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实践报告

2024-04-11

关于法律实践报告(共8篇)

篇1:关于法律实践报告

关于农民法律意识实践调查报告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现代化法治进程直接影响了我国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而现实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多数法律意识淡薄,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这一历史性命题面前,农民的法律意识无庸讳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是以淡漠为其表象特征的。

一.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人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法律,依然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解决问题,农村秩序的型构与维持所需要的具体素材是长期的乡间生活所供给的,诸如“族外交涉”、“差序格局”和“爱有等差”,除非万不得已,它一般不会主动邀请国家正式法律的介入。

与轻法意识“相映成趣”的是,在农民心中既“轻法”又“畏法”。这不能不说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的刑罚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鲜明特色。这种传统法律文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观念上,导致了对法律的狭隘认识。时至今日,仍有老百姓把“被告”视为“罪犯”的同义语,而国家倡导法治,老百姓想到的并不是通过法治,实现权利,而是想到“严打”,要“从重、从快、从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苛刑的畏惧心理。

“知足者长乐,能忍者自安”是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格言。在他们看来,遭遇不幸怨不得别人,而是自己的命苦。诉讼是道德败坏的表现,为好人所不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诉讼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把打官司看作不光彩的事,遇到纠纷逐渐倾向于诉诸法庭。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缺乏诉求意识,缺乏寻求法律救济的主动性。即使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他们也会采用“和为贵、忍为上”的方式来处理,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走向法庭,更不会主动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二、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1.调查显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仍然是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75%;通过法制宣传橱窗获取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占到了总数的15.%;以互联网为载体获得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只占到了总数的10%。

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监测环境是人们观看新闻节目的主要动机,但其他类型的节目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这种信息需求,如收看家庭电视剧同样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变化。现在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仍然是农民工权益的问题。由于法律意识的缺乏,使得一些农民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并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维护。无论是讨薪、合同的签订还是职业病的治疗上,农民工单薄的法律意识在面对这些问题上都显得苍白无力。但由于近些年来,这类法律报道的增多,我们可喜的发现类似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没

有以前这样多,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工作,而农民也在大众传播中不断丰富自己,渐渐走上自己的维权之路。

2.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杜绝执法者在农村执法中徇私枉法、违法执法、滥用执法权等现象。这些现象对农民正确树立法律意识有极大的危害。经过长期艰难的普法教育使农民形成的对法律的正确认识及信任,往往会因为一些错误处理或枉法行为而丧失。

3.重视司法执法的“示范”作用 通过正确的司法执法行为引导农民树立法律意识,使农民将法律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4.农村普法活动要有针对性农村普法活动应与农民所参与的社会、经济、生活活动相联系。在普法内容选择上,要尽量与农民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把农村比较常见的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借贷纠纷、继承和赡养纠纷、财产和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处理办法作为普法的重点。在普法形式上,要改变过去灌输式的说教方法,应当采取以案说法、法制文艺表演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发挥电视、广播等直观性、时效性强的普法媒体的作用

5.发展市场经济,使法律成为农民生活的必需品。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是,独立的个人或利益集团得依市场、靠契约关系进行活动,市场、契约关系促使个人主体化、社会关系复杂化。这从两方面对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给予支持:一是市场经济打破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断绝了传统宗法习俗对人们道德观念的束缚,为人们的精神解放创设了社会条件。二是市场经济无时不把人们抛入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迫使人们时刻不得不考虑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自觉提高权利意识。基于此,只要我们建立起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使其成为农村的主导性经济模式,也就具备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社会基础。6.增强国家法的亲和力。立法机关在指导思想上一定要树立起农民权利保护意识;在立法程序上要贯彻群众路线,让立法走向民间,走入民众;在立法技术上,必须考虑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薄弱的法治传统,注意国家法是否与民众的习惯心理和行为合拍。唯此,才能有效地反映农民的呼声。

总之,要消除几千年来封建意识在农民思想中的积淀,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对农民的法律教育就不能是一次性的。法制教育要在内容更新的基础上反复进行,使农民能够适应更发达的经济条件下的法制环境。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与其自身素质、社会环境都有直接关系。在改善农民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的外在环境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市场意识和法律意识结合起来

篇2:关于法律实践报告

法律思考

09秋法本

二〇一一年九月

我就职于阳曲县黄寨镇,与黄寨镇司法所同志一同进行了近3个月的社区矫正专项工作,感触颇深,因此对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以阳曲县黄寨镇为例,我认为黄寨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尚且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见解。

一、基本情况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2007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太原市六城区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10年1月,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县全面推行。

