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2024-04-19

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共8篇)

篇1: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涵及其问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涵

(二)传统高校后勤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与任务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任务

(三)影响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问题的剖析

四、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五、结语

参考文献

篇2: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工作被动等问题,在这种的状况下,为更好地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我院后勤集团开始探索后勤管理的新出路——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六个春秋,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我 们在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加服务项目之间产生的矛盾(差距)?如何在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怎样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后勤改革,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达到师生满意、学院领导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市场企业竞争中,各方实力相近似时,那么,其成败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注重细节管理。为用户提供同样的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更深入,更周全,更细化,市场自然会被你占领。因此,后勤的细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的发展与生存打开了一道大门。

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细化管理,规范后勤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优质服务标准,使每一位后勤员工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优质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年来,我们在集团内部管理过程中,按企业化管理标准,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各项规章制度,覆盖了后勤各工作岗位,而要真正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抓起,做艰苦细致工作。“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重视细节,研究细节,关注细节,解决细节,注重细小工作的积累,才能够达到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那么,高校后勤的细化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后勤各项管理工作制度

在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规范。随着后勤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后勤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细化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切切实实做好此项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细化岗位职责

将后勤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细化岗位责任,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考核,促进后勤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2.细化服务标准 就是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校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长久的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同时,细化服务要与集团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提升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高校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促进后勤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我院后勤集团膳食中心在保障全院正常用餐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与师生的交流,广泛征求师生对饮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到部分师生在体检中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于是,立即组织人力在食堂内增设了低盐、低脂、无糖菜肴售饭窗口。又如,为方便患病师生的用餐,建立了病号饭登记与送餐服务。正是这样的点滴细节服务,为后勤服务质量增添了几许光彩,受到了用餐者的好评。3.细化员工培训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之符合后勤集团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使之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细化员工的培训机制,是解决以上两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们各中心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把员工的技能培训列入重要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也定期组织岗位技能深化培训,不断制定出新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员工的服务技能;对后勤集团管理干部的培训,主要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在今年集团开展读一本好书《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动中,集团中心主任纷纷结合本职工作写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到受益匪浅。

二、狠抓制度落实,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都将是一纸空文,也就不能为后勤管理做用。因此,制度细化后,要狠抓制度落实。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如何开展后勤服务标准细化后的制度落实工作,我们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后勤工作岗位上不断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的尺子。服务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后勤工作在师生心中的形象,转变服务态度让师生们感到服务的温馨,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师生与后勤员工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其次,服务态度转变了,服务项目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不能因此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继续深化细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坚持常抓不懈。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质量是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客观考核,高质量的服务自然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最后,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而没有实践工作的本领,是不可能成为师生服务的工作者。一流的产品,产自一流的技能,技能是高校后勤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想使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开展后勤服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后勤各工作岗位上,培养技术能手,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开展一专多能,能处理应急事件的较全面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集团和各中心分别设置了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集团办公室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查证核实的问题,依照集团责任追究制度,记录在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布,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目的是依靠制度来规范后勤工作,确保后勤各项服务落到实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项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内部管理,在现行的后勤体制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细化内部管理,始终坚持高校“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后勤管理处处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遵照校党委的要求,我将2003—2006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师生员工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的批评,帮助。

三年来,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思想和工作逐步适应的过程,我认真履行自己 的职责,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勤奋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欢迎登陆文琦秘书网站 http://)

一、校长办公室工作的回顾

2003年元月-2005年元月,在校办担任负责综合接待的副主任期间,参与了防控非典、人大选举、更名及更名庆典等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校办工作的经历使我接触了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局观念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后勤管理处工作的回顾

2005年调任后勤管理处处长兼后勤国资直属支部书记后,我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牢记坚持为教学科研,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全心扑到工作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通过努力,为学校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具体如下:

(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身作则,强化服务意识,全处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明显提升。

我组织全处人员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处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结合岗位职责,强调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充分发挥了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处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后勤服务标准,代表学校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实体的工作。一年多来,对学生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饭菜质量与价格、服务态度进行了多次检查,监督,排除了食品安全隐患。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对内协调两集团深挖潜力,不断规范后勤服务,精心安排,确保了2005级近9000名新生入住,保证了师生学习生活秩序正常、稳定;对外与太原市水资委、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煤气公司、供热公司等部门协调,为学校争取了政策,节约了资金,保障了生活秩序。如去年冬季,我校的煤气供应形势非常严峻,师生员工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处及时向省、市人民政府反

