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竞赛

2024-05-02

太空竞赛(共6篇)

篇1:太空竞赛

太空世界太空梦500字作文

在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学校观看了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的视频。

刚开始,“武林高手”聂海胜表演了一项轻功:盘腿坐在空中,如有神功。而“大力水手”王亚平用手轻轻一推,聂海胜便在天宫一号中飘来飘去,看起来像在水中游荡一样。

看到这里,我看入迷了,想到如果我以后也是航天员,闲暇之余在太空中,扔几粒花生米,悠闲地躺在空中,边游边吃那香脆的花生米,那像鱼儿觅食一样,又好玩又有趣。

我再穿上太空服,拴一个绳子,飘在浩瀚的宇宙中,看着蔚蓝的地球,思绪也慢慢“飘”了回去。

这时,王老师正在演示单摆实验,把我拉回现实之中。只见王老师用手轻轻碰了一下摆,单摆便做起了圆周运动,虽然速度很慢,但好像精力充沛的`孩子玩起来就停不下来一样。我看到这,好像看见了一个星球绕着恒星公转的样子,均匀、圆润、自在。

接下来,实验又把我拉回了地球。

只见王老师手里拿着太空饮用水袋,从里面挤出一颗晶莹水珠,笑着说:“为了不让它飘到仪器上,我们会由独特的方式消灭它。”说完,便一口吞了那颗可怜的小水珠,引得我们一阵大笑,王老师真幽默!

而我也随着那可怜的水球进入了太空世界。随手挤几滴水,玩似的吃了那些水珠,滑滑嗓子。把太空食品拿出来,一边吃一边游,不时喝一滴漂浮在身边的水珠,这像神仙过的日子,怎舍得下来呢?我真羡慕他们三个,不仅可以在太空中游玩,还可以为人类做测量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不过我将来也可以上太空,赶明儿我们中国发展了,人手一个航天飞船,想去哪儿就去哪,我相信,这很快会成为现实。

篇2:太空竞赛

一、平实的叙述。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作者用大量篇幅详细列举了自己在太空中理家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写自己在太空中跑步需要经历的苦痛以及“在90分钟的时间里不停地跑,绕了地球一周”的欣喜;写自己在太空中长高了,梦想“回到地球去NBA打球”; 写在太空中穿衣的不如人意; 写在太空中沐浴的情况时, 先总写“和平”号上没有沐浴或盆浴设备及洗浴的困难,再分写洗澡、洗头、刷牙、刮胡子等情况; 最后还写了自己在太空睡眠的独特睡姿和朝向,不像其他宇航员“睡觉时到处漂浮”……这些内容都让我们读来饶有趣味。

二、清晰的说明。文中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在太空生活中,运动、穿衣、沐浴、睡眠等,无不具有与地面生活不同的特点。作者一方面要叙述情况, 一方面要解说事理,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读者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例如为什么要跑步运动的问题,作者指出“人的身体,在不用花费力气的宇宙中闲置, 就会急剧虚弱。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不适应再变成地球人的需要, 甚至也不能处置着陆时的紧急情况, 于是就需要锻炼。而跑步时如果不穿上“连接在跑步机两侧固定着的金属板上”的铠甲,不费力气地跑,哪怕跑几个小时,“也没有作用”。作者将这些内容穿插在有关的记叙处加以阐释, 使读者明白了太空生活与地面生活不同的原因, 同时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对于壮大未来太空探险者的队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3:重启的太空竞赛

乍看之下,你可能会认为今天的情况同20世纪60年代的情况类似:中国和印度都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发展速度迅猛。而今天的美国则前途未卜,因为近几年诸事不顺,再加上经济形势始终不温不火而步履维艰。2011年宇宙飞船退役,美国在1981年之后首次丧失了将人员送入太空的能力。这个赢得了上一次太空竞赛的国家现在必须得靠租借俄罗斯宇宙飞船上的铺位才能够把宇航员送入自己的空间站。作为美国潜在的竞争对手,中国的进步最快。2003年,它成为全世界第三个可以用自己研制的火箭把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的国家。当时中国空军中校杨利伟在绕地轨道停留21小时后,成功降落到了内蒙古的草原上。

从那以后,又有5位中国“太空人”被送入了太空轨道。而且,这个国家的雄心绝不止于此,除了利用“长征”系列火箭来发射卫星并招徕商业卫星发射生意之外,中国还在计划建立自己的空间站。2011年,试验站的两个部分顺利实现了对接。中国还勾勒了在2017年实现无人登月的远景目标。而该任务的目的是收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而2025年的计划是实现航天员登月。

