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

2024-04-22

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共5篇)

篇1: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

适应新形势,探索农村法律服务思路的转变

——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为贯彻落实市、县委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法治农村建设,强化法律服务基层,努力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镇司法所根据县级统一部署,探索开展“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并针对该活动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及农村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对开展农村法律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一)农村各类矛盾的不断突显

根据对2010年、2011年司法所接待的所有法律咨询及排查处理的各类矛盾纠纷的数据统计看来,农村中主要的矛盾纠纷分别集中在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侵权纠纷、劳务纠纷、合同纠纷。

其中土地纠纷涉及的人群最多,复杂性最高,处理难度最大。这是因为土地乃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民所有生产要素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今天,土地更是承担着社会保障的功能。随着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中央取消农业税并发农业补贴开始,农村中关于土地的矛盾一下子浮出水面,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而愈演愈烈。

其次是婚姻家庭纠纷。这一类纠纷并非特别集中在农村爆发,而农村在其经济落后的时代下,这一类纠纷也并不显得如此突出。随着现代思想、自由经济浪潮对农村的渗透,农村婚姻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整个农村在今天这个时代表现出对离婚的高度宽容。不过,这一类纠纷在实际的矛盾化解中并不多见,唯在法律咨询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婚姻家庭大多涉及隐私,人们更倾向于进行咨询,却不愿意让过多的部门介入进行化解。

此外,就是侵权纠纷、劳务纠纷所占比例较高,合同纠纷也占据一定比例。其中,侵权纠纷大多集中在交通事故以及邻里伤害案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我镇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加上村镇之间有一定距离,农民驾驶摩托车、电瓶车、汽车的人数增加,从而造成了道路交通事故在这几年不断提升。邻里伤害则是由于矛盾发现不及时,化解不及时或者其他突发性问题导致积怨成忿,引发互相殴打的轻伤害案件,这类纠纷在日常咨询及公安委托调解案件中比较多。劳务纠纷的突显则是随着劳动力剩余和输出,农民纷纷脱离土地进入工厂、单位务工,或者为私人干活,从而发生工伤、劳资纠纷以及雇佣活动遭受伤害等。

(二)农民法律认知度的畸弱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中央和地方在法制宣传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特别是各类法制电视节目的播出,依法办事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地植入农民的大脑。农民对于法律已不再像从前那样陌生。权利、义务等法律名词已经耳熟能详并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这些词语从群众口中迸出,维权观念日渐浓厚。然而这种植入式的教育不过填鸭式的教育,法律观念被强行吹进农民的大脑,农民也似乎一夜之间明白了法律的意义,然而事实上在我们日常处理民间纠纷的过程中,却发现这些法律意识与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意识背道而驰,甚至出现两种令人唏嘘的现象:

1、对法律断章取义,选择性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日常处理矛盾纠纷中是否有时碰到老百姓讲,“你们说的不对,我看过法条,和你们说的不一样”。事实上他们阅读的法条也没有错误,的确是正式颁布的法律条文。但是他们在理解上出现了错误,因为很多矛盾纠纷是历史遗留问题,而法律的修订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从未间断,他们今天看到的法律从时间上来说并不适用解决当时的纠纷,因为众所周知“法律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例如,有一桩土地纠纷案件,在人民公社时期某村的土地被公社拿去办了企业,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行政级别的重新设置,该企业成为了镇办企业,企业所用土地被登记为镇集体土地,并且按照当时的政策给予了该村土地补偿。时过境迁,土地所含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重,村民认为按照土地管理法,这块土地在村里应该是村集体土地,要求收回该土地。这就属于理解错误了,用现有的法律去理解当时的行为,从而发生了性质认知的错误。当然,这类人群不可谓 不好,他们心中有着对法律的基本认可,如果能够予以正确的疏导和宣传,他们也能成为公民社会的支柱。

2、对法律信任缺失,司法不如人情关系。这可能并非农村社会的通病,而是整个社会的通病,但是在不如城市开放的农村,这种对司法不信任的心态更加明显。在农村,乡镇政府疲于应付越来越多的民间纠纷,法院则被弃置一旁。很多老百姓认为诉讼耗时耗力并且最后能否获得公正结果很难预期,还不如寻找政府部门协调或者不断信访解决。即便是最后走到了司法途径,还是要四处活动寻找人情关系网,以期获得偏向于自己的判决。对于这类现象,需要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转变包括提高百姓对法律的认知度,也包括政府转变处理纠纷时稳定重于一切的思想。另外还需要体制的转变,让政府从调停者中释放出来,更好的做好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政府和民间调解组织要引导久调不决的当事人通过诉讼裁决纠纷,避免将民间纠纷转变为对政府的抗议。

(三)干部在农村治理中的法律意识淡化

广大农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和服务群众,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人,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目前仍有部分村干部存在自身素质不高、能力水平有限、工作不力现象,特别是存在着办事不讲政策,管理不循章法,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

1、法律意识缺乏。这部分村干部可能限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以及长久以来的办事依靠经验、权威、资历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学法的主动性不够,其法律素质甚至落后于部分农民群众,以致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对当事人的一些合理合法诉求不能正确理解,有时被当事人提出的一些问题给难住,反认为人家是“刁民”,把矛盾纠纷越处理越复杂。另外在处理村务过程中因为法律意识缺乏,会出现随意出具证明或文件的情况,例如,在没有核实有关的档案,仅凭村民的陈述或与村民的交情,随意出具证明,导致以后涉案审理中出现了问题,这种事情变发生在我镇某个村委,曾被法院点名改正。

2、法律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情与法的错位,将情凌驾于法之上。其实这类干部法律意识是有的,但是长期在工作中养成的习惯,导致其处理问题的时候自动将法律屏蔽或让位于人情,从而导致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在面对同样喜欢讲人情的当事人的时候,他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最有效的平息纠纷,但在面对只讲法的当事人的时候,反而好心办成坏事,使当事人认为村干部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公正,和稀泥。另外还表现在特事特办,花钱买平安,给百姓造成了错误的心理引导,从而导致法律权威的弱化。例如,我镇某村发生一起换房纠纷,前后屋村民宅基地置换并签订协议,但是其中一方获得置换地后并未拆除其原宅基地上的房屋,对方要求拆除却被该村民以对方家的羊棚太臭影响其生活为由拒绝拆除。在处理过程中,调解这件事情的人员主张村委给应拆方一笔钱,让其不要争吵羊棚的问题,把房子拆了。司法所工作人员马上予以否定,因为拆除该应拆房屋为协议明确要履行的义务,用钱买平安只会在村民中产生误导,认为只要吵闹无论有理无理都能拿到好处。

二、粗放式法律服务对农村法治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但效果日渐式微。中国的农村法律服务是伴随着新中国普法规划进程一路走来。在这段期间,中国从原来长期受封建专制思想统治,文化不发达,缺乏法制观念的至酷中挣脱出来,日渐取得法制宣传教育的巨大成就。从“一五”普法侧重“十法一条例”的法律常识的普及,“二五”普法是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到“三五”普法重点宣传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四五”普法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努力实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依靠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再到“五五”普法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形式,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普法工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法治状况也随着普法的深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此期间,乡镇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积极推进农村法律服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方面,结合自身普法、法宣和调解职能,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目前,**镇农村法律服务的主要形式为:

1、利用法制宣传日节点,采用电子屏幕滚动播出标语,拉宣传横幅,广播、科普早市等形式,大力开展法制宣传;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在12各村(居)委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在村(居)阅览室开辟有法律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等形式提供法律知识服务;

3、开展法律课堂,组织乡镇领导干部和村居干部、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

4、组织律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与司法所、村居委结对,整合专业人才为农村干部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及代理案件,并解决各类纠纷。

与**镇相邻的中兴镇,作为推进“法律服务进乡村、社区”试点工作的试点并已启动的乡镇,在农村法律服务方面做了更进一步的拓展。据调查了解,其主要服务形式为:

1、法制宣传的范围力度加强,从乡镇集市拓展到村居委,从借用时间节点宣传拓展到日常定期宣传;

2、提供法律咨询,从坐等百姓上门,到下村居为百姓上门提供咨询,每月定时定点在每个村居现场提供法律服务,接受群众法律咨询;

3、化解矛盾,从只处理村居委上报的矛盾到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积极参与指导各村居委的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4、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培训频率次数提升。

5、开通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将工作人员联系电话、联系方式在各村居公布,并制作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上述服务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和深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过去的几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确实在提高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仅增强了百姓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自我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也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了乡村、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然而,这些服务的方式虽然不断优化,但是仍然显示出其粗放性,面对法律需求两极分化的今天——一部分人群渴望了解更多的法律只是,一部分人群对法律失去了信仰,这种粗放式的法制宣传其效果已日渐近于填鸭并流于形式,遭致了百姓的冷落。例如,我们在发放宣传材料的时候就会碰到这种尴尬局面,如果没有礼品的附送,部分村民百姓对于这些印满了知识的宣传单基本上不屑一顾,偶尔来领取的百姓也不过当作烧柴火的废纸用去而已。

三、适应新形势,探索农村法律服务思路的转变。

做好农村法律服务是构建法治中国的基础,农村法律服务伴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已经逐渐浸透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为广大农村群众法律素养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为维护农村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和转变,农村社会矛盾也从简单转向了复杂,从经济矛盾转向了社会矛盾,从一般的民刑纠纷扩展到了行政纠纷,等等。因此,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的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农村法律服务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都应有所调整和转变,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一)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法律服务的原则

1、服务内容以贴近农村需求为原则。提供农村法律服务也要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要应时制宜和应地制宜,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一定要贴近农村需求。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一切法律服务的开展都要紧紧围绕农村这个主题。只有把位置摆正了,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随着农村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我们的法律服务也要有所取舍,从法律蒙蔽期的广撒网式宣传转变为法律意识发展期的重点式专题类服务,将法律服务往深入精细的方向发展,让农民自己成为识法、断法,明辨是非,自我解决矛盾的理性公民。

2、服务形式以吸引群众共鸣为原则。前文我们已经讲到在过去的时期里我们粗放式法律服务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进入了发展的瓶颈,其效果日渐式微,不再能与广大群众取得共鸣,这一方面是内容不贴近需求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服务形式无所创新,老调頻谈,无法对群众产生吸引力和共鸣。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农村法律服务的形式应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突破创新,变宣传为讨论,变被动听取为主动参与,从而焕发其更大的生命力。

3、服务目标以推进农村民主自治为原则。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形式,它关系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育和发展。实现农村民主自治不仅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是培养一个理性公民社会的支柱。不可否认今天农村的民主自治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这种自治并 6 未达到法律所规定的理想状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其中包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等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农村法律服务的根本目标并不在于普及多少法律知识或者解决多少法律纠纷,而应在于推进农村民主自治的发展,培养农村和农民的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农村有识之士参与农村的基层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等等。

(二)对于农村法律服务工作方式方法的建议

笔者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进入司法所工作更是时间短暂。面对广大农村和农村中的诸多问题,经验并不丰富,以下所提出的建议也许并不成熟,只是有感于心而书于笔端,望与各位法律同仁共商:

1、做好农村法律服务,关键要做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一是要取得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在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事关农村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高度,为村级管理建设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和监督;二是大力宣传选举法、村民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让干部学会依法管理、民主决策,让群众学会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确保村级事务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村民的参与权和管理权。

2、努力创新服务形式做好农村法律服务。一是组建一支法律巡讲团。目前大多数乡镇都是各自为政在农村组织法律讲座或培训。而实际上,由于不同地方工作人员能力特长有所不同,同时社会资源也各自不同,导致实际服务效果上的不同。因此如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各取专长,分片区跨乡镇组织一支巡讲团在片区内进行巡讲,或者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是建立一个金牌调解队。通过对农村调解员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调解能力,选取其中优秀的调解员配合1名法律工作者,组成一支金牌调解队伍,以其精湛的调解能力化解疑难复杂矛盾,并通过成功的调解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使之发展为一支稳定的调解队伍。三是争取有志青年律师加入农村法律服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促成和发展下,我县各乡镇司法所和各村居委会都分别与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签订了法律服务结对协议,其积极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一些流于形式的地方,导致 7 这种好的做法没有完全发挥起作用,其中原因可能各不相同。笔者认为,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活力之源,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激情,也许他们并没有步入中年、老年的前辈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沉甸甸的经验,但是他们比前辈更乐忠于实践。因此吸引并争取青年律师加入农村法律服务,既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历练,也为他们的抱负提供了舞台,我们需要他们的激情和专才,他们可以借助于此成长历练,这样的合作将会是双赢的局面。四是在各村居组建法宣小分队,结合各村居的法律宣传阵地做好法宣工作。目前,在各个村居委会均设有法制宣传阵地,建立村级法宣小分队可以利用弥补宣传阵地灵活性缺乏的不足,同时可以弥补司法所法制宣传人力物力上的不足,将法宣的触角伸至村民家中,送法上门。

篇2: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常委会决议,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使各级农村领导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牢固树立依法管理、诚信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观念;努力巩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为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和建设和谐岳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任务内容

“法律进乡村”是指在农村乡镇、村及村民小组的干部和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村民中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学习。乡、村干部每年的法制教育集中培训学习时间不少于2天,以会代训不少于7天。其他村民不少于1天。

乡村干部和村民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 1

法》、《物权法》、《继承法》、《合同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乡镇干部、农村“两委”干部(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乡村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乡镇干部、两委干部、乡村教师是“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重点普法对象。要对“两委”干部、乡村教师普遍进行学习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乡村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使其成为乡村普法骨干,带头学习宣传法律.带头自觉遵守法律。

(二)举办农村法律宣传活动。成立乡镇法制宣传教育宣讲团,举办法律宣传活动。法律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赠发法制宣传资料。二是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法律服务卡。要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司法鉴定机构人员和法律工作者,向农民解答咨询相关法律问题,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农民和事件应现场办理法律援助手续。三是开展以案释法活动。选择涉农典型案件,向农民进行法制宣传。组织编排宣传法制文艺节目,深入农村进行巡回演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寓教于乐。