或映,并采取调整浴室开放时间、增加部分电加工餐饮设备、根据气源供应随时生产等措施来保证师生的正常就餐,以最大努力保障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 任劳任怨,甘作为师生服务的老黄牛。去年,我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职工住宅调配工作在全校教职工的关注中拉开了序幕。我带领全处同志认真调研,先后召开房管会8次,修订了《中北大学住房条例(暂行)》;制定了《新南区住户手册》、《装修管理规定》等办法,对新南区住宅的物业、装修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冒着酷暑,使近500名教职工高高兴兴领取了新房钥匙,有力维护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耐心走访了所有的拆迁户及遗属;虚心征求了引进博士、教授的意见,汇总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全校公布房源、人员情况,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对、纠正,圆满完成了住房调整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三)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履行工作职责。

我认为,后勤工作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上任伊始,我改革了校园保洁工作模式,既为80名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又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提高了保洁水平;加强了对单身公寓、学生宿舍、公共场所、办公教学区的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如改造线路、增加照明、疏通安全通道等,目前,所有单身公寓一改过去楼道内堆放杂物,脏乱差的状况,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着勤俭办学、节约高效的原则,协调公交公司托管了学校班车,安全、准点、舒适地完成了市内教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运送任务,学校节约了资金,职工乘车比以前舒适了,教职工普遍反应良好。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2005年完成维修改造工程多项,涉及实验室改造、教学办公场所改造、水电线路改造、道路改造和校园绿化,所有工程均按期完工,接受了审计处的审计,确保了全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创建节约型校园是学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我指导开展了节能宣传月活动,并实施了澡堂刷卡系统改造,有效减少了水、煤气用量,仅此一项可为学校每年节约经费60多万元;对我校的磁卡售饭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我校的餐饮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强了后勤部门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后勤管理处网站的开通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网站已受理近1000封师生来信,并被评为“最佳网站”;编辑了11期《后 勤工作通讯》,大力宣传学校后勤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改革成果;多次召开了学生伙食委员会、公寓委员会和单身职工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师生需求,不断改进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奉献精神,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我加强了对全处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改进工作作风。2005年的几次暴雨,我处干部职工都在防汛一线,确保了学校安全度过汛期;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杜绝推诿、效率低等现象,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目前,我正带领全处同志积极引导两个集团认真巩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果,努力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创建餐饮、维修两个省级“青年文明号”窗口,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

篇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1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后, 在一些高校已没有了以前的热度, 有的甚至回到了原有的运行模式中,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 高校后勤集团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仍不明晰

在许多高校, 由于改革之初, 后勤集团的所有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都归属高校, 而后勤实体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校内师生群体。这样, 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至今只有经营权, 没有占有权、受益权和处置权, 许多后勤实体只有在运行模式上仿照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 导致实体的社会化、企业化程度底, 其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地位无法得到很好保证, 也因此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1.2 后勤集团服务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保障监控体系缺失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的建设与培育还不到位, 表现为:高校特色的后勤市场规则不完善,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运行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条块分割明显, 导致经营实体规模偏小;产权不清, 缺乏充分竞争, 致使后勤服务不够到位。

1.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学校服务公益性的结合点还没有很好的融合

一方面, 尽管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仍然很强, 除要考虑一定的经济效益外, 还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另外一方面, 为提高高校后勤服务效率, 后勤实体又必须以市场配置为手段, 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就目前来看, 这是高校后勤改革的难点所在。如何把两者有机融合, 并行不悖, 许多学校仍在努力。

2 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解析

一是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不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有的高校仅仅把后勤社会化简单的看成是为了减轻负担, 甩掉包袱, 并没有真正打算实现后勤实体的市场定位;有的则把后勤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 过于强调后勤的经济效益;有的认为, 高校后勤服务应该是纯公益性和福利性, 也有的担心后勤社会化影响正常的后勤保障,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方向产生疑虑, 从而有意无意的阻扰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划分不到位。政府、高校和后勤企业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利益的分享者。所以这三方面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效果。目前, 在许多学校, 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高校虽主张后勤社会化, 但也不希望后勤实体脱离学校的控制, 以免后勤保障不力;而后勤部门员工对改革无强烈的愿望, 主要是担心改革后原有的福利和收入水平下降, 如果改革没有较高收益和理想前景的期待, 也不会积极参与其中。

