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心理学教案

2024-05-07

军人心理学教案(精选8篇)

篇1:军人心理学教案

军人心理学课后感

一、军人心理学的意义

治军先治人,治人必治心,这是古今中外治军的通律,军人心理学就是为治人治心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一)理论意义

军人心理学的研究,一是可以促进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心理学一般理论为军人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军人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二是可以丰富军事科学理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相互关系是军事科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在任何战争中,不仅物质力量在起作用,而且精神力量也在起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人心理学的研究为军事科学关于人的精神因素的论点提供了科学根据,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军事科学理论。

(二)实践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的革命性变化。加强军人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对于全面提高官兵素质,适应新时期治军带兵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部队战斗力,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有利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官兵素质,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2、有利于掌握新形势下带兵规律,增强经常性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3、有利于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更好地适应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

4、有助于加速军事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双方在一系列的军事摩擦之后爆发了大规模内战。美国随之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悍然出兵干涉朝鲜内战,同时派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侵占我国领土台湾,并不断轰炸我东北边境的城镇和乡村,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中国共产党中央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民的意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于1950年10月25 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中朝人民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于1953年7月27 日最终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对于一场战争,若仅仅用得与失的对比来衡量是不全面的,尤其是自卫战争。因为其重要功能和目的在于“卫”即维护既得利益,而不在于“得”即谋取某种新的利益。因此,对自卫战争的分析,最好运用一种反证法,看它是否达到了“避害”,而非“趋利”的效果。用这样的方法来衡量,以保家卫国为宗旨的抗美援朝战争显然不失为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明智决策。

具体来说,抗美援朝取得的伟大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安全环境和有利条件。

其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国际地位。

第三,抗美援朝战争锻炼了新中国的人民军队,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新中国军事学术事业的发展。

第四,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第五,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优越性,促使战后大批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阶级力量的对比。

然而,抗美援朝并非美璧无暇,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中国牺牲了数十万人的宝贵生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抗美援朝战争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经济建设的开展和社会变革计划的实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影响了其后中国有时在国际关系中的自我定位。

第四,抗美援朝战争恶化了中国同西方的关系,使中国长期得不到西方大国的承认,影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正常交往。

对于抗美援朝利害得失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对于“得”的研究已经很深刻、很全面、很透彻,得出的主要结论也是多方认同,基本一致,但对于“失”的研究却远远不够,很多人甚至避而不谈这个问题。或许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如此考虑,即认为对“失”的研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相反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以致削弱抗美援朝战争的崇高历史地位。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论证了抗美援朝以来内政外交上出现的困难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能归咎于抗美援朝战争。但是,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国第一战不可能不对我国的内政外交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它必定会对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些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对待抗美援朝战争要持一种客观辩证的态度,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得”,也不能缩小或无视其“失”。惟有如此,才能客观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一历史。

感谢语:十分感谢原老师周六抽空给我们上心理课。通过短短几次的心理课,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心理知识,同时原老师也给我们讲述了许多部队的故事,端正了我们作为一名国防生该有的心理。再次感谢原老师,谢谢!

篇2:军人心理学教案

X中队X区队X班

XXX

2012-X-X

军人心理行为训练感想与总结

X年X月X日上午,我们X中队X区队的国防生同学们,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四个小时的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这次心理行为训练一共有六项挑战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每个人都参与了2―3项,整个过程既充满危险又充满成功后的欢声笑语。通过这次心理行为训练,大家不仅挑战了自己的身体力量,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大家的心理素质。战胜恐惧,勇往直前,互相合作,不抛弃不放弃、、、、、、这些我们最熟悉的词语在这次心理行为训练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次心理行为训练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每一项的挑战中,都会有很多保护人员,这些保护人员非常重要,可以说挑战者的生命安全都维系在这些保护人员手中。保护人员分为主保护和副保护,主保护身上系着保护装备和绳子,一个副保护拉着主保护的腰部,其他的副保护都拉着绳子,挑战者向上攀爬的时候,保护人员不断地收绳,在挑战者下落过程中,保护人员又慢慢地放绳,让挑战者安全落地。

在跳跃断桥的项目中,挑战者要跳过1.5米左右的断桥,然后再跳回来,挑战者站在高空难免心惊胆颤,下面的人不断地为他们加油,让他们放心地跳跃,跳跃之前都会有一段对话,“我要跳了,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好了,我们支持你!”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挑战者战胜了高空恐惧,圆满的完成了跳跃。