(三)乡镇成立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依托司法所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平台。村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组,一般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选2名有威信、有文化、有法律知识和宣传

能力的教师或村民担任法制宣传员(俗称“法律明白人”)。具体负责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村民法律知识的咨询与解答工作。

(四)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基层司法所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开展好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乡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在他们出村前要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外出打工遇到问题时如何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在农民离开本村外出打工之前,或节假日回乡时,采取赠送法制宣传单、公开信和填写一份答卷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外出打工农民遵法、守法、维权行为的关口前移。

(五)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动乡村普法对象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农村学校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乡村教师普法骨干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政治课、法制课的作用。一是在每个乡村学校聘任法制副校长,由法制副校长在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集中开展知法守法教育活动。二是每月举办一次专题法制课,课上每个同学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或你所知道的遵纪守法小故事或违法必受罚案例,大家交流,每次主题班会都选出几个“我喜爱的小故事”,年底,根据每人入选故事的多少评出“故事大王”,给与奖励。实现一个小学带动一个村,一个中学带动一个乡的法制宣传效果。

(六)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扩大宣传教育覆盖范

围。每个乡(镇)的要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行政村要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图书角可设在村委会也可设在法律明白人或法律宣传员家中。有条件的乡、村可结合党员教育活动,开办农民法制夜校。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七)重视发挥学法中心户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村民的法律知识学习,应以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和有线电视等各类阵地进行学习,注重充分发挥各村学法中心户的作用,带动村民学法。

(八)坚持对乡镇领导干部学法、普法工作组织与实施的检查和考核工作。统一计划和考核标准,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推动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实施步骤

全县的“法律进乡村”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1月至6月)

重点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法律进乡村”工作底数。二是研究制定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法律进乡村”实施方案和具体步骤,明确工作重点,进行任务分解。三是抓好试点.培训骨干,落实好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重点工作:一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法律进乡村”重点工作推进表,二是采取坚决的措施和富有成效的手段,认真抓

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和评比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重点工作:一是各乡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二是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联合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进行考核,并将其作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记入考核档案。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乡村”作为“五五”普法活动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给予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乡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各自优势,认真组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整体推进落实工作。乡(镇)和村要建立健全法制宣传的责任机制,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教材、有阵地、有措施,确保法律进乡村的效果。

(二)制定计划和制度,抓好落实。各乡镇要做好本级规划的制定工作,做好实施规划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要结合实际,制定“法律进乡村”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要健全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县普法办联合县委党校建立健全乡镇干部、农村“两委”干部任前培训制度、普法宣传员制度、普法骨干学习

培训制度,做到年初有规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档案有记录。

(三)加强指导,树立典型。要对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法律进乡村”试点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法律进乡村”括动的好做法和好典型,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对表现优异的乡村和个人予以表彰。在送法进村活动中,要不断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四)各乡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典型经验和有关情况要及时报送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法治县办公室将根据“法律进乡村”工作的进展情况适时组织专项推进活动,促进“法律进乡村”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3:关于法律服务进乡村的调研报告

2008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末,全省已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各类债务 40.8 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22.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 18.4 亿元。通过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长期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债务难题基本解决,县乡财政支出压力有所缓解,债权人利益得到较好保障,基层政府的信誉不断提升,债务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收到良好效果。

特别是实施化债工作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程序、制度和办法,如化债工作流程、偿债销号制度以及特户开设和“一折通”兑付等,对于进一步推进乡、村两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清理审计锁定乡村公益性债务所遇到的问题

乡村公益性债务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和政策性遗留问题。虽主要是为兴办乡村公益事业、开展“达标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为完成税费上缴任务借款等形成的债务,但综合分析,盲目突出政绩搞建设、财务管理不规范、集体经济薄弱,国家投入缺乏是形成债务的重要原因。

由于债务形成的原因诸多,加之债务形成的时间久,特别是在举债时原始票据用途不清、账目核算记载不详,给乡村公益性债务的清理认定带来了很多难题:

1.乡、村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多数是以“种子”、“化肥”等名义贷款,而债务责任主体在自查举证时则说明是用于垫交税费或搞公益事业建设,这给清理核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一些村将农户存入“基金会、储金会”的款项作为公益性债务举证上报。

3.个别债权人把息转本后,以爱人或子女的名义重新挂账,无法找到相应支出。

4.部分村没有将垫交税费收据入账或留存,而是用自制表格替代。

5.由于村屯干部在垫交税费时临时倒短,致使举债时间晚于有关部门开具的收缴税费收据时间。

6.账目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损毁,查无实据,难以核实确认。

7.往来账款繁杂,鱼目混珠,非实质性债务掺入。

8.利息计算偏高,存在着息大于本的现象。

9.债权人死亡且无子女,偿还对象难以确定。

10.有些乡、村多年来想方设法积极偿债,已自行化解了现政策范围内的债务。近两次化债补助均没有,故挫伤了其化债积极性,乡、村人员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心理不平衡问题。

二、乡、村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乡、村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牵涉面广、量大,且时间久远、情况复杂。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攀比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债务清理核实工作中,必须认真梳理问题、准确把握政策、反复琢磨推敲、据实审核认定、努力化解矛盾,才能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

(一)对处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金融机构贷款用途标注与实际不符问题,原则上应严格按规定执行,以贷款手续的标注及村账务记载核对一致为准认定。但本着尊重事实,对确实用于农村公益性债务的,要经过严密举证程序,证明充分,所贷款未分入农户往来分户账,审计核实并以支出控制,对相关债务发生和支出时间、内容都能链接吻合上的方可予以认定。

对“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村互助储金会”)吸纳的农户股金,不应作为乡村公益性债务处理,应视作金融机构存款对待。但如村向“基金会”借(贷)款用于垫交税费或从事其他公益事业建设,借贷主体明确、手续齐全完备的,可纳入清理范围。但债权人应是“基金会”,而不是农户。

对个别债权人把息转本后又以爱人或子女名义重新挂账的,原则上不予认定。理由:一是该债权人账面借款已全部体现现金付讫,不应以此进行举证;二是新挂账债务的时间、用途超政策范围,存在着牵强附会、硬性链接现象。

对部分村没有将垫交税费收据入账或留存,而是用自制表格替代问题,可以在确认自制凭证真实性的情况下予以认定。但要对表中所列欠税费户的往来欠款进行逐项核实,并本着“先税后费”的原则核认还款,如账面无欠款或欠税额减少,应予剔除或削减。

对村屯干部临时倒短垫交税费,致使举债时间晚于有关部门开具的收缴税费收据时间的,不符合正常财务处理程序,故应经举证充分,严格掌控时差(不应超过一周),可根据相关账目、佐证资料进行确认。

对一般性账目损毁,已无法查证的,原则上不予认定;但因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造成账目损毁的,应经法律程序认定、公证、举证等核实审定。

对往来转账形成的“债务”,不得纳入清理范围。

在利息计算上,应参照其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有关规定执行,即:借款、集资所形成的农村公益性债务,没有约定利息的,只偿还本金或当时劳务价值,不计算利息。

贷款所形成的农村公益性债务,按照贷款期限,以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准分段计算债务利息。