三是政府机关对改革缺位, 造成相应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到目前为止, 作为政府层面,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南, 缺乏分类指导。有的地方政府认为这样的改革与其关系不大, 缺乏动力去推动改革。同时, 在改革进程中, 涉及的资产明晰、人员分流与安置等方面也无具体的政策安排。

3 深化和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1) 加强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宣传解释, 统一认识。要着力在高校内部让所有教职工和各管理部门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改革的渐进性和长期性, 使大家在改革中, 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树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2) 正确处理政府、高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 建立起明晰的后勤资产关系。首先要理顺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 明确高校后勤产权的性质和产权结构。高校是学校后勤国有资产的占有者, 理应行使资产的所有权, 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收益也要分得相应的份额, 当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同时, 后勤实体应按照市场化模式实现对资产的自主经营, 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 追求利益最大化, 以增强后勤实体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后勤保障。政府作为出资人要发挥在改革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 加强宏观指导、政策扶持, 下力气培育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3) 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实际操作中, 各方面既要考虑高校教育规律和发展现实, 又要遵循市场规律。政府要充分考虑后勤实体的公益性, 多出台一些诸如减免税费等方面的政策, 对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服务给予适当的补贴。学校既要为后勤实体提供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 同时也要加强对后勤实体的具体指导和监控。后勤实体既要积极地以学校后勤保障为中心, 服务服从于学校大局, 又要按照价值规律, 减少成本, 实行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4: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央正式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现已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三十年间我国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改革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高校后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域,为实现高校后勤体制创新和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面推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经过30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以及不断地调整完善,我国高校后勤开始走上了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轨道,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30年间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然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和困难仍无法忽视,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处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与高校教育的公益性的关系。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其核心就是使高校后勤進入市场,使市场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而同时高校后勤又必须保持将“树才育人”作为其最根本的职能,这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本源所在。众所周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追求利润就谈不上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势要求人们具有功利意识;而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高校在与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的有偿性、慈善性、服务性活动中,需要履行公共责任,体现公益性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具有公平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更有要求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教育规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功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也是“教育产业化改革”之所以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所在。一言以蔽之,由于自身性质决定,高校后勤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使高校后勤系统体现出公益性、服务型,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拿捏好高校后勤市场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度,是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二)如何健全高校后勤的用人机制。实施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的用人机制已开始由传统的大锅饭模式向现代化企业化模式转变,这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后勤管理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后勤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然而如今的高校后勤用人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方面。

(三)如何规划高校后勤产权,使责权更加明晰。在我国高校中,相当部分的后勤实体并没有注册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全部资产属于学校,后勤实体仅仅拥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真正的所有权,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施真正的企业化管理,更加无法真正的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而另一些学校虽然对后勤实体进行了工商注册,成为了独立法人,但基本都是国有独资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界限相对模糊,无法实现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在后勤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诸如学校过多干预后勤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行为,后勤企业的经营受到掣肘;后勤企业的员工无法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企业经营,关注企业发展等等,造成了后勤企业管理权力的缺失。

(四)如何解决高校后勤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高校后勤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普遍显现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前文提到的缺乏专门的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领导和产权体制不明确的牵绊引起的 ,但除此之外,仍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在过去旧有的体制中,后勤部门隶属于各个高校,学校出钱,后勤花钱,后勤部门既没有必要也不被允许去通过服务创造利润、增加积累,从而造成其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活力。其次,许多后勤实体自身的实力比较差,由于没有获得国家的相关资质证书或资质等级较低,在残酷的市场中其竞争力极低,在某些市场领域,甚至根本就不具备进入市场的资格。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校后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一)对高校资产进行属性细分,实施分类管理。按高校资产性质可将高校内的各种资产分为服务型、服务经营型、经营服务型、经营型 四种类型,按照不同性质的类型分别进行管理。服务型资产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公共环境设施、水电暖气设施、学生公寓等。服务经营型资产以为师生提供服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为主要属性同时兼具市场经营性质,一定程度上参与市场竞争;经营服务型则以参与市场经营为主要属性,同时兼具一定的服务属性。根据不同类型的属性,选择不同的后勤实体运营方式,对于服务型实体可以选择后勤实体托管或代管,学校承担维护及服务费用的方式,如此学校能后享受服务,后勤实体则能获得相关的服务费用。