在飞跃自我项目中,挑战者爬上几米高的柱子上的圆台上,四周没有东西可以抓住,挑战者站在高高的圆台上,腿不由自主的颤抖,下面队友的一次次鼓励,挑战者一次次屏气凝神,使自己恢复平静,弯腰,屈膝,再起立,最终心态平静的向前跳去,抓住前方的吊杠,很多人都成功地抓住了,然后顺利的从高空下来。轮到我的时候,我也一样很紧张,站在高空不敢往下看,在我恢复平静向前跳的时候,我却只有一只手抓住了吊杠,由于抓得不紧,就直接掉了下来,我又重新上了一次,这次心理少了恐惧,在圆台上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这次向前跳我两只手都抓到了吊杠,可能是跳的不够远,手抓的不紧,抓住之后又掉了下来,我下来之后,指导老师告诉我,我跳的太高了,向前用的劲不够,所以抓不紧。通过这次锻炼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在身体素质方面还需要加强锻炼。通过这次心理行为训练,真的能够锻炼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接下来的勇攀高峰和空中飞人项目都是要靠着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的高难度训练,勇攀高峰项目中,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腿和肩膀先爬上去,然后再拉着另一个人上去,这对两个人的忍耐力、配合协作能力和身体力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当他们一步一步最终爬到顶峰的时候,他们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下面的人员也为他们欢呼。空中飞人项目中,两个人手掌相对,脚下只有一根绳,一步一步的移动身体,从绳子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然后再走回来,从下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腿在颤抖,下面的人员不断地为他们加油鼓励,保护人员更是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跟着他们的步伐移动,挑战者们凭着自己的毅力和默契的配合最终都成功完成了挑战。

在攀岩项目中,挑战者的智慧和毅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竖直的墙壁上,挑战者用手指抓着、脚踩着凸出的部分选好路线一步一步向上攀岩,很多人都上了一半就掉了下来,也有一些人攀上了胜利的顶峰,有些人手指头磨出血了仍不放弃攀岩。他们的精神和毅力都值得我去学习。

最后一个项目是我们集体挑战的四米墙。墙是光滑的,我们要把每个人都翻越过去,这个项目没有绳子作为辅助工具,也没有保护人员。我们想出办法,首先是一些人在下面当作梯子把一些身体灵活的人送上去,然后就开始上下齐用力,上面的人拉着,下面的人推着,把人一个一个的送上去,最后一个人是最难上去的,因为下面没有人做梯子,仅凭着跳跃能力是够不到墙的顶部的,上面的人尝试着伸出胳膊来拉,但是也拉不紧。大家集思广益,最终想出来一个办法,把一个人倒着放下,上面的人拉着他的腿,这样最后一个人也能够到他的胳膊,两个人一起被拉了上来。这个项目最能体现出我们的智慧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六个项目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个人的智慧、毅力、身体力量等综合素质都体现了出来。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团结与合作,学会了临危不惧,勇往直前,锻炼了我们坚强果断,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培养了我们战胜

篇3:浅谈当代军人心理健康的维护

1.1 适应现实社会变革的迫切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 心理问题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我国正处在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的深化和发展, 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观念的碰撞导致心理困惑与冲突加剧;利益关系的调整使人的不平衡心理愈加明显;社会竞争的激烈让人深切感受到生存压力的增大。社会变革的影响不可避免得会渗透到军队中来, 对官兵造成了剧烈的“心理震荡”, 影响到官兵的心理状态。

1.2 保持军队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

军队作为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战斗集体, 管理严格, 训练强度大, 工作节奏快, 极易造成官兵的心理疲劳。官兵单性群居, 缺少与异性的交往, 性压抑问题突出, 性变态、同性恋问题时有发现。我军心理疾病患病率为千分之25.59, 精神病在团以下干部和战士的各种住院疾病中居13-18位之间, 人均年住院费用10600元。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威胁部队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

1.3 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本前提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其破坏性、残酷性、突然性、复杂性增大, 加之以精神干扰为目标的心理战频繁应用, 使参战官兵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战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官兵一旦在精神或体力方面超出负荷就会引发心理不适, 甚至心理疾病, 严重地影响军队士气, 削弱战斗力。

1.4 追求个体成长进步与生活幸福的根本保证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当前官兵的心理状态呈现出一系列的变化与特点, 如:生理成熟而心理发育滞后, 现实心理压力过强而自身心理承受力较弱, 活动范围有限而交往需求强烈, 期望值过高而挫折准备不足, 智力发展较快而个性不够完善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军人个体的成长进步与生活幸福。

2 军人心理健康标准

2.1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青年军人应该是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行为果断的, 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2 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军人乐于与人交往, 能够接受他人, 悦纳他人,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他人交往中, 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 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 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 能与他人同心协力, 合作共事, 乐于助人。

2.3 情绪积极稳定

心理健康的军人在生活中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 虽然也会有消极情绪体验, 但一般不会长久。有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 迅速恢复到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

2.4 意志品质健全

心理健康的军人, 有很强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需要作出决定时, 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为了实现目标不畏困难和挫折, 持之以恒。

2.5 自我意识正确

心理健康的军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 又接受自己, 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

2.6 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人的个性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如果知道一个人具有某些个性特征, 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 将会怎样行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 则说明他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2.7 环境适应良好

对变动着的环境能否适应, 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适应能力较差的人, 环境一旦改变, 就会紧张、焦虑、失眠;则适应能力良好的人, 很快就能随遇而安, 从容应对新的环境。

3 维护当代军人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3.1 集体维护途径与方法

3.1.1 普及心理卫生常识, 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

部队要向广大官兵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官兵了解基本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心理现象, 了解常见心理问题, 提高军人心理修养和心理保健能力;要开展心理疏导, 解答官兵心理困惑, 化解官兵不良心理反应、排除心理困扰。