向个人或单位借款,利息也应以金融机构同期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准,“分段计算、息不转本、利不滚利”,剔除已经转入本金的利息。

对债权人死亡且无子女,偿还对象的确定可按法定继承顺序偿还给其他法定继承人,但必须进行公证。

(二)解决矛盾的建议。

首先,按照“谁举债谁负责,先清理后化解,先化解后补助”的化债基本原则,县级政府是清理化解农村债务的责任主体,并负责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并给予必要的工作指导和化债资金补助及奖励。因受偿债能力制约,市县应采取多措并举,积极有效偿债,建议清理化解债务本金及法定利息,实行还本降息。要与债权人解释协商,实行协商减息偿债,签订承诺书,一次性偿还债务。既减轻各级偿债压力,又避免基层债务膨胀,社会放贷投资风险趁机转嫁,以体现客观公平合理化解。

其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调研制定因素分析法衡量审定市县上报的化债数据,做到打好基础,扎实清理,摸清债务,挤出水分,分级把关,逐项核实,债务认证,分类化解。同时,完善的化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体现“债多不多补,债少不少补,早还不少补,晚还不多补”的补助原则,化债补助资金分配定要统一规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夯实市县自筹资金的合理额度,避免假匹配和新债的发生,杜绝违反政策、违纪行为的发生。

最后,对已自行化解政策范围内债务的乡、村,要通过政策宣传,做好正面解释,求得理解和支持。并将化债补助资金与积极主动偿债奖励资金相结合,借鉴外省经验,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规定其使用范围,对已自行化解政策范围内公益性债务的乡村给予适当奖励,实行以奖代补,解决“有为的吃亏、无为的获利”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和解决清理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投放和管理力度,切实减轻乡村负担,防止产生新的不良债务,从而使农村真正走向繁荣和稳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村处)

篇4:关于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和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怎们样,说到底,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对人才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我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把人才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解决人的问题继而带动其他问题的化解,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基本情况

**乡建制1935年,距**中心城区14公里,**年合乡并镇后,原岐山乡并入**乡。全乡幅员37平方公里,辖5个村、40个村民小组,人口1.57万人。乡党委辖22个党支部,40个党小组,党员611名。

(一)班子配备情况

1.党组织书记队伍。全乡共有村党组织书记5名,男性5名,女性0名。在年龄上,35岁以下0名,占0%;

36岁—45岁0名,占0%;

46岁—56岁4名,占80%;

56—59岁的1人,占20%;

59岁以上0人,占0%。在学历上,大专以上学历2名,占40%;

中专、高中学历2名,占40%;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名,占20%。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种养殖大户等致富能手有5人,占100%。

2.其他班子成员。除党支部书记外,另有村干部20名,其中女性5名,占25%,党员18名,占90%。在年龄上,35岁以下1名,占5%;

36岁—45岁6名,占30%;

46岁—56岁10名,占50%;

56—59岁的1人,占5%;

59岁以上3人,占15%。在学历上,大专以上学历1名,占5%;

中专、高中学历6名,占30%;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3名,占65%。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种养殖大户等致富能手有10人,占50%。

3.后备干部。全乡共有后备干部10人,每村2人,严格按照“三推三选”程序,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创业青年、专合社成员等优秀人才中选拔产生,对于**年长期不能从事村级事务工作的2名后备干部,已按照程序进行更换,确保后备干部真正发挥作用。目前后备干部最新人员有男性7人,女性3人,党员7人,本科学历1人,高中学历8人,初中学历1人,能按照要求较好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今年乡党委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在村级后备干部中培养一名党建工作专职人员,解决基层党务工作力量不足、业务不专等问题。

(二)班子运行情况

1.班子结构。全乡5个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数共15名,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共20名,两委班子中女性5名,女性人数占总比例的20%。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23人;

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1名,35岁至60岁以下21名,60岁及以上3名;

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14名,高中学历8名,大专及以上学历3名。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种养殖大户等致富能手有5人,在外创业回乡的有1人。

2.工作成效。全乡各村能够贯彻中央、省、市、区制定的方针、政策;

能够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带头作用;

能对照目标责任书,较好地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能够领导群众发展产业,干群关系较为和谐;

能够较好完成全乡重点工作推动,各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

能够较为积极处理“疑难杂症”,各种矛盾较好化解在基层。

**年,全乡5个村新发展猕猴桃、柑桔、藤椒等特色产业3530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1个;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548亩,完成营造林2000亩;

机械化耕作明显提升,实现农机总动力2.02万千瓦;

在项目推动方面,杨庙村完成工业大道、石化五路、十路、太平吉运、精细化工设计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共征地564亩,全力推进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义和区域建设。悦园、活桥、喻沟、岐山等4个村完成1800万元现代农业项目建设;

争取种业提升项目500万元,完善杨庙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条件;

岐山、喻沟、悦园、杨庙4各村完成省“车购税”补助通村硬化路项目8.2公里,道路黑化里程完成10.5公里;

5个村修建便民道路22.3公里,渠道硬化清淤123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存在问题

(一)干部队伍结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懂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的干部较少;

部分党组织书记主责主业意识还不够强,党建履责力度不大;

个别村两委干部在处理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缺少灵活性,面对深层次矛盾和急难险重任务时,主动作为不够,有将矛盾上交的倾向。

(二)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均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剩余“3899”人员守着自己少量土地,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更谈不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三)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全乡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四)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目前多数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二)原因分析:部分村“两委”成员担当意识、主动作为意识淡薄;

现在对村干部要求更高,工作时间更长,经常5+2,白加黑,工作难度比过去更大,而村干部待遇较低,干部工作的激情没有以前高了。

三、建议意见

(一)针对有些村内部分散,党性意识不强,党员存在老化现象,要继续强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是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进一步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后备干部培养,每村配备2名后备干部,输入年轻血液,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战斗力、凝聚力。

(二)针对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我们要大力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第一是做好“新乡贤”的评选培育,能退居乡里的贤能之士,或社会各领域有贡献有影响的、能服务乡梓的人士,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且有一定影响,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精英名流,都将成为招募对象,成为培育的“新乡贤”。第二是多渠道发掘“新乡贤”,现在乡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主动选择生活在农村。这就打破了传统告老还乡的官宦或终老乡里的士绅这样的人员结构,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正能量方面引导示范一方,就能成为“新乡贤”。第三是注重“德贤”为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遵守一个“贤”字,有以德为先,以德为上,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勇气和精神。这些人都尽可能地吸引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引领更好的时代风尚。第四是倾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联络人充分掌握乡贤情况,主动做好服务,关心乡贤工作生活帮助,解决返乡后顾之忧。对有意回迁企业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调动乡贤回乡创业兴业积极性。

(三)大力培养乡土人才,要充分发挥本地人才优势,充分调动本地乡土人才的积极主动性,鼓足干劲,激发其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广泛通过农民夜校、专家讲座、现场教学、远程教育、外出学习等方式强化培训,提升乡土人才整体素质。通过在乡村培养一批致力于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村级治理、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技术、致富带头人、农民经济人等各类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人才队伍,从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篇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为进一步摸清我市乡村人才队伍数量、构成及存在的问题,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市人才办选取**区、**县、**县、**、**以及所辖的部分乡镇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这几个县区及所辖乡镇在地理地貌、区域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能够总体反应我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概貌,在人才的开发、引进、使用及面临问题等方面在全市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县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是县、乡、村三级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一)县区层面