(二)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后勤实体队伍建设。高校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改革中需要:

1、开展对高校后勤在职人员相关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培训的对象既包括高校后勤的管理干部也包括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人才培训。

2、更新用人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在加强对已有人员的教育培训的同时要不拘一格的吸纳人才,人才的竞争力直接决定着后勤企业的命运,要增强对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科学的吸引人才,打破束缚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提升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

3、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绩效考核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高校后勤的绩效管理应提升员工技能和工作成就感为目标,引导员工进行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并实施自我管理。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后所有权改革。在我国高校后勤产权制动中,高校后勤资产的占有权在高校,终极全在国家,后勤只拥有经营权。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针对国有资产的处理方式主要由间接性管理和经营型管理等两种方式 。

(四)提升高校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完善高校后勤实体用人机制以及推进高校后勤所有权改革会提高后勤员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主观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更应该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发扬创新精神,进行深化的探索。譬如在推行联办模式组件跨校的集团性后勤企业,在这一点上广东省的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师范学院三校按联合办后勤的模式组建了湛江高等学校后勤集团,在各省、市、自治区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由各校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的跨校后勤集团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在资金、技术、成本等市场竞争的各个方面都完成了优化,实现规模化经营,也是提高高校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其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制约着改革的因素仍有很多,因此,及时的发现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改革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唯有改革,唯有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换的新形势、才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基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思考 [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

篇5: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摘要】医院后勤是医疗、科研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大型公立医院在后勤改革中做好降本增效工作不仅体现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更是降低医疗成本,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笔者回顾了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和现状,分析了影响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影响降本增效的矛盾问题,并从顶层机制、人员因素和基础投入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 后勤管理 降本增效

医院后勤保障体系,是集医学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环境学等众多学科为一体体的综合性课题。对于大型公立医院而言,医院后勤工作是医院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是医院各项工作和生活的物质保障。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患者医疗成本负担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落实。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医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以“社会化”、“外包化”为主的医院后勤改革深入推进,逐步打破了“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封闭体系,后勤管理不断走向市场化、科学化、专业化轨道,为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医院后勤管理如何向现代企业制度深度转型,如何在提升服务质量与降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及现状

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从宏观看,是医院要服务于社会;从微观看,就是医院后勤要实现实体化,使医院后勤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既可对内又可对外服务的经济实体。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起步阶段。早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以社会化为方向,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不影响保密和安全的前提下,将现有的信息、咨询机构、内部服务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向社会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并创造条件使其与原单位脱钩,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同时,鼓励社会服务组织承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退休人员管理和其它事务性工作,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体系,使上述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随后,以沿海城市为先行先试,医院后勤服务逐步打开闸门顺应改革,开启了部分服务外包的有益尝试。

(2)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5年开始至20世纪末,部分医院实行了以二级核算、总金额包干、内部物业管理、专项保障实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改革。后勤服务中心和后勤管理办公室开始承担具体经营和管理的职能,逐步实行“管办分离”,将例如锅炉房、保洁、绿化、车队等通过承包制推向社会,使医院内部后勤保障机构得到精简,并通过建立新的合同和分配制度,初步实现从计划经济时代不计成本的后勤服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投入产出效益的转变。

(3)第三阶段:完善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大中型城市的大型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快速发展,根据自身实际,在药品配送、护工、营养餐配送、设备维护、系统开发等更多细化领域实现了外包服务。原医院后勤职工规模采取退休、转岗分流等形式进一步缩减,主要承担监督管理任务,医院后勤实体化运作呈现全面化、深入化的特点。时至今日,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程度已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按照德国医院的划分标准,以卫生保洁为主的第一类普通服务,以饮食供应为主第二类的餐饮服务,以设备运维为主的第三类物业服务在本院均已全面社会化运营。