二、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黄寨镇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矫正体系,严格按照《太原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进行实施工作,目前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了工作。

(一)建立了组织机构网络

黄寨镇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综合协调处理矫正工作,各派出所、司法所确定了专人负责,各村委会还确定了一名社会志愿者和一名监护人。

(二)制定了方案与相关细则 我会同黄寨镇司法所等有关人员,按照上级相关精神制定《黄寨镇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配套制发了《关于做好社区矫正对象衔接工作的通知》和《黄寨镇社区矫正工作若干规定》,就社区矫正的每个工作环节、矫正对象衔接等进行具体细化,明确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三)充实了基层司法所力量

黄寨镇积极为社区矫正工作解决财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为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司法所每月工作例会加强司法助理员及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四)凝聚了政法各部门的工作合力

配合县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的具体行动,真正的明确了分管领导负责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相关事宜的协调处理,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专项摸排核查行动,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五)强化了矫正对象的个案管理

注重个案矫正,对每名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一人一案。每月要求矫正对象书面思想汇报一次,电话汇报四次,集中教育学习两次,公益劳动两次,对矫正对象实行定期考核、分类施教。

(六)创新了矫正工作的有效形式

黄寨镇结合实际,按照上级安排突出了两种社区矫正工作形式。一是针对矫正对象因生活出路要求外出就业问题,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二是针对矫正对象奖惩兑现落实问题,黄寨镇召开了研讨会,积极听取矫正人员周围人员的意见,制定严格的奖惩体系、体制。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社区矫正在我镇乃至全市还刚刚起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属于“摸的石头过河”,需要不断规范、完善。在调研中,我发现目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立法滞后,工作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立法滞后,是制约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一处瓶颈,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直接影响着社区矫正开展的好与坏。到目前为止我国社区矫正还没有单独立法,相关的法律也很少涉及有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公安机关是执法主体。鉴于缺乏法律根据,司法部门感到在具体工作时缺乏强制力,不能积极有效地抓好工作。黄寨镇司法所在第一次召集矫正人员进行例会的时候,30%的人,无故不来参加,其中极个别人员采取回避的态度,究其心理,无非认为社区司法所的作用不明显、权利不大。

(二)经费困难,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社区矫正是一项新型的工作,其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没有建立经费运行保障机制,各项开支均由司法局等单位和乡镇、村委会自筹,虽然涉及单位都很重视,但普遍感到这方面压力大,负担过重。

(三)专业人手紧缺,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黄寨镇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与县公检法司和镇派出所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每名矫正对象至少有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责任人,另外还有一名社会志愿者和一名监护人协助矫正工作,应该说人员已经不少。但真正精通业务的专业工作人员少,一线的工作人员业务相对不熟,学习、培训机会也不多。尤其是相关心理学知识匮乏,无法做到更好的矫正工作。

四、建议与意见

社区矫正工作是赋予司法行政机关一项崭新的工作职能,在我镇开展近一年得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使这项工作今后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更好为维护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服务,我建议:

(一)强化宣传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对轻微犯罪分子特殊、特定的执法活动,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要通过会议、新闻、报纸、标语等各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意义,让各地各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掌握相关的政策规定,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要积极宣传矫正对象接受教育管理、认真进行改造的典型,促使其他矫正对象放下思想包袱,端正思想态度,主动配合矫正改造,在社会营造浓厚的帮教氛围。

(二)夯实基层基础

从本质上看,矫正对象的身份仍然是罪犯,他们接受社区矫正其实还是在服刑,是在社区内服刑,大量的工作落在村委会身上,加强村委会建设就成为能否做好社区矫正的关键。要使村委会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工作的合力和良好的氛围。要在社区积极营造充满爱心、宽容的矫正工作环境,为矫正人提供情感支持和各种必要的帮助,形成人性化管理模式。要明确精干的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并保证起码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使他们安心帮教,做实做好矫正工作。

(三)抓好业务培训

目前,省、市已就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了多次培训,要在继续重视抓好这些培训的同时,把重心下移,重点抓好象村委会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除了送出去学、走出去看以外,要利用本县各种相关会议,组织他们学习,请本县专业人士授课,以会代训。同时,经常组织大家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观摩,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实际效果。

(四)搞好协调配合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全县公检法部门以及单位、乡镇、村委会要按照法律及相关规定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更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及时有效地处理社区矫正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各部门、单位之间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与其它部门取得联系,沟通情况,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其它相关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同时把矫正工作相关情况及时通知司法机关,切实维护司法机关在这项工作上的权威性。

