案

§3—5月相

【教学目标】

、了解月相的概念。

2、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3、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4、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5、知道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和农历的关系。

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准备】

一半涂黑、一般涂白的排球,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把乒乓球用铅笔把一半涂黑做月球。用软件来表现月相随日期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欣赏王菲的mTV“月有阴晴圆缺”

讲述:大家听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有关月亮的一些什么知识?

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大家先动手把你脑海中的月亮的形状画出来。

这几位同学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我们看到的月球形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月相。

月亮有圆缺变化。

圆的。

画月亮的形状。

学生画完后,自告奋勇拿到讲台的展台来交流和评价。

通过画月亮的形状并在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小组讨论: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补充:地球和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这几位同学都很善于思考,那下面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已经学习了太阳和月球,那我们先来看看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能看到的月球只是其一部分,哪部分?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来自于哪里?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跑。

太阳照到的一半;

太阳的反射光线。

月相实验的目的两个,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来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的关系

很好!下面我想请同学来操作。

下面每两位同学手里都有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小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所以要朝向哪里呢?——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右边)然后我两位同学要合作来进行探究。

之前我们再请这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当月球的拿着双色的小球再分别站到1、2、3、4的位置上,也看到同样的效果。好,谢谢这两位同学。

我们在座的同学做实验的是要注意几点:、要两个人合作,比如一个当月球,一个当地球的观察者。然后再换过来。

2、一定要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记录在发下来的表格中。

3、因为座位的活动范围不大,所以大家可以站起来做。

4、小球白色的一面一定要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演示错误的动作。

5、先观察1234四个位置,然后再观察这四个位置中间的月相。

6、做完实验后可以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观察月相,老师下去指导,指出错误,并督促记录情况。然后当月球的同学分别站到1、2、3、4四个点上,当地球的同学观察一个位置,然后把看到的相应的月相画在书上。

教师巡视,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提醒学生看到什么记录什么。画完后,请几个代表上来展台展示,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并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给出正确的记录,并把正确的月相贴到黑板上。

加深学生对月相变化顺序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验中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就用来更深入的探索一下月相变化的规律。

说明:太阳光在右边,中间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右上角是月相在相应位置的月相。

当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球时全黑的,我们把它叫做新月(朔,黑板上写出)。然后逆时针转过1/8圈,我们看到月亮露出了一部分,叫做峨嵋月。再转过1/8圈,当日地月三者垂直时,我们看到月球的右边是亮的,我们知道星空中的方位是左东右西,所以右边亮的我们把它叫做上弦月。再转过1/8圈,我们看到右边亮的范围变大了,有点凸出来,我们把它叫做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回到了一条直线上,但我们看到的月球全部都是亮的,我们把它叫做满月(望,黑板上写出)。

接下来按这个规律请学生回答——再转过1/8圈,月球的左边亏了一点,但还是凸出来的,叫凸月。再转过1/8圈,日地月三者又垂直了,月球的左边(西边)变成一半亮了,我们叫做下弦月。再转过1/8圈,右边又亏了一点,又变成了峨嵋月,但是为了和上面的峨嵋月区别开来,我们把它叫做残月。再转过1/8圈,月球又回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又变成了新月。

通过刚才实验和动画的演示,月相变化是怎么形成的?

这样,月球绕着地球跑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有29.53天,我们叫做农历月,又叫朔望月。

农历上规定,当月球是新月的时候是初一,月球满月的时候是十五或十六。

注意观察新月到上弦月,上弦月到满月,满月到下弦月,下弦月到新月之间的月相,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那么1、2、3、4四个位置之间的月相又是农历多少呢?

听老师介绍,对照多媒体的理解并记忆。

月球本身不发光。

月球和地球不停地公转和自转,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总结:月相的变化始于西缘,结束于东缘。

新月:初一;上弦月:初

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用把月相的变化连续的形象的展示给大家看,化抽象为形象。

进行实地的观察是让学生将月相变化知识和实际事实对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科学探究所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深理解。

巩固小结。

很好,大家这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下面就来考验一下大家。、判断下面各图分别是什么月相。一个一个出现月相。

2、两个同学在学了月相后,在郊外旅游,分别看到了如下的月相,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农历多少吗?