3.1.2 加强心理训练, 提高心理品质

心理训练就是根据军人的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科学地、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挫折情景、应激刺激等, 让军人在这些情景或者刺激中经受多次体验, 使他们逐渐适应各种不良情景, 学会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加强心理训练要有针对性, 结合战备、训练、学习以及日常生活进行。

3.2 个体维护途径与方法

3.2.1 合理宣泄

消极情绪产生后, 如果过分强制或压抑, 则会引起意识障碍, 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 而合理宣泄则有助于调理大脑皮质功能, 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减少心理紊乱、压抑感、反抗、破坏心理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另一方面, 可以对已经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较有效的调节。常见的合理宣泄方法有:一是倾诉, 即将自己的压抑情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其他合适的对象倾诉出来, 释放压力, 获得同情与理解;二是写作, 即通过写日记、写作等方式让自己的痛苦以文字形式表达和宣泄出来;三是哭泣, 即通过痛哭一场的方式, 将情绪低潮时在体内产生的毒素随着眼泪的流出排出体外, 消除中枢神经的紧张, 释放压力, 调节心理平衡。同样, 经常适时的开怀大笑也有益于心理健康, 有助于迅速走出心理困境;四是呐喊, 即通过大声呼喊的方式排出体内更多的二氧化碳, 吸入更多的氧气, 释放不良情绪, 加速新陈代谢, 有益身心健康。

3.2.2 调整认知

根据情绪ABC理论, 人的情绪失调并不是由客观刺激引起的, 而是取决于主体对客观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因此, 应重视军人认识活动方式的调节。第一, 拓展认知范围。引导军人从多方向、多侧面、立体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要更广泛占有材料和信息, 把握事物的整体面貌, 从而使人心胸开阔, 不至于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出现心理偏差。第二, 增加认知深度。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问题的本质, 从多方面和多种联系中理解问题, 以增强集体利益的共识感和社会目标的认同感。第三, 动态地认知客观现实。要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提高对各种变化心理适应力。

3.2.3 身心放松

紧张、严格、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相对封闭的军营生活, 容易使一些官兵出现紧张、烦闷、焦虑、恐惧等情绪失调以及头痛失眠等生理状态。放松训练是缓解和消除这些状态的一个有效方法。放松训练是为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类行为疗法。研究证明, 放松训练所导致的松弛状态, 可使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 通过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使人因紧张反应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失调得以缓解并恢复正常。最常用的放松方法有:一是一般身心放松法, 身体放松的方法有做操、散步、游泳、洗热水澡;精神放松的方法有听音乐、看漫画、静坐等;二是呼吸调整法, 就是运用某些特定的呼吸方法, 达到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急躁和疲劳的功效。如深呼吸放松, 具体做法是军人个体站定, 双肩下垂, 闭上双眼, 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 随着胸腔和腹腔的共同运动, 达到明显放松的效果。S

参考文献

[1]总政治部宣传部, 组编.军人心理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军人作战心理素质漫谈

关键词:军人;心理

中图分类号:R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38-01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影响和制约军人士气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一是武器装备水平因素。军队的武器装备极大地制约着军队战斗力水平的高低,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和战争的重要致胜因素。因此,它对军队作战士气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战争史表明,拥有精良武器装备,往往能够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增强官兵的战斗信心。而武器装备的低劣,则往往会使官兵战斗信心不足,军心动摇,削弱士气。正如恩格斯所指的那样:“炮兵对进攻的步兵横队或纵队一向是具有优势;用霰弹进行几次成功的齐射,或者向长纵队发射两三个实心弹,就能大大挫伤敌人的士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已成为战争制胜的首要因素,装备技术水平对官兵士气的制约程度势必也会增大。

二是军队作战水平因素。军队作战水平受制于军队的武器装备、体制编制、作战理论、指挥水平、训练水平等因素。在战争中,一支具有较高作战水平的军队,能给军人以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从而减轻军人的心理压力,促进军队士气的生成。相反,一支低作战水平的军队,却更易产生军心涣散、士气低落的现象。高技术局部战争高合成、多样式的作战特点和数字化、信息化、精确化的发展趋势,对军队的作战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我军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受武器装备技术水平、训练经费、战争实践等因素的制约,尽管当前部队已经围绕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改革和练兵,但整体作战水平不高、高技术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在一些高强度、小规模、短时间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面临的挑战更大。

三是战场环境因素。战场环境是指参战官兵生存的客观环境,主要包括作战地域的地形、天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现代战争尤其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由于军队的作战地域不确定,对官兵的生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如果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引发生理、心理疾患,就会严重影响战斗力和士气。如,在海湾战争初期,美军对酷热的沙漠气候很不适应,不少官兵体虚无力,思乡厌战情绪滋长漫延,士气一度严重低落。后来美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战场生活的条件,才使情况得到好转。