(五)加大经费扶持 社区矫正工作既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更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一定的投入。目前社区矫正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各相关单位及乡镇、村委会自行解决,财政根据情况不定期地适当补贴,这远远不能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议将其纳入县财政预算的总体框架,每年定期定额拨付给县司法局,在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组的统筹安排下合理使用,并重点用在矫正宣传和各村委会建设上。同时广开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向社会热心人士、单位和企业募捐,建立社区矫正基金。

(六)加强行政立法

社区矫正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立法滞后,工作人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后援,建议逐级向上反映、呼吁我国相关的法律尽快制定颁布。立法中,要充分考虑到现在社区矫正试行工作中的实际,借鉴已取得的经验,提高矫正工作的实效性。如在矫正对象的奖惩问题上,矫正对象需要减刑的,考虑到这些人大多属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轻微犯罪分子,其服刑时间也相对较短,我们建议除个别特殊情况或法院判决另有说明的以外,其减刑的综合意见由县一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作出,直接报相关的法院批准,不要一层层、一级级地多头上报审批,减少层次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篇3:关于法律实践报告

一、法律实践中货币账户质押主要存在的问题

1. 担保协议约定的担保方式不明确

货币账户质押实践中主要存在于房地产开发商与银行之间, 开发商为了获得银行对房屋销售的支持, 往往愿意为按揭购房者提供阶段性的担保, 而应银行的要求, 该担保方式主要是货币账户质押担保。因此, 开发商与银行之间签订的担保协议, 从当事人双方本意上来讲, 是质押担保。然而, 由于双方对权利实现方式及责任承担方式考虑的较少, 协议往往约定由出质人承担连带责任, 同时没有突出对质押货币账户资金的优先受偿这一权利实现方式, 因此造成协议约定的担保方式不明确, 从而带来质押无效的法律风险。

笔者就曾经遇到类似案件, 双方当事人在担保协议中约定, 由开发商将一定资金存入银行账户, 用于担保按揭购房者按期偿本付息, 但是, 该协议却又约定了出质人承担连带责任, 同时没有约定质权人对货币账户中的资金拥有优先受偿权。后双方发生合同纠纷诉至法院, 法院根据责任承担方式, 判定银行质权不能成立, 造成银行资金损失。造成这一问题的浅层次原因在于双方在签署质押担保协议时, 对质押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出质人承担责任的方式没有考虑清楚, 将货币账户质押担保与保证担保相混淆;而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双方当事人对物权法定原则认识不足。实践中, 抛开担保物权法定的原则, 而随心所欲的自由创设担保方式, 导致货币账户质押实践操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及形式要件, 最终导货币账户质押担保偏离本意, 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就在所难免。因此, 实践中对物权法定原则一定要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 并忠实遵守。

2. 货币账户权利凭证未移交导致质权无效

我国《物权法》设置了两种质押担保, 一种是动产质押担保, 一种是权利质押担保。《物权法》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质权自出质人交付质押财产时设立。”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 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没有权利凭证的, 质权自有关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由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不管是哪种质押, 都需要出质人将出质物或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 达到占有转移的法定条件, 如果没有交付, 则质权不得设立, 债权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 也不得对抗第三人, 更不可以对抗法院的执行文书。

而实践中, 很多当事人在设置货币账户质押时, 并不能做到资金或者账户权利凭证占有转移, 更多的是出质人将资金存入自己在银行开设的账户, 银行对该账户进行特别管理, 但这样一来, 就存在货币账户质押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问题。当出质人在银行开设账户后, 并将资金存进该账户, 则该账户有两个构成要素, 一是账户中的款项, 另一是账户权利凭证。质权是否设立, 就应该从这两个要素是否存在占有转移进行分析。首先, 从存款行为来看, 出质人将资金存进自己名下账户, 而非质权人账户名下, 更没有将款项以实物的形式交付给质权人, 所以, 出质人存款行为与任何普通人存款行为并无区别, 是基于存贷关系产生的再普通不过的存款行为, 而存款行为不属于质押担保规定的交付行为。其次, 货币账户质押担保法律实践中, 出质人通常也没有将账户的权利凭证, 如存单、银行卡等交付给质权人, 由此造成权利质押担保因权利凭证没有交付而不能有效成立。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当事人对担保物权法定的认识不足, 但同时, 立法不完善也是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五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 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该条虽然规定了货币账户可以质押, 但对占有转移如何进行以及占有转移如何由第三方公示没有明确规定, 这也为货币质押担保实践操作造成了些许困扰。因此, 完善货币账户质押担保法律制度有其必要性。