二、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降本增效面临的问题

公立医院社会化改革以来,医院后勤保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大部分医院的后勤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见“表1”的调查结论)。当然,服务升级价格不降按照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理论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加之物价、人工上涨和经济规模等因素,我们不能仅从成本升降简单评判社会化改革的得失成败。但后勤成本最终会要么间接增加病患负担,要么增加医院、政府负担,影响医疗事业健康发展。从医疗改革的初衷出发,要取得政府、医院、病人、公司的“四赢”格局,就必须要认清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影响成本控制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进行改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后勤保障体制机制存在局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大型公立医院后勤保障由不计成本式的国家投入到相对独立的社会化运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限于体制机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还存在许多制约降本增效的因素。一方面,与改革相联系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仍未完全实行企业方式运作。如人事关系,在次改革中,各大医院70年代从农村召录的后勤人员,原有职工子女照顾性安置的,引进骨干随调配偶子女的,征地安置的大部分都在后勤岗位,这部分正式职工薪筹待遇不低,技术文化水平不高,又不能简单推向后勤实体,?L期依存于医院“母体”,福利型后勤“养人”负担较重。另一方面,财务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还不够科学高效。后勤实体还没有真正从行政隶属关系中剥离出来,划给后勤实体支配使用的诸如房屋、设备等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资金使用、项目改造也受制于种种体制限制,不能完全由后勤实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把投入和配置,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进行效益评估,产生的整体效益也比较低。只能是模拟市场运行,或者说是“准社会化”,距离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还有一定差距。

(2)后勤保障队伍观念较为落后。大型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要推进成本核算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而为了体现部门效益和个人收入挂钩,在体现“按劳分配”或者“按贡献分配”的同时,多采用人员评定等级,开展绩效考核等手段奖优罚劣,在管理手段上也不断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而公立医院原有后勤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技术、管理能力和知识结构老化,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差,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差,观念也相对落后,由此导致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在实践中难以推行,成为影响后勤保障降本增效的消极因素。

(3)后勤保障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城镇化改革的推进,医疗需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医院的就医量成几何数级爆增,给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巨大挑战。而大部分大型公立医院具有较长的历史,多数面临后勤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后勤基础设施离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较大,建筑规划不合理、服务设施分布不科学,供水供电设施陈旧,线路管道老化等等因素叠加,使得后勤保障运行无法按照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方法进行安排和管理,一些新的节能降耗技术植入缓慢,局部改造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进行全盘规划和紧密衔接,造成后勤成本居高不下,社会化改造的降本增效还面临种种制约。

三、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降本增效的对策建议

医院后勤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降本增效课题面临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理解和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保障正常医疗、科研、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当前,改革方向仍然是要努力解决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渐进的由“模拟社会”运行过渡到真正的市场实体运作。笔者认为,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前文所述体制机制产生的种种问题,根子在于人、财、事权的纠结不清,权、责、利的不尽统一,后勤管理降本增效在种种桎梏之下,单一进行局部制度设计和管理方法改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达成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共识,其核心是明晰的财产权制度,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打破制约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本控制的种种困局,也必须要从理顺医院与后勤部门之间的关系入手,实现由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的行政关系转变为股东和企业、甲方和乙方的经济关系。简言之,后勤部门必须逐步进行产权剥离,而后由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组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在生产经营、资源配置、效益分配方面实现充分的灵活自主,从而使医院后勤以财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面貌真正以法人化市场主体角色进入市场,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科学管理制度引进植入,正真解放后勤生产力,打通医院后勤降本增效的关键关卡。

(2)重视解决人的各种问题。“人”的要素始终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医院后勤管理在人、落实在人。前文分析了医院后勤保障降本增效中人员结构、观念意识、能力素质方面种种不适应,囿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人的问题解决起来最为复杂和棘手,但必须加以渐进式的改善。其一,要强化观念意识。在后勤管理中树立主人翁意识,植入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知识后勤、资源后勤、技能后勤、信息后勤的理念,逐步强化成本效益和收入分配之间的联系,提升降本增效的全员意识;其二,要优化人员结构。关键是要把好入口,畅通出口,不再使后勤部门成为各种“安置”的兜底部门。入口方面,要量岗选才,提高标准,真正引入懂市场运营、懂企业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出口方面对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完备,能力素质的原有职工采取退休等自然淘汰方式逐步减员减负,通过持续的严进宽出实现人员换血,结构升级;其三,要加强技能培训。对于一时不能分流的中坚力量,要强化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使这部分骨干力量在解决降本增效进程中能够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这其中,能力突出的骨干甚至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转变身份,以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继续参与后勤企业经营。