3、看日地月三者位置,得出月相;判断接下去月球亮的部分多了还是少了;再判断过了7天后月相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根据月相规律回答。

根据“上上西,下下东”判断。

对知识点进行变式联系,使学生能灵活的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月相产生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能通过月相推算出当天的农历。下面再一起来回顾一下:

【演示】老师带头,新月,朔,初一,日、月、地。然后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月球,学生一起回答……峨嵋月——上弦月,西边亮,初七初八,日地月垂直-—凸月-—满月,望,十五十六,日、地、月-—凸月-—下弦月,东边亮,二十二二十三,日地月垂直—-残月-新月

学生回答。

对今天教的知识进行总结。

介绍月相与生活的联系:

你可以利用月相干什么?

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时间;

根据月相的空间位置判断方向;

根据月相判断涨潮和落潮。

将月相引入生活,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探究宇宙的欲望。

作业:

1、设计实验: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月面始终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2、观察记录: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要求:自己设计表格,抓住晴天机会连续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及当时的日期,时间,你看到的方向等……(可以隔日进行),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回家实践操作。

回家记录。

将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

教学反思

篇6: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准备单元

这是谁的脚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序、仔细的观察,科学地描述获取到的信息,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

2.激发学生对常见的动物的外在特征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

1.小组材料准备:教材中动物的脚的图片、放大镜、记录单 2.教师材料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探探小组在参加电视台《动物小达人》时遇到了难题,他们不知道照片上的脚是什么动物的,需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场外同学求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脚吗?你猜是什么动物的脚呢? 2.制订计划

(1)师:假设你们就是探探小组,现在你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要打电话向场外的同学求助,你应该怎么做呢?请你们小组讨论,制订你们的计划。(这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制订计划的情况适当地给出提示来帮助学生思考:我们在打 电话向别人描述前要怎么做呢?场外的同学听别人描述时要借助什么来比较判断呢?)

(2)请一些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制订的计划,互相补充完善。3.观察与记录

师:按照我们制订的计划,首先我们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请问谁知道观察的顺序有哪些?(学生边回答边将答案写在黑板的一边)观察的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整体到局部。而多方面的观察有哪些方面呢?可以从脚 的不同部分的大小、形状、颜色、是否有毛、脚趾数量、趾甲的大小和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现在,就请同学们对照着老师发给你们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写到记录单上。

4.处理信息:描述观察的结果 5.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得很认真,表扬大家!我们一起来表扬你的同桌!现在,老师要请一些同学上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的观察结果。其他同学请拿出动物图谱,对照着图谱上动物的脚的特征,与讲台上的同学的描述相同的打“√”,不同的打“×”,没有提到的打“O”的方法来记录比较。请同学们在每一位上台的同学描述后都判断一下是哪种动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描述更准确。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呢? 6.游戏:你说我猜

师:最后,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说我猜。两人一组,一人逐步描述某种动物的特征,另一人猜出它的名称。

第一单元变幻的天气 变幻的天气

教学目标 1.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感知用口头语言、符号、肢体语言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描述的方法。教学准备

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相关的场景图、天气符号小卡片。其他天气现象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 师:国庆长假很多同学家都有外出旅游的计划,我们可以了解旅游城市天气情况,提前做些准备。

2.了解天气现象名称 3.游戏活动

(1)猜天气活动。组织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一人通过语言或动作描述一种天气现象,另一人猜是什么天气。一定时间后交换角色活动。(2)天气符号对对碰。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常见天气现象场景及天气符号的图片,请学生把天气场景图与天气符号配对,并说明理由。4.准备出游物品

请学生简单交流,根据查到的旅游城市的天气预报,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如衣物、雨具等。5.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天气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认识到天气的影响是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来看。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流畅地描述天气的影响。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能反映不同天气现象下动植物或人类活动的照片。老师:将学生提供的照片分类制作旅游照片小展板若干套,每套有不同的天气现象,能反映动植物或人的活动。教学过程

1.观察交流照片反映的与天气现象相关的信息师出示两张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能看出是什么天气现象,也能看出在不同的天气现象中人们有不同的行为。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观察拿到的旅游照片集,在小组内说说照片中有什么天气现象,照片中的动植物和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天气现象中有什么不同。2.交流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各种影响

(1)同种天气现象对动植物或人类的影响一样吗?