3. 提供担保的资金因为不能特定化导致质押权存在不能设立的风险

实践中, 开发商与银行在签署的货币账户质押担保协议中, 会约定开发商应按购买该协议项下房屋产生的购房贷款余额一定的百分比缴纳保证金作为质押, 存入保证金账户。由此可见, 该账户中的资金额会随着贷款购房者按揭贷款数额的增加而增加, 资金额也会随着购房者的还贷行为而减少, 该账户中的资金数额会一直处在变化当中, 这使得该账户与其他账户相比没有突出特性, 实践中很难区分这种账户与一般银行账户。提供质押担保的款项因为数额变化而存在不能特定化的问题, 由此导致质权可能存在不能设立的风险, 出现该风险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五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特户、封金、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 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该条规定虽然认可出质人可以以货币账户为主债权提供质押担保, 但对用于质押担保的货币账户如何特定化却没有做出说明, 这容易导致法律实践中的混乱。

4. 担保协议可能因违反流质禁止条款导致质权不能设立

在开发商与银行签订的质押担保协议中, 银行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 往往会在协议中约定, 当购房者不能按期偿本付息时, 银行有权直接从货币质押账户中扣除相应的款项, 以保障银行的权益。然而, 银行在质押担保协议中提出该条约定, 看似更有力的保护了银行的权益, 实则使银行的质权面临着因违反法律规定而不能设立的巨大风险。因为我国担保物权具有法定性,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权法定, 这就禁止了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的权利。《物权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质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 不得与出质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质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这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流质禁止条款。依据该条规定, 银行与开发商之间约定当购房者不能按期偿本付息时, 银行有权直接从货币质押账户中扣除相应的款项, 该约定明显属于担保中的流质条款, 不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质权不得设立。这种情况的出现, 其实还是由于双方对质押担保的法定性理解不足造成的。

5. 货币账户质押的自由创设导致债务人恶意逃债

前面提到的几个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大量存在于货币账户质押担保中, 如果不能够严格依照法律判断质权设立与否, 轻则容易导致账户质押担保协议的出质人逃避债务, 规避法律责任, 重则有可能架空我国有关强制执行执行的法律规定。实践中, 确实存在债务人与银行或者其他第三方倒签质押协议, 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债权, 甚至于对抗法院强制执行工作。因此, 必须严格依据法律, 对货币账户质押的效力进行判定, 否则就是对双方当事人自由创设担保物权的认可, 也使得任何一起涉及执行银行存款的案件, 银行都可以通过与储户倒签质押担保协议的方式, 阻止执行程序, 这种做法将很容易帮助债务人逃避法律责任, 也将架空执行法律制度, 后果将不堪设想。究其原因, 还是在于缺少货币账户质押担保公示制度, 该制度的缺失, 为恶意逃债行为创造了一定条件。

二、避免货币账户质押法律风险的建议

1. 规范协议内容, 严格遵守权利质押担保的法律规定

规范货币账户质押协议内容, 其实质就是要双方当事人认清楚权利质押担保的法定性, 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确定合同内容。实践中任意创设担保物权的做法, 看似对质权人的权益更加有保障, 实则损害了质权人的权益。因此, 在制定货币账户质押协议时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利益绝对安全, 而任意创设法律没有规定的或者与法律规定相违背的担保物权。遵守法律规定, 就要明确权利质押担保质权设立的有效性、出质人责任承担方式法定性以及流质禁止的强制性。

2. 规范货币账户质押担保行为

在货币账户质押协议签订后, 应该依据合同约定, 诚实行为, 不要轻言君子协定必然会得到遵守, 而使合同履行走样。要避免权利凭证不移交、账户资金监管不到位等情况出现。如果不能规范担保行为, 合同约定即便再完善, 不规范的行为仍然可以使质权不能有效成立, 从而使货币账户质押担保流于形式, 导致质权人优先受偿权受到质疑从而造成损失。因此, 规范货币账户质押担保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3. 完善货币账户质押担保法律制度

从上面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缺少权利质押公示制度, 容易导致债务人与其他第三方以倒签货币账户质押协议的方式逃避法律责任, 也使得与银行之间存在重大利益的一方, 通过与银行倒签账户质押协议而逃避法院的强制执行。因此, 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质押登记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双方当事人通过向第三方的质押登记机构进行质押登记, 一方面使得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能够弥补法律漏洞, 最终会在全社会建立起高度可信的质押制度, 从而促进经济生活的良性运转。