(3)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在现有状况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来解决医院后勤降本增效的种种问题是一项长远工程,虽然可以根治问题,但却如同“中药”一样疗程较长、疗效缓慢。而作为资源消耗非常巨大的大型公立医院,现实中诸如设备老化、建筑功能不全、节能降耗技术应用缓慢、信息化监控和管理手段滞后等种种现实问题却在当下直接影响着医院后勤的成本负荷。加强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虽然是一个投入的过程,但对于后勤工作降本增效却如同“西药”一样立杆见影、药到病除。诸如节能材料、变频空调、太阳能应用、照明设施改善、建筑功能布局改造,设备运维监测、无纸化办公、网络化管理等措施的落实必将极大降低后勤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益。因此,后勤保障基础设施改造也必须作为重要规划,列入专门预算,加强动态管理。当然,长远来看,这些基础建设投入在改革的最终账单上多数是由政府负担,一旦医院后勤真正成为??立法人性质的市场主体,很可能是政府投入的国有资产成为企业盈利的利器,但归根结底,从社会运行的总成本的更高视角来考量,受益的绝不会仅仅是后勤企业本身,改善的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生态,并不存在绝对的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篇6: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以满足高校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地说,就是高校后勤服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改革后勤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促使高校后勤实体企业化,增强后勤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大力引进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和承担后勤服务,形成开放性的高校后勤市场,满足不断发展的高校后勤服务需要,形成多元化、开放性、全方位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三个阶段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中的一个特定课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现状相结合的必经阶段,根据这一特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将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转型阶段,就是从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企业化阶段。尽管我国的高校后勤改革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局限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高校后勤还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组织,既做不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核算,也做不到决策上的自主经营。也就是说高校后勤通过改革已具 1

备了企业化的基本条件,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

第二阶段是企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从学校分离出来的高校后勤组建后勤集团或公司,以企业的形式开始运作。但在一定时间内,高校后勤企业还会与学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对后勤企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校内市场主要还会由后勤企业占有。这个保护性的过程,使后勤企业得以完成事业发展所需的经验积累和资本积累,壮大后勤企业的实力,提高后勤企业的生存能力。

第三阶段是社会化阶段。随着后勤企业的发展和自身实力的壮大,后勤企业要和学校彻底分离,实现后勤服务与社会的接轨,一方面后勤企业要向社会市场进军,另一方面学校要把市场向社会开放,让后勤企业从专营市场转向竞争市场,竞争市场的形成标志着完全社会化阶段的开始。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不尽相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起步较早,后勤服务实体已实行企业化运作,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高校后勤正处在以事业型向企业型转化的过渡阶段或刚刚开始企业化运作。如何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后勤的企业化改革进程,是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一种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而高

校后勤企业作为一企业,它是先天不足的,其人员和基本设施完全是从学校分离出来的,缺乏企业创造、发展的经历。转制后的高校后勤在一段时间内还只是一种经济实体,只能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强化服务和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意识,在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向企业靠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后勤自身实力的增强,高校后勤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原则,逐步过渡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

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内一切规范员工行动、指示办事方法、规定工作流程的规章或约定,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它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实现政企职责真正分开,拥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可以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全面进入市场;可以实现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并最终使企业自觉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规范完善自己,以达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我国高校后勤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在转变观念、改进服务、改善条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变化,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后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僵化的人事制度、封闭的校内市场、陈旧的经营观念、贫乏的服务方式等等,致使停留在表层的高校后勤改革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限制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着管理水平和运行方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渐被人们认识,同时结合十几年后勤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我们认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以此要求和规范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使高校后勤恢复其经济属性的本来面目,融入市场,按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运行,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实施科学管理,使高校后勤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对高校后勤来说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化。

