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

2024-04-13

《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精选3篇)

篇1:《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内容介绍

前言

锺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在大陆或者是台湾新文学的地位上早就受到多方的肯定,也有许多针对该书的评论,像是在内容的布局上,不管是象征、伏笔、对照的技巧上,都突破了「文革」后所出现的伤痕文学,阿城用字之轻盈,不血淋淋地陈述事件的本身,不将作者所有的价值判断宣泄出来,让读者去深刻体会其中意义与价值,这是本书相当值得关注的面向。

锺阿城以十多年的「知青」生活经验为素材,创造了三篇独具风格的中篇小说,时间是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叙述的人物都是平民小人物的故事,三篇小说又各自呈现了文中主角再追寻文革时「人」本身所失去的价值。王一生在〈棋王〉中之于传统文化的典范再现,强调对于性灵的追求;萧疙瘩之于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谐相处之心;老杆儿之于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以及对「书(字典)」所流露出的深厚情感。阿城就是在凸显这些在文革中所被抹灭掉的人的价值,而这种试图在高压的政治气氛中,去突破、去反省当下的状况,不管成效为何,但是的确反映了文革时,人们在价值观上的普遍扭曲。以下将针对三篇小说的主角性格做出分析,藉此反映出阿城对于文革的看法,及其反省文革时,人们在心灵上的空虚,「破四旧、立四新」这样的概念与传统文化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棋王〉:人格的升华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故事内容※

《棋王》描述主角下放时,在火车上遇见了王一生这个棋呆子,一路上他们聊了许多,谈到「饿、吃、馋」与「棋道和生道」等等的问题,同时主角也了解了为何王一生会被称做「棋呆子」,也知道他在捡烂纸的老头儿那学棋的种种过程,后来下了火车,他们也就被分发到不同的单位去了。

过了几个月,棋呆子走了近百里路来到主角的分场来探望他,在那边结识了棋也下得不错的脚卵(倪斌),并且得知在不久之后有一场棋类比赛,但是那埸比赛因为棋呆子的分场说他老是请假,表现不好,所以不让他报名,也就无法参加比赛。后来由于脚卵的帮忙,棋呆子与棋赛的前三名及其它六人一起下盲棋,来了场友谊赛,比着比着天色渐渐暗了,对手也一个个甘拜下风的离开,最后只剩下棋赛冠军和棋呆子,而棋呆子在冠军要求能否给他老人家一点面子时,就和了这场棋。这场棋虽赢得漂亮,但棋呆子却哭了,哭着向他已过世的母亲述说他今日的成就。

※赏析※

〈棋王〉有很大的部分是在讨论「吃」的问题。在一个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吃」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主角王一生来说,确有不同的意义。因为贫穷,使他对「吃」怀有宗教般的敬意,看描写他在火车厢上吃便当的那段,作者说道:「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惨无人道」,「顿顿饱饱就是福」是王一生的价值观,更多的要求就是「馋」了,而馋只是让人们有着更多的欲望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殊不知已经被「物化」了,就像文中倪斌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将祖先所留下来具有意义的乌木象棋送给了书记,即使这样王一生有机会参加象棋比赛,他依旧不愿因此而参赛,「棋」这具有精神表征的事物,对于王一生来说,有着母亲的挚爱 2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在其中,无时无刻可以「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这般亲情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王一生的母亲一生所追求的也只是个「饱」字,却依旧能够体会到孩子在棋上的执着,她或许不知象棋有什么深奥的意涵,但是一个作母亲的知道儿子在挣钱讨生活之外,还有其它的需求,临死前还磨好了棋子送给他,借作者话说:「只可惜全国忙于革命,否则呆子不知道会有什么成就」,真的是环境将人的发展给箝制住,不过也因为这样的环境,王一生的意志与坚忍的力量相对地被突显出来;又有着捡烂纸的老人在棋艺与象棋所衍生出的文化传统,以及拾荒老人所对他的期许,老人将棋谱传给他,象征王一生承继了文化的传统,而所谓「破旧立新」的真正意涵,作者藉由老人的话道出正是「什么是旧?我这儿每天捡烂纸是不是在捡旧?可我回去把它们分门别类卖了钱,养活自己,不是新?」。「立新」并非是抹灭过去,文革要将过去传统文化连根铲除,那新的价值标准在未经时间的洗炼下,强用政治力量去概括整个价值体系,难道就行吗?