三、结束语

货币账户质押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部分原因在于当事人对法律规定理解上的偏差, 部分原因在于立法不完善。因此, 要较好的实现货币质押担保法律规定的社会价值, 除了在实践中要规范质押协议以及协议履行行为, 同时还要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确保货币账户质押功能价值的实现。

摘要:货币账户质押属于质押担保分类中的权利质押, 有其特殊性。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对货币账户质押理解不到位以及法律相关规定不完备, 阻碍了货币账户质押法律功能的实现。本文对法律实践中货币账户质押所出现的问题做一分析, 并对如何使货币账户质押规避法律风险, 更好地实现其法律价值提出建议。

关键词:货币账户,质押,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宾爱琪.商业银行信贷法律风险精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篇4:关于法律实践报告

关键词:中职法律 课堂教学 生命的活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42-01

作为实施就业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起从法律的角度处理相关问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中职法律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情感取向出发,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出课堂生命的活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诱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

1 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心理情绪

托尔斯泰说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职法律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直观、生动、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中职法律呈现出美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心理情绪,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趣盎然地掌握法律知识。在教学《环境保护法》时,我们先给学生播放关于环境污染造成的令人触目惊心视频片段,通过视频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深化了学生对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法律的心理趋向,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变得充满活力和精彩。

2 根据学生专业特征,有针对性的相机整合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繁多,不同的专业对法律知识要求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中职法律教学的内容设置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更多地考虑实用性,实现内容与专业特点的统一、教学内容与人才市场的零距离对接。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和强化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的特点。如财会专业,重点突出《会计法》《税法》《经济法》;食品加工专业重点突出《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其次,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不破坏教材基本体系的前提下,对统编的法律教材相机进行艺术处理,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和梯度。如对于《民事诉讼法》中的复杂程序进行必修和选修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然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法律知识对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法律知识的学习有效提高学生服务地方的综合素质。中职法律教师应该仔细摸清所在地区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对法律素质的特殊要求,编纂以地方岗位需求为准则的法律校本教材,使法律教学凸显本地区的社会性特征和区域特性。

3 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适应中职生求新、求变的情感趋向

当代中职生视野广泛、思想开放,内心充满着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和欲望。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理需求、感性取向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特别要注重对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多样,呈现课堂教学的直观生动、形象有趣。在讲授《保险法》“车辆事故的保险与理赔”时,我们课前设计了如下内容的flash课件:林某开车上班,在十字路口绿灯状态正常通过时,与骑摩托车抢红灯的李某相撞,林某的汽车和李某的摩托车都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李某的腿部骨折。林某、李某和保险公司就责任认定、车辆理赔和第三者保险理赔发生了纠纷。富有真实感的动画片段,将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了具体的相关案例,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实在、有内容,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教师因势利导开展法律规范讲解,理清其中的多层法律关系,确认双方的责任及保险理赔的范围。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调整、更新,有利于学生的情感认知,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化因子。

4 开展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历史的情感投入

现代职教理论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因此,中职法律教学应该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提升课堂活力的突破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发现和解决问题為主线,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深化学生独立学习法律的情感投入,使学生学会在快乐的心态中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教学合同法“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这一条文时,我们没有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而是先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教材,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下案例让:王某欠李某20万元货款,到期不能偿付,原因是徐某欠自己30万元货款没有偿还,导致自己失去偿还王某债务的能力。徐某是否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直接从徐某处追讨欠款?合作探究不仅加深学生对“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理解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愉悦学生自信学习法律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有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个中职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着成功,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个鼓励、一份肯定。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进而快乐地学习,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度及自身条件建立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法律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法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欣赏、发现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突出评价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法律的情感体验。

激发出法律课堂生命的活力是中职法律教师孜孜追求的教学境界。我们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让法律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徐秀玲.优化中职法律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J].西部职教,2009,11.

[2]田宏达.让中职法律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篇5:关于法律实践报告

土地是国根之本,没有土地就没有粮食,我国是人口大国没有粮食将是什么样子!但近年来由于政府监管不力等原因,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地现状,特点和规律,减少土地流失,针对目前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案情

2013年3月20日至25日,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等方式随机对全国五个乡镇10个村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农村土地存在违法、非法使用现象。

二、关于本文拟对问题特点展开分析:

(一)违法使用土地主要在广大农村和城乡集合部占现有土地的30%

(二)农民在承包土地上私自种植非粮食植物(比如栽树)或农田改为鱼塘和建房,政府存在划地漏洞,开发商圈地;