但是,我们不应该高估中国的实力,其实力还远远落后于俄罗斯。而且,即使没有宇宙飞船,美国花在载人太空航行上的经费也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况不会改变。显然,把太空人送上月球无疑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超级大国的实力,这也算得上是严密组织同技术实力结合的壮举,但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远比它要更激动人心。那次壮举至今还影响着一般民众对太空旅行的各种想象。

2010年,美国取消了重返月球的计划,而回归月球只是对过去成就的简单重复正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一决定可能也会导致中国搁置其登月计划。要创造真正的历史纪录,就必须看得更远。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探讨将宇航员送入小行星带的可行性。然而,尽管天文学家们渴望了解更多宇宙的秘密,登陆一块小小的围绕太阳旋转的岩石并无法给予他们多少灵感。要得到真正的启示,就必须去火星,这个传说中的太空飞行“黄金之国”。这场旅行人们已经计划了数十年了,成功登月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内部也有许多人认为这才是合乎逻辑的下一个目标。

21世纪中叶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去火星的宇航员必须在飞船里航行6个月才能够到达火星(而去月球的旅程耗时仅3天)。在飞往火星的征途上,他们还要经受宇宙射线的考验,冒着被太阳耀斑烤熟的风险。所谓太阳耀斑是指无法预测的局部辐射突然增加的太阳活动。即使他们顺利到达了火星,因为与地球的距离太过遥远,发送给地面控制人员的信号需要几十分钟才能够到达地球,回复信号到达火星又需要等量的时间。这意味着,去火星的宇航员得比登月的宇航员更自力自主才行,因为他们可享受不到登月宇航员那么便利的条件,一举一动都能接受地面专家的指导。

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看载人太空飞行,其可行性更会大打折扣。尼克松政府考虑取消第16和17次阿波罗计划任务的时候,尼克松的幕僚卡斯珀·温伯格指出,一旦取消任务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最辉煌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我们正在进行力量回缩,并主动放弃超级大国的地位,恐怕目前许多美国人都在逐渐接受我这样的看法”。登月行动的成功无疑确立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也极大鼓舞了美国人的自信。

当然,并非所有的太空竞赛都是出于和平目的。太空的军事意义非凡——可以从太空密切监视敌方的一举一动,保持各部队之间的联络,甚至可以通过类似GPS(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各种工具来帮助制导武器准确命中目标,帮助士兵顺利到达任务目的地。现在,这方面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了。同欧盟一样,俄罗斯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并投入使用,中国也有类似的计划。2007年,中国利用导弹摧毁了一颗老旧的气象卫星,让人们意识到中国拥有了摧毁卫星的能力。为此,俄罗斯警铃大作,马上开始吹嘘自己也具有这样的能力,而美国则在几个月之后把自己的一颗旧卫星打下来了。美国政府坚称把这颗卫星打下来纯属安全措施,因为这颗人造卫星即将要坠落到地球上来了。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这套说辞。

这样的竞争还会继续下去,间谍卫星也会越来越高级(据传已经有雷达发现不了的潜伏卫星被送上太空了)。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更激进的可能性也都还存在。目前,美国正在试飞一种军用飞行器,这东西的本质就是机器人化了的宇宙飞船。美国当然还不肯透露其用途,但是从突击侦察(因为它不像轨道卫星那样好监测)到从空间轨道投放炸弹,它无所不能。长久以来,空军就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从空间轨道投放炸弹这个目标。一些想象力更加丰富的将领们已经在讨论从太空轨道向目标投放钨合金棒的问题了。钨合金棒每小时的下落速度达到数千英里,比最快的导弹都要快。上述这些设想还有更多新进展都可能在未来实现,尤其是在当老牌大国同新兴大国之间的对峙变得火药味更浓的情况下。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确信,10年内,太空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的进展项目还是信息和情报采集,跟过去50年的情况差不多。

篇4:肯尼迪时代:太空竞赛

1957年10月,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正式进入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这也拉开了美苏两国延宕近20年的太空竞赛的序幕。

在早期的太空竞赛中,苏联人总是先行一步。美国也在积极准备发射卫星,但两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1959年,苏联月球1号探测器率先飞临月球;1961年4月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更是让美国人震惊不已。当时肯尼迪总统正在睡梦中,被叫醒得知消息后说:“这是继苏联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之后,美国的又一次奇耻大辱。”

这年5月,美国宇航员阿兰·谢帕德乘坐飞船进入太空,不过在太空中只停留了15分钟,而加加林在太空中停留了108分钟。为此赫鲁晓夫轻蔑地称美国此举为“跳蚤的一跃”。于是美国人痛定思痛,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展现自己的实力。一个月之后,肯尼迪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登月探险计划。两个月之后,美国发射了水星号飞船,但这艘飞船未能进入轨道,仅做了一次亚轨道飞行;又过了10个月,美国人才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美国人惊呼输掉了“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