书中的高潮在结束时,王一生以其充沛的意志,引起一阵旋风,冲破当时荒芜、沉闷的空气。他以盲棋对决九人的场面,气势惊人,将大家的情绪推到最高点,关注的焦点全都在棋局上。最后出现的棋局冠军老者,在输掉棋局后不得不出面,还言「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期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这般倚老卖老的情形,不愿虚心求教,只求保住「面子」,这和先前王一生与同学的父亲,号称城里头的名手,摆了一局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王一生反倒是走赢了,名手自己连看王一生所下的棋步都不理解的情形下,还要收人为徒,王一生反问他一句那「我为什么要作你的徒弟呢?」搞得名手大言不惭搬出传统礼教的大道理说道:「你这同学桀骜不驯,棋品连着人品,照这样下去,<<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棋品必劣」。对照王一生学棋时的虚心求教,学棋是跟「天下人学」的气度,相形之下这些倚老卖老者气度显然不及王一生。王一生在爬到此领域的高峰后,在一段挣扎「很久,才呜咽地说:『和了吧』」,终于领悟到包容人性弱点的平和心境,脱却输赢的计较,找到自我人生的新意境。破旧立新的真义,应是像王一生这样从无到有,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开创新的局面,却又能够体认到包容的真义。而且人在追求物质之外,自我精神的提升更是必要的,正如阿城在文后所说:「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也正反映出文革时人在精神层次的贫乏与苦闷。

二、〈树王〉:对于自然伦理的尊重

※故事内容※

《树王》描述知青下乡砍树生产的故事。长久的砍树,把生产队附近树林的树木都砍得精光,只剩得山顶上一棵巨大的「树王」,许多传说让人一直不敢砍伐此树,然而执迷于改革的知青李立却认为这棵大树是个障碍,砍了它才能破除迷信、建立新思想,不过固执的萧疙瘩说你们砍了那么多,至少也要留下这一棵,有个证明,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因此两人起了冲突,最后还是文书劝退了萧疙瘩,才开始砍树。花了四天的时间,终于把树放倒了,但是,树王萧疙瘩就在这短短的四天内老去许多。树砍光了,萧疙瘩也就一病不起,之后放火烧山,烧掉杂草蔓藤,也烧掉藏身其中的许多生灵,更烧掉了大家的精神。最后,萧疙瘩也死了,他死后被葬在大树旁边,而那个地方渐渐长出白色的花,彷佛留下了疤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赏析※

〈树王〉所讨论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针对主要人物萧疙瘩的一生,来反对人们伐山砍树破坏大自然的举动,在文中还特别穿插了一个性格鲜明迥异于萧疙瘩的知青李立,塑造一个服膺文革的角色,在大家不敢砍伐山中最大棵的树,树王也说此树砍不得时,李立的态度是极为不屑的,他认为一切只是迷信、只因农场里的工人觉悟的程度太低所致。而文革「人定胜天」的理念,就表现在李立身上,李立身体并不强壮,「就是因为那股狠劲儿,是别人比不上的」,外在政治力量的驱使下李立这种贯彻国家意志的行为,和萧疙瘩成为了强烈的对比。而萧疙瘩在从知青下乡来开始,砍树、烧山、种新树已经是势在必行了,萧疙瘩始终以沉默来表示无言的抗议,当萧疙瘩听到他所教人磨出来的刀是被拿来砍大树时,他的沉默与眼神却似乎是极为严厉的抗议,「『老萧,今天那棵树就能倒了呢!』萧疙瘩静静地等我走到跟前,没有说话。我正要说,忽然觉出萧疙瘩似在审视我的样子,将我的兴奋按下去,说:『你不信吗?全亏了你的方法呢!』萧疙瘩目光散掉,仍不说话」