(三)外出打工,年纪大的农民违法使用土地的占40%,由于左右栽树无法再种植农作物的占20%,政府以及开发商占40%;

(四)违法使用土地、非法占用土地居高不下,据调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口老年化越来越重在自家承包地栽树和其他农业行为的也会越来越严重,政府为了加大开发速度也会不断的占用农田,开发商利益驱使圈地也会越来越大。

三、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的危害

(一)粮食减少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与自然灾害相比,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造成粮食的损失更为严重,据统计分析,(按一村民小组)有60亩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按每亩每年500公斤粮食计算,一村民小组每年就减少30000公斤粮食。所以说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是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企业向农村转移,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向农业环境蔓延。违法使用土地使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间接影响气候。

(三)粮价飞涨

由于非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产,直接导致粮食涨价。

四、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原因分析

1、无法农作物种植,由于承包人土地少种地已不能满足家庭开资,只有离地外出打工,土地要不栽树挖塘,或托付亲友做非农业用途。

2、不能农作物种植,由于承包人年纪大已不能农业种植。

3、无奈放弃农作物种植,由于承包人的土地左右原因自己的土地已无法再种植农作物。

4、政府划地,由于政府规划。

5、开发商用地,由于利益驱使圈地。

五、对策

(一)法制宣传。

加大土地法等相关法的宣传,做到每个村民及村干部,乡领导,以及政府,开发商,都要知法,懂法,依法。

(二)依法执法。

加大打击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使用土地和非法占用土地的个人和集体。

(三)优化土地承包,有效合理的利用土地。

根据目前现况让所有进城农民回乡种地是不可能,只有现在把农民的土地集中成片以及承包人名义自愿的情况下转包给他人(不改变种植结构)开发商不开发的地要无偿还给原先农民,政府谨慎划地。

(四)加大农业投

篇6:法律实践报告

参加时间:2010年11月3日

地点: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法院

方式:民事诉讼法庭旁听

内容:

原告:张龙琴,女,汉族,39岁,个体工商户,住西秀区东山路10号2栋1单元附1号。

被告:唐培合,男,汉族,1967年12月6日生,个体户,四川广安人,现住西秀区牟家井。

被告:唐杨梅,女,汉族,1991年3月16日生,个体户,四川广安人,系被告唐培合之女,住址同上。

诉讼请求:

一、请求判令二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

二、请求判令二被告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各项费用共计28073元。事由:

原告张龙琴在2010年1月30日下午3时40分许,在自家西秀区新大十字地下商场25号铺面经营。自家的客人因和自家售货员价格未谈成,转进被告经营的23号铺内。被告唐培合的儿子就辱骂原告家售货员,双方遂发生争执。被告唐培合的儿子准备动手打人,由于原告朋友钱武正好经过,经钱武劝解,双方分开。在争执时,被告唐杨梅赶往同为被告家经营的46号铺里通知了被告唐培合。钱武在走到地下商场火车站方向出口时,被赶来的唐培合一家堵住,围住殴打。原告张龙琴听说后赶往劝阻,被唐

杨梅殴打在鼻子上,之后被唐培合摔倒在地,头部撞到地面,脸部被划伤。之后张龙琴报警,同事地下商场保安闻讯赶来把双方劝开。原告张龙琴在安顺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4天,经法医鉴定属于轻微伤,脸部留下疤痕。之后张龙琴到贵阳医治去除脸部疤痕花费5000元,共要去5次,每次连同陪护人员交通费共160元。被告的行为已经被公安机关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组织的调解中,被告愿意赔偿原告5500元,原告没有同意,调解未成功。现在起诉到法院。

过程:

此次开庭为本案的法庭调查阶段。开庭前,由书记员宣读了法庭纪律:

一、当事入及其诉讼代理人和旁听人员必须听从审判长的指挥。

二、审判人员进入法庭和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宣告法院裁判时,全体人员应当起立。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须站立发言。

四、开庭时,当事人及代理人以及旁听人员须关闭手提电话、传呼机以及其他通讯用具。

五、审判庭内所有台面不准摆放饮料;法庭内不得抽烟,不得乱扔垃圾。

六、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1、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2、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3、不得发言、提问;

4、不得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七、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