肯尼迪政府此时在国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于如何实现登月,肯尼迪也感到非常迷茫。考虑到当时苏联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在发表登月讲话后,他在多个场合表达寻求同苏联合作的意愿。1961年6月维也纳峰会期间,肯尼迪建议美苏两国或许可以一起登月,但赫鲁晓夫只是敷衍回答。就在这次会晤期间,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与赫鲁晓夫交谈时,对苏联太空狗的新生儿表示关注。这次峰会结束后不久,卡洛琳·肯尼迪便得到了一只来自苏联的宠物狗。

1963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肯尼迪在发表演讲时谈到在航天领域,美国和苏联有展开崭新合作的空间,联合探月也是一种可能。不过苏联担心合作会导致苏联尖端军事技术泄密,明确表示拒绝。肯尼迪依然不肯放弃,这年11月12月,肯尼迪签发机密的第271号国家安全行动备忘录,特别请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詹姆斯·韦伯组织筹划与苏联开展外太空领域的合作,并要求韦伯在关键问题上要亲力亲为。肯尼迪还签发一份更机密的备忘录,提出与苏联共享不明飞行物的情报资料,并在与赫鲁晓夫的热线电话中谈到了不明飞行物情报。

肯尼迪抛出的诚意让赫鲁晓夫和苏联当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毕竟到了1963年下半年,苏联的登月火箭和载人航天系统也是故障频发,而美国登月计划却进展顺利。但在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这项合作面临夭折。毕竟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私交甚笃,却对新继任的约翰逊总统并不看好,再加上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下台,美苏两国联合航天、登月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肯尼迪在1960年11月的总统竞选期间,就承诺要使美国在太空探索和导弹防御上全面超过苏联。但是正式就职后,他并没有在航天领域表现出强烈的愿望,毕竟他在这个领域只是空有热情却不太了解。若不是加加林进入太空引发美国国内巨大反弹,谨慎的肯尼迪也不会在参众两院发表登月讲话。

1962年7月,阿波罗计划终于敲定登月方案,选定了宇航局工程师约翰·霍博特提出的月球轨道集合方案。美国航空航天局迅速集中大量人力、物力,齐头并进开展各项活动。

从1961年到1972年阿波罗计划实施期间,有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这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探月工程。1969年,两名美国宇航员终于登上月球,实现了“月球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壮举。此后3年,美国总共将12名航天员分6批送上月球。

篇5:太空竞赛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had left the United States as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ic power by far and the U.S.also took care to maintain its military lead over the restof the world. The Shrifts Were catching up—they testedan atomic bomb in 1949 and a hydrogenbomb in 1953—but America's people and its government felt the .US.could easily stay ahead in any race.

The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actually the second half of 1957 and allof 1958—wa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U.S.to stake its claim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progress.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were exploring the earth, its oceans andatmosphere. While expeditions were goinginto the Antarctic and the depths of theocean, advances in rocketry were pushingmen toward the edge of space. In April1957. the U.S.briefly sent an object to analtitude of 200 kilometers—not far belowwhere the space station orbits today.

Six months later, a surprisingannouncement appeared on the front pageof Pravda:the Soviets had.on October4. sent a satellite all the way around theearth. Sputnik, meaning:"satellite" or"fellow traveler",was an 84-kilogramaluminum ball,58 centimeters across. ITcontained a transmitter and batteries, andmade a beeping sound as it circled the earth every 96 minutes for 92days.

When the American media reported the story——and U.S.scientistsconfirmed it--panic broke out. If the Soviets could guide somethingprecisely enough to put it in orbiL they could also guide it to anypoint on earth. What if that "something" were an atomic bomb?To many, the broader idea that the Soviet Union could overtakeAmerican technology was frightening enough.

"The U.S, all the time [had been] the technological example forthe Soviet Union." Sergei Khrushchev, the son of Soviet PremierNikita Khrushchev, told the American network PBS in 1997. "TheSoviet people were surprised at the launch...but they were notshocked like Americans. It was also very pleasant, not only to myfather and to the political elite there, but [to]the ordinary people:all the reaction of the West, and especially the shock in the UnitedStates...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that the United States openlyaccepted that we Were ahead of them."

Immediately, money was poured into America's educationalsystem, and members of Congress demanded a proper spaceprogram. But with every passing day, the U.S. fell further behind theSoviets. Only a month after Sputnik 1.the USSR launched Sputnik 2,which already had a dog, Laika, on board.