3.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把高校后勤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成建制地分离出来,组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经济实体。同时学校设立后勤管理办公室,代表学校行使后勤行政职能,对实体进行宏观监控。后勤实体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学校不再承担后勤人员的工资及日常运行费用,将后勤实体纳入市场,按照企业机制运行,实行收费服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了。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高校后勤职工从学校事业编制中分离出来,成为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编制职工,但原身份仍予保留(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人事关系由学校人事机构代理;在用人制度上,要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竞聘上岗,并制定与岗位、经济效益挂钩的分配制度,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加效益工资的动态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3)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产权关系,学校把后勤经营服务所需的资源以零租赁的形式租赁给后勤,并在后勤一些大型维修改造项目和基础性建设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投资,以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4)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机构和规章制度。后勤企业成立后,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及时建立工会组

织,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后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进一步加强后勤集团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提供保证;后勤集团的政策、制度,都要按企业化要求,在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并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后勤企业的经营情况。

4.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树立高校后勤企业形象

篇7: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重道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员思想及业务素质,树立服务理念与创新意识,在市场机制下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与需求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笔者对此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作 者:夏继萍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后勤集团,湖北,武汉,430072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2007”"(4)分类号:C93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 社会化 科学发展观

篇8:大纲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再思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社会化改革,多元化,多层次,利益相关者

自1999年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形势不断走强,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却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其间不乏困惑、彷徨,成为深化改革的新“瓶颈”。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实践,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无论是后勤的经营规模还是经济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改革思路越来越清晰,经营模式也逐渐成型,形成了如下几种基本经营模式。

第一种模式:后勤管理体制没有进行大幅度改革,基本仍保持原有的模式;第二种模式:社会化改革非常彻底、到位,后勤部门从学校剥离,基本实现后勤社会化;第三种模式:学校成立后勤管理部门作为校方代表称为甲方,原高校后勤部门成为乙方,每年甲乙双方以经济合同的方式保障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种模式:学校解散后勤部门,转而委托社会企业为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后勤服务;第五种模式:在第三种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合并,一班人马,两块牌子,实际与第一种模式差别不大。

以上几种模式的形成,有它自身发展的历史原因,总体上可以说是高校通过十余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结果。

二、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对比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应该与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相一致。由于企业所处的理财环境各异、经营目标不同,因而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目标也有所差异。

1. 各种经营模式下,高校后勤的主流财务管理目标

上述几种经营模式实际上可以划分为3大类,第一类就是第一种模式,后勤集团实际上仍是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行为也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以完成任务为首要经营目标,其次才是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等等;第二类包括第二种模式和第四种模式,无论是经过后勤部门社会化改制成的企业还是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社会企业,其主要的经营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所决定的,当然有些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会考虑股东的利益,也有的企业会考虑银行、债权人、以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类型的高校后勤的主流财务管理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非主流财务管理目标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第三类主要是指第三种模式,由甲方代表学校监督后勤集团经营使用国有资产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后勤服务和保障。在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要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样后勤集团的经营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既要注重社会效益,还要关注出资人(国有资产)的经济利益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部分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同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已经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以此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2.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的对比

a.产值最大化,在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指标,企业把总产值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把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产值最大化的缺点: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投入,不重挖潜。

显然,以产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不符合效率效益原则。但是仍然有部分尚未改制的高校后勤部门在有意无意中延用此指标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b.利润最大化,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家以往都是以利润最大化这一指标来分析和评价企业行为和业绩的。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存在如下缺点: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利润的质量有高有低,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现金流量问题;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可能使后勤实体不顾风险去追求最多的利润;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只顾实现目前的最大利润,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

可见,利润最大化只是对经济效益的浅层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并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c.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在股份公司中,股东财富最大化演变为每股股票价值最大化,股票价格最高化等等。

与利润最大化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其积极的方面,这是因为:(1)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2)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存在一些缺点:(1)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则很难适用;(2)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重视不够;(3)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

d.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该目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平衡,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2)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3)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4)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5)关心客户的利益;(6)讲求信誉,注重企业形象;(7)关心政策的变化。

e.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应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它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实务为导向,并将伦理、政治、社会关系等因素纳入财务管理目标的考虑范畴,旨在为企业的经理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可能受到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的可辨认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公众、政府、竞争者等。

财务管理目标从产值最大化发展到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大发展,体现了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不断成熟和深入,更加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理财环境。