四是所在战斗集体因素。战斗集体可以使个人感到有强大的后盾,从而增强力量,增强信心,对个体士气起着激发和稳定的作用。胆小的人在集体中也会胆大起来,信心不足的人可以在集体的支持下提高信心和勇气,把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一名士气低落的军人,如果来到一个思想先进、积极乐观、士气高涨的集体中,那么他的消极情绪和思想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相反,一名士气高涨的军人,如果来到一个思想消极、悲观厌战的集体中,也会变得乐观不起来。军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可以感知身边人群的心理状态,从而受到影响。但集体对个人的这种同化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个人对集体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战斗集体与个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同化作用,具有自发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六是战场局势因素。当战争进程顺利或战场态势有利于我时,官兵的作战士气就易高涨,并能保持到后续作战任务中;当战斗受挫或战场态势于我不利时,官兵的士气就容易受挫产生波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由于战争目的有限和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应用,使得战争进程明显加快。战争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作战目的,不惜使用大量的高性能作战武器,并十分注重首次打击效果,力求首战就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这意味着,战争一开始官兵的士气就可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对于存在“代差”劣势的一方来说,由于战场不利态势很难扭转,军队士气的鼓动和保持难度大大增加。如:海湾战争中的伊军,在顺利侵占科威特后,士气显得特别高涨,但在美英等多国部队强大军事力量的打击下,战场态势急转直下,军队作战士气很快瓦解,几乎丧失战斗力。

七是后勤补给因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是战斗力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也是军队士气赖以产生和维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对军心士气的重要稳定作用。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袁军顿时士气大降,很快败退。高技术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和高消耗性,使得军事行动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更大,要求更高。各种作战、生活物资供应是否充足、及时,愈加成为影响士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是社会因素。军队的士气有着明显的社会性。一方面,军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军队的士气客观上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军队成员的来源和军队存在的宗旨,决定了社会是军人的最终价值归宿和评价标准。军队来自于社会,生活在社会之中,其作战行动离不开社会的关切和支持。毛泽东说: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民众对参战军队和军人的评价越公正,态度越积极,军人在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评价就会越高,士气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励;反之,则士气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此外,军人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军队士气的高低。军人只有有了某种作战需要,才能产生一种力求达到这种愿望或目的的精神力量,对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并由此迸发出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需要本身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即土气;大量事实也表明,士气无论是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还是作为一种意志行动,都是在军人需要的产生和满足的基础上生成的,离开了需要,士气就无从生成和维持。在军人士气激发的过程中,物质需要处于基础的地位,精神需要占据主要的地位,两者缺一不可。但从对士气生成的作用过程来看,物质需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

篇5: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青年军人自我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相互矛盾的倾向;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的独立意识与过分的逆反心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军人自卑主要表现在;(1)消极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明显不如他人。(2)泛化,有的人由于身体引起的自卑,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会交往能力均不如别人。(3)敏感性和掩饰性,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或回避与别人交往,或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类的适应,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也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军人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与他人交往平淡,社交恐惧,不想交往等。其中孤独心理和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猜疑心理是军人交往中的一种消极心理,如有的军人在发展进步遇到挫折,愿望不能实现时,便疑心谁跟自己过不去。当受到领导批评时,总是疑心谁向领导打了小报告,疑心与自己竞争的入使绊子,疑心与自己有过结的人伺机报复等。甚至有人对自己稍微表现出一丝异常,就怀疑是对自已有成见。个人一旦掉进无端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战友失去信任,对自己心生疑窦,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孤独心理是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心理上的孤独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表面接触,但缺乏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不管是置身于人群,还是独居一室,只要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不与身外的世界沟通,就会产生孤独感。严重的孤独会使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严重的还会厌世轻生。

(四)性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心理困扰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其中,“常想到性问题”是指在遇到有吸引力的异性时想到与对方有关的性意念、****表象、性感部位及体验到自身性冲动等,或是在阅读与性有关的书刊时,产生对性的臆想等;“性幻想”通常表现为在某特定因素诱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与异性交往内容有关的联想。性幻想可导致生理上的性兴奋、性器官充血;也可偶尔出现性高潮;“性梦”,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在梦中出现与性内容有关的梦境,一般认为与性激素达到一定水平和睡眠中性器官受内外刺激及潜意识的性本能活动有关。性梦中可以伴有男性遗精、女性性兴奋等。以上三种情况是性冲动的间接发泄形式,属于正常的心理、生理现象。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常常造成青年军人的性意识困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有焦虑、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严重的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人(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性行为心理困扰。是指性行为活动在事发当时或事隔多年之后,对一部分人构成了心理困扰,并给其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比如,****就是青春期最常见的性自慰行为,也是构成青年心理困扰的重要方面之一。****算不上疾病,也不属于道德败坏。当然我们不提倡****,但要纠正社会上对****危害性的过分渲染,引导青年军人正确对待****。