萧疙瘩有砍树的本领,会磨刀更如何懂得用刀,这是他与自然长期相处所悟得的心得,「角子砍进去,向两边挤。树片能下来,便是挤下来的。即使刀有些晃,角子刃是不会损的」,萧疙瘩会用刀却不滥用,相较于知青拿起刀就不分青红皂白的砍,正显示出萧疙瘩生命的厚实感。萧疙瘩外表一副粗犷确有着十足的爱心,从关心知青在山上砍树的危险,到最后对于无法继续接济被他踢断腿的士兵的内疚之情,萧疙瘩也是因为在那样的环境里,每一次他所付出的关心,就是「枪打出头鸟」的时候,成为他受苦的渊源。整个悲壮的情绪,在萧疙瘩以身护树时达到了高潮,在李立当着萧疙瘩的面前执意砍掉大树时,萧疙瘩护树的决心是坚决的,他一手箝住李立的刀,在可能背负反革命罪名的情况下,他支手护树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并不为了什么,只是「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在场的支书此时道出了学生们砍树的原因到底为何:「学生造反,皇帝都拉下马来了……胡涂!老萧!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你受罪,我也清楚,可我是支书,就要谋这个差事。你这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学生们要革命,要共产主义,你拦?」将破坏自然无限上纲,是集体的情绪抹灭了个人的判断与良知,萧疙瘩的情绪在阿城的笔下虽然含蓄,但是「萧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下不来」萧疙瘩难过地说不出话来,他没有像李立般地咆哮,那种对于局面的无奈加上无助让他久久不能自已。眼见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树倒了,他也干枯了,萧疙瘩是和树、自然共生共存的,他的存在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生气不见了!萧六爪不再活绷乱跳了,「文革」到底还扼杀了什么?「我心中乱得很,搞不大清砍与不砍的是非,只是不去上山参加砍伐,也不与李立说话」,砍除山林与尊敬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拉拒在抗衡。在今日检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行径,似乎很难去理解这样近乎疯狂的行为,但是一颗深切反省的心,却在阿城的笔下表露出来,阿城并不对于人性感到绝望,像萧疙瘩这样类型的人,就是明天的希望。

三、〈孩子王〉:人本思考的教育

※故事内容※

《孩子王》描述一高中知青「老杆儿」被分配到乡下,正好隔村的学校缺教初三的老师,于是老杆儿被调去教书,但他发现学生上课没有课本,就连老师也只有一本破破烂烂的教课书,而且所教的内容都只是规定的教条,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学了半天仍不知所教为何物,就连个字也写不清楚,因此老杆儿毅然放弃教课书,改教实际的文字教学,也不许学生再抄什么「红旗飘扬,战鼓震天」 6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的社论,然而如此却违反学校的教学规定,为党所不容许,终于被迫停止教书,而回到原来的单位。

※赏析※

〈孩子王〉所叙说的是一位原在生产队的知青老杆儿被派至一所乡下的初中三年级任教,班上的学生竟然连大字都不认得几个,所谓的教学不就是念语录而已罢了。老杆儿常常语出惊人地指陈教育的弊端所在,国家印不出书给学生,生产队一发批判材料多少就是多少,一点都少不得;学生的自我思考创造力,又被政治这顶大纛所盖住「作文又常常仅有几十字,中间多是时尚的语句,读起来令人瞌睡……只是渐渐怀疑学生写这些东西对将来有什么用」、「你出个庆祝国庆的作文题,他能把去年的十一社论抄出来,你还觉得一点都不过时」这样制式的教育,将教育完全附着于政治上,是阿城所不乐意见到的,「纯质」、「单一化」是令人恐惧的,阿城藉由老杆儿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党化教育的腐败,利用婉转讽喻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不满:「教材真是统一,我都分不清语文课和政治课的区别」、「中央台说了上句,我就能对出下句,那都是套路,我摸得很熟,不消听」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一切东西都加以教条化,学生一旦习于这样的思考,教育与生活失去了联系的意义,学生又能如何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呢?

