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2024-04-19

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精选8篇)

篇1: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摘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在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及政府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着重对在农民合作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作了初步探讨。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产生,它保持了农民产权的相对独立性,又实现了生产的专业与联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市场主体寻求降低交易费用与抵御市场风险的结果。国外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早,已在组织形式、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农村仍以单个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难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保护并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并在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国家应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的我国,探讨如何理顺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找到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的准确位置,合理评价政府行为。

1.政府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1.1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让许多人至今“谈合色变”,就农民来说他们担心当前的合作经济组织会重蹈当年的覆辙,带来的灾难大于既得利益,而对其他一部分人而言,他们认为不能再以政治力量压制市场经济,因而主张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要完全放开,给予合作经济组织“绝对自由”,政府只作“旁观者”。事实上以上两种认识仍未把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区分明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的是合作经济道路,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自发产生组织联合的动机和愿望的结果。而依据我国国情,农民缺乏自我组织的能力和经验,经济、政治的客观环境还在许多方面限制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客观上都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支持,而不是竭力地弱化、消除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进行合理有效地扶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护农民利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维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依托微观经济主体来实现宏观层面的管理与规划。

1.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纽带”效应。在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中,部分人还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成功,那其目标最终是否伸向政治领域而发展壮大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政府又该如何控制?由此他们主张政府加大干预力度,牢牢握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了。的确,当前西方国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长的政策环境是宽松的,而且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有力地推动政策立法,保护成员免受损失。但目前我国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多,越往高层次,无论是纵向的或横向的联合都较少,更谈不上政治力量。再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政府进行良好地沟通与合作。一方面,它对外牟利,对内维护成员的利益,可作为政府在对外贸易谈判时的得力助手甚至是主要执行者,向政府反映并竭力谋求本组织成员的利益;一方面,政府的许多农业方面的政策方针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来制定和实施,间接地使农民受到引导,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实现建设“和谐农村”的目标。因此,政府也应该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连结效应”和“纽带功能”。1.3国外示例。综观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通过的、经济的、的、技术的等多方面的扶助措施,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政府的支持与保护为这些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和支持政策,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以日本为

例,其各级政府与各级农协是一种联合协作的关系,不具有行政命令权,政府制定了如《农业协同组合法》等法律条款,明确界定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名称、目标、章程等问题,为合作组织运行提供可靠法律保障,政府还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了如各种税收信贷优惠、财政补贴支持、教育技术支持等扶持措施。而合作组织则在政府提供的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为其成员提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方便和服务,组织成员之间开展互助。

1.4小结。综上所述,结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和当前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对合作组织进行“全力扶持、适当干预”,既不可完全放手,又不宜粗暴干涉。在职权范围内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规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即可。笔者在云南省勐海县调查实践时,从部分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那里也了解了他们对于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看法。他们中多数认为,以当地实际为前提,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关键是转变职能、转变观念,提供良好服务,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2.政府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浅议

明确了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者间的关系和政府对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清政府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找到相关政府行为的合理依据。2.1因地制宜,更新观念,找到合理的发展原则。这属于意识层面和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要想认真地为百姓做事,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好、发展好,必须先从意识和制度上有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和发展原则。

我国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组织能力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不同。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规范和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寻求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尤其在初始阶段,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需要和创造精神,引导其多领域、多形式地互助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我国发展历程并不长,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时间还远不能达到其发展的成熟阶段。正如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其发展总要经历发育、成长、成熟、壮大的过程。因此,政府部门应多研究并遵循经济规律,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时机成熟时当然及时引导,若时机未到则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发展中寻找或创造出机遇,而切不可盲目定指标,随意使用行政命令,有条件的可先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

2.2继续推进法制建设,保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其行为应得到有效规范,利益需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其在法定活动范围内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依法管理农民合作组织也是各国的共同特征。如日本的《农业协同合作法》,德国的组织法、税收法、竞争法和基本法等,都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管理原则、机构设置、分配、解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给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首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将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也可以作为我国合作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了。然而,我国其他的法律法规没有或很少涉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问题,现行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尚在零乱状态,不成体系,人们较为关注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支持方面也是仅有条文而缺乏可操作性。由此也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模糊,运行机制不规范,与非农合作组织混淆。单是设立和登记一项,登记部门就有工商局、民政局、科协及其他农业行政部门多个。

因此,加强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成为组织自身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双重需要。具备了鲜明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发挥组织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作用。在此,笔者对将要正式施行的《合作社法》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这