二、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环境和早期成长经验有密切关系。近些年大批独生子女开始走入军营,独生子女兵已占到40%以上。他们从小受到家庭和亲友方方面面的呵护,相对优越的成长条件,使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智力发展较快,显得更加聪明伶俐,更富有活力。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崇尚时代潮流,趋从社会时尚。但是,他们从小无忧无虑地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享有“小太阳”的家庭中心地位,到部队后,家里还像放风筝一样手里牵着一根线,这样就大大延缓了他们的心理成熟期,在个性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心理缺陷。他们的自尊心、荣誉心比较强,但感情相对脆弱,遇到挫折和批评时承受力显得较差。一部分人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特征,最怕面子上过不去。他们对表扬和批评特别敏感,一旦没评上先进或被领导批评,就情绪低落,甚至哭哭泣泣。他们的独立意向很强,但生活的自理能力比较差,脱离家庭的照顾,日常生活的料理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他们渴望交往,但由于从小缺乏生活伙伴,长期被家人过度宠爱,一些人养成了孤傲清高、任性、不够随和的个性品质。这些心理特点,往往成为妨碍他们进步和与人正常交往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心理障碍者早期家庭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他们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度保护或过度惩罚。因此,把握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注重早期经验和家庭环境的分析。

(二)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引起心理压力的事件,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如果持续地发生,就会对个体的抵抗力形成累加效应,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在军校中,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生活事件涉及学习问题(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干扰大,学习或自由支配时间过少)、人际关系问题(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个别队干部简单粗暴)以及军地差异(军地反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员进行学习目的、方法和人际关系方面指导,尽可能为学员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应不断提高学员队干部的素质,密切队干部与学员的关系,避免和化解学员的心理障碍。

(三)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同样的心理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可以出现非常不同的结果。例如强迫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称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后容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已成为预防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症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应对方式

当我们面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时,自然会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应付、对待环境压力。人们在处理压力性事件时采用的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所用的应对方式也会有差异。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策略控制型。即个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有计划、有策略地控制、处理事件,消除环境压力;二是随机处理型,即没有准备地、随着压力的出现而纯粹应付性地处理遇到的事件;三是回避型,即对压力事件总是采取逃避、回避的方式来对待;四是依赖寻求型,即在遇到压力性事件时,依靠家人、朋友来处理和应付。一般来讲,有策略和随机性地应付事件的方式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成熟的标志;而回避、依赖型的处理方式是对事件一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五)军人职业活动特点的影响

职业活动特点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危险性大。军事行动充满了危险性。在战时,每个军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战斗;在平时,军人要执行急难险重等任务。危险因素的存在使军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和应激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异常。二是时间紧迫。在执行特殊任务时,需要部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要求每个军人产生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从而导致心理紧张。三是负荷过度。强度训练,连续作战,爬山涉水,白刃格斗,身负重物,睡眠不足等,不仅使军人的体力负荷过重,而且他们的心理负荷也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水平。四是情况不明。在战争条件下,敌我双方往往封锁消息,隐真示假,迷惑对方,这就容易使军人缺乏安全感,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的感受。五是职责压力。我军崇高的特殊使命,使军人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军队的严格组织纪律性,对军人有诸多的要求和约束,军人承受着较大的职责压力和心理压力。当工作任务的完成未能遂如人愿时,就会深感内疚和不安,其中少数军人还有可能出现异常心理。

三、军人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方法

(一)心理自动调适法

它是依靠“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心理调适的一种方法。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缓解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同时,常常表现出一种自信、进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同。指军人在遇到挫折而感到痛苦时,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在主观上增强自己获得成功的经验。(2)替代。指军人在实现某一目标过程中遭受挫折后,用另一目标来代替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升华”和“补偿”,前者如歌德在遭受恋爱挫折之后,把感情寄托在文学中,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者是指个人因生理缺陷或生活受挫,转向事业上发奋努力。(3)幽默。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困境,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

(二)意义寻觅法

这是指军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努力寻找和发现健康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可以统领所有的心智,使你关注未来的事情,忽略微小的心理波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工作之中。一些伟人,他们遇到的困难可谓不小,但在伟大的理想支配下,他们全身心投入事业,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己。精神追求还可以使人有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包括肉体和心理痛苦。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对于有精神追求的人,痛苦和挫折只是磨练自己的试金石。

(三)认知调控法

当个人出现不适度、不恰当的情绪反应时,理智地分析和评价所处的情境,理清思路,冷静地作出应对的方法叫认知调控法。例如当人非常愤怒时,常会作出过激行为。如果此时能够告诫自己冷静分析一下动怒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就会使过分的反应恢复平静,找到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活动调适法

活动调适法是指通过从事有趣的活动,以达到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类方法。包括读书、写作、绘画、雕塑、体育运动、听音乐、歌唱、舞蹈、演戏、劳动等多种活动方式。活动调适寓心理治疗于娱乐之中,不仅易为人接受,而且易于操作,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一般性的心理不平衡和轻微的心理障碍。活动调适法的实质在于用活动的过程来充实空虚的生活,用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来驱散不良的情绪。因此,应随时把握利用活动中所提供的有利机遇、信息去发现问题,改变错误的认知,调适不良的情绪,纠正不适应的行为,提高自信心。活动的种类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程度、原先的个人爱好、兴趣和实际条件来选择。