老杆儿不顾原本的教材规定,一个字一个字扎扎实实地教导学生学习;写作文不可以抄社论,「你们自己写,就写一件事,随便写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一切从自我的经验出发,让自己所受的教育去贴近生活,他这样的举动,却已经受到高层的注意,同事们也屡次提醒他,就随波逐流,管他学生学多少,上面交办的课程内容教完就是了,但老杆儿却不这 7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么认为,虽然有时对于自己在课堂上「一气说了许多,竟有些冒汗,却畅快许多,好像出了一口闷气」,心里的那么一点顾忌还是存在的,但看到学生在作文里面能够表达自我想陈述的事情,心中也的确着实踏实许多。当他的学生王福写出〈我的父亲〉提到「我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的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意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还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王福这段深刻刻画父亲的文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一个小孩却能够用自己的话,去思索、去表达自我的感受,不再落入「红旗飘扬,战鼓震天」的陈套俗语,此时此刻的老杆儿「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么多的东西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今天王福可以这样,当老师的老杆儿其实也就心满意足了。老杆儿在面对总场来的教育科吴干事询问教学内容时,他毫不考虑地说道:「教课文,没有用」,他没有任何地眷恋这个位置,他想带走的是学生最后一次的作文,因为学生的成长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他没有对不起学生,总场这样的处理他不想有任何的激烈反应,只是透过阿城的笔下「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校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学校」,我们看到了平和的笔触,但是教室「门内黑黑的」,中国教育的前景还是「黑黑」的吗?老杆儿静静地踏着愉悦的步伐走回队上,我想阿城还是对教育有所期待与希望的,王福就是一个最好的脚注吧!

四、结语:破?立?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阿城的小说,多用平白的实描,极少有个人感情的强烈流入,藉由对于现场实景的描述,他的文字传达给我们一种心灵上的颤动,虽不是极力的震撼,但阿城提供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去思索问题,让我们久久不能自已。「文革」对于阿城来说,并不是绝望与落寞,他所积极刻画人物,不管是王一生、萧疙瘩、老杆儿都是具有在高压环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物典型。阿城跟下乡的知青一样,都亲身经历彻底破坏的大浩劫,他冷静地说明沉重的文化课题,思考破旧立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传统文化有存在的必要,文革却要将他完全否定割裂,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必须受到洗涤,但是「只破不立」也只是「越破越糟」。〈会餐〉中所描述的生产队的知青和农民在张罗一顿会餐的内容,即使在怎么破四旧,最后猪肝不也给了杀猪的师傅;会餐时,男人在大口大口吃肉喝酒,女人和小孩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传统的尊卑关系再怎么「破」,这深植民心的概念,在农村中还是强轫地存在,外在的环境再怎么变,再怎么革命,农民们还是保持着一贯的生命力和生活情绪,这些都是难以撼动的。阿城在本书的最后一短篇〈树桩〉,描述文革时将原本早已融入人们生活中的「对歌」文化,列为「四旧」,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唱什么,街子就唱什么,这样单调的形式,让这个山城一度失去了过去活力;但后来解禁了,人们开始追思过去的民俗文化,大家又开始传唱,李二(也就是树桩,人称大爹,是本文山城中的山歌对唱好手)代表过去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就成为那条街巷的化身,「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这山里立了一个碑」文化的根也像是一块难以抹去的「碑」,有他的价值存在。阿城所想要表达的也就是一种传统文化有着她历久弥新的魅力,那份时间所累积下的厚实感,有着长久不变的价值,这是文革所难以摧毁的吧!