三、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依据及特性

1.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依据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基本标准。直接反映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理财环境的变化做适当调整,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了企业建立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组织、遵循什么样的财务管理原则,运用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建立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体系。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决策的基本准则,每一项财务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样也是高校后勤部门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直接反映高校后勤理财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理财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是后勤部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校后勤在选择和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依据如下几个因素:(1)高校后勤集团的整体经营目标;(2)高校后勤集团的理财环境,并根据理财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调整;(3)高校后勤集团的实际经营状况;(4)财务管理目标的特性。

2.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特性

根据财务管理的一般原理可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如下特性:

(1)多元性。多元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适应多因素变化的综合目标群。现代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其目标也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构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其他一些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主导目标有配合作用。

(2)层次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是由不同层次的系列目标所组成的目标体系。财务管理目标之所以具有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后勤集团的管理体系以及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可以划分为若干层次。例如,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划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几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可以再进行细化。

(3)稳定性。任何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出现,都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但在一定时期或特定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4)效率性。目标本身就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具有效率的特征,以调动高校后勤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例外。

(5)可操作性。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是实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前提,要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据以制定经济指标并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四、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构建

1.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首先,根据高校后勤的总体经营目标以及高校后勤所处的理财环境,确定高校后勤的总体财务管理目标组合。组合后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的整体营运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组合后的财务管理目标之间必须要有主次之分,以便克服各个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根据各经济责任中心的经营目标、所处的理财环境确定各经济责任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组合。经济责任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组合要有利于提升该中心的盈利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能够促进后勤集团整体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之间也要有主次之分。

最后,根据财务管理的内容(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对各经济责任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形成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据以对各经济责任中心的运营结果进行考核,引导经济责任中心以及高校后勤集团高效运营,健康快速发展。

2.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以LD大学为例

LD大学成立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称为甲方)对国有资产的经营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后勤集团负责利用国有资产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称为乙方),甲乙双方以经济合同的形式确定每年的经营服务内容和绩效目标。

后勤集团下设5个经济责任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宿舍管理中心、校园物业中心、校园绿化中心、接待服务中心等。并将经济责任中心分为服务型、服务经营型、经营型三种类型。服务型经济责任中心的经营目标以服务为主,略有盈余;服务经营型经济责任中心的经营目标是服务与经营并重,既要社会效益又要经济效益;经营型经济责任中心的经营宗旨以盈利为目的。

通过对该高校后勤集团的整体经营目标及其理财环境的调查,以及对后勤各经济责任中心经营目标及其理财环境的详细了解,对该校后勤集团的总体财务管理目标,各经济责任中心的具体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指标进行了选择和取舍,编制完成了该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详见下表)

在该体系中,将高校后勤集团的总体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同时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作为次要目标。在后勤各经济责任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时与后勤集团相一致,以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主要财务管理目标,根据各中心的经营特点、性质、目标等因素,在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同时,饮食服务中心和宿舍管理中心(属于服务型经济责任中心)突出消费者(学生)的利益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要求;校园物业中心和校园绿化中心(属于服务经营型经济责任中心)突出服务对象(客户)的利益和经营中成本费用效率要求;接待服务中心(属于经营型经济责任中心)突出出资人(股东)的利益诉求。在具体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构建中,针对各经济责任中心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从可操作性和指标内涵出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部分财务指标。如:顾客满意度、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年末总资产、存货周转率、税后利润等等。用以引导和考核各经济责任中心的经营服务行为。

总结和展望

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既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观点之间,并不存在某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应侧重于寻找或者完善某一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组合,构建合理的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并以此来推动理论研究和实务的发展。引导高校后勤集团在经营后勤资产的过程中,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决策的范畴,统筹协调各相关者的利益,谋求后勤集团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有力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建设。

当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完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财务管理专家、学者以及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庆成主编.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2]韩东平.财务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3]唐红珍.企业财务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4]郭复初领著.财务通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6]胡帅.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及会计控制[J].经济师2009.2:145-147

[7]牟起玲.浅谈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高校后勤研究.2009.3:52-53

[8]谷爱国.论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J].赤峰学院学报.2009.8:65-66

[9]刘庆.浅析高校后勤改革中的财务管理.高校后勤研究.2009.3:46-47

上一篇:感动作文教案下一篇:xx新劳动合同范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