(五)合理宣泄法

合理宣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思想情绪。宣泄是一种释放,宣泄的过程也是人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过程。军营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由于多种因素使然,军人的心理压力往往比较大,有的人时常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对他们的合理宣泄甚至牢骚,应予以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不能认为军人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就是冒犯领导,不能把抹眼泪与意志薄弱划等号。既要注意引导军人采取合理的方式使消极情绪得以排解,又要教育大家自觉遵守条令条例和部队的规定,不影响部队正常的训练、工作秩序。

宣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倾诉。心里有什么问题和积怨,可以找同乡、战友、领导尽情地倾诉出来。倾诉对象一般是最亲近、最信赖、最理解自己的人,否则就不能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因情绪激动、过度悲伤等因素,说话唠唠叨叨,辞不达意,说过头话,甚至发牢骚,对此要给予理解、同情和安慰,并适时予以正确引导。(2)书写。用写信、写文作诗或写日记等方式,使那些因各种原因而不能直接对人表露的情绪得到排解。(3)运动。有了消极情绪,闷坐在房子里可能“剪不断,理还乱”,到室外去打打球、跑跑步或爬爬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怒气和痛苦随汗水一起流淌,心情就会开朗起来。

(六)身心放松法

紧张、严格、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相对封闭的军营生活,容易使一些人出现紧张、烦闷、焦虑、恐惧等情绪失调以及头痛失眠等生理状态。身心放松法是缓解和消除这些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为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类行为疗法。简便易行的放松训练法主要有:

1、一般身心放松法。常用的身体放松的方法有做操、散步、游泳、洗热水澡;常用的精神放松的方法有听音乐、看漫画、静坐等。哪些人需要放松,何时需要放松,可以通过观察身体和精神状态来确定。从身体方面,可以观察饮食是否正常,睡眠是否充足,有无适当运动等;从精神方面,可以观察处事是否镇定,是否容易分心,是否心平气和等。

2、想象性放松。在指导军人做想象性放松之前,应先让他们放松地坐好、闭上双眼,然后给予言语性指导,进而由他们自行想象。常用的指示语是:“我静静地俯卧在海滩上,周围没有其他的人,我感受到了阳光温暖的照射,触到了身下海滩上的沙子,我全身感到无比的舒适,微风带来一丝丝海腥味,海涛声……”在给出上述指示语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运用,节奏要逐渐变慢,配合对方的呼吸。

3、精神放松练习法。就是通过引导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感觉上,达到放松的目的。比如可以指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视觉上:静心地看着一只笔、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集中在听觉上:聆听轻松欢快的音乐,细细体味,或闭目倾听周围的声音;集中在触觉上:触摸自己的手指,按按掌心,敲敲关节,轻抚额头或面颊;集中在嗅觉上:找一朵鲜花,集中注意力,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等等,也可指导他们闭上眼睛,试着将生活中的一切琐碎和不愉快的事情忘掉,着意去想象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4、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在对军人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时,要注意选择不受干扰、温度适宜、光线柔和的房间或室外,让他们坐姿舒适。然后引导他们想象最令自己松驰和愉快的情景,并在一旁用言语指导和暗示。指导语是:“坐好,尽可能使自己舒适,并使你自己放松;现在,首先握紧右手拳头,并把右拳逐渐握紧,在你这样做时,你要体会紧张的感觉,继续握紧拳头,并体会右拳、右手和右臂的紧张;现在,放松,让你的右手指放松,看看你此时的感觉如何;现在,你自己试试全部再放松一遍;再来一遍,把右拳握起来,保持握紧,再次体会紧张感觉;现在,放松,把你的手指伸开,你再次注意体会其中的不同;现在,你左手重复这样做。”以上同样的方法用于放松左手与左臂,接着放松面部肌肉、颈、肩和上背部,然后胸、腹和下背部,再放松臂、股和小腿,最后身体完全放松。

篇6:军人心理行为训练心得体会

----训练盲人方阵有感

盲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沙漠中失去了方向一样,在这样一个行走都成为问题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完成要求这样严格的一项任务呢?这是我刚刚戴上眼罩时的感受。我觉得完成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偌大的一个场地蒙上眼睛找到绳子是极困难的,稍不留神绳子就会从脚下漏过;其次,没有任何长度、角度仪器,蒙上眼睛来围成一个严格的正方形,怎么可能?持怀疑态度的同学不止我一人。然而,我们最后却将任务很好的完成了。

最喜欢老师说的一句话,“人的潜能总大于他所能预想到的。”人的潜能总被低估,人总是不够自信。拓展训练就是一种激发人潜能,增强人自信的训练。接受任务之前,所有的任务都是自己从未做过的,或者自己想象不出的,甚至自己觉得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我们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军人心理行为训练让我们在经历后发现自己还有各个方面的潜能,从而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其实,不论任何事情在没有尝试之前决不能轻易放弃,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做,只是我们不敢做,或者我们主观臆断了自己不能做。勇敢地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们的潜能就在这种不断大胆的尝试中被发掘出来了。