The U.S.rushed to get a satellite into space, But unlike theSoviets Who announced their successes ordy after they hadhappened, the Americans had TV cameras running during the

December 6 launch of their first satellite. The.Vanguard rocket-rosejust over a meter into the air. then fell back down and exploded.

Another month went by, and finally the U.S.wasable to put a 14-kilogram satellite, Explorer 1, into orbit.The following summen as NASA was being formed, theSoviets were already trying to send satellites to the moon:one of them arrived (by crash-tanding) in 1959.

By April 1961, when Yuri Gagarin became the first manin space, the Americans were only three weeks behind theSoviets with Alan Shepard. On May 25, President JohnF.Kennedy, in office for four months, laid out a daringvision: "I believe that this nation should commit itself toachieving the goal before this decade is out, of landinga man on the moon and returning him safely fo theearth. No single space project in this period wilt be moreimpressive to mankind, or more important for the long-range exploration of space;and none will.be so difficultor expensive to accomplish," he said. In another speech;Kennedy explained,"We chb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y are easy,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It would be a long road, and both the U.S.and theUSSR had successes and setbacks.In,1967, a fire in Apollo1 killed three astronauts: and the cosmonaut in Soyuz 1was killed when a parachte failed.to open"

That same year, cosmonaut AlexeiLeonov, the first man to walk in space.began training to go to the moon—knowing he would never get there. Helater said:"Our people were convincedthat we would be the first to land on themoon, because they were used to the factthat we were always the first, the first,the first. Only we, the cosmonauts, andespecially the moon crew, understoodthat this was not going to happen. It wasnot character: it was funding that playeda role here. We knew that the U.S. hadinvested $25 billion. We had invested2.5 billion rubles in the entire spaceprogram...We knew that we would notbe able to land on the moon ahead of theastronauts."

And so it was. In 1969. Americans became thefirst and so far only people to have walked.onthe nroon. The Soviets instead sent robots in 1970that returned moon rocks to earth.The end of therivalry made possible a joint Apollo-Soyuz missionto orbit the earth in 1975.

篇6:太空竞赛

中国也正为将于12月择机发射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做着最后的准备。

中印两个人口最多的大国,一个目标是火星,一个目标是月球,两国的太空探索是否已经展开竞争呢?

备受争议的火星探测“首秀”

作为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与其他火星探测器一样,仍然是一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然而,“曼加里安”号仅在15个月内就研制完成,被许多媒体解读为印度欲“着急”与中国展开竞争。此外,仅为4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5亿元)的节俭预算,也遭到多国媒体调侃,德媒甚至称其为只有“半架飞机”造价。当地时间11月5日下午,在众多争议与部分国内民众欢呼声中,“曼加里安”号腾空发射。

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网站介绍称,“曼加里安”号主要任务是演示将空间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并进行科学探测。该探测器大小与一台标准的冰箱差不多,但其质量却重达1350公斤,除去推进系统的干质量为500公斤。“曼加里安”号装有一个由3块太阳电池板组成的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电池板的尺寸为1.4米×1.8米,进入火星轨道后功率为750瓦。此外,还装有1个锂离子电池组。它同时还携带5台印度本国研制的科学探测仪器,包括一台用于探测火星甲烷的火星甲烷探测仪,目的在于验证美国“好奇”号之前得出的在火星没发现甲烷的结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运载火箭推力不足,印度火星探测器无法摆脱地球引力直接被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因而探测器的发射采取了“积攒”能量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印度在运载火箭能力方面的短板。“曼加里安”号从南部岛屿发射,53分钟后进入太空,开始围绕地球旋转,其运动轨迹越来越大,离地球越来越远做加速度飞行,25天后,即11月30号左右,在离火星最近的点上正式向火星飞行。如果顺利,“曼加里安”号将在2014年9月24日被引入火星轨道,环绕火星并对其进行探测。对此,有国内专家评论说,“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印度的探测器是坐扶梯上去,而不是坐直梯上去的”。

正如外界的预测,“曼加里安”号在还没踏上火星之旅的时候就遭遇“麻烦”。11日的操作中,由于火箭助推器发生故障,缺乏足够动力,未能将探测器的远地点提升至距地10万千米的所需高度,只达到7.83万千米。后经地面控制,卫星再次点火助推,成功完成变轨并进入预定轨道。

当“曼加里安”号正“日夜兼程”奔赴火星的时候,地球上的人们又开始对其进行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表示,虽然印度火星探测器目前已经离开地球,但它现在还是地球的卫星,离成功还很远。在离开地球后,能否进入火星轨道以及登陆火星后能否获得一些新科学成果和突破,则将是该火星探测器未来要面临的更巨大考验。