篇2:《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

国际实践中读到阿城是意外的收获和惊喜。他非常像之前咱们讨论过的一位美国作家斯蒂芬·金。两个人虽时代不同,国别不同,但是有着本质上丰富而又相似的经历,给了他们对人生,对人性和对社会更加透彻的感悟,并且他们用一种更加优雅的文字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读到阿城:意外的惊喜读到阿城这个作家和他的小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和惊喜。说意外,因为原本不在读书计划中,但是前段日子,一位长者在深夜跟我分享了阿城对他父亲说的一段话。我就顺藤摸瓜搜到阿城这位作家。阿城非常像之前咱们讨论过的一位美国作家就是斯蒂芬金。两个人虽然时代不同,国别不同,但是有着本质上丰富而又相似的经历给了他们对人生,对人性和对社会更加透彻的感悟,并且他们用一种更加优雅的文字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比如作家唐诺对阿诚的评价。

「阿城是個好讀書而且雜讀書之人,但和我們這一代人大不相同的是,即便近乎手不釋卷,但阿城通過文字的學習比例仍遠比我們低,這一方面是因為他行遍天下的奇特人生際遇,但更重要是他由此而生的奇特本事和人生趣味,牢牢的讓他聯繫於具象事物的俗世之中。」——唐诺

阿城在《我的父亲》一文中的一段话让处于同一年龄的我印象深刻——

“得知父亲要被平反的那天晚上,阿城以一个朋友的立场,说出一个儿子的看法:

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这三十年就白过了,作为一个人,你已经肯定了你自己,无须别人再来判断。要是判断的权力在别人手里,今天肯定你,明天还可以否定你,所以我认为平反只是在技术上产生便利,另外,我很感激你在政治上的变故,它使我依靠自己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定力,虽然这二十多年对你来说是残酷的。”

遇见惨淡荒原上的野花

读了阿城的三本作品《棋王》《树王》《孩子王》,这三部中篇小说,算是阿城的代表作。除了《孩子王》的情节相对复杂之外,其他两部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的是在“”和上山下乡过程中,阿城作为那段历史中间的一份子和一个个体,去记录,观察和看到的一些人和事。

但就是这样简单而不简单的文字,突出了阿城这个作家的人生哲学——在惨淡的荒原上淡定而行,留意到那些无名的小花。惨淡的荒原大概就指的是那段改变了很多人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命运的那段历史。而那些野蛮生长的无名小花,大概就是棋王树王和孩子王这三部小说中塑造的形象非常鲜明的主人翁。

《棋王》:何以解烦恼棋王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叫王一生的棋呆子,从小家里没有能力培养他的其他爱好,偶然迷上了象棋,一发不可收拾已经到了,没事儿的时候心里也在下象棋的地步。小说里边有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叫,何以解不痛快,我有下象棋。他们这帮知青在上山下乡过程中虽然生活有很多的挑战和磨砺,但是王一生靠着对下象棋的热爱,坚持到了最后,并且以一人之力群挑九人获得了胜利。尤其是小说最后当王一生看到他妈妈留给他的象棋子的时候就哇的大哭了。那一刻,我都有点想要哭啦。 《树王》:山顶上的那颗男人

树王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叫肖疙瘩的男人,他太有原则也一直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当一群下乡的知青收到上面的命令,要求砍掉无用的树种上有用的树时,他一直坚守着反对砍掉山顶上最高最大的那棵树。他说,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但是具体反对什么反对的原因,他却说不上来有点农民的蒙昧,或者被知青叫做愚昧。他只是说,要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儿。

小说的最后,大家都明白了——其实传说中的树王不是山顶上那棵树,就是肖疙瘩这个男人。

后来看到阿成在意大利版的自序中说到,这本小说里潜在的是蒙昧的良知,它不是科学的,是原始的,但他面对的不是科学,而是愚蠢,这就是双方都走向失败。“愚蠢没有良知,所以良知即使是蒙昧的,对于中国,也是有价值的。”《孩子王》:教育的讽刺《孩子王》这是一本充满着讽刺意味的小说。学校学生上课没有课本,教课的知青老师非常生气,去问校长,校长说是国家印不出书来学生们只能抄书。但是他们看到生产队下发的批判学习材料,要多少有多少。那位校长说,国家要搞教育,所以才开班上课,但是却必须按照严格的教程来教,不管学生的进度。