1.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情况。截止**年底,调研的**区、**县、**县、**等四个县区的人才总量为35.4万人,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才6203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3名,省管专家2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

省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2名;

市县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560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4752人。

表略

人才规模总量小,人才总量、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等衡量人才发展主要指标,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2.服务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表略

从统计数据看,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系统中,专技人员仅有918人,占总人数4048人的22.7%,大量的岗位被非专业人员占据;

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少、占比低,服务水平不高。**县水产局共30名工作人员,没有一名是全日制专业院校毕业生。队伍出现老化,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为24%,36岁至50岁占比为37%,51岁以上占比为39%,近三年专技人才处于净减少状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不足,工作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县农业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306人,40岁以下的仅有8人。

3.保障类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表略

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2.9%,本科学历占35.6%;

过去转正的民师在近几年集中退休,近三年四县共引进教师2338名,减少3668名,队伍处于净减少状态。

卫生系统人员分布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区医院编制不够用,自聘大量工作人员,乡镇医院普遍编制未满。

(二)乡镇层面(以**千斤乡、**县金刚台镇、**县付店镇为例)

1.党政人才队伍。三个乡镇机构主要有党委、政府等行政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编制共230名,其中在编在岗199人,空编31人。各乡镇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略

三个乡镇35名党政领导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24人。30岁以下7人,30~50岁23人,50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在42岁以上。

总的来看,党政人才空编较多,政府部门运转较为紧张。

2.教育系统

表略

付店镇近三年教师退休16人。千斤乡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3人、退休19人,借调到县城12人,**年调出4人。金刚台镇近三年教师因病不能上班2人、退休25人,**年调出5人。

三乡镇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少,中专和大专学历占48.6%,30岁以下占32%,31—49岁占40%,50岁以上占28%。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占0.5%,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占5.3%,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9人,占7.6%。年龄结构老化,中老年教师数量多且知识陈旧,不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从调查情况看,入学儿童减少,很多边远山区村小学生数不足30人。现行教职工配置标准是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但是,山区村小学学生少,需要开足规定的课程,教师的需求大大超过正常标准,导致各地现有教师总数虽然超编却依然紧缺,很多教学点需聘请代课教师才能维持教学,一名教师教4-6门课程,甚至包班、全天候教学。同时,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体、音、美、艺类教师,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县金刚台镇中心学校,上级配备的2台钢琴等设备长期闲置。

近年来乡村小学合并,三乡镇43个村共有村小13个。付店镇4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4.3千米。千斤乡2个村小,最远的学生上学为6.3千米。金刚台镇20名学生以下的村小有3个,最远的上学为3.5千米。走读生每日6点就得起床,冬季放学回家天色已晚,需要家长一日四接送;

三个乡镇小学有住校生57名,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3.医疗卫生系统

表略

三个乡镇医疗卫生系统中,本科学历的有3人,大专学历54人,中专学历51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86人。受凡进必考所限,存在一定的空编,很多工作靠自聘人员解决,但自聘人员良莠不齐,大多数从事辅助工作。人才培养周期长,成长后容易流失,导致卫生院培养后备人才的意愿弱。村卫生室人员多为中专学历,大多是家族传承,年龄40~65周岁居多,医疗水平低下,大多只能胜任农村医疗保健等基础工作,且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4.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表略

实用人才总数仅为1374人,占人口比例为2.9%;

初中及以下1267人,高中及中专512人,专科及以上108人。普遍学历低、职称低;

30岁以下165人,30~50岁805人,50岁以上917人,5.村干部情况。三乡镇48个村(街)共有村干部206,其中,支部书记、村委主任65人。

表略

从调查情况看,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不强,村支部书记中懂电脑操作的仅有6人,其他村干部中也是屈指可数。

二、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所调查县、乡党委、政府在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分析各类数据,可以看出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无动力、缺办法

1.工作无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专门经费投入不足,农技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开展专业服务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农技推广需要下村到组到户,种粮大户的科技需求不分节假日,这让专业技术人员觉得付出与所得相差太远。同时,服务乡村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鼓励,导致很多人宁可在办公室闲着也不下乡村服务,呈现出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的现象。**县农业局在岗人员576人,其中全供27人,差供549人,财政供给部分仅够缴纳各种险金,很多人上班只是露一下脸而已。

2.服务能力弱。由于近些年政策性安置的压力下移,大学生很少能进入县级涉农部门,造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只出不进、青黄不接,专业服务水平极弱。一些地区为了农产品安全配备了一些先进检测设备,却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设备成了摆设。同时,群众包产到户后到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大大降低,导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找不到服务的切入点,没有职业成就感。

(二)乡、村干部组织力不强

1.乡镇党政人才组织力不强。一是自顾不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除了要做好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可以说没有节假日、全天候工作,对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如何引才、留才、用才无心思考。

2.乡镇事业单位人才不忘初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过少。同时,有限的工作人员还经常被抽到各扶贫、环保、信访、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中去。**县金刚台镇农业服务中心10个编制,实有人员10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且都属于专科学历,服务水平不适应发展需要。

3.村干部能力不足现象突出。一是年龄老化严重。调查的村干部平均年龄55.7岁,年龄最大的支部书记71岁,40周岁以下仅有11名,年龄偏大、断层现象突出;

二是新老更替的通道堵塞。长期以来,村干部很少主动离职。同时,待遇低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老干部难免,新干部难选,整个队伍新老更替缓慢。三是能力不足。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加上长期从事事无巨细的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为和思维固化,在乡村振兴中难以发挥引领作用。

(三)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优秀的乡村教师、医生大都被城里单位“吸”走,留在乡村的教师、医生老龄化严重,且普遍学历低、职称低、专业水平低。现有乡村教育、卫生人才总量短缺,中学教师人均周工作量12节,小学教师16节,教学点教师包班、复式教学,还有繁重的备课、批改、辅导及管理任务。乡镇卫生院一人多岗,导致乡村教育、医疗质量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人才认为乡村没有前途,纷纷向城镇转移。**年1月4日,**县张集乡平楼村的孕妇龚长绘因就近的张集乡、伞陂镇等四个乡镇卫生院都没有接生条件,只好在在暴雪中历时12小时、穿越4个乡镇,通过公安、急救中心的配合,最后由县妇幼保健院派出专家赶赴没有接生条件的卫生院接生。

(四)引才难题尚未破解

近三年,我市考入专科以上院校14.8万人,但回来就业创业的不足2.2万人,处于严重失血状态。

1.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难。受凡进必考和“缺三补一”的限制,乡镇公务员长期配备不齐,有编无人,并且由于考试方法单一,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很难入围,队伍中管理型人才多、技术型人才少,结构不合理。乡镇事业单位由于机构改革遗留的存量以及复退军人的政策性安置,长期处于满员状态,难以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2.教育、卫生人才引进难。按照要求,新补充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分别以研究生、本科为主,但实际上只能降格以求,最能留得住的本县、本乡人才没有加分因素。**区二高属重点高中,**年到郑州大学等三所高校只引进了4名教师,更不用说乡村的学校了。乡镇卫生院只能招到专科、中专学历的。**年,我市实施的引进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双千工程”,卫生系统共引进841名,没有一名本科生。**县城区医院引不进人才,就从乡镇卫生院借调、遴选,两年共“吸”走95人,导致乡镇成熟的人才留不住,新人才引不来。目前,乡村教师中50岁以上的占34.75%,村医中30岁以下的没有一人。