此外,印度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也颇受争议,在焦维新看来,印度发射火星探测器的主要出发点,其实是政治考量。印度战略分析师、时政评论员拉杰夫·沙玛则指出,太空方面的进步对印度政府与人民意味着很多,尽管有一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这向全世界证明,印度空间力量有着迅猛的增长,这是印度人的无价之宝。

“嫦娥三号”将实现“落”月计划

中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12月由“长征三号”运送奔月。“嫦娥三号”将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利用反推力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并尝试探测地下100米深的结构。此外,还将携带照相机和望远镜,将对地球和天文现象进行观测,这是其他国家目前还没有做的。

据介绍,“嫦娥三号”月球巡视探测器设计质量140公斤,由移动、结构与机构、导航控制、综合电子、电源、热控、测控数传和有效载荷等分系统组成。它可耐受摄氏零下180度至零上150度的极限温度,其轮形结构也可在松软、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更好地运行。

“嫦娥三号”将携带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执行中国首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这也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它将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如果成功,我国将成为国际上继前苏联后第二个掌握无人月面巡视技术的国家。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我国计划在2017年发射的“嫦娥五号”,实现嫦娥三期工程的“采样返回”任务。执行其运载的“长征五号”火箭目前还在为投入使用做准备,它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年内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中国离火星探测还有多远?

一般而言,探测火星要比探月难度更大。“与探月相比,探测火星的主要难点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大难点存在于探测器飞往火星轨道的过程中。以火星为目标的探测器需要飞行上亿公里的路程,这与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相比,探测器摆脱太阳引力需要更大的火箭推力;同时,为了使地面控制信号顺利传达给处于复杂太空环境的探测器,火星探测需要强的深空测控能力。第二大难点则存在于探测器登陆火星的过程。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更远,火星表面低温可达零下200度,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这使得探测器零部件很容易发生失灵状况,比登月对探测仪器的要求要高很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告诉记者。

nlc202309020918

谈到我国火星探测能力,潘厚任称,技术层面来讲,我国与具备火星探测能力国家的差距不大,在某些方面已有自己的优势,但在2011年与俄罗斯合作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失败后,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火星探测计划。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目前我国火星探测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很好,首先是运载火箭推力比较大,我国的“长征五号”新型运载火箭马上就要投入使用了,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是14吨,完全能满足火星探测的任务需求。

其次,我国新建了大型的地面测控站,我们的测控系统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火星探测的需求。测控系统在火星探测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嫦娥2号”月球探测器正在飞往更遥远的星空,测控距离已经达到五千万公里,能够满足火星探测的最基本的需求。

通过这个试验,证明我们在测控方面应该没有问题,目前也在积极地为火星探测做准备,前景还是很好的。

中印开展激烈的“太空竞赛”?

由于中国、日本等都在积极发展空间探索事业,针对印度开展火星探测,也有不少国外声音认为其意在与周边国家进行竞争,尤其是与中国展开太空竞争。

“在我看来,印度进行探测火星,并不一定是与我国开展竞争。”潘厚任直言“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太空探测,且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不管印度此次火星探测结果如何,对印度而言都意义重大,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不能与别人去搞竞赛,而应该站稳自己的脚跟,一步步前进。”潘厚任补充说。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什南也表示,“无论印度、美国还是中国,都有自身优先关注与发展的着重点。与其说印度在与别国竞赛,不如说是在和自己赛跑。”

事实上,中印两国都一直致力于成为航天大国。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外太空探索方面相比确实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但同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相比,已各有所长。近年来,印度也在该领域加快发展进程,大有“奋起直追”之意。

在地球轨道上,印度发射了20颗人造卫星,主要用于通讯和远程感应,2008年,曾经成功完成“一箭十星”任务,其中“月船一号”月球探测器还首次在月球表面土壤上找到了水存在的证据;今年年初,印度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在该国南部成功发射了七颗卫星;7月,又成功发射本国第一颗导航卫星IRNSS-1A,开始组建印度版GPS系统 ……为了加速提高航天技术水平,印度采用先引进、后仿造、再自制的方式,在航天领域广泛开展了国际合作,认为这是一条捷径。目前,印度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专家指出,中印两国在外太空探索技术方面其实可以共赢。中国在载人航天、火箭发射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印度则在软件、通信方面有独到之处。此次火星探索,印度需要提前20分钟向探测器发射信号,并努力收回部分数据。无论成败,都是经验的积累。这对于中国总结2011年与俄罗斯发射火星探索器失败进行全面总结有借鉴意义。

上一篇:多功能疫苗四年级作文下一篇:区食品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