八、对于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审判人或独任审判员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没收录音、录像和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对于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宣读完之后,审判长宣布开庭。审判长先确定了原、被告双方及其代理人是否到场,并告知原、被双方及其代理人权利、义务。之后由原告方代理人陈述诉讼事由、诉讼请求和理由。原告代理律师陈述了上面所述的事实经过,并着重说明了去贵阳整容去疤痕的过程和由此产生的费用,大意是一共要去5次,到目前为止一共去了两次,情况比较稳定,医生建议做某些医疗项目,每次去要有人陪同,到贵阳之后因为医院偏远,只能坐出租车等等费用产生的原因。最后原告提出了请求法庭判令二被告唐培合、唐杨梅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到贵阳整形的交通费、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各项费用共计28073元的诉讼请求。被告发言时,也叙述了被告方的事实经过,并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了质疑和异议。但未提出反诉。被告方主要指出,虽然当时原被告双方确有推搡,但是原告脸部所收伤害并不是被告唐培合推倒所致,在商场保安劝解之后,双方就各自散开回自己的商铺了被告唐培合并没有推倒原告张龙琴的行为。被告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调解时同意赔付的5500元已经是合理水平。审判长总结了案件争议焦点为被告是否作出了导致原告受伤的行为,原告提出的经济赔偿条件是否合理两点内容,原、被告双方均没有异议。审判长提出以以上两点为法庭调查重点中心进行证明。之后开始庭前质证。首先原告方提交了西秀区南街派出所对被告进行处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当时的伤害照片,之后提交了医院开据的伤害认定书,医疗费发票,到贵阳医院整容的路费发票、医疗发票,等和案件相关的证据。被告提出,西秀区南街派出所进行的处罚决定书只能证明当天原、被告双方确有推搡,并不能证明原告的伤是被告推到所为。医院的伤害认定也只能证明原告的伤情,并不能证明被告与之有关。至于到贵阳治疗所产生的路费,医疗费,因为事情发生在2010年1月,开庭时为2010年11月,时隔10月之久,并且在西秀区派出所调解之时原告并没有提出相关要求,所以不能认定此费用是治疗伤痕所产生,而且也不能证明伤害是被告所为,对此提出质疑。至此,原告证据提交完毕。轮到被告提交证据,被告主要提交了西秀区南街派出所的处罚决定书,并指出决定书中并未提到被告导致原告受伤的事实经过。之后又提交了新大十字地下商场保安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的所作的证言,其中并未提到被告推倒原告导致原告脸部受伤的事实。原告对此并没有质疑。确定完证据之后,法庭分别传唤了两名证人到庭前进行询问。在分别告知了证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承担的责任之后,证人开始陈述。第一位证人是原告张龙琴在新大十字地下商场的商铺原来的售货员。既是事实陈述中提到与被告张培合的儿子发生口角的售货员。证人陈述了当时他与被告

张培合之子发生口角之后,双方被原告张龙琴的朋友钱武劝开,各自回到了商铺中。之后老板原告张龙琴听说钱武被被告一家围住之后就赶紧赶了过去。被告代理律师向证人提问,问证人是否看到被告唐培合推倒原告张龙琴致使其受伤。证人陈述说,当时因为要看店,她并没有跟着老板原告张龙琴一起过去钱武处,但是之后原告张龙琴回到商铺时脸上就受了伤。被告代理律师又问,原告离开店铺到原告回到店铺之间有多少时间。证人说大概有10多分钟。被告代理律师表示没有问题了,证人随即下庭。被告代理律师表示,证人并没有目击被告推倒了原告,不能证明被告有导致原告脸部受伤的行为,原告与被告发生推搡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而原告离开店铺时间有10多分钟之久,原告完全有可能是自己受的伤,与被告无关。第二位证人是当时在场的原告朋友钱武。钱武主要叙述了当时原告张龙琴赶来之后和被告一家发生口角,但并未动手,原告张龙琴要钱武先走。钱武走时原、被告双方还没有各自回自家商铺。被告代理律师只问了证人钱武是否亲眼看见被告唐培合推倒原告张龙琴的事实。证人钱武表示并未看见。接下来,审判长就上述证据作出总结,并确定了已经证明的证据、已经认定的事实。审判长就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的焦点做了总结,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情况表述了看法,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并询问了双方当事人的和解要求。被告唐培合表示,他在西秀区南街派出所所做调解时答应支付5500元,现在在这个基础上最多增加到8000元。而原告张龙琴表示被告至少需支付其25000元,不然不愿意和解。最后就调解没有达成一致,审判长宣布休庭。这次的庭审程序合规,过程合法。审判长的执法专业性和双方律师的职业性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法庭的公平、中立性在一桩普通的民诉案件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次案件中,法院并没有设置陪审员,当事人也没有提出人员回避。审判长在最后的调解中,也就当事人双方做了合情合理的调解建议,法律不外乎人情,能做到感性和理性并存,在法律之外能做到融合人情,是法律人最难做到的事情。