(五)留才措施尚待完善

1.人才待遇偏低。乡村体制内年轻人才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县城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乡镇在每平方米4000元左右,成家立业、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比较困难。偏远山村工作的人才生活、出行成本更高,课余生活单调,导致人心不稳,特别是外地籍人才更不稳定,“在岗不在状态”。乡村教师还存在“高级后职业倦怠”现象,评聘高级职称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在一线教学,属于隐性流失。同时,乡村教师性别以女性为主,**年“双千工程”招聘的教师性别比为11:89,女教师婚恋难问题突出。

2.人才投入不足。县、乡镇都是“吃饭财政”,村级靠转移支付,对人才投入偏低,很多工作靠感情、靠情怀。**县鄢岗镇把乡贤能人、外出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选聘为“名誉村长”,帮助开展乡村治理,这些人没有任何报酬,就是靠感情、靠情怀。

3.人才容量偏小。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导致乡村的劳动力短缺、创新力下降,市场越来越小、产业越来越单一,人才容量也越来越小。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也伴随着资金、资源流失,加上金融机构热衷于扶持“高大上”的项目,乡村创业被冷落,导致乡村创业艰难、创业人才留不住。

三、对策和建议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现代农民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身份上的再提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顺应城镇化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形成人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一)抓关键,选优建强乡村干部队伍

1.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坚持“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优先考虑长期在乡镇工作、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年龄结构。二是坚持按编制员额及时补充人员,在全县区乡镇范围内对乡镇编制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新招录人员时注重结构优化,可以设置专业限制,实现由重管理型人才向管理型和技术型并重的转变。对艰苦边远乡镇可降低进入门槛。三是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关注乡镇干部的成长进步,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建立交通、通讯补贴,使他们在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干头。

2.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带头人。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二是建强后备队。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村民小组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把精兵强将选出来、派下去。打造一支经得起事业考验、能得到老百姓信赖、让组织放心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兴产业,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

1.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一是发展三产融合产业。围绕信阳毛尖、油茶等特色产业和境内自然风光,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自然、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可游、可养、可居、可业”的乡村景观综合体、多彩田园综合体,形成“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互联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人们在乡村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景区之美,最后还买走各种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二是创新“互联网+乡村”模式。借助“互联网+”将乡村产业进行改造,实现“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通道。

2.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一是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建立在外人才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信商回归创业,吸引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人员、退休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回乡村发展。二是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把乡贤能人、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户长选聘为乡贤委员会成员,解决基层组织解决不了的“难”事和公益建设中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困”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对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优先推荐为地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聚人气,建好保障型人才队伍

加强乡村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卫生事业质量,是乡村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重要保障。

1.建好医疗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特岗计划;

每年在高校毕业生毕业之际,主动组团到高等院校联系引进乡村急需专业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

定期组织乡村医疗人才提供到县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学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同时,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医疗硬件环境。解决村医的养老、医疗保险。

2.建好教育人才队伍。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特岗计划;

通过考核招聘等方式主动到高等院校引进乡村教育所需的全科教师和外语、艺术类教师。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四)建机制,鼓励人才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1.增强县级涉农人才服务乡村的动力。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30号)文件要求,严把人员进入关,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县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涉农部门经费投入,让农技人员有钱从事专业工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技推广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以及后期评估的成效给予专门资助。允许农技人员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开展培训、授课、技术指导时收取适当的费用。同时,建立农技人员服务乡村目标责任制,每年服务乡村必须达到一定的次数和效果,对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2.从制度上体现基层导向。一是从职称上体现。对乡村人才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放宽结构比例和岗位数额限制,评审时以实际业绩为主,放宽论文、论著、成果等条件要求。坚持评聘分离,保持职称的持续激励作用。二是从发展上体现。市、县部门补充新人原则上面向乡村有三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遴选,让乡村人才看到希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级对口单位学习实训的机会,结合专项短训、学术交流、派出深造等方式,促使他们知识常新、成果常有,提升职业成就感。

3.实施乡村人才专项计划。一是整合人社、教育、农口、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乡村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实现特色农业干起来、群众带起来、乡村富起来的目标。二是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专家教授、企业家、技能人才等为乡村提供精准服务。三是开展教育、卫生、科技和文化人才下乡,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三区人才计划,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行动计划,促进人才向乡村、向艰苦地区流动。

4.解决乡村人才的实际困难。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生活、工作条件。建设人才周转房,适当发放交通补贴、生活补贴,帮助乡村人才降低生活、工作成本。提高评先评优指标分配比例,增加乡村人才评先评优机会。评选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时,优先选拔扎根乡村的人才。建立市、县、乡领导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定政策,优化引才留才环境

像“信阳英才计划”激励产业人才一样,建议出台《关于促进信阳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人才编制、安居、流动、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构建人才安心乡村、扎根乡村的长效机制。

1.完善引才政策。一是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按照“实名编制、人走编收”方式,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可以采取考核招聘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人才补充渠道,边远山区的可以考虑户籍、性别限制。二是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对县、乡医院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备案制管理,推行“四自”管理办法: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自主设定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聘用、自主选人用人、自主薪酬分配。三是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购买制度,通过政府购岗方式,从在外人才中聘用一批真正懂农业的亟需专业技术型人才,补齐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短板。

2.完善留才政策。一是重视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建设,安装宽带网络,定期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家”的氛围,让乡村人才安心。二是建立乡村创业孵化组织,完善扶持政策,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创新激励、创业场租补贴等方式,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的支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贷款及贴息,对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就业和林下经济创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三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形成重能力、重业绩、重品德,按劳分配为主,按效率、按贡献分配共存的多元分配方式;

允许企业采用股权、期权、分红、绩效奖励等激励手段,让乡村人才名利双收。三是抓好优秀乡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宣传返乡创业先进典型事迹,为乡村人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篇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为了发挥农村创业青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我委组织调研组深入五个县(市、区)开展调研,现把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的现状

**市下辖两县两区一市,有63个镇(街)、965条村(社区),总人口约30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约205万人,占总人口的68%。**年,农业总产值260.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4.4元。

目前,全市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00个,农业产业化组织2593个,“三品”认证产品达102个,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达33个。南药种植面积达107.66万亩,建成100亩以上南药种植基地50个。实现卫生站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5.0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26%。