(2)列举其他动植物或人类活动受天气影响的现象师小结。3.谚语中的天气

通过教材插图认识谚语中的天气。读一读课本中的谚语,结合图片,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天气现象及影响。师解释说明谚语含义。学生交流其他描写天气及其影响的谚语。4.辩论赛

师提出问题:雨天算不算好天气? 根据学生意见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反方,一组代表正方,请学生举例说明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学反思 天气大转盘

教学目标

1.能写出六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对人与动植物的影响。2.在制作、游戏过程中体会合作、互相尊重、分享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彩色纸、铅笔、剪刀、尺子、图钉、橡皮擦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出示视频中大转盘游戏,激活学生兴趣。2.设计制作

师出示制作好的天气大转盘的成品,指导学生观察结构:认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转轴。3.游戏

师讲述游戏规则,请3 名学生上台示范游戏。分小组练习。小组比赛。

第二单元小小游乐园 滑梯

教学目标

1.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2.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光滑的卡纸、粗糙的卡纸、牙膏盒、纸杯、放大镜、剪刀、胶水、美工刀、透明胶带。2.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滑梯,那就要能让丁丁和当当顺利地滑下才行,请大家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滑梯的图片,再结合自己滑滑梯的经历,想一想,如何建造滑梯才能保证它们能顺利地滑下来呢?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待会儿请材料员来领,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些材料的名称和特点。4.制作

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相信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制作了,不过在开始之前老师还要给你们一些温馨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在使用美工刀、剪刀的时候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用完后及时将工具收回;二是要相互帮助,这样你不仅会更快更好地完成作品,还能享受到合作的乐趣;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生动手制作)5.评价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2.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 带、剪刀。

2.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 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习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 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 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生动手制作)5.评价 秋千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能够通过画图或口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3.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根据自己和同 学互评的意见进行改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吸管、木棒、绳子、细铁丝、卡纸、橡皮泥、橡皮筋。2.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师:在之前的两节课中,我们分别完成了滑梯和跷跷板的制作,同学们的设计和动手能力越来越棒了!今天,我们来挑战一项难度更大的任务——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秋千,同学们有信心吗?

师: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今天的任务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生开展小组讨论)2.提出任务

师:再结合你玩秋千的经历,说一说秋千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它们吧!

师:看来这些材料大家都认识,现在就开始你的设计吧!先尝试自己设计,如果感到有困难也可以参考教材上探探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 师:你的方案简洁、明了,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真是一名优秀的小设计师!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师:这里老师挑选了几位设计的比较好的方案投影在大屏幕上,同学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案。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来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因为我们的制作是要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的,而且最终做好后还要看是不是和你的设计方案一样。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秋千设计图,老师注意到不少同学需要将几根棍子扎在一起来制作支架,那么都有哪些方法来实现呢?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如何用打绳结的方式将棍子捆扎成支架。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遍完整的过程?要分步说清楚你的步骤哦!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在开始前还是要提醒大家: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互相帮助,再次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现在开始制作吧!5.评价

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作品的时候了,这次请大家先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你的作品。注意在介绍你的作品时首先要重点说明你的作品有没有实现任务中的目标——顺利地荡起丁丁和当当,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

师:刚才同学们展示的时候,老师挑选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好不好?

第三单元 磁针与南北 1.磁铁有两极

教学目标

(1)通过条形磁铁、摔断的磁铁和各种形状的磁铁吸引曲别针实验,发现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极,两极吸的曲别针最多。

(2)能对观察、描绘的实验现象形成简单的实验结论,提升得出结论的能力。(3)能持续保持对磁铁的探究热情。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条形磁铁、曲别针、摔断的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等(按照小组数量准备)。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

师:(出示各种磁铁)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吗?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曾经研究过的磁铁,你还记得磁铁有哪些本领?