篇7:法律实践报告1

1、法律部门:无

2、法律文本:《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3、具体条目:

现行的刑法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惨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款。

刑法修正案

(八)其中删除了“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的“拘役”,意味着食品安全犯罪最低也将判处有期徒刑;对于罚金没有规定数额上限。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4、实际问题:我国现在面临着饰品方面相当严重的问题,在最近发生的染色馒头、双汇瘦肉精、毒生姜以及以前出现的毒大米、人造猪血、毒奶粉等问题,一件件的的事实说明中国现在在食品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都与我们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这些相关的问题时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本身的合法权益。

5、实践体验报告:

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有数种药物被称为瘦肉精,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因为考虑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各国开放使用的标准不一。

毒奶粉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影响很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凸显了我国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食品安全不仅作为一种法律义务,也作为一种社会义务,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义务性范畴。如前文所述,食品消费仅仅作为整个消费领域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因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整体中,食品安全也从属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上述所列举的食品安全问题,早已触犯了《刑法》 《食品安全法》,执法者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相关的人员给予严厉的查处。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能够得到保障和实现,是保障消费者人权的应有之义。食品安全不仅仅表示着一种状态,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法律化的社会义务,这种义务的主体是全社会的经营者、政府和消费者组织,义务的相对人是消费者,食品安全的目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所以,同时食品安全本身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种必然要求。

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一是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二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人人都要自觉把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作为大学生,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在报纸电视上把坑害消费者的商家曝曝光,让大家都不去那儿买东西,这才能让商家害怕,才能维护更多消费者的权益。除了曝光典型的案例,还可以建议监管部门在电视上、报刊上定期对产品质量抽检,并将结果进行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或者积极举报,让大家积极监督。或者我们在受到损害时,可以找经营者交涉,或到行政部门申诉,或者上法院打官司,最理想的是建议政府建立鼓励投诉的政策,尽快出台最低赔偿金制度。

篇8:关于法律实践报告

目前国内教育理论界关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问题, 已有高度的共识。几乎所有高校都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 力求解决"基础"课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 取得了不少成效和经验。但由于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差异, 导致在实践教学目标、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不同, 导致很多研究结果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 比如:在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 看起来五花八门, 形式多样, 但却比较零散, 缺乏统筹、贯通和配应, 难以发挥整合效应和综合教育功能。而且我们学校由于上"基础"课的学生多, 班额大, 教师数量相对少, 经费又相当有限, 所以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课堂外的教学实践难度非常大, 即使做了因为缺乏监督, 也是流于形式。因此, 从实际出发, 探索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模式, 对于全面实现培养目标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

1"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 实践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学习知识。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 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 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 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 重点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心理健康等问题, 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使他们在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中把抽象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

(二) 培养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 可以培养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等。

(三) 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素质。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把理论内化为品质。例如, 通过现场模拟演练的方式设定情境, "假如你去ATM机取款, 要取100元, 结果吐出来1000元, 怎么办?"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2"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 "照本宣科", 并拓展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应该紧扣教材的主要内容, 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 在现实社会中学会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二) "投其所好", 并引领时代潮流。

学生阳光、乐观、充满朝气;他们爱国爱家爱社会。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情更感兴趣, 因此选择的材料离学生的时间越近越好, 这样使学生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一定要联系当前实际, "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遇到老人摔倒了, 你扶还是不扶?"。

3"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

实践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不断探讨和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一) 在课堂上可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辩论、表演小品、情境再现等方法。讨论时指导大学生算算大学期间时间、经济两笔账, 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勤俭节约, 珍惜亲情, 尊重父母。在爱情问题上辩一辩: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讲法律时可以搞一次模拟法庭, 由学生自己选择要扮演的角色, 对诉讼的程序就能初步了解;情境再现:过马路你选择所谓中国式还是德国式?"

(二) 课下指导大学生就当前社会或校园内的某些道德或法律问题进行调查, 研究, 例如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就业观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等, 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 提高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 进行一次社会服务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 或者公益活动, 然后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出来, 进而达到发现自己价值、认识自我价值, 不断完善自我的目的。

总之, 实践教学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 要注意根据要求采用适当的实践方法, 进而帮助大学生将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法律实践, 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刘爱玲.《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与团学活动结合之路[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02:75-77.

[2]杨晓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问题研究--以高职院校思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团结合研究[J].现代交际, 2014, 03:190-191.

[3]申艳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08:154-155.

上一篇:分辨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车主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