部法律基本规定了与合作社发展相关的从登记到解散的内容,基本参照并符合国际合作社的相关准则。部分内容如成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等还是较为详细的。而涉及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时仍稍显得笼统概括,缺少实际操作内容。二是既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就不应对如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其他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视而不见,对它们也应及时出台相应法规进行规范。当然,我国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探索。

3.落实扶持政策,做好服务工作

3.1合理运用经济杠杆,给予有效资金支持。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受到不小的冲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方式,可毕竟发展还很不完善,力量相对弱小。因此,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积极扶持,给予必要的照顾。可安排相应资金以项目形式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鼓励甚至是强制性地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相关金融部门获得所需贷款,结合合作金融的改革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税收方面,尽可能减轻农机组织的税负,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2规范市场环境。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防损害农民利益的垄断经营行为,同时,坚决查处农业生产资料的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加快建设农村农产品、信息、人才、技术等市场,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3完善农地制度,搞活土地流转。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进行创新,引导农民实行以土地入股合作。应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其法律建设,建立相应的价格评估、地籍管理制度及中介机构,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也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土地要素市场。

3.4进行教育和培训,拓展人力资源。一方面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观念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和运作过程,转变观念,运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农民群众始终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批有经验、懂技术、善管理、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3.5提高科技转化率,加强农技推广。科技兴农是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让科技真正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继续探索农技推广部门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为农民群众及时获取市场、技术等的信息传递与指导提供方便,也为科技转化的成果得以实现创造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路还很漫长,政府应对此有长远规划,努力形成扶持引导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地“惠农”。

参考文献

[1]李成贵.《建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2]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一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3]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5]李瑞芬.《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篇2: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目前,丰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212个,社(会)员数达4、87万人,带动农户10万多户,年购销农产品37万吨,年经营销售额4、6亿元,社(会)员人均年增收600元。丰县致远牛蒡协会带动了全县牛蒡产业的发展;孙楼镇芦笋协会促进了周边地区芦笋产业扩张;小琳洋葱协会、大沙河果品营销协会、绿养羊协会等等,不仅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了样板,而且,组织农民联手调结构、扩规模、闯市场、跑订单、签合同,充分彰显了合作的优势,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分散的农户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工作部门“包”不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许多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也就有了为他们说话的集体,农民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团结起来应对外部的侵害,保护自身的利益。既能加强逐民(包括政府)在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组织,一种手段更好的利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

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市场、下接农户,信息比较灵通,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变“我能生产什么就向市场推销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很难做到直接指挥各家种什么、养什么,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从事同一类农产品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对相关市场信息全面、系统的搜集和整理,通过“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传播效应,指导和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减少盲目性,把农民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使高科技含量,发展“优、新、特”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洋葱种植,先是同外商签订定单,然后把种子、肥料赊销给农户,并同农户签订保护价回合同,然后无偿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发放各种信息资料,在洋葱收购时扣除种子和肥料款,消除了农民种植的后顾之忧,带动了全县洋葱产业的发燕尾服,使全县洋葱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3.8万亩发燕尾服到当前的15万亩,形成了区域化规模优势。

三、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高,是农业综合效益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中,“公司+农户”是一种比较早的模式,但两者之间却缺乏一种利益分配和约束机制,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公司控制不了农户,农户也指望不上公司保护其利益,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平等的谈判竞争主体地位,增加了组织成员的收入,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从而有效促进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要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而要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会,而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统一品种、统一配药施肥、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从而有利于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带,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五、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以服务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服务的专业化、系列化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把服务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与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把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快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如丰县绿缘养羊合作社以推广种草养羊为切入点,推行了统一配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统一利润返还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开展了品种改良、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活羊及加工产品销售等服务,近年来向社员提供市场、技术、产销信息2600多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8万份,改良本地山羊36万只,生产波尔羊杂交后代100余万只,外销各类肉羊120万只,带动8000多农户走上了养羊致富之路。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服务成员和维护成员利益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对内产前为会员提供种子、利苗,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提供产品销售等服务,对外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会员得到更多的经营收益。一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二是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会(社)员分享到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利润;三是通过规模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成员收入;四是按照WTO规划,政府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可以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来实现,减

篇3: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展

肇州是我省西部的农业大县、资源大县。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年粮食产量突破30亿斤, 再创历史新高。肇州更是我省西部畜牧主产区之一, 生猪、肉牛、禽类等资源丰富。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得以蓬勃发展。它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1.1 数量与规模