篇3:送国棋王逢原文及赏析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优柱,鏖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鉴赏】

“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起首即言棋,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下笔,一下子便引发人悠悠缕缕的棋兴。“玉子纹楸”,指棋子棋盘。苏鹗《杜阳杂俎》:“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中,日本王子来朝,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为对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贤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谈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又产如楸玉,状类楸木,琢之为棋局,光洁可鉴。”“一路饶”,饶一路的倒装,即让一子。友人是国手,难以对子而弈,故须相饶。杜牧是著名才子,善诗文词,亦善书画。所书《张好好诗》,董其昌称之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所画维摩像,米芾称其“光采照人”(《画史》)。能让一子与国手对弈,说明他的棋艺也相当高。“最宜”二字,深情可见。“檐雨竹萧萧”,暗明秋日。秋雨淅淅沥沥,修篁瑟瑟萧萧,窗下樽前,摆上精美的棋盘棋子,请艺候教,从容手谈,那是多么幽雅又令人惬意的棋境啊。

颔联转入对枰上风光的描写上:“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羸形,指棋形羸弱。这是赞美友人绝妙的棋艺,说他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淙淙流淌,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进攻起来突兀迅速,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比喻形象生动,三尺之局顿时充满活力,无比宽广,仿佛千里山河,铁马金戈,狼烟四起,阵云开合。

颈联承前,使事言棋,赞叹友人的棋风:“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周伏柱,指老子,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被尊为道家创始人。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这两句说王逢的棋动静相宜,攻防有序,稳健而凌厉。防御稳固,阵脚坚实,就像老子修道,以静制动,以无见有。进攻厮杀,首尾相应,战无不胜,较之霍去病鏖兵大漠,更加令人惊叹。围棋自来有兵家之戏的说法,如“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马融《围棋赋》),“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桓谭《新论》)。杜牧喜好言兵,非常注重研究军事,曾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虚实,重新注释《孙子》,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这里以兵言棋正得棋中三味。这四句淋漓兴会,极力渲染烘托,表现出友人高超的棋艺和自己真挚的友情。

诗意至此戛然而止,至于胜负如何,诗人未说,也无须说,因为纹枰手谈,大开眼界,大得棋趣,二人友情由此而深,由此而笃。于是笔锋一掉,转入送别正题:“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所谓转入正题,不是正面接触,而是侧面揭示,以期代送。古人以七十为高寿,故多以七十为期。白居易《游悟真寺》:“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这两句即从白诗化出。杜牧作此诗时约四十余岁,若至七十,尚有万余日。因此他与王逢相约,要将这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杜牧素以济世之才自负,可由于不肯苟合,仕途并不顺,故尔常游心方罫,寄情楸枰,所谓“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题桐叶》),“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齐安郡晚秋》),“自怜穷律穷途客,正劫孤灯一局棋”(《寄李起居四韵》)等,正是这种围棋生活的反映。如今他遇上王逢这样棋艺高超,情投意合的棋友,该是多么欢乐啊。可是友人就要离去了,留下的将仅仅是“最宜檐雨竹萧萧”那种美好的回忆,是“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重送绝句》)的凄凉现实。因此这两句含蕴极丰,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相关文章:

棋王赏析范文05-17

阿城小说棋王赏析06-22

树王爷爷的春天及答案03-01

去年的树王崧舟范文06-14

狮子王赏析范文05-21

坏孩子的故事赏析07-03

天堂的孩子电影赏析08-27

狮子王解读赏析范文06-17

狮子王电影赏析范文06-17

狮子王剧本赏析范文06-17

上一篇:淮阴侯列传翻译下一篇:王安石与佛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