生:磁铁能吸铁和镍,还能隔着一定距离吸引铁和镍。

师:下面,我们用磁铁来做个游戏。(图片显示:谁的力气大)

师:一名学生手持条形磁铁的一头,另一名学生手握住条形磁铁的两端,只露出中间部分。两人同时去吸引曲别针,看谁吸引的曲别针多。(进行展台演示,请两名同学参加活动)师:怎么条形磁铁的中间部位吸不过磁铁的一端,你认为条形磁铁哪里吸的区别针多?

师:如果把条形磁铁分成五部分,1、2、3、4、5,你认为哪里吸的曲别针多?

师:我们怎样才能证明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

师:你们想的还是去抢一个区别针的方法,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师: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大家看看是不是更好用。(实验图)师:我们可以在条形磁铁的五个部位分别挂曲别针,看看哪里的曲别针挂的多。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手册第12 页上。

学生开始进行分组实验,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实验和进行记录。

教师组织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请同学们拿着实验记录单进行交流,并邀请一位同学进行实物投影下的验证。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条形磁铁哪里吸的曲别针多?

师: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条形磁铁哪里吸的曲别针多?

师:条形磁铁两端吸的曲别针最多,磁性最强,我们把条形磁铁的两端叫做磁极。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一端为南极,用S 表示;另一端为北极,用N 表示。

师:磁铁并不结实,老师这里有几个断成两截的磁铁,你认为它们每一截还有两个磁极吗?

师:我们还用刚才的实验方法去试试吧。同学们开始实验和汇报。师:看来断了的磁铁还有两个磁极,再试试其他形状的磁铁是不是也有两个磁极。(蹄形、环形等)同学们开始实验和汇报。

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师:今天我们用做实验的方法发现了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个磁极,南极和北极。下节课我们继续用磁铁做游戏。

两极指南北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测定方位,发现小磁针是磁铁,能指示南北。了解指南针的发明与发展历程。

(2)通过水浮法、悬挂法、旋转法测试条形磁铁能指示南北,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

(3)在参与活动时勤于动脑,乐于动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为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感到自豪。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指南针、曲别针、旋转架、水槽、泡沫板、支架、细线、视频资料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

师:大家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吗?谁来指一指。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谁说的方向是正确的,怎样才能及时测定出正确的方向呢?

师:这就是一个指南针,我来教大家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第一步:选择一块平稳和远离磁铁的地方,将指南针水平放置。

第二步:我们会发现指南针中的小指针会摆动,过一会儿会停止摆动。第三步:小磁针停止摆动后,轻轻地转动刻度盘,会发现刻度盘的转动不会改变小指针的指向。将刻度盘上的文字“北”(或“南”)与红色指针重合,这时刻度盘上东、南、西、北所指示的方向就是该位置的具体方向。

师:指南针中的小指针这么神奇,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师:我们可以用磁铁或者大头针分别来试一试,小指针是不是磁铁制成的? 师:原来指南针的小指针能吸引大头针,有磁性,是一个小磁铁。这么小的磁铁能够指南北,如果换成这样大的条形磁铁还能指南北吗?我们也像小指针一样把条形磁铁放在支架上进行旋转,看看磁铁每次静止后会不会指南北。

实验一:旋转法

师:大家采用旋转的方法,发现条形磁铁可以指南北。我们还可以试试水浮法和悬挂法。请大家看看具体的操作过程,这次需要边实验边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3 页。

实验二:水浮法 实验三:悬挂法 师小结

两极相遇了

教学目标

(1)进行磁铁磁极相接近的实验,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在比较、归纳中形成实验结论。(3)主动发现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感受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没有颜色(或遮盖颜色)的磁铁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

师:大家对于条形磁铁和它的两极已经熟悉了,现在我们进行一个“磁铁长龙”的游戏。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这里进行磁铁接龙,要把每两根磁铁牢牢地吸上,我们拖动第一根磁铁,后面的磁铁都能够跟着运动才行。(学生代表进行活动,其他的同学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