近几年来, 肇州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目前,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147个, 专业合作社78个;专业协会69个, 吸收成员19745户, 带动农户24316户, 吸纳股金303万元, 现有农民经纪人2210人。全县通过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使农副产品年经销额达到3.5亿元。

1.2 主要形式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行业协会。由从事同一类产业的合作社或协会组成的行业联合。其特点是会员间没有资产、资本的合作, 即会员不入股, 不缴纳股金和会费, 在信息、技术、产品销售、生产资料购买等环节进行合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购买单独结算, 会员间不存在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各类农民专业协会。由从事同一类生产的农民、生产企业、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成的半紧密型合作组织其特点是参与者要缴纳会费会员享受协会为其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销售服务但不实行返利和分红。三是各类专业合作社。由从事同一类生产的农民、生产企业、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成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其特点是参与者入股交纳股金社员享受合作社为其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销售服务既有技术、销售等合作, 又有资本的合作, 提取部分积累后, 主要按交易量返还利润按股分红。

1.3 组建模式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模式主要分四种模式。一是部门领办型。主要是由供销联社和农机部门牵头, 联合农户入股建立的合作组织。二是能人带动型。主要是由农村能人, 如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民经纪人, 利用他们的技术或销售渠道牵头兴办, 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三是龙头拉动型。以从事农产品加工或销售等业务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 吸收相关农户组建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 提供优良品种、资金技术、产品收购、加工等系列化服务, 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四是市场牵动型。由从事同类产业的农民、科技人员和经纪人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

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发展中作用

2.1 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供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肇州县的合作组织在大蒜、葵花籽、杂豆、瓜菜、菇娘、高粱、谷糜、烤烟、特色玉米、万寿菊、早熟低水分玉米等品种方面的农业订单每年都在30万亩以上。在奶牛、生猪、大鹅和蔬菜协会的牵动下, 全县养殖业和蔬菜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已形成了4个奶、肉、牛专业村、3个生猪专业村、3个大鹅专业村和3个蔬菜生产基地, 其规模都在逐年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 有效地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2.2 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

农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技术的支持、产品质量的提高、价值的增加都需要科技的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广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它是由农户对科技的实际需求拉动的。一方面, 通过有经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典型示范、技术培训、开展咨询等, 传播科技知识;另一方面, 通过与农技部门、科学院、大学等的对接, 由他们向农民集体传播新技术、新知识, 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3 促进生产和经营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龙头企业直接向分散农户购买原料, 交易成本太高, 同时也不能保证有稳定充足的原料供应, 即使和农户签订合同也难以落实。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当起二者的终结, 建立了“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很好地协调了双方利益,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4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能够优化组织内的资源配置, 培育新的市场主体,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促进农民合理分工, 发展专业化生产。二是它可以使农民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交易双方的矛盾避免实际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三是对于增强农民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农民收入也具有重要作用。

2.5 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4: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政府职能

Discussed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the function which constructs in th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

Liao Hongzhi

Abstract:Th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 achievement enhances the farmer organization degree the effective form,in reality receives more and more many attention.This article develops the fun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and between th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s rela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government in th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how emphatically to well displaye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in the farmer movement to organize cooperatives construction to do has served as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words:The farmer cooperative economy organizationGovernment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57-0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产生,它保持了农民产权的相对独立性,又实现了生产的专业与联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市场主体寻求降低交易费用与抵御市场风险的结果。国外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早,已在组织形式、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农村仍以单个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难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保护并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协调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并在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因此,国家应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的我国,探讨如何理顺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找到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的准确位置,合理评价政府行为。

1.政府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1.1 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让许多人至今“谈合色变”,就农民来说他们担心当前的合作经济组织会重蹈当年的覆辙,带来的灾难大于既得利益,而对其他一部分人而言,他们认为不能再以政治力量压制市场经济,因而主张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要完全放开,给予合作经济组织“绝对自由”,政府只作“旁观者”。事实上以上两种认识仍未把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区分明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的是合作经济道路,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自发产生组织联合的动机和愿望的结果。而依据我国国情,农民缺乏自我组织的能力和经验,经济、政治的客观环境还在许多方面限制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客观上都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支持,而不是竭力地弱化、消除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进行合理有效地扶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护农民利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维护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依托微观经济主体来实现宏观层面的管理与规划。