除此之外,“盲人方阵”中,我的另一个重要心得是团队成员的合作与交流非常重要。

合作才能走向成功。现代社会给予个人价值以充分的尊重,同时也更强调人际间的互助与合作。一个不会与人合作的人,在现代社会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每一项工作,都不可能独立完成,每取得一项小小的成功,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有着成员的优势互补,有着领导有的放矢的管理,有着伙伴坚实的支持,个体的潜能必将发挥极致,尽善尽美的做好每个环节,并取得成功。“盲人方阵”中,正方形顶点的固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四个顶点的绳子分别由四位同学抓紧,调整角度的时候就需要四个顶点的同学协同合作,角度调大如何移位,角度调小又如何移位等等,我们队控制顶点的四个人协作地非常成功,正是这一因素决定了我们队能够提前完成任务。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团队有效合作的最重要的保证。“盲人方阵”中,我们都被蒙上了眼睛,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这就更加需要大家进行沟通,倾听别人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团队意见要达成一致来完成任务。项目进行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间不断进行交流,怎样在嘈杂的环境中让同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怎样说服同伴采纳你的建议,这是对我们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极大考验。“盲人方阵”的前期,我们一直都是七嘴八舌,冒出许多的想法,未经深思熟虑,立马付诸行动,遇到阻碍后又进行规避,以至于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尤其是在寻找绳子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关于寻找方法,当时我们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方案,并且短时间内很难判断出孰优孰劣,而时间只允许实施一种方案,此时如何来决策成了最大的难题。我发现,其实在团队中办一件事,想出主意并不是很难,难的是把大家的七嘴八舌快速地凝聚成一个可行的方案。如果讨论问题的时间过长,就容易坐失良机或耽误时间。在这里,民主提议固然重要,但一部分人的适度沉默和某个人的适度独裁同样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民主与独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如何合理调节二者的关系还真是项很头疼的事情,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分。

总结讨论的时候,老师说到从领导的角度说,做一件事情只需要几个人,其他的人要放手。从我个人角度想这件事,发现自己虽然没有紧紧地抓住绳子不放手,其实心态上还是一样的。我的问题是要在团队合作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首先,我在等着领导分配任务,自己没有全局观,没有主动全盘考虑的意识,做事比较被动,因此才渐渐脱离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行动的时候不要等着工作指定给自己,要去找现在能够做的事情去做;其次,习惯性地尽量避免争论,几乎从不卷入出谋划策的讨论去,可能有一些观念或者性格的原因。从实际效果看,这是不利于做好事情的;第三,总是想靠自己做了什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直是这样,这让自己的心理很脆弱,从具体的做事来说,这只会为做好事情增加阻力,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我这是作为一个应该成熟的人却没有成熟的心态。

篇7:军人心理健康问题调研报告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恐怖主义在全球许多地区滋生蔓延的情况下,确保国内安全保卫任务的完成,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对武警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艰苦紧张的警营生活,使部分官兵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特别是青年官兵处在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适应

能力、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失衡。本文针对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基层部队的开展进行调研。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一旦人们提起心理健康问题,马上把它同精神不正常联系在一起,仿佛涉及自己的心理健康与否,就会把自己归为“疯子”、“呆子”一类。其实,心理愉快是心理健康追求的首要目标。心理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对人类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民族、文化经济条件下是完成不同的,甚至不同的国家标准也各不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较好的社会适应性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3.感和情绪的稳定和协调4.智力正常5.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6.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7.适度的反应能力8.注意的集中度和完好感知能力9.健全的思维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军人在学习训练、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它是军人暂时的心理失调,不是心理疾病;它与思想问题有联系,但不宜笼统地归于思想问题。处理方法以自我调适为主,基层干部的心理疏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青年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类型、成因和调适方法,对于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二、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性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和性行为心理困扰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常常造成青年军人的性意识困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有焦虑、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严重的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人(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三、军人学习训练心理

学习训练是军人日常的基本活动,也是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军人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军事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和创造力,塑造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当前,世界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各种新的军事理论、高科技武器接踵而至,如何根据军人学习训练的特点和心理规律,提高学习训练效率已成为军事训练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力

一、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内部动力。它一方面由社会需要的外力推动产生,另一方面来自于军人内在的成就需要的推动。成就动机是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主要动机,对军人的学习训练活动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军人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军人正确认识学习训练的社会意义。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军人必须具备高科技知识和技术技能,不学习就不能掌握手中武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二)加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成功意愿和志向。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具有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坚强的毅力、更高水平的自律意识,因而也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增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是激发军人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内容。

一是强化成就意识。

二是消除惰

性心理。

(三)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强化。军人及时了解学习训练的结果,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训练的动机。在教育训练中应当对军人学习的结果及时检查、评定或评价,并巧妙地运用表扬与鼓励、批评与惩罚。在学习训练中,评价和不评价效果不一样,及时的评价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

(四)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开展竞赛是激发军人努力

学习训练的有效手段。竞赛能够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唤起强烈的学习训练动机。此外,竞赛带来的是争先恐后、积极紧张、奋发进取的学习气氛,对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学习风气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军人的学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兴趣的概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军人对某一知识或技能发生兴趣时,他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军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军人一旦对学习训练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推动他们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训练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粗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增长。培养军人的学习训练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合理选择学习训练内容。