师:看来,这个活动是有窍门的,谁来说说? 师:你们说的颜色指的是磁铁的两极,磁铁的两极相接近会有几种接近的情况发生?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情况记录下来。师:当磁铁的两极相接近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你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例如S—— S 会发现“吸不上”,就把“吸不上”记录在后面。请大家准确地记录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当S 极接近S 极时,它们吸不上。是谁吸不上谁?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相互吸不上,就像互相都在向外推的现象称为“相互排斥”,这样是不是更贴切呢? N 与N 极接近也是这样吗?

师:当N 极接近S 极时又是什么现象呢? 师:也是一个吸引另一个,还是相互吸引呢? 师:当S 极与N 极相接近呢?

师:这么多的实验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师:说的真好,不同的吸,相同的斥。谁还能说得更简单点儿。师:我们还可以把相同的叫做同极,同极相斥,不同极相吸。师:我们还可以再简单点,把不同极用“异”字表示,可以说成“异极相吸”。师:跟着老师说一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S—— S 吸不上 N—— N S—— N N—— S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个磁极相接近,是同极还是异极?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再看这个磁铁已经没有名字了,它被吸在南极一端,它应该是?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对磁铁的两极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发现了它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点,还能够运用这个特点把其他磁铁的名字找回来。关于磁铁的知识,我们就先学到这里。

第四单元 动物的生活 1.参观动物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在干什么,使学生 认识到动物都会运动,都需要吃食物等共同特征。(2)通过突出问题和寻找事实证据,激发学生观察和 提问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各种动物活动图片或音像资料。(2)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3)分组: 6—8 人一组。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看一看,说一说,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都去过动物园吗?你都认识哪些动物?

师:(出示挂图或录像资料),看一看,图中的动物们都在干什么?(2)提出问题:其他动物也需要吃、睡,也会运动吗?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们还想知道什么?(3)事实证据: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动物是不是也会运动,它们又是怎么运动的?他们都吃什么?结合记录表中的内容,组内寻找证据,并把找到的结果填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4)得出结论:

师:下面我们把找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生:(对照手册记录的结果进行汇报。)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来总结一下。

师:(根据学生们的总结,老师板书: 动物的共同特征:动物都会运动,都吃食物⋯⋯)(5)阅读:

师:读一读下面的知识,看看动物们还有哪些特征。

2.动物觅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猫可以通过眼、耳、鼻 等感官找到食物。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及合作意识。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一只温顺的家猫、养有活金鱼的透明小玻璃鱼缸、一小块鱼肉等。

(2)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1)观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都需要吃食物,那么他们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呢?观察动物捕食的图片,想一想图中的动物都是利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2)猜想假设:

师:谁来说一说每种动物分别利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3)搜集证据:通过实验寻找事实证据。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小猫利用那些感官可以找到食物吧!找几个学生帮助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小猫分别使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4)表达交流:

师:第一个实验验证了小猫是通过哪个感官发现食物的?谁来说一说,实验一中小猫用了哪种感官发现金鱼的?

师:你怎么知道用的是眼睛而不是其他的感官?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师: 实验二中小猫是用哪种感官发现小鱼的?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是鼻子而不是其他的感官?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观察仔细,还善于动脑思考。实验三:(可以做一些动静,看猫的反应。或者看图片中小猫的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后说出答案。)

(5)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图文阅读,认识更多不同动物捕捉食物的方法。

动物小侦探

教学目标

(1)搜集有特殊本领的动物来竞聘动物小侦探。(2)通过一系列活动,知道动物通过多种器官感知 环境。

(3)通过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招聘启示宣传单、卡纸、剪刀等。(2)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师:同学们,奇妙动物园招聘具有特殊本领的动物侦探,欢迎小动物们来报名。

(2)招聘启事:

师:张贴招聘启示,同学们看看动物园要招聘那些小侦探? 师: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有特殊的本领?小组内交流一下。(3)制作设计:

师:我们来帮小动物制作应聘简历吧!每个小组制作一至二份。师:出示制作要求:

1.用卡纸设计一份漂亮好看的简历;2.简历上写清动物的名称,有哪些特长,应聘哪个岗位等。(4)表达交流:应聘演讲会

师:提出竞聘要求(学生制作的同时,老师张贴各招聘处)的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简历到不同的招聘处进行演讲吧!(5)得出结论:

师:各招聘处公布招聘结果。

师:经过大家讨论后,决定哪些小动物应聘哪个岗位合适,最后张榜公布

反思单元

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竺可桢长期观察搜集信息并处理信息总结出中国大陆气候变迁的特征的故事,分析理解竺可桢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

2.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经历,总结探究经验。3.了解比较、分类、分析等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学生一学期的学生活动手册及其他课堂活动记录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学期即将过去!这学期的科学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科学发现?得出过哪些探究结论?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发现并得出结论的?想不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阅读《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二、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阅读后讨论:竺可桢是怎样搜集、处理信息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 他运用了哪些处理信息的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回顾反思

与科学家相比,我们经历过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们运用了哪些处理信息的方法?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和收获?

四、制作科学探究剪贴报

1.提出活动任务:本学期重点学习和经历了处理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下面我们再次来经历一次信息处理的过程,请大家选择本学期科学学习的某项主题内容进行整理,把自己曾经获得资料、数据等信息制作成一份科学探究剪贴报,作 为本学期最后的考核。

2.指导整理信息和制作剪贴报

比如以天气为主题,把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天气的种类、符号以及对动植物的影响等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剪贴,做成《奇妙的天气》剪贴报。3.分组或独立完成。4.组织展示和交流。

篇7: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 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 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 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讯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篇8: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观察月相

1.知识与技能:有趣的数字学生能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与装饰。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创造美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将想象转化为表现有趣的数字。

二、教学重点

把握数字的特点与学会数字的装饰方法。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想象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任老师很高兴见到大家, 所以打算送给大家一首歌谣, 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教师出示课件Flash)

2.你们觉得怎么样呀? (好玩、有趣)

这些数字真可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数字。 (贴出课题《有趣的数字》)

(二) 欣赏

1.师:看, 这些有趣的数字, 来到了我们的教室, 我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有数字的课件)

生:8、9、6…

老师指着数字让学生一个个辨认。

小结:这些数字跟我们平时见到的相同吗? (不同)

师:哪些地方变得不同呀?

生:画了颜色, 画了花纹, 变成雪人还有树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这些数字呀, 加了颜色、加了花纹、变了形状, 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数字。那么想知道这些有趣的数字是怎样变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 举例示范

师: (展示数字8) 瞧, 这是数字几? (8)

师:大家觉得数字8像什么呢?

生:熊猫、雪人……

师: (示范过程) 我觉得这个8呀, 长得有点像我最喜欢的雪人, 所以你们看仔细哦, 老师是怎么把数字8变成雪人的。我先给它长上两只大眼睛……

师:大功告成, 转眼之间, 8就变成了雪人, 多有趣呀, 谁能说一说, 老师是怎么变的呢? (给它画了眼睛, 涂了颜色……)

(老师找机会点拨, 加一加和变一变) 加一加就会发生变化, 还可以加什么呢?加点花纹和颜色也会变得不一样哦!

师展示把数字8进行变化的图片, (图片上数字8变成动物、变成糖葫芦、变成雪人、变成仙人掌的……) 让学生明白, 只要我展开想象, 就可以把数字变得更加有趣!

小结:要变出这些有趣可爱的数字呀, 我们可以加花纹, 涂颜色, 还可以改变外形来装扮它。

相信你们也有很多不错的创意, 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

五、作业点评

通过展评, 总结学习的经验。

1.以展评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课后拓展:试着用同样的方式来改一改字母。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的创作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 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再加上拓展活动, 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学会学以致用。

六、教学反思

《有趣的数字》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 对数字进行变形, 并用绘画表现方法表现数字的特点, 使数字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上一篇:采购商战略合作协议下一篇:过年的好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