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纽带”效应。

在我国的农民合作經济的发展中,部分人还会有这样的顾虑:如果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成功,那其目标最终是否伸向政治领域而发展壮大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政府又该如何控制?由此他们主张政府加大干预力度,牢牢握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了。的确,当前西方国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长的政策环境是宽松的,而且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有力地推动政策立法,保护成员免受损失。但目前我国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较多,越往高层次,无论是纵向的或横向的联合都较少,更谈不上政治力量。再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政府进行良好地沟通与合作。一方面,它对外牟利,对内维护成员的利益,可作为政府在对外贸易谈判时的得力助手甚至是主要执行者,向政府反映并竭力谋求本组织成员的利益;一方面,政府的许多农业方面的政策方针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来制定和实施,间接地使农民受到引导,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实现建设“和谐农村”的目标。因此,政府也应该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连结效应”和“纽带功能”。

1.3 国外示例。

综观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技术的等多方面的扶助措施,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政府的支持与保护为这些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和支持政策,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以日本为例,其各级政府与各级农协是一种联合协作的关系,不具有行政命令权,政府制定了如《农业协同组合法》等法律条款,明确界定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名称、目标、章程等问题,为合作组织运行提供可靠法律保障,政府还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了如各种税收信贷优惠、财政补贴支持、教育技术支持等扶持措施。而合作组织则在政府提供的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为其成员提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方便和服务,组织成员之间开展互助。

1.4 小结。

综上所述,结合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和当前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对合作组织进行“全力扶持、适当干预”,既不可完全放手,又不宜粗暴干涉。在职权范围内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规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即可。笔者在云南省勐海县调查实践时,从部分政府部门负责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那里也了解了他们对于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看法。他们中多数认为,以当地实际为前提,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关键是转变职能、转变观念,提供良好服务,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2.政府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浅议

明确了政府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者间的关系和政府对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清政府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路,找到相关政府行为的合理依据。

2.1 因地制宜,更新观念,找到合理的发展原则。

这属于意识层面和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要想认真地为百姓做事,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好、发展好,必须先从意识和制度上有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和发展原则。

我国各个地区在自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组织能力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不同。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规范和发展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寻求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尤其在初始阶段,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需要和创造精神,引导其多领域、多形式地互助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我国发展历程并不长,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时间还远不能达到其发展的成熟阶段。正如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其发展总要经历发育、成长、成熟、壮大的过程。因此,政府部门应多研究并遵循经济规律,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时机成熟时当然及时引导,若时机未到则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发展中寻找或创造出机遇,而切不可盲目定指标,随意使用行政命令,有条件的可先进行试点示范和推广。

2.2 继续推进法制建设,保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序运行。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兴市场主体,其行为应得到有效规范,利益需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使其在法定活动范围内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依法管理农民合作组织也是各国的共同特征。如日本的《农业协同合作法》,德国的组织法、税收法、竞争法和基本法等,都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管理原则、机构设置、分配、解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给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首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将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也可以作为我国合作经济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了。然而,我国其他的法律法规没有或很少涉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问题,现行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尚在零乱状态,不成体系,人们较为关注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支持方面也是仅有条文而缺乏可操作性。由此也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模糊,运行机制不规范,与非农合作组织混淆。单是设立和登记一项,登记部门就有工商局、民政局、科协及其他农业行政部门多个。

因此,加强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成为组织自身发展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双重需要。具备了鲜明的市场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发挥组织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作用。在此,笔者对将要正式施行的《合作社法》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这部法律基本规定了与合作社发展相关的从登记到解散的内容,基本参照并符合国际合作社的相关准则。部分内容如成员权利义务、组织机构等还是较为详细的。而涉及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时仍稍显得笼统概括,缺少实际操作内容。二是既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就不应对如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其他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视而不见,对它们也应及时出台相应法规进行规范。当然,我国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立法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探索。

3.落实扶持政策,做好服务工作

3.1 合理运用经济杠杆,给予有效资金支持。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受到不小的冲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方式,可毕竟发展还很不完善,力量相对弱小。因此,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积极扶持,给予必要的照顾。可安排相应资金以项目形式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金。鼓励甚至是强制性地保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相关金融部门获得所需贷款,结合合作金融的改革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税收方面,尽可能减轻农机组织的税负,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3.2 规范市场环境。

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防损害农民利益的垄断经营行为,同时,坚决查处农业生产资料的制假贩假行为。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加快建设农村农产品、信息、人才、技术等市场,并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3 完善农地制度,搞活土地流转。

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进行创新,引导农民实行以土地入股合作。应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其法律建设,建立相应的价格评估、地籍管理制度及中介机构,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也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土地要素市场。

3.4 进行教育和培训,拓展人力资源。

一方面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观念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和运作过程,转变观念,运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农民群众始终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努力培养一批有经验、懂技术、善管理、富有创业精神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3.5 提高科技转化率,加强农技推广。