二、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人为本,培养一批“领头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与农村的结合也必将更加紧密,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奠定乡村振兴基础,就必须提升农村青年的素质。农村创业青年培训,就是要培育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积极动员优秀青年回乡发展,激发青年面向“三农”创业、创新、创富的活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从2003年开始,我市各级关工委坚持举办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十多年来,市、县、镇三级关工委共举办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333期,参加培训的创业青年达23977人次。乡村振兴呼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青年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他们必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在创业青年培训中,我们各级关工委注重把农村创业青年培训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把大批创业青年培养成新型的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村创业青年脑子活、思路宽、闯劲足的优势,发挥他们创业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训一个、激活一点、带动一批,振兴一方,让创业青年真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和主力军,引领农村朝气蓬勃发展。罗定市创业青年张柏铭是一个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涌现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年,他在中山大学本科毕业,放弃了研究生学位,放弃了一家大型企业技术主管和副总经理的职位,走上了回乡创业之路。他在家乡罗平镇租了一个小山头,创办了“大学生自主创业野鸡梦工场”,养殖山鸡。激情创业的背后并不一帆风顺,由于技术等种种原因,一夜之间,第一批养殖的500只山鸡死剰一只母山鸡,最后这只母山鸡以40元卖给了一个收买佬。失败后,父母亲的责怪,旁人的冷讽,如霜风刀剑袭向这位只有22岁年轻而脆弱的心,家人还把“大学生自主创业野鸡梦工场”横幅拆了下来。但他并没有气馁,他对自己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他感觉到现实和书本相差太远,他大学读的是电脑编程专业,但对养鸡技术,他远远未掌握,他决定去新兴温氏集团跟技术员学习。在未婚妻的支持下,他在温氏集团学习了半年。他起早摸黑钻研技术,为了观察鸡的生活习性和方便工作,他就睡在鸡舍旁的窝棚里。经过半年的学习、实践,他很快就掌握了有关的养殖技术。一年后,他养殖的第二批山鸡出栏销售成功,获利30万元。张柏铭常说:我虽然放弃了研究生学位,但不代表我停止学习。他先后参加市、县、镇关工委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通过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拓宽自己的视野,结识更多的同行,加强与同行的技术交流,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最近,他参加了国家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参加大赛的3万多个项目,经过5场筛选,他的项目进入了前40名,是广东省唯一的一个项目。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他先后发明了“鸡粪生物循环链”、“太阳能保温室”、“全自动投料机”、“自动温控孵化机”等54项专利技术。国家批准29项,最近他最新的发明是第4、5代智能机器鸡,能用粵语、普通话、英语与人交流,可用手机、电脑远程控制、监控,并可自由巡航,无线充电,无线上网、传输。可高清录像,人脸识别,能探测鸡场或室内的温度、湿度、气压、海拔高度、土壤氨气浓度等。经过几年的创业磨练,现在,他已创办了三个山鸡养殖场,年养殖山鸡、珍珠鸡、贵妃鸡、火鸡等达26万只,年产蛋100万只,产品销往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他注册了“格新山鸡养殖有限公司”和“正山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旗下拥有多个农业养殖、种植生产基地。**年11月,他的公司在新4板上市,后来在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中被一家风投公司看好,获得1.7亿元的投资。目前,他正在建设一个2000多亩,集种植、养殖、旅游、科研于一体的基地,构筑一个全新理念的种植、养殖文化体系,在绿色、生态、健康的种植、养殖文化事业里,干出一番天地来回报社会。全市还涌现了蔡宏浩、张博升、苏健如、伍世栋等一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典型,他们的创新之举,推动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创业致富,为乡村的振兴作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市5个县(市、区)共有创业青年创业示范基地149个,产值超100万的有96个,超500万元的有41个,超1000万的有12个。这些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致富达4498户,其中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468户。目前,全市864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基本有一个以上的创业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二)以产业为导向,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产业兴旺,乡村就兴旺,经济就兴旺。只有通过产业振兴才能够提高乡村农民的收入,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原有柑桔种植面积60万亩,是广大群众致富的好路子,由于受黄龙病、蛀心虫等的影响,柑桔产业已毁于一旦,大量的柑桔地需要改种其他作物,寻找新的产业支撑。我们在培训创业青年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带领他们走出去,了解更多的产业信息和产业技术,开阔眼界和思维,让他们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罗定市龙湾镇的创业青年肖勇强,**年牵头成立了百草源种养专业合作社,以种植南药为主,他种植的南药品种有金花茶、金槐、牛大力等二十多个品种。以“合作社+公司+农户+技术合作单位”的产业化合作经营模式,成立时入股社员10户,到**年发展到248户,**年成员已发展到648户。成员大部分为龙湾镇及周边乡镇的村民。合作社南药种植基地已发展到15000亩,并建起了初加工基地。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规模化经营,为社员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等问题,使社员增收,成为罗定市南药种植龙头企业。罗定市罗平镇创业青年蔡宏浩,2003毕业于广东药学院(现广东药科大学),回家乡发展铁皮石斛种植,**年创办了宏扬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从18户社员发展到150户,种植铁皮石斛。现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级菜蓝子生产基地,**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合作社。罗定市在一大批创业青年的带动下,目前共种植南药49.92万亩,规模化种植的南药品种有41个,已建成南药种植示范基地54个,单品种种植2000亩以上南药品种有肉桂、巴戟天、药用桑、牛大力等。云城区前锋镇谢伙成是个返乡创业青年,组建了“永盛农林有限公司”,承包了一万亩山地,先后投资了三千多万元,种植绿化苗木和珍稀名贵树种。踏入他的绿化苗木基地,满山的罗汉松和珍稀的树木,生长得郁郁葱葱,人们都说那是“绿色银行”。他还搭建了10000多平方米的高级花卉培育大棚,种植铁兰等名贵花卉,销往荷兰等国家。同时,还大力发展发财树产业,建设了15000多平方米的发财树盆栽加工基地,把发财树盆景销往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等国家。谢伙成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花卉苗木,为了增强农户的信心,他先后组织多批农民到顺德“花卉世界”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公司还与种植户签订包种苗、包技术、包肥料、包产品回收合同。为帮助罗坪、罗坤两个村委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公司免费发放“发财树”苗给他们种植,并回收产品。通过谢伙成的带动,前锋镇共有573户贫困户种植发财树脱贫。该镇榃蓬村贫困户樊月辉,在谢伙成的帮助下,种了12000株发财树,二年时间就纯收入七万多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通过创业青年的努力和带动,现在全市100万亩南药,5万亩百香果(又称鸡旦果、西番莲),8万亩无核黄皮,4万亩发财树,7万亩油茶代替了原来的60万亩柑桔产业,市委市府都称赞创业青年培训的成果,广大农民都说百香果是“脱贫果,发财树也是“脱贫树”,南药园是“致富园”。由于创业青年的引领,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助力了乡村的振兴。