2.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教学情境要富有变化性、活动性、新奇性,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散式、开放式为主,努力创造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情境”。

3.促进已有兴趣的迁移。可以利用军人已有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使其迁移到学习训练中,从而激发学习训练积极性。例如,一名战士受家庭的影响,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借故不参加训练,偷偷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如何调动这名战士的训练积极性?连队干部成功地采用了迁移法,先是让他给全连作了一次中外国近代史知识讲座,讲座很成功,该战士也很兴奋。接着启发他认识到一名军人首先要爱军习武,练就一身本领,要把爱好历史与爱好军事统一起来,这种迁移教育使这位战士改变了学习训练态度。

四、基层中队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情况

虽然武警总部早已明确要重视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也在计划中安排了相应的课程,但是基层部队心理学人才稀缺,一般都是有政治指导员兼职,在基层中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以集体授课的方式向战士传授相关知识。疏导方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等等给基层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结:

篇8:军人心理学教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什邡市地震灾区救援部队军人582名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82份, 其中现役军人380人, 预备役军人202人,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23.2±4.6岁, 大学学历68人, 高中304人, 初中205人, 小学及以下5人。

1.2 方法

按照什邡市抗震指挥部提供救援部队临时驻扎地情况, 随机抽取5处驻地 (78187部队、乐山某师预备役官兵、凉山某营预备役、空降兵95969部队、乐山预备役高炮营) , 整群抽取600名救援军人作为被调查对象。由3名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心理医生进行讲解, 说明调查的目的和问卷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调查时间多选在傍晚官兵休息时间, 调查结果比较可靠。调查工具采用卫生部编制《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QR调查表。评分方法以问卷总分≥10分者为重点干预对象, 采取个体和集体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统计学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军人中, SRQ≥10分者为41人, 占被调查军人7.04%, <10分者为541人, 占92.9%。SRQ≥15分, 占1.03%。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为:容易疲劳288人, 占49.5%;焦虑不安275人, 占47.2%;快乐不起来256人, 占43.9%。预备役军人与现役军人比较, 心理问题更为突出, 具有十分显著性差异 (表1) 。大学学历与高中学历比较, χ2=4.95, P<0.05, 高中学历与初中学历比较, χ2=0.315, P>0.05, 无显著差异。大学学历与初中学历比较, χ2=6.27, P<0.05, 有显著差异, 由于小学以下学历军人样本数太少, 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地震灾害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它可改变人们大脑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 直接或间接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军人作为抗震救灾中特殊群体, 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 冒着余震危险, 救治伤员, 抢救财产, 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强烈应激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发现, 抗震救灾中7.04%的军人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1.03%的军人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但远低于地震灾区灾民心理问题 (55.28%) [2]。这可能是与灾民存在亲人亡故, 家园被毁, 亲人离散等因素有关, 同时说明部队军人的平时训练有素, 有较强的心理抵抗力。救援军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感觉疲劳49.5%, 与常文军等[3]报道一致。有研究认为, 疲劳在许多情况下与人的内心情绪相关, 是内在情绪的一种躯体化表现。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还表现在焦虑不安 (47.2%) 和快乐不起来 (43.9%) 等。

研究还发现, 预备役军人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 与现役军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5。分析有以下原因:⑴近年来国家重视新兵入伍心理健康关, 将心理健康检测列为必检项目之一。同时现役军人的心理健康训练纳入正常训练科目, 配备心理医生,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4], 心理应激能力较强。⑵预备役军人平时忙于地方建设, 心理健康训练不系统, 没有正规训练, 心理素质有所下降。

本研究提示, 军人与地震灾害现场接触时间的长短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P<0.05) 。大部分时间甚至一直与地震灾害现场接触的军人无论是现役还是预备役军人, 心理问题都较严重。那些挖掘伤员, 搬运尸体, 掩埋尸体, 身体长期处于疲惫状态, 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长时间在废墟中奋战的军人, 应激的强度大, 易出现心理问题。反之那些承担物资运输安置灾民生活, 灾后重建任务的军人接触灾害现场时间短, 出现心理问题相对少。高中学历与初中学历的军人比较, 心理问题无显著差异, 大学学历组与高中学历及初中学历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大学学历军人在灾害面前心理问题相对突出一些, 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 作为抗震救灾的最主要力量的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他们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部队, 以百姓安危为己任, 置之生死于度外, 夜以继日抢险救援, 精神高度紧张, 身体十分疲惫, 出现心理疲劳, 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媒体和社会要多给予关注, 为他们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 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 以便更好的抢险救灾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Bromet E, Dew MA.Review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ic research on dis-asters[J].Epidemiol-Rev, 1995, 17 (1) :113-119.

[2]任凯, 彭龙颜, 邢济春, 等.什邡地震灾区984名灾民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243-245

[3]常文军, 张迁, 朱诗应, 等.汶川地震一个月后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9:725-728.

上一篇:家居卖场-相关媒体报道下一篇:印度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