科技兴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让科技真正在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应继续探索农技推广部门有效发挥作用的途径,为农民群众及时获取市场、技术等的信息传递与指导提供方便,也为科技转化的成果得以实现创造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路还很漫长,政府应对此有长远规划,努力形成扶持引导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地“惠农”。

参考文献

[1] 李成贵.《建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2] 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一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3]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 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篇5: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内容提要 本文在总结、剖析厦门市西柯镇养猪协会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并提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专业合作组织 作用 建议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厦门市西柯镇养猪协会以其成功的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破解这个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西柯镇养猪协会的实践

西柯镇是厦门市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但各养殖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和运用先进技术能力不足,经济效益较差。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生产标准日益规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挑战,西柯镇几位市场意识较强的养猪专业户开始探讨养猪产业化的最佳途径,达成共识:筹建养猪协会。为此,他们自发联系,一部分养殖户积极响应,于2002年4月成立了西柯镇养猪协会。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服务活动:

一是开展培训交流。协会成立以来,把普及、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和科学管理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积极联系专家和老师为会员开展培训,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会员2100多人次。协会还经常组织会员互相交流信息和饲养技术,并组织8批60多人次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会员视野,推广先进技术。

二是统一生产标准。协会制定了《安全生产质量标准》,统一规范会员养殖场的养殖环境、饲养条件、引种和免疫程序。协会经常组织对会员养猪场进行检查,指导做好消毒、防疫、无公害达标整改和认证申报等工作。同时,联系同安区农广校为会员举办无公害认证培训班。目前已有2个会员场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1个会员场被确定为“厦门市无公害基地项目建设单位”,有12个会员场呈送资料正在申办无公害产地认证。

三是统一指导防疫。协会与厦门市家畜家禽检疫站挂钩结对,签定《协作协议》,由该单位为协会提供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实验室疫病诊断、派专家现场指导疫病防治等服务。已组织3次疫病调查、126个血样实验室诊断,使会员场生猪得到早诊断、早治疗,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

四是推广优良品种。协会在原有推广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瘦肉型品种的基础上,经考察比较,组织会员从英国PIC种猪(漳州)扩繁场引进良种母猪1892头。与大长二元相比,PIC品种瘦肉率和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母猪每胎多产2头以上。为了解决目前种公猪品质不一,种猪自然交配受孕率低、疾病传染率高的问题,协会投资12.6万元创建“人工授精站”,从上海、广东等地引进五个进口品系的优良种公猪10头,向会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

五是组织产品销售。协会积极帮助会员找市场,推荐会员场做为省级龙头企业银祥集团“放心食品工程”生产基地,双方签订《产销协议》,在保证质量的原则下,银祥集团全数收购。

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积极开展服务,促进养猪户增收致富,深受广大养猪户的欢迎,会员从74人发展到187人,会员场生猪存 栏数从2.8万头发展到11万头,2004年会员养猪总收入超过3亿元。2003年协会被同安区科协评为推广科学技术先进单位,2004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单位”。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抵御这两种风险,一家一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西柯镇养猪协会的实践可以看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众多从事弱质产业经营者的自助联合,通过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增强避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示范带动农民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政府大力倡导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源于农民观念的落后、市场经济知识的欠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交流传播信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大大增强了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兴趣。同时,合作组织统一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对外销售,也大大解除了农民发展主导产业的后顾之忧。西柯镇养猪协会抓住猪病防治、品种改良、生猪销售等三个制约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有效服务,解决了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的实际难题,大受当地农民欢迎,协会会员数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并影响带动周围更多的农民发展养猪业。2004年,该协会多数会员场商品猪出栏数达千头以上,会员养猪场纯收入普遍超过10万元。

(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合作组织把新观念、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培养了农民学习科学、重视科学、依靠科学的新观念,带动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合作组织可以帮助政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发挥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合作组织既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提供研究课题,又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西柯镇养猪协会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在会员间开展经常性的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活动,提高了会员的科学饲养水平。以饲料配方为例,目前生猪生产使用全价饲料是混合饲料添加一定比例的浓缩料,市场现有的浓缩料品牌有几十种,良莠不齐,价差悬殊,不同品牌的浓缩料及其添加比例,直接影响养猪经济效益。协会通过组织调查和对比试验,选出最优配方方案向会员推荐,每头猪生产成本可降低7元左右。