(三)以科技为引领,推动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靠保障。

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发挥现代科技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科技资金的投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在产值接近600亿元的中国现代农牧业领军企业“新兴温氏集团”的发源地新兴县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少农村创业青年建起了现代家庭农场,助力了乡村振兴,带动了农民致富。在簕**榄根村的韭菜坑,有三只“领头雁”,三个创业青年在韭菜坑建起了三个现代化家庭农场。提起养殖场,人们传统思维的景象是: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然而,这三个现代化家庭农场,却是花园式的养殖场,无臭味、无污水排放、无污染。龚子豪是簕**的一名创业青年,也是温氏股份的合作农户。**年7月,在温氏集团的帮助指导下,投资400万建设了二条密封式、大跨度、钢架式的现代化养鸡生产线,采用现代化养殖管理技术,具有自动喂料、自动清粪、自动温控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龚子豪的现代化家庭农场,的可产肉鸡30万头。另外两位创业青年温文选和龚卫平,各自筹资240万元,建起了同等规模、相同结构的现代化猪场,每个场养殖规模为2400头/批次,年上市肉猪2批4800头。养殖场采用自动喂料、自动清粪、自动温控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配套物联网系统,24小时监控猪的动态及饲料管理情况。这两个现代化养猪场还采用先进的粪污处理模式,利用生物菌处理技术,使污水达到零排放,把猪粪变成可直接销售的有机肥料。在一批创业青年的带动下,新兴县共有各类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5640个,专业大户16700个,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致富,助力了乡村的振兴。

郁南县都城镇创业青年谢杰辉种有400亩无核黄皮,并在无核黄皮基地安装了20套“农眼”智能监控系统,以前每天绕着基地到处转,现在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看看“农眼”智能监测系统,看看天气和果园的生长情况,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变化制定相应的生产措施,什么时候打药下肥,下什么肥,都有科学依据,以前天天绕着基地转,现在先看手机再干活。他的果园往年平均收成只有12万斤左右,现在达到16万斤,实现了增产增收。在他的带动下,建城镇3万多亩的无核黄皮都安装了“农眼”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和收益,促进了产业的振兴。

(四)以政策为支持,积极扶持优秀农业企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关工委是一个群众性的工作组织,关工委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他们具有威望优势和经验优势,还有丰富的人脉资源。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更好地运用政策,为创业青年和优秀农业企业提供帮扶。

云城区前锋镇榃蓬村是创业青年谢伙成的家乡,**年,他回乡创业,组建了“永盛农林有限公司”,通过种植铁兰等名贵花卉和发财树。永盛农林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扶持和回收产品等多种举措,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为当地群众拥护的优秀农业企业。近年来,公司发展遇到瓶颈,资金链出现问题,关工委领导知道后,及时提供帮助,为公司争取到银行低息贷款500万元和农业部门支持资金30万元,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目前,前锋镇573户贫困户种植了发财树,并且全部脱贫致富,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不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也是需要解决的最基础的问题。我市农村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而不强,能够带动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多。

二是农村欠缺青年人力资源。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返乡创业的青年不多,积极性不高。

三是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整治。农村垃圾污水乱扔乱泼、沟渠院落、农村厕所等卫生状况很不理想。农村居住环境离“生态宜居”要求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

四、建议

(一)提升人的素质,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1、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农村干部是一个钮带,上联系党委政府,下联系着群众百姓,对上是领导者的“三农”工作参谋,对下是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要培育一支热爱本职工作,能扑下身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不怕苦,不怕累,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农村干部队伍。

2、培育一支返乡创业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3、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创业青年培训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二)坚持把创业青年培训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合作主体结合起来

篇5:法律进乡村

中共依兰县委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

依治县办发„2007‟5号

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

现将《关于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 共 依 兰 县 委 委 宣 传 部

中共依兰县委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

依 兰 县 农 业 委 员 会

二○○七年九月三日

关于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

按照哈尔滨市《关于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使各级农村领导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牢固树立依法管理、诚信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观念;努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势,为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和建设和谐依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法律进乡村”是指农村乡(镇)、村屯的干部和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村民都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学习。乡、村干部每年的法

制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30小时。其他村民不少于20小时。乡村干部和村民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合同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农民法律知识读本》。

四、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乡镇干部、村 “两委”干部、乡村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要对“两委”干部、乡村教师普遍进行学习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乡村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通过法律知识考试为考试合格的“两委”干部、乡村教师颁发学习法律知识合格证书,并确认其为农村普法宣讲员,作为乡村普法骨干,带头学习宣传法律,带头自觉遵守法律。

(二)举办农村法律大集,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每年5月至10月都要利用乡村大集日举办一次法律大集,由各乡镇党委牵头,抽调与农村、农民工作相关的单位和人员,分别组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小组,以乡为单位确定固定地点,举办法律服务大集活动。法律服务大集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赠发法制宣传资料。二是开展法律咨询,发放法律服务卡。县依法治县办将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和法律工作者,深入集市向农民解答相关法律问题。三是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各乡镇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司法所选择涉农典型案件,向农民进行法制宣传。有条件的乡镇可以组织编排宣传法制文艺节目,深入农村进行巡回演出。

(三)乡镇依托司法所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站。在村(屯)中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组,一般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选拔2名有威信、有文化、有法律知识和宣传能力的教师或村民担任法制宣传员(俗称“法律明白人”),具体负责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村民法律知识的咨询与解答工作。

(四)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各基层司法所都要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在他们出村前要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外出打工遇到问题时如何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农民离开本村外出打工之前或节假日回乡时,采取赠送法制宣传单、公开信和填写一份答卷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外出打工农民遵法、守法、维法行为的关口前移。

(五)加强对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各乡镇都要以农村学校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普法骨干作用和中小学政治课、法制课的作用。一是每周一题。在上政治课和法制课时,教师组织学生每周学习一个法条,并把法条写在作业上,学生放学回家后背给家长听,让家长在作业上签字;学校也可每周给学生出一道法律题或一道案例题,学生带回家后由家长来回答,学生把家长回答的问题写在作业上,回学校后,利用法制课的时间学生们汇报交流,最后由老师宣布标准答案。二是每月每人讲一个法制故事。每月举办一次专题法制课,课上每个同学讲一个发生在身边或所知道的遵纪守法小故事或违法必受罚案例,大家交流。每次主题班会都选出几个“我喜爱的小故事”,年底,根据每人入选故事的多少,评出“故事大王”,给予奖励。三是每年汇编一册法制故事,将每月同学们讲的法制故事编成小册子,一年一册发给家长。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实现学校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庭、一个小学带动一个村、一个中学带动一个乡的法制宣传教育效果的提高。

(六)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扩大宣传教育覆盖范围。乡镇党委应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100户村民选一名法律明白人或法律宣传员;每个村要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行政村要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有条件的乡、村可开办农民法制夜校。县电视台要开辟学法专栏,结合实际向农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七)坚持对乡镇一级领导干部学法、普法工作组织与实施的检查和考核工作。各乡镇领导干部的学法要有统一的计划和考核标准,使“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推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1月至8月)。

重点工作:一是开展调查研。摸清“法律进乡村”工作底数。

二是研究制定规划。制定本地区“法律进乡村”实施方案和具体步骤。三是抓好试点,培训骨干,落实好组织实施工作。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重点工作:一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法律进乡村”重点工作推进表,二是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赋有成效的手段,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县委依法治县办公室将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和评比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重点工作:一是各乡镇党委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二是县委依法治县办公室将联合相关部门,对各地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进行考核。

主题词:法律进乡村方案通知

中共依兰县委依法治县办公室2007年9月3日印发

上一篇:当了一回清洁工日记下一篇:小学语文《棉花姑娘》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