(三)开展合作服务,办好一家一户难以办好的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健全的社会分工和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来发展是不行的。以养猪业为例,在发展中必须做好配种、饲料供应、防疫、产品销售以及猪粪处理等工作,要让一家一户配备所有设施,各自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内容,成本太大,显然是难以办到或者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合作组织通过开展自助服务,可以较好地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西柯镇养猪协会针对良种公猪引种费高(每头1万元以上,有的高达几十万元),大多数会员场难以自行配齐公猪的问题,创建了种猪供精站,向会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每年至少可为会员节约饲养公猪的成本28万元以上,同时达到快速推广优良品种、全面提高会员场商品猪质量的目的。由于部分经营环节由协会代理,会员原来用在品种改良、防疫和购销等环节的精力可以节省下来,集中精力按照协会提供的养殖技术规范要求搞好饲养管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合作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合作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农户独立的财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前提下,集合农户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形成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如西柯镇养猪协会在组织引进PIC良种母猪时,以批量引进的规模优势每头获让利100-200元。在销售方面,由于协会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而且采用行业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引导管理和控制,提高了会员产品的竞争力。本地区加工大户纷纷到实地考察,与会员养猪场签订收购协议,会员场生产的商品猪供不应求。省级龙头企业银祥集团与12家较大规模的会员场签订购销合同书,以每公斤生猪高于市场价0.05-0.10元的价格如数收购,这12个会员每年可增收30万元以上。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遵循合作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

(二)强化两个力度。一要加大扶持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都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政府要用抓“龙头”企业的力度来抓合作组织发展。与“龙头”企业等经营性企业相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众多从事弱质产业经营者(农户为主体)的自助联合,而不是少数人控股的经济实体;它的经营目标主要是为农户会员服务、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作组织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建议各级政府每年安排必要的试点示范经费,并可考虑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服务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在税收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合作组织所从事的一些能明显促进农民增收的经营项目,给予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二要加大指导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牵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在省、市、县(区)各级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领导小组,并依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以切实加强协调和指导力度。在具体指导方法上,应主要采取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的方法,每个县(区)选择若干个示范单位,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发挥“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原则。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兴办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要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提供实用、有效的服务,就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就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热情。二是坚持民主自愿的原则。自愿、自治和民主管理是合作组织最基本的特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入社自主、退社自由,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合作组织要以农民为主体创办,互助合作,共同发展,互利互惠。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经营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合作组织的多样性。要坚持谁有能力就 谁牵头的原则。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可以根据成员的需求和自身实力,逐步扩大服务领域,举办加工、购销等经营实体。

篇6: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经济; 发展研究 概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民或企业自愿组织起来,以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以及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方面,实现合作成员间互帮互助为目的的互助性组织,所有成员均享有一定权利和义务,也共同承担一定的责任与风险。

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主要特征为组织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至少应占总人数的80%,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分配、管理等活动;以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和资本的联合;成员间共同抵御风险、提高收益;对内部成员不以盈利为目的,将利润返还给社内成员;合作社成员加入退出自由等,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民办、民管、民受益” 性质。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展现,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农民及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的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7亿人为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收入的多少、生活水平的高低、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和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农业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不断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农业人口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各地农村都存在着科技生产力落后、信息滞后、思想观念保守等弊端,造成了农民与社会脱节,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恰好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使现代农业科技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将本地、国内、乃至国外的最新农业信息及时传递,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将市场需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采取灵活经营的运行方式,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相关产业,制定出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时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也适时开拓了市场,拓宽了各类农副产品的市场销路,为广大农户解决了产品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是由头脑灵活、信息灵通、产销大户的农民建立创办的,在农村被称为“能人”。他们在多年的贩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众多的客户,很好的解决了一家一户找销路、找市场、农民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实际问题,为农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专心做好农业生产。同时,合作社成员间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及时调剂余缺,使各类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扩大了市场范围,拓宽了市场销路,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的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以合作社、公司、企业为生产经营方式,一改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促进了各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在专业合作社中,农民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研究市场信息,增长了农民的见识,提高了科技生产水平。在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产业,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广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尝到了甜头、见到了效益、坚定了信心,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抗风险能力较低,无论发生哪类风险,都会造成巨大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制度化管理,“统一供应、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呈现了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确保合作社成员的收益。

篇7: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2006年6月2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在这热情洋溢的夏日里,我们##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正式宣告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市供销合作总社、##市农民合作经济联合会,对前来参加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各

位嘉宾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在市“农合联”筹建过程中,给与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和省社表示衷心地感谢!

“农合联”是由##市供销合作总社发起,联合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联合与合作为纽带,充分行使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监督职能,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规范运作、健康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富农强市,推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围绕这一基本思路,今后我们将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是“农合联”生命力所在。我们将始终把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把为“三农”服务贯彻在“农合联”运作的每个环节中,忧农民所忧,急政府所急,办“三农”所需。要从大农业、大流通出发,加快职能转变,按照新的运行机制、合作机制和现代商品流通理念,构建基层流通服务网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以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赖,成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有力助手。

二是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未来的10年,将是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迅速推进的时期,既面临严峻挑战,又充满发展机遇。“农合联”的成立顺应了这种趋势,也为自身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和服务空间。为此,我们将努力落实好省委35号文件和省、市领导指示精神,从“三农”工作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农民大力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全方位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新模式,努力构建起适应我市城乡统筹发展需要、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三是着力搞好联合协作。联合是一种力量,协作是一种保证。“农合联”作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的联合性社团组织,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关键在各会员单位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农合联”将以扎实的工作,有效的服务,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成分加入联合会,实现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合作、大联合。同时积极维护会员单位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亲和力、凝聚力,以共同的利益纽带引导“农合联”组织形成更广泛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建立起畅通、高效的协作机制。真心希望全体会员单位共举服务旗,同唱合作歌,共铺致富路,同心同德,共同办好农村合作经济事业。

四是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是今后顺利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农合联”刚刚成立,许多地方亟需完善,我们将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要建立健全议事机构,完善议事规则,履行民主程序,实行民主决策,充分协商,集思广益,按章办事,依法运作。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行业规范和监督办法,努力使“农合联”运作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步入良性轨道,得到健康发展。

“农合联”的成立,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的第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要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之健康茁壮成长,离不开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发扬供销社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克难求进、勇于奉献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中心,高举合作经济的旗帜,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已任,为加快实现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夏天是播种秋收、孕育收获的季节,是合心、合力、合作耕耘的季节,今天我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和辛勤的汗水,明天我们将迎来丰收的果实和成功的喜悦。我衷心地祝愿“农合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大展宏图,大有作为,祝愿所有成员单位事业兴旺发达,共创美好的未来。

篇8:谈政府行为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组织,扶持,培养,桥梁

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放手发展与积极引导的关系, 千方百计把农民合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把蕴藏在农村的各类合作力量激活, 从舆论上、组织上、政策上支持农民实现新的联合与合作。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

历史上, 在农民合作社建立初期, 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支持, 始而刁难, 继而观望。当政府看到农民合作社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不影响资产阶级的统治, 反而有助于社会稳定、农业发展及政府推行各项政策时, 就转而支持它的发展, 给合作社多种优惠。确实, 农民合作社的广泛建立减少了暴力行为, 团结劳动者致力于实现经济目的, 是社会的稳定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负有特殊历史使命的企业, 我们不仅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看作一种企业, 还应注意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鼓励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政府应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的扶持

为了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经济上自立, 各级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扶持。

(一) 党和政府应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明确的政治、法律、社会地位。

近年来, 各级政府都从不同方面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支持, 但还远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 还需要继续加大落实力度。一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主要用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市场促销、灾害补助等;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用于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方面的贷款, 要给予贴息扶持。对有一定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直接扶持, 让其迅速扩大生产, 带动千家万户, 形成商品竞争力;三是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财政部有关规定,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实施减免所得税、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要明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税种上的优惠条例, 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加强信贷支持, 制定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倾斜性贷款支持政策;五是政府部门也可以设立农业担保基金,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经济担保。农业、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改革, 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服务, 特事特办, 完善政策, 为本部门全面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做好政策储备,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注册登记、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辅导和指导, 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尽快走上规范化轨道。同时, 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及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等等, 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不灵、盲目发展的现状。

(二) 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财政、信贷、税收等资助, 以促进它们不断发展。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 国家推行合作化运动, 政府曾给予了合作社大量的支持, 从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多方面给予优惠。但到后来, 各种优惠逐渐取消, 政府与合作社社员在经济上是收税人和纳税人的关系, 加上长期的产品“剪刀差”, 农民与城市工人之间存在不等价交换, 这一切无疑在宏观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拓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 但离开了国家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扶持, 也是难以取得明显进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间组织,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 在一般情况下,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自身利益而开展的事业, 政府不给予财政支持;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素质, 减轻农民生产生活负担而进行的事业, 则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我们认为, 对于那些主要从事公益性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国家应给予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刚刚兴办的技术经济服务实体, 国家要依据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对于那些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生态效益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 国家要给予专项物资供应和贷款。要减轻各种实际负担, 不得向他们随意摊派。与此同时, 在金融政策方面, 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办内部融资机构, 开展内部资金融通活动;参照有关国家经验, 如专业银行每年从上年存款余额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贷款, 交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放, 其收益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负问题上与一般经营企业同样对待是不尽合理的。首先,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服务对象是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会员, 经营项目和地域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 无法与一般商业组织一样参与竞争;其次,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 而是为本会会员提供服务, 其“利润”分配:一是发展公益服务事业;二是弥补会员的风险损失;三是余下部分按红利返还给会员。可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与其他商业性经营有着质的区别。但是, 税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减免税缺乏政策依据, 不得不以一般企业对待。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甚至不能享受与农办服务实体一样的待遇。因此,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着上缴国家税收和保障会员经营风险的双重负担。在实行新税制以前, 有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部分经营项目得到一年一定的税收优惠。但在新税制出台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税负更重了, 不利于其开展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我们认为, 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规定特殊的税收扶持政策。

对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如同对待龙头企业一样, 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调好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解决其在生产经营和运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三、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合作文化的教育

西方国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全采用现代管理方式, 对市场反映快速敏捷、决策科学, 这主要是他们拥有一大批掌握先进管理知识, 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才。在国外, 几乎每个国家都设有合作学院及各种合作管理人才培训机构, 正是它们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造就了新型的管理者, 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才有可能与私人公司等竞争, 并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我国农村成了相互雷同的小农世界, 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利益和要求, 由谁来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呢?我国的合作经济管理人员是比较缺乏的, 而且大多以经验为依据经营合作业务, 而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因此, 建立各种教育和培训机构, 尽快提高我国合作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的广大农民, 只知道自己的眼前利益, 看不到长远利益, 更看不到在长远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各农户间的共同利益。因为看不到共同利益, 所以不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超家庭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因而, 他们需要有“别人”来替他们识别共同利益并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这就是说, 分散独立的农民无法通过平等协商的途径将各分散和独立的利益提升为普遍的共同利益, 更无力通过制定共同遵守的章程与选举共同服从的领导来实现共同利益。这是我国农民的共同特点与弱点。

在我国广大农民中, 自己的处境、利益和困难与共同利益和困难之间, 似乎存在一条难以超越的鸿沟。“没人管事”与“没有办法”之所以成为广大农民的常用语, 是上述状况的反映。不过, 在村落内部, 有时会孕育出一种“能管事”且“有办法”的人物, 这种人物绝不是村民协商选举产生的, 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这种人物一旦产生, 他有能力认识全村的共同利益, 并有能力带领村民去实现这种共同利益。这种人物越是无私, 越是能代表共同利益, 便越能赢得村民的信赖与尊重, 从而凝聚起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 其威望与智慧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加强对干部群众合作能力的培养。首先, 要加强合作知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让广大群众知道合作的规则是什么, 怎么合作才有效率;其次, 要加强市场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培训。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 积极帮助农民走上合作之路。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健全管理制度。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优秀合作组织带头人, 大力宣传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实践证明, 要确保成员利益不受损害,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构建明晰的产权制度和配套的运行机制, 同时要以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为基础、作支撑。这种社会力量便是群众性合作制运动。这里说的合作制运动其实是教育、锻炼农民, 培育市场主体的大学校。广大农民通过这样的合作制运动, 经受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锻炼和熏陶, 从自发到自觉, 开阔视野, 打破传统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树立起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方能从经济上真正觉醒, 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可以预料, 合作制运动将会造就出成千上万廉洁奉公、有奉献精神、事业心强和办事公道的管理者, 成长起一大批极富经营能力的精明实业家和企业家, 其历史使命是带领农民成长为与其他市场主体地位相称的平等的交易伙伴。

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

政府制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政策、措施、规划和计划, 都应广泛深入地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商, 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是在国内农副产品市场保护方面, 政府的政策要更多地直接来源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场。政府采取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协商的方针, 一方面可以保证所制定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有效,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 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与合作, 顺利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位, 使之在农民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力, 能够积极调动广大农民与政府合作。因此, 政府在具体实施各项农业发展计划时, 应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这一优势, 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组织协调和推动, 以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政府贯彻实施其农业政策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据此, 政府在各方面应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扶持, 来创新、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吴传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N].人民日报, 2007.7.23.

[2]刘照亭, 王敬根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 2008.6.

上一篇:学会感恩旗下讲话下一篇:传达学